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一起玩的句子拳王的周记

[12-21] 做个好家长——柳永忠家教随笔整理(不段更新)_亲子乐园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Pages: ( 3 total )
[12-21] 做个好家长——柳永忠家教随笔整理(不段更新)
以下是()版主----柳永忠先生的家教心得,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当前我们每一个家庭面临的首要任务,希望柳永忠先生的文章能为大家带来某些启示,也希望大家知晓,我们培育的是自己的孩子,而天下所有的父母养育的是我们整个民族!柳永忠先生的家教心得太多了也太精彩了,想了解更多关于柳永忠先生的家教心得可以登入:里面有柳永忠先生的家教心得的全部。[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09:21 编辑 ]
好久没去“他们家”了
[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11:21 编辑 ]
你会教孩子游泳吗?
[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11:22 编辑 ]
看到盡量不在單位陪客人吃飯這段,生了孩子以後,他就是重心了,真的不願意在外面吃飯的.就算山珍海味,想到孩子在家盼了一天盼媽媽,到了晚上還不回家就吃不香.
经营公司,经营商店,经营企业……我们可曾想过怎么“经营”我们的孩子?
看了楼主的话,很有启发.希望自己也能做好妈妈一职.谢谢LZ!
还孩子一个玩的暑假
[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11:24 编辑 ]
子女成人成才、人生幸福,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是家庭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的成功,能弥补婚姻、家庭教育的失败。而“教育是穷人除造反以外唯一翻身的途径,也是富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s:23] 希望更多的热心人士参与讨论!
[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11:24 编辑 ]
做个好家长——柳永忠家教随笔整理(至11楼)
教儿子买书 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柳永忠一放寒假就答应儿子,将带他去一趟苏州。我与儿子先定好“君子协议”,儿子可向我提他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然后必须答应我的一个要求——去新华书店购书。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爷俩兴致勃勃上苏州。当然,首先满足儿子的要求,去人民商场五楼尽情地玩各种游戏。游戏房的孩子多极了,游戏机的各种音乐、孩子们的喊叫声、拍打键盘的啪啪声,将儿子怔得一愣一愣的。我帮儿子买了好多游戏子,鼓励儿子大胆玩。因为我想,玩过瘾了,他才会兴致盎然地去书店。儿子渐渐放开了手脚,他很喜欢开汽车,两颗子(两元钱换的)塞进游戏机,汽车启动了,儿子胡乱地转动方向盘,一会儿屏幕上就出现了“GAME OVER”。身后传来几个大孩子的讥笑声。儿子不甘心,让我指导他,我是“游戏盲”,摇头让他自己钻研。一会儿,只剩下两颗子了,儿子终于扫兴地离开了“驾驶座”,将两颗子塞进口袋说:“这两颗子就放在口袋留个纪念吧。”我对儿子说:“打游戏我帮不了你,买书,老爸就有一套了。”儿子朝我一笑,心甘情愿地跟着我往新华书店去了。以往购书,儿子总按着我的意愿。今天,我要教他自己学会选择图书,一方面,让他从游戏失败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儿子已读六年级了,应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读。来到观前书城二楼,这里是专买儿童读物的地方。因为正值寒假,前来购书的小读者熙熙攘攘,他们大多由家长陪着。教辅类书柜前最热闹,我的耳边不时传来这样的劝慰:“这本练习册好,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编的,好好做,对你考重点学校有帮助。”名著类书柜前,我听到了家长这样的声音:“我做主,买《三国演义》,这个假期一定要看完!”而在一些卡通类书柜前,更多的是家长责备的声音:“都这么大了还看这种书,走,去看看有没有好的作文选和练习册。”我不禁想到,难怪孩子不愿上新华书店。他们的阅读自由都被家长给剥夺了,哪还会有阅读的兴趣可言?琢磨家长的行为和他们的唠叨,不外乎这样两种心态,第一,看书为应试,所以他们带孩子上书店的目的只有一个,买一些好的练习册;第二,让孩子读名著,这当然是好事,可所谓的名著,在一般家长眼里便是能让他们在同事面前炫耀的古代四大名著或一些外国的热门名著,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打造书香家庭,靠练习册怎行?打造书香家庭,靠家长的硬逼怎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他们喜欢的书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家长的作用应该只是参谋,而不能强迫。这样想着,我便有了教儿子买书的方法。我们一边在书柜前翻阅图书,一边随便地聊了起来。来到名著书柜前,我问儿子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古今中外的作家他能报出好几个。我向他介绍了几个特别有影响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儿子很快欣喜地找到了几本我介绍的作品。我教他看看“作家简介”和“内容介绍”,再教他选其中的某一段浏览一下,然后选择喜欢的买几本。儿子很快选到了中意的名著。在冷清的当代儿童文学书柜前,儿子高兴地嚷着:“爸爸,这里有杨红樱的小说!”我问他怎么知道杨红樱,儿子告诉我看过她写的《五三班的坏小子》。嘿,儿子看过的书我还不知道呢。儿子想买杨红樱的《女生日记》和《男生日记》,我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让儿子看两本书的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告诉他,选择书一般得看看出版社和作家,我们要买好的出版社和名作家的书。当我翻了一会儿一本儿童文学集子再想和儿子谈话时,发现儿子已不在身边,巡视四周,发现他正在热销书柜前认真地翻阅着一本厚厚的书。不一会儿,他跑过来向我津津有味地介绍起手中的那本“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从作者到出版社再到销量,从内容简介到金波为丛书做的序,所有介绍都表明,这是适合他阅读的好书。书较贵,儿子问我能否买,我爽快地说:“只要是好书,当然买!”让我爽快的原因还有,儿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已基本学会了如何选购喜欢的书本,以及在他选购图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健康的阅读个性。
排在如长龙般结帐的家长队伍中,我看到在家长身边笑得最灿烂的是我的儿子,他刚才打游戏的扫兴已荡然无存。看着一旁好多无精打采的孩子,又看着慷慨掏钱为孩子买书的家长。我想,看似热闹的买书场面背面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家长的购书观念必须更新,考分和时髦不应该是我们家长追求的目标。营造书香家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才会使孩子终身受用!(发表于《成长》)
漫谈孩子爱看“有图画的书”柳永忠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儿子锐锐上一年级,识字量不算少,看有拼音的书应该没问题,但他总是爱看有图的漫画书,而对少图或无图的书很少去翻,有时去看,也只是为了完成我们交给他的读书任务,怎样才能让他尽快爱上这些书,自觉地去读呢?请教了,谢谢!——教育在线网友rgwcx我觉得这网友提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而且根据拼音学习的情况,应该能够读懂带拼音的读物。但所有这些,只是为孩子阅读纯文字的图书打下了一个关于“阅读工具”的基础。孩子喜欢阅读纯文字的图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需要家长和老师积极引导。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的东西,喜欢看有图的漫画书正体现了孩子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回忆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另外,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使现在的孩子更热中于有图画的书。我们可以到文化市场走走,各种漫画书充斥着市场;再看今天的电视节目,各种漫画类的动画片也很多很多。可以说,“快餐文化”正影响着所有人的静心阅读,不是吗?我们能够看到有些孩子已经是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或者已经成人了,还津津有味地看着漫画书呢。说了那么多,我想表达两个意思,第一,低年级的孩子爱看有图的书,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很正常;第二,虽然正常,但当我们认识到当今文化对孩子阅读提出挑战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还是有责任引导孩子要逐渐喜欢阅读纯文字的图书。孩子能够做到爱看有图的漫画书,这已经做得比较出色了,至少说明孩子是一个爱书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孩子已经爱书的基础上让他们渐渐喜欢阅读纯文字的图书呢?根据与众多家长的交流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一、精挑有图画的书既然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阅读有图画的书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那我们就可以顺着这样的心理特点,允许或者支持他们看这类图书。不过,在内容的选择上家长要把好关。现在书店里有图画的儿童书种类繁多,有内容优秀的,比如根据名著改编的,根据历史故事编写的等,也有内容简单的甚至不健康的,比如根据有些动画片出版的图画书,带有色情暴力或者纯粹搞笑的低级趣味的漫画书等等。