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逻辑思维思维清晰。?

如何清晰地思考
How to Think Straight - necocheung - XMind: The Most Professional Mind Map Software
Copy and paste this code into your blog or website
if you're not a member.
Map Information
如何清晰地思考
How to Think Straight
如何清晰地思考
How to Think Straight1 思维是如何工作的
How Mind Works1.1 Disciplines规则1.1.1 认知科学 Cognitive Science1.1.2 神经科学 Neural Science1.1.3 心理学 Psychology1.1.4 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作用于我们狩猎———采集时代祖先身上的进化过程所产生的、进化而来的适应器”。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通过重复遇到进化中反复出现的情境(长期存在的适应问题),从而对可供选择的心理设计进行检验,以决定哪些设计被选择并遗传给后代。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相对于其他可供选择的设计而言,那些增强了其自身生存和繁殖能力的设计变化被选择出来了。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模块性(modularity),心理包含许多领域特殊性的模块,一个模块只处理与其特定的功能相适应的内容特殊化的信息。换言之,模块作为特殊化的“计算”机制,它只计算那些特定的输入,仅仅专注于与其特殊处理能力相关的信息。例如,Cosmides把心理比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都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人的心理也是由一些认知工具组装而成,每种心理都有特定的功能。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1.5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1.1.6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2 Theories理论1.2.1 有限理性; 给人智慧的简单启发
Bounded R 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s us Smart“有限理性”的人,具备所处环境的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至少也相当丰富和透彻;他们还具有一个很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靠此能计算出在他们的备选行动方案中,哪个可以达到尺寸上的最高点。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1.2.2 社会性动物 Social Animal1.2.3 作为人类思维窗口的语言
Language as a window into Human Mind1.2.4 决策论 Decision Theory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1.2.5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Reasoning, Deductive and Inductive演绎推理是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去认识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
(1)大前提:我国规定,60岁算老年人;
(2)小前提:朝晖夕映60岁了;
(3)结论: 所以,朝晖夕映是老年人。
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
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1.2.6 论证理论 Argumentation Theory论证理论,是一门研究人们应该/可以/实际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必须是冷静的,无论是否体面也有个前提的逻辑推理)达到结论的跨学科理论。包括各种市井辩论,对话,扯淡以及游说中的科学艺术。它研究同时研究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参考,逻辑和程序上的规则。
论证包括辩论和谈判,目标是达成双方可接受的结果。也同时围绕于社会辩论的一部分——辩论性对话,对话的主要目标是击败对手辩论。这项科学艺术常常在理性对话,日常谈话,和争辩过程中用来保护人们的信仰或者兴趣
争论的关键点:
-理解和定义争论(或详尽或含蓄),以及争论双方不同对话中的目标。
-定义结论得出的前提
-建立“证明的责任”——确定哪一方发起了首先声明,于是他有责任提供他的位置值得接受的证明
-对于背着证明责任的主张者,必须为了说服或者强迫对手接受而汇集证据。一般完成证明的方法是提供有效的,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论据,没有明显缺陷,不容易被攻击
-在辩论中,完成一个证明责任则产生一个答辩责任。另一方必须试着鉴别对手论据中有瑕疵的推理,试着攻击论据的前提,试着提供可能存在的反例,试着找出逻辑谬误,以证明为何从对手的论据中无法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论据的组成:
声明,数据,担保,支持,反证,限定词
参考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gumentation_theory1.2.7 贝叶斯推论 Bayesian Inference根据某些观察的值来确定某个事情的频率,而确定这个频率的时候会应用贝叶斯定理进行概率计算。
贝叶斯定理
后验概率=(相似度×先验概率)/标准化常量
具体内容请学习概率论2 认知谬误
Cognitive Fallacies2.1 人类推理中的谬误
Fallacies in Human Reasoning2.1.1 非形式谬误
Informal Fallacies一个演绎上无效的论证所犯的谬误被称为「形式谬误」,因为这个论证无效的原因是违反逻辑形式;对於其他非演绎且不可信的论证而言,它所犯的谬误就称为「非形式谬误」。
为同「形式谬误」区分,「非形式谬误」的错误必须同由描述命题的语言所证明的推论密切相关;可用语言象征的元素要比形式逻辑象征所能代表的元素范围更加宽泛。.2.1.1.1 例如:假两难推理
