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的现把悲伤写成协奏曲文章?在那里发表。。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你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总会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你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总会得到别人的关怀,来自家庭的、社会的,想必你也一定关心帮助过别人,或曾经想关心帮助别人。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往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歌手潘美辰曾经在她的《我想有个家》中唱道:心中拥有爱,总会被关怀。她唱出了对人生关怀的渴望。请你以“人生关怀”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发表你的见解,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渴望,抒写你的畅想。
题型:写作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相约在酒吧如水的日子一晃即逝,转眼间七年过去了,张王赵李通过电话联系,准备聚一聚,叙叙同窗之谊.组织者是张,地点在张新近营业的玫瑰园酒吧.见面了,大家激动得相互拥抱,再照胸一拳打得情深意重。“哥们儿,混得咋样?真他妈的想死你了。”大家喝酒聊天,好不尽兴。“×××混得不错,刚升职了。”“那小子就是精明,改日非蹭他两顿不可。”“×××英年早逝。”座下一片嘘叹“可惜了。”聊着聊着,大家说到自己的家庭。起初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渐渐地,大伙儿动了真情。四人中就数李生活最窘迫,还处在“帮困”之列。他兴致不高,只是偶尔搭腔两句,更多时候只是木讷地充当听客。首先是张。“我的境况大家是看到的,这酒吧是小点,可也够档次。不过,我的那位大家见过,丑是丑点,但我在乎的是她那15万元铺底,没办法,丑就丑吧。不过,有时见到漂亮的,这心里还真是不平衡。”接下来是王。“我不图别的,就图她漂亮。她就爱花钱,这手好像漏钱似的。没法子,谁叫我图她漂亮呢。”赵接着。“我真倒霉,单位里人都说我是妻管严。我有啥法子?谁让她爸是厂长呢?我这个科长只有小心伺候,否则我的饭碗……不保啊!”张、王、李都叹气摇头……三人一起把目光投到一直不吭声的李身上.“我……其实我知足了。我在五金厂里上班,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二点。她在距厂差不多二里的地方摆摊卖馄饨,天冷了,西北风呼呼地吹,她就在那一直等,直到听到我自行车的铃声,她旋大油灯,给炉子加煤。然后,她会给我盛一大碗热馄饨,叫我吃了暖暖身子。这么冷的天,她一个女人家就这么坐在那里等,两只手冻得又红又肿。她看到我疲惫不堪的样子。心疼地说:‘累吧,这活要是干不了的话就别硬撑了。咱们到乡下去,咱攒的钱够办一个小鸡场。虽说日子不会太宽裕,可吃饱穿暖肯定不成问题。你也不用每天都这么累。看你,都瘦成什么样儿了。我心里有多难受,你知道吗?’她眼泪一个劲儿地往外流……”李越说越动情,声音也开始颤抖了:“我,我真的知足了,我一个没出息的工人有啥能耐?她死心踏地跟着我日夜操劳,还替我担心,为我流泪。人家老婆的手又白又嫩,可她原本白嫩的手整天与碗筷油水打交道。我心疼她叫少干点。可她只是淡淡地笑笑。说她不会让一人苦一人累,我家的担子是重是沉,可我家两人扛担子。”李开始流泪了“我活得窝囊,可我这心里热乎乎的,人生路上,我扶着她,她扶着我。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多少风风雨雨过去了,要不是她的关怀,我早就倒下去了。”张王赵张大嘴巴,眼睛瞪着圆圆的。惊讶?怀疑?羡慕?他们怀疑是否有这样的关怀,又羡慕李的幸运。之二:人&生&关&怀夜,静静的,静得出奇,也静得可怕。眼前,只有一根蜡烛,闪烁着,仿佛在谱写“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豪壮,然而我却无心关照它的情感,任它泪水横流。我,没有关怀过它,它却一直照亮着我。今天,是我十八岁的生日。难道上天注定我将要在这个孤独的夜晚发表我的人生宣言吗?我茫然了,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也唤醒了那如梦的往事。记得那年中考,同学们都有沉浸在父母的关怀和希望中,千万次嘘寒问暖,千万次叮咛嘱咐,幸福的感觉不言自明。而妈妈却依然整天忙碌着,对于我,她似乎熟视无睹,依然是往日的沉默。离考前的那天早上,我刚起床,书桌上放着一张纸条:孩子,我永远相信你的能力,正如相信我自己一样。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完全领会了妈妈的沉默。其实沉默也是一种关怀,一种智慧的关怀。只有发自内心的关怀才是真的。正因为这沉默,埋葬了我往日的浮躁,我不再埋怨,不再自负;这沉默,也点燃了明天的希望,我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然而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关怀。在我心里,我一直天真地认为,关怀便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然而我错了。关怀是两方面两个人的事,是相互的。正如谁胸中没有阳光,谁就别想得到爱。我从来没有真正关怀过别人,即使是妈妈。我从来不知道妈妈的脸上也会爬满皱纹,那都是我的作品;我更不知道妈妈的眼睛里也会变换神情:我高兴时,她的眼睛早已弯成一条弧;我不高兴时,她的眼睛里早已溢满泪水。这一切,我都不知道。我笑我的无知与不懂事。现在,我独倚在桌边,爸爸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妈妈不在,只为我留下一只蛋糕——眼前的那一块插着一根蜡烛的蛋糕。还有一张纸条:孩子,今天也是我同事家孩子的生日,她父母不在,我就不陪你了。我相信你会同样快乐。我这才发现我又错了:关怀不仅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妈妈让我读懂了关怀。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往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读懂关怀,需要心与心的交融与碰撞,需要用真情去感受。人生关怀,是一种美丽。夜,仍然是静静的,却静得深沉,静得可爱。之三:重&拾&真&爱十九年前的重阳,在一对乌润的眼眸迎来第一轮朝阳的时候,我便开始沐浴关怀的微雨。清新得像一杯无香的开水,醇厚得如一坛浓浓的烈酒。——这便是儿时感受的关爱。后来,从阴抑的家庭走出,我变得冷漠而高傲,我拒绝一切关爱——亲情、友情------只爱将心事诉与天边那抹孤云,只爱对着一地落花发出感同身受的嗟伤。孤傲的外表掩盖不住内心的凄婉,冷漠的表情掩饰不了一颗脆弱无助的心。——拒绝关爱的感受。