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市坚持生态立市台湾的战略意义有何重要意义

十七国策与战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14页免费16页免费22页免费16页免费16页免费 48页免费23页免费17页免费12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5页免费
十七国策与战略|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好! 欢迎光临黄石政府网!
当前位置:&&&&&&
《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视力保护色:
  11月28日下午,《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院、湖北省社科院、武汉工程大学的7名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担任评审会专家,市政府副市长张先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代表编制组汇报了《规划》主要内容,专家组在仔细审阅《规划》文本及认真听取汇报的基础上,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并最终形成了《〈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一致同意该《规划》通过评审。&
  评审意见指出,黄石当前正处于由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向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现代化新型产业基地转变、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规划》对于加快推进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目标,推动黄石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规划》基于黄石市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及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明确了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开发格局,确立了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培育生态文化体系等重点任务,符合国家、湖北省的要求和黄石市实际。《规划》提出的“将黄石市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江中游现代化新型产业基地、湖北省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的“按照核心带动、轴线集聚、东拓南融、组团布局的总体思路,规划形成&‘一心、两幅、三组团、三轴多走廊’”的空间总体布局;提出的“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构建五大生态示范体系”等,具有创新性,对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案可行、指导性强,达到了规划研究和编制的预定目标。&
  下一步,编制组将按照专家的意见建议和市领导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注重与我市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我委将进一步加强与编制单位的沟通衔接,定稿后尽快报批并组织实施,使之成为我市推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周精灵)&
[来源:市发改委]质量发展战略拓宽“黄石路径”
从“矿竭城衰”到转型发展
质量发展战略拓宽“黄石路径”
&&& □& 柳旺元& 徐华汉& 本报记者& 张 华
&&& “从质量兴市到质量强市,10多年来,我们坚持实施质量发展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完美转身。”日,湖北黄石市市长杨晓波在该市举办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上致辞时说。
&&& 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矿冶文化,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然而,长期大规模的开采,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2008年以来,该市和下辖的大冶市分别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也成为全国唯一的市、县“双试点”城市。
&&& 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也没有现成的国内经验可循,需要结合实际探索路径。市委书记周先旺明确指出:“黄石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其基础就是质量立市。黄石在推动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要更好地依托质量技术的支撑。”
&&& 为此,自2008年开始,黄石把质量发展作为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核心战略,将质量发展目标列入《黄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黄石市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纲要》,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决定》、《市长质量奖评定管理办法》、《质量兴市战略发展纲要(年)》、《质量强市工作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去年,黄石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重大决策,并将该决策写入《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着手,重新定位城市发展方向,突出质量内核,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据黄石市质监局局长柯尊强介绍,为适应新的顶层设计,该市创新开展了以一项政府奖、一本白皮书、一群质量人、一批“黄石造”、一个“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五个一”质量发展机制建设,并通过实施产品质量提升、工程质量创优、服务质量满意、环境质量改善、检测平台建设、卓越绩效推广六大重点工程,推进质量发展战略方案化、方案项目化、项目具体化。
&&& 如在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方面,黄石企业通过得标准得天下,近年来共参与制定了130项先进标准,其中,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3项、行业标准51项。2008年,黄石东贝电器股份公司主持了国家标准《电冰箱用全封闭型电动机-压缩机》的制定,因执标准牛耳,东贝L系列节能节材压缩机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铜、铅、锌、镍精矿》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凭借国际话语权,其生产的大江牌阴极铜和白银在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注册经营,成为国际高端品牌。据统计,至去年年底,黄石累计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两个、湖北名牌产品66个、中国驰名商标12件;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4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量、优秀QC成果数量、名牌产品产值比重3项指标湖北第一、中部领先。
&&& 在环境质量改善工程方面,通过大力度综合整治,全方位生态修复,黄石山清水秀的美景得以再现,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一度达到346天,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黄石的转型路径,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样本。
&&& 《中国质量报》
&&?&&&&?&&&&?&&政协邵阳市委员会关于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建议案
政协邵阳市委员会关于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建议案
发布时间:<font color="#FF-11-17 19:11:33 作
者:政协邵阳市委 阅读次数:<font color="#FF
(日政协邵阳市第十届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协商通过)
&&&&&&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根据周强省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抓好邵阳等六市(州)生态市(州)创建工作的要求,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力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思路,为了加快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家园、生态邵阳、生态立市的目标,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将“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2009年度常委会议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历时3个月,深入各县市及市直有关部门,采取实地考察、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专题调研,随后赴省内怀化、省外南平、三明、宜春等市学习考察,形成了《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调研报告。9月18日,市政协十届十五次主席会议对调研报告进行认真审议,形成了向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建议案(草案)。9月28日,市政协十届七次常委会议对建议案(草案)进行认真审议协商,原则通过了该建议案。