e.g. False Dilemma就是假两难推理,给出了非此即彼的两个条件,但是这两个条件并不是充分的,就是还有除了这两个条件之外的条件可以形成推理。2.1.1.2 例如:相互关联并不意味着互有因果
e.g. Correlation doesn't imply Causation2.1.1.3 例如:相当然的前后联系
e.g. Post Hoc拉丁谚语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 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但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2.1.1.4 例如:把有待证实的关键性假设当作已经成立
e.g. Begging the Question2.1.2 形式谬误
Formal Fallacies2.1.2.1 e.g. 否定前因Denying the Antecedent2.1.2.2 e.g. 肯定推论Affirming the Consequent2.1.2.3 e.g. 肯定分离内容Affirming a Disjunct2.1.3 认知偏见
Cognitive Biases2.1.3.1 e.g.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2.1.3.2 e.g. 权威偏见Authority Bias2.1.3.3 e.g. 认证偏见Confirmation Bias2.1.3.4 e.g.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例子: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2.1.3.5 e.g. 主观愿望Wishful Thinking2.2 日常评判和决策中的谬误
Fallacies in daily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2.1 评判和决策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2.1.1 e.g. 认知失调和自我辩白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Self-Justification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自我辩白解释当个体进入认知失调,或者进入一个当个体行为同信仰不符的情境时,个体如何为行为辩护,并否定所有同行为联系的负面反馈的情形。
认知失调被称为 自我辩白的“引擎”
认知失调理论参考资料:
/wiki/Cognitive_dissonance2.2.1.2 e.g.
典型性,有效性和确定性
Representativeness, Availability and Anchoring在非确定的情况下的决策:启发和偏爱
决策通常包括对可能性的评估和事件的频率估计。在传统的有限理性中,研究表明:人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会使用认知捷径和评判性启发来简化可能性评估的复杂工作。
三个最重要的启发法即为 典型性,有效性,确定并微调
典型性启发指来自于对对象或事件相似性的评估,这些对象和事件能够基于相似性被归类,或者干脆是某个类别的典型成员。
人们使用有效性启发则是部分需要评估可能性的场合——不管这样的认知性可重现场景是否能组成一个在有关事件集里一个典型例子——他们总是基于对现象的实例相关问题的第一反应,基于熟悉程度、记忆新鲜度、特点鲜明度、甚至情绪影响进行评价。
http://www.irchina.org/xueren/foreign/view.asp?id=1632.2.1.3 e.g. 选择的悖论
Paradox of Choice选项太多以至于反而难以作出决定2.2.2 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2.2.2.1 为什么非常聪明的人也会犯猴子似的错误
Why Smart Pe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s估计是无关资料: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3172.2.2.2 怪诞行为学
Predictably Irrational关于一本畅销书
/view/1928566.htm2.2.2.3 黑天鹅效应
Black Swan关于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9816230/blog/item/48ee204b937cfcf.html3 切中要害的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所谓的“批判性思维”,非常不切实际的译法……3.1 问题是什么?
What's the problem?3.1.1 先设定一个标准,以此衡量所有的事情
Set a yardstick first, and then measure everything against it.3.2 假定条件是什么?
What're the assumptions?3.2.1 无意识的假设非常危险
Unconscious Assumptions are Dangerous3.2.1.1 使我们陷入麻烦的往往不是我们未知的事情,恰恰是我们深信不疑的错误
It ain't so much the things we don't know that get us into trouble. It's the things we know that just ain't so.3.2.2 如何找出这些假设?
How to Smoke Out the Assumptions?3.2.2.1 籍由提问
By asking questions3.2.2.1.1 例行质疑:“其实这玩意未必要……”“我们真的得……?”
Routine Question: &It doesn't have to ...&; &Do we have to ... ?&3.2.2.1.2 例行质疑:“这个并不一定意味着……”
Routine Question: &This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3.2.2.1.3 例行质疑:“我们要是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Routine Question: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don't do this?&3.2.2.2 籍由形式化推理过程
By formalizing the reasoning process3.2.2.2.1 详细说明前提
Specify the Premise(s).3.2.2.2.2 查看结论
Look at the Conclusion(s).3.2.2.2.3 结论能紧扣前提吗?
