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作文素材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二名

查看: 5721|回复: 7
[文化话题]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05 小时威望97 金币97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50帖子精华10积分5629UID871573
金牌会员, 积分 56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71 积分
威望97 注册时间积分5629精华10帖子
  韩寒是因为在1999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这个结果是双赢。韩寒作为获奖者在高考后可以被协办大赛的大学直接录取(第三届开始取消了),而一个“语文考60分”的学生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一时成为新闻热点,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萌 芽》杂志因此广为人知。据其主编赵长天回忆说:“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萌芽》发行量直线上升,2000年达到了10万份。其后,每年以10万份增 加,2005年每期平均发行50多万份。”(《〈萌芽〉:韩寒在这里一举成名》.cn/book/txt //content_7280479.htm )可谓一拍即合。
  按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的说法,是韩寒自己告诉他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且也给我看过两三篇文章。我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后来韩仁均无意中看到韩寒新写的《求医》一文,“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后来在电话中,我问他文章寄给《萌芽》杂志了没有,他说连同其他两篇一起寄了出去。”
  韩仁均没有提到和《求医》一起寄去参赛的其他两篇文章的题目。据赵长天回忆,韩寒的参赛作品是两篇,为《求医》和《书店》。韩仁均对《求医》赞不绝 口,却不觉得《书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两篇文章的水准没什么区别,文风都很成熟老辣,并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如果是成年人作家的作品,自然不足为奇,但是是高一学生的作品,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韩寒上初 二时,也写过一篇同样叫《书店》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艺》1997年第9期上),文风同样成熟老辣,同样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同样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而且那种刻薄,完全是中年人才有的。也就是说,韩寒在初二时,不仅熟读钱钟书(而他自称在小学时还只读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17 岁时才迷上了钱钟书),而且文风也固定,甚至思想也成熟了。前后两篇《书店》,写作时间相隔两年,但是写作风格和水平是一样的,对成年人来说,这很正常,对少年作家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难道他这两年没有任何长进?
  这两篇《书店》还都涉及到性:
  写于初二的《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
  写于高一的《书店(二)》:“渐近黄昏,民工们纷纷来食精神大餐。进了店门后直奔主题,拿起《人体艺术》纵览不已,看得直咽口水。略有文化者看文字上此类内容,现在大多小说书里男女主人公一路从第一章做爱做到最后一章,乐此不疲。更有书里大肆描写母子恋什么的,还注明是纪实文学。赫西俄德的《神谱》 里,天神乌拉诺斯肥水不流外人田,娶自己老母该亚为妻,物尽其用,竟生得六男六女,但未料神话在今天竟成现实。民工们看完后出门作文学批评,互相交流心得。”
  这完全是属于中年人的恶趣味。高一学生对性有种种联想并写下来公诸于众,也许还可以理解,初二学生也这么做,就太早熟了。
  难怪评委们见到如此老练的作品都非常兴奋,但是自然的也怀疑是否有成年人捉刀。为了避免作弊,新概念作文大赛要对入围者进行复赛,当场命题作文。但 是,复赛的时候,韩寒没有来。于是在第二天由发现韩寒作文的编辑胡玮莳(后来与韩寒成为好友)给韩寒打电话,获悉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后,评委会决定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对补考的情形,《萌芽》的编辑李其纲不久前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回忆说:
  “评委们高度认可了韩寒的初赛作品《求医》和《书店》中所显示的才华,委托我给韩寒出复赛题。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 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 ‘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一个钟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杯中窥 人》。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被韩寒机智地处理成一个人(广义的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的象征性同构过程。……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一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
  按规则复赛的题目是由评委们集体讨论决定,现场告知复赛者的,这显然是为了防止有评委事先把题目透露给复赛者。但是奇怪的是对韩寒的补赛题目却改由李 其纲一个人全权处理。李其纲所述的细节,与当时在场的韩仁均和胡玮莳的说法不尽相同。李其纲说是把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塞进杯子,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2009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 了。而胡玮莳在2000年央视“对话”节目上说的却是,韩寒前面有一杯茶和一杯水,边上有一个袋茶的包装外壳,李其纲把袋茶外壳扔进了那杯水中。那么究竟是白纸、道林纸还是袋茶外包装?三个人,盯着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竟然连是什么样的纸都说不清,一个人一个说法,以致韩仁均后来要含含糊糊地说是 “纸”。这不是很奇怪吗?
