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完整版)2013 09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页免费26页免费16页免费12页免费10页免费 14页免费6页免费5页1下载券1页免费1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1页2下载券50页免费65页1下载券4页免费45页免费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完整版)2013 09|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7页免费7页免费5页免费5页¥2.007页免费 7页免费2页免费5页免费6页免费7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免费5页免费7页免费7页免费4页2下载券
论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生态文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建设新型智库 助推辽宁崛起!
热烈庆祝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全新改版!
科学是一切生产力的源泉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欢迎光临辽宁社会科学院网站!
密&&&&码:
下次自动登录
当前位置:>>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毛世英 刘艳菊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与三大文明建设须臾不可分离。它是三大文明建设面临生态危机后的必然抉择,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终究难成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独立于三大文明之外再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出来,而是在三大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来建设。生态文明予三大文明建设以&生态化&的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确保其发展的&生态化&和可持续性,同时,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还相互支持和补充。它们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三大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05
【基金项目】 辽宁省2007年度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全面小康目标下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L07AZX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毛世英(1964-),男,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哲学研究;刘艳菊(1979-),女,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实习研究员,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研究。
  中共十七大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并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①,这是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要求之后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是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理论上探讨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内涵、必要性、意义、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弄清此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与三大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关系,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崭新文明形态,是相对于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原始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范畴,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大文明当属于从逻辑结构上对人类文明形态所做的划分,现代人常说的三大文明实际上隶属于工业文明范畴,因此,生态文明相对于三大文明是从更高一个层次上说的。探讨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依此思路,本文将它们的关系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生态文明是三大文明建设面临时代危机后的必然抉择
所谓生态文明,按有关专家的界定,&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②生态文明的思想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印度大乘佛教尊重一切生命的伦理思想等,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思想则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首先在西方兴起的。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揭露了有机农药的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揭开了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现象的日益加剧,作为物质文明基础的市场经济开始面临代际及代内发展上的严重危机,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各国有识之士纷纷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近代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观念和做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揭示出以&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近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以物为本、竭泽而渔、不可持续的模式,进而指出了以生态型经济取代工业经济的必要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绿色消费、节约型社会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作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也纷纷问世。可以说,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在发展上遇到的来自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严重障碍,以及引发的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变革要求,是导致生态文明得以兴起的基本原因,体现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新形态问世的历史必然性。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可以说是中共中央立足于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汲取各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秀理念和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本身也构成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早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已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容之一项,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③。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胡锦涛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并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协调发展的一项内容。可见,在十七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已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类似要求。到了十七大,则标志着中共中央明确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攻号角,也意味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贯彻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生态文明相对于三大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来说,前者可以说体现出人类在三大文明建设遇到危机后对人与自然之间合理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正确把握,客观上构成三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不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和资源问题就会成为制约和破坏三大文明建设的严重障碍,三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关系就无法得到根本保证。
具体来说,若不建设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就难以突破生态危机的障碍和束缚,各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恶性经济行为就无法得到根治。对于我国来说,在经济上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单位GDP的能耗、物耗和水耗要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对有限的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我国经济长期依赖的传统工业经济模式在生态危机面前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惟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环保节约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惟一出路。