Does the conclusion(s) necessarily follow the Premise(s)?3.2.2.3 通过学习切中要害的思维法
By learning critical-thinking3.2.2.3.1 e.g. 错误类比False analogy错误类比是会发生于归纳性论据的一种非形式谬误
通常,一个论据材料中的错误组成错误类比
基本上照“错误类比”的字面意思理解就对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se_analogy3.2.2.3.2 e.g. 归纳中的问题Problem of Induction3.3 事实是什么?
What're the facts?3.3.1 如果你缺乏相关知识,你有假设
If you don't have knowledge, you have assumptions.3.3.2 好好做功课,得到正确的事实
Do your homework, get the facts right.3.3.3 例行质疑:“真的么?”
Routine Question: &Really?&3.4 逻辑是什么?
Where's the logic?3.4.1 例行质疑:“xx并不总是意味着xx!”
Routine Question: &...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3.4.2 例行质疑:“其实对xx来说并不是非要xx”
Routine Question: &It doesn't have to be ... to ...!&3.4.3 例行质疑:“xx,那么为什么是那样的?”
Routine Question: &... and why is that?&3.5 结论是什么?
What's the conclusion?3.5.1 避免直接跳到结论;参考 认知捷径
Avoid ju see Cognitive Shortcut.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经常会被关键性一元的分析主导多元分析的结果
参考文章:http://www.news-medical.net/news//Cognitive-shortcut-causes-people-to-miscalculate-weight-and-caloric-intake.aspx3.5.2 例行质疑:“于是?”,“然后呢?”,“那么肿么样?”
Routine Question: &So?&, &Then?&, &So what?&4 问题解决方法
Problem Solving4.1 问题
Problems4.1.1 众所周知定义清楚的问题
Problem often known and well defined4.1.1.1 e.g. 数学Math4.1.1.2 e.g. 算法Algorithms4.1.2 你自己摸清楚定性的问题
You figure out what the problem is4.1.2.1 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
Problems we face everyday4.1.2.1.1 e.g. 财务上的决定financial decisions4.1.2.1.2 e.g.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4.1.2.1.3 e.g. 职业生涯career4.1.2.1.4 e.g.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4.1.2.2 通常的决策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general4.1.2.3 实际问题
Practical Problems4.1.2.4 复合型决定
Complex Decisions4.2 技巧
Techniques4.2.1 例行质疑:“问题是神马?”
Routine Question: &What's the Problem?&4.2.2 启发法
Heuristics4.2.2.1 e.g. 反复试验法Trial and Error4.2.2.2 e.g. 类比法Analogy4.2.2.3 e.g. 专门化Specialization4.2.2.4 e.g. 精简化Simplification4.2.2.5 e.g. 倒推法Working Backwards4.2.2.6 e.g.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4.2.2.7 e.g.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4.2.2.8 e.g. 侧面思考Lateral Thinking4.2.3 决策
Decision Making4.2.3.1 正反双方分析
Pros and Cons Analysis4.2.3.2 关键因素分析
Key Factor Analysis4.2.3.3 不确定状况下的选择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More maps from心态阳光 思路清晰 方法得当 功夫到位
淮安经济网-网上看淮安- 心态阳光 思路清晰 方法得当 功夫到位
心态阳光 思路清晰 方法得当 功夫到位
――兼答高初三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考试  加入时间: 10:16:46  admin  
&&&&&&&&&&&&&&&&&&&&&&&&&&&&&&&&&&&&&&&&&&&&&&&&&&&&&&&&&&&&&&&&&&&&&&&   特级教师:秦汝高
  编者按:
  一年一度,年复一年,每当升学考试季节到来,努力拼搏的莘莘学子背后,总是站着一群辛苦忙碌又惴惴不安的家长。面对选拔考试的结果,让他们开心,为时尚早;让他们放心,不见得结果谁能放下?就这么放着不管,又总是心有不甘。他们希望有一个明确肯定的结论,愿意满足他们这一要求的,始终没人露面。忙碌中担忧,期盼中不安,这就是高初三学生及家长们的基本生存状态。
  为分担高初三学生及家长们的一些燃眉之需。我们特邀从教五十多年从事升学考试研究近四十年的特级教师秦汝高老师,请他就这一问题发表看法,秦老师欣然接受。相信他的整体思路和独到见解,会对广大学子和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现行的选拔体制下,学生到了高初三,就意味着承载梦想,就要面对选拔竞争。