  李其纲说韩寒文章处理的是“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而韩寒在文章《杯中窥人》(根据手稿,应是《杯里窥人》) 的最后也说“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但网友的实验发现,不要说是防湿性强的道林纸、袋茶外包装纸,即使是吸水性强的报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 中,过一个多小时也丝毫没有下沉的迹象,更不要说沉到杯底了。所谓“沉降”“沉到杯底”,都是想当然,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文学想像”。考官在出题的时 候,韩寒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忘了先做实验了。
  更离奇的是,尽管李其纲、韩仁均和胡玮莳对扔的是什么样的纸有异议,但是都说是纸,而韩寒的文章却写的是“布”。李其纲说是“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 布)”,问题是,韩寒为什么要把纸处理成布?有何必要做这样的处理?即使把文章中的“布”都换成“纸”,意思并没有任何的变化。明明扔的是纸,韩寒却说是布,就不怕因为离题而被判不及格?难道是因为事先没有沟通好,韩寒先入为主地认为考官会把一块布扔进水杯中?从手稿看,在第一个“布”字之前涂掉了一个 字,似乎对要不要按“布”来写有点犹豫。
  《杯中窥人》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可以推测是和写《求医》《书店》同一个人写的,但是和写博客文章的那个韩寒的文风很不一样,后面这个韩寒行 文口语化,经常出现病句,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以致自称要找人来替他改错别字。但是《杯中窥人》的“的地得”的用法正确,这并非是出书时编辑帮他改 的,因为可见到的手稿部分已可见到正确地用到“地”字。很难想像,一个已学会正确使用“的地得”的人,几年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会用了,尤其是一个一 直不间断地在写作的作家。
  《杯中窥人》一千余字,用较为工整的行书写成,即使照抄一遍,也要用到30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实际的写作时间不是极短的一个小时,而是更短的剩下的 30分钟左右。李其纲以后应该改说“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半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才对。韩寒近来写作并不 以手快著称,一篇回应别人的2000字文章都要花上10小时,何以对比如此强烈?
  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如果 有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功课也不至于那么差。《杯中窥人》的句子中规中矩,但是句与句之间有时跳跃太大,让人觉得有脱节或拼凑。例如“接触社会这水,哪 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为什么思想便向列子靠近?列子思想是什么?让人读得 一头雾水,似乎是默写时有所遗忘。如果默写的话,底稿很可能是手写的,这从文中用到的拉丁文Corpusdelieti的错误可以看出,正确的写法应是 Corpus delicti,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不至于看漏了空格,也不至于把c看成e,从而背错。如果看的是手写底稿,就可以理解了。
  赵长天不久前在微博上回答提问时说:“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但是在2006年他接受采访时说的却是:“组委会留下 一个《萌芽》的编辑监考,其他人就出去吃饭了。一小时后,赵长天和评委回来了,韩寒的《杯中窥人》也写完了。”也即在韩寒写作过程中,只有一个编辑监考, 其他人都不在。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也有类似说法:“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所以赵长天现在的说法明显与以前自己和别人的说法矛盾。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因肝炎病退,在1982年自考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出题考官李其纲是同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因此麦田认为两人是同学。对此李其纲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说:“事实上,如果不是拜读了这篇‘奇文’,我根本不知道韩寒的父 亲曾经也在华东师大求学。”韩寒也回应说:“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就必然会是挚友吗,我的父亲和李其纲先生直到现在都不认识。”如果认识指的是有私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指的是见过面,那么韩仁均和李其纲在韩寒补考那天是见过面的,也知道李其纲的身份。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说的是“《萌芽》的一位 编辑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而在2009年版,则明确说出“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委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
  一些人认为,《杯中窥人》已证明了韩寒现场作文的能力。的确,这是唯一能够证明他具有超出同龄人的现场作文能力的机会,其他的作品因为都是投稿或在网上发布,无法排除别人捉刀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知道了这次现场作文存在着这么多的谜,你是否还会那么认为?
