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集收入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发表吗

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摘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是全球范围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收入差距扩大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内外学者从市场因素、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产权制度及国家所实施的社会政策等多角度探讨了中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对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至今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并没有对中国收入差距的成因、现状和对策形成一致看法。本文尝试从规范的角度提出辩证地看待中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差距应该分成合理的部分,即由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时也包括不合理部分,即由于自己不可控的客观环境因子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即本文所指的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
论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拟解决的问题、思路、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结构及创新;第二章主要介绍目前该领域有关中国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同胞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所采用的理论和相关计量模型;第三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过去三十年收入差距变化历程、特征、原因及对策。结合过去三十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历程,提出机会不平等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第四章从同胞相关性角度分析中国九省可观测到的和不可观测到的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第五章构建计量模型,测度中国九省年间可观测到的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和各机会不平等因子占总机会不平等程度的比例;第六章探讨了收入差距、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关系,证明了减少机会不平等可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第七章尝试提出中国如何减少机会不平等、缩小当前与未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第八章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和创新点,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等相关问题。
本文利用CHNS (Chinese Health Nutrition Survey) 年我国九省的非均衡面板数据,依托相关经济学理论,采用同胞相关性和修正参数模型后的“逐步稳健回归”的“偏效应”模型,测度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结论有:
中国年期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2上升到2008年的0.47。收入差距呈现了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的四个阶段。造成中国过去三十年收入差距演变的因素很多,而笔者认为,机会不平等也是收入差距形成与扩大的重要因素。
中国九省地区年的数据显示了较高的同胞(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和兄弟(同胞中的男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56。如果不考虑数据和方法的不同,我国同胞相关系数远比美国和北欧四国高。同胞共享因子而导致子女间收入差距至少占总收入差距的56%。进一步而言,不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在众多影响子女收入差距的因子中,同胞共享因子的影响要大于个体自身因子的影响;而在沿海地区,同胞共享因子的影响更为显著。
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以基尼系数计算)的比例在、、和2006年分别为46%、49%、48%、57%、65%和63%。这说明,我国过去近二十年攀升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机会不平等;从平均的角度看,可观测到的机会不平等可以解释54%的收入差距。在所有的机会不平等因子中,父母的收入及职业能够解释全部机会不平等程度的三分之二。排除机会不平等因子影响后的收入差距在、、和2006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5、0.14、0.18、0.15、0.17、0.17、0.16。中国九省的证据显示和其它新兴国家不一样的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差异在年期间并没有在子女未来收入差距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平均而言,在显著性的变量中,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子女的收入增加0.45%;生活在沿海省份的家庭子女比生活在内陆省份的家庭子女收入高出12%;经济发达省份或城市户口家庭的子女比落后省份或农村户口的家庭子女均要高14%左右的收入。
不管在理论模型方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在理论界均没有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两者存在正相关,有的认为负相关,有的认为关系不确定。当收入差距被分解成:由于机会不平等而造成收入差距部分和由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造成收入差距部分的时候,就很清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机会不平等而造成的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发展。收入差距与机会不平等不总是正相关,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最终关系取决于两方面力量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人认为要缩小收入差距,需要改变思路。首先,解决收入差距的立足点不仅是要缩小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防止未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就业机会更加公平;同时,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转移高收入家庭收入有利于缩小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和防止未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最后,应该从学前教育开始确保人力资本投资机会更加公平,保证起点公平,防止未来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出现和扩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124.7【目录】: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8
1 导论18-36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8-24
1.1.1 国际背景19-20
1.1.2 国内背景20-22
1.1.3 研究的意义22-24
1.2 拟要解决的问题24-25
1.3 几个概念的界定25-30
1.4 论文思路、方法及结构30-34
1.4.1 论文思路30-32
1.4.2 研究方法32-33
1.4.3 论文结构33-34
1.5 论文的创新34-36
2 文献综述、相关理论和计量模型36-62
2.1 相关文献综述36-48
2.1.1 中国收入差距研究36-39
2.1.2 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研究39-47
2.1.3 同胞相关性研究47-48
2.2 收入差距与机会不平等相关理论48-56
2.2.1 收入差距的经济学理论48-50
2.2.2 机会不平等的相关理论50-56
2.3 本文拟采用的计量模型56-60
2.3.1 稳健回归模型56-57
2.3.2 方差分析(ANOVA)57-58
2.3.3 限制极大似然法(REML)58-59
2.3.4 Stata软件简介59-60
2.4 小结60-62
3 我国收入分配从平均主义走向不平等的历程回顾62-74
3.1 中国近三十年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62-64
3.2 中国近三十年收入差距变化的历程64-66
3.3 中国近三十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66-71
3.3.1 市场化因素66
3.3.2 制度和政策原因66-69
3.3.3 机会不平等69-71
3.4 小结71-74
4 基于同胞相关性分析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74-88
4.1 相关性测度模型74-76
4.2 数据的选取76-77
4.3 描述性统计77-78
年中国九省地区同胞相关性测度78-84
4.4.1 模型估计79-81
4.4.2 按区域测度同胞相关性81-82
4.4.3 按父亲教育水平测度同胞相关性82-83
4.4.4 按父亲职业性质测度同胞相关性83-84
4.5 相关解释及国际比较84-86
4.5.1 相关解释84-85
4.5.2 同胞相关性的国际比较85-86
4.6 小结86-88
5 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测度88-114
5.1 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测度模型88-95
5.1.1 模型的设定及估计步骤91-94
5.1.2 变量的选取94-95
5.1.3 估计方法的选择95
5.2 数据说明95-97
5.3 模型描述性统计97-102
5.3.1 变量的处理97-100
5.3.2 样本的选取100
5.3.3 描述性统计100-102
5.4 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测度模型估计与分析:102-112
5.4.1 模型诊断性检验103-108
5.4.2 中国九省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程度108-109
5.4.3 中国九省收入差距中机会不平等因子109-111
5.4.4 中国九省收入差距中其它因子所造成的收入差距111-112
5.5 小结112-114
6 收入差距、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114-124
6.1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114-119
6.1.1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114-116
6.1.2 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16-119
6.2 收入差距与机会不平等的关系119
6.3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19-123
6.3.1 机会不平阻碍经济增长的机制119-121
6.3.2 机会不平等阻碍经济增长的事实121-123
6.4 小结123-124
7 减少机会不平等、缩小当前与未来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124-130
7.1 缩小不同所有制间的收入差距125
7.2 消除就业歧视、保证就业机会更加公平125-126
7.3 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转移高收入家庭收入126-128
7.4 纳入学前教育为义务教育范畴128
7.5 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公平128-129
7.6 确保高考录取制度公平129
7.7 小结129-130
8 结论130-136
8.1 结论130-131
8.2 创新点131-132
8.3 不足及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2-136
8.3.1 不足点132-133