  竞争,就有胜负;选拔,就有上下。身为高初三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长们,应该如何对待选拔竞争,这是必须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和通盘考虑的。
  一.阳光心态&始终如一
  学习和考试向来都是严谨有序的脑力劳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聚精会神,也要轻松快乐;需要奋力拼搏,也要从容淡定;需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需要坚韧不拔,也要劳逸结合。这是相辅相成的合理要求,也是凝聚才能开启智慧的阳光心态。把必须面对的负担和必要的轻松对立起来,或混淆起来,都是造成学习和考试中各种精神困扰的根由所在。
  高初三学生身处面临选拔的人才特定阶段,同样甚至更加需要阳光心态的温暖和滋润。因为,现行的选拔体制下,频繁大量的训练测试在所难免。
  高初三学生群体中,心态不够阳光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仔细观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过于在乎考试结果的焦虑型,一类是过于相信天赋疏于规范行为的简单自信型,或者叫盲目乐观型。两类表现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考卷发下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遗憾失分,普遍表现是会做的题目不止一处不止一次的失分,何以如此?
  焦虑型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十分在乎考试结果即考分和排名。因为太在乎结果,所以他们又特别害怕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强烈又固执的期待与特别的担心相叠加,使他们的心绪变得敏感又忙乱,考试过程必须有的严谨和有序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打乱了。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逻辑的颠倒,他们应该知道,结果总是过程的结果,过程必须是从容平静严谨有序的过程。
  针对这类考生,成年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们,主观愿望再美好,也要符合并且服从客观实际,与其将考试目标理想化、绝对化,不如将考试过程期待客观化、弹性化。
  与此同时,家长和学生还应进一步理解清楚考试选拔有客观标准。古今中外,任何选拔考试只有一个标准,即相对高分,从来没有以满分和绝对高分为标准选拔考生,当今的一流大学和一流高中也不例外。何况,大学和高中哪里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么几所。
  当我们彻底从选拔考试的神圣与神秘感中走出来以后,我们的内心就会一片开阔,我们的精神就会变得神清气爽,我们的情绪就能从容平静,理性的思考最终抚平了感性的忙乱,又何愁真实的水平不能如愿展现呢?
  简单自信型的考生,他们在认识上容易浅尝辄止,在行为上习惯粗枝大叶,在总结过失上多数轻描淡写,还喜欢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对待未来的问题上要么急功近利,要么空发誓言。从试卷上看,他们会做失分和重复失分几乎俯拾皆是,屡见不鲜。
  较之焦虑型心态,他们不忧不愁,这未必是坏事;但从选拔标准上看,他们常会痛失各种有利时机,这又成了成长中的大事,而且是追悔莫及的大事。
  把这类人看成是不求上进,冤枉,因为他们并不全是有意为之;把他们说成是能力不足,笑话;对他们听之任之,这是对教育功效的否定,也是对教育责任缺少担当。
  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思想简单,行为浮躁的现象,其实是表现在他,责任在我。因为人皆是环境的产物,人都是教育的结果。
  虽然已是高初三阶段,“拨乱反正”的并未为晚。身为家长,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平等尊重地论起来,疏导孩子内心的纠结,引导他们理性回归,指导他们从具体小事做起,诱导他们自省自悟,慢慢的,他们体验了深入与轻浮的反差,脚踏实地与志大才疏的异,他们就有可能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真正的阳光心态一旦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学习和考试方面的种种要求,他们自己就能坦然面对,顺利处理。
  阳光心态看似与学业无关,却是完成良好学业的发动机,方向盘,甚至还是调节器。
  二.思路清晰&力戒忙乱
  到了高初三下学期,大剂量的训练,快节奏的评讲与测试,几乎成为常态。在这种气氛与背景之下,考生一旦缺少清晰的属于自己的思路,就会陷入被动机械、日复一日的忙于听课、训练和测试三件事。人没闲着,效果却不明显。论过程,一环不落;论长进,满意的少,失意的多。
  考前总复习阶段,一个不能忽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回到内心,回到课本,回到试卷。这三者有区别地相联系,有联系地相区别。不能割裂,不能对立,也不能等同。
  回到内心
  回到内心之所以关键,因为所有的学习环节都是人在进行,人的身心状态决定着训练测试的效率与效果。见到考分波动,马上草木皆兵,甚至病急乱投医,这是常态之一;见到个别学科一直不见起色,要么强行下令,限期提高;要么长吁短叹,抱怨责备,到了这几招都失灵了,便无奈地放弃,这是常态之二。见到某一次测试有了长进,兴奋之余,又出告诫,上来了,不能再下滑,不能骄傲……言者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听者胆战心惊:下次考试又要保持又要提高,我能有把握吗?这是常态之三。
  凡此种种,都是见分不见人的普遍反映,都是就事论事的处置办法,也是舍本求末的教育手段。所有的测试结果,不论成败得失,都是由人考出来的,成有成的必然,败有败的原因,人是根,分是果。离开对人的了解与理解,只是一厢情愿地甚至是固执己见地求破解,能行吗?