  附一:本文写完后,发现韩寒更新博客,宣布他将在今年4月1日出版《三重门》手稿。我不知道这能够证明什么。即使是有人代笔,当时也肯定是由他抄写了投稿的,当然有手稿存在。不过,作家公布手稿供研究,总是好事,何不现在就先扫描一部分手稿上网?须知韩寒的手稿在网上极难找到,目前我只看到他的二年级 作文、《杯中窥人》的开头的手稿,以及他在高一时向胡玮莳编辑承认自己一时冲动犯错误的信件手稿。
  附二:文中提到的三篇参赛作文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对文字敏感的人可以去看看,看一个初二、高一学生是否有可能写出那么成年化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能力为何后来消失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 小时威望0 金币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0帖子精华0积分10UID1419486
威望0 注册时间积分10精华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 小时威望0 金币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0帖子精华0积分4UID1419916
威望0 注册时间积分4精华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448 小时威望1318 金币615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8积分10082UID911270
钻石会员, 积分 100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18 积分
威望1318 注册时间积分10082精华8帖子
此话题(好像相关的也没人开)没人讨论很奇怪,因为“韩寒”这个符号与教育太有联系了。
丁阳:评方舟子对韩寒《书店》的分析作者: 更新时间:方韩之战,很多人从方舟子能不能质疑,韩寒该不该被质疑,以及左右之争等更大的角度去看待。我觉得没必要发散那么多,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只是事实分析,以及这此论战是否涉嫌侵犯名誉权的法律分析。方舟子日前发了一篇《“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韩寒好友马日拉曾做出了一些反驳,我也认为这篇分析仍然是完全不成立的。
  关于初二下学期的韩寒是否能够博览群书
  在方舟子这篇文章中,他先是依据韩寒最近的博文《正常文章一篇》,断定韩寒小学读的还“都是一些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然而又从韩父《儿子韩寒》中的表述,断定韩寒初中的时候“从下文到图书馆阅读少儿报刊看,他此时的兴趣还主要是少儿读物,买的可能还主要是少儿图书。之后有了借书证到图书馆去过几次,看的也是少儿报刊。”,得出结论“从韩家父子的自述看,韩寒在创作《书店》之前,并没有博览成年人书籍的阅读史”。 (本文仅为个人意见)
  事实如何呢?在《正常文章一篇》中,韩寒不仅提到了他小学时候的阅读,在下一句中就提到了他中学时期的阅读,“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这些书可不是少儿图书吧?即便韩寒从初一才开始读各种杂书,到初二下学期的时候也完全有可能算作“博览群书”吧,方舟子在论证的时候很奇妙的就把韩寒自己的说法引用到小学为止,对初中的就转而用韩寒父亲的说法。
  韩寒父亲是不是说了韩寒初中时期主要读的就是少儿读物呢?仔细看《儿子韩寒》的相关段落就知道,韩父想表述的是“读初中以后,韩寒对课外书籍的涉猎越来越广了”,而之所以提“(在图书馆)他接触到众多的少儿报刊”完全是因为韩寒在看了这些太滥太幼稚的少儿报刊上的文章后,才产生了投稿的想法,方舟子能得出韩寒主要兴趣在少儿读物,这分明是故意误读。试问,一个人会对自己认为“太滥太幼稚”的东西感兴趣么?