不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危机带给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挑战将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应对和解决。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单纯经济增长观、消费享乐主义等,是导致生态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若不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错误观念及其消极影响就无法予以批判和克服,各种生态新理念,诸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理念等,还有环保护生、节约资源等生态道德规范,都难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得到建立和培育,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得不到保证。
在政治文明建设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从制度上、从民主参与上有效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现实中生态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从生态利益的角度综合考量和协调各种不同群体的利益,合理运用权力关系,这本身就属于以生态化为导向的政治文明建设;不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各方群体的利益关系就难以在政治上得到妥善处理,人类代际和代内发展上的平等权益就得不到有效保证。对我国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来说,依照生态建设要求进行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不建立健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就难以监督、限制和惩罚各种破坏环境和资源的不当行为,不破除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考核制度就难以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执行,不实行关注生态问题的民主政治也难以调动民众积极参与环保的热情和主动精神。总之,在生态危机严重的今天,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三大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终究难成现实。
二、生态文明予三大文明建设以&生态化&的导向和制约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独立于三大文明之外再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出来,而是就在三大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建设。因为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近代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关系上的认识和做法的根本性错误,总的来说,自近代以来的人类工业文明,从价值导向、方针政策,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种种产品、设备、工作条件或生活环境等物质形态,无不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等反自然或非生态化的思想观念及其消极影响,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应当对被近代工业文明所深深染污的三大文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由内而外地贯彻到人类的思想意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和细节中,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神来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三大文明建设。
从物质文明方面来说,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明确规定了环保、节能、护生等生态化发展方向,要求物质生产力的职责不只是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且要承担起保护自然、节省资源、健康卫生、创造美好环境的责任,即要发展绿色生产力,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应当大力建设如循环经济那样从全程控制污染物产生、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生态型经济,这是现代物质文明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此来取代传统&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模式;同时,还要以生态化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化的工业、农业、旅游业、信息业等产业,在消费上则要实现从以消费享乐主义为主导的消费模式向绿色、适度、可持续的生态型消费模式转变,开创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生态文明要求进行经济建设也许暂时经济效益会有所降低,但从长远或全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利要远大于弊的,为此也有必要制定和实施若干对企业有利的生态性激励政策和措施,将生态物质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十七大报告曾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在2020年所要达到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⑤其中,除了最后一句话之外,前面各项要求都可看作是对全面小康目标下物质文明建设生态化的基本要求。
在精神文明的生态化建设方面,应树立和倡导生态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各种错误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具体来说,应树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代际代内发展上的平等观,尊重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循环利用资源的资源观,全面注重经济、社会、生态诸方面效益的综合效益观,环保节约、适度消费、精神至上的可持续消费观,批判和破除奴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狭隘政绩观,以及物本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思维方式来取代过去那种片面追求功利而置资源和环境于不顾的思维方式,倡导以环保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在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上,还应注意继承、借鉴或发扬古代儒道释诸家以及西方文化合理的生态哲学思想,以此来破除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种种非生态的错误观念和思维模式,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将人类看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性关系,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一种和谐关系,这对于我们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观念以及人天分立、主客二分的机械论思维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就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在政治文明(或制度文明)的生态化建设方面,应大力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法律法规,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制度创新,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即生态型政府,即要&追求实现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⑥。应随着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各行业的职业生态行为规范乃至全社会公民的生态行为规范,特别要为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及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实施。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着重变革长期以来盛行的GDP干部考核制度,建立起包括经济、生活、人文、环境、卫生等方面指标在内的绿色GDP考核制度,这对于纠正片面把GDP增长作为考核惟一标准的错误做法,矫正好大喜功、追求形象工程和短期效益的狭隘功利主义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生态文明与三大文明相互支持和补充
不仅生态文明对三大文明有着约束、限制的关系,它们彼此间还有着相互补充和支持的关系。