&&&&&& 市政协常委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今年市委提出了全力推进包括 “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一是林业生态资源凸现优势。我市是湖南四大重点林区之一,主要林业指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林业用地1935万亩,湿地面积326万亩,森林蓄积量5803万m3,森林覆盖率57.04%,松木和毛竹蓄积量均为全省第一。2008年林业总产值达62.9亿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稀有木本植物200多种,古老孓遗植物36种,受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36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772.37万亩。绥宁县有“中国竹子之乡”、“三湘林业第一县”之誉;隆回县获“国家绿化模范县”和“中国金银花之乡”称号;邵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油茶之都”。二是生态旅游文化亮点突出。全市现有350处旅游景点,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199处。正在打造以崀山为中心,包括南山、云山、黄桑在内的生态休闲游、民族风情游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圈,并以崀山申世遗为契机,主动融入张家界、桂林大旅游圈。同时,开发魏源故里、蔡锷故里和隆回花瑶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生态和民族旅游文化品牌。三是生态产业发展来势看好。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机、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工业以优势产业和配套产业为导向,以生态环保要求为标尺,推动产业承接和升级。一年来引进的12个投资过亿元的企业都达到了环评标准,否决和查处了160多个布局不合理、污染排放难以达标的项目,关闭了117家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四是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稳步推进。积极争取并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生态能源林建设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油茶林低改项目、小流域治理工程等国家林业和水保重点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城市环保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五是市域环境质量状况好转。邵阳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54天,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84%。资江干流水质良,一级支流夫夷水水质状况优。全市主要水源地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六是城市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用生态理念指导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引导工业向园区、城乡结合部转移,逐步构筑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市外围以生态农业为主的格局。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树立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的理念,加快了公共绿化、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的步伐。七是生态示范县市、乡镇、园建设成效明显。2002年以来,绥宁、新宁、城步、洞口、武冈、隆回6县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市建设试点,其中新宁、绥宁两县已通过验收,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隆回、洞口、城步、武冈等4县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生态示范乡镇、示范园和以“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文明乡镇创建活动稳步推进。
&&&&&&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的生态基础较好,但由于目前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 1、缺乏总揽全局的生态文明意识
&&&&&& 一是领导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识不强。在我市一部分党政领导中,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生态;重GDP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重当前效益、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的认为抓生态建设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政绩”,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生态建设与经济利益一旦撞车,常常是弃前者而取后者。战略意识不强直接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机制的缺失,特别是缺乏生态环境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缺乏高层次、综合性的决策机构和统筹协调机构,缺乏有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问责与考核机制,在不科学的“政绩观”和“短视观”影响下,浪费资源、损害生态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群众的生态意识淡薄。生存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现有的生态公益林政策补贴标准太低(我市林农实际得到的补偿为3.5元/亩),林农无法享受到惠农政策,护林管林积极性不高,“无钱不种树、无钱不扑火”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生存压力之下,以资源换取生活资料,滥砍滥伐、乱捕滥猎、越穷越垦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以山换路”的现象。此外,不少人公共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随处可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三是企业的生态责任感不强。企业违法违规排放现象屡禁不止,如绥宁东锐锰业公司,超标排放废水;邵东仙槎桥镇19家五金厂均不同程度存在废水直排现象;武冈市精炼锰加工厂违法生产、超标排放,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集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尚未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 2、缺乏统筹全局的生态建设规划
&&&&&& 尚未编制统筹全局的市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隆回、新宁、城步等生态建设示范县虽然制订了生态规划,但规划的深度不够,且未能严格按规划执行到位。由于缺乏生态规划,特别是没有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导致生态的保护和开发较为盲目和随意,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在区域生态建设、跨县治理污染等问题上,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制约了全市区域生态建设统筹协调推进。
&&&&&& 3、缺乏行之有效的生态资源保护与管理手段
&&&&&& 一是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林业是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抗风险能力弱的产业,我市由于地方投入严重不足,后续产业跟不上,林业生态建设成果难以巩固。毁林开垦、过度樵采、坡地耕种等不合理利用行为难已禁绝。森林防火防不胜防,森林病虫害居高不下(据估算,我市近5年来森林过火总面积达17.3万亩,受病虫害侵袭面积为50万亩以上),森林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不够合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尚在起步阶段,林业管理中的资源机制、流转机制、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急需建立健全。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给林业造成严重损失,全市受灾森林面积超过了全市的退耕还林总面积,恢复重建需要资金12亿元,某些重灾地区甚至需要20年才能恢复。二是小水电过度开发引发生态危机。全市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121万KW,现已开发89万KW,占技术开发总量的74%。市水利局在今年上半年开展的清理整顿活动中发现,全市648处水电站中,其中属“无立项、无设计、无审批、无管理”的“四无”水电站就有279处。小水电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区域性水资源失衡,不同程度地造成植被破坏和侵蚀,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流域梯级开发建设,因拦河筑坝蓄水改变了原来河流的自然来水量,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三是无序开采矿产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破坏。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矿种174种,矿产地642处。受利益驱动,无序开采、违法开采、非法盗采矿产资源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以采石场为例,全市计划发证280家,但实际上营运的采石场达到600多家。一些人采取游击战术,明目张胆地私挖滥采。其中,武冈市、洞口县、邵东县、邵阳县、大祥区、双清区非法开采土壤中的微量锰矿现象较为严重,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非法开采铅锌金矿现象较为严重。由于随意洗矿采砂、堆存废渣,破坏了水体环境和植被,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房屋开裂、水土流失,造成了某些地质灾害。