  方舟子这里展示的,是明明白白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以及随心所欲的论证。
  韩寒有没有可能模仿钱钟书?
  接下来方舟子论证了《书店》对钱钟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模仿,然后得出结论“刚刚告别阅读少儿读物阶段的韩寒,对《围城》和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就已烂熟于胸,怎么《儿子韩寒》没有对此大书一笔?”
  这句话再次证明急就章的论证错漏百出,《儿子韩寒》第一部分第4节《小学从没得过&双百&分》中,就有这么一句“就像后来他喜欢看钱钟书的《围城》,家里的那本《围城》被他翻得破旧不堪。”这是不是就是方舟子要的大书一笔?这里的“后来”没有明确指明时间,但一个初二学生把《围城》读过很多遍实在是没什么奇怪的。
  韩寒使用humour袭用钱钟书,却狡辩为查字典?
  在这段对比论证中,方舟子还提供了一个细节。
  《书店(一)》“想必与‘幽默’(humour)最初在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十分切意,眼泪鼻涕当算体液,流眼泪便是流‘幽默’。”
  《说笑》:“我们不要忘记幽默(humour)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好象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
  因韩寒称humour解释为体液是从字典查到的,方舟子于是据这个对比称韩寒是“狡辩”,“这可作为《书店》不是韩寒写的一个证据”。
  可是细审这段对比,《说笑》里钱钟书说的是“拉丁文原意是液体”,且没有任何“体液”的意思;而《书店》说的是“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如果真是袭用的话,把体液袭用错了袭用成液体,那勉强说的通,可是把液体袭用为体液,这可能吗?而且还能把拉丁文袭用成正确的英文,这才是不可能的。这恰恰说明了韩寒查字典知道“体液”的解释是可信的。而且,这也说明韩寒也不一定熟悉《说笑》这篇知名度远逊《围城》的钱钟书作品,只是在模仿他的风格罢了。
  主观臆断的地方太多
  以下“文革语言”、“中年猥琐男的恶趣味”的说法,确实是一种观点,不否认存在这种可能,但仅仅是一种可能罢了,何况韩父自己也指出了这一点,“他的班主任就认为他的《书店》恶心,文笔下流”,但非要说这绝非出自韩寒之手,是明显靠不住的。
  此外关于琼瑶三毛是90年代初流行,而97年已经过气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值一驳。“情丝百结”的分析也是主观臆断。
  方文最大的漏洞:韩仁均为何把《奥特曼大战孙悟空》的情节看完了
  方舟子本文中,最大的漏洞在于,方舟子这么热衷于文本分析,却没有论述,为什么57年出生的韩仁均,在90年代初把《奥特曼与孙悟空在一起》看完了,书店原文如下:
  《奥特曼》旁边还有更绝的《奥特曼和孙悟空在一起》,结局竟成奥特曼一同与孙悟空去取经。忽略情节,光画面质量就让人心寒——齐天大圣非人非猴,金箍棒弯弯曲曲仿佛是次品,穿虎袍不像穿虎袍,反而像是短裤。猪八戒牵的那匹骏马小得像驴子,沙和尚脚下生风仿佛挑着两只篮子去赶集,唐僧悠闲得如同现今的某些领导在检查工作,奥特曼在空中疾飞,一路怪兽横行,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不利形势下打得天昏地暗,然后每次奥特曼出现将敌制服。
  一个经历过文革的35岁的中年男人,为何要把一个山寨的奥特曼漫画的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了解得那么清楚?莫非是特地为了模仿初中生,那既然如此,何必又在前头点评那么多“成人刊物”?