那家长在为孩子挑选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孩子的顾问和参谋,甚至可以说服孩子买应该买的图书。根据教育专家的提示和有些家长的实践经验,我们引导孩子读书主要应该读以下这些类型的:著名的童话书,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名人传记类的,比如伟人成长的故事,科学家成功的故事等;科普类的,比如航天科技,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等;名著类的,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外国名著等。在新华书店,根据以上内容编写的有图画的书有很多,家长就可以为孩子挑选以上内容的图书。阅读这一类图书,孩子就会在读图的过程中熟悉这些读物中的人物,熟悉这些读物中的故事情节,熟悉这些读物中所讲的知识等。这就为孩子阅读原著打下了基础。二、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是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的。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读书。家长可以把一本图书中最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孩子对家长讲的故事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就告诉孩子,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某本图书中还有许多许多,然后就把这图书给孩子自己阅读,让孩子通过阅读自己享受这些精彩的故事。还有一个技巧,家长可以像说书先生那样,用一点“噱头”,把图书中的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戛然而止,当孩子迫不及待地想让家长再往下讲的时候,家长就拿出图书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接下来故事的精彩部分。三、和孩子一起阅读大凡喜欢阅读的孩子,一般都生活在“书香家庭”之中。孩子喜欢阅读,家长一定也是喜欢阅读的。我们很难想象,家长自己不喜欢阅读,总是端坐电视前,或者家中总是有很多麻将朋友,他们的孩子会喜欢阅读?家长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图书,可以和孩子比一比,谁读得快(当然孩子的阅读速度肯定不如家长,家长可以有意识放慢阅读速度,引导孩子加快阅读速度);也可以和孩子比一比,谁记住的内容多,读了一部分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讲讲书中的内容,各自发表对书中内容的想法等。这种“亲子阅读”在引导孩子读书方面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且会提高孩子阅读的效果。四、让孩子画插图孩子喜欢看有图画的书,他们对图画感兴趣。家长正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让孩子给纯文字的图书画插图的方式引导孩子读纯文字的图书。我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当发现有些课文描绘的情景生动形象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根据文字把自己大脑中关于这段文字的情景用笔画下来。每当这时候,学生们总是那样的兴致盎然。画好图后再读这段文字,学生们对这段文字就更喜欢了,学生们也喜欢上这样轻松活泼的语文课。中高年级的学生尚且如此喜欢画图,那低年级的孩子或许更是这样。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了纯文字的图书以后,可以指导孩子把图书中的内容画下来,或者画图书中的人物想象,或者画图书中精彩的场面,甚至可以尝试着给一段故事画连环画。然后把孩子自己创作的插图夹在图书中。这样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孩子阅读纯文字图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加深孩子对图书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从喜欢读有图画的书到阅读纯文字图书的方法还有很多,家长要根据孩子各自不同的个性灵活地采用有效的方法。另外,家长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样的引导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长期的过程,家长除了有智慧之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好贴.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家庭读书乐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柳永忠  “老爸,老妈,《女生日记》我已看到《爱心与‘阴谋’》了。”儿子看他妈妈已把饭桌收拾好,又开始跟我们讲起了杨红樱的校园小说。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作品主人公冉冬阳如何以自己的“阴谋”劝说父母,终于使父母答应借钱给她,让她资助家庭贫困的梅小雅。等儿子把这一段内容讲完,我启发儿子说说对冉冬阳有了什么新认识。儿子又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现在知道了,冉冬阳不是一般的助人为乐,她熟知梅小雅拒绝他人怜悯的性格,因此帮助梅小雅的方法十分巧妙。冉冬阳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女生。”妻子接上了话题:“你们班级的女生和冉冬阳相比,你觉得怎样?”“哎呀,差多了。前几天我们班级的一位女生的妈妈因病去世,有几个女生不但不去安慰,还当着这位女生的面嘻嘻哈哈地笑呢。一点都不理解别人的悲伤。”听着儿子的振振有辞,我感觉儿子渐渐会读书了。他不仅记住了故事情节,体会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能将阅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老妈,该你讲了。”儿子催促他妈讲昨天看到的书的内容了。等儿子他妈讲完,我给儿子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最新一期刊登的杨红樱的新作《淘气包马小跳》,讲得儿子直乐乎,一个劲地说今晚先睹为快。我介绍的目的正在于此。  这就是今年新学期第一天起我在家庭中倡导的“家庭读书PARTY”的情景。以往吃过晚饭,儿子总是往房间一钻,偷偷看动画或摆弄他的玩具去了。如今有了PARTY,晚饭过后,一家人围着饭桌交流读书情况,不仅大家的情感得到了有效沟通,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儿子的读书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与对事物的接触频率有密切关系,常接触、常实践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中经常和孩子交流读书的情况,会使孩子感到读书是生活所必需,经常涉及读书的话题,孩子的读书兴趣会始终高涨。
与“家庭读书PARTY”形成系列的另一个行动便是规定家庭读书时间。每晚7:30看完“新闻联播”,我和妻子、儿子“签定协议”,一家人与电视拜拜,开始认真阅读。工作最难做的是妻子,是一期《莫愁》帮了我的忙。我介绍妻子看了该期杂志张菊荣的《营造书香家庭,你可以这样做》,台湾周祝瑛的《电视机坏了,真好》,妻子从此加入了我和儿子的读书、谈书行列。在公寓房窄小的空间,如果有一人看电视,电视剧的音乐与对白会使儿子读书静不下心来;如今电视休息了,一家三人捧读书本,那静静的读书氛围对于儿子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有时,我抬头看看儿子,他正沉浸其中,脸上恬静的阅读表情让我生出几分感动。读书过程中,我还尝试着与儿子比赛一些项目,如比谁记忆的内容多,比谁读得快等。儿子发现读书的速度比我差了一大截,诚心向我讨教。我告诉他,看书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尽量远些,这样,眼睛扫描文字的速度就快了,要注意精读、略读与浏览之间的关系。儿子忽然打断了我的话:“老爸,你在盗版别人的东西吧,这是我们五年级学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内容。”我说:“是啊,你既然都知道,为什么不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呢?”儿子顿悟:“原来老师说上课只是教我们阅读的方法是这个意思呀。”其实,我的点拨,正是为了让儿子能将学校里学到的读书本领灵活运用于读书实践。记得儿子读中年级时,那时的班主任在班级搞了个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捐出自己的图书。儿子跟我说了此事,看着花了好多钱为儿子买的新书,我感到有点舍不得,儿子跟我想得一样,新书总藏于家中不愿意与同学共享,虽然这些图书总是束之高阁。可今天想来,这不仅不利于儿子阅读兴趣的培养,还不利于儿子学会做人。如今的班主任虽然不搞班级图书角了,但新学期开学,我就动员儿子把在寒假中看过的图书带到班级与同学共享。儿子高兴地对我说:“同学们可喜欢我的书了,他们说也要借书给我看。”有了与同学相互借阅这一举措,我发现儿子的阅读热情猛涨,几乎每隔三、四天就能读完一本书,然后和同学交换。儿子告诉我:“我们班级如今正掀起一股读书、谈书的热潮呢。因为我带了头,班主任还表扬了我。”
家庭读书氛围浓了,儿子爱读书了,他还将这习惯带到班级;和同学一起看书,儿子的读书积极性更高。我想,在这样的阅读良性循环中,儿子一定会很快成长起来。