其一,生态文明丰富和补充了三大文明建设的内容。从物质文明方面来说:以往工业文明建设片面注重经济发展,从不考虑生态因素,按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要生态化,在经济上要增加与社会、环境、资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内容,在消费方式上要增加环保、节能、减排、卫生、健康等绿色消费内容,在生活环境上要依照自然规律建设和优化健康、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境空间,等等。如此遵从生态化的价值取向,是确保物质文明建设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从精神文明方面来说:生态文明作为对近代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结果,标志着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和新的行为模式,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代际代内皆平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使得敬畏自然、关爱万物、环保节约等生态伦理成为人类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从观念创新到行为规范创新、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诸如在科技创新中要树立起以满足生态保护、节约资源、替代能源、治理污染、清洁生产、回收废物、耐用型消费、人类健康等方面需要的全新价值取向,使得倡导适度、绿色、精神性的消费以及简约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使得培育&生态人&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新目标,从而大大丰富和补充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从政治文明方面来说:如前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政治文明与时俱进地为其制定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特别是要建立起涵盖经济、生活、人文、环境、卫生诸方面内容在内的绿色GDP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并予以有效的监督,乃至建立&节约型&的政府及企事业机构,这类要求构成政治文明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所要增加、补充的新内容。同时,生态文明理念也促进了政治文明内容的扩展,绿色政治的理念和思维业已成为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人类在政治上的民主、平等、公正等意识也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乃至一切生命领域,尊重和善待自然生命的生存权利成为人类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保护野生动物等生态性法律法规得以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来引导和规范经济全球化以及其他全球性活动,这直接促进了绿色政治价值观的全球化,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解决生态危机上的体制局限性无疑提出了批判和变革性的要求,对于本质上以全体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则提供了一个展现其优越性的历史契机,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等于获得了一个实现经济、政治诸方面跨越式发展的宝贵契机。
其二,三大文明建设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物质文明方面来说,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性的物质支持。现实中不少环保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资金&或&无能力&。要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组织科研力量对生态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而建设生态经济也需要将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环保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价值双赢。
从精神文明方面来说,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思想,本身就是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良心人士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且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在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诸方面予以思想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事实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建设,其培育和建设始终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思想引导和道义支撑。特别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合理的关系角度来考量问题,最有助于克服各种反自然、反生态的错误观念。需要指出的是,人本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相对于物本主义而言的,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权利,要反对的是&见物不见人&、唯利是图、人为物役等异化现象,落实到人与自然关系上则体现为二者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而后者是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来说的,是把自然界视为只有工具价值而无自然价值的对象因而可无偿掠夺的观念,其结果恰与初衷相反,想要奴役自然反倒使人类成了受物质、环境束缚的奴隶,其社会根源可说是出自资本主义经济旨在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贪欲性文化,在人与人关系上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将人当作赚钱手段的物本主义有着内在相关性,因此,人本理念才真正代表了人类的根本利益。精神文明具有通过舆论宣传、思想教育等多种途径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功能,这同样可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人们树立和强化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等生态理念,使之成为全体公民自觉奉行的社会责任意识,并破除单纯经济发展观、GDP政绩观以及消费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实现国民的&心灵环保&。
从政治文明方面来说,它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促进作用。政治文明具有决策民主、调控性强、督导性强、执行力强、影响面宽等特点,通过法律法规、行政强制、税收杠杆、舆论宣传、基层民主等手段,政治文明能够在目标、法律、政策、组织、机制等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坚强后盾。当然,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同样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如一些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上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肯从根本上变革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本主义所无法提供的制度保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解决的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矛盾,原则上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达至和谐的统一。从社会制度角度看,生态危机的根源无疑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要建设生态文明不可能不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不合理的经济政治关系进行变革,但这必然涉及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以及现有资源的公平分配,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然是勉为其难的。而代表全社会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原则上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制度的客观要求。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就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原则有着许多相一致的地方。正如有的专家指出的:&生态社会主义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⑦可以说,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本质上的优越性。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优越性暂时还未能充分显现,但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以人为本、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显示出其胜过资本主义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是三大文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彼此间有着相互影响、制约和促进的关系。它们的相辅相成和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着现时代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①⑤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② 潘岳《生态文明延续人类生存的新文明》,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日。
③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人民日报》日第一版。
④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日第2版。
⑥ 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⑦ 潘岳《&三个文明&之外还有一个&生态文明&》,载于《北京日报》日。
【本文原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字体: 】 【】 【】【】
Copyright (c) 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辽宁社会科学院
辽ICP备号-1
辽宁社会科学院信息办网络工作室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号 110031
电话:024-
(网站所转载文章,只作为学术交流与探讨,如版权所属单位和个人对转载有异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改正。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八大 生态文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