  从奥特曼的年代角度看“《书店(一)》作于90年代初”不成立
  对一篇文章进行年代学分析,需要最靠谱的证据。方文中用“没有邓小平南巡后的经管类书籍”、“琼瑶三毛已经过气”、“金山新华书店93年就开架(但韩寒未提是哪家书店)”等等来进行年代推定,证据都很弱。实际上最靠谱的证据其实莫过于提到的这些书名,不过《书店》作于从书店归来后,所记的书目名称可能有误,而且这些十多年前的书出版登记可能不规范,不少可能是盗版书,所以现在在读秀等文献库难以查到确切的对应。实际上最靠谱的年代断定就是那本《奥特曼与孙悟空在一起》。
  这本漫画的名字可能确实有误,叫《奥特曼大战孙悟空》的可能性更大些,总之是一本奥特曼传入中国后的一本书商用来骗小孩钱的山寨漫画。奥特曼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的呢?据资料显示,奥特曼在中国首播是1993年,上海东方台率先引进。那么一个山寨漫画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云南科技出版社日出版过《奥特曼大战孙悟空》,这个方舟子也查到了,但“有可能还有比这更早的版本 ”几乎就是无稽之谈了。也就是说,这么一个山寨漫画,要在上海的郊区书店上架怎么也要到1994年了,这与方舟子之前断定的1993年、1992年之前完全不同。而且,奥特曼在中国是持续热播,这种山寨漫画是持续出现在书架上的。《书店》作者在97年看到这本山寨漫画再也正常不过。
韩寒“假写”之辩升级换将 夫人上阵众人力挺 14:12:46千龙网
  1月15日,前百度高管、IT评论名博麦田以一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让沉醉于赛车以及高价代言,而渐熄创作热情的韩寒重新回归文化版面。自此展开了一场远甚于“假唱”之争的“假写”之辩。   这场激战,春节无休。麦田在其主要论据被驳斥的情况下,于4天后道歉退出战场,为麦田帮腔的“打假斗士”方舟子却愈战愈勇,虽没有一工抵三工的假期工资,但他却“义务”细读韩寒作品,一一指出其为韩父韩仁均代写的迹象,并在韩父举出韩寒家书,韩寒列出千页手稿后,依旧以“父子不可互证”的立场不依不饶。圈内人士包括路金波、宁财神、慕容雪村、麦家、饶雪漫、那多以及娱乐圈人士包括范冰冰、姚晨等均卷入战场。   前日,此前一直作为主要战斗力输出,但进退之间颇为人诟病的路金波宣布戒网,韩寒的媒体联络人更换为其夫人金女士。昨日,韩寒本人及方舟子本人分别接受各大电视台、视频网站访问。在此事件之前,韩寒曾明确表明自己“不上电视不出镜”的原则。   麦田首发冷枪   1月15日,麦田出人意料地发表博文,解读了少年作家韩寒的成名之路,称韩寒在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其父韩仁均通过与《萌芽》杂志副主编、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的同学关系“走后门”,新概念组委会提前泄露了复试题目而得。同时,他质疑出版人路金波实际上是韩寒的经纪人及宣传策划团队负责人,他操纵了韩寒的公众形象,并策划韩寒的写作转型等种种事宜。   麦田还图文并茂地以表格形式列举出韩寒赛车时间和博客时间的比对,指出13次赛车时间和写博客时间冲突的例子,以佐证“韩寒参加比赛的同时不可能还有精力和时间整理思绪写出时政长文,其背后必定有着写作团队和‘枪手’。 ”   韩寒悬赏应战   屡屡捧赞韩寒的各类报道,从未得到韩寒本人的重视,但就普通大众而言名不见经传的麦田一记冷枪,却得到韩寒第一时间的撰文回应——声称悬赏2000万,寻找有人为自己代笔的证据,这一悬赏金额先是被韩寒好友范冰冰翻倍,随后又被其各大圈内好友一再加码。此时,韩寒的回击虽出人意料,且大失其原有写作水准,但仍带有一定的幽默调侃意味。   但麦田文中涉及的另一质疑方,由《萌芽》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几位“掌柜”,却严肃地就此事进行回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策划人、《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认为麦田的观点“简直就是荒唐”:“麦田凭借的完全是一种想象。 