终有一天,我不堪重压,不能忍受抗拒关爱后的寂寞空虚。默默中立下这样的誓言:我要找回失去的关爱。一个微雨的午后,同伴雀跃着进来。我递过一杯水:“累了吧,喝杯水吧。”同伴怔怔地望着我,接过水去竟不知如何是好。许久,我们相视一笑,感觉彼此的眼角都湿湿的。一句问候可以融化百丈冰雪,一个交心的微笑可以解除万道厚壁。——这便是关爱的魅力。下午,同桌呕吐,我雪白的衣裙被染了一大片。我没有在意,默默地扶同桌回宿舍,几十双眼睛望着我,我感到一种释怀的惬意。那是一只孤雁在迷失许久后找到雁群的欣喜,那是一个花蕾在沉默了许久后傲然绽放的酣甜。——这便是关爱的惬意。一个太阳喷薄的清晨,我捧着一束花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洁白的病床上,躺着一位疲惫而幸福的母亲。旁边是劳累的父亲,床边睡着一个幸福的小生命。我不禁想:十九年前的某个病床上,也同样躺着一位疲惫的母亲,旁边是幸福的父亲,床边是一个可爱的生命。望着眼前这个和我有着半脉血缘的生命,看着额角上有些斑白的父亲,我的眼角有些湿润。父亲和那个柔弱而温柔的女儿见我去了,有些受宠若惊。家庭变故后的半年里,我第一次接受他们的关爱,也第一次向他们送出关爱。关爱可以消除怨恨,可以找回逝去的真情。——这便是关爱的伟大。十九岁的生命对关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新的理解。但我始终理解——真爱无香!之四:杂感于关怀(一)小时候,最怕的就是父亲的责骂和痛打。父亲双眼一瞪,也能把我吓得两腿发抖。上学后,最怕的是老师的厉声批评和写检查。那时候看有的大人写的文章,说怀念父亲的责骂或是老师的批评,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现在长大了,父亲的责骂或是老师的批评很少听得到了,但我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出其中包含的关怀。——关怀,并不总是以和善的一面出现。有时,它包含在了厉声的责骂至痛打之中。(二)有一位通学生朋友告诉我,他的妈妈每天都跟他唠叨,特烦。有一位寄宿生朋友告诉我,有时躺在宿舍里,特别想念妈妈的唠叨。有哪一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不关怀自己的孩子呢?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是平凡的,她们把对孩子的关怀蕴含在了每天的洗衣做饭中,蕴含在了每天的唠叨之中。可惜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直到失去才能体会到。——有时,关怀就在那一件件小事中,小得以至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三)从桑兰从跳马上摔下来的那一刻起,桑兰就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在桑兰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每天都有雪片般的贺卡、祝语和鼓励信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桑兰的床头。桑兰是坚强的,即使没有这些贺卡、祝语、鼓励信,她也会顽强地活下去。但现在她能够坦然面对所发生的一切,能笑着坐在《五环夜话》中面对全国的观众,却离不开那些贺卡、祝语、鼓励信带给她的关怀。——有时,关怀能让脆弱的人变顽强,顽强的人更顽强。(四)前一阵看报纸,看到报上有这么一则消息:第一位接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学生已经顺利从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已经不记得这位大学生叫什么名字,但我知道,他一定会好好工作,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人的关怀,自己是不会有今天的。如果没有那么多陌生人的关怀,他也许会一生在某个穷山沟里与贫穷抗争。——有时,关怀会改变人的一生。无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你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总会得..”主要考查你对&&话题作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特点:1、相关性
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等文体。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话题”式作文就是要让学生驰骋于形象思维的空间,表现中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为“话题”式作文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涌动,学生尽可以放开手脚,海阔天空,任意翱翔。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的空间,也可以任意展开联想的翅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应用写作》(月刊)2001年第6期)
把握好题目的关键所在于审清话题的限制,确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其次要审内涵,搞清话题的引申义.最后要审提示语,因为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与命题作文区别:
①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所供题目仅仅起提示内容指向的作用。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写作内容的中心(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③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④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⑤话题作文范围广,十分好写。⑥命题束缚性较强,相对来说发挥余地小。注意事项: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五个技巧
一、要全面
审清命题的所有信息要素。新话题作文文题的表述一般由导语、材料和要求三部分构成。对这三部分用语要全面关注。尤其是“要求”用语,其内容往往涉及角度、拟题、文体、字数、提示、警示等,大都是刚性要求,不可逾越,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要求”后的1至3点和第5点,而第4点则是一个善意的提示:“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材料表述有时会表明题型如“以‘我说90后’为话题”,有时则比较模糊,需要借助有关信息参比才能半端出题型,如辽宁卷材料表述的第一节“513网上论坛。主题:明星代言”,它意味着以“明星代言”为话题写文章。
