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吉煎饼官网极的父亲是谁

>> 最新发布微博藏友
>> 相关专题
>> 更多相关资讯
华夏收藏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华夏收藏网合作媒体,华夏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华夏收藏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 联系电话:5 邮箱: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华夏收藏网以及交流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华夏收藏网发表的作品,其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24小时相关热门资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收藏热线:9&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
◎英资少年的政治天赋  明万历二十年(1592),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过目不忘。在他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据史书记载,在他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皇太极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干得井然有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1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父亲此时又无法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这样,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
◎从父学习“伐树”策略  明万历四十年(1612)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但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渐渐把树砍断。对付乌拉部这样的强敌,怎能试图一举将它歼灭?只有将其所属城郭一一攻取,最后才能灭亡它。经过对乌拉部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后来他在继承汗位后,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皇太极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增长提高的。  皇太极的长兄褚英,是一员疆场骁将。努尔哈赤晚年也曾有意培养他作为自己的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皇太极等人忍受不过,禀报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为愤怒,下令监禁了褚英,后来又因有人告他有篡位行为而将其处死。  褚英失势后,年轻的皇太极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断受到重用。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汗后,在10多个儿子中,选定皇太极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佐理国家政务。4个人按月轮流值班,国中一切机要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皇太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积极参与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进兵攻打抚顺。皇太极巧献妙计,预先派军卒扮作贩马商人混进城内,然后大军凭借夜幕的掩护兵临城下,发炮为号,里应外合。结果一举拿下了抚顺。  皇太极不仅在战场上骁勇非常,在处理政事时,更是头脑冷静,果断机敏,颇有全局观念。在努尔哈赤虑事不周之时,皇太极时常提出建议,把事情处置得更妥贴。
◎雄才大略三件事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68岁的努尔哈赤去世。经过诸兄弟子侄的共同协商,公推35岁的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推让再三后接受了众议,于九月一日登上了后金汗位,并决定从次年起改元天聪。  皇太极登极汗王位后,就以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对国家的制度规章、政策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建、调整和改革。  第一件事,就是缓和当时紧张的民族矛盾。  皇太极登位时,形势并不乐观。连年的对外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使得国内的下层民众人心厌战,怨言四起。后金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也不稳定,充满勾心斗角的矛盾斗争。尤其严重的是,后金国内的满、汉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艰难创业,为后金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晚年在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同时,也犯下了严重错误。