《萌芽》出版社自1999年组织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非常注重声誉,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丑闻,我们也不会允许这种漏题事件的发生。 ”   李其纲则在听闻记者转述事件始末后,先是对采访要求谨慎以对,随后发布长文自辩:自己与韩寒父亲分属同一大学前后两级学生,在每一级有上百人的情况下,彼此互不相识,而这一点也能得到数百位同学的证明。自己绝不愿意在此事件中充当一个“被拼爹”的不光彩的角色。   随后,麦田文章中最具 “杀伤力”的论据——写作与赛车时间比对表、文章题材罗列表,被媒体人士指出多处篡改和捏造数据,对此,麦田也回应承认有误。   在几大当事人的正面回应,与铁证如山的数据差错面前,率先质疑韩寒的麦田率先休战。   多人混战散弹   对韩寒的质疑混战,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陆续加入反对韩寒的阵营的,包括方舟子、木子美、自由撰稿人彭晓芸、央视评论员王志安等,他们共有的特点是媒体美誉度不高,甚至较为媒体认知度,需要在其名字前冠以介绍性头衔。   反对韩寒的“弹药”,则包括“韩寒的文章为父亲代笔”,“韩寒的文笔充满中年男人的猥琐”,“韩寒的文字没有审美接受度”,“韩寒正在试图文化垄断以及对他人的禁言”等等,甚至包括 “赵长天也是韩寒的代笔”这样更为不着边际的假设。有网友戏言,赵长天要代笔也是为自己的儿子,悬疑作家那多代笔。而此前乐于担当围观群众,看看好戏的那多大呼“躺着也中枪”。   “枪战”至此,为散弹式攻击,涉及面广,而杀伤力不甚强大。   众作家群殴挺寒   对面“反方辩友”的散弹式攻击。一直身兼主力大炮,却常常发出臭弹的路金波,从未停歇其一一加以辩驳的热情。而韩寒则拿出长达千页的手稿,以图证实自己的清白。但对此,质疑方仍表示,手稿如此干净,很有可能是其抄写而来。   为韩寒帮腔的,还有宁财神、慕容雪村、麦家、饶雪漫、那多等在写作圈颇具人气与市场的作家。被误以为麦田的麦家大呼“我不舍得攻击韩寒,我很欣赏他。 ”饶雪漫则撰文回忆其在《少年文艺》任编辑期间成为挖掘韩寒的伯乐的往事,为韩寒人品背书担保。   慕容雪村的一段话可能代表很多作家的心声,以及加入论战的原因:“我和韩寒接触不多,还算不上朋友,我欣赏他,但绝对谈不上崇拜。这次之所以出来说话,就是因为方舟子的战法让我也感觉危险,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我有证人。证人没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没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   之前,有一位“名作家”爹,而“躺着也中枪”的那多,也反讽式地表达了与慕容雪村同样的意思:“作为一个被人问起出过多少本小说只能回答一个约数、哪本书写于哪一年需要查电脑文档记录才能确定,小说人物年表直接引用读者整理的数据的作者,如果以后方舟子之流的考据派一考据,肯定能得出我小说不是我写的结论。而且我还写过三种截然不同类型的小说,我小时候作文成绩很不怎么样,天哪铁证如山啊!韩寒挨的枪我都能挨上! ”   此外,就反对韩寒方面的选手自称“应支持正当的文学批评”一论,学界表示,质疑“代笔”并非文学批评范畴。   方舟子端出机关枪   相对于战斗力一般的各位“散弹”队友,方舟子在春节前后始终保持着自己高亢激昂的战斗热情,和执着到底,“你说什么我都不信”的战略方针与可贵精神。   媒体称此事件为“韩方大战”,正是因为方舟子 “重型机关枪”般的强大战斗力。   两周来,方舟子陆续质疑了韩寒的文史水平,并提出“三重门”的典故韩寒经常语焉不详,可能本身并不熟知。对韩寒文章《求医》进行了医学分析,推断文章中提到的韩父得病的症状。模仿福尔摩斯的破案手段,对韩寒家书进行了笔迹分析,得出家书可能是伪造的结论。而对韩寒拿出千页手稿的证据,也以“过于整洁,可能是抄写”的理由,不予采信。   