儿子安装吸尘器柳永忠  买了一台小型吸尘器回家,外包装上吸尘器的样子真可爱,象《白雪公主》中小矮人的大头皮鞋。儿子一下子就被这如玩具一样的东西迷住了,左看右看,还不时用手抚摩着包装盒。吃过晚饭,儿子又抱出吸尘器玩弄起来。到家庭规定的阅读时间了,我让儿子回房间读书去,可儿子却迟迟不动身,他对我说:“老爸,你看外包装,这吸尘器有些零部件须自己安装的。我想安装吸尘器。”“这是你老爸的事情,你会把吸尘器弄坏的。快,做自己的事情,回房间读书去吧。”妻子在一边为我说话了。可儿子还是没动身,双手放在吸尘器的包装盒上,正用乞求的目光望着我。忽然,他想到了什么似的对我说:“老爸,你不是曾经对我说过中国学生的‘三好’和外国学生的‘三强’吗?你也得让我学学外国学生,能让我向‘三强’靠拢啊。”  想起来了,那天全家交流阅读收获时,我曾告诉过儿子,中国学生有“三好”: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外国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我还提出,让儿子既要做到中国学生的“三好”,也要学习外国学生的“三强”。可今天遇到具体的事情,我却只想着中国孩子的“三好”了——只想着让儿子多读书,增长知识;潜意识中还有这样的观念,多阅读以后,今年小学毕业考试,儿子的语文成绩能拿第一。我这才意识到,传统的教育观念总羁绊着我。儿子要安装吸尘器,我还不由联想到了李政道教授教育儿子的一个小故事。李政道教授的大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对李政道说:“爸爸,你去帮我找几样东西:电线、指南针、灯泡和电池,我来给你讲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李政道觉得这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和感性认识物理知识的好机会。他很乐意地给儿子找来了这些材料,津津有味地看儿子给他演示。李政道教授正是由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了这样做对儿子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在,教育儿子的机会就在眼前,我怎么能不充分利用呢?“好,今天的读书时间,就让你安装吸尘器。”儿子一听我答应了,直喊“老爸万岁”。儿子打开包装盒开始干起来了,我在一边看着报纸,随时准备指导儿子。只见儿子先拿出《安装说明书》认真看起来,还不时拿出一个个零部件核实着。我想,这不是最好的阅读实践吗?阅读说明书,还有实物对照,这种生活中的阅读,会使儿子的阅读兴趣倍增,还能养成专心阅读文本的习惯。因为如果不把说明书读懂,那就没法安装啊。看,好长时间过去了,儿子一声不响,是那样专心致志。回忆儿子平时阅读课外书时,调皮起来,一会儿上卫生间,一会儿喝水,哪有今天这么专心呢?儿子开始实践操作了,好多零部件因为认真阅读了说明书,都轻易安装好了。有个套管装了好久都没有成功。他一次又一次地对照说明书尝试着,可还是装不好。儿子向我请教了,原来儿子看不懂说明书示意图上的几个箭头的意思。我稍解释了一下,儿子又一次拿起套管,“啪”地一下和接管吻合了。吸尘器终于安装完毕,当儿子打开吸尘器成功吸取电脑键盘上的灰尘时,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的神情。安装吸尘器虽然挤占了儿子的读书时间,可今晚儿子的收获比完成既定的读书任务丰硕多了。
儿子依然早起柳永忠儿子的英语老师就坐在我办公桌对面,本学期第一次英语测试过后,他没和我说起儿子的英语成绩。直觉告诉我,儿子或许考砸了。放晚学了,儿子问我拿家门的钥匙,也是满脸阴云。这更证实了我直觉的可信度。儿子的英语老师下班了,看着他办公桌上那叠已经订正好的试卷,我犹豫了,是翻看还是不翻?我与众多的家长一样,或许比一般家长更甚,我望子成龙心切,加上我急躁的脾性,若是看到儿子不理想的成绩,等会儿定会将他骂个狗血淋头,所以我不敢翻看;但不看到儿子的成绩,我的心里总感到奇痒难忍。最终,我还是翻出了儿子的试卷——77分!我当时简直有点晕,因为在寻找儿子试卷的过程中,我看到大部分卷子的得分都在90分以上。我无力地坐回自己的位置,怒火一次又一次从心头燃起,又一次又一次被我压制。我想到了儿子近阶段自学英语的情景。因为想让他尝试报考好一点的初中,而他竞争的对手是实验小学的孩子,那些孩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英语——他们从三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了,而我儿子就读的中心小学五年级才开设该课程。为了缩小其间的距离,所以我让儿子本学期起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自学英语。从儿子自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身上以前不曾表现的潜在的优良品质——向上、有毅力……因为从本学期第一天起,他一改以往必须由我叫他起床的习惯,每天早晨5:45准时起床,利用复读机和英语老师提供的教材坚持自学英语。真想不到,第一次测试就“出师不利”。我扪心自问,我有何理由再责备他呢?可他又毕竟只考了77分哪。无奈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翻起了案头的教育书籍。我抽出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父母”牢牢地吸引了我的视线。“我们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我们摧毁一个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在‘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好心办坏事,好心办错事,用温柔的手做了非常残酷的事。”“当孩子失望时,父母的一声鼓励‘你行,你一定行!’会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只有使孩子充满自信,才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畏挫折。”……我想,我绝不能做“刽子手”,我要做朱永新教授笔下“理想的父母”。下班回到家,儿子正专心地写作业,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脑走进了“教育在线”。好长时间过去了,儿子的作业该做好了。要是以往,他会凑到电脑前和我一起看精彩的帖子,很热闹地在我耳边发表他的高见。可今天,我等了好久他都没来。妻子回来了,以往他会热情地为妈妈开门,为他拎包,很调皮地问妈妈带好吃的东西没有。可今天,他没去开门。我来到儿子的小房间,见他正无聊地翻看着英语课本,我知道他此时的心理。我亲切地问道:“顺儿,今天怎么啦?”他只将头埋得低低的,没作回答。或许,他猜测,我知道了成绩,正等待着急风骤雨般的批评。我摸着儿子的头说:“是不是今天的英语没考好?”儿子用惊恐的目光望了我一眼,把头埋得更低了。我说:“一次考不好,没什么。在老爸的心里,只记着你本学期每天坚持5:45准时起床自学英语的情景。”儿子抬起头很吃惊地望着我。我继续说道:“相信自己,只要坚持这样做,再向英语老师讨教些科学的自学方法,下次一定能打翻身战!”我看到儿子的眼里有了自信的目光。第二天一早,我欣喜地听到了熟悉的声响,儿子又自觉起床了。一看床头的闹钟——5:45。我知道,这是我把平时急风骤雨的批评换成了为儿子鼓劲的话语所取得的结果。
好父亲,好儿子。
好贴,LZ继续[s:23]
儿子的“专家”体验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柳永忠  星期天早晨,儿子正专心地写着作业,忽然有电话找儿子。原来儿子小伙伴家的电脑出了故障,请儿子去看看。儿子接完电话,征求我是否同意他前去,因为我一向反对儿子到同学家玩电脑。我怀疑着说:“不会是让你去装游戏吧?”儿子着急地说:“不是,过一会儿是我小伙伴的妈妈开车来接我。”我相信了孩子的话。想到儿子在电脑方面的本领在班级小有名气,现在连小伙伴的妈妈也认可了,就不妨让他在家庭以外也发挥一下作用吧。因此就同意了。一会儿,小车的喇叭在楼下呼唤儿子了,儿子带了好多常用光盘,俨然一副“专家”的样子,高兴地和我说拜拜。  好长时间过去了,还不见儿子回来。我有些后悔了,我补充的那些作业儿子将来不及做了,我还巴望着他能考取好一点的初中呢。转念又想,儿子从小喜欢电脑,在学校的电脑兴趣班学了不少东西。平时在家里我都无法解决的电脑问题,他都能想办法解决。而每每为我解决一次问题,他都会显得特别开心和自豪。平时,儿子常和我们聊电脑方面的知识, 令儿子最感扫兴的是他妈妈的一句话:“我一听你讲电脑就头晕,电脑能帮你考上重点学校吗?”而我总会耐心地听儿子介绍,有时甚至还会主动请教儿子。我想,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儿子的升学确实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儿子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和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不但对儿子升学有间接的作用,而且对他的终身都会起到积极作用的。上海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的经验之一不就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吗?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校周老师使一位大款的女儿周彩虹由一个厌恶读书、惧怕考试的学生转变成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成功学生,就利用了“成功促成功”的方法。周老师发现周彩虹身材较好,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且注重时尚,就帮助她参加了东华大学的模特队培训班,使该生在模特表演中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然后周老师循循善诱,告诉她现代社会对模特素质的要求,引导她要当好模特首先要读好书。周彩虹从此刻苦努力,渐渐地,学习成绩上去了,模特步儿也走得更好了。这样想着,我觉得同意儿子让小伙伴的妈妈用小车接去维修电脑,不但不用后悔,而且应该为自己无意中做了一回“理想的父亲”而感到欣慰。不是吗?我是在运用成功教育理论教育儿子呢。  快吃午饭的时候,我听到了楼下小车的声音,透过窗户一看,儿子正从小车里钻出来和车里的人说再见呢。儿子回到家,满脸喜悦,手里除了带去的光盘,还拎了一大袋小吃。他开心地告诉我,电脑的故障已经顺利排除,还跟我讲了一大通电脑中毒及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事情;儿子还说,小伙伴的妈妈一定要留他吃午饭,他婉言谢绝了,因此就给了他很多小吃。我俏皮地对儿子说:“我儿子成电脑专家了,专门有小车接着去帮人家解决问题呢,老爸不如你了。”儿子自豪地微笑着,我知道,他心里一定有说不出的兴奋。吃过午饭,儿子做作业比往日更专心,还自觉问我索要补充练习。  儿子喜尝“电脑专家”的滋味,使我不由想到了朱永新教授对于“理想的父母”的论述:“父母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赋及潜能,最重要的一条是要鼓励孩子的表现,善于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展露出来的风采。”我想,父母一旦发现了这种风采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不仅能使孩子在擅长的方面得到发展,还能因此促使孩子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好贴,点滴生活,由表及里。
好贴,期待看到新贴。[s:10]
学习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谢谢!