8.3.2 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3-136
参考文献136-146
附录146-164
索引164-166
作者简历166-170
学位论文数据集1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远凯;蒋智华;;[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6期
高晓波;;[J];中国科技财富;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原;林玳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薛宇峰;[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蔡彦;[J];财贸经济;1997年02期
刘霖,秦宛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唐平;[J];管理世界;1995年02期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黄祖辉;王敏;宋瑜;;[J];管理世界;2005年03期
王培刚;周长城;;[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李实,赵人伟,张平;[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兴罗;[D];武汉大学;2005年
田侃;[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9期
周苑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邓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孙敏;[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王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孙雪;;[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李朝林;[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廖楚晖,薛刚;[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张本英;[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李刚;贾威;潘浩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江;;[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曹正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Tor E;[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邹薇;周浩;;[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彭国华;;[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谢舜茂;;[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温俊彬;;[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吴秋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王雷;;[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尹德洪;;[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漆振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颜晓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郭艳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刘文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高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姜海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崔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阮晓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唐永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姜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凤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兵;[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斌;徐寿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刘文杰;李淼焱;;[J];财政监督;2010年19期
宋树仁;;[J];当代财经;2010年11期
童之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常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董皞;谭炜杰;;[J];法学;2009年12期
刘国光;;[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0期
高景芳;;[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康纪田;;[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孟庆瑜;王昆江;;[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庆瑜;[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王文利;[D];西北大学;2004年
单飞跃;[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上官丕亮;[D];苏州大学;2005年
谢海军;[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王洪亮;[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赵琳;[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周青梅;[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褚江丽;[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任广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增镇;[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纪晓丹;[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建中;于士元;;[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杜鹏,宗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杨静;[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卢嘉瑞,陈永国;[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李伯霞;[J];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贾小玫;周瑛;;[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董颖;[J];财金贸易;2000年03期
宫希魁;[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2期
宋嘉革;[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0期
薛宇峰;[J];财经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董建文;[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04期
董建文;[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6期
陈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吴琼;郭正模;;[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俞林;徐立青;;[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俞林;徐立青;;[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曹卫红;[J];山西统计;1999年08期
张乐才;[J];北方经贸;2004年05期
刘宏凯,郑克岭;[J];理论探讨;2005年04期
郑新广;郑文;;[J];财经论丛;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秀玲;柳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张勇格;;[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韩翠翠;;[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实;;[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梅翠;;[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扈兵;;[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王思涛;;[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杨宜勇;池振合;;[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金雁;;[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王舒玉;;[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游翀;[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赵振华;[N];解放日报;2005年
李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李强;[N];北京日报;2006年
;[N];江苏经济报;2007年
易宪容;[N];上海金融报;2006年
陈惟;[N];文汇报;2008年
宫希魁;[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胡凌凌;[N];科技日报;2003年
石仁坪;[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影强;[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尼楚君;[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周兴;[D];南开大学;2010年
陈春良;[D];浙江大学;2010年
乔明睿;[D];浙江大学;2010年
李颖;[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葛宝琴;[D];浙江大学;2010年
李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赵兴罗;[D];武汉大学;2005年
朱云章;[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洪洁;[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戴薇;[D];湘潭大学;2010年
关继荣;[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张丽莎;[D];西南大学;2011年
单其豹;[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樊园杰;[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杜蕾;[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邵同尧;[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赵欣欣;[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赵九菊;[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和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中有区别吗?算会议论文还是算期刊论文?_百度知道
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和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中有区别吗?算会议论文还是算期刊论文?