在向辽沈地区推进的过程中,他坚持“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将俘获的大量汉人分给满族官兵做阿哈―――奴隶。奴隶们被强迫在主人的庄园和家族中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连年苦累不堪。虽然后来努尔哈赤在建国后实行了“计丁授田”、“编庄授田”等封建化措施,缓和了一些,但仍不彻底。悲惨的生活迫使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他们举行暴动,暗杀女真人,使得女真统治者恐慌不安,岁无宁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门不得单人行走,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否则要罚银。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关系的紧张程度。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皇太极继位后处乱不惊,胸有成竹。他大胆地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实行全面改革和调整。  皇太极首先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他一上台就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安抚民众,并且有针对性地把安民的重点放在安抚汉人上。他上台不久就改女真族为满洲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接着又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两者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辽沈地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庄园―――拖克索。皇太极对庄园中农奴的人数进行了裁减,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余的汉人则从庄园移居出去,编为民户。这样就使大批汉人农奴获得自由。崇德三年(1638),他又下令解放农奴,使他们成为独立生产的个体农民。这对后金的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又正式颁布了《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以通过告发主人的罪行获得自由。以往,因不堪忍受民族歧视和压迫,汉人纷纷逃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努尔哈赤对逃跑的汉人实行了严厉的惩治措施。不管是逃跑被逮还是谋划逃跑而被逮,一律都要处死。皇太极变换了策略,他规定:以前有私逃的,或是与明朝暗中来往的,一概不予追究。今后只将在逃而被捕获的人处死;虽然想逃,但未采取行动的,即便被人揭发出来也不论罪。皇太极的新规定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后来,皇太极又进一步放宽了“逃人法”,允放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但逃到明朝统治地区便不许再返回来。他实行了宽松的措施,使大量汉民摆脱了农奴身份,取得自由民的地位。这不但缓和了满汉矛盾,更解放了生产力,对后金的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他还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对待汉族知识分子及汉官的政策,对他们量才录用,对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高鸿中等富有政治经验和统治才能的更是授予高官。对汉族自动归降的降将有的不惜封王,这大大扩充了其统治基础,也稳定了辽东汉族人心。  皇太极听取了汉官的建议,在天聪三年(1629),第一次,也是女真族建国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这是完完全全从中原历代王朝照搬过来的网罗人才的手段。参试的有满、蒙、汉各族的读书人。而取士的对象,竟有当年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屠杀儒生中侥幸脱逃、被编为庄丁与满人为奴的300名汉族生员。此后,每隔四五年,继续开科,吸收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而且在政治上赢得了他们和很多汉族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可见,父子两代的政策及效果差异是何等的大。  第二件事是发展经济军事实力。  皇太极登极后,把发展农业放在了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惯于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皇太极多次训诫他们应改变观念,要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绸缎锦帛之类。他告诫绸缎锦帛都是些粉饰之物,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们出兵征伐,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汉官曾批评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百姓深受困扰,皇太极吸取了此中教训,特别注意珍惜民力,保证农民足够的时间。皇太极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关心入微。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制订了一系列法令。