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在线第三套健身舞背面的有没有以小节教的

一则新闻《 14岁女生为反对父母购买日本车出走 》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激辩。据开州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开县某某中学14岁女学生婷婷因反对购买日本轿车,与父母发生激烈抗争,竟至离家出走3天,称“不要没有骨气的父母。”11月12日,得知父母打算购买一辆“本田”轿车后,婷婷当场表示反对,“我坚决不同意买日本车,要买就买中国车!你们这样做是没有尊严的行为!”13日,婷婷发现父母依然未改变决定,而且准备筹钱提车。她指责父母只顾挣钱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没有人格。“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去支持我们的敌人?同学们知道我家买日本车都会瞧不起我的!”当晚,她没有回家,住进了同学家中。此事最终以婷婷的父母改变购车决定并认错告终。联系到近日美国也有小孩在电视上叫嚷杀死中国人的事件,请你参与讨论,在中国来说,从小给孩子们灌输仇日思想到底好不好。在这个案例中的父母是不是“没骨气”?期待大家的参与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仇日要看怎么仇视,盲目的仇是不可取的,什么东京大屠杀一类的想法最好不要有,我们中国人不能堕落成和鬼子一样兽性,但是抵制日货则是必须的,这点不包括偷日本的高科技。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更多楼层已隐藏,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我也同意所谓的东京大灭绝之类的言论可以停止,这东西往重的说,是一种种族灭绝言论。并不比希特勒和目前部分极右翼的日本人好到哪里去。但是,上述并不是教育,我国的近现代史教育没有仇日。对于日本军人的暴行,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如果说有争议的话,就是抗日和内战,国军到底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国军还是共军谁的功劳大——这和日本基本没太大关系,属于内部争功的矛盾。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
只是不支持日本的战争机器!!!请问这是仇日????!!以自己行动抵制日本战争机器的壮大,这是爱好和平的举动!!
在中国,买日本品牌汽车的人并不少,给这些人扣个没骨气或者汉奸帽子并不合适,实用主义才是最合适的描述,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就是冲着油耗较低,价格中端,内饰做工较为细致等实用性考虑去买的。而反对购买日资品牌的人,我们说这就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这种碰撞就是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碰撞。终有一天,理想主义会被现实磨去棱角,然而若是从小便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那就更加可悲!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在中国,买日本品牌汽车的人并不少,给这些人扣个没骨气或者汉奸帽子并不合适,实用主义才是最合适的描述,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就是冲着油耗较低,价格中端,内饰做工较为细致等实用性考虑去买的。而反对购买日资品牌的人,我们说这就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这种碰撞就是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碰撞。终有一天,理想主义会被现实磨去棱角,然而若是从小便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那就更加可悲!说得太好了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49楼脸谱化的问题,在于所有的英雄看起来都只有一个人——关心战友,遵守纪律,战斗勇敢,不畏惧艰险和牺牲……如果金庸小说里的主角就只有郭靖的老实,无杨过之痴情,无乔峰之豪迈,无令狐冲之潇洒,无韦小宝之无赖……那多半就非常难看了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我觉得脸谱化还是必要的,应该说也比较贴近实际,因为丑恶的灵魂最终会使其相貌也变得丑陋。
31楼而脸谱化恰恰是艺术典型化的显现,不典型,只强调个案,不会带给作品普遍的,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的文艺作品,只要是好dedou必须脸谱化,美国的好莱坞也是英雄脸谱化,只不过是美国的脸谱化,不是中国的。京剧都是类似的服装,说的却是各朝的故事,这也是脸谱化,所以才有传承性,大家看电视,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个案,而是看和自己共通的,有共鸣的故事。给人眼睛一亮,未必就是对的,无论如何,是非,好坏,还是要说明白的,共党获得胜利不是因为李云龙,而是因为是人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是为了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缺点的将军当然不是死罪,但是,在国军队伍里面有的是,没什么好说的。32楼日本拍摄的《最后的武士》也是舞台剧,事实上一开始我看到用弓箭居然能打赢后装枪,热兵器军阵居然用刺刀冲锋冷兵器军阵,也是无比蛋疼,后来发现别人其实只是借此,叙述本土文化在遭遇强势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悲哀。但是 抗日剧首先应该是历史正剧,人物可以虚构;事件不敢说真实,但逻辑起码要正确。这些抗日剧被骂的第一个就是逻辑有问题……如女兵光着身子敬礼……除非历史真有原型(如有一片就有只剩穿清朝官服独一人死守情节——这倒是有真是历史原型),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八一的三大战役中,哪个将军,包括林彪的形象可曾脸谱化了?33楼国军抗战不利必须年年说月月讲,因为那代表着一个落后的时代和政府,否则,政党更替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些都丝毫不能减少日本的罪恶。国军带领中国或者说民国被日本鬼子屠戮首都,在光天化日下的街头上演百人斩,你能接受,我不能!没错,中国以前是被屠戮过首都,但是,那是历史上的事情了,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减轻国民党的罪责!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不让中国的首都再次陷入被敌人街头屠戮的境地!即便是我们要战略撤退让出首都。40楼如果说日军非常愚蠢,好不容易才战胜非常愚蠢日军的我们算什么?稍微愚蠢。45楼问题是当年共军的一批人,从正规学校出来的少之又少吧,几乎个个都是实战中锻炼出来的,论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啊,痞气相对多一点我倒觉得对了……
据开州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开县某某中学14岁女学生婷婷因反对购买日本轿车,与父母发生激烈抗争,竟至离家出走3天,称“不要没有骨气的父母。”11月12日,得知父母打算购买一辆“本田”轿车后,婷婷当场表示反对,“我坚决不同意买日本车,要买就买中国车!你们这样做是没有尊严的行为!”13日,婷婷发现父母依然未改变决定,而且准备筹钱提车。她指责父母只顾挣钱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国家、没有人格。“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去支持我们的敌人?同学们知道我家买日本车都会瞧不起我的!”当晚,她没有回家,住进了同学家中。此事最终以婷婷的父母改变购车决定并认错告终。联系到近日美国也有小孩在电视上叫嚷杀死中国人的事件,请你参与讨论,在中国来说,从小给孩子们灌输仇日思想到底好不好。在这个案例中的父母是不是“没骨气”?期待大家的参与楼主标题错误....不是仇日...是正对历史和现实。