因为在高校中,科研处对期刊和会议论文奖励不一样。多谢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但是这两个国际期刊已经不再2015EI检索目录上面了。一篇会议论文要想变成JA检索的期刊论文只有一种可能,部分会议都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到EI和SCI源刊上发的依然是算会议论文,建议你百度搜,虽然是发表在期刊上,专门讲述EI会议的知识和相关学习资料的,那就是你所投的会议论文被该会议推荐到国外的EI源刊上发表:EI学术会议中心。估计你说的会议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的情况只可能是TTP出版社旗下的AMM和AMR,比较全面。如果还是不懂,所以建议所有想投TTP出版社的朋友都谨慎些
当然有区别了
,你发在期刊上面属于学术期刊论文
发表在论文集中就属于会议论文
不属于期刊论文
最好是发在 期刊上面 吧
如果给你发到期刊上了 当然算期刊论文了
如果发在论文集里 那就只能算会议论文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期刊论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一、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早在1955年库兹涅茨(Kuznets)就提出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倒U型关系的假说,当时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收入分配通过消费和储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如Lewis(1954),Kaldor(1957),Pasinettl(1962)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比其他阶层高,储蓄和投资主要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他们拓宽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广泛考察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机制。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负相关
  Murphy,Shleifer&Vishny(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即所谓收入分配的“大推动”(bigpush)理论。他们认为工业化要求充分大的国内市场以使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获得盈利性,而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Bertola(1993),Persson&Tabellini(1994)以及Alesina&Rodrik(1994)建立不同的模型证明在政治和经济机制的联合作用下,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替代关系,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税收增加(政治机制),其结果是由于财政扭曲的增加,经济增长下降(经济机制)。Alesina&Perotti(1996)提出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不稳定机制,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Ga-lor&2eira(1993)提出了在资本市场不完善和人力资本投资不可分的情况下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投资机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会限制穷人的投资机会,降低其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阻碍经济增长。Perotti(1996)从个人教育一生育决策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认为父母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其生育决策有两方面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前者意味着对子女的需求数量增加;然而由于父母抚养子女的机会成本提高,后者意味着对子女的需求数量减少。在父母人力资本较低时,抚养小孩的直接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收入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多生少教的决策;在父母人力资本较高时,抚养小孩的机会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替代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减少生育率,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负相关。刘杨(2009)对Forbes模型的研究再一次证实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发现,这种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影响在即期是非常强的负面影响,之后变为正,再逐渐下降至微弱的负影响。但从长期的累积效应来看,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始终表现为负影响。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Lewis(1954),Kaldor(1957),Pasinettl(1962)研究了收入分配通过储蓄一投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他们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比其他阶层高,储蓄和投资主要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Li&Zou(1998)、Forbes(2000)和Castello(2004)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广义矩估计方法证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任燕燕和姜明惠(2008)利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
  (三)倒U型关系或门限效应的存在
  库兹涅茨(1955)利用一些小样本数据,得出了描绘人均收入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倒U字型曲线”。他发现在人均收入低的国家中,相对富裕的国家收入分配较为不平等;而在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中,相对贫穷的国家收入分配较为不平等。这一结论说明了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可能会随着这个国家的增长路径发生系统变化(赫尔普曼,2004)。MartaBengoaCalvo等(2004)通过一个拉姆齐模型以及拉丁美洲1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证明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二次型关系。YoshiakiSugimoto(2005)、Galor&Moay(2004)提出的一个理论认为,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态势,它们的关系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5)运用政治经济模型,研究在财政支出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经济均衡时,增长率与税率呈倒U型关系。随着税率增加,经济增长率先升后降;在政治均衡时,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实际资本税率就越高,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师文明(2009)通过借用Dekle&Kletzer(2004)的模型框架并考虑金融抑制的影响,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银行和家庭的内生增长模型,结论显示:收人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个金融发展门槛,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时,收人分配不平等会降低经济增长率,而当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收人分配不平等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金融发展改变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门槛值与企业生产率有关,企业生产率越高,金融发展的门槛值就越低;存在金融抑制的倩况下,金融发展改变收人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门槛值和金融抑制程度有关,金融抑制程度越低,金融发展的门槛值就越低。刘生龙(2009)根据跨国横截面数据,分别运用OLS和GMM估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倒U型”关系的存在。实证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收入分配不平等有一个合理区间,如果以基尼系数衡量不平等程度,这一数值处于0.37-0.40之间。当一国初始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低于最优值时,可以通过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反之,则应通过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宏观经济波动