你是否曾为孩子而自责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柳永忠  “五一”节家人聚餐时,我们的话题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旁无忧无虑嬉笑的孩子们身上。大家习惯性地聊起了孩子们令家长感到头痛的地方,如不肯用功学习,花钱大手大脚,整日抱个电视,有时顶撞父母,等等。一向对女儿比较民主、宽容的姐夫说话了:“你们有没有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呢?”随后,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父亲如何为儿子的过错而自责的故事。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有位父亲午饭后让十六、七岁的儿子开车送他去一个较远的地方参加会议,并让儿子下午四时按时来接他回家。父亲开会去了,儿子打算去附近的加油站加点油。加完油,儿子看到一旁有个剧院正放映新片,看看时间还早,他就走进了剧院。影片很精彩,不知不觉中,时间悄悄溜走了。当电影散场时,儿子发现已经五点多了。想到父亲的关照,儿子有点着急,但他很快想好了应付的办法。驱车来到会场,只剩下父亲一人在等候。父亲没有一丝愤怒的样子,和蔼地问道:“怎么没按时?”儿子轻松地答道:“去加油时,汽车出了点故障,我去修理了一下。”父亲的脸马上阴沉下来,不再和儿子说话,扭头就走上了回家的路。儿子很纳闷,急着赶上父亲询问怎么回事。父亲告诉他,他刚才往加油站打过电话,知道儿子在看电影。他表情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去看电影而没有按时来接我,这我不怪你。让我感到不安和痛心的是,你对自己的父亲也要说谎。这是我的责任哪!是我十六、七年来对你教育的失败!我将步行回家,以惩罚自己。你先开车回去吧。“说完,继续快速往前赶路。儿子一次又一次请求父亲原谅,他哭泣,甚至向父亲跪下。但父亲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父亲的这次自责震撼了儿子的心,儿子长大后成了很有成就的知名人物。  听姐夫讲完故事,我们都暂时沉默了,不再数落孩子的不是。或许,大家正各自心理独白,孩子“不乖”,难道我们没有责任?我想,是啊,做家长的都能象故事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因为孩子的过错能首先自责,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自责能使家长想出更好的育儿方法,自责本身就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我们要向那位父亲学习,首先要有自责的意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在批评孩子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否也有责任?其次,我们要有自责的勇气。作为家长,不要总是一副“至高无上”的家长模样,我们要学做朱永新教授笔下的理想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和孩子平等了,有民主意识了,你就自然有了因孩子犯错而自责的勇气。再次,家长要学习那位父亲进行自责,还得具备一定的修养。做家长的应该明确,新的时期,我们要做怎样的家长。我建议大家都去读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父母”篇章,你会深受启发的。只有心中有了理想父母的标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要不要自责,自责哪个方面,该以怎样的方式自责等。因为家长自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让家长“认罪”。所以,不必要的自责,反而会使家庭气氛紧张,结果适得其反。家长有了必要的修养,有了“好家长”这一面“镜子”,那才会象故事中的父亲那样,巧妙地运用自责,让自责起到出人意料的神奇教育效果。
柳老师是个好爸爸,相信也是个好老师。我有着相同的身份,但要达要如此的修养实在不易啊。努力学习ING[s:24]
严重期待。。。。。。
谁是指导老师
柳永忠几个同事来我家聚餐,儿子的语文老师也来了。我们谈到了儿子最近在《苏州日报》上发表的一篇作文。因为学校奖励条例上规定指导学生发表作文有奖金,所以我们由文章的质量又扯到了该文的指导老师究竟应该是谁。本来这事是不应该有异议的,指导老师当然是儿子的语文老师。可这篇文章是儿子语文作业之外的一个小练笔,是我为他稍微作了点修改后发表的。因此儿子的语文老师坚决认为指导老师应该是我。而我坚持认为儿子之所以能写出好的文章,是因为平时语文老师教学有方,才使儿子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我只是梢作点拨,根本没资格成为指导老师,只有语文老师才是名副其实的指导老师。同事们也各执己见,有的认为应该是我,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的传统就是谁修改作文谁就是指导老师;而有的老师与我的看法一样,只有语文老师才是真正的指导老师。正在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我看到坐在一旁的儿子正饶有兴趣地听着。我忽然想到,这“裁判”让儿子来当比较合适。当我们询问儿子时,儿子竟油滑地说一下子难以下结论,让他慎重考虑后再作回答。我提示道:“写篇作文给我们看看,怎么样?”儿子的语文老师也赞成。我跟儿子说:“你不是一直说要跟我学写议论文吗?这个话题就能写成议论文。”我简单地指导了一些方法,儿子的语文老师也提了几个注意点。儿子听完,开心地躲进小房间写议论文去了。我们正喝得酒性十足,儿子拿着两页稿纸出来了。我让他把自己写的东西读出来。嘿,儿子还真行啊,他的论点是:语文老师和老爸都是指导老师。文中摆出了大量语文老师平时促使他语文水平提高的例证。看来,儿子对语文老师是心存感激的。文章也例举了我平时与他的接触中很多言行对他的作文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听得大家直说儿子是“小乖人头”。我也一个劲地嗔怪儿子是“坏小子”,心里却开心地想着,儿子挺聪明。首先,他是朱永新教授笔下“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他懂得让老师高兴,也不忘让老爸开心。其次,儿子第一次写议论文就有理有据,很象那么一回事的,他的接受能力真不错。另外,从这件事,我看到了儿子心存感激,有着一颗难得的感恩之心。他能体会到老师对他成长的帮助,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成长的影响。同时,我也为自己让儿子当“裁判”这一临时决定而深感得意。其实,“谁是指导老师”这一问题对于儿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它能使儿子在反思中体会老师、父母对他成长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教育他应该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教育还产生了附带产品,儿子以此话题写作文,他在真情体验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初尝了成功写作议论文的滋味。
(发表于《莫愁
家教与成才》)
好贴 继续  。。。。。
好贴~~~~~~~~~~~赞一下
家长要给孩子怎样的爱——读《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有感柳永忠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收获却不尽相同,其原因就在于爱的方式各异。那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才能取得最佳收获呢?在读了《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中“名人教子面面观”一篇里一些名人的家庭教育故事以后,我觉得家长爱孩子至少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给孩子思想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家长借鉴的地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经常给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写家书。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共有30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他的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而曾国藩渗透在家书中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祖传的治家思想以及自己经过实践和读书以后形成的治家思想。由曾国藩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爱孩子,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通过书信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在阅读家长的书信中受到各种教育。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写作。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自己的思想。二、给孩子机会刘少奇主席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他主张放手让孩子做事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夏天,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刘少奇当时正在北京,就写了一封信让15岁的女儿平平送去,并嘱咐秘书,不要给女儿买票,不要送她上火车站,也不要通知王光美到车站接她,一切由孩子自理。当秘书感到为难的时候,刘少奇就对秘书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要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与刘少奇主席比较起来,我们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就“疼爱”得多了。不要说放手让孩子独自一人第一次去很远的地方,就是很近的地方也不放心。不要说15岁就对孩子那么放手,就是孩子高中毕业读大学了,每学期上学还要家长亲自“护送”。刘少奇主席的故事告诉我们,放手让孩子做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那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三、给孩子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家长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都为生存,为生活的改善而疲于奔命。说起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多家长都无奈地叹气:“我实在没有时间陪着孩子啊!”这也是实话。但看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的故事以后,你或许就有新的想法了。马克思工作的繁忙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在繁忙之余,总不忘记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孩子,因为他知道,一个父亲与孩子相处对于他们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马克思把星期日留给孩子几乎是雷打不动的。有一次,马克思因工作紧张,伏案工作而忘记了当天是星期日。刚巧,恩格斯来到他家,一经提醒,马克思立即放下工作,与恩格斯一道领着孩子外出郊游。平日,马克思也经常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跟孩子们一起折纸船,将所折纸船放入水中,和孩子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纸船任意漂游。我想,我们一般家长的忙碌总比不过马克思吧,关键是家长们有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意识到家长陪着孩子玩乐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假如像马克思那样“挤一挤”,一般家长还是能抽出时间陪着孩子的。爱孩子,家长给孩子的不能仅局限于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其实,除了物质之外,诸如上文提及的给孩子思想、机会、时间等等,它们的作用远远胜于物质对于孩子的作用。家长应该首先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爱子的过程中将这些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