昨天,方舟子就网络调查中“66.66%的人支持韩寒,33.34%的人支持方舟子”的数据发表回应,“我不是要争取大多数人支持我,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韩寒网上有很多粉丝,而且是很有组织的粉丝团,他们可以一起去投票。即使大部分人不支持我也没关系,我只是把我分析的结果和观点亮出来。你认真去看,表示认同我的观点,如果不愿去看,也不要开口就骂。 ”   就路金波披露的韩寒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人民币一事,方舟子表示不怕应诉,“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倒是韩寒及其团队对我以及我的家人的攻击、谩骂、造谣根据中国法律涉嫌侵犯名誉权。 ”   韩寒全家“捅”出战   韩寒方面,主要战斗力由韩寒、韩寒父亲韩仁均与路金波的“铁三角”,正式换成了韩寒、韩寒夫人、韩寒父亲的全家“捅”。   路金波首先在微博上表示,他将戒网7天,暂时退出争吵,“媒体联络人替换为韩寒夫人,网络渠道由韩寒父亲韩仁均负责。 ”卸任韩寒媒体联络人后,路金波言论也趋于自省。他发博表示,并以较为客观的角度反思此事展现的几大论题,“言论自由和造谣诽谤的边界?事实的完整性可能吗?方舟子的自由如果侵犯韩寒的私权怎么办?为什么韩寒和方舟子那么火?公共人物应被如何消费和如何保护? ”并表示要写一篇关于“逻辑与心理学魔术”的纯学术文章。对于自己前期的言论,路金波承认有时是陷入“网络癫狂语境”。   就起诉方舟子一事,韩寒方尚未对外宣布是否已经立案,仅承认正在进行手稿公证。而韩寒夫人金女士,严格意义上也并非是全新上任的“韩寒媒体联络人”,早前就有不少资深媒体记者直接联络其转达采访韩寒的意愿。面对此前的沉默,此刻的换将,她表示:一是跟韩寒关系亲密,转达媒体的采访要求更便捷;二是自己一直低调,不想走到台前,“做不做公众人物,个人也有选择的权利”;三也是路金波之前跟媒体的对答中确实有些言论欠妥。“对这些事,女人和男人反应不一样,他可能觉得要讲清楚,所以现在起诉、复印手稿,我替他觉得不值得,做这些又无奈又心酸。 ”   据悉,韩寒与金女士的女儿,现只有一岁半稚龄,又要育儿,又要帮夫的金女士,所言“无奈又辛酸”,可能正是因此。
编辑:米兰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712 小时威望884 金币25730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60帖子精华14积分14931UID894223
钻石会员, 积分 149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069 积分
威望884 注册时间积分14931精华14帖子
13:59&&只看该作者
  老朽是1935年生的人,1951年到1956 年上半年在四川省开县中学即现在的重庆市开县中学念书,常去县新华书店看书。书架上的书完全可以自己取下来,而且就地翻阅。田汉的《获虎之夜》等剧作,我就是在开县新华书店的书架前站着看的,感动得掉泪。
& && & 开县是小县城,早在1950年代就可以由读者自己取书翻看。
& && & 当然少数特别贵重的书,读者是不能自己取到的,要售货员取。[ 本帖最后由 桂林古稀老朽 于
14:18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桂林古稀老朽 于
01:06 编辑 ]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 小时威望0 金币-4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0帖子精华0积分162UID1420371
威望0 注册时间积分162精华0帖子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概念作文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