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我能行作文500字一次失败带来的创新的段文

日期: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7)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 对第(5)段划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遇事畏缩,缺乏自信的心态。
B.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表现了他们小看自己,没有创新精神。
C.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的相关内容日期:父亲对胎教要有正确的认识 作为丈夫,未来孩子的父亲,在胎教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情绪胎教。要让怀孕的妻子有良好的情绪,才能参胎儿有良好的胎教。但很多父亲找一些借口来...日期:胎教能培养神童吗:正确认识胎教的作用 常听很多准爸爸、妈妈们问起:“听说通过胎教可以使孩子出生后非常聪明,许多‘神童’都是胎教的结果。胎教确实有这样的效果吗?” 其实,要探讨胎教的效果,首先要搞清楚胎教的原理。胎儿...日期:学会正确对待胜负 海丽.戈尔登的眼睛发着光,经过一年来每星期六早上的戏剧训练,她懂得了她要争取出任汇报演出的女主角,因为这意味着大段的台词,漂亮的戏装,以及热烈的掌声。 7岁的孩子努力地练着主角的角色,但使她失望的是,她被分配...日期:怎样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初次使用,除非有相当的医药知识,一般不要轻易购买otc药品。最好是带孩子先到医院请医生确诊,对孩子的病情有相当的了解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千万不要持想当然的态度。 购买过程 多咨询 咨询渠道:医院医生、药店的专业药剂师、了解该otc药物特日期:怎样正确地记录基础体温 一个人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排除这些外来的和内在的各种影响,因此常常把早晨6-7点醒来尚未起床之前的体温作为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还...日期:怎样正确地测量基础体温 一个人的体温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在活动的影响而有所波动,为了排除这些外来的和内在的各种影响,因此常常把早晨6-7点醒来尚未起床之前的体温作为基础体温。基础体温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虽然简单,但要求严格...日期:怎祥正确对待早孕反应 妇女在怀孕后,特别是怀孕早期,常常出现食欲不好、偏食、轻度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头晕等现象。这些反应一般在清晨稍重,多数对正常生活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有少数妇女在怀孕早期恶心、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进水,更重者出现...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自主课外阅读实践例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自主课外阅读实践例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44: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主课外阅读实践例谈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的位置:
教育理论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采编:张晶&&出处: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科所 发布日期:
第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从十七岁就参加教育工作,直至逝世,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执教一门课,始终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始终坚持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始终坚持密切联系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开展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影响极大。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克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翌年毕业。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以函授的方式学完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的母校)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于1938年从函授班毕业,获得中学教师资格。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离家不远的区中心镇的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奔赴前线,任连指导员。1942年在战斗中负重伤,伤愈后,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未取出。1942年6月复员时,他主动提出重返教育岗位。开始任中学校长,后来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学校的恢复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生活,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1948年他被任命为农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此他一直工作在这一岗位上,直到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献身农村教育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现象细致敏锐的观察者,持之以恒的研究者。他身为校长,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他曾试办六岁儿童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作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他深入观察,细心记录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现象,认真思考,不断提炼升华。他勤于学习,广泛阅读了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教育研究,始终是建立在积累大量事实的坚实基础上的。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校长,又是任课的普通教师;既教一门学科,又当班主任;既是实际教育工作者,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这就有助于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地考察教育现象,把学校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现象放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始终密切联系学校教育的具体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避免了实践中和理论上的片面性。因此,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着现实的生动形象性,又有着理论上的鲜明独创性,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联教育界认为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长达三十年的&教育实验&,他所领导的那所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教育学实验室&,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地总结&。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带给他很高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专家及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只活了52岁,但给世界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他的重要著作大都已译成中文,受到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他的主要著作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培养集体的方法》、《学生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等等。其中,《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获乌克兰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连续重印二十多次,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五卷本和三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
苏霍姆林斯基总爱说的一句话是:&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这种充满激情的话语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本人的写照。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世界教育的史册。