儿子“学会”了打电话苏州柳永忠中考前一天晚上,儿子提出要打个电话给表姐,因为表姐明天将参加中考了。我和妻子不但欣然应允,而且还表扬了他几句。儿子拨通了表姐的电话,我和妻子一边做着事情,一边有意无意地听着儿子与表姐的对话。儿子挺会说话,询问着表姐明天的考试会不会很难;为表姐的写作出谋划策,因为儿子总有这样的自信,写作是他的强项;教着表姐一些心理放松的小技巧,平时我教他的几招他都用上了;祝愿表姐考出好成绩,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好长时间过去了,儿子还滔滔不绝地与表姐交谈着。我和妻子都没有为电话费而心疼,一点都没打断他们对话的意思。那个电话儿子足足打了近20分钟。挂断电话,儿子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似乎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一般。我理解儿子此时的心理,他想尽自己的所能关心一下表姐,为表姐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作一点小小的贡献。看着儿子的笑脸和他刚搁下的电话,我不由想到了儿子从一个娃娃到现在“学习”打电话的相关情景。在儿子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三口之家搬到了镇上居住。和父母分开了,有时因工作忙星期天没回家,我会打电话牵挂父母。儿子就站在一旁天真地问:“爸爸,为什么你总是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呢?”我告诉他:“因为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我想他们了,他们也在想我了。”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儿子渐渐长大了,有时我星期天不回家,就让儿子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开始,他很不愿意,总是一个劲地问我:“为什么现在总让我打呢?”我对他说:“你打,爷爷奶奶会更高兴的。不信,你问问他们。”慢慢地,儿子爱打电话了,让他打电话牵记爷爷奶奶,他总会很乐意地拿起听筒。有时,听说父母身子不爽,我会在一星期,甚至在一天内打好几个电话。每当这时,儿子总会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我就会让儿子也和爷爷奶奶说上几句关心的话。如今,儿子已经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在经历了那么多次打电话的实践之后,今天,他能主动地提出给将要中考的表姐打电话,而且通话那么久,这怎能不让我感到欣慰?首先,我高兴地看到了儿子的成长。儿子由不愿打电话到乐意打电话,这是他思想进步的表现。现在,儿子又由乐意打电话发展到自觉打电话关心表姐的中考,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次飞跃。表面看来,儿子只是“学会”了打电话,但深层思考一下,其实儿子是学会了关爱他人。主动给表姐打电话这一事实告诉我,关爱他人已经成了儿子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不由想到了不久前一件相关的事情,因为要应付区教育局的一堂考核课,我整日心事重重。一次和儿子散步时,他竟对我说:“爸爸,平时你上课那么好,只要心理不紧张,那堂考核课你一定能上好的。”儿子的话语使我有些吃惊,更让我感动。儿子真的长大了,他学会关心父母了。其次,由儿子的进步,我想到了对儿子教育的成功之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乌申斯基也说过,教育者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儿子思想素质的提高,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教的结果。由此我想,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最具教育意义的。另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在日常的行为中养成。儿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和爷爷奶奶的通话中逐渐养成的。没有日常的行为实践,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将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孩子兴趣多变怎么办柳永忠在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收到了家长LCHEMILY这样一个短信:“柳老师:您好!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我女儿又不愿意学琴了,因为当初是她自己的意愿,我真的没有办法,和她也好好的沟通过,没有用,请帮忙告诉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谢谢!”我想,这是一个孩子兴趣多变的问题。首先我认为,孩子兴趣多变,这是他们年龄段比较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这样类似的现象,有的孩子看见同伴在学琴,漂亮的各种乐器和美妙的音乐,会使他们对乐器产生兴趣,然后跟家长提出要学琴,并一本正经地向家长下决心:“我一定会坚持学好的!”过了一阶段,孩子对于乐器的新鲜感没有了,也尝到了学习乐器的艰难,他们就会提出不想学习了。这时,如果他们看到有同伴在学习画画,他们就会向家长提出要转学画画了,同时,他们也会像当初学习乐器那样,向家长表示一定会坚持学习下去的。但一旦在学习画画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困难,看见别人在学习书法,学习舞蹈,学习武术等,他们又会向家长提出要改学另外的东西。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兴趣多变的现象就越明显。我想,作为家长,孩子想学习什么,我们可以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可以答应他们学习各种东西。因为只有在这个反复多变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比较有天赋。但话要说回来,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经济问题。孩子想学什么就答应他们学习什么,一般家庭从经济上都不能承受。因为学习某样东西,家长总得为他们购置相关的设备,比如乐器,比如画画、写字的材料等,而且有的设备还相当昂贵,比如孩子想学习钢琴,那一般家庭对于购买一架钢琴一定会很慎重的,因为根据家庭收入,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二是精力问题。孩子一直兴趣多变,不仅将消耗孩子的精力,也将消耗家长的精力。而且到头来孩子将一无所获。因此,作为家长,总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兴趣爱好。即使有变化,也不应太多。那么,对于孩子兴趣多变的问题,家长究竟应该怎样来科学对待呢?LCHEMILY家长有两点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第一,孩子的兴趣不是由家长强加给他们,而是由孩子自己来确定。LCHEMILY家长在短信中说得很清楚:“当初是她自己的意愿。”第二,当孩子兴趣变化的时候,LCHEMILY家长没有以家长的身份高高在上,对孩子进行训斥,而是和孩子进行沟通。我觉得这是比较民主的做法。关键是家长应该怎样和孩子沟通好,这里是很有讲究的。我想从儿童兴趣的特点和意志培养两个方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第一,作为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特点应该有所了解,并能由此有的放矢地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情况能引起孩子对于某样事情学习的兴趣:从前经历过的成功的事情;成功希望最大的事情;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新奇的事物中能吸引本人注意和好奇心的事物。根据以上关于孩子兴趣特点的表述,我认为家长可以这样去引导孩子发展并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首先,家长可以和辅导老师一起,持续地给孩子成功的体验。LCHEMILY家长的孩子学琴,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多为孩子设定一些小目标,当小目标达到的时候,家长和辅导老师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千万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要总是盯着学得好的孩子,而一直跟孩子说这样的话:“你看XX小朋友学得多好,你怎么学了那么久还演奏得那么差呢?”这很容易打消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应该让孩子一直在成功的体验中学琴,让孩子觉得学琴是一件相当愉快的事情。其次,可以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孩子所学乐器的音乐光盘,或者带孩子去看一些相关的演出。让孩子在欣赏他人演奏的过程中一直对自己所学的乐器保持持久的兴趣。第二,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意志在兴趣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锻炼孩子的意志来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孩子放弃自己确定的兴趣,一般来说跟碰到某些困难有一定的关系。像LCHEMILY家长的孩子对于学琴失去兴趣,或许就是因为她觉得练琴太苦,所以决定放弃学习。家长通过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这样做。首先告诉孩子,要成功一件事情,必须化苦功才行。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身边成功小伙伴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名人坚持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身边的榜样和名人的故事使孩子明白,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的。其次,对于孩子的意志锻炼,家长适当地“逼一逼”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想想我们成人,有时也会有懒惰的时候,但成人一般能自己督促自己,有些事情通过自己“逼”自己才完成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差些,那作为家长,就可以“命令”孩子“今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坚持这样“逼”孩子,或许他们的意志就渐渐地被培养起来了。不过,话还得说回来,假如孩子实在不想做那件事情的时候,靠家长的“逼”也无济于事了,那作为家长,就只能很理智地放弃了。总之,孩子年纪还小,在发展他们兴趣的时候,家长的引导是少不了的。而如何进行引导,这就要看家长的教育智慧了。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们都不知如何找平衡点了......
