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三峡大坝利弊有哪些的建设施工以及利弊的论文,

第5.3节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第5.3节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2.理解三峡工程对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是指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峡工程作为一个超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是有利有弊。
生态环境效应
正面生态环境效应
负面生态环境效应
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在中下游
主要在库区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
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
们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
⑤调节局地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
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远离大坝的水库末端)泥沙淤积加重;
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⑦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孽生,给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仅仅是指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而引起的生态和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或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改变,并非所有三峡工程造成的变化和影响都属生态环境效应。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往往带来生态环境效益,而负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则容易发展成为生态环境问题。
(2)就生态和环境效益而言,水利工程在本质上就是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工程,三峡工程本质上也是一项保护环境的工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保护并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但是任何一项大型工程(包括水利工程),都难免会对其周围及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正面生态环境效应与本单元第二节所介绍的三峡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密切相关,是综合效益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习本部分内容要善于对比分析三峡工程的利弊,权衡得失。总体而言,三峡工程有利有弊,利大于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对中下游最重要的影响如防洪、河湖减淤、防治血吸虫病等。珍稀植物可以移植,故三峡工程对其影响很小。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对中华鲟洄游产卵和繁殖条件产生很大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同时,更要重点把握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掌握影响最大即不可逆转的影响有哪些,影响较大和较小的有哪些,采取何种措施可减轻其不利影响。
【例1】三峡工程在论证阶段,关于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有150米、175米、200米三个方案。正常蓄水位越高,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越大,但淹没损失和移民数量也越大,泥沙淤积越难处理,投资越大且工期越长,对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更大。结合下表,权衡利弊,优选一个水位方案。
【解析】如何选择最优方案,在中学地理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如工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大型工程建设等。分析此类问题时,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权衡利弊,比较并优选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利&不能小,&弊&不能大。
&【答案】175米方案。因为150米水位方案不能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和航运效益;200米水位方案存在淹没损失太大(可淹至重庆市区),移民问题艰巨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而175米水位方案是可代选择的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与&蓄清排浑&措施
*&蓄清排浑&是水库的一种运行方式。三峡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在年内分配是很不均匀的。根据这一来水、来沙特点,每年汛期水库水位保持在防洪限制水位145米运行,使含沙量较大的洪水(俗称浑水)能够顺畅地排至下游;汛后水中的含沙量变小、变清。10月份水库开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水位175米,以充分发挥发电与航运效益。三峡水库汛期排出&浑水&(实际上是排沙),汛后蓄满&清水&,这种运行方式就叫做&蓄清排浑&。采取这一方式,绝大部分泥沙可排至下游,水库绝大部分有效库容可以长期保留(见图5-3-2)。
三峡水库的特点使其具备了采用&蓄清排浑&运行方式的更优越的条件。一则三峡水库是一座典型的峡谷型水库,主要是槽库容,滩库容所占比例很小,更有利于&蓄清排浑&方式的运用。二则长江的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都要比黄河大得多,而含沙量又比黄河小得多,既便于汛期大流量&排浑&,也有足够的水量能满足汛后&蓄清&。三峡水库上游在2030年以前还要建设一批大型水库,考虑上游建库拦沙方案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的泥沙淤积量,仅相当于上游不拦沙方案40年的淤积量,这说明上游建库拦沙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例2】阅读以下关于长江输沙量变化的报道,回答问题。
据新闻媒体最近报道:&每年,长江水滚滚东流,泥沙俱下,其中一半左右在长江口至杭州湾北岸一带沉积,上海就是在河口滩涂上&日夜长大&的。上海土地面积的62%来自长江泥沙的堆积,而未来长江口泥沙淤积成的滩涂,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主要来源。据统计,1949年至1984年,长江水年均携带4.86亿吨泥沙入长江口,而1985年至1999年的年均输沙量为3.35亿吨。据专家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年均输沙量将继续减少。
(1)根据以上资料计算长江年均输沙量约下降&&& %。
(2)近年来长江泥沙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3)滩涂是上海可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目前用途主要有(任举四种)&&& 。
(4)试分析长江泥沙不断减少对长江口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利&&     。不利   && 。
【解析】此题以长江泥沙问题为切人点,考查长江的输沙量、河口三角洲的泥沙淤积量及对上海今后土地资源后备储量的影响。解答此题,主要是把长江流域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1)题由材料中数字简单计算可得出答案(4.86&3.35)&4.86=31%。 (2)要求联系到三峡建设及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分析长江泥沙减少的原因,长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及三峡工程的拦蓄,都会使长江的输沙量减少。(3)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滩涂的应用方向,如发展工、农业,修建道路和发展养殖业。 (4)要求考生开阔思路,从自然地理的水文要素方面分析河流的沉积作用与海浪的侵蚀作用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滩涂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沉积与侵蚀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影响。