&&&&&& 4、缺乏过硬有力的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 一是生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依然是经济发展主流,高科技的生态环保产品偏少。同时,生态产业精细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如矿产开发大多处于初级采掘、变卖原矿阶段,木竹加工企业停留在原材料初级加工阶段,旅游产业链条不完整,停留在过路式观光阶段。二是节能减排任重道远。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的措施缺乏刚性;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仅完成2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排放量较上年同期还增加561吨;不少地方烟尘、工业粉尘、废水排放不能达标,污染频发,环境“透支”。据今年8月份环保局调查数据,全市有165家企业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三是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由于化肥、农药残留、畜禽排泄物渗流,以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处理率低,造成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市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187.55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12%,居全省第二。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造成水旱灾害频发。全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676处。绥宁县近20年来发生大小地质灾害200余次。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基、经济增长之源、社会进步之本。目前,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市委九届四次会议作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的战略部署,邵阳的后发优势之一就是生态优势。我们要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创建生态市的目标,扬长避短,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坚持生态立市,并把生态立市与兴工强市、项目兴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后发赶超和跨越式发展。为此,特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 一、强化全党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制定“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 强化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邵阳发展的命根子,是邵阳最大的资本,最大的生产力,最强的竞争力。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公众的生存权”的文明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生态与生存、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宣传教育,进行规范、系统的生态意识和知识培训,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二是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一次投入、长期受益;一项投入、多项受益”的发展意识。使大家明白,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更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绿水青山。正确处理好近期、中期、长期科学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统筹发展中实现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三是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市的战略意识,制订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 二、编制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明晰生态功能性区域板块
&&&&&& 按照“规划引领、创建推进”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建设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恢复与重建规划和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等各项规划。在规划中突出科学发展的思想,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园区开发、项目实施等各个层级的规划中贯穿生态理念,并把做好规划、审批规划、管严规划确立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 结合我市的地理特点、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生态体系等基本情况,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政策,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按照国家和湖南省制定的各县市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体系,明晰全市的生态建设功能分区。一是将邵阳市区和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邵阳县,以及其他县市的县城(市区)作为重点开发区,以市区为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信息、人才、区位优势,加快扩城融城步伐,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着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构筑以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为主的综合经济区。二是将西部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5县市作为生态经济区,着力发展生态和生物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构建以生态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三是将新宁崀山和舜皇山,城步南山和两江峡谷,武冈云山,绥宁黄桑,洞口那溪,隆回虎形山花瑶,新邵白水洞,邵东流光岭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严格禁止人为活动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自然财富增值,有限制地发展与主体功能相容的相关产业。在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实施不同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 三、转变经济生产方式,做强做大生态产业
&&&&&&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为基本要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生产方式,繁荣林业、做强农业、优化工业、壮大旅游业,逐步形成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 (一)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对实现生态良好、维护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通过加强林业建设来带动整个生态建设,满足生态良好的各项指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第一,着力培育森林资源。突出“三边”(即路边、城边、水边)及生态脆弱地区等重点地段造林,推行科学育林,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油茶林基地建设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生态封育禁伐区,采取林木禁伐、封山育林、人工更新等措施,提高森林植被生态效能。第二,切实保护森林资源。一是实行从紧的林业采伐制度,实行林木采伐生态评审制度。二是完善公益林的管护措施。建立全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农管山、护林和造林的积极性,提高林农的效益,促进管护好森林资源。三是强化森林火灾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森林防火系统、护林防火队伍和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防火意识;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监测、检疫、监控,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四是努力降低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煤炭、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替代薪材,减少消耗薪材;严管木材市场,消减木材加工企业,严厉打击盗伐、非法收购、偷运木材行为,停止审批以松木、杂木为原料的新加工企业和粗加工企业,关停小规模的竹木粗加工企业,禁止在林区烧炭。