17楼如果说有争议的话,就是抗日和内战,国军到底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国军还是共军谁的功劳大——这和日本基本没太大关系,属于内部争功的矛盾。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31楼32楼我觉得是这样,舞台剧是舞台剧,历史正剧是历史正剧。舞台剧可以脸谱化,但是正剧不可以,两者不可混合。《三国演义》是舞台剧,所以曹操奸臣,所以可以尽情喊出“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曹操起码在三国前期是忠臣,镇压黄巾,扶持汉室。日本拍摄的《最后的武士》也是舞台剧,事实上一开始我看到用弓箭居然能打赢后装枪,热兵器军阵居然用刺刀冲锋冷兵器军阵,也是无比蛋疼,后来发现别人其实只是借此,叙述本土文化在遭遇强势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悲哀。但是 抗日剧首先应该是历史正剧,人物可以虚构;事件不敢说真实,但逻辑起码要正确。这些抗日剧被骂的第一个就是逻辑有问题……如女兵光着身子敬礼……除非历史真有原型(如有一片就有只剩穿清朝官服独一人死守情节——这倒是有真是历史原型),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八一的三大战役中,哪个将军,包括林彪的形象可曾脸谱化了?33楼女兵光着身子敬礼绝对不是脸谱化,几乎所有大的正的传世的作品几乎都不涉及性描写。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演义,要拍正剧可以看三国志或者直接看历史啊。三国演义写的是一种人民的态度,好的领导也不可以不择手段,否则人民也不认可。国军抗战不利必须年年说月月讲,因为那代表着一个落后的时代和政府,否则,政党更替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些都丝毫不能减少日本的罪恶。国军带领中国或者说民国被日本鬼子屠戮首都,在光天化日下的街头上演百人斩,你能接受,我不能!没错,中国以前是被屠戮过首都,但是,那是历史上的事情了,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减轻国民党的罪责!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不让中国的首都再次陷入被敌人街头屠戮的境地!即便是我们要战略撤退让出首都。40楼这么说吧。我认为,当时日本军人残暴,灭绝人性,但是同时也有很高的军事水准,这二者没有矛盾。我们抗日片子在说明日本军人残暴,灭绝人性很到位,没表现日军有很高水准就算了,还把日军描绘的很愚蠢。这方面又要说到《亮剑》,我是指小说,这开始的时候就说明了,当时拼刺刀,3个日本兵组成的小组,甚至能完败中国军人一个排。难道《亮剑》也接受南京大屠杀不成?如果说日军非常愚蠢,好不容易才战胜非常愚蠢日军的我们算什么?稍微愚蠢。呵呵,亮剑是借所谓的真实歌颂痞气,不合理的。有些技术细节值得赞赏。
41楼哈哈,都说是想报仇了那还要考虑什么P东西??真有下一次大战也杀个几千万,过后也赔些钱,在人类的历史里这是多难实现的事啊??战争赔款了就符合国际惯例啦
别用不通的逻辑硬给某些人找台阶下。不想给别人赔偿两清的机会,是可以不要赔款,但既然和仇人握手建交了,那就没有秋后算账的理由了,不然就在国际社会上落得言而无信的卑鄙小人之名。
13楼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31楼而脸谱化恰恰是艺术典型化的显现,不典型,只强调个案,不会带给作品普遍的,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的文艺作品,只要是好dedou必须脸谱化,美国的好莱坞也是英雄脸谱化,只不过是美国的脸谱化,不是中国的。京剧都是类似的服装,说的却是各朝的故事,这也是脸谱化,所以才有传承性,大家看电视,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个案,而是看和自己共通的,有共鸣的故事。给人眼睛一亮,未必就是对的,无论如何,是非,好坏,还是要说明白的,共党获得胜利不是因为李云龙,而是因为是人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是为了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缺点的将军当然不是死罪,但是,在国军队伍里面有的是,没什么好说的。32楼日本拍摄的《最后的武士》也是舞台剧,事实上一开始我看到用弓箭居然能打赢后装枪,热兵器军阵居然用刺刀冲锋冷兵器军阵,也是无比蛋疼,后来发现别人其实只是借此,叙述本土文化在遭遇强势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悲哀。但是 抗日剧首先应该是历史正剧,人物可以虚构;事件不敢说真实,但逻辑起码要正确。这些抗日剧被骂的第一个就是逻辑有问题……如女兵光着身子敬礼……除非历史真有原型(如有一片就有只剩穿清朝官服独一人死守情节——这倒是有真是历史原型),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八一的三大战役中,哪个将军,包括林彪的形象可曾脸谱化了?33楼国军抗战不利必须年年说月月讲,因为那代表着一个落后的时代和政府,否则,政党更替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些都丝毫不能减少日本的罪恶。国军带领中国或者说民国被日本鬼子屠戮首都,在光天化日下的街头上演百人斩,你能接受,我不能!没错,中国以前是被屠戮过首都,但是,那是历史上的事情了,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减轻国民党的罪责!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不让中国的首都再次陷入被敌人街头屠戮的境地!即便是我们要战略撤退让出首都。你误会了,我没说接受南京大屠杀啊……。这么说吧。我认为,当时日本军人残暴,灭绝人性,但是同时也有很高的军事水准,这二者没有矛盾。我们抗日片子在说明日本军人残暴,灭绝人性很到位,没表现日军有很高水准就算了,还把日军描绘的很愚蠢。这方面又要说到《亮剑》,我是指小说,这开始的时候就说明了,当时拼刺刀,3个日本兵组成的小组,甚至能完败中国军人一个排。难道《亮剑》也接受南京大屠杀不成?如果说日军非常愚蠢,好不容易才战胜非常愚蠢日军的我们算什么?稍微愚蠢。
南京守卫战正在进行时,由于守卫中华门的孙元良以没有弹药为由自作主张退往下关,他又闻得74军军长俞济时率部由三汊河向下关搭浮桥,准备向下关撤退,唐生智急令宋希濂的第36师为挹江门的戒严部队,着重维持下关至浦口的治安秩序,严禁任何部队向下关码头集结渡江;并严令挹江门至下关一带立即戒严,不许任何军人走动,更不许以任何借口经挹江门撤退。唐生智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命令,将城内唯一撤退的道路给封死了,从而造成10万官兵被鬼子当成活靶子屠杀的恶劣后果。待得12月12日晚,唐生智召集守军将领宣布蒋介石下达的撤退命令,那些军长、师长们如得了大赦令,一齐向门口涌去。他们知道,撤退命令一旦下达,南京城内肯定乱成一锅粥,抢先出城的部队就可避免被敌人追击的危险。说得更简单些,就是谁跑得快谁就能保住性命。只见大家挤出门,有的心急火燎地命令司机加大马力返回指挥部,不少师长、军长在出了唐生智的公馆后,根本就没有回部队,丢下成千上万的官兵径自向下关逃了。按照规定的撤退路线,第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等部向下关撤退,然后到滁州集中,其余部队要从自己的阵地杀出一条血路向城外撤退。可是,这10万官兵无论从哪个方向突围,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原来唐生智不许撤退,下令将所有船只都烧了。下关码头没有船只,日军又将南京形成了三四道包围圈,要冲出这些重兵把守的包围圈又谈何容易?而在下关维持秩序的宋希濂部队当时还没有接到让部队从挹江门撤退的通知,他们还是执行着防止士兵从这里逃跑的命令,将高大的厚厚的红漆挹江门紧闭着,门前还堆满了沙包。于是,在这里,慌不择路撤退的部队与宋希濂的维持秩序部队就难免发生了火并,待得少数侥幸者过了挹江门,来到下关又面对了滚滚的长江水。滔滔长江,成了南京军民的生死分界线,跨过它就可以生存,过不去就可能被日军屠杀。成千上万的人们在毫无秩序地涌向下关码头,但面对无船的难题,只能无力地伫立在寒风中,直至绝望。