【答案】 (1)3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都起到减少泥沙下泄的作用(3)建工厂(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总厂等)、建农场(种植棉花等)、交通设施(浦东国际机场等)、晒盐、水产养殖等(4)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河口淤积减弱,提高河口的通航能力  长江口滩涂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亿4千万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性成熟晚,但体重和身长生长迅速,雄性成熟为9龄,雌性成熟为14龄;一般身长2米左右,最长达4米;一般体重200千克左右,最大达500千克以上。成鱼在海区摄食底栖鱼类,也食虾、蟹等底栖生物。性腺发育到Ⅲ期的中华鲟从东海进入长江口后一般不再摄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发育到Ⅳ期,则交尾繁殖。葛洲坝建坝前,金沙江每年捕捞中华鲟400~600尾,共约6~9万千克。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将幼鲟放流人长江中。
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鲟脑垂体给雌鲟催产。年,&共放流入长江的幼鲟达77万尾。
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15千米江段范围内自然繁殖。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对此,应加强监测。还应更好地解决大批量培养幼鲟并提高其放流人长江后的成活率问题。中华鲟幼鲟一般在每年5~6月间到达长江口,停留觅食一段时间,然后游入大海。为了保护幼鲟资源,拟在长江口崇明岛东部裕安乡至陈家镇乡,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水库地震&是指原来没有地震或很少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一般认为,在一定的有利于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如存在活动断裂带和地壳升降运动的过渡部位等,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建设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容易引发负面生态环境效应,造成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可逆转的、影响
较大的和影响较小的三种类型。
生态环境问题
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可逆转的,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
淹没线下耕地受淹
耕地减少,加剧人地矛盾
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
淹没文物古迹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
没线下文物古迹受淹
文物古迹受损
对被淹文物实施搬迁、防护&&
影响珍稀水生生物
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隔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影响白鳍豚的栖息环境等
影响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的产卵自然繁殖场所(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问题
农村移民开发、城市迁建处理不当
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水库及中下游湖区淤积,破坏库区生态环境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②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跑田,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③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水库蓄水后水流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库区和库尾回水区泥沙淤积
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即碍航问题)
①采用&蓄清排浑&的水库运行方式,使来沙和输沙总体上趋于平衡;
②港口整治、航道疏浚
影响较小,且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水库蓄水激发构造变动
影响大坝安全
①三峡坝址及库区是难得的弱震区;②工程设计在抗震方面留有很大余地
影响珍稀陆生生物
水库蓄水,水位上升,淹没周围陆地
淹没少数几种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②人工培育;
③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
阅读图5-3-3,比较分析三峡水库兴建前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
经三峡水库调节后,下泄的年径流量不变,年入海水量也不变,10月因水库蓄水,月下泄水量略有减少;l~5月枯季月下泄水量略有增加,其他各月月径流量基本不变,且上述月径流量的增加和减少,均在天然各月流量变化的幅度之内。因此,三峡水库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变化影响不大(见图5-3-3)。
&思考:为什么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避免诱发断层活动,避免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因宏观生态体系失控而影响和威胁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通常被称之为国家生态安全问题。1998年的长江洪水,直接经济损失达1 600亿元。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必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江底日见其高,面容水之地浅矣&。
(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的是&&& 。
(2)1950-1958年期间,洞庭湖面积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洞庭湖面积缩小,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 分布,削弱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 能力,加重了该地区和长江流域&&& 灾害。
(4)以现代地理的理论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 。
(5)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 ;②&&& 。
(6)长江三峡工程即将竣工,它可防御长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兴修水利,加固堤防的必要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通过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及文字材料的展示,来考查水土流失和湖泊萎缩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解答此题的方法是在分析文、图材料的基础上用已学过的地理原理分析作答。(1)题四幅曲线中与湖面缩小的时间变化最吻合的是C曲线,因为在上个世纪,湖泊缩小速度明显加快。(2)题建国后,湖面缩小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围湖造田所致。(3)题湖面缩小,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下降,会加重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4)题答案为:破坏山林,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湖泥沙淤积,河湖调蓄能力下降。(5)三峡工程只能拦蓄长江上游洪水,中、下游地区南北支流水系庞杂,梅雨期如果南北支流同时涨水,则同样会形成很高的洪峰,故加固大堤仍有必要。