二、要深入
审清话题概念的内涵、外延甚至一些隐含信息。还以“我说90后”为例,其中“90后”应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而不能理解为时间、时代、社会等。“我”意味着文章应以第一人称表述,是写个人的认识,但不是写自己,并且第一人称还可以用“我们”来表述。“说”导向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是要求作者发表对“90后”群体的感受、看法和评价。
三、要分析
审清材料的内容、含意以及不同的角度。如辽宁卷“明星代言”,应围绕“明星代言”现象衍生出“小主题”或要点,如诚信、责任、道德与利益、法制等。抓住这些要点便于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逐层论述。而天津卷“我说90后”材料中“嘉许”、“担忧”、“诠释”三个关键词则是三个并列的角度,最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叙事或评说,不要将几个纠合在一起,以至缠绕不清。
四、要推求
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策略和方案。高考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既要教育考生,又要引导舆论,自然应有积极的命意。话题或文题只是一个“窗口”,它要引导考生张望社会、世界和人生。因此我们应以正确的[2]思维方式联系社会热点,推求命题意图。比如“我说90后”这个话题,是要让考生了解、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群体,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而“明星代言”这个话题,将材料和社会热点如三鹿奶粉事件联系起来则能推出其“引导考生关注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学会辩证思考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意识”的命题意图。
五、要抓“点”
这样便于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合适的文体、合理的思路,形成最佳写作方案。比如“我说90后”,材料中那三个关键词,你只需选择一个以优化的方案展开;而其中的“说”,明眼一看,议论文便是最合适的文体。再如“明星代言”,抓住五则材料的要点,可快捷地理出文章的合理思路。当然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如道德自律或法制监管深入剖析,形成最佳方案。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在你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总会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5902232277213106256834242847144585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社会性别意识的彰显
(原作者:张莉)原先我小说中的某种女人消失了,她们曾经古怪、神秘、歇斯底里、自怨自艾,也性感,也优雅,也魅惑,但现在她们不见了。阴雨天的窃窃私语,窗帘掩映的故事,尖叫、呻吟、呼喊,失神的目光,留到最后又剪掉的长发,她们生活在我的纸上,到现在,有十多年了吧?但她们说不见就不见了,就像出了一场太阳,水汽立马就干了……我从房间来到地边,跟牛和南瓜厮混在一起,肌肤相亲,肝脏相连,我就这样成为了万物。
——林白《万物花开》(2)
内敛的绚烂
在未来时代的女性写作史中,21世纪最初十年的女性写作一定会成为一个令人欣喜和回味的起点,因为它以丰硕的创作实绩为一百年中国现代女性写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序幕。在文学期刊、报纸副刊、在网络博客上,活跃着不计其数的女性作者群体——中国还没有哪个时代的女性写作者们像今天这样活跃,这样的生机勃勃;女性写作者们不再只是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者,她们开始进入更为艰深的领域,文学评论、艺术评论、时事评论、影视剧编剧,她们中有很多人已成为所从事领域的佼佼者:崔卫平、戴锦华、翟永明、李银河、刘瑜、王海翎、六六……也是在这十年,中国当代文坛罕有地活跃着从三十年代出生到八十年代出生的五代女性写作者的身影,宗璞、张洁、叶广苓、王安忆、铁凝、方方、万方、范小青、池莉、裘山山、蒋韵、迟子建、孙惠芬、邵丽、须一瓜、徐坤、张抗抗、北北(林那北)、叶弥、葛水平、魏微、金仁顺、朱文颖、盛可以、鲁敏、滕肖澜、姚鄂梅、黄咏梅、吴君、塞壬、郑小琼、张悦然、颜歌、笛安等,这十年的女性写作也因一大批优秀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虹影、张翎等的精彩出演而气象万千。
女性写作者们以勤勉不懈的创作书写出了当代文坛的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政府奖和民间奖中屡获肯定——女作家作品在各类文学奖项/选刊选本中所占比例的明显增加,稍加留意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的性别比便会发现,第一届短篇小说奖获奖者的男女比例是4:2,中篇小说是9:1,而到了的第三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男女性别比都是2:3,女性获奖者超过50%;另一个例子则是2010年的“中国小说学会奖”,从长篇、中篇、短篇到特别奖,四位获奖者严歌苓、方方、范小青、张翎均为女性——并不夸张地说,女性写作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真正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半边天”。
这只是新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显在变化,事实上,女性写作在书写内容、书写视角和书写姿态上的潜在变化更耐人寻味:从《上种红菱下种藕》、《富萍》、《逃之夭夭》、《月色撩人》到《妇女闲聊录》、《万物花开》,从《笨花》到《小姨多鹤》,女性写作者们对底层女性命运更为关注,她们更善于从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中书写爱情、身体、性以及婚姻,更善于从民族国家框架下书写个人史,善于在浮世中刻画如浮萍一样的个人运命——新世纪女性写作十年完成了从“闺房”到“旷野”,从“个人”到“万物”的转变,这表明新世纪女性写作者以丰富的写作实绩实现了某种转型。