令唐生智万万没有想到的,10余万守军过江逃生者竟不及半数。虽然我们不否认,即使在这样敌我战场之势明显悬殊的情况下,仍有着血性中国军人,不惜以死来报效这个国家,用鲜血与生命的付出来诠释作为军人的应有守土之责。但毕竟由于国民党高层在守与撤的问题上犹疑不定,由于军事指挥的失误,随着日日军进入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陷落了。几十万中国军民从此成为日寇血腥屠杀的对象。1952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金日成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理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当时的事实是,在9月和10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朝鲜人民军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和“伤心岭”。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称为“三角形山”。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美方动用了美第7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2师、9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等部队共7万人的庞大兵力。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失误,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15军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45师,区区一万来人。《毛泽东选集》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而五圣山敌方集中到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用讲了,这场战役似乎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日凌晨3时,战斗打响。美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高山地。这两个高地背后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美军320多门火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火力支援,一天伤亡了550余人。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45师师长只能眼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这一天里,敌人向上甘岭发射30万余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生。即便是这样,直到4天以后——10月18日,45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15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还有30多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10月20日凌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45师再无一个完整建制的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17个营,伤亡7000之众,惨到每连不足40人。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故事。10月24日晚,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1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下一个副排长,还有25个兵。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5小时候,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2师31团和联合国军1营反攻,发动了40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31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也没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7师、南朝鲜9师再度反扑,打到2日拂晓反被我反击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45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队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鲜9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45师最后一个连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张条子派人后送:我们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1号坑道,只走出8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中牺牲2个,到军部,又被饼干和牛肉罐头撑死1个。随手抓把土,数出32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381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我方战报:歼敌25000余人,15军伤亡11529人,其中阵亡5213人。美方战报:损失9000余人,共产党死伤19000余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我们一架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记录;我们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美方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此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北疆界。还要交代的是,原本是“二等部队”的15军45师,这一战基本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从南京大屠杀再至上甘岭战役,中国军人以同样的战争行为,以决然相反的不同表现,让一个国家的形象从而得以完全不同诠释。南京之战是让三十多万同胞惨遭血腥屠杀,而上甘岭之战又是中国军人在国外为保家卫国而展开的生死之博,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得以完全捍卫。我们可以类比,同样是战争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南京那次中国投入部队十余万,上甘岭志愿军15军不足2万人,10余万中国军人的生命付出还有二十余万老百姓之死,换来的是什么?是中国从此有了一个致命之殇。而上甘岭战役不到2万名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使得中国军人从此扬名中外,致使任何有非法觊觎之心的侵略者都要为之胆寒。为什么?从南京大屠杀再到上甘岭战役的巨变,谁也无法否认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也不是当初那样任人屠杀的时候了。而前后短短几十年时间,是什么让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变?