【答案】 (1)C&(2)B&(3)空间&调蓄&水旱(4)河流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及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地区淤积,河湖变浅,水位抬高&(5)①在中、上游陡坡地种草植树,缓坡地兴修梯田,使泥沙不下坡②在平原湖区退田还湖,恢复自然水面&(6)有必要。虽然三峡工程能抗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但它只能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支流庞杂,每年汛期来时水量大,特别是梅雨期,若南、北支流同时来水,也会形成很高的洪峰,故长江中下游地区力D固堤防仍很有必要
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1.影响有利有弊,利弊参半
三峡水库蓄水后,原来特有的急流险滩等景观将消失;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三峡水库将淹没国家重点文物1处,省市级重点文物5处);有些景点虽然存在,却将失去其从前的魅力。三峡工程建成后,在水库及支流上游还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点;&高峡出乎湖&的宏伟景观,将成为当代世界奇观。
2.对策:减少损失,开发新景区
&(1)对将被三峡水库淹没的文物或迁移重建,或原地保护;(2)对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可在工程建设期内尽力抢救,以使其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3)搞好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强三峡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新的旅游景区、景点,促使长江三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可结合历史知识掌握三峡文物古迹的分布,保护价值等。
【例4】读&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分布图5-3-5&,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三峡游览区位于渝东鄂西巫山山脉之中,它以幽深壮丽的峡谷景现为主,配合众多的溶洞和名胜古迹,成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材料二&三峡有雄、险、奇、幽之美,真是无一处不可以成诗,无一处不可以入画。山、水、泉、林、洞,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称是长江风景线上最为奇秀、最为集中的山水画廊。三峡也是一座宏大的历史博物馆,有殷商旧城、巴蜀遗物、泰时栈道、楚国阳台,有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石宝寨、&鬼城&丰都、张飞庙、白帝城等。这些名胜古迹不但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丰富了旅游内容。
(1)长江三峡中巫峡显著的景观特征是&&& (&&& )
A.雄伟险峻&&& B.幽深秀丽&&& C.滩多水急
(2)材料一反映了我国自然风景区的     特色。
(3)图中属于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有     
(4)材料二突出反映了三峡旅游区的     旅游价值。
(5)1997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这将对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产生     影响。对不利影响应采取     措施加以克服。
【解析】这是一道读图与材料阅读相结合的试题,主要考查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及三峡工程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其内容涉及到高二选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对第(1)问,只要借助于材料一里的内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到第(4)问,则可以通过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一方面,三峡是长江风景线新的景观。对于哪些被淹的旅游资源,我们要采取或拆迁重建,或原地保护等不同措施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答案】 (1)B&&&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突出自然美。&&& (3)白帝城、昭君故里、屈原故里、黄陵庙等&&& (4)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5)不利影响:破坏背景环境,原有的急流险滩将消失,使有些景点失去从前魅力;影响部分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有些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将被淹没。有利影响:在水库及支流上游形成新的旅游景点,特别是&高峡出平湖&将成为世界奇观。对策:对一些名胜古迹拆迁重建或原地保护;对尚未发掘的历史文物古迹,尽快抢救发掘;对受淹的珍稀物种采取移植、人工培育及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加以解决;加强旅游规划和管理,加强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新的旅游景点。&&&
在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气候资源、水源,分析修建水库后,库区云雨量增加,日温差、年温差减小的原因。
(2)结合水库,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径流总量、径流量变化、河道冲刷、含沙量等水文特征的影响。
(3)结合所学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修建水利工程造成诱发地震、土壤盐渍化,以及对某些洄游鱼类的影响,对河口泥沙和侵蚀堆积过程的影响以及海水倒灌问题等。
1.教材图5.16&中华鲟&和图5.17&白鳍豚&是建三峡工程时要着重保护的两种珍稀物种。大家要识记这两种动物的分布,同时明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以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这两类珍稀物种的重大决策。
2.教材图5.18&层层梯田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说明农村移民开发只要措施得当,就会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读&洞庭湖变迁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最大的淡水湖是   。
(2)A平原的名称是   ,B平原的名称是   。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解析:分析&洞庭湖变迁图&可知湖区明显萎缩,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对注入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森林过度的砍伐,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淤积湖泊;人们对湖泊围垦种植也是导致湖泊缩小的重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答案:⑴青海湖 鄱阳湖 ⑵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⑶湖区明显萎缩 由于人为原因,人们对中上游森林过度的砍伐,使得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现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入江入湖,抬高河床和湖底,致使湖泊淤积加快;人们对湖泊的围垦种植,也是导致湖泊萎缩的重要原因⑷增大洞庭湖长江洪峰的能力,防止长江特大洪水对中下游地区农田及城市的危害,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
1.结合下列材料和图5-3-15回答问题:
在进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专家们将长江三峡工程与曾因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上很多争议的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工程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对三峡工程有借鉴意义。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阿斯旺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三峡工程中得到避免。
