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衔接好初中各年级田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内容

海丝培训之---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1.问题的提出
2001年7月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两年多来已发展到了1
642个,实验区涵盖了3
500万中小学生参与实验,其发展速度之快,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其成效也相当显著。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和束缚,作为中学体育课程主要教学项目之一的田径运动,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并通过教学实践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田径运动是基础运动项目,它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基础运动能力。建国50多年来,田径教学内容在各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一直占居着重要的地位。2003版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样把田径类项目列为高中阶段课程的必修内容。但近年来,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围绕竞技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在中学田径教学中,融入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为课程目标服务的田径健身运动项目。构建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新型的田径类教学内容体系,更能在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健康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田径运动,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其重要性也日益彰显。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的主体是江苏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和常州地区部分在读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特尔斐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2.1.文献检索法
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课程与教学论类、学校体育教学类、田径教学类的相关专著,并查阅了近10年来中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根据研究需要,充分吸收、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各类指标的设计
本研究的量表(教师问卷表)的设计采用了特尔斐专家调查法,共咨询了12位分别来自于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院校的田径方面专家(12位均为正教授)。经过两次调查,初步确定了问卷的框架,并借助2004年2月国家教育部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研讨会的机会进行了反馈,最终形成了本次研究的3大类,36大子项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另一量表(学生问卷表)的设计主要是在上述量表的基础上,采用相应方法,咨询了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部分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田径教学、训练方面的专家,最终形成2大类,16大子项的指标体系。
2.2.2.2.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测,采用内容效度检测法。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的内容效度比(Cvr)检测中{
Cvr = (ne-N/2)/(N/2)},检测结果为0.833,结果显示问卷效度较高。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在2004年2月专家会议时,进行问卷指标小范围测试,3天后,将问卷中各指标重新测试,经统计测得信度为0.91,说明本问卷设计信度较高。
2.2.2.3.问卷的发放
教师问卷的发放与调查是在2003年全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过程中,在扬州中学进行的,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样本259份,有效回收率为65%。学生问卷的发放与调查是2004年2月在常州地区部分中学(常州市一中、常州市八中、常州市刘国钧职教中心综合高中部)进行的,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样本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
2.2.3.数理统计法
本文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常规描述性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样本自然状况统计分析
研究样本自然状况统计
从(表1)可见,研究样本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教龄和年级分布、所在学校分布和专业分布上比较合理,符合本研究需要和要求。因此所得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
3.2.对现行田径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3.2.1.对中学田径教学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统计
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完成技术、技能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调查统计
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影响的调查统计
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以及与学生田径认知、学习能力水平一致性的调查统计
表6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否与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相联系的调查统计
从表2~6分析得出,田径教学在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田径认知、学习能力水平的一致性;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服务的选择上,教师的认同低于学生,存在一定反差。
3.2.2.对中学田径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目前中学正开设的田径项目调查统计(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调查表明(图1),选择快速跑的教师占95.4%,91.1%选择了耐久跑,82.2%选择了接力跑。数据表明,目前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发展学生速度性、有氧性锻炼项目开展的比较普遍。开展较少的为障碍跑、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铅球等竞技性较强田径项目。
教师喜欢的教学项目调查统计(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图2),教师选择喜欢教学的项目仍然是快速跑,占60.6%,其次为实心球,占39.4%。这两项易于开展,且锻炼效果理想,所以为教师所偏爱。选择较不喜欢的教学项目为铅球、挺身式跳远等竞技色彩较浓的项目,说明教师在田径教学上往往较偏重于技术要求简单的项目。
学生喜欢的田径项目调查统计(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图3),教师认为学生最喜欢的项目是接力跑,有56.4%,其次是快速跑,有30.9%。选择铅球和耐久跑的仅有3.1%和3.9%。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学生喜欢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对纯粹的体能、技能项目的学习、锻炼缺乏兴趣。
表7现行田径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统计
问卷调查显示(表7),教师有46.7%和29.3%选择了竞技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和趣味性、个性化不够,学生的选择则较为平均。数据表明,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中学田径课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最为关键,教学内容所表现出的生活性、趣味性,对学生来讲,具有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功效。当然,提高技术,具有一定的竞技水平也是需要的,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提高各个项目的技术、竞技水平,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学生对现行田径教材存在主要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这说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田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现有的教材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3.3.构建新型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
3.3.1.田径运动功能与价值多视角分析
田径运动的功能与价值多视角分析是在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的角度来论述田径运动功能和价值的多样性。田径运动具有以下多种功能,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3.3.1.1.健身功能
田径运动是一项易于在群众中开展且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经常系统地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能提高人体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技能的水平;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技能的发展;能全面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由于田径运动多在户外进行,使人体更多地受到日光、空气等自然条件的锻炼,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田径运动是一项健身功能很强的运动项目,是人们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3.3.1.2.竞技功能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年在国内和国际举行的田径运动竞赛较多。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田径项目奖牌数最多,影响最大,故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田径竞技运动的功能在于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加强国内和国际间交往,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对观众来说,则起到消遣、娱乐和教育的作用等。另外,著名田径运动员所产生的明星效应,对提高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激活田径竞赛表演市场,促进田径竞技运动按产业化方式运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3.1.3.基础功能