  回到内心,就是要结合自己训练测试的结果,准确地评估近期的精神状态,以便从各种不同的结果上求证出具体的心态上的原因。例如,相同难度的试题,当着作业来做,几乎一帆风顺;当考试去完成,则低级错误频频,这是典型的考试目标理想化、绝对化的期待效应;又如,大多数基础题做下来,几乎一路顺畅,毫不犯难。发下试卷,又是大小遗憾随处可见,这是浮躁心态和无意轻视以及思维定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再如,本来做对的题目后来又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地把它改成错的了,这是审题不清加上患得患失的心态起作用的必然结果;还有,基础题做得丢三落四,有深度的题目却做得有鼻有眼,甚至滴水不漏。这是对考试评价显得无知的结果,他们一不懂基础题定大局,二不懂失分的性质不同,失分的价值却完全相同的道理。从心态上,这类学生还有一种狭隘自负的心理感觉。他们总觉得只有在有难度的试题面前才有他们的用武之地,才能展示他们的智力价值,他们也才愿意把自己的注意力真正集中起来;至于那么多决定输赢成败的基础题,他们的感觉是不在话下,做法是一气呵成,一步到位,结果多数是:哎呀,怎么我又错了呢?
  如此看来,在频繁的复习训练中,不去劝导和帮助孩子们回到他们的内心,总是在考分和排名上绕来绕去,这和隔岸观火、隔靴挠痒又有何别?
  回到课本
  回到内心的道理弄清以后,回到课本的思路既自然又必然地被提到我们的面前。
  两种常见的情况让我们坚定了回到课本的必要。
  不少老师都不止一次的在一些试卷上发现,学生好多知识性失误,决不来自题外,本来就在课本相关的章节之中,可是他们习惯于做题目、考题目。课本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束之高阁,抛在脑后。知识疏漏和知识模糊的种种失误,不从课本开始,方向和路线都错了。
  另一种情况是,相同难度的习题当成作业完成,几乎没有困难;当考卷做,则困难不少不轻。为什么?做作业时可以看书,可以问别人,一旦考试,这两个条件同时消失,基础知识的缺乏与含糊便随时出来惩罚他们平时不肯看书,不肯深入看书的习惯。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读题难的问题。难题的本质就是没看懂,没看懂的原因就是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不能理解,理不清的关键在看书太少太浅,理论思维从来就没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书本知识就不深不透,反而要求对试题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哪来这等好事?