第一节&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认真考察了教育史上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思想,从古希腊&身心既美且善&的追求到文艺复兴时期乐观坚强、勇于怀疑的理念,从资产阶级努力铲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鸿沟的探索到民主主义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民造福的实践,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全面发展的深刻阐述,正是在这样深广的历史背景上,他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认为个人全面发展思想是&共产主义教育的中心思想&,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一、全面和谐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
什么是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许多的阐述。他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全面发展&&指一个人贡献给社会的东西跟他从社会所取得和消费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如果不去发展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这是最重要的需要),那么充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是不可思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是受别人的教育,一个人对于理想的积极追求,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社会方面和教育学方面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些论述中,他强调了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丰富性,享受社会财富与为社会劳动贡献的和谐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一文中,他又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他认为现实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表现的片面性、畸形的单方面性,在许多学校里,知识的评分成了人的表现的唯一领域,这不但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极为有害于青年的成长。因此,他谆谆告诫学生:&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但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富有的教育者。&
到了晚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这部总结自己30多年普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著作中,对此又作了更为集中、全面的阐述:&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关注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与实施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人的自我表现两种职能的有机统一,是知情意行等诸心理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财富上创造与享用、贡献与消费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之处就是,他始终把孩子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反复地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读着这些精辟的论述,自当会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时说:&我觉得当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义。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吗?&
二、德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一书中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每一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教育者在这种和谐里,应看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道德的、思想的、公民的、智力的、创造的、劳动的、审美的、情感的、身体等的完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以上各育都应当占有它应占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只有当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始终贯穿着正在形成的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之中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一)德育内容
在德育的内容上,苏霍姆林斯基突出强调了以下几点。
1.注重公民精神教育。他认为公民精神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在道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育集体首先着眼于形成个人的思想核心&&公民的观点、信念、情感、品德、行为及言行一致。&帕夫雷什中学所进行的公民精神教育,主要包含了心中有他人、以德报怨、热爱劳动、善良仁爱、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等五方面的内容,对于每一方面都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要求。如第一条告诫学生:&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到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利于你周围的人。&而且对于其中的每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都作了具体的细化。比如如何培养父辈与孩子间的和谐关系,他就提出了&十不准&,如不准在大家劳动时自己闲呆,不准嘲笑老年人、妇女,不准同老人、成年人争吵,不准因自己没有某种东西而表示出不满等等。
2.注重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道德情感就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的态度,它包括敏感性、同情心、义务感、诚实感和荣誉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义务感是德育内容的核心。他认为,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学生对教师在阐发道德价值的实质时所讲内容的敏感程度、思想反应和个人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善良情感的发展程度。&我们深信,情感的敏锐性和情操的素养犹如一种动力,推动学生去思考道德教导和规劝的实质。&
3.注重培养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个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性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这是个人的能动力量,它不只是指人知道些什么,而首先是指他怎样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的成效与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成正比。而道德信念的坚实基础要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定,在这个时期必须使孩子所看见的、所从事的一切都具有鲜明的道德含义,才能使他们分辨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学校的任务,就是竭力使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
4.促进学生社会定向的形成。道德信念是否深刻与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形成个人思想的社会定向。这种定向的形成,就是知识向信念变化过渡的转化过程。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道德价值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夯实形成思想信念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与教师们一道专门为学生编选了《道德教育文选》,用革命领袖、文化名家、英雄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他们开展团队活动、阅读有关书籍、举办演讲辩论会等,让学生在增强对英雄人物了解、敬仰的同时,努力使每个人都能从优秀人物的行为中去找寻他所关心的有关个人生活道路问题的答案。
5.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注重爱情教育、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父母,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他们的心灵应当充满人类所取得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他始终注意从学生今后生活幸福、精神丰富的高度来教育学生,非常重视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认为使青年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友谊、同志关系、互爱,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强调要在青年人尚未产生追求异性的要求之前,就应教会他善良纯洁,富有爱心,追求家庭内道德情感关系的高尚和纯洁,能以自己的情感温暖他人,能与人共患难,能真诚地体贴关心人。教育学生懂得: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他们设立了女孩节、母亲节等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女性,热爱母亲。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劳动中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富有的教育者。&
(二)德育实施