其实,日本当时对华用兵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希望保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尽量以局部性的“事变”方式,采取分割的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各种战争冲突。日本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以免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日本想要的只是逐步蚕食中国。而卢沟桥事变之后所引发的华北作战与淞沪会战,其实都超出了日本的预先规划了。所谓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亡华的构想,并非日本军部单纯、轻率与狂妄的设想,而是有着相当科学、实际数据支持的估计。在卢沟桥事变扩大、日本决定派兵进攻中国之时,日本政府并无完全占领中国的策略。日本确信中国在遭遇几场严重作战的失利后,就会向日本屈服,接受让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与内蒙古的条件。同时日本可以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以支持与配合日本准备与苏联和美国的“终极之战”。而日本与中国进行的全面作战,主因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处理失控,将局部战事演变为全面大战。日本政府又觉得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在华北给予中国重击,然后迫使这个让步,使得日本可以进一步掌控中国的内蒙古与华北地区,而不是日本预先设计与谋划的结果。但日本没想到因为海军在上海的介入,给了蒋介石一个借势转换决战地点的机会,因而引爆了“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军部基于国家颜面以及军方的形象,不肯也不愿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作出任何让步,因此才在上海与中国开辟第二战场。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战目标,也不过想要在上海痛击中国军队,攻占中国的金融、工业与经贸中心,造成对长江三角洲精华地区、以及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胁,以增加其迫使中国签城下之盟的筹码而已。因此日本的战略规划还是进行华北决战。日本当然知道中国的持久作战战略,是企图“诱敌深入”、“以空间换时间”,所以日本政府与军部不少负责的官员,包括首相近卫、外相广田、大本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战争必须要能够适可而止,只要能在局部的冲突中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资源有限,同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其原因就是日本大本营担心日军会在中国的战场上越陷越深。日本政府认为,它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的德式装备中央军)。因此,日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对中国首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受如此重大损失后,“应该”会接受日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致之中。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淞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对战争感到恐惧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联进行军事联系,苏联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就收,集中足够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因此日本也由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向德国驻日本大使逊克逊示意,希望德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德方也乐意调停此事,电告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要他向蒋介石传达日本提出的7项和谈条件:1.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2.在华北建立非军事区,委派亲日派分子作华北行政长官;3.上海非军事区需扩大,由国际警察管辖;4.停止反日;5.共同防共;6.降低日货进口关税;7.尊重外侨权利。蒋介石见到第5条“共同防共”正中下怀,便向陶德曼表示可以接受7条。而具体如何防共,蒋介石还想与日本方面作进一步磋商,搞出具体细节。如今上海战事已经结束,蒋介石盘算的将英、美等国拉下水对日施压的企图无法实现,他自然是迫不及待想谋求体面的和谈了。可令蒋介石奇怪的是,他的求和却并没有马上得到答复。原来日本国内的和谈计划遭到了前方将领的一致反对,以松井石根为首的华中方面军高级将领都力主必须乘胜追击,只有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才能进一步歼灭中国陷入溃散的作战主力,屈服中国政府的作战意志,争取更有利于日本的和谈条件。特别是来自日本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的意见最为强烈。此时日本第10军形成华中方面军的左翼,在太湖以南沿着杭州通往南京的方向,进行战场扫荡,追击溃退的中国军队。由于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中国军队很快就出现溃散,一路曳甲弃兵、仓皇逃命,日本第10军并未遭到猛烈的抵抗。因此,第10军根本不了解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的代价,因而认为他们才投入战场,根本还没有真正展露身手就已攻到大本营的“制令线”了,所以第10军军长柳川根本就漠视大本营的规定,而独断地直接下令第10军部队,以强行军的方式,从太湖以南地区沿着京杭公路,尽一切可能的力量,朝向南京方向深入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刚刚攻陷上海的松井石根也同样力主乘胜追击。因为他们在上海激战三个月,才勉强击退中国守军,“皇军无敌”的神话因而为之动摇。所以他们急欲进一步攻击中国首都南京,以挽回他们的声誉,更不能让第10军独捡战果。所以松井石根也同样以追击中国军队以及扫荡战场为名,在太湖以北沿着京杭路径向南京追击。日本前线军人以独断的军事行动,越过制令线,在太湖的南北两岸形成钳形攻势,朝向中国首都南京方向进军,造成了日军大本营极大的震惊与困惑。在前线部队的压力及大本营内部少壮派军官游说之下,日参谋本部开始改变立场,一方面撤销了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区的制令线,同意日军向南京进发;一方面得寸进尺,12月4日又通过陶德曼向蒋介石追加4条和谈条件:包括要在已占领和即将占领的东北、北平、上海、南京成立正式的日本管辖的政府机构,还要加倍赔偿日方在东北、北平、上海等战事中的损失费……1937年被日军进入的南京,中国妇女随时随地都可遭到蹂躏。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强奸发生在白天。日本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以及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分时间场合,掰开妇女双腿就强奸她们。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强奸妇女的神圣殿堂。厄运降临到谁的头上,谁都难以逃脱。南京水西门北伞巷的郑明方,他身高9尺,胸大10围,声音洪亮,行如虎步。他走在街上,一般行人见了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惧怕。然而,日军占领南京那一天起,郑明方得知鬼子杀人放火,便不敢上街。实在要买东西,也是在天黑以后出门。他有个15岁的女儿,名叫郑圆圆。