  回到课本的战略意义在于,只有深入到课本之中,才能居高临下,才能追根求源。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习题根在课本。寻根才能问底,寻枝再多,只能被枝繁叶茂所困。整天游走于题海的人常被熬得身心俱疲,应该回头想想了。
  回到课本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只有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系统与准确,才能堵住试题中的疏漏与含糊;只有掌握到书本知识的深刻与灵活,才能对各种试题居高临下,机动处置。所谓知之深,行之坚;知之浅,行之轻;知之乱,行之慌,难道没有道理吗?这就是回到课本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基本分的真正保证。这个基本分在中考试卷中约90%以上,在高考试卷中也不低于80%。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多数不是智力和体力差异;心力不到,才是根本。
  回到课本的要求如下:
  第一,平心静气,聚精会神。这是前提条件。为看书而看书,走马看花,没轻没重,东翻西看,都是心气不宁难见效果的根由所在。
  第二,学会取舍。课本上许多举例的段落和重复过渡的文字,皆不是着力之处;到了总复习阶段,书上有好多内容已经掌握得很娴熟,测试期间得心应手,这部分知识就不该再在深加工之列。经过内容和程度上的两道取舍,需要深入加工的知识已经为数不多。这样,回到课本的必要就有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双重保证。
  需要进一步提醒的是,即使回到书本的必要性和做法上的针对性、结果上的有效性全被认同和接受,真的自觉深入地做起来,还要克服两种心理因素的干扰。
  一种是侥幸和回避心理的干扰。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常常把有限的题量与浩如烟海的知识量简单比较,总认为题目不可能涵盖全书,所以未必看书非要系统不漏;抱有回避心理的人对于自己不太喜欢或者难度较大的内容,常常以各种借口绕道而行,结果总是越是侥幸越考到越是回避越是回避不了。侥幸和回避都是投机心理,本质上是怕苦畏难情绪在作怪。只要不是志大才疏的人,只要不愿停在梦想中陶醉而希望在脚踏实地的努力中长进和发展的人,就该断然克服侥幸和回避心理的干扰。
  另一种是恋熟生厌心理的干扰。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对自己熟悉又喜欢的学科或内容,只要一接触,就津津乐道,一往情深,留连忘返,他们在愉快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在享受的过程中冷落了、忽视了对那些未知或知之不深的内容的探究。到了考场上,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内容不可能加倍偿还他们,他们冷落和忽视的内容却必然要惩罚他们感情用事的幼稚和轻浮。忏悔和自责有用吗?
  回到考卷
  回到内心,回到课本,还不是整体思路的全部,回到已经测试过的考卷,才是我们整体思路的落脚点,也是直接目的的所在。因为,回到内心、回到课本,最终结果如何,总要回到考卷之后,才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考卷相对于考生,犹如一面明镜,照出各人的成败得失;又是一张化验清单,成败得失的具体表现和原因尽收其中。循着那些真实生动的表现,才能确认各人真正的教训在哪里,所提出的对策和做法也才接近真相,接近真相的要求既符合客观,又能切实可行,效果就在意料之中了。
  回到试卷,不是快速的订正,不是机械被动地听老师评讲,也不是不厌其烦地整理错题集,更不是欣赏眼前的高分或者慨叹暂时的低分。
  回到试卷,是考生自己主动深入地自省自悟的精细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重点应放在能力以内的问题上,少量能力之外又不关全局的问题,暂不作考虑,留待专门处理,千万不要主次颠倒。放着大片的基础题失分视而不见,却热衷于个别难题的冥思苦想,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第二步,分析问题。这是回到试卷的核心和关键。没有深入的分析,就弄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成败得失的根由所在。
  分析的根本方向是失分的性质要明确,原因要具体,表现要真实。精英学子中就有人将2+3算成等于6,失分的性质是典型的非能力失分,失分的原因是无意轻视和思维定势相继作用的结果,失分过程的表现是想法简单化并且情绪化,做法轻率化。
  类似的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极端低级失误,从来都不是个别现象。但是普遍的解释却离不开万能的“粗心大意”,处置的方式又总是千篇一律的“下回注意”。这些苍白无力的说辞为什么至今还挂在不少人嘴边,就事论事的思维惯性掩盖了深入分析的理性思考,是失分的关键所在。
  第三步,处理问题。处理问题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分析在先的原则,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急着处理问题,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老路,评讲和订正一结束就万事大吉。其次是分类的原则。非能力失分五花八门,从试卷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审题类,有把题目看错看漏两种表现;答题类,有计算失误、步骤残缺、书写不规范、先答对后改错、誊抄有误、心手不一六种表现;知识类,有知识疏漏和知识含糊的两种表现。分类的原则是便于集中,以免分散精力。审题答题的两类错误有着不少共同的原因,完全可以合并处理。知识类的低级失误是不肯看书、不会看书、不深入看书造成的,处理的方法就该与前两类不同。再次是自力更生和互相帮助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自力更生是因为低级失误的产生和表现大都源于考生本人的主观因素,不经过自己洗新革面和深切感悟,仅凭别人的劝说很难从根本上奏效。极简单的例子如,简单的知识问题请教别人,马上有了答案,但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下次考试又成了空白。更何况,上述三类非能力失分,都和人的认识因素、心理因素、性格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的调整和纠正,不经过自省自悟和深切体验,断难收到温故方能知新的效果。