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德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他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独立的德育大纲,建立了与学生进行道德谈话的制度,编写了供教师用的道德教科书和供不同年龄学生阅读的道德文选。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德育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要把课堂上传授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信念;教师要教书育人,使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统一。因此教师讲课必须有针对性,必须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能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很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常带领学生郊游,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认识社会和生活,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为孤寡老人送温暖、送亲情,关心和帮助军烈属和病人等。苏霍姆林斯基还让学生从小就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在他的学校中,连一、二年级学生都会培育果树、饲养家兔、选种、种菜、养花等。劳动的欢乐对儿童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这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的源泉。
三、智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智育的本质
在智育的本质问题上,传统教学论只强调知识,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冲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坚持教学与发展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还应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说:&智育意味着用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充实学生的头脑,这种充实乃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因此,他坚决反对单纯智育的观点,他认为那种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分数之外什么都不去想的学生,他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他主张不要让知识与能力之间关系失调。针对苏联学校中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观点。他说:&不应当把学习变成连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训练记忆,变成使人迟钝的、毫无用处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害的死记硬背。&他在认真分析了许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案例之后发现,儿童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不会观察、思考、阅读、分析,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得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找出教材中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潜心研究十多年,总结出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十二项能力: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3)会表达自己对所看见、所观察、所做和所思考的东西的想法;(4)能流利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5)能流畅、迅速而正确地书写;(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纪录;(11)能阅读原文并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出来。
同时,他还对于每种能力的过关达标时间、训练数量、熟练程度、检测方式等都作了细致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关于阅读,他和老师们经过15年时间的观察实验发现,要使儿童学会流利而有理解的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三)如何看待智力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如何看待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一个非常细致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微妙的问题。他强调,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要让某些受教育者感到这种不平等是一种不幸。&这个问题的实际解决,恰恰在于不要把学校和学生的精神生活仅仅局限在掌握教学大纲所取得的成绩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道德发展中,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决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学生上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读的书。他提醒教师,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
(四)创造丰富深广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只依靠这课堂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作保证,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他采取了种种措施:
1.重视课外阅读。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认为,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书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假如书籍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财富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的精神需求,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空虚的,毫无生气的。他认为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始终是他的教育要求。购置图书始终是他所关心的学校大事,他本人藏书两万余册,学校教师也都以读书、藏书为乐,他鼓励学生&积累自己的小小的藏书量&,在他的学校里,中、高年级的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可观的藏书。
2.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主张每教一个新概念都要有相应的课外阅读与之配合,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和&发展&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 他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困难学生,&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各科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它们都配备了相应的课外读书供学生阅读。
3.建立广泛的智力生活基地。他认为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个人狭窄的小天地,而要建立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集体,使学生既能不断地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又能不断地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为此,他在全校600多名学生中,建立了120多个课外智力活动小组。共分三类:一类是着重发展学科兴趣和能力的学科小组,一类是重在培养动手实践尝试能力的劳动创造小组,一类是丰富文体娱乐活动的艺术文化小组。每个学生常常参加两三个小组的活动。三类小组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这一方面是缘于苏联当时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矛盾,更重要的是缘于他对劳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他明确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而且他也坚决反对那种简单体力劳动,而总是把创造性、复杂性、研究性引入到具体的劳动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智力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一)培养劳动的尊严感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从学校生活的最初几步开始,就要使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也认识劳动,把劳动看成是需要智慧的、非常复杂的事情,从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年轻劳动者的人的尊严感。&这个秘诀的意义就在于,要使一个人从童年开始的劳动生活成为他的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认识劳动的创造性
在如何看待今天的学习与将来劳动就业的联系上,他从劳动是一种创造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能给人以欢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劳动的创造性会激发起人们对知识的无尽探求。特别是在农业劳动中,劳动的创造性因素能够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个人的才能、天才和禀赋。