这是写作观念的变化,女性写作远离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世界的方法;这是价值观的坚守,当整个社会只以GDP的迅速增长为荣时,她们的写作远离了大众文化的浅薄,她们以书写我们所在的浮世,小镇,乡村,和辛苦的劳动者在一起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如果说姐妹情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那么,新世纪十年的女性写作就是通过对贫穷的“不可见阶层”女性生活书写,通过理解她们的艰难、分担她们疾苦的方式表达对另一群姐妹的深切关注,这是对女性群体的重新认知,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姐妹情谊”。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她们将女性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努力,表明这是一群自觉的社会性别意识写作者。
有必要讨论一下本论文所使用的“社会性别”概念,它避免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缺点——女性主义理论常常假定妇女因为在生理上相似,所以在利益上也相互一致。而事实上,女性在社会中的共同利益不单取决于生理上的相似性,还取决于她们所从属的阶级地位和民族国家属性。“社会性别”强调性别身份的“社会性”——它关注两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构成,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性别差异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历史、宗教、种族、经济和文化的等等,同时,它也关注性别内部的分化,由于阶级、阶层以及民族国家身份的不同导致的女性之间的利益差异。
如果我们把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中的“个人化写作”和“身体写作”中那种幽闭、封闭和中产阶级趣味的写作,把卫慧等人的“美女写作”视作一个理解背景,那么新世纪女性写作的独有气质:开放性和人文情怀将被发现。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个人写作和女性写作完成了女性写作阶段必要的“向内转”,那么,新世纪女性写作以诸多写作实绩完成的是“向外转”, 正是这样的宝贵转型,女性写作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如果说,“经历了新时期女作家创作的繁荣,90年代女性写作在性别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双重意义上进入、展现了更为成熟厚重的格局”(3),那么新世纪女性写作则是在“社会性别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双重意义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格局——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女性写作姿态和书写样式,是新世纪女性写作的珍贵收获。
“可见的”大众女性文化
讨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转型,不能不谈这十年来女性文化的变迁,它牵涉到整个中国十年来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迁移。对多元女性美的包容和接受似乎是这十年社会文化最大的显在表征。李宇春现象是一个表征。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生”节目将李宇春、周笔畅、黄雅丽等带有中性气质的女性形象推到公众视野,而以女性观众为主的狂热消费群体的集体投票以庞大而令人吃惊的数字方式显示了女性审美观再也今非昔比。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网络流传的“信春哥,得永生”以及对李宇春形象的诸种调侃也预示着这种审美观在现实接受领域所遭受到的巨大抵抗。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文化现象是张爱玲《小团圆》的出版及对《小团圆》全方位的疯狂娱乐性消费,读者对书中性描写等同于张和胡兰成本人的猜测都在以“天雷滚滚”的方式将文学作品演变为八卦小报,而这本在张本人生前并未准许出版的作品能顺利出版并受到张迷热捧——《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早已被忘记到九霄云外,也不再是关注的核心,“张爱玲不仅变成消费对象,张爱玲式的文学选择也被‘孤立化’/‘私人化’,她与五四以来文学思潮的挑战/呼应的复杂张力完全被忽视了……张爱玲作为写作者与其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完全被其私人的情感经历所遮盖了”。(4)
十年来女性文化的变迁史其实就是身体价值观的变迁史。整个中国进入了过度消费女性身体和隐私的社会进程:在各大网站的娱乐版面上,女明星们的“暴乳”和“走光”以及“小腹凸起”的标题大肆流行也表明全社会都在毫不羞愧地假娱乐媒体之眼,假男性视角窥视女性的身体。更具象喻意味的小细节或许能戳穿某种多元文化的假象: 1米75的林志玲初出道时的“高大”令很多人不适,她当时并不具有娃娃音,所以,她并不为人熟悉和接受。但是,一旦林志玲使用“娃娃音”、“低姿态”、“软身段”时,她便寻到了被社会接纳的方式,寻到了使自己成为“可爱的”法宝,从而成为广告商和电影商争相邀约的红人。
李宇春和林志玲的存在和走红,张爱玲的持续神话和正典化构成了这个社会女性文化的最有意思的征候,它一方面表明这个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但另一方面又充分表明这是一个严密不透风的社会,它有着坚硬而强大的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一方面,这是“新世纪十年的文化生活表面上看来极为‘多元化’,但骨子里却极为单一,当人们不假思索地嘲讽春哥们的中性化之时,似乎胸中已经有了‘女性应当如何才算女性’的标准答案”。(5)(原作者:张莉)以上都是可见的女性际遇和女性文化地形图,但分明还有一种不可见的女性际遇和女性生存。那是在大众传媒的喧嚣之下:在广大的中国南方,是几十万上千万的自动化流水线的女工,她们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的是被机器“断指”的命运;而广大的农村,是数以万计的家庭两地分居,空巢空村现象普遍;从南到北的一线二线大城市里,许多人近中年的企业女工面临下岗、失业、失婚和老无所依的命运。