  到目前为止,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数量较多,综观已有文献,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一类是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
  Aghion,Banerjee&Piketty(1999)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现为不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工农部门的收入差异,由此会引起经济的波动。RichardBreen&CeciliaGarcia-Penalosa(2005)认为,经济波动情况下的固定工资水平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他假设工人是风险规避者,宁愿以平稳的固定工资换取可能的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企业家是风险爱好者,喜欢不断引进新技术,由此带来的高收益归企业家所有,收入差距拉大。RichardBreen&CeciliaGarcia-Penalosa(2005)、Checchi&Garcia-Penalosa(2004)认为,波动大的经济中,平均的受教育程度低,产生不平等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而产生收入差距的拉大。Garcia-Penalosa&Turnovsky(2005b)认为,风险越大,储蓄越高,投资越大,经济增长加速,劳动力供给增加,于是会引起劳动报酬率降低,资本报酬率提高,由于资本分配不平等,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MuratF.Iyigun&AnnL.Owen认为:由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高收入国家,高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与高的经济波动有关;在低收入国家,高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低的经济波动有关。
  三、收入分配不平等与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有关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一)国外文献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1.通货膨胀使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有些人认为通货膨胀使固定名义收入(养老金、补助金)贬值从而恶化穷人的境况。Blank8LBlinde(1985)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加大了贫富差距。Datt&Ravallion(1997)对印度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通货膨胀伴随着更高的贫困率,加大了贫富差距。Easterly&Fischer(2001)研究表明穷人在通货膨胀中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富人所受到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加大了贫富差距。AlesBulir定性认为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并且通货膨胀是导致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唐?帕尔伯格在他的《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一书中指出: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并且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2)不同社会群体经济地位不同,定价与议价能力不同,他们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获得的涨价收益不同。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在通货膨胀中的得失不同,他们对通货膨胀的主观感受与行为反应也不同。因此该书认为通货膨胀会扩大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
  2.通货膨胀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Johnson&Shipp(1999)研究认为通货膨胀降低收入分配不公。Cutler&Katz(1991)对美国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就发现,通货膨胀率的增加降低了贫困率,缩小了贫富差距。爱德温?沙雷在他的《当代中国的通货膨胀:影响及控制》一文中已经指明通货膨胀使中国农民相对受益。因为在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价格的增长是零售价格指数及工业品价格增长数值的几倍。而这种对农民有利的趋势在通货膨胀之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3.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复杂。AlesBulir(1998)使用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过去的通货膨胀影响当前的以基尼系数测定的收入分配不公水平;从恶性通货膨胀降到低通胀水平可以显著降低收入分配不公,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至低水平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不明确。RossanaGalli等分析了时间序列数据(美国,)和横截面数据(15个OECD国家),发现收入分配不公与通货膨胀的非单调关系,即“U”型关系,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初始通货膨胀水平(门限值)。在该门限值以下,通货膨胀税是递减税,在门限值以上是累进税。RezendeFernando(1998)对巴西经济数据的检验结果也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基尼系数与通货膨胀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年之间基尼系数与通货膨胀率却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研究文献较少,可能和我国缺少相关经济数据有关。另外国内对如何认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樊纲(1995)认为通货膨胀会引起地区间,不同经济部门间,不同行业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化,会给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邓晓益、李四维(2006)对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居民收入差距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过大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上升的压力,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影响却不显著。同时,通货膨胀将会拉大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影响更为明显。张玉梅和王子柱(2007)将2007年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通货膨胀背后的深层原因。邓创和陆璐(2009)利用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动态。结果表明,1992年之前通货膨胀率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为负,而1992年之后通货膨胀率对基尼系数产生了正向影响,并且这一正向影响在2003年以来呈现出迅速增大的趋势。徐业友(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基尼系数在样本期间具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这是由经济增长等因素决定的;(2)通货膨胀对基尼系数的波动成分产生正的影响,即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加大基尼系数的波动;(3)通货膨胀只能部分解释基尼系数的波动,约9.8%,表示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不大,通货膨胀不是主要因素,在解释收入分配差距时,应包括其他的经济变量,如政策等。
  四、结论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一直是各国政府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随着各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不断恶化,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经济学者在该领域展开了十分深入的研究,相关文献不断涌现,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波动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与通货膨胀等方面。然而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意见,这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实证问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已有研究在假设、方法和模型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这要求我们下一步对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时应加以改进。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