(三)突出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独立地位
他强调,普通中等学校里所学习的东西,只有很少一部分跟将来的生产劳动有直接的联系,而学校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认识世界,培养成为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不只是为了一块面包而操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这样的信念:&就是到了共产主义时代,还会有不轻松的、紧张的劳动,去种出粮食和建造住宅,生产服装、机器、电能和书籍。没有这种劳动,就不能设想社会的生活,就不会有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幸福。同时,如果没有文化财富&&知识、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各种形式表现的美,那么生活就会变得黯淡、狭隘,从而失去真正的人的幸福。我们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一个未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培养出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永不止息的向往。&
(四)劳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对劳动教育的关注,还源于他多年来全面研究了&动手与智慧&发展的相互关系&&心灵与手巧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他专门研究过&教会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如果所有的人单靠右手掌握的那些极精细的劳动动作能够同时也是左手的功劳,那么某些人的劳动技巧、劳动艺术和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
(五)劳动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劳动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成熟性的有效方式。&儿童的道德的成熟性、&成年性&,在决定性地程度上取决于对待劳动的态度,更准确地说,取决于劳动在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成熟性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为了什么而生活,他的生活中有哪些操心和思虑,他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青年团员感到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一个受教育者,那他就会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消费者,而这就是向寄生生活靠近了一步。&成熟性、成年性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在13&14岁的时候,就要使他不仅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而且是社会的一员,自己对于人们是负有义务的,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劳动(要使他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这一点),别人就不能生活。教学与劳动的真正结合正在于此。这种结合是与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这是道德成长本质之所在。&
(六)劳动教育对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劳动教育对个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也极为鲜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让他从事他喜爱的劳动,而且,他越深入到这种劳动中去,他的能力和天资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他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领导下,创立和采取了许多生动有效、富有特色的劳动传统教育制度和措施。这些劳动措施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发展智力和促进个性才能自由发展的基地,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学生的养蜂小组,取得了比农庄一般产量高10倍的蜂蜜产量;育种小组的学生,为全区培育了一种含蛋白质更高的小麦品种;有的学生在六年级就学会了果树嫁接的技术,连生物老师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异。在他的学校里,所有八年级学生都会操纵内燃机、微型汽车和摩托车,其中75%的人能够正式驾驶汽车和拖拉机,而九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会开拖拉机。而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事实上,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学工作也是大面积丰收的,据该校连续十二年的统计,全体学生的全区统测及格率都达到96.5%&99.7%。
五、体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关心年轻一代的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进学生的健康。他经过20多年对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内在联系的研究,发现85%&差生&学习落后主要是健康不佳造成的,而健康状况又与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儿童的精神生活&&他的智力发展、思维、记忆、注意、想象、情感、意志,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体力的&活跃程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体验不到学习的欢乐,死记硬背各门学科的知识,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学习,必然会使学生身体发生病变。健康是保证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础,帕夫雷什中学采取各种措施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主要措施是:第一,建立一个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学生在德、智、体、劳等方面都有时间从事适当的活动。早饭前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做家庭作业,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不安排课,主要让学生参加自选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第二,锻炼身体和培养道德品质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处处注意把体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坚决要求学生早睡早起,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洗冷水浴,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结合。第三、提倡积极的休息。在安排学生的休息方面,考虑使各种活动能够合理地轮换,如参加体力劳动,到野外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事体育和竞技运动,排演文娱节目,阅读文学和科普读物等。
六、美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学作品、绘画等对美育起着巨大作用。他在强调培养审美修养的同时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因为对美的创造要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是对美的感知的升华,而且与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密不可分。文化修养高的人,其审美修养也高,他的情感更细腻,感受更深切,对美的创造水平相应也较高。因此,美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正确理解、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是把学生的人生幸福、精神丰富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反复地告诫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因此,他把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作为教育者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它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可以说,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中心。这种教育思想与目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我们在仰慕大师超前的思想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大师学习一招半式,以解决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种种麻烦和问题;而更要试着从整体上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观念,掌握他教育教学的艺术;试图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思考问题,使自己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教师。