可见的热闹与不可见的艰难深刻表明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微笑”的宣言并非出于偶然,媒体对于富人生活的渲染和对穷困人的忽略早已表明了一个社会的民间选择,它只不过是经由一个女性在婚姻选择判时不小心说了出来而已。大众文学领域出现的两个女性人物“杜拉拉”和“海藻”便是这种价值观的必然产物。她们都是苦读学习考上大学的毕业生,一个人的命运是靠职场规则努力打拼获得提升,最终实现月薪4000变成年薪20万的梦想;另一个则是依凭美貌半推半就成为“二奶”,进而摆脱贫穷命运。这是两位女性作家李可和六六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的镜像,这也是当代中国青年女性的典型命运,无论哪一条路,她们都无可逃离地陷入追求“金钱”的路途中,陷入了只有金钱才可以证明其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强大逻辑里。
这是并不乐观的文化生存环境背景,只有在此背景下,中国当代女性写作者的精神气质才会获得显现: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那些大众传媒文化中所没有的女性形象,看到了讨生活的劳动者们的疾苦,看到了朴素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王安忆、铁凝、迟子建、孙惠芬们书写出了一批值得尊敬和铭记的作品,也使“不可见的女性和她们的生活”浮出现实地表。
“爱情诗”
新世纪女性写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具有复杂性,尤其是七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作家那里,爱情既非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也不是池莉的《不谈爱情》和《绿水长流》,换言之,爱情既不是无坚不摧的爱情信仰,也不是日复一日的庸常人生——爱情在新世纪十年女性写作中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感游戏和情感互动,它并不一定是长久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怦然心动。
金仁顺(6)是新世纪十年中最为注目的以书写爱情见长的小说家,她擅长捕捉男人与女人之间最刹那最灵光的那部分情感。她笔下的爱情荡涤掉了神圣光环,男女间的你来我往的小心思,细密而不失优雅,金仁顺在爱情小说里是克制与冷静的,这使她的写作与那种歇斯底里鱼死网破的“女性写作”保持了距离。她的爱情小说也并不排斥身体,事实上中年男人爱上那个女人多半因为她年轻而羞怯的身体,而女性之所以爱上男人也在于他的经济安稳,性格包容——金仁顺在消解某一种爱情神话时也重写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金仁顺的女性人物,即使一无所有的贫穷,在面对背叛和伤害或者分离时也是有主体性的,而并非不堪一击。这种女性的主体性也是整个“70后”写作的一个特质,在爱情中,她们的女主角绝不扮演或承担那个受伤者,而这种受伤者和控诉者形象在她们的前辈那一代作家那里却时有出现。与其说女性在爱情或婚姻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如说新一代女性写作者看待爱情的方式和对爱情的理解发生了整体的转变。
叶弥的《桃花渡》书写了一种不同凡俗的爱情,那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作为经历过许多男人的“80后”的“我”爱上了一位居士,感受到纯粹的美好,但是,之后“我”便听到这位居士已然出家成为“僧人”——他因为遇到了自己梦中的女人而感觉到生命的完满。与撕心裂肺的爱情相比,叶弥书写了佛教意义上刹那即永恒的超拔爱情,以及这种爱情在这个时代的稀缺,这是叶弥与金仁顺在爱情书写上的不同。叶弥是新世纪十年一位独特风格的写作者,她具有女性书写者的某种神秘与空灵,并常常能将这种书写品质发挥到极致,使自己的写作具有某种暧昧之美。
“70后”作家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家魏微的《化妆》(7)是一部优秀作品,它将爱情与金钱、身体以及岁月之间“目不忍睹”的关系进行了一次重写。当嘉莉以礼物的价格来揣测男人对她是否爱,多年后又以贫穷女性的姿态再次测试时,魏微其实是狠心地撕下了这个世界关于爱情的所有伪装——她将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最本质最势利的关系通过一个女性的情感际遇表达了出来。嘉莉是勇敢的,她可以以一无所有的方式来面对曾经的肌肤相亲者,嘉莉也是执拗的,她偏执地以这样的方式来戳穿了爱情和性的本来面目。科长和嘉莉之间当年是相爱,还是仅仅对肉体的迷恋,或者只是打发时光,逃脱生活的庸常?这困扰嘉莉的问题,想必也困扰现时代的诸多女性。如果将当年卫慧因书写性而迅速走红的际遇以及当年诸多“70后”作家被包装成美女作家出现的情景做参照,会发现“70后”作家对爱情的理解包含了与前辈作家非常不同的视点,那么,这种新的更为复杂和透彻的理解,是否得益于当年她们前辈书写者所开拓的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的潜在影响?
相对而言,戴来(8)别具风格,她的特点在于你根本无法从她的小说中看到一丁点儿的女性气息。这令许多人惊讶,可正是这样的“看不到”,恰是这位女性作家以一种假面的方式对世界关系的重写,戴来小说中罕有地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性以及情感,这个执拗的作者仿佛一直都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追问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存在。
《缺乏经验的世界》(9)大约是盛可以近年来最为出色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女性身体欲望的故事,是对男女之间虚妄爱情的讲述。年华不再的女性面对拥有俊美身体的男青年时内心有那么多的内心波折:她渴望与之接近,但又深知自我与他者之间相隔的“千山万水”,这部小说的魅力在于盛可以将这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几乎都忽略不计,她使他们相遇在了狭窄的火车上,这纯粹是一场年龄上有所差异的性别相遇。青年男性以一种青春的令人向往的性的欲望形象出现,尽管这样的形象在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就已出现,但是,如果我们能想到张洁或张辛欣对漂亮男人的不屑,想到当年莎菲对自我欲望的鄙视和自责,就会发现新世纪女性面对男性躯体的欣赏和心动是对文本中男性形象的变革性书写。朱文颖(10)的写作极具南方特点,或者说是类上海化风格,但与上海的喧嚣相比,她的小说又多了些小家碧玉的温婉,令人难忘的是她笔下的男人王莲生,这是有着阴柔的南方之美的男性,聪明而性感,像是生活在当下,但又分明有些民国才子的风范,“他”在《哈瓦娜》和《繁华》中复现,成为她作品中的一道独特标识——在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者那里,男性不再是权威,不再是父权,他们有时是只是欲望对象,是性的伴侣,是生活路途中寻找的猎物,有时,也不过是一个社会存在,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存在,比如魏微《化妆》中的科长,比如鲁敏《细细红线》中的男名人。