评不上“三好生”就转学苏州柳永忠前几个星期我就通知学生,今天班队课将评选本学期的“三好生”。早上刚上班,英语课代表小叶来到我办公室,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微笑着引导:“有什么话尽管对老师说。”她这才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我爸爸妈妈说了,本学期评不上‘三好生’,就让我转到自己那儿的小学去读书。”看她的表情,是与她年纪很不相称的惆怅。我问她:“为什么他们非得让你评上‘三好生’呢?”小女孩说:“爸爸妈妈说了,他们拼死拼活赚钱让我转到这里读书,就是为了让我能有出息。‘三好生’都评不上,说明我读书并不好,还不如省些钱回自己那儿的学校读书。”我听了,心里暗暗责怪着小叶的父母:多么糊涂的家长啊!孩子读书好不好,就看“三好生”这一项吗?他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英语学得有多出色,她英语学习兴趣高涨,班队课上的英语节目表演得精彩,每次英语考试,成绩在班中乃至年级组都遥遥领先;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工作能力有多强,自习课上往讲台前一站,再调皮的学生也“附首称臣”;他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心理有多开朗,学习中、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她都会笑脸相待。我不禁要问小叶的父母:一张“三好生”的奖状究竟能说明什么呢?我暗暗为小叶父母的教育方式感到害怕。他们那么张扬地告诉孩子,拼死拼活都是为了她,孩子如果不以“三好生”回报,似乎就对不起他们。这样的教育无形之中给了孩子多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教育方式酿成的悲剧已屡见不鲜。孩子要中考、高考了,有些父母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明示或者暗示孩子: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种提示往往会使孩子在考试时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因而导致考试的正常发挥,而后因没能实现父母的宏大愿望而心灰意赖,更有甚者因此走上不归之路。还在读小学的小叶的父母从小就以这种方式要求孩子,不正走着上述家长不该走的路吗?我问小叶:“你对父母的要求怎么想呢?”她埋着头告诉我:“反正我不想转学。”我继续问道:“那你估计等会儿能被评上‘三好生’吗?”她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一点都没信心。因为你喜欢用让同学投票的方式评选,我是英语课代表,经常得罪同学;再说,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朝同学发火,一定会有很多同学不给我投票的。不过,我觉得能不能评上也无所谓,就是不知道爸爸妈妈会怎样?”看着小女孩低落的情绪,我心里感到酸酸的。我不禁问自己:学校为什么非得评“三好生”呢?学生进入高年级,为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教师一般会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评选“三好生”。可如今很多孩子受父母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小乖人头”,他们会给班级中的“好朋友”投票,他们会给班干部中的“老好人”投票。让学生民主评选“三好生”,从这一角度看,不正让那些“小乖人头”更加“乖巧”吗?而那些被评选的学生,在经历多次“坎坷”之后,或许会象“小大人”一般,磨平了棱角,从小就没有了个性。如果由教师决定,定出的就一定会是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吗?或许这一问题会引发许多老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究竟怎样的学生才是最优秀的呢?其实,从不同的角度看学生,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这样想着,我想到了有些学校废除评选“三好生”制度,是有他们科学的育人道理的。班队课上本学期“三好生”评选结果出来了,小叶落选了。我会比小叶和她的父母更加难受。我真希望这么好的学生不要从我的班级中转走。
孩子的焦虑哪里来苏州柳永忠晚饭过后,和妻子谈着儿子读初中择校的事。说到心烦处,我和妻子开玩笑说:“难怪现在有的青年人要选择丁克家庭。”没想到一旁的儿子插话了:“老爸,要是你们丁克就好了,没有了我,就没有我现在的种种烦恼了。”我和妻子都一惊,感觉不该当着孩子的面说这样的话题。我笑着问儿子:“说说看,你小小年纪,有什么烦恼啊?”“烦恼可多呢。”儿子一本正经地说,“就说近来的考试,就把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前不久区里进行抽测,我们老师说,卷子比较难,考得不好就没有资格参加毕业考试,我们都紧张极了。眼下三天正在进行的毕业考试,老师告诉我们,考得不好就不能拿到毕业证书,我们都提心吊胆的。暑假里,你们还将带我去考重点初中。我感到太累了。”儿子的话句句是实,说得我和妻子哑口无言。进入六月份以来,儿子面临着种种考试,沉重的压力使他少了往日的笑脸,就在前天晚上(毕业考试前一天),儿子半夜来敲我们的房门,说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我知道他因为明天毕业考试心里有点紧张,因为这几天他一直问着我毕业考试的相关问题。我因此安慰他,毕业试卷不会很难;你已经努力了,即使考得不好,我也很满意了。儿子这才勉强进入梦乡。早晨看到儿子略微浮肿的眼皮,早饭也只吃了一点点,我感到他挺可怜的。小小年纪,就品尝着焦虑的痛楚。我想,孩子的焦虑如果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很可能引发“焦虑症”。一旦患上这样的心理疾病,分数和重点初中又有什么意义?而所有这些,都是由应试引起,由老师和家长一手造成的。作为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尤其是推行统考的地区,教师更会不择手段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种种“教育”。诸如上文所说:区抽测成绩不好,就没资格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考不好,就领不到毕业证书。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教师的话语近乎“圣旨”,而上文的那些“圣旨”将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心理压力!考试不好的处理果然如教师所说吗?我们的教师都清楚,那只是为了让学生用功考试“吓吓学生”而已。殊不知,教师为了使自己的班级平均成绩得名次而信口开河所说的话,对学生的心理已经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我不由得反思着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期末考试的第一天早晨去教室,看见一大群学生在教室门前无忧无虑地玩着拍手游戏,心里先有了怒气:孩子真不懂得着急,今天考试了,他们竟那么轻松。生气地责令学生马上回教室,并虎着脸厉声说道:“考不好,就把你们的父母请来。”学生们战战兢兢地开始复习。后来一想,我和儿子的老师犯的是同样的错误。考前轻松一下,或许对考试更有利呢。我将自己的焦虑强加给了学生。而我这不太正常的心理或许都来自于统考。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如此盛行的今天,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随大流择名校、择名师。当他们为这一切精疲力竭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发些牢骚,正如我想到了“希望丁克”一样。而家长的这些言行一旦被孩子听到或看到,无形中又增加了日渐懂事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的焦虑水平怎会不随之提高呢?我真有点害怕,应试教育引着教师、家长将伤害多少孩子的心理,将把孩子的心理伤害得有多深。我渴望,有一种新的教育能拯救我们的孩子。
儿子的那扇“门”,差点被我给关了柳永忠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孩子如果乐意与他人交流沟通,尤其是喜欢经常与父母谈心,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父母倾诉,这类心扉敞开的孩子,一般不会存在心理问题。我儿子就是这样的孩子,因此我和妻子都没有为儿子的心理问题多担心什么。但那一次,我差点把孩子的那扇敞开的心扉给关了。寒假快结束了,妻子回来问儿子:“你们的寒假作业中是否有做10篇作文这项目?”儿子很肯定地说“没有”。妻子问儿子这问题,是因为她有个小姐妹,孩子和我儿子在同一个班上,是那小姐妹问起了妻子这事情,所以妻子就回来问儿子了。见儿子回答肯定,妻子就不吭声了。我让儿子是否打个电话问问同学,但儿子依然很肯定没有这作业。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开学第一天,儿子回家时我感觉他似乎有些异样,尤其做作业间隙来到我跟前站一会儿,我问他作业是否已经做好的时候,他吞吞吐吐的样子使我总怀疑他想跟我说什么,但他最终没有跟我说什么话。吃过晚饭,我们三人照例聊着一天中各自遇到的新鲜事。正聊得开心的时候,儿子忽然对着我冒出了这样一句:“爸爸,那天妈妈问我的10篇作文的寒假作业真的有的。”我和妻子的脸马上阴沉下来。每当这时,妻子总让我说话。但我并没有马上发言,而是阴沉着脸保持沉默。家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越是安静,我脑海中闪现的儿子以往的缺点就越多,比如,我让儿子打电话问同学时他盲目的自信;我想象着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儿子一定在极度的分心的状态下;由此想到了儿子的各科老师都向我反映过他有时上课不太专心的情况……我的心情越来越糟。于是“疾风骤雨”般的责骂劈头盖脸地向儿子砸去。儿子没有一点声音。我开始换个话题,问他这事怎么处理,儿子小心翼翼地征求着我们的意见:“我暑假中多写的几篇作文能不能用?”这话不说还好,听到他这样的主意,我更来了火气:“好啊,不做作业错了不算,还想骗老师啊!”我只差没把巴掌给儿子了。儿子终于在我的批评声中沉默了。我瞥了他一眼,看见他的眼里已经满是泪水。或许是因为泪水的作用,我的心软下来了,妻子也开始帮儿子了:“你呀,不可以好好对儿子说的?”最后我作出这样的决定:“暑假的作文可以用,不过最后写个真实的情况汇报。”我走进了书房敲打键盘去了,妻子开始收拾饭桌,儿子悄悄地进小房间写“真实情况”了。妻子洗刷完毕,去儿子的小房间看看,问了他好几句话,一向爱说话的儿子只是“啊”了几声,有时,妻子问他,他竟然一声不吭。我忽然想起了前些天看的魏书生谈家庭教育的一个话题来。他说,当孩子把自己的缺点告诉给家长的时候,如果家长一个劲地批评,甚至还数落孩子以往相关缺点的时候,孩子往往从此就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了。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本来就比较内疚,讲给家长听,是为了从家长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如果家长不但不帮助孩子,还朝着孩子“泼冷水”,那孩子就会觉得从最亲的家长那里也得不到什么的,还不如以后不告诉他们。从此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就会疏远,家长从此就听不到孩子真实的心音了。一旦这样,家长教育孩子就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我想,儿子能把寒假作业的真实情况告诉给我和妻子听,首先他需要有很大的勇气,他知道有可能我们会数落他的。同时,也说明他对我们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其实,他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心里本来就很难受了,他是希望从我们那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反过来想,儿子如果是一个不愿意和家长讲真话的孩子,他完全可以瞒着我们悄悄地把暑假里多做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的。他把错误讲给我们听,一方面可以减轻因做错事情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想让我们为他出出主意。他肯定不希望听到我刚才的那种批评的声音。我刚才的做法,正像魏书生老师所说,很可能导致从此儿子与我们的关系疏远,并且再也不愿意把心理话告诉给我们听,关闭自己一直向我们敞开的心扉。刚才妻子遭遇的儿子的冷淡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怎样才能挽回刚才的局面呢?我想到了每天晚上和儿子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散步。我来到儿子的小房间,邀请儿子是否去散步。我看见儿子的“真实情况”还没有写好。以往,一旦接到我的邀请,儿子不管在做着什么,总是爽快地答应“好啊”。可今天,儿子没有这样回答,只是冷冷地回答道:“等我写完再说。”等了许久,见儿子已经把“真实情况”写好了,我再次热情地邀请,儿子这才勉强地站起身和我去散步。在美丽的路灯下,我按着魏书生老师介绍的“补偿方法”,首先委婉地承认了刚才我的偏激,然后和儿子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散步回来的路上,儿子的话明显多起来了,我这才高兴地想到,儿子的心扉又一次向我敞开了。