第二、&全面&与&和谐&同等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作为一个中心去研究,着重探寻如何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而且&全面&与&和谐&这两个词应当是同等意义的。&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而&和谐&是指各个方面的一种融合。当然,这里所讲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德育的、智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因为各个方面原本就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着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要和谐地、全面地发展的,不只是人的知识结构,也不只是人的各种能力,而是指向人的完满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在某一门学科上有突出的兴趣和特长,以凸显其才能、尊严、自信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加入到所在的集体中。
第三、提高教师素养是实现和谐教育的保证。
&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素质的概括性要求。只有教师本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对好教师提出了四项标准:1、热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2、应该精通她所教科目的那门科学,热爱并了解它的发展状况;3、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4、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对于教师集体,他特别强调,教师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因此,强化校本教研,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搞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案例1】 米哈伊尔的故事
八年级学生米哈伊尔是一个令全体老师担忧和头疼的&刺头&。他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成绩欠佳,常常把老师们惹得大发雷霆,都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而且狡猾懒惰的家伙。他被勉强连拉带拽地跟班升上来,但仍免不了留过一次级。在离八年级毕业还有三个月时,米哈伊尔跟着母亲一起来找到校长。米哈伊尔显得特别沮丧,一语不发,而母亲央求说:&请准许他不要再继续上学了,我想随便给他找个什么工作去做&&&
米哈伊尔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作文。他与语文教师尼娜&彼得罗芙娜之间发生了一场尖锐的冲突。在他看来,作文真是一件高不可攀的智慧的顶峰,女教师在教室日志里一个接一个的给她打上&两分&。于是,米哈伊尔就不交作文了。在尼娜&彼得罗芙娜的课堂上,他开始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来&&女老师气得面孔发白,课间回到办公室里双手还颤抖着。同时们都愤愤地说:这究竟要容忍到什么时候才算结束?因此,当大家得知米哈伊尔要退学的消息后,都向尼娜&彼得罗芙娜表示祝贺,她自己也庆幸总算卸掉了一个包袱。
有一天,尼娜&彼得罗芙娜的电视出了毛病,她打电话给新近在区中心开设的电视维修部,请他们派一位技艺高超的师傅来修理,再三叮嘱说,不要随便派一个马马虎虎能应付的师傅来,她的电视机都修过三次了。女教师刚从学校回到家里,就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站在他面前的竟是米哈伊尔。他穿着一身朴素干净的工作服,手里提着工具箱。女教师有些张皇失措。&你找我吗?&&是的,找您,&米哈伊尔发窘地说,&您不是为电视机的事给修理部打电话了吗?&&是的,请进来,&她邀请米哈伊尔走进室内,把摆在电视机上的花瓶拿下来,不由自主地掸了掸灰尘,虽然上面并没有什么灰。两个多小时后,电视终于修好了,女教师站在旁边是那样的难受和尴尬。米哈伊尔调试好电视,说:&保用三年。&付款的时候,女教师故意多给了三个卢布。米哈伊尔把钱还给教师,低声而激动地说:&您这是为什么?难道您是这样教育我的吗?我的作文写得不好,可是我毕竟学会了正确生活。当时我也喜欢您的课,真的,比任何别的课都喜欢。这些课会一辈子留在我的心里。&
&我手里捏着那三张卢布钞票,久久地坐着,哭着。&过后尼娜&彼得罗芙娜对老师们说,&当他在修电视机的时候,我惊奇地看着他,心里想:这完全不是当时在我课堂上的那个人啊。他的眼睛,他对我的态度,都和那时候不一样了。一个思想折磨着我: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差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且还蕴藏着一个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这一案例会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首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学校、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表现领域和表现机会。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让所有的人都只能在掌握知识、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着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因此,教师就应创造机会使他在人的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得到表现,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在这种自信、自尊的心理驱动下,引导学生逐步在学习领域取得成功。其次,在知识的评分上也要把握正确的分寸。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案例2】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通道
我记得,有一个执拗的、精神遭受了摧残的、而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的孩子来到我校五年级。他事事都跟老师作对。我便建议教师:必须找到跟孩子共同的兴趣,那样他才会向我们敞开他的心怀,我们才能了解到需要了解的东西。于是探察他兴趣的行动开始了。整个集体都动起来了。我确信,我们必定会在某个场合跟这个执拗的五年级生相遇:或在文学创作小组,或在故乡自然资源少年考察小组,或在少年探险家俱乐部里,或在绿色实验室里,或在少年电工技师小组、无线电技术小组及少年摩托家小组、少年生物化学家小组、少年动物饲养家小组。
我跟他相遇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少年自然考察小组里,第二次是在科学幻想爱好者协会里。当时,我们长时期未能做到使南方的珍贵果树&&桃树适应我们地区的水土气候。最终,我们尝试把这种性喜温暖的树的几棵幼芽嫁接在耐寒性强的杏树上。春天到了。每天,性急的孩子们都要跑到园地里去看,看芽苞是不是开放了。我总是一大早就到园里去。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孩子蹲在杏树旁。我觉得他屏住了气息,生怕损伤了刚发出的那闪闪发亮的嫩绿叶芽,它是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刚刚萌发的。我同样为这第一枚叶芽而兴奋激动,以致没有想到是谁竟比我来得还早。我随即抬起头来,或许是为了与这位朋友分享喜悦。他在此刻也举目相迎,显然,也想同我分享喜悦。我俩的目光相遇了,原来在这里的就是他&&沃洛佳。我们互相拥抱起来,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展现在我面前的,不仅是一个聪明的、极端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的心,而且还有曾经损害了他的心灵的并导致他不信任任何人的那些可怕祸根。
关于这可怕的祸根,我暂且不去说它,我提及这次跟沃洛佳的真正的人的相遇,只是为了证明我的一个信念: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这样,才能使你更容易克服那些妨碍教育的不利因素。我总是使教师们竭力确信,如果你只限于在班里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应当像跟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会见孩子,应该跟他同享胜利的喜悦,共分失败的忧伤。
1.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实际,谈谈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2.阅读故事,思考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记录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在帕夫雷什中学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师吴非很为这个故事感动。有一天,他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结果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坏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从心底厌恶&,吴非认为&他们缺乏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材料见于吴非《不跪着教书》)
问题:(1)你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如何评价?
&&&& (2)你如何看待吴非对学生续写的评价?
第二节& 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案例3】给学生自信
在百度输上&自信&,查寻到这样的信息,&笨口拙舌、紧张怯场、自卑内向、社交恐惧等,因为这样的原因,你已经错失了多少次升迁的机会、生意的伙伴、生活的朋友、甚至你相爱的人?开潜自信口才训练中心是经政府批办成立,安徽省内唯一以提升国人素质为主要课程的专业培训机构&。接下去,还有无数条培养自信的广告。
1.&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中有几个女孩子,曾经在掌握知识方面感到极其困难。从少年早期,我们就让这几个四、五年级的女生当小朋友(学前儿童、一年级学生)的教养员。她们从这项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否则,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她们就会感到自己是不幸的人。后来,这项劳动成了她们寄托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的事业&。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讲的他的学校的一件真实的故事。这里的几个女孩子是&学困生&,而她们是怎样体验到&人格尊严感的幸福&的?这给你的教育工作带来什么启示?