“镜中姐妹”
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贡献之一是将一种“幽闭”环境的女性情谊书写到极致,进而形成与男性世界相对立的女性乌托邦;新世纪女性写作的贡献之一则是将“姐妹情谊”放回至“社会关系”的浩大空间里,作家们对女性情谊的理解具有了多广度和多向度,也使我们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11)书写了并没有男人参与、但女性情谊依然崩坍的事件。海桃和李平因惺惺相惜而成为闺中蜜友,互相欣赏和互相鼓励,但嫉妒之心使一个惊天秘密泄露,李平也因此断送了一段美好的婚姻。与其说孙惠芬书写的是姐妹情谊的脆弱,不如说是天生的嫉妒之心使一个人内心中对她人的友好,对姐妹的友好成为虚妄。孙惠芬进入了人物内心的肌理,将女性内心的隐密写得百转千回,这是十年中关于女性情谊书写的收获。(原作者:张莉)魏微《姊妹》(12)是典型的书写女性情谊的作品,两个女性因共事一夫而反目,也因同爱一个男人而成为岁月中的“姐妹”,“她们的相识才是宿命,她们的恨堪称深仇大恨,她们的同情相知如海深,可是她们又从不承认”。魏微写了特殊环境下两个女人之间的既爱又恨,她将这种姐妹情谊书写得复杂而令人深思。
有同样题材模式的小说是《逝者的恩泽》,作为一位勤勉而在诸多写作领域都有所突破被寄予厚望的“70后”小说家,鲁敏(13)讲述了两个贫苦女性共同分享男人“因公伤而死”换来的抚恤金的故事。与其说那样的关系是一种现实不如说是一种想象,两位女作家以一种远去的故事的方式来映照着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迁移。母女情谊是女性写作者关注的焦点。鲁敏小说中有一个复杂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她锱铢必较的暗疾,曾深深折磨着家人。(《暗疾》)物质主义的母亲是一种象征,这使得喜欢追求精神生活的女儿与母亲之间完全不可能建立“母女情谊”。女性之间的互相厌憎显示了鲁敏对于性别体认的复杂性。这不一定不是女性主义的,这样的事实其实也是“性政治”的结果,是集体无意识——当母亲以及姐妹在父亲或别处遭受的歧视在她们本人身上被深层意识化时,她们便会鄙视自己并相互鄙视。最令人吃惊母女关系出现在鲁敏《白围脖》中,小说里,母亲发现了女儿的婚外情并把它告诉了女婿,从而使女儿的婚姻最终瓦解。一切都基于母亲多年前的受伤害妻子身份。
魏微和鲁敏笔下美好的“姐妹情谊”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但它们是象征层面的,是被抽离于现实的,事实上,这样美好的与一个男人有关的姐妹情谊在现实中已然演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那是关于“妻子”与“二奶”的斗争——还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婚姻变成最岌岌可危的人际关系。妻子和第三者(“二奶”,情人,“小姐”)之间的斗争在网络、博客、影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中不断被书写和被演绎。一如《蜗居》(14)中海藻与宋思明太太之间。小说的结尾是省吃俭用的妻子看到“二奶”豪华的居所和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怒不可遏,她拼命踢打这个侵入她生活的女人,即使这个女人的肚子里怀着她丈夫的骨肉——小说的结尾是海藻失去了孩子和生育孩子的子宫,妻子的受伤者身份及其愤怒情绪也以一种被放大的方式为公众慢慢认知。在此之前,中国电视剧中常常有因妻子的不解风情而介入婚姻的“可爱的第三者”形象,但近年来影视作品中作为“坏女人”的第三者形象却日益增多。事实上,随着《蜗居》中两位女性形象意义变得复杂,大众的天平也慢慢倾斜——尽管观众可能还是同情海藻的,但是,妻子的愤怒情绪籍由这样的结尾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呈现,妻子的受伤者身份浮出了水面,在这样的斗争中,已近中年的她不仅被掠夺了婚姻、家庭和爱,也被掠夺了金钱、尊严以及年华。
《蜗居》以大众文学的方式来表达现时代婚姻关系的脆弱,潘向黎(15)《白水青菜》则以更为文学和内敛的表达书写了妻子的反击。妻子每晚都为丈夫熬一种名为“白水青菜”的汤,丈夫因其味道鲜美而念念不忘。但他终于还是出轨,有了年轻的“二奶”。“二奶”也希望能做一道这样的汤,妻子告诉了她的佐料和用料——看似简单的白水青菜之后,是精心的配料与长时间的熬煮,其中包含有年轻女人们所没有的耐心。无论怎样,回到家的丈夫再不会喝到白水青菜汤了,妻子已经走出了家门,她已没有时间和心情等待这个不回家的人。潘向黎有含蓄之美,她将婚姻关系以汤做比,内在地将婚姻与熬汤这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白水青菜》的妻子和《蜗居》中的妻子一起,用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向男性表达了自己应有的愤怒和反抗。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1996年,魏微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叫《一个年龄的性意识》,在那里,这位“70后”作家对陈染和林白的写作,“乐此不疲地写同性恋、手淫、自恋,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倾向”做了一次颇有针对性的发言,“她们是激情的一辈人,虽疲惫、绝望,仍在抗争。我们的文字不好,甚至也是心甘情愿地呆在那儿等死,不愿意尝试耍花招。先锋死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 来,老实地走路”。(16)魏微借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这一代人在理解性与身体方面与前辈们的不同,这种感受非常敏锐:“她们是女孩子,有着少女不纯洁的心理。表现在性上,仍是激烈的、拼命的。我们反而是女人,死了,老实了。”(17)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中的性与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新世纪女性写作者们书写了别具经验的女性个人史、女性的身体史。成熟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周晓枫。在散文《你的身体是个仙境》(18)她书写了女性身体的种种隐密,初潮,痛经,初恋,生育,性倾向,性恐惧;剖腹产与子宫癌,畸胎瘤,她书写与女性成长有关的疼痛,鲜血、疾病、欲望、丑陋,因爱而带来的甜蜜。事实上林白和陈染也曾经讲述过这样的身体感受,但周晓枫的贡献依然是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她有可以写作对象的冷静与勇气。作为书写者,周晓枫的个人经验是独特的,她的本领在于将独特的个人疾病经验转化为一种群体经验,深具普泛意义。周晓枫寻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女性语言,感性、直接,但又节俭和自制,从而也将女性经验控制在了令人深为触动但又绝不自怜自恋处,她为与身体有关的女性写作范式提供了一个高标。