郑明方为保护女儿,将她藏在家中发的小阁楼上,整天不让她下地,天天将饭送上阁楼。即使这样,郑圆圆也没能逃过恶魔的魔爪。小个子鬼子见郑明方不听,举起枪对着张小云就是两枪。同时用刺刀划卡张小云的肚子,将血淋淋的肠子挑出来,在空中晃着,鲜血飞溅到桌上、椅子上、墙上。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鬼子,仍然逼着郑明方去强他的女儿。怒不可遏的郑明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把那个大个子鬼子推倒在地上,又上前猛烈地拳打着大个子鬼子,鬼子在上海、南京很少遇到反抗的老百姓,没想到郑明方会反击,立即抬起脚,将郑明方踢倒在地。又朝郑明方的肚子上连开三枪。他们还不解恨,又用刺刀对着郑明方的肚子连戳了两刀,刺刀在他肚子里用力一搅,将他的肠子拉了出来。鬼子临走时还不放过郑圆圆,将她带回营地。郑圆圆又遭到20多鬼子的轮。晚上,鬼子挖了个坑,将她活埋了。解放后,郑明方在单位的许多会议上,声泪俱下地讲述他经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痛苦地对大家说,国家不强大,老百姓要过亡国奴的日子,而亡国奴的日子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通过南京大屠杀与上甘岭两件往事的回顾,还有郑明方一家的惨剧,不知人们能从此得出怎样的结论?正如郑明方结合自身一家的巨大悲剧得出的,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体的本身即是再富有、强大,即使当时拥有万贯家财,在国破山河碎的可悲时代,也不具任何实质意义。本文内容于
12:37:48 被历史真相2编辑 為了這段話,必須頂
南京守卫战正在进行时,由于守卫中华门的孙元良以没有弹药为由自作主张退往下关,他又闻得74军军长俞济时率部由三汊河向下关搭浮桥,准备向下关撤退,唐生智急令宋希濂的第36师为挹江门的戒严部队,着重维持下关至浦口的治安秩序,严禁任何部队向下关码头集结渡江;并严令挹江门至下关一带立即戒严,不许任何军人走动,更不许以任何借口经挹江门撤退。唐生智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命令,将城内唯一撤退的道路给封死了,从而造成10万官兵被鬼子当成活靶子屠杀的恶劣后果。待得12月12日晚,唐生智召集守军将领宣布蒋介石下达的撤退命令,那些军长、师长们如得了大赦令,一齐向门口涌去。他们知道,撤退命令一旦下达,南京城内肯定乱成一锅粥,抢先出城的部队就可避免被敌人追击的危险。说得更简单些,就是谁跑得快谁就能保住性命。只见大家挤出门,有的心急火燎地命令司机加大马力返回指挥部,不少师长、军长在出了唐生智的公馆后,根本就没有回部队,丢下成千上万的官兵径自向下关逃了。按照规定的撤退路线,第87师、88师、74军、教导总队等部向下关撤退,然后到滁州集中,其余部队要从自己的阵地杀出一条血路向城外撤退。可是,这10万官兵无论从哪个方向突围,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原来唐生智不许撤退,下令将所有船只都烧了。下关码头没有船只,日军又将南京形成了三四道包围圈,要冲出这些重兵把守的包围圈又谈何容易?而在下关维持秩序的宋希濂部队当时还没有接到让部队从挹江门撤退的通知,他们还是执行着防止士兵从这里逃跑的命令,将高大的厚厚的红漆挹江门紧闭着,门前还堆满了沙包。于是,在这里,慌不择路撤退的部队与宋希濂的维持秩序部队就难免发生了火并,待得少数侥幸者过了挹江门,来到下关又面对了滚滚的长江水。滔滔长江,成了南京军民的生死分界线,跨过它就可以生存,过不去就可能被日军屠杀。成千上万的人们在毫无秩序地涌向下关码头,但面对无船的难题,只能无力地伫立在寒风中,直至绝望。令唐生智万万没有想到的,10余万守军过江逃生者竟不及半数。虽然我们不否认,即使在这样敌我战场之势明显悬殊的情况下,仍有着血性中国军人,不惜以死来报效这个国家,用鲜血与生命的付出来诠释作为军人的应有守土之责。但毕竟由于国民党高层在守与撤的问题上犹疑不定,由于军事指挥的失误,随着日日军进入南京,中华民国的首都陷落了。几十万中国军民从此成为日寇血腥屠杀的对象。1952年下半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严酷的事实下,连金日成也已经放弃了要“统一朝鲜,解放南方”的理想。此时社会主义阵营所要面对的是:我们能不能在美帝国主义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固守住这个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桥头堡?"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当时的事实是,在9月和10月里,联合国军连续攻下了朝鲜人民军重兵把守的“喋血山岭”和“伤心岭”。尽管联合国军损失了几千人,但毫无疑问是他们达到了战略目的。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五圣山——美方将其称为“三角形山”。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五天内实现目标。为此美方动用了美第7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2师、9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等部队共7万人的庞大兵力。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失误,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15军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45师,区区一万来人。《毛泽东选集》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而五圣山敌方集中到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更不用讲了,这场战役似乎没有打下去的必要了。日凌晨3时,战斗打响。美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高山地。这两个高地背后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美军320多门火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里,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火力支援,一天伤亡了550余人。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45师师长只能眼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这一天里,敌人向上甘岭发射30万余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两米,寸草不生。即便是这样,直到4天以后——10月18日,45师前沿部队才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该师逐次投入的15个步兵连全部打残,最多还有30多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15军战后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说:“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10月20日凌晨,敌人再度反扑,上甘岭表面阵地再度失守。45师再无一个完整建制的连队。21个步兵连伤亡均逾半数以上。联合国军投入了17个营,伤亡7000之众,惨到每连不足40人。战斗进入了坑道战。电影《上甘岭》主要反映的就是这一段故事。10月24日晚,秦基伟将军部警卫连补充到1号坑道,120多号人,穿过两道固定炮火封锁线,连排干部只剩下一个副排长,还有25个兵。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为后方赢得了时间。10月30日,我方再度反攻。5小时候,志愿军收复主峰。次日凌晨,南朝鲜2师31团和联合国军1营反攻,发动了40余次攻击。一天下来,全员上阵的31团便完全丧失战斗力,直到抗美援朝结束也没恢复战斗力。11月1日,美7师、南朝鲜9师再度反扑,打到2日拂晓反被我反击部队打了个反击,收复597.9全部表面阵地。45师补充后用于反击的10个连队也全部打光。