“20次爬起”的启示苏州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柳永忠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富翁想培养好儿子以继承父业,可儿子快成年了,富翁总觉得儿子将来难以支撑自己苦苦刨下的家业。因为儿子拘谨胆小,一见生人就脸红心跳,甚至瑟瑟发抖。正当富翁为这事一筹莫展时,他的一个练拳击的朋友提出,愿意尝试教育富翁的孩子。朋友只向富翁提一个要求,三年培养期中不得与孩子见面。很快三年过去,朋友约富翁领回儿子。那天,他特地为富翁安排了一场儿子的拳击赛,以展示三年培养的结果。朋友让富翁的儿子跟教练对抗,比赛过程中,富翁的儿子被对手击倒了20次,但他都勇敢地爬起继续搏击。比赛结束,当朋友和教练为富翁的儿子喝彩时,富翁却一个劲失望地摇着头,不住地喃喃:“被击倒了20次,20次……”朋友看着富翁的表情,听着富翁的唠叨,恍然大悟地对富翁说:“我终于明白你教育儿子失败的原因了。”随后朋友反复和富翁剖析这了不起的“20次爬起”,富翁也终于领悟到了教子的正确方法。回去后,在富翁的正确引导下,儿子很快成了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实现了富翁的愿望。读完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眼下,有多少与富翁一样的家长和教师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者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不见他们的优势。孩子一进入学校,家长和教师的目光就只盯着成绩,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考砸,似乎整个世界都变了,对中考高考的成绩则更是如此。你可知道,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9年,高中3年,跌打滚爬,有时虽然成绩不尽人意,或许其他本领已学得很不错了,诸如思想水平的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等等。而这些本领与考取重点初中、高中、大学是同等重要的。我们教育者应该如那位拳击手那样,注重孩子的培养过程,注重孩子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应重视孩子各种素质不断提高,而不应只把目光集中于成绩。故事中的孩子练拳击,其目的并不是让他成为一代拳王,是为了让他成为真正的男子汉。我想我们的各科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外,也应该想到引领学生学会更多东西——行为习惯、如何做人、生存本领……新课改所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理念,不正是拳击手培养富翁的孩子成功的重要原因么?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故事中的孩子与教练比才被击倒20次,而富翁没注意孩子的对手是谁。如今,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也是这样么:“孩子,你看XX家的儿子考上了力达中学。”“XX家的女儿考上了北大,你怎么这么没出息?”……我想,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有没有考虑到这么一点,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区别的。育目攀比只会导致孩子心理晦涩,甚至酿成不必要的悲剧。我们该思考的是,孩子是否已经尽了努力;孩子的个性是怎样的,我们该引导他朝哪个方向发展。一句话,我们不能只看孩子“20次被击倒”,而应该欣赏他的“20次爬起”,以及促使他20次爬起的3年学习的过程。
太精彩了!通过生活细节的感受比什么大道理都有效果
也说“第十名现象”柳永忠或许大家都知道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出色。对于这一现象,专家们除了进行跟踪调查验证之外,还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证,发现它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在应试教育轰轰烈烈的今天,我觉得这一现象或许表现得尤为突出。班级中的小朱,平时成绩一向名列年级前三名。本学期期终考试英语不慎考砸了,名次一下子落下了许多。小朱的妈妈给我来了许多电话,很激动地让我为孩子分析考砸的原因,听她的语气,大有天将塌下的感觉。还恳请我帮忙能否将英语卷子带回家,让孩子暑假带到他们店里(小朱父母在远方的城市开店),他们将请熟悉的英语老师进行细致分析。由接二连三的“紧急”电话,我默默地猜想着,当小朱妈妈得知孩子没考上前三名的一刹那,她的内心一定涌动着感情的狂澜,同时也不难想象,她对孩子将会持怎样的态度。家长的这种关心或许会使小朱下学期仍保持前三名。但我不免有些担心,下学期小朱升六年级,离考大学还有整整7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将会有多累,更重要的是,小朱在这7年里总要面对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心理将会被扭曲得怎样?这样的孩子一旦高考失败,结果又将会如何?即使高考顺利,将来踏上社会,面对影响人的事业和生活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小朱一旦落入事业和命运的低谷又将会怎样?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平时的成绩总在十名左右。这次小学毕业考试意外得了第八名,我们举家欢乐,开心地为儿子祝贺。我和妻子都说看到了他的进步,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大的提高。因为儿子总处于同龄孩子的中等偏上的水平,我们和儿子对于名次总是看得很轻,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注重的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我们和孩子的心理都比较平稳,孩子的学习退步了,我们心平气和地分析原因,从不大惊小怪;孩子的成绩有进步了,全家庆贺。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有的只是快乐,从没沮丧之感。儿子从小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种种失败和挫折,而努力后的成功会使他的心里充满阳光。他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始终是快乐的,这样健康的心理往往能赢取更多成功的机会。我想,儿子六年小学生活始终处于十名左右,这已经为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儿子早读书,或许智力还未完全开发,从他六年的发展来看,他一年比一年懂事,再从他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来看,我相信,在他升入初中以后,他会很快提高的。但即使儿子将来也能挤身前几名,我推测他也会荣辱不惊的。因为他有六年“第十名”的经历。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别总把目光瞄向人家第一、第二的孩子,只要您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别愁他们没有光明的前途;相反,如果您的孩子是数一数二的,请让他们保持象“第十名”孩子一样的健康心理。
好啊,但很多情况还是因人而异
引用 原帖由 第 39 楼
10:50 发表好啊,但很多情况还是因人而异 对很多都是因人而改变的。但柳永忠确实是位好家长,好父亲值得我们学习。[ 本帖最后由 和谐和 于
11:08 编辑 ]
回复 #39 xmsypp 的帖子
我一直在关注这篇长贴,虽然因人而异,但是“道”不远人,孩子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取决于家长的付出。
我们陷入了从众的旋涡柳永忠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作家贾平凹先生写的一个关于国人从众心理的小品,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个小伙子拿了几个硬币去商店买东西,他边走边拿了个硬币扔着玩。一不小心,硬币掉进了巷口的下水道。他蹲下身子试探着把硬币从下水道取出来,可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有个过路人见他蹲着身子专心的样子,好奇地问小伙子是怎么回事。小伙子指指天空,又指指下水道,含糊地回答了一句就匆匆赶往商店买东西去了。待小伙子买完东西往家赶时,见巷口黑压压围了一大群人。他想,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便使劲往人群中心挤去。终于看见人群中央有几个人趴在地上,正在下水道里搜寻着什么。他奇怪地问其中的一位:“同志,您找什么呢?”那人很认真地回答:“刚才有个小伙子说从天上落下了一个什么东西掉到下水道里去,我正找着呢。”小伙子这才想起了自己刚才有个硬币掉到下水道的事情,忙从人群中挤出,一直暗自笑到了家里。贾先生在文末叹道:这便是国人典型的从众心理。昨天送儿子去参加某中学的初一新生招生考试,我就亲身感受到了周围人的从众心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考试9:00开始,我居住的小镇到那学校乘车约20分钟左右。因此8:00我带着儿子悠闲地出门,叫了辆出租车前往。司机很奇怪地问我:“你怎么到现在才出门哪?我已经从7:00左右开始送了去那学校的两批人了。”我更奇怪:“我觉得现在还嫌早呢。”司机告诉我,现在去恐怕得有劳我走一程了,因为或许通往学校的那条小路上已停满了车子。出租车开到通往学校的小路口,果然看见近两公里的通往学校的路上已经停满了各式汽车。我和儿子只得步行前往学校。一进校门,更令我感到惊讶,校园内能停车的地方几乎都停着车子,送考的家长数不胜数。休息室大概是千人会场吧,家长们济济一堂,会场外还站着千余人。后来该校教务处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在本校参加考试的有2000多,另外分点考生1000多人。孩子在考试的时候,该校校长给家长开了简单的招生说明会,主要告诉家长将正式录取120名新生,扩招120名。也就是说3000多考生中最多录取240人,我不禁想,这比高考难多了。在走廊上,我遇到了本镇的好多家长,见到在学校成绩冒尖的学生家长不足为怪,奇怪的是还看到了好多成绩平平的学生家长。各家长对孩子的自信当然值得称道,可对照校长同志的招生计划,他们送孩子前来,那不是一种盲目吗?再想想自己,也算个搞教育的,儿子的成绩在班级排位最多十来名,带儿子前来,不和围观下水道的那些人犯的是同一错误吗?和众多家长一样,在足足等了两个半小时以后,我从熙熙攘攘的孩子群中好不容易领到了孩子。我搭乘了儿子同学家的车子回家。在路上,两个孩子嘻嘻哈哈,很幽默地告诉我们,看卷子如读天书。儿子的同学对他妈妈说:“老妈,成绩出来后你不会打我吧。”车子里回荡的是我们和孩子莫名其妙的笑声。因为应试而择校,因为择校而使众多的家长几乎失去了理智,因为失去了理智,我们很滑稽地领着孩子去尝试录取率10%都不到的招生考试。儿子的同学明天还将去某校参加“英才班”的招生考试,或许那场考试的录取率更低。我跟儿子说:“我们就免了吧,你就去读本镇的中学,好吗?”儿子满脸的不高兴。莫非,儿子也潜移默化学会了从众?