田径运动的基础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已从原始社会时依赖走、跑、跳、投获取生活资料和延续生命中逐步解脱出来,但人类永远需要依靠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去提高人类的生活、生存和生命的质量;其次,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走、跑、跳、投等动作,田径运动成为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再次,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项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水平越高,对于各项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提高也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很多竞技项目都把田径运动作为身体训练的重要手段,使田径运动成为提高各种竞技项目运动水平的基础。
3.3.1.4.教育功能
由于参加田径运动练习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还要遵循一定的练习方法、要求和规则,接力跑项目还需集体协同作战。因此,田径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从事田径运动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还能产生很多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因此,田径就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田径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并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3.3.2.田径运动功能与价值多层次分析
田径运动的功能与价值多层次分析是从纵向角度来分析田径运动功能与价值表现的层次性。通常我们可以把田径运动所作用的对象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其一是个人,其二是群体,其三是社会国家。
个体是从事田径运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群体和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田径运动的价值,首先是通过从事田径运动中个人的作用来实现的。我们主要是从一般和综合的意义上来进行分析。①田径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形态结构,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②田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运动能力。③田径运动可以充分挖掘人体的潜力,使人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和实现。④田径运动可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提高各种精神文化素养和修养,培养人的优良品质等。
田径运动的群体价值既包含了对个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又具有不同于个体的特殊价值。①田径运动可以增强群体成员的身体素质,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②田径运动可以培养群体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加群体成员的社会责任感。③田径运动可以改变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加群体的凝聚力,使群体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得以增强和扩大。④田径运动可以扩大群体的社会影响,提高群体的社会地位,为群体成员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⑤田径运动可以丰富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体成员多方面精神生活的需求等。
田径运动的社会价值近似于群体价值的放大,然而由于社会有机体的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和更高程度的整体性,使得其价值又明显有别于群体价值。①田径运动可以改善和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的质量,增强国家的实力。②田径运动可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社会成员的爱国热情,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③田径运动可以提高国家的声誉、地位,扩大国家的影响,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社会环境。④田径运动可以通过自己特有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方式为人类的和平、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等。
3.3.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1年7月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标准》把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定位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标准》要求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设计思路上也较传统大纲更为先进,首先,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它改变了传统课程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第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第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最后,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标准》力求突破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的功能。
《标准》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各学习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目标。
《标准》为了便于学校和教师选择相应教学内容,提出了几项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第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第二,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第三,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第四,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它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可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已到了最大化程度。同时,对我们的课程实施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
3.4.1.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的基本设想
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健康第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为终身体育服务”作为基本思想。
初中阶段内容构建设想:应在传承田径运动文化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普遍发展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基本运动技术、技能,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图4)。
图4初中阶段内容构建设想
高中阶段内容构建设想:高中阶段,在提高体能的基础上,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一两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图5)。
图5高中阶段内容构建设想
在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上,应根据田径运动的基本特性,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特有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中学生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田径类教学内容体系,服务于中学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各学习领域目标与具体的水平目标。
3.4.2.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一,健身性原则。田径课程健身化是近年来田径课程改革方向的主流。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发应强调某一活动的实用性,即被选的内容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认为,一切对学生健康有利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即更多考虑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仅仅限于教授完整的竞技性项目。相反,众多的竞技性项目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简化,同时还应突破以往教学大纲中按年级来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式。
第二,发展运动技能原则。运动技能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技能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应强调通过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并适时发展学生的某些专长技能。如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趋于成熟,此时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学习。这样既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到了学生不同的兴趣,也能尽量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传承体育文化原则。毋庸置疑,许多田径竞技运动项目具有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关注竞技运动项目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效果不佳。如果我们在田径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通过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多了解田径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其竞技、基础、健身等属性和相关文化的特点,理解田径类活动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这些无疑会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
第四,为学生未来生活服务原则。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要使学生学会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身体的机能和素质。更需要学生了解、学会一定的健身手段和方法,能够合理的选择练习内容进行身体锻炼,并学会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因此,田径类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顾及运动项目的知识、技术成分,同时也要顾及与运动本身相关的练习手段和评价方法。再有,教学内容还应尽量表现出与中学各年级文化知识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上,以便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理解田径健身练习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体育锻炼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五,结合地区、学校实际原则。我国地域辽阔,不仅内陆与沿海的地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差异也很大。并且各个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各地人民生活和文化习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田径类教学内容在改革、开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地的民情、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力求内容的选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4.3.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