11月15日南朝鲜9师和美187空降团分五路进攻,45师最后一个连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张条子派人后送:我们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先后屯过三四百人的1号坑道,只走出8个人。下阵地的时候,又在炮火中牺牲2个,到军部,又被饼干和牛肉罐头撑死1个。随手抓把土,数出32粒弹片;一面红旗上有381个弹孔;一截一米不到的树干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上甘岭战役,双方伤亡人数有多种说法。我方战报:歼敌25000余人,15军伤亡11529人,其中阵亡5213人。美方战报:损失9000余人,共产党死伤19000余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天上没有出现过我们一架飞机;是役我们的坦克也没有参战记录;我们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敌方的四分之一。美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我们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数百万发炮弹蹂躏着这两个区区3.8平方公里的小山头,这两个在美方作战计划里第一天就该拿下的小山头,用自己的粉身碎骨验证了人类的勇敢精神。此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我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38度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北疆界。还要交代的是,原本是“二等部队”的15军45师,这一战基本打光。但是她从此昂首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等主力的行列,因为她的战绩是——上甘岭。从南京大屠杀再至上甘岭战役,中国军人以同样的战争行为,以决然相反的不同表现,让一个国家的形象从而得以完全不同诠释。南京之战是让三十多万同胞惨遭血腥屠杀,而上甘岭之战又是中国军人在国外为保家卫国而展开的生死之博,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得以完全捍卫。我们可以类比,同样是战争行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南京那次中国投入部队十余万,上甘岭志愿军15军不足2万人,10余万中国军人的生命付出还有二十余万老百姓之死,换来的是什么?是中国从此有了一个致命之殇。而上甘岭战役不到2万名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使得中国军人从此扬名中外,致使任何有非法觊觎之心的侵略者都要为之胆寒。为什么?从南京大屠杀再到上甘岭战役的巨变,谁也无法否认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也不是当初那样任人屠杀的时候了。而前后短短几十年时间,是什么让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变?其实,日本当时对华用兵的最高战略目标,是希望保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尽量以局部性的“事变”方式,采取分割的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各种战争冲突。日本并不希望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争,以免陷入中国广大的战略空间之中。日本想要的只是逐步蚕食中国。而卢沟桥事变之后所引发的华北作战与淞沪会战,其实都超出了日本的预先规划了。所谓日本可以在“三个月”内亡华的构想,并非日本军部单纯、轻率与狂妄的设想,而是有着相当科学、实际数据支持的估计。在卢沟桥事变扩大、日本决定派兵进攻中国之时,日本政府并无完全占领中国的策略。日本确信中国在遭遇几场严重作战的失利后,就会向日本屈服,接受让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与内蒙古的条件。同时日本可以进一步操纵中国的市场与资源,以支持与配合日本准备与苏联和美国的“终极之战”。而日本与中国进行的全面作战,主因只是由于日本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处理失控,将局部战事演变为全面大战。日本政府又觉得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在华北给予中国重击,然后迫使这个让步,使得日本可以进一步掌控中国的内蒙古与华北地区,而不是日本预先设计与谋划的结果。但日本没想到因为海军在上海的介入,给了蒋介石一个借势转换决战地点的机会,因而引爆了“八一三”淞沪会战。日本军部基于国家颜面以及军方的形象,不肯也不愿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作出任何让步,因此才在上海与中国开辟第二战场。日本原先在上海的作战目标,也不过想要在上海痛击中国军队,攻占中国的金融、工业与经贸中心,造成对长江三角洲精华地区、以及首都南京安全的威胁,以增加其迫使中国签城下之盟的筹码而已。因此日本的战略规划还是进行华北决战。日本当然知道中国的持久作战战略,是企图“诱敌深入”、“以空间换时间”,所以日本政府与军部不少负责的官员,包括首相近卫、外相广田、大本营的参谋次长多田骏中将,都认为对华战争必须要能够适可而止,只要能在局部的冲突中取得胜利,并迫使中国接受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日军就没有必要在中国深入的作战。因为日本资源有限,同时扩大与中国的战争,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最后决战。所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大本营早就划下日军在上海作战范围的“制令线”:所有部队不得越过苏州、嘉兴以西的地区作战。其原因就是日本大本营担心日军会在中国的战场上越陷越深。日本政府认为,它已占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平与天津,控制了山西的战略高原与黄河以北地区,加上在淞沪会战中几乎击溃了中国的主力作战部队(特别是蒋介石培训的德式装备中央军)。因此,日本政府与军部都曾考虑,是否无需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进一步对中国首都南京发动攻击。中国在遭受如此重大损失后,“应该”会接受日本的和谈要求。而日本若是进一步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将会使得中国政府陷入决心抗战到底的心理反弹致之中。日本大本营也同时认为,在华北作战与淞沪会战中,日军付出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在日俄战争中伤亡的总数,日本人民开始对战争感到恐惧与厌倦。同时日本政府也根据情报判断,蒋介石正与苏联进行军事联系,苏联有可能会投入战场,以对日军造成背后的攻击。所以日军最好能够及时见好就收,集中足够实力来防范苏联的偷袭。何况日本一直认为能以分期的方式蚕食中国,比较有利。因此日本也由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向德国驻日本大使逊克逊示意,希望德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德方也乐意调停此事,电告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要他向蒋介石传达日本提出的7项和谈条件:1.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2.在华北建立非军事区,委派亲日派分子作华北行政长官;3.上海非军事区需扩大,由国际警察管辖;4.停止反日;5.共同防共;6.降低日货进口关税;7.尊重外侨权利。蒋介石见到第5条“共同防共”正中下怀,便向陶德曼表示可以接受7条。而具体如何防共,蒋介石还想与日本方面作进一步磋商,搞出具体细节。如今上海战事已经结束,蒋介石盘算的将英、美等国拉下水对日施压的企图无法实现,他自然是迫不及待想谋求体面的和谈了。可令蒋介石奇怪的是,他的求和却并没有马上得到答复。