五是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缓解林农生存和保护生态的矛盾。通过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鼓励扶持林下种植药用植物、野生疏菜、野生花卉、养殖禽类等,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持续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优化林产工业结构,推广“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抓好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油茶、楠竹低改新造等基地建设;鼓励扶持精深加工木材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其创名创优,推动林业加工产品上档次上水平。第四,要尽力争取林业项目。重点争取灾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长江防护林工程、油茶林基地建设、石漠化治理、重点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程、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生物质能源工程、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以项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 一是大力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着力发展中药材、烤烟、油茶、果蔬等绿色农业主导产品,带动农村种植业发展,加快发展订单农业。每个县市都要力争获得几个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打造邵阳西部绿色生态食品产业群体。二是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立足丰富的草山资源,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奶牛、肉牛、铜鹅、牲猪等传统生态产业。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粮食千亿工程项目。以“雪峰蜜桔”、“云峰脐橙”、“ 崀山脐橙”三大品牌为支撑,着力发展精品水果产业。三是抓好农产品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生态农业的规模和效益。突出抓好以亚华南山、华鹏食品、李文食品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尽快启动以南山牧场为中心的湘西南奶业及草地畜业发展规划,打造南方最大的奶业生产基地。
&&&&&& (三)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 一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实现优化增量。围绕主导产业的提升和扩张,积极引进培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新技术项目,如生物产品、机电、现代轻工、清洁能源、新型建材、绿色食品等为主的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型生态工业项目。严格审批项目,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不上有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不断加大生态环保设施投入,促进生态产业和谐发展。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存量提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竹林加工、造纸、采矿、机械5大传统产业,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严格执行企业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其他绿色认证,开展企业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综合环境管理水平,建立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
&&&&&& (四)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湘西南生态旅游圈
&&&&&& 以大湘西合作为基础和平台,充分利用邵阳地处大湘西旅游板块、大湘南旅游板块、大桂林旅游圈交接处,邻近大长沙旅游板块的区位特点,整合资源,建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合作,实现软实力突破战略。第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大长沙旅游板块的联动,参与大桂林旅游区的协作,积极融入桂林——崀山——张家界旅游大循环,实现旅游市场的东扩南张。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形成以世遗提名地崀山为中心,以云山和南山为两翼的 “一心两翼”,增强邵阳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发展后劲。第二,整合市内旅游资源,开发绿色旅游项目。一是加强旅游形象整合。以“崀山申世遗”为切入点,精心打造“崀山、南山、云山、黄桑、花瑶”旅游精品和旅游示范工程,挖掘提升邵阳的旅游特色,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二是加强旅游企业整合,实行旅游规模与效益并举。优化旅游企业结构,实现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三是加强旅游产品整合。在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观光产品,设计不同的主题,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吸引力。第三,完善旅游链条。着力完善包括旅游工业体系、农业体系、交通体系在内的旅游上游体系,包括绿色景区体系、绿色产品体系、绿色饭店等在内的旅游下游体系。围绕旅游发展特色关联产业,发展旅游装备业和相关服务业,减少产业漏损,实现纵向一体化发展,增强旅游的辐射能力和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 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打造宜居环境
&&&&&& 要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对接“3+5”城市群建设,做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一是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中心城区以构筑“双百”规模山水园林城市为主体,制订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公园、广场建设为重点,以城市道路绿化为主线,以庭院绿化为基础,大环境绿化为依托,着重抓好“两带、四出口、十公园”的建设。争取用3年时间创省级园林城市,随后再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将邵阳打造成为宜居城市、魅力城市。二是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步伐。根据市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分区板块,推进生态示范试点城镇、生态小区和生态村庄示范点建设,推广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完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按计划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增强城市的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
&&&&&& 五、实施生态项目工程,优化生态环境
&&&&&& 通过大力实施生态项目工程,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目标。
&&&&&& (一)抓好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争取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0%,坡耕地水平梯田化,主要河流碧水长清。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治理水土流失。积极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分批启动小流域治理项目、坡改梯治理项目、崩岗治理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河道治理项目等,做到启动一批、治理完成一批、规划储备一批,从而带动全面治理。二是规范小水电开发,防治水土流失。实行适度开发,确保小水电开发严格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开发利用率控制在国际公认的标准以内。实行规划环评先行,切实做好小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完善小水电开发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体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防治,尽可能控制和减少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三是严管矿山资源开发,防治水土流失。制订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明确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鼓励开发区。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建立准入准出制度,提高探矿与采矿的门槛,坚决取缔非法开采、乱挖滥采行为,坚决制止掠夺性开采、粗放式利用等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地质环境的行为。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投资体制,建立矿产开发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生态环境重灾区的恢复治理力度,坚决消除“个人得利、国家吃亏、群众受灾、环境受害”的现象。