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可根据其特征,划分为三大模块:田径竞技类项目(径赛、田赛、全能);田径健身类项目(走、跑、跳、投);田径拓展类项目(登山、远足、越野等)。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组建相应的学习板块(如图6所示)。
3.4.4.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造策略
3.4.4.1.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
传统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只考虑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传统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开发应极力避免上述问题,把内容的可接受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情趣,激发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田径类运动项目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是合理举措。
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学习板块的划分
3.4.4.2.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实用化、生活化)
传统田径教材不为学生和教师认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纲把教学内容统得太多、太死,没有处理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且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有关心理健康、田径文化的内容很少,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在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田径运动的特有功能和价值,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用化,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3.4.4.3.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终身体育)
由于田径运动能有效和全面地发展人的各种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水平越高,对于各项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提高也越能起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开发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从事田径类运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兴趣,在从事其他运动项目学习时,培养学习田径类运动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充分挖掘运动潜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结实的基础。
4.1.本文研究的调查数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接受这次研究调查的教师都是江苏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素养;学生样本大多来自常州地区的省重点中学,基本素质也较高。且研究样本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教龄和年级分布、所在学校分布和专业分布上比较合理,符合本研究需要和要求。因此所得调查数据是有效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
4.2.现状调查表明中学田径教学与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全面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田径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鼓励学生参与田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教学内容重视田径项目技术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其健身属性。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运动水平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高。
4.3.构建新型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具备相应理论基础
通过对田径运动功能与价值的多视角、多层次分析,我们得出,田径运动具有健身功能、竞技功能、基础功能和教育功能,并具备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析,我们得出,选择教学内容应符合以下几点的原则:第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第二,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第三,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第四,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田径运动的这些功能和价值以及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为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4.4.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的策略
在对现行中学田径教学状况调查结果全面分析,以及对田径运动特有的功能、价值和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原则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构建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新型田径类教学内容体系,并在田径类教学内容构建基本框架、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的基本原则、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田径教学内容改造策略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4.4.1.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构建的基本框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田径教学内容构建的基本框架上,应以“健康第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为终身体育服务”作为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初中阶段,可以在传承田径运动文化与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健身运动普遍发展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基本运动技术、技能,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高中阶段,可以在提高体能的基础上,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选择一两项田径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积极开发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4.4.2.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应以健身性原则、发展运动技能原则、传承体育文化原则、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原则、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原则作为构建新型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4.4.3.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可根据其特征,划分为三大模块:田径竞技类项目(径赛、田赛、全能);田径健身类项目(走、跑、跳、投);田径拓展类项目(登山、远足、越野等)。并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组建相应的学习板块。
4.4.4.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改造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的具体改造上,应突破传统教学内容过于细化技术、竞技味过浓等堡垒,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可拓展性(实用化、生活化)和可迁移性(终身体育)。
主要参考文献:
田径健身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庆杰.
田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毛振明.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顾渊彦,凌平.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三节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
(专题教案)
第三节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 (专题教案)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共同活动所采取的行为或操作体系。田径课程教学方法即是指在田径课程教学中,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田径运动是各运动项目的基础,田径课程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体育课程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田径教学方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的重要保障,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田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同时,这些因素也是创造、丰富和完善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源泉与动力。
一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各种方法具有的共同点划分归属,建立次序和系统。田径教学方法的分类是建立田径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这有助于从众多的田径教学方法中分清一般和具体的方法,理解实际的东西,从而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分类比较丰富,怎样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更为科学,更能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如果考虑到根据不同类型田径课程教学任务、目标和教学中师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则可尝试性地将田径课程教学方法分类如下:
主要的具体方法
教学任务与目标类
50%30%20%95857565
&&&&&&& 4&
&&& 1& ..:1994
2& . . :1997
3& ..:,2003
8 ..,2001(2)
16 .. 1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田径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