原来日本国内的和谈计划遭到了前方将领的一致反对,以松井石根为首的华中方面军高级将领都力主必须乘胜追击,只有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才能进一步歼灭中国陷入溃散的作战主力,屈服中国政府的作战意志,争取更有利于日本的和谈条件。特别是来自日本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的意见最为强烈。此时日本第10军形成华中方面军的左翼,在太湖以南沿着杭州通往南京的方向,进行战场扫荡,追击溃退的中国军队。由于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中国军队很快就出现溃散,一路曳甲弃兵、仓皇逃命,日本第10军并未遭到猛烈的抵抗。因此,第10军根本不了解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激战的代价,因而认为他们才投入战场,根本还没有真正展露身手就已攻到大本营的“制令线”了,所以第10军军长柳川根本就漠视大本营的规定,而独断地直接下令第10军部队,以强行军的方式,从太湖以南地区沿着京杭公路,尽一切可能的力量,朝向南京方向深入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刚刚攻陷上海的松井石根也同样力主乘胜追击。因为他们在上海激战三个月,才勉强击退中国守军,“皇军无敌”的神话因而为之动摇。所以他们急欲进一步攻击中国首都南京,以挽回他们的声誉,更不能让第10军独捡战果。所以松井石根也同样以追击中国军队以及扫荡战场为名,在太湖以北沿着京杭路径向南京追击。日本前线军人以独断的军事行动,越过制令线,在太湖的南北两岸形成钳形攻势,朝向中国首都南京方向进军,造成了日军大本营极大的震惊与困惑。在前线部队的压力及大本营内部少壮派军官游说之下,日参谋本部开始改变立场,一方面撤销了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区的制令线,同意日军向南京进发;一方面得寸进尺,12月4日又通过陶德曼向蒋介石追加4条和谈条件:包括要在已占领和即将占领的东北、北平、上海、南京成立正式的日本管辖的政府机构,还要加倍赔偿日方在东北、北平、上海等战事中的损失费……1937年被日军进入的南京,中国妇女随时随地都可遭到蹂躏。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强奸发生在白天。日本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以及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分时间场合,掰开妇女双腿就强奸她们。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强奸妇女的神圣殿堂。厄运降临到谁的头上,谁都难以逃脱。南京水西门北伞巷的郑明方,他身高9尺,胸大10围,声音洪亮,行如虎步。他走在街上,一般行人见了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惧怕。然而,日军占领南京那一天起,郑明方得知鬼子杀人放火,便不敢上街。实在要买东西,也是在天黑以后出门。他有个15岁的女儿,名叫郑圆圆。郑明方为保护女儿,将她藏在家中发的小阁楼上,整天不让她下地,天天将饭送上阁楼。即使这样,郑圆圆也没能逃过恶魔的魔爪。小个子鬼子见郑明方不听,举起枪对着张小云就是两枪。同时用刺刀划卡张小云的肚子,将血淋淋的肠子挑出来,在空中晃着,鲜血飞溅到桌上、椅子上、墙上。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鬼子,仍然逼着郑明方去强他的女儿。怒不可遏的郑明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突然把那个大个子鬼子推倒在地上,又上前猛烈地拳打着大个子鬼子,鬼子在上海、南京很少遇到反抗的老百姓,没想到郑明方会反击,立即抬起脚,将郑明方踢倒在地。又朝郑明方的肚子上连开三枪。他们还不解恨,又用刺刀对着郑明方的肚子连戳了两刀,刺刀在他肚子里用力一搅,将他的肠子拉了出来。鬼子临走时还不放过郑圆圆,将她带回营地。郑圆圆又遭到20多鬼子的轮。晚上,鬼子挖了个坑,将她活埋了。解放后,郑明方在单位的许多会议上,声泪俱下地讲述他经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痛苦地对大家说,国家不强大,老百姓要过亡国奴的日子,而亡国奴的日子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通过南京大屠杀与上甘岭两件往事的回顾,还有郑明方一家的惨剧,不知人们能从此得出怎样的结论?正如郑明方结合自身一家的巨大悲剧得出的,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体的本身即是再富有、强大,即使当时拥有万贯家财,在国破山河碎的可悲时代,也不具任何实质意义。本文内容于
12:37:48 被历史真相2编辑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31楼至于脸谱化,这是一个艺术问题,实际上脸谱化不等于脸只能朝上面牺牲,这是两个问题。而脸谱化恰恰是艺术典型化的显现,不典型,只强调个案,不会带给作品普遍的,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的文艺作品,只要是好dedou必须脸谱化,美国的好莱坞也是英雄脸谱化,只不过是美国的脸谱化,不是中国的。京剧都是类似的服装,说的却是各朝的故事,这也是脸谱化,所以才有传承性,大家看电视,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个案,而是看和自己共通的,有共鸣的故事。给人眼睛一亮,未必就是对的,无论如何,是非,好坏,还是要说明白的,共党获得胜利不是因为李云龙,而是因为是人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是为了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缺点的将军当然不是死罪,但是,在国军队伍里面有的是,没什么好说的。32楼《三国演义》是舞台剧,所以曹操奸臣,所以可以尽情喊出“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曹操起码在三国前期是忠臣,镇压黄巾,扶持汉室。日本拍摄的《最后的武士》也是舞台剧,事实上一开始我看到用弓箭居然能打赢后装枪,热兵器军阵居然用刺刀冲锋冷兵器军阵,也是无比蛋疼,后来发现别人其实只是借此,叙述本土文化在遭遇强势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悲哀。但是 抗日剧首先应该是历史正剧,人物可以虚构;事件不敢说真实,但逻辑起码要正确。这些抗日剧被骂的第一个就是逻辑有问题……如女兵光着身子敬礼……除非历史真有原型(如有一片就有只剩穿清朝官服独一人死守情节——这倒是有真是历史原型),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八一的三大战役中,哪个将军,包括林彪的形象可曾脸谱化了?呵呵,三大战役当然脸谱化了,只不过你没感觉到而已。有些谣言成了所谓事实。女兵光着身子敬礼绝对不是脸谱化,几乎所有大的正的传世的作品几乎都不涉及性描写。三国演义就是三国演义,要拍正剧可以看三国志或者直接看历史啊。三国演义写的是一种人民的态度,好的领导也不可以不择手段,否则人民也不认可。国军抗战不利必须年年说月月讲,因为那代表着一个落后的时代和政府,否则,政党更替的意义何在?当然这些都丝毫不能减少日本的罪恶。国军带领中国或者说民国被日本鬼子屠戮首都,在光天化日下的街头上演百人斩,你能接受,我不能!没错,中国以前是被屠戮过首都,但是,那是历史上的事情了,可是这些丝毫不能减轻国民党的罪责!或者,我们应该反思如何不让中国的首都再次陷入被敌人街头屠戮的境地!即便是我们要战略撤退让出首都。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31楼至于脸谱化,这是一个艺术问题,实际上脸谱化不等于脸只能朝上面牺牲,这是两个问题。而脸谱化恰恰是艺术典型化的显现,不典型,只强调个案,不会带给作品普遍的,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的文艺作品,只要是好dedou必须脸谱化,美国的好莱坞也是英雄脸谱化,只不过是美国的脸谱化,不是中国的。京剧都是类似的服装,说的却是各朝的故事,这也是脸谱化,所以才有传承性,大家看电视,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个案,而是看和自己共通的,有共鸣的故事。