他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践踏农田,牲畜闯入农田损坏了庄稼,必须追罚牲畜主人的银两,并由牲畜主人赔偿损坏的庄稼。为了加强护农法令的贯彻,皇太极以身作则,亲为表率。每当他行军出猎的时候,即便是在严寒时节,他也总是吩咐把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野外,从不肯轻易闯入屯堡,唯恐掠扰了其中的百姓。  皇太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了极大缓和,再有是后金的农业生产较快地摆脱了不景气局面,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到1639年时,后金一年在酿酒方面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高。所生产的布匹、铁器、船只等项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资必须从明朝、朝鲜等地运进来。即汗位后的皇太极力图尽早扭转这种窘境,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他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在后金境内四处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1633年,后金的纺织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各种精细布匹都能够织造出来,已能满足后金境内的需求。在矿冶业方面,皇太极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了不少冶炼场。冶炼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兵器生产。从天聪五年(1631)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皇太极对明朝、朝鲜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极的积极倡导下,后金造船、陶瓷等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内外商业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局面。  经过皇太极10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逐渐摆脱了经济凋敝的阴影,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国力,从而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外扩张作战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后盾,而且离不开强悍善战的军事队伍。皇太极积极扩编八旗,严饬军备,就是要保持雄厚的军事实力,确保对外战争胜利。  努尔哈赤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战绩,与他拥有一支八旗劲旅有密切关系。但满族人口不多,兵源有限,在战争中满族八旗不断减员,而对外战争仍是相当频繁,并且战争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如何才能保持和发展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以立足于不败之地呢?  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和被掠人口这个优裕的兵源。在满族八旗之外,他正式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为了改变汉人心目中八旗军烧杀抢掠的形象,在每次出征前,皇太极总要详细申明军纪。比如不得杀害降民,不得离散降民父子、夫妇,不得奸淫妇女,不许践踏禾苗,不许酗酒等等。若士兵违犯了军纪,不仅本人受罚,领兵的将官也要受到牵连。每当战事结束后,皇太极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让部下举报各种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第三件事就是初创国家体制和制度,并徐图集权。  他即位不久,就在汗王手下破天荒地开设了一个文馆。文馆的职能,一是翻译汉文典籍,一是记注本朝政事,并处理所有往来书信及臣下奏章,还参与议政。这又是后金国的第一次创举。文馆表面上是办事机构,实际上是皇太极进行改革的咨询机关,更重要的是,随着皇太极推行的调整与改革的深入,它越来越具备内阁的功能,成为国家内阁的锥形。引人注目的是,文馆里当职的大臣有很多汉官,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高鸿中是其中最有名的。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依照明制,设立史、户、礼、兵、刑、工六部,由一名贝勒总理部务,六部与汗王之间,以文馆为枢纽。各负其责,纷繁杂乱的国家事务也就渐渐理顺了。此后,贝勒们与皇太极由原来的平列关系逐步转化为封建的君臣隶属关系。  比较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汗王之下,只有5个议政大臣、10个理事官,几乎谈不上什么国家机构,实在是很简陋很原始的。  此后,随着后金的不断发展强大,国家机构也随着膨胀。5年后,文馆改为内一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设大学士和学士等官;又停了贝勒掌六部,把贝勒等皇亲贵族置于国家机构之外,皇太极独主政务;最后,管监察的都察院和管内处蒙古事务的理藩院成立,完成了三院八衙门这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  可以看到,皇太极的改革调整是有限度的。