从科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观角度说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小蓝莓种出大产业
翠屏农商银行:普惠小微时“贷”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蜀ICP备号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028—
邮编:610016充分发挥中国乡镇企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科学角度发展观角度,说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政治_百度作业帮
从科学角度发展观角度,说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政治
从科学角度发展观角度,说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政治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日15:48&&&来源:
E-mail推荐:
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由“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两个“首次”意义重大,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靠什么样的力量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的理解是:寄希望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其理由是: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挥的巨大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能否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取决于一系列公共政府的集合,更取决于改革难题的突破。
一、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解读
“Urbanization”一词一般译为“城市化”,主要用于说明国外的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由于“Urban”包含有城市(city)和镇(town),世界上许多国家镇的人口规模比较小,有的甚至没有镇的建制,“Urbanization”往往仅指人口向“city”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故称“城市化”;中国设有镇的建制,人口规模不少与国外的小城市相当,人口不仅向“city”集聚,而且向“town”转移,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一个特点,为了显示这种与外国的差别,有学者把中国的“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1]。所以,外国的或者一般而言的 “Urbanization”称之为“城市化”,中国的“Urbanization”则称为“城镇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各自的解读。人口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集中,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2]。经济学对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3]。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扩散的过程。如著名美国社会学家沃思(Louis Wirth)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4]。美国学者索罗金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城市意识、行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部过程[5]。地理学的城市化定义强调的是人口、产业等由乡村地域景观向城市地域景观的转化和集中过程[6]。
随着城市化实践的发展和各学科对城市化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城市化的定义日趋综合化和层次化。如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认为城市化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7]。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8]。
综上,我们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需要对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尚未有标准定义。我们结合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思想,把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主要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内容: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城镇带动的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文明延续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 “四化”协调互动,缺一不可;二是需要产业积聚促进产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过服务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来推动;三是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城镇发展来带动;四是城镇化发展不是要消灭农村、农业、农民,而是要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强农村文明的传承能力。
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突出统筹均衡发展;二是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镇化;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四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代际公平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展现中国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紧密联系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和综合能力建设。四是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强调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亲密结合,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体现出东方大国的风采和力量。
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包容性、和谐式城镇,体现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这里面有四层内容:一是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二是建设包容性城镇,强调城镇不同主体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三是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突出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四是建设和谐式城镇,更注重城镇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致力于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城镇化的奋斗愿景。
(责编:万鹏、赵晶)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
&&&推荐新闻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1520套总数:5236215套专访:2959部会员:157765位
当前位置:
& 2015高考政治热点题型训练:专题10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解析版)
2015高考政治热点题型训练:专题10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解析版)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19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1.65M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专题十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高频考点解读】 1.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全面建成小康的新要求,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是不平衡的。 2.能够辩证地分析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3.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了解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5.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收集有关坚持或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事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6.培养创新意识,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点题型】题型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例1、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提分秘籍】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区别 特点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利、制度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生活质量 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消费结构开始向小康型、富裕型迈进 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联系 都是小康社会,都属于&三步走&战略部署的阶段和步骤,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是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 【举一反三】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B.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C.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D.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 【热点题型】题型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例2、(2013&天津卷)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提分秘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举一反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系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和起点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三步走&战略的经济目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行动纲领【热点题型】题型三 科学发展观 例3、(2014&安徽卷)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这说明政府(  )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②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③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提分秘籍】 1.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GDP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但是如果一味地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不仅不利于发展,最终也会损害GDP的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就忽视了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片面的。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1)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 (2)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举一反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 A.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B.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C.核心是以人为本 D.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例4、(2014&山东卷)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这些补贴政策的实行有助于(  ) A.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同步富裕 B.提高粮食市场价格,扩大粮食种植规模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D.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分秘籍】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立足点: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区域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新型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个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举一反三】 (2013&北京卷)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 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 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热点题型】题型五 体现类主观题 例5、2014年为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又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以上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提分秘籍】体现类主观题解题方法突破 1.体现类主观题说明一般而言,体现类设问有三种形式: (1)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2)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3)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 2.体现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1)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经济道理、政治道理、文化道理、哲学道理。 (2)对教材的原理、观点进行分解。先根据材料确定运用某一模块的知识,然后把这部分知识分解为若干小知识点。 (3)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筛选时要抓住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 (4)把原理和材料有机结合。【举一反三】山东省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抓住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三个重点,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14年前几个月,山东省工业利润、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大幅增长;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都有所减少。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高考风向标】 1.(2014&安徽卷)安徽省&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这说明政府(  ) ①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②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③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④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粤港澳经济合作中,广东具有劳动力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及制造业发达等有利条件,而港澳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资金、国际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合作从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分工,到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系列协议的签署和贯彻执行,再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的破茧而出,一步步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近期,三地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申报设立&粤港澳自贸区&。