给人眼睛一亮,未必就是对的,无论如何,是非,好坏,还是要说明白的,共党获得胜利不是因为李云龙,而是因为是人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是为了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缺点的将军当然不是死罪,但是,在国军队伍里面有的是,没什么好说的。这帖子本身是谈中国有没有进行仇日教育,所以不应该去楼歪去国共抗日谁功劳大……关于此点中国人自己有争议,但是对日本的罪行是没有争议的。我觉得是这样,舞台剧是舞台剧,历史正剧是历史正剧。舞台剧可以脸谱化,但是正剧不可以,两者不可混合。《三国演义》是舞台剧,所以曹操奸臣,所以可以尽情喊出“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然而在实际历史中,曹操起码在三国前期是忠臣,镇压黄巾,扶持汉室。日本拍摄的《最后的武士》也是舞台剧,事实上一开始我看到用弓箭居然能打赢后装枪,热兵器军阵居然用刺刀冲锋冷兵器军阵,也是无比蛋疼,后来发现别人其实只是借此,叙述本土文化在遭遇强势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悲哀。但是 抗日剧首先应该是历史正剧,人物可以虚构;事件不敢说真实,但逻辑起码要正确。这些抗日剧被骂的第一个就是逻辑有问题……如女兵光着身子敬礼……除非历史真有原型(如有一片就有只剩穿清朝官服独一人死守情节——这倒是有真是历史原型),否则很难让人信服。八一的三大战役中,哪个将军,包括林彪的形象可曾脸谱化了?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17楼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呵呵,在抗战后期,国军基本上是不战的。所以才有湘豫贵大溃退,某些个别的抗战不能代表国军整体抗战,后期是消极甚至动摇的,如果不是盟军胜利的话。至于脸谱化,这是一个艺术问题,实际上脸谱化不等于脸只能朝上面牺牲,这是两个问题。而脸谱化恰恰是艺术典型化的显现,不典型,只强调个案,不会带给作品普遍的,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所有的文艺作品,只要是好dedou必须脸谱化,美国的好莱坞也是英雄脸谱化,只不过是美国的脸谱化,不是中国的。京剧都是类似的服装,说的却是各朝的故事,这也是脸谱化,所以才有传承性,大家看电视,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个案,而是看和自己共通的,有共鸣的故事。给人眼睛一亮,未必就是对的,无论如何,是非,好坏,还是要说明白的,共党获得胜利不是因为李云龙,而是因为是人民的军队,是党的军队,是为了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有缺点的将军当然不是死罪,但是,在国军队伍里面有的是,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不支持日本的战争机器!!!请问这是仇日????!!以自己行动抵制日本战争机器的壮大,这是爱好和平的举动!!正解!再则,楼猪如果不是小鬼子,那就BS楼猪这种炒作旧闻骗分的行为!很怀疑楼猪是鬼子余孽,因为此贴暗藏的心机给人此感觉。
在中国,买日本品牌汽车的人并不少,给这些人扣个没骨气或者汉奸帽子并不合适,实用主义才是最合适的描述,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就是冲着油耗较低,价格中端,内饰做工较为细致等实用性考虑去买的。而反对购买日资品牌的人,我们说这就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这种碰撞就是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碰撞。终有一天,理想主义会被现实磨去棱角,然而若是从小便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那就更加可悲!很有道路!扣帽子和极端民族主义要不得,否则首先陷入内斗,自己人首先是牺牲品
只是不支持日本的战争机器!!!请问这是仇日????!!以自己行动抵制日本战争机器的壮大,这是爱好和平的举动!!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13楼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我也同意所谓的东京大灭绝之类的言论可以停止,这东西往重的说,是一种种族灭绝言论。并不比希特勒和目前部分极右翼的日本人好到哪里去。但是,上述并不是教育,我国的近现代史教育没有仇日。对于日本军人的暴行,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如果说有争议的话,就是抗日和内战,国军到底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国军还是共军谁的功劳大——这和日本基本没太大关系,属于内部争功的矛盾。我觉得脸谱化概念并不好,我国革命军事类影视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脸谱化。比如革命者或英雄必然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哪怕中弹牺牲了,也肯定仰面躺下(《高山下的花环》是第一部英雄趴着牺牲)。其实包括《亮剑》,《亮剑》本身是做了一定的突破,比如主角讲义气不顾抗日战线,为老婆敢不顾军事部署,抢补给不顾友军。往坏了说,就是为了自家人,能坑能打能抢……所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它依然还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战士们在真实战斗中的真实表现,在战斗中,他们基本上还是革命乐观……。这一点,《集结号》就比《亮剑》好,一个听到战斗会尿身的指导员,一个更多执念与给手下一个公道连长,战场上作为断后一群战士的负面表现的是相当真实……同样道理,作为抗战中,日军士兵的素质,总体上其实要好于国军或共军(起码中前期如此),所以一些抗战剧中把日军写的呆头呆脑的,这其实不是羞辱日军,而是羞辱了抗战英雄——他们拼死战胜难道就是一群蠢蛋?这证明自己也仅比蠢蛋好上那么一点……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仇日要看怎么仇视,盲目的仇是不可取的,什么东京大屠杀一类的想法最好不要有,我们中国人不能堕落成和鬼子一样兽性,但是抵制日货则是必须的,这点不包括偷日本的高科技。对于日本的友好势力则是需要争取的,比如那些老八路以及后代,还有日本左派,尤其是日共等,还有西里龙夫等友人代表的群体,这些人是很需要争取的。当年的教育是很成功的,也是对的,就是对日本鬼子,军国主义要一脚踩死,绝对不能姑息!坚决打倒!对于菅直人,这货好像虽然当年是红卫兵跳忠字舞,但是现在来看,似乎右转了,不值得争取,或许只是一种伪装?要仔细观察。总之当年的抗日影片是要坚持的,而且要建立乐观的直接的简单的英雄主义,即我们不怕日本鬼子,虽然他们也很聪明和凶残。最近影视总感觉美化了日本鬼子,脸谱化是必须的。
对于日本,最合理的看法是,日本是一个需要中国时刻警惕的国家。关于中日关系,从历史上看,中日关系恶化,从来都是中国自身衰弱导致,如果中国非常强大,则中日关系都是维持友好的。当然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大多如此,你强大的时候邻国就和你交好,你虚弱的时候邻国就乘虚而入。
在中国,买日本品牌汽车的人并不少,给这些人扣个没骨气或者汉奸帽子并不合适,实用主义才是最合适的描述,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就是冲着油耗较低,价格中端,内饰做工较为细致等实用性考虑去买的。而反对购买日资品牌的人,我们说这就是典型的理想主义价值观,这种碰撞就是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碰撞。终有一天,理想主义会被现实磨去棱角,然而若是从小便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那就更加可悲!
当时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还在当老红卫兵,跳忠字舞。现在的教科书在意识形态远比那时候收敛许多。可见中国没有是仇日教育,只是正确的历史。中国仇日现象,不是因为教育。说的很对,我们只要把历史真相告诉孩子和后代就可以了,这也叫灌输?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开州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