将盛可以的小说视作一部独立成章但又可以联袂阅读的女性身体史并不为过,她书写的都是女性经由身体感受世界,或者是女性身体与世界协商、与世界抗衡、被世界损毁的经历。《青桔子》具有隐喻性。年轻的桔子从交换肉体方面获得利益,她甚至通过勾引自己的公公以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在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当一个女性成为主角时,性,以及以性为中心的交换常常是一个女人成功的法宝,这样的际遇不仅仅出现在男性作家的作品,比如苏童、毕飞宇那里,也出现在女性写作中。男女作家共同完成的某一类女性史或许昭示着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普遍“原理”,只是,与先前的书写者不同,盛可以身体写作的痛感在下降,即使女性是受害者,脸上依然有某种倔强,很少会看到怨天尤人。
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中奶奶的形象具有普遍性——她年轻时守寡,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孩子们活下去。她织布,忙碌,深爱自己的儿子,但儿子还是死在她的前面了,儿媳也死在她的前面。奶奶一天一天老去,慢慢和孙女达成了和解……乔叶点点滴滴地记述着一个女人的身体从年轻到苍老的琐屑,正是这些琐屑最终成为了中国普通女人的民间史。“我的祖母已经远去。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间距从来就不是太宽。无论年龄,还是生死。如一条河,我在此,她在彼。我们构成了河的两岸。当她堤石坍塌顺流而下的时候,我也已经泅到对岸,自觉地站在了她的旧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她的陈颜。我必须在她的根里成长,她必须在我的身体里复现,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19)小说有缓慢的美,这使女人的历史和人的历史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河,也使整部小说具有了气象。
与乔叶们将女性的历史进行“提纯”进而建构一种独有的女性史不同,另一些女性写作者更注重女性生存的复杂性,注重女性与她们身在世界的互动——如何在体制内寻找哪怕一丝一毫的生存空间与机会,即使那样的梦想和渴望看起来渺小而卑微。范小青《女同志》书写的是政府机关工作的女人万丽,她书写了她的步步为营,她的升沉浮降,她的纠结和苦痛。尽管范小青已经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了文学性和理想性的处理,尽管这个女性在升职过程中也并不是以出场肉体为代价,但是,读完整部小说,依然会发现“女同志”升迁的背后隐密,那分明源于一个叫康季平的男人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而与女性官员的奋斗史相比,李可风靡一时的《杜拉拉升职记》终究是一部外资企业“女同志”的升迁史,只是与官场规则相比,杜拉拉依靠的是职场规则,比如不能越级申诉,比如如何平衡与上司的关系,比如要慎重群发邮件,比如要和上司勇敢讨论自己的年薪等等。正如康季平是那个背后男人一样,杜拉拉淘得第一桶金时,背后也是有大老总的暗示和支持的。当然,杜拉拉与她的老板之间也并没有“暧昧”的肉体关系——女性奋斗史的表象背后,是卓有意味的两性关系史。(原作者:张莉)“一个女人的史诗”
新世纪十年里,王安忆继续以一种勤勉而有品质的作品成为女性写作的最富代表性作家之一。在经历了《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后,王安忆的女性写作系列作品发生了隐密的变化。她喜欢书写社会关系中女性的生存史,确切地说,是劳动女性的个人史。在这十年的写作中,王安忆(20)书写了一大批女性劳动者形象。例如《上种红菱下种藕》、《富萍》、《逃之夭夭》等。《富萍》是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王安忆以一种舒缓的、细密的方式为一位底层讨生活的年轻女性富萍的人生进行了一次浮世绘。富萍的生活并不是大风大浪的,她也不似王琦瑶一样光鲜,富萍是被动的,如一个时代的浮萍一样,王安忆没有给予这个女性以传奇的命运,甚至削去了一切的文艺腔,当富萍生活中的不安定,狭小以及贫困变成背景,当我们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忧伤地看待这浮荡世界时才发现,其实王安忆以富萍为核心,为我们细密地描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渴望、不安以及甜蜜。在这个日益为金钱所主导的时代里,十年来王安忆写作对象的相对固定和集中表明了她对劳动者这一群体的关注,突显了这位优秀女作家值得尊敬的价值取向。
作为新时期以来一直有优秀作品问世的作家,铁凝同样值得尊敬,她的作品具有与王安忆相近的价值取向。她于2007年发表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伊琳娜的礼帽》、《风度》、《咳嗽天鹅》、《内科诊室》和《1957年的债务》都依然延续着她一直以来的关注小人物和底层生活的悲悯情怀。2005年长篇小说《笨花》(21)的出版是铁凝写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之于铁凝写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她完成了一部史诗型作品,还在于铁凝因之而摆脱了先前给人的清丽印象,写得从容壮烈,具有朴素和深厚的北方美。《笨花》无法不让人想到当代文学史上另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白鹿原》。陈忠实在《白鹿原》中以白家的家族史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隐密历史,在《白鹿原》的背景下,铁凝在同类史诗性题材中的不同表现也得以凸现——尽管她也是以一个家族为背景进行叙述,但她的人物没有如陈忠实小说人物那样充满戏剧性的“风云际会”,铁凝小说更具日常性。一如《笨花》中小袄子的故事。小袄子出卖了抗日女英雄取灯并最终导致她被日本鬼子奸污至死。小袄子被时令在庄稼地里审问。整个细节耐人寻味处在于他并不是因为小袄子对取灯之死负有责任而处决了这个“下贱女人”,直接原因是因为小袄子对他的羞辱。小袄子死后,时令并没有因为个人的鲁莽而有丝毫的愧疚,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给这个女人寻找一个合理的被处死的理由。在许多研究者看来,铁凝在这个民族话语框架里的小说中没有“越轨”笔触,颇令人遗憾——事实上,铁凝依凭她作为女性的隐密立场在民族国家话语之下寻找到了性别秩序与民族国家话语之间的冲突或共谋,一如萧红在《生死场》中所做出的贡献一样。这是作为女性的铁凝与作为男性的陈忠实重新梳理我们隐秘的民族史时的重大不同。