第三节&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一、&后进生&产生的根源
二、后进生转化策略
8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案例4】 石子换糖的启示
案例启示:读罢故事掩卷反思,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与他的素养有关、与他的勤奋有关、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更有关。而后一点,我们能否说是杂货店老板在他k小的心灵里播下的种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能否说是杂货店老板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给予学生以生命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1.&当全班学生来到栗树林荫道的时候,大家惊呆了:树上的幼芽全被剥掉了&&学生们也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而在阿辽沙的眼光里,一刹那之间露出幸灾乐祸的火花&。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认为教师群体中会有几种处理方法?你认为的理想效果是怎样?你认为怎样处理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
第四节 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苏霍姆林斯基校本研究的实践与经验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界正在倡导以校本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等种种理论,实现着学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并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而在半个世纪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向校长们建议:&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苏霍姆林斯基自身成长的经历,以及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实践,都向我们证明了这样的真理:研究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属性,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
一、研究是教师劳动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要深入地认识每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对教师来说,研究工作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事。&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教育工作(只要是真正创造性劳动),就其实质来说,已经接近于科学研究。这种亲缘关系首先表现在两者都要对事实进行分析,并且都必须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把握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就可以防止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教育工作中那些令人伤脑筋的意外事件。&教师只有不是消极地承认所发生的一切,而是自己去积极地影响它们,研究它们,创造它们,他才能成为对学生个性发生积极影响作用的力量,他的劳动才具有创造性。教育经验的实质就在于每年都有某种新的事物展现在教师的面前,而就在这种对于新事物的探索中教师施展着创造力。
这些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也不是他自己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他几十年来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一次次地艰辛探究才获得的。他担任校长后不久,有一次去听三年级的语法课。课堂上,女教师讲解了一条语法规则。孩子们好像懂了,也举了一些例子,能把规则背出来了。可是在下一堂课上,女教师问起这条语法规则的时候,却只有几个学习最好的学生记得,其余的人都忘了。为什么忘得这样快呢?于是又让他们重新背,重新举例。到再下一堂课上,情况还是如此,而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去重教已经讲过的东西了,她要讲授新教材,而对那条规则,她只是说:&你们回家背过它,我还要检查的&&&又接连听了几堂课后,苏霍姆林斯基左思右想:为什么学生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每听一堂课,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楚,原来学生并没有对这些规则充分的理解。识记未经充分理解的规则,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保持在记忆中的。没有弄懂的知识就像一个雪球,一堂课一堂课地越滚越大。于是每听一堂课,他都要和教师一起考虑:学生应当怎样进行脑力劳动,才能使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呢?他们反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不断研究识记与记忆保持的心理规律,提出各种假设以说明影响脑力劳动效率的原因。他继续听这位女教师的课并进行分析,同时也听其他教师的课,有时一天听五节或更多。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其他教师的思想也都集中在了这一点上。在积累和分析了大量的事实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学生脑力劳动中一条有意思的规律:抽象的规则、定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这条规则的识记和保持,就越是取决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过的事实的多少。学生只有在认识事实的过程中,理解了规则、定理的实质,在思考事实的时候使用这条规则、定理去解释过事实,并且这一切是在没有提出记忆要求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更好地记住。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无意记忆&。当他们明白这点后,教师们就自觉地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上语法课前,教师们总要拟定一些生动的语言事例和现象,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尽管此时并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但由于他们已经多次的实际运用它,自然也就掌握记住了。而且,通过这种方法记住的规则,一旦他的某些内容忘记了,也会通过原先思考过的事实而很容易地回想起来。识记知识无须死记硬背,这一发现,使教师们激动不已,各科教师都自觉地开始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检验,改进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样的事例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比比皆是,正是他和老师们对每个问题的不断研究,教学效率才不断地提高,学校教师集体才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活力。&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因此,他反复强调说:&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已取得了一半的成功。&并坚信:如果没有某项探索、某种思想鼓舞全体教师,那么最完备的计划也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多次提到,是他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有必要作一点探讨和分析。他认为,教师的劳动本质就是:&决定我们成绩的东西不应当是偶然的成功和侥幸的东西,而应当是兢兢业业的探索,是对所做的事情与所得的结果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研究。&虽然教师所探讨的许多问题早已被许多理论家作了光辉的阐述,为人所知,但是,由于这些认识是教师们凭借着自己的智力劳动而重新得出的,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所以,&对我们来说,他们却是真正的发现,是我们自己的发现&,它有着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和丰富情感的多重作用。而且,&把科学真理变为创造性的劳动,这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在于把理论原理变成人们的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四个重要特征:
(一)始终关注自我的实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当每个教师日益深入研究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奥妙,分析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时候,教师集体才能燃烧起活跃的思想,教师本人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他曾就自己和同事们在教学中发现的许多具体问题与全体教师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的探索长达几年十几年,这样的事例在他的著作中比比皆是。比如,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列举了1960&1966年所讨论的一部分理论报告的题目,如《青年男女&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大自然与道德情感》、《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学校里的困难学生》、《读书与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等等,共150多题。可以说,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困难,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鲜明特点。这与我们近年来所倡导的&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提高即成果&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
(二)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研究