儿子,要学会有时对大人说“不”柳永忠儿子,那次我看到了一个美国孩子利克的故事。利克要高中毕业了,他所在的学校有规定,在毕业典礼上,男生必须穿蓝礼服,女生必须穿白礼服。利克的女同学西莉亚认为选择礼服颜色是学生的自由,她将穿蓝礼服参加毕业典礼。西莉亚的说法得到了包括利克在内的好多同学的响应。学校知情后表示:谁不按规定穿礼服参加毕业典礼,谁将不能毕业。面对这一警告,西莉亚、利克,还有一位成绩最好的将代表毕业生作告别演讲的学生,仍然决定向学校说No。利克的父母知道后,先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让儿子思考一晚上再作决定告诉他们。第二天,利克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父母没有多说话,只是深情地对儿子说:“我们支持你!”但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赶紧向一些教育法专家请教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学校见3个孩子要当真,宣布:凡在毕业典礼上不按规定穿礼服的学生,将由警察逮捕!但利克他们仍没改变主意。利克父母听说后,他们并没有再次劝说孩子,而是去警察局了解了一些有关逮捕的细节。他们已经为孩子作好了最坏的打算。幸好,毕业典礼那天,学区教育理事会在利克父母“穿不同颜色的礼服是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这一神圣权利”的说服下,终于没采取行动。儿子,你知道爸爸读完这个故事以后的心情和想法吗?首先,我感到十分的愧疚。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总希望你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听身边其他大人的话。其实,我这样做是没有考虑到,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正日益增强;随着你知识的丰富,你也有了自己独到的想法。我应该给你言论和行动的自由,这才有利于你独立人格的形成,才有利于你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对我说“不”的时候,我总会以高高在上的家长身份让你“屈从”于我。还记得那次你想去探望手术后的表哥而最终没有去成的事吗?周日隔天我已经答应你去看望表哥,你也高兴地与表哥通电话约好了。可第二天我因为要请一个朋友吃饭而改变了陪你前去的计划。你表现得很生气,指责我不讲诚信,也将使表哥觉得你不讲诚信。你再想往下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我以威严的目光、抡起的巴掌硬让你把自己的想法埋在了肚里。从小到大,不管是做人还是学习方面,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读了利克的故事,我觉得我真的该好好向利克的父母学习,我不仅不能毫无道理地制止你向我说“不”,而且应该有力地支持你,这样你才会渐渐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健康发展的孩子。其次,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我对你长时间这样的“乖孩子”标准的教育,你我之间无数次如上文这样的“较量”,使你真的成了我理想中的“乖孩子”。儿子,说心理话,特别是在读了利克的故事以后,当听到同事们夸你“听话”,当到别的孩子敢于向他人说“不”的时候,我有的不再是先前的自豪,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担心。长期的“听话”,你变得人云亦云,似乎已没了自己的个性;有时,心里即使有些想法,而且理由充分,你也表现得敢怒而不敢言。毕业考试前夕,你们的数学老师为了让你们在考试中计算题正确率高一些,采取了罚抄的措施。当你有一次也因为粗心,一道计算题被罚抄50遍的时候,你的想法是多么正确,你嘀咕着,这样的罚抄只会使大家对老师不满,根本不能使同学改变粗心的习惯。可你不敢把这话对老师说,更不敢违抗命令不抄。看着你乖乖罚抄的情景,我不由想起了我曾教过的一个好学生(如今已就读于一名牌高校),有一次我也罚大家抄写课文,她竟把我告到了校长那里。我真希望你也成为这样的孩子!儿子,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敢于向别人说“不”的人。伽利略,向当时的大学者亚里斯多德说“不”,在比萨斜塔大胆地向人们展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著名实验;詹天佑,向当时不可一世的帝国主义者说“不”,主持修筑了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就连神话中的孙悟空,之所以大家都喜欢,或许也因为他敢于常常对师傅说“不”,要不然,唐僧肉早被妖魔鬼怪分食了。儿子,大人的话,甚至伟人的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你应该学会辨别,有自己的思考;你应该学会大胆怀疑,有自己的见解。别怕,从现在开始,爸爸正期待并将支持着你经过思考后对别人发出的“不”的响亮的声音!
LZ辛苦了,我会一直关注此贴
LZ辛苦了,我会一直关注此贴
呵呵,好长,内容好丰富啊!
由学生的烦恼解读他们的心理柳永忠上周周记我给学生规定了题目——我的烦恼。在批阅周记的时候,我由学生比较普遍性的烦恼当中,看出了现在学生的一些令人担忧的心理。自私小奋的烦恼是爸爸和妈妈总对他说要给他生个小弟弟。小奋是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和他们一起来的老乡家庭中,一般都有两个孩子。而小奋是家里的独生子,他在与老乡孩子的比较中感受到了独生子的优越,家中的什么东西都由他一人独享,包括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他在周记中叙述了产生这个烦恼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有了弟弟,他的好东西就要被弟弟抢去了。所以,每当爸爸妈妈跟他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总感到心事重重。小斌写的是这样一个内容。每当表弟去他们家玩的时候,爸爸总关照小斌要多让着点弟弟。有次,小斌和表弟一起吃鸡腿,鸡腿是小斌最爱吃的东西,他夹了一个大的刚想吃,表弟闹着他要吃大的。爸爸就强行让小斌把这大鸡腿给表弟吃。小斌因此很不高兴。他在周记的结尾写道:“为什么大的总要让着小的,而不能小的让大的呢?”类似这样的烦恼还有好几个。从这些烦恼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独生子女的一种普遍心理,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表现得十分自私。按理说,家里再添个小弟弟,从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会使独生子不再孤独。但在孤独和独享之间,那些独生子宁愿孤独,也不愿意有人动他独享的“奶酪”。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想,小斌一定读过孔融让犁的故事。但故事归故事读,在他的心灵深处,有的只是“应该别人让我,而不要我让别人”。懒惰小伟是班级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他在周记中写的烦恼使我吃惊。他的烦恼是怕背诵篇幅比较长的课文。他说,他最喜欢背古诗,因为古诗一下子就能背完。而背诵篇幅长的课文却要花很多工夫。他知道,首先要对课文感兴趣才能很快将课文背出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课文的时候,他很喜欢课文美妙的文字,但一想到课文要背诵,他就怎么也没法对课文感兴趣了。小华有个小弟弟,一岁还不到。爸爸妈妈忙着看摊子,因此小华一回家就得看弟弟。弟弟很难照顾,他总是要哭。必须要小华想出很多办法才能哄得弟弟不哭。因此,小华感到最大的烦恼就是看弟弟。写这类烦恼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乐意做比较容易的事情,如果事情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要花一定的工夫,他们就感到这是他们最大的烦恼。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放学后总要割猪草,农忙时节还要帮父母干农活,现在想来,当时好象对这样的事情很感兴趣,虽然累,但心里高兴。在学习上也这样,如果是成绩优秀的同学,他们都喜欢做比较难的题目,用难题来挑战自己,享受努力后成功的乐趣。但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时有些不同了,他们希望的是“短频快”。这与社会的急功近利是否有关系呢?压抑大部分学生写的是学习上的烦恼。有学生写自己用功了,还考不出好成绩,父母威胁他们,不考满多少分,就不给他们买什么喜欢的东西。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现在还读五年级,但他已经关心起了怎样考上重点初中,怎样考上重点高中甚至重点大学,还很急切地向我讨教考取重点学校的秘诀。读着这一类周记,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孩子的脸上难见灿烂的笑容,尤其是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他们一直被考试成绩牵着鼻子,一直被考重点学校纠着心。而这样的压抑很多都来自于社会和家庭,尤其是父母平时的唠叨。
引领孩子进入“追星”新境界柳永忠儿子的床头贴满了周杰伦的各种照片,他还将明星照片挂在书包上,贴在文具盒里,甚至课本上都有了周杰伦的肖像。好几次,他都提出要去小店买象周杰伦一样的双截棍。写字台听英语用的复读机边上是一撂周杰伦的磁带。当有一次发现儿子佯装听英语,其实在听周杰伦的歌曲时,我终于忍耐不住长期以来郁积在心头的对儿子“追星”的反感,将儿子所有与周杰伦相关的东西统统没收。儿子的情绪表现得很激动,但在我这威严的家长面前,他只能敢怒而不敢言。过后的时间里,我发现儿子如变了个人似的,总是沉默寡言,平时与他经常玩耍的小伙伴也少了。我琢磨着,难道我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反而造成了不利影响?不由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与“追星”相关的情景。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和小伙伴玩的时候,时不时会学着英雄王成的样子高喊:“向我开炮!”而在日常的行为中,大家就真的以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荣。印象很深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情,有次父亲买了一张雷锋的宣传画,因为那时老师正号召我们学习雷锋,所以我硬缠着父亲将宣传画贴在我的床头。每天睡觉或起床时,我都会开心地看上几眼雷锋叔叔。特别是有一次将自己割的猪草偷偷倒在生产队的猪圈而做了一回无名英雄,再来到雷锋叔叔的宣传画面前时,心里甜甜的,幸福极了。还有许多人物,如刘胡兰、刘文学等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我觉得我们当时崇拜那些人物与今天孩子“追星”相比,其热情是丝毫不会逊色的。但我们追的是那些人物的经历,学的是他们的精神;而今天的孩子只简单地学那些明星的歌曲,甚至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手投足等表面的东西。于是我思考着,如何借用孩子“追星”的强大心理动力来达到另外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境界?也让他们学习明星的某些优秀品质。有次无意中看到一份报纸上有介绍周杰伦成名的文章。原来他走上明星之路也是相当不易的,尤其看到他患有多种疾病,但他不向病痛低头,一直坚持着,所以才那么出色。我想,这材料或许对我儿子有用。那天晚上,我将这张报纸和没收的那些有关周杰伦的东西都还给儿子。儿子很是吃惊,我笑着介绍他认真读报纸上的文章。后来,在与儿子的交谈中他告诉我:“老爸,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放心,以后我会象周杰伦那样,不怕困难,追求成功的。”看来,当“追星”成为孩子群中的普遍现象,采用“堵”的方式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巧妙地寻找其中积极的教育因素,让“追星”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
引用 原帖由 第 45 楼
涵涵妈妈 于
12:49 发表LZ辛苦了,我会一直关注此贴 谢谢你的光临和鼓励,在家教方面希望能多交流。
好笔记,顶下需要的快收藏啊。。。
&Pages: ( 3 total )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2.827548 second(s),query:5 Gzip dis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日记周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