阿斯旺工程
坝址水文条件
年径流量(亿m3)
平均含沙量 (kg/m3)
年输沙量&(亿t)
库区水量损失
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库水量仍约4510亿m3
年蒸发损失约100亿m3,加之用水量增加,出库年水量减为570亿m3
入海水量(亿m3)
建库初10年,每年有1/3左右的泥沙下泄,以后下泄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每年约90%泥沙出库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5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水库里
(1)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 游。
(2)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原因:
①气候条件:三峡工程&  &;阿斯旺工程&  &
②水系条件:三峡工程&  &;阿斯旺工程&  &。
(3)阿斯旺工程建成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
(4)三峡工程在解决库区泥沙淤积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5)阿斯旺工程的首位目标是&  &的需要,长江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是&  &的需要。
解析:长江三峡工程首要功效是防洪,减轻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阿斯旺工程首要功效是灌溉。
答案:(1)略(画在三斗坪西侧)&上&(2)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雨水补给量大&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雨水补给少&②支流多,水系庞大,汇集的水量多&支流少,汇入干流的径流少&(3)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入海的泥沙量和水量都大为减少,导致海浪侵蚀作用增强&(4)蓄清排浑,利用冲沙闸冲沙,挖泥船清淤(5)灌溉&防洪
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云南省有一县城原名中甸,现改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有世外桃源、人间天堂、心中的日月等含义。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敦在他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描述了这一令人神往的地方。
材料二&2003年7月2日,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了我国的&三江并流&为世界遗产。
材料三&长江水系示意图
(1)中甸改名为香格里拉的目的是&  &。
(2)&三江并流&是指&  &三条河流。&三江并流&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该地形特征形成的原因是&  。
(3)图中A、C两区域水能资源特别丰富的共同原因是&  。
(4)为什么把长江水能资源开发的最大工程选择在A处,而未选择在C处,其原因主要是&  。
解析:&三江并流&指的是流经横断山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里山河相间,纵向排列,决定这样地形特征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所致。A处地处长江三峡是我国华中与西南地区结合部位,除水能丰富外,还与我国南水北调、西部开发、输电范围有关。
答案:(1)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业。(2)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山河相间,纵向排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作用而成&(3)位于地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地处湿润地区,流量丰富&(4)①C处位于板块交界的多震带,地壳不稳定,而A处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建站更为安全。②A处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建站投资更为节省。③C处建站效益较为单一,而A处具有防洪、航运、南水北调等综合效益好。④A处供电市场广阔,辐射范围大,输变电距离短难度小,经济效益更好。跪求!跪求一片根据所学知识(初二地理)和资料,写一篇论述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小论文.400字就Ok.这篇东西很急啊!能快的话我给加50分!谢谢了!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跪求!跪求一片根据所学知识(初二地理)和资料,写一篇论述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小论文.400字就Ok.这篇东西很急啊!能快的话我给加50分!谢谢了!
跪求!跪求一片根据所学知识(初二地理)和资料,写一篇论述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小论文.400字就Ok.这篇东西很急啊!能快的话我给加50分!谢谢了!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 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其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与泄洪能力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历史上,长江上游洪水频繁,每逢特大洪水,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进行分洪,但总会淹没乡村和农田.而三峡大坝具有强大滞蓄洪水能力,防洪库容近200亿立方米.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可防止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发电也产生巨大利益,该工程起初便只考虑发电.文革后三峡工程被第三次提起,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其发电量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的20%.为国家带来部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电力供应. 在长江三峡工程筹建开始,便与生态、文物保留等诸多问题相伴. 白鳍豚,我国特有濒危哺乳动物,三峡工程其上千万吨的通航能力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增加了白鳍豚被螺旋桨击毙的事件,同白鳍豚同意珍惜的中华鲟也成了受害者,三峡工程每年蓄水时,会让下游天然水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干扰中华鲟的栖息与产卵.除水生生物外陆生生物如川明参,因在淹没区内或者建造其他设施而遭破坏…… 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 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安全相比还是较小的.但在看到其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其弊.2012地球小博士那个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论文400-600字!谁来帮帮忙啊!今天就要!_百度知道
2012地球小博士那个关于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论文400-600字!谁来帮帮忙啊!今天就要!
我有更好的答案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它是南水北调的一部分和重点工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它的作用有:
防洪: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发电: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长江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三峡大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