&&&&&& (二)抓好以污染减排为重点的治污工程
&&&&&& 一是严格标准抓审批。坚决实施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把政策导向,严格执行“四个一律不批”;严格环评审批程序,把环保“三同时”措施落到实处,严防新污染的产生。二是强化措施抓减排。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停批国家政策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取缔或关闭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当前,要进一步加大造纸、建材、铁合金、电解锰、电解铝、电力、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做到该停产的坚决停产,该关闭的坚决关闭;开展冶炼、冶金等非电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加大燃煤锅炉、炉窑节能改造,清洁能源置换,烟气脱硫力度;对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和生产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三是开展水污染防治,确保饮水安全。督促重点流域的重点工业企业,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市区要抓紧筹建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切实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的能力。全力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坚决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坚决取缔资江、邵水、巫水流域的“十八小”和“新五小”企业,坚决取缔没有治理设施、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没有规范化堆渣场的电解锰企业。对违规采砂洗砂、开矿洗锰等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四是把握机遇抓项目。牢牢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抓紧建立污染治理工程、生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等项目库,争取邵水和资江流域污染治理、洋溪桥化工区污染治理、造纸企业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挤进国家和省投资计划的“笼子”,以项目建设推进邵阳生态文明建设。
&&&&&& (三)抓好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 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整体推进。建议适当提高贫困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建设国家补助标准;并对风能开发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实行相应的补贴,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断健全服务体系,设立乡镇农村可再生能源管理机构,由乡镇农业站兼管,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管理,并提供技术服务。
&&&&&& (四)抓好以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断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在有条件的村庄推行工业区、畜禽养殖区、生活居住区的分区建设。二是科学指导畜禽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对新、改、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限期治污改造,对“禁养区”内现有的养殖场实行关停转迁。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积极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污水,积极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特别要在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四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防止对水体和耕地的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科学施用有机肥,开展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 六、创新机制体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实施
&&&&&& 1、健全法规保障机制。在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生态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城乡绿化、保护水源和森林、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章和实施细则,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
&&&&&& 2、建立生态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并完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将生态建设、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绿色GDP”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将责任细化到每一层次、每一职级、每一岗位,作为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和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环境指标一票否决制。
&&&&&& 3、建立生态建设综合协调决策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人人都管”,实际是“个个都管不了”。建议借鉴怀化市和福建南平市的作法,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环保、林业的副市长和其他相关市级领导任副组长,部门领导参与的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专职常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态建设的日常工作和生态市的创建工作。
&&&&&& 4、建立完善生态建设的激励和投入机制。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实行绿色税收,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税收,以税收奖励制度促进清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行绿色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涉及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搭建好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生态项目库建设,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机构及外资的支持。
&&&&&& 5、建立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生态利益是公共利益,要争取上级公共财政对为生态保护而付出经济利益的地方,进行有效补偿,切实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公平性问题。即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予以调节,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发展项目受限而导致的财政减收,支持各种生态环保建设项目、替代产业和替代能源发展项目及生态移民项目等;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 6、建立生态建设问责机制。完善党政领导行政行为问责制度,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污染事件、严重毁林事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及责任事故、生态安全事故,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主管部门的责任,还要追究党政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的责任。
&&&&&& 7、健全生态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要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的引导者、践行者的职责,要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化,进一步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各种生态环保活动,采用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多种形式,扩大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作用,把宣传教育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文明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北路205号&&&邮编:422000&&&&电话:&&&&传真:
建议使用IE 6.0,以上辨率,32位增强色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