他没有从根本上除旧立新,而是对旧制度加以限制,再另立新制度与之平行,分享其权力。如八旗制度与八衙门并存、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外又设内三院。这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在强敌环伺而国势不稳的情况下,满族社会能够承受这种渐进式的改革而没有发生大的分裂和内战,应该说是皇太极的极大成功,充分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不过,满族社会想要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就必须更快地脱离氏族奴隶制社会的束缚,尽快地完成封建化的过程。表现在国家政权方面,就是必须放弃努尔哈赤晚年所制定的八旗旗主联合共同主政、社会财富也由他们平均分配的体制。事实上,这种氏族社会军事民主合议制,已经严重地阻碍着后金的前进。这是明摆着的:事权不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那么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外交上都会陷于被动和停滞,甚至倒退。  皇太极谨慎地、但又是坚决地开始了集权的努力。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出现了“八王共治”的局面。拥有极大权力的八旗主贝勒们操纵着国家决策机构―――议政会议。军政大事都由集体定夺,汗王不能违备旗主们的意愿独断专行。若汗王平庸无能,旗主们还有权将其更换。  皇太极虽然登上汗位,但从登基那天开始,便一直实行着四大贝勒并坐大政殿同受群臣朝贺的形式,而且还按月分值,加一切政务,都由值月贝勒掌管,成了轮流执政。三大贝勒以汗兄自居,拥功自傲,在皇太极继位后,都或多或少地有谋逆及藐视汗王的表现。在皇太极极力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重大阻碍,即他手中缺乏足够的权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汗王本人,这都是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能长期容忍这种局面,所以从即汗位之日起,他就开始积极筹划,着力加强君主集权,削弱权贵们的势力。  皇太极极力笼络优待四小贝勒、尤其是拥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多铎兄弟,以增强与三大贝勒抗衡的力量;  皇太极长期保持着对三位兄长的谦恭和礼敬,长期维持与三位兄长并坐受朝贺的御殿之礼,但是,在他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便向每旗派设了一名掌管旗务大臣,有参与国政的权力,有稽查旗内一切事务的权力,直接向汗王负责;  不久,又扩大了议政会议的范围,所有贝勒都参与议政,另外每旗还增派3名议政大臣,八旗旗主对国政的控制权被打破了。  天聪三年(1629),他又以政事繁杂,不应使兄长过于劳累为理由,免去三大贝勒按月分掌国事的旧例,而以诸小贝勒代理值月当班的事务。  兄弟并坐南面受朝贺的形式,竟维持了差不多6年!  这对雄心勃勃、胸怀大志的皇太极来说,实在是一种痛苦的磨砺,意志的考验。  皇太极就是皇太极,不是别人,他沉着冷静,聪睿而又坚韧,他善于隐忍不发,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出现,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紧紧抓住不放,并极力使这时机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一点儿也不浪费。  第一个时机出现在天聪四年(1630),第一个撞上网来的倒霉鬼,是二大贝勒阿敏。  阿敏是舒尔哈齐的二子、努尔哈赤的亲侄、皇太极的堂兄。当初舒尔哈齐企图拥兵自立,移加黑扯木时,阿敏也是怂恿者和追随者。努尔哈赤一怒之下杀掉舒尔哈齐的长子和三子、囚禁舒尔哈齐之后,还要杀阿敏,由于代善和皇太极诸兄弟极力求情才得活命。在后来的统一女真的战争中,阿敏英勇作战,竭力表现,终于获得努尔哈赤的谅解。也出于对舒尔哈齐之死的歉疚,在后金立国的时候,努尔哈赤任命阿敏为四大贝勒中之二贝勒,获得很大权势。  但阿敏内心深处,对皇太极父子积怨已久,尤其皇太极继位以后,不时有所流露。  就在皇太极继位之际,阿敏就曾以“出居外藩”作为拥立条件,被皇太极否定。  天聪元年,阿敏受命入侵朝鲜,朝鲜国王已经遣使请和,达到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阿敏却执意进兵,被同行的岳托和阿敏之弟济尔哈朗阻止。他又提出:自己早就羡慕明朝皇帝及朝鲜国王的城郭宫殿,想要在这里屯田耕种长驻,并拉拢与舒尔哈齐一样获罪而死的褚英之子杜度一起留下。这显然是想组成与皇太极父子对立的联盟,实现自立王国、“出居外藩”的打算。只因为岳托、济尔哈朗、杜度这些一直坚决拥戴皇太极的年轻贝勒们的激烈反对,才使阿敏的企图再次落空。  阿敏经常违背皇太极的旨意,在驻防地域、家庭婚嫁、甚至与蒙古结盟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与皇太极唱反调;还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口出怨言,含沙射影地攻击皇太极;并借说梦,宣传自己有黄蛇护身,显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对皇太极来说,实在是居心叵测了。  天聪四年(1630)三月,阿敏受命替换济尔哈朗守永平,以大贝勒的身份,统辖京东四镇的后金兵马。不到三个月,四镇尽失,阿敏不仅在失地前就大肆杀降,撤退时,又将永平、迁安的官民屠尽。六月,失地屠民的阿敏回到沈阳。愤怒的皇太极不准阿敏及败归的诸将入城,严厉斥责指挥失误,败坏大局,并因屠民而留下无穷后患。到这时候,妄自尊大的阿敏也不得不服罪了。  阿敏被议得十六项大罪,当处死。皇太极从宽免死,只革去大贝勒和旗主贝勒之称,终身幽禁。所属人口财产均给其弟济尔哈朗,并使他继为镶蓝旗主。济尔哈朗感恩戴德,对皇太极的忠诚至死不渝。