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1)根据材料一,概括粤港澳三地开展经济合作的理由。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和对外经济的相关知识,阐述推进粤港澳合作对广东经济发展的意义。(2013&北京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 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1)描述上图所反映的我国用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2)实现&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措施 影响途径 控制红线  实施生活用水阶梯定价  提高超量用水价格,促进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 ①  优先安排企业购买节水设备的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 ②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③  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促使企业设法减少污水排放  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3)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不利于水资源持续利用,需要政府参与水资源的管理,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 (4)为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某校学生会正在草拟倡议书,向同学们征集倡议。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倡议书(草稿) 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北京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但在生产生活中,有些人节水意识匮乏,有的企业直接排放生产污水,破坏水资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倡导建设节水型城市。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我们向全校同学倡议:倡议一: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向所在社区和学校提出节水建议。理论依据:公民依法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倡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倡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北京卷)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 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 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 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材料一 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上级审计、监察、组织等部门参与考核&。 2011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要求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01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报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分别说明党、政府和人大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材料二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进行了积极探索。某村改变过去村民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统筹规划,在高岗旱地种植高杆苗木,其间套栽小苗、花草,周边围栏,既可护苗,又可在里面养鸡;在洼地修建鱼塘,集中养鱼、养鸭;在中间的旱地修建养猪场。养殖业的废弃物可制成有机肥,有机肥不仅可以育苗、养鱼,剩余部分还可销售。该村由此形成了综合立体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每亩土地年收益由改造前亏损或微利变成盈利8 500多元,全村年净收入达300多万元。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概括该村在土地集约经营上成功的经验。材料三 2010年,某市农民成产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 (3)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2013&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材料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 讨论结果  2012年A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GDP增长11.4%,财政收入增长15.9%;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奢侈浪费之风抬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2%,万元GDP能耗下降5.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水体质量下降;煤炭、石化产业投资规模扩大,一些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引发争议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理念。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2013&广东卷)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70%,大量劣质土地效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2020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此举有利于(  ) 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 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④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3&江苏卷) 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3)创新型人才关系着&中国制造&的美好明天。有关部门准备制定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良性互动?(2013&安徽卷)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第一组 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结合第一组观点,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组 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013&安徽卷)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初显示范效应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O3(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助推升级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展示创新风采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2013&安徽卷)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 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②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 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 ④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3&山东卷)山东省自2012年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2013&四川卷)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截至2012年底,该市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有九成企业税负减轻。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  ) 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益经济结构调整 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随堂巩固】 《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并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2.下列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B.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 C.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中西部省市包括重庆、云南、湖南、四川、西藏等13个省市自治区。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带虽占全国近七成土地,但GDP却不足全国三分之一。凭借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近十年来,西部各省GDP驶入高速路。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说明(  ) A.我国当前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 C.东部发达地区已实现了全面小康 D.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4.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措施是(  ) A.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作用 B.主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C.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 D.主要靠国家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5~6题。 5.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6.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温饱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宏观上看,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由商品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 B.由买方市场走向卖方市场 C.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 D.我国已成为中等发达国家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  ) ①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9.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  )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除。 10.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格局,一圈是以重庆为核心,范围覆盖1小时的城市群经济圈,两翼是指渝北和渝东南以农村为主的发展带。重庆市打造&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有利于(  )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③实现以工带农、以农促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④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因为GDP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北京、江苏等地明确要求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作了核减以后的&绿色GDP&纳入经济统计体系。这意味着(  ) A.GDP已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B.首先要进行环境保护,再发展经济 C.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发展内容 12.漫画《增长方式》启示我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  ) A.正确处理好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B.处理好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关系 C.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总值 D.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增加经济总量 13.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  ) ①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②巩固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③实行农业反哺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 ④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是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实现&东西互动&有利于(  ) ①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②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发展 ③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调整 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漫画《摆设》启示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企业应该(  ) ①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  ②提高劳动技能,降低资源消耗  ③通过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采用先进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若实现漫画《协调一致》中所体现的目标,必须(  ) A.实现GDP的高速增长 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C.尽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D.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工作重心 18.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这说明(  ) A.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C.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D.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打电话、看电视等。&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  ) A.它利润高,发展快 B.它是基础性产业 C.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 20.在日国务院召开的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请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下列地区或企业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市过去以加工贸易为主。2012年以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园区的建设把所有高端行业和研发企业集中到一起,形成板块 ① 某软件公司提出由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转变,即按照客户的要求来配置解决方案,提供专业服务 ② 某企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业、医疗和教育环境,及时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吸引了大量人才 ③ 某市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一直是东富西贫。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市加大对西部投入,建设大型商业开发区、休闲度假区 ④ 某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引导农民分层次向城市、农村的新型社区集中,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 ⑤ 2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资料新华网)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试憧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景。 (2)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