  这几个原则明确了,具体做法就极为简单明确,而且便于操作。例如,审题和答题两类的低级失误,只要在平时养成严谨有序从容不迫的性格,考前对既往的错误再反复重温,考中能做到答题确认,并且坚持考试目标客观化、弹性化,用以取****试目标的理想化、绝对化等。再如知识类低级错误,我们一直坚持认为,肯看书、会看书的人不会犯漏洞错误,看透书的人不但不犯知识含糊错误,还会少犯读题不清的错误。
  基本思路清晰了,就会忙中有序,忙而有效。
  三.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书商手上的各种教辅资料,常把学法和考法的功效炫得神乎其神,甚至所向无敌。不少家长和学生笃信无疑,慷慨买进。一段时间过去了,看看长进不大,好多资料便被抛到一边。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方法的作用;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第一,方法是否得当?第二,方法生效的必备条件和充分条件有哪些?第三,最根本的方法究竟是思维方法还是那么多数不清的具体方法?
  实践反复证明,方法生效的必备条件是功夫,不肯下功夫的人再好的方法也用不好;方法生效的充分条件是心态平和,精神集中。急功近利的人只求速胜,不肯坚持。
  因此,我们在这里集中讨论的是最根本的思维方法。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包括:
  定向性。强调专注与集中,防止分散与盲目。
  有序性。主张循序渐近,由浅而入深,由易再到难,先简而后繁;反对急躁冒进,反对自作聪明的跨越,反对脱离规范的杜撰。
  立体性。立体性就是思维方法的全面性。主张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力戒思维方法的表面性、片面性,力戒思维僵化和呆板。这种思维方法与机械刻板相对立,与表面片面相区别,与生动灵活相一致。在平时学习和测试中,多数态度还算认真、功夫也愿付出的学生,学业上却少有起色,水平上难有突破的基本原因,都可以从思维的僵化方面去寻到。
  有了这种思维方法的改进与改善,人们常说的梳理与归类,分解与分析,取舍与加工,重温与体验等具体做法,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也才能居高临下,登高望远。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
  四.功夫到位&效果保证
  身为临近选拔的高初三学生,功夫到位应该理解为全面到位,合理到位,持之以恒地到位、脚踏实地地到位,而不是没有标准一时冲动地到位。
  所谓全面到位,应该包括心态阳光、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功夫到位四个方面,它们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起来的做法,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很难有预期的效果。
  合理到位强调因人而异,强调扬长避短,主张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千篇一律,众人一策。
  持之以恒强调善始善终;反对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脚踏实地主张一步一脚印,步步留脚印;反对蜻蜓点水,反对做样子,卖关子。
  总之,功夫到位必须知行统一,反对言行不一。功夫到位了,作证的是效果,不该再是惊叹和疑问。
  我们相信,阳光心态和思路清晰相结合,方法得当与功夫到位相统一,造就的一定是能够长足进步的人才,决不是违背教育规律拼命挤榨出来的几个高分。
  最后我们要特别提醒的是每一个毕业班学生背后的家长,在走出升学考试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之后,家长自身的心态首先要平和起来。特别是对那些考分暂时不占优势的孩子,千万不要以无望的眼光看待他们。人才本身是多元的,永远不要以高学历作为衡量和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始终坚信,人的天赋潜能是巨大的,聪颖早慧的未必全成人才,大器晚成的人才古今皆有,没有显赫的学历却有非凡造诣的各类人才比比皆是。家长要毫不动摇地把握住的是孩子的人品不能歪,身心健康不能缺,奋斗精神不能少。暂时的低分但最后成为耀眼人才的现象决不是特例。家长永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是天职和本分;一厢情愿地不遗余力地充当孩子的命运设计师,常常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
上一条:下一条:
没有相关信息
 推 荐 新 闻
 图 片 新 闻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86-517- E-mail: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淮安经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培养创造性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