这样,原来有离心倾向的镶蓝旗就牢牢掌握在汗王手中,汗权得到加强。这个机会应该说明阿敏自己送上来的,因为他坚持分裂、坚持野蛮的屠杀政策,实在是罪有应得。  很快,第二个机会来了,是在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这一次轮到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英勇善战,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立有不少功劳。不过他为人凶暴、蛮横又不免粗鄙,在诸兄弟之中并无很高威望,他与诸兄弟的关系也都不融洽。大贝勒的权势地位,更助长了莽古尔泰性格中暴躁粗鲁的那一面,使他很容易动怒,一动怒就不计后果,口出狂言。在这一年八月后金围攻大凌河的战场上,莽古尔泰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了各旗兵马差遣调动是否公平,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发生口角。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每每违误命令,莽古尔泰抗辩并反指皇太极差遣不公,一来二去,使争吵升温,莽古尔泰竟恼羞成怒,说:“你怎么专跟我为难?我不过看在你是汗王的面上,处处顺着你,你还不嫌不够,非得杀了我不可吗?”暴怒中的莽古尔泰,猛地把佩刀从身后转到前面,手按刀柄怒视皇太极。  一旁的德格类大喝一声:“你这举动大悖,谁能容得!”说着挥拳殴打莽古尔泰,就手把他推开。  莽古尔泰竟不听劝阻,迁怒于德格类,大骂:“你这蠢货竟敢打我!”哗啦一声,抽刀出鞘五寸多长。德格类知道利害,不顾一切地把他这位同母兄推走了。  莽古尔泰太过分了,以至目睹全部过程的大贝勒代善也气愤地说:“如此悖乱,简直不如去死!”  努尔哈赤去世时,莽古尔泰的实力与威望都不能与皇太极抗衡,所以他采取的是既不争位也不拥戴的落落寡合的态度。但这并不等于他对皇太极即位就口服心服。他的不服,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莽古尔泰的行为太愚蠢,不久就被议为“酒醉后御前露刃”罪,革去大贝勒名号,降为一般贝勒,夺去五牛录属员(占全旗属员的五分之一),罚银1万两。正蓝旗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究竟不像阿敏那样罪情重大,不能一撸到底,更不能论死罪或囚禁,从代善及诸贝勒议莽古尔泰之罪时强调“酒醉”来看,他们心里对莽古尔泰还是有维护之情的,皇太极懂得不能违众道理,也需要保存自己敬兄爱弟的名声。但即使是样的处理,也给皇太极带来意外的收获。  天聪六年(1632)正月朝贺之际,礼部参政提出;莽古尔泰已因悖逆之罪革除大贝勒的名号了,不应仍与汗王并坐受贺。莽古尔泰自然不能反对,代善在诸多压力和暗示之下,也不得不主动表示:既拥戴皇上为君,又与皇上并坐,已是非礼了,从今以后,皇上南面中坐,他和莽古尔泰侍坐两侧。  皇太极欣然接受了大贝勒代善的好意。这样,从公元1626年登上汗位,到此时已是6年后,他才真正南面称尊。这不止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更是实力上、名义上和人们观念上的一次突破。汗王独尊的地位、汗王集权的努力开始得到承认。  应该说,这是皇太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机会的两次十分成功的例证。但他的成功远不止此。在后来对大贝勒代善及诸贝勒的恩威并举而使之降服的过程中,在将八旗军由单一的满八旗扩充为包括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在内的二十四旗军事力量的行动中,在处理后金与朝鲜、蒙古、明朝的复杂关系中,他都因有极高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能力,所以能适时地采取最恰当的对策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多的胜利,把他的宏图大志,一步步推上高峰。  这是领袖和政治家的素质,皇太极有这样的素质,历史又给了这样的机遇,所以,他成功了。天聪九年(1635),在群臣的一致推举下,皇太极于第二年的四月十一日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他由后金的天聪汗一举登上了“真龙天子”的宝座。
◎柔情依依溘然长逝  松锦决战的胜利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欢欣,但在决战过程中他的宸妃却突然与世长辞了,这在他的私生活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  提到皇太极的私生活,不能不谈到他的后妃。皇太极身处帝王之位,拥有众多的后妃,仅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后妃就达15人之多。  在皇太极身边的后妃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有点奇怪的是,这5位妇人无一是满族人,全部都是蒙古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太极的婚姻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极力谋求同蒙古族结盟,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明朝。他们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与蒙古各部联姻。皇太极后来的皇后也是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从科尔沁部迎娶的。  但她11年里未曾生养儿女,这使得她本人和科尔沁部的王公们都有些不安。天命十年(1625),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又被皇太极纳为妃,她就是后来的永福宫庄妃。庄妃在五宫后妃中年纪最小,正当妙龄,并且容貌出众,妩媚动人。据传,明将洪承畴在松锦决战中被清军生擒后,坚决不肯降清。