他明确地把教师的劳动与研究、探索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教师劳动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突出特点,要求人们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凭借着科学理论的指导、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而进行创造。因为这样所得到的认识是&自己的发现&,&真正的发现&,所以,他也就会深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与原有的知识、情感融为一体,水乳交融,逐渐化为信念,在实践中人们也就会自觉地以此为指导,努力探寻更好的教育方法,并不断的丰富它,完善它。
(三)重在选择恰当的方法
如果说科学家的创造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认识到新的规律与原理,那么教师的创造则表现为在科学原理与学生之间选择科学恰当的方法,使学生知识的接受、智能的发展、品德的陶冶更为科学高效。选择方法,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等方面。比如在前面所述的事例中,记忆的规律是人们已经熟知的,但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却并非人们都能做好,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的创造性就在于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有效方法。
(四)富有浓烈的自我感情色彩
在教师创造性劳动过程中,教师们会常常为自己的发现所鼓舞,并领略到创造灵感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幸福,增长了才干,使自己潜在的智能得到了发展,感受到了人的力量的伟大,困惑与艰难的磨炼使人变得坚强与自信,鼓起了继续探索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升华。而这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成了教师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动力源泉。教师在创造性劳动、教学研究上,越是主动自觉,这种自我成就感就越浓烈,他的成长发展就越快。
三、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极为重视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学地管理学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的根本途径:
(一)能够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丰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并且还阐明,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发现并研究了教育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尚未被人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在于这种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它还能够&驱散教师当中对工作的冷漠态度和惰性,点燃起创造精神的火花&。而且,当教师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这种情感是他渴求知识、热爱读书、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内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说,创造性劳动是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预防教师职业倦怠、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
(二)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
(三)能够形成真正的教师集体
只有当学校里有一个由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组成的核心时,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师集体。因此,以个人创造为基础,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教师们团结在一起,就会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溪流,汇聚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长河。而且,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集体是教师个人才智发展的沃土,哪里的教师能从集体的信念出发来看待个人的工作,哪里就会有创造性的劳动。
(四)能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方面,由于创造性劳动使教师选择了科学的施教方法,就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激发起学生求知与创造的欲望;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又培养了教师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更为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及最新发展状况,因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集体是一个智慧与创造的海洋,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就有了更适于它生长的环境,从而开出艳丽的创造之花。
(五)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科学管理
.管理的角度来说,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主导,教师集体是学校工作的主体,用科学原理作指导来研究学生、教育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线。只有充分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发他们产生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明天超过今天的愿望,学会积累和分析教育现象,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工作意图,才能全面而深入地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努力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一代公民。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四、管理者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
用教育思想来领导学校,领导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领导者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同时,也对领导者的品质、学识、能力、教育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简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首创精神
领导者尤其是校长必须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对学校教学与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现象和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或研究思路,并且以自己的实际研究来引导教师,教育教师,感染教师。所谓领导教师集体,做教师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校长要亲自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对他施以影响。他认为,对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某一问题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传达给别人,这是学校工作中最主要之点。只有用自己的火花才能点燃别人的火花,只有用自己的信念才能培养别人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曾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在10年内跟踪研究了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各种表现。他还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作了观察记录,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他以自己的首创精神和出色的工作教育和感染了教师,引导着全体教师进行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他再三地告诫人们:&如果没有校长本人的首创精神,而是等待着教导主任去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指望教师主动精神的自然产生,那就意味着等待侥幸的发现和意外的成功。没有校长本人的以身作则,没有你自己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就无法进行领导。&此话一语破的,道出了用教育思想领导学校、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和根本。
(二)坚持听课
苏霍姆林斯基对课的认识和评价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萌发的园地。因而,他认为有经验的校长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应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千万种日常现象中抽取出来的教育思想,才是教育创造的实质所在。&而教育思想离开了具体的行动,就会变成不结果实的花朵。只有分析研究了大量事实及其相互联系,才会取得对于教育现象的发言权。因而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除上课外,每天必须听课至少两节,若外出开会耽误了则一定补上。如果对某些现象虽经认真观察和思考而仍不得其解时,则连续听5节、6节,力求找出这个令人心神不安的问题的答案。因此,他的工作就深入细致,扎实具体,富有生机。相反,一些学校的工作之所以会做得表面化、形式化和简单化,首先是由于校长不了解课堂内的一切,不了解教师的创造性技巧在朝什么方向发展,不了解学校工作的技巧是什么。他把那种在一年中听课很少的校长比喻为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的人在黑暗中徘徊:能听到一点,却什么也看不见。
(三)激发愿望
从教师自身来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学校领导者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而应该用某项探索、某种思想来激发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在探索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时,闪现出生气蓬勃的思想火花,那才会有创造性劳动。而没有提出问题以及寻找各种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愿望,那么任何时候也点燃不起这种探索的火花来。&他还指出:教师只有不是消极地承认所发生的一切,而是自己去积极地影响它们,并有所创造,从而成为对学生个性发生积极作用的力量,他的劳动才具有创造性。&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他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优点和缺点,那他就已取得了一半的成功。&这些论述都说明激发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愿望,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前提。简言之,激发愿望的途径有三: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和公民精神的教育。才能、天赋、人的个性只有在公民思想政治和公民精神成熟性的背景上才会充分激发出来。人有了坚定的公民立场,他才可能有所创造。二是为教师创造研究的条件和交流心得的机会。帕夫雷什中学每隔一周举行一次以研究儿童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讨论会,请一两位教师做《某某学生的教育学鉴定》详细报告,对某一具体学生的健康状况、智力发展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道德面貌、准备采取何种措施等等详细研讨;两个月召开一次学术演讲会,教师交流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心得。他们还不断丰富图书资料和增加实验设备,为教师的研究提供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奖励机制,对那些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鼓励。
(四)教会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领导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最好先从向他们展示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做起。事实&&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现实的表现。他总是专门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教学中的点滴收获、经验、发现、困惑随时记录下来,认真分析研究。&只有善于弄清事实的本质,才能弄清下面三个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一,生活本身所给予的东西(即儿童入学时客观上已经具有特性和的特点);第二,教师所做的事情;第三,将要达到的目的。&从平常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点、新的细节,这是培养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发兴趣和灵感的源泉。他认为,要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研究,学校领导者应当经常把教育工作这块宝石的未经雕琢的那一面转向教师,使他们为里面包含的思想受到感动,感到不安,并把积累事实、分析事实的方法教给他们,使教师们在对新事物的追求中施展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案例5】:集体研究&思维与情感的统一&问题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改写)
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不久,他在分析自己听过的课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他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于是,他开始记录学生们的回答,分析他们的词汇量和言语的逻辑性和修辞成分。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汇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和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
他通过分析在同事们和自己课上所观察到的现象,以求弄清这样几个问题: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怎样成为思维的工具?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反过来怎样发展语言?在从教育学上指导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成分&&儿童思维方面存在哪些缺点?
于是,他首先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的课和本班学生的回答入手。比如,一个孩子叙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讲春雨,讲彩虹,讲平静的湖水的轻声拍溅。孩子们本应该把这一切当作他周围的世界来叙述,然而,他听到的却是一些勉强拼凑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们自己也感到模糊。苏霍姆林斯基一边听,一边思考孩子的言语,他心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强的信念:&我们当教师的没有教儿童思考。从他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的日子起,我们就把他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闭了,他们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春雪融化时水滴的叮咚声,听不到云雀得婉转鸣唱了。他们只是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他挑选一个美好的时刻把学生带到了果园。灰蓝色的雨云遮着半个天空,太阳点燃起一道彩虹,苹果树上开满了鲜花。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叫你激动、赞叹和惊奇?&他们的眼睛里泛出喜悦的神情,可是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思,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于是,他开始一课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之中,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他的桌子上也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书,有植物学、花卉学、鸟类学、天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每逢春天清静的早晨,他都到河边、森林和果园去,细心观察周围世界,并试着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它们的形状、色彩、声音和动态,并准备了一个习作本,专门用于写短文。写一丛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的彩虹&&他也把自己写的短文和小诗读给学生们听,跟他们交流思想和对大自然的观察。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动笔来写他们的感情。此后,学生们的思想逐渐变得越来越清晰、丰富、含有深意,词语有了感情色彩,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异常丰富、无限美好的教育技巧境界&&教孩子们思考的本领。这个发现使他无比激动,他体验到了创造劳动的幸福。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告诉了同事们,他们开始来听他在自然环境下上的课,他把自己写的短文读给大家听,大家也都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领着孩子们到自然中旅行和观察,低年级的老师开始同苏霍姆林斯基比赛,看看谁的短文写得更好。语言与思维统一的思想,逐渐深入到全体教师的头脑。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这个有意思的问题,甚至进行争论,正是在争论之中产生出真理来:&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同时,这些真理也逐渐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教育信念,低年级教师手里都有了写短文的习作本,物理老师也开始专门为了教孩子们学会观察思考和连贯地表达思想而带他们到大自然去。
深入儿童思维奥秘的这项集体科研活动,把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是从精神上统一了起来。他和低年级教师一起着手编写一本书,一本记叙到活的思想源泉去上游览课的书。书中的每一篇写的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有意思的是,这些游览对于物理、数学、化学等科的老师也都有用。这项集体研究活动持续了15年之久,他们编成了一本《自然之书三百页》,记叙了300次游览课。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说:&教师集体的创造,离不开对个人劳动的科学探索和对儿童的深入研究。&
1.什么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2.请讲述一个自己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实例与感受,与大家共享你的智慧。
【附录1】苏霍姆林斯基名篇欣赏
(一)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752020()&&&&
(二)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
(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
【附录2】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语录
295------7
】&&【】&&【
】&&【】&&&&
&&相关链接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cn 丹东教育网 丹东市教育信息门户网站
丹东市教育局主办 丹东市电教馆承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能行作文8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