是庄妃的美貌和规劝使他归降了清朝。庄妃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1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庄妃一生历经天聪、顺治、康熙三朝,对清初兴国大业多有贡献。在皇太极离世之后,多尔衮和豪格为登上皇帝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两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并且各自得到了一班贵族的支持。庄妃这时从中施展了巧妙的政治手腕,取得多尔衮的支持,将自己的儿子,5岁的福临立为皇帝。福临的儿子玄烨(后来的康熙皇帝)在即位之初也得到了庄妃的多方指点。庄妃一直活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享年75岁,死后被追谥为孝庄文皇后。  但是,在众多的妃子中,最得皇太极欢心的乃是关雎宫的宸妃。宸妃海兰珠是永福宫庄妃的姐姐,晚于妹妹9年入宫。为什么会出现博尔济吉特氏姑侄3人入宫侍奉一君的情况呢?原来,在宸妃入宫以前,孝端皇后、庄妃都未曾生养男孩,科尔沁部的贝勒却是非常希望将来由本部落妃子的儿子继承大位,以保证本部落的尊崇地位,于是便有了再选佳人入宫的打算。而皇太极则久闻海兰珠生得是天姿国色、月貌花容,且禀性贤淑文静,不可多得,也很愿意将海兰珠纳入宫中。天聪七年(1633),哲哲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偕同次妃(宸妃、庄妃生母)来到沈阳朝见皇太极,皇太极招待得极为热情。双方在盛宴言欢之际,定下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亲事。婚后,海兰珠倍受皇太极的恩宠,两人是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皇太极将一腔柔情都赋予了海兰珠,在崇德元年(1636)册封后妃时,海兰珠被封为关瞧宫宸妃,地位仅次于清宁宫皇后。  崇德二年(1637)七月,宸妃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皇太极的第8个儿子。皇太极异常高兴,马上宣布将皇八子定为皇储,并破天荒地颁布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在金銮殿、清宁宫等处大宴宾客,盛况空前。谁料想,皇八子出生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茶饭,身体渐渐虚弱不去。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战场上指挥大军对明军展开攻击,忽然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吃了一惊,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启驾奔向沈阳。皇太极的车驾刚进沈阳城门,就听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的心几乎碎了,来到宸妃的灵柩跟前,他痛悼离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来。他下令:对宸妃的丧殓一切都要从厚发送。  宸妃去世后的第二年(1642),松锦决战结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势。可是皇太极却无法完成这一大业了。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给他精神上以重大创伤,终于在崇德八年(1643)八月的一个夜晚,在清宁宫内的御榻上离开了人世。
◎父子二人的比较评说  皇太极作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位统治者,使满清政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努尔哈赤是马背上的君主,他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度过的。他不重视农业生产,部队的军需给养全靠掠夺所得,这就造成了一批专靠掠夺“战利品”和赏赐致富的军人,造成了后金政权经济的匮乏。皇太极登大汗位时,沈阳仓库里只有1000匹布,全年能得到的赋税也少得可怜。  皇太极登位后,改变了这种局面,国力得到了增强。  努尔哈赤是因为反对民族压迫而起兵的,但是他执行的,同样是民族压迫的政策。皇太极为了纠正努尔哈赤的错误,坚决纠正了对汉人的政策。他宣布“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  为了形成新的统治集团,皇太极在原有的满族八旗基础上,把混编在八旗中的蒙族、汉族军队分割出来,组成蒙族八旗和汉族八旗,与满族八旗并列,形成以满族八旗为核心的二十四旗联盟制度。这一新的军政合一的制度,成为今后满清政权统治全国的基本方式。  皇太极又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机构。  由于这些改革和创举,一个带有农奴制色彩的割据政权,终于脱胎换骨,成为封建强国。  大清建国之后,把疆域扩展到黑龙江以北,阻止了沙皇俄国的东进南下步伐。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强大的满清,正等待时机,完成它统一中国的任务了。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第二年,摄政王多尔衮便率大军攻入北京城,实现了改朝换代。皇太极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满清入主中原,问鼎华夏的那一天,但他奠定了大清国的基础,为以后满清一统天下准备了充足的客观条件。他的所作所为在清朝诸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的背面 黄太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