严歌苓(22)是这十年中另一位无法忽视的女性写作者。这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女性写作者,她书写了诸多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她小说中的女主角们通常生活坎坷,历尽苦难坚忍生活——严歌苓给予她的女主人公更为宽阔的世界和人生,这些女性经历的世事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世事,还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世事。《小姨多鹤》是严歌苓的最新也是新世纪十年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中日战争结束后,多浪村(一个在“伪满洲国”的村庄)的村长要求所有的村民共同赴死,瘦弱的日本小姑娘多鹤逃跑了。她以一个有生育能力的身体的名义出售。张俭“买”了多鹤,因为妻子小环没有了生育能力。多鹤成为生育机器,女性的身体,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中显现出极其无力的一面——她可以逃脱战争,但最终不能逃脱战争的阴影。可是,当多鹤的国家没有失败,惨受蹂躏的便是中国女人。就小说而言,小环肚里的孩子受到惊吓死掉了,之后,这个女人再也没有了生育能力。在当时的中国,像小环这样的经历的女人不计其数,她们被强奸被杀戮,那些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而活下来的女人们。当然,在听说多鹤的种种际遇后,张俭和多鹤相爱了,爱情让人忽略性别和立场,也忘记国族和身份。严歌苓书写了丰富复杂的女性历史,书写了女性身体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纠隔与缠绕,她使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存背景的民族国家性质,她也以中日战争为背景使我们思考女性身体超越国族背景的可能性。
十年间,还有一大批长篇小说在书写着女人、历史和民族国家的复杂关系,例如《歇马山庄》,例如《水在时间之上》,例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例如《致一九五七》等——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人的社会性,人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这是作家个人的选择,但当它们集体呈现时,便也成了一个时代女性写作者的集体选择。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对底层女性境遇的关注与书写是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贡献——还没有哪个时代的女性写作像今天这样,对底层女性的生存境况的关注和书写如此真切、丰富和深入,深具社会性别意识、人文情怀,同时也具有深切的文学自觉。
林白的转变具有象征性——如果说林白在《妇女闲聊录》中以一个农村妇女口述史的方式完成着自己创作中最艰难的转型。《一个人的战争》中“我”与世界是对抗的,而在《妇女闲聊录》之后,“我”开始去关注、去凝视世界和他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写作方式的变化,小说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重要的、有意义的调整。与林白的转变同样具有意义的是安妮宝贝,作为一个喜欢书写在安静房间里爱情故事的作者,作为一位被批评为“小资趣味”的写作者,安妮宝贝以《素年锦时》和诸多游历的散文表明了她走出房间,渴望与世界对话的姿态。
在新世纪女性写作十年中,迟子建(23)以一大批优秀作品成为六十年代女作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家。在她庞大数量的作品中,《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闪烁光泽的优秀作品,小说是以经历丧夫之痛的“我”的行程中所见到的人和遇到的事为线,讲述一路上她听到和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死亡。蒋百嫂的丈夫从煤矿上失踪了,再也没有回来,蒋百嫂害怕黑夜——她酗酒,她哭泣,她常带各种男人到她家里过夜。有一天镇上停电了。
蒋百嫂跺着脚哭叫着,我要电!我要电!这世道还有没有公平啊,让我一个女人呆在黑暗中!我要电,我要电啊!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蒋百嫂悲痛欲绝,咒骂一个产煤的地方竟然还会经常停电,那些矿工出生入死掘出的煤为什么不让它们发光,送电的人还有没有良心啊。(24)
“我”在蒋百嫂酒醉不醒后来到她的另一个房间。那里有巨大冰柜。冰柜里是戴着矿灯的男人蒋百,他踡在冰柜里仿佛端坐在冰山脚下。失踪的蒋百若是找不到,这次矿难就以未完成的方式不能上报,官员们便没有责任。蒋百嫂获得了一笔钱,她的丈夫在冰柜里则成为永远的冰山……这位卑微的底层女性内心的哀痛将怎样诉说,向谁人诉说?
那些不可见的人们,那黑暗世界里低微的叹息和哭泣,那最底层人民的苦痛、不安都被这位生活在北中国的女性看到听到和感受到了,迟子建具有宝贵的写作自觉:“我经历个人生活变故的那段岁月,中国频频发生重大矿难。看着电视上那一张张悲痛欲绝的寡妇的脸,我在想,她们面对的亲人的死亡,比我经历的要惨痛得多。因为我去过煤矿,知道煤矿的一些黑幕。伤痛确实是有‘轻’和‘重’的,在那个时刻,我不愿意过分放大自己的痛,我愿意用我的笔去挖掘那些女人心中不能言的‘痛’。”(25)(原作者:张莉)十年间,迟子建甚为丰富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质,她关注独特的群落,她写的是空村,是小镇,是独臂人,是拆迁户,是失业者,是农民百姓,是做小买卖者,是被忽略和被忽视的人们,从《鬼魅丹青》、《花牤子的春天》到《福翩翩》,迟子建以令人感喟的悲悯情怀为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不能忘记的贡献,迟子建是新世纪女性写作十年的骄傲。
孙惠芬《民工》以一位女性特有的敏锐透视到了这个社会最难耐的疼痛,工地上的民工依然在为饥饿困扰,生活和基本生存权利毫无保障,而在农村中守候的妻子则在疾病与寂寞中死去。小说的结构精妙,通过奔丧既书写了农民工父子的困窘和穷苦,也书写了那位死去的永远沉默的女性,她的悲苦,她的疾病,她在丈夫和儿子离开村子讨生活后的无助和脆弱。
将目光投向百姓和普通人生的书写不只是以上几位作家,葛水平、叶弥、魏微、鲁敏都有着共同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这些女性写作者们将目光投向“底层”生活并不只是写作对象的改变,这还是一次叙述视角和言说声音/方式的变化:她们不再只是如同《妇女闲聊录》那样听木珍们诉说的他者,她们自觉地和写作对象在一起,去感受世界,成为她们其中的一员。
郑小琼(26)是有力的证明。她的诗歌意象是陌生的:在高温里很快可以融化的铁,无休无止的永远开动的流水作业,黄麻岭,塑料工厂,日益被工业排泄物污染的村庄的小河,长年分居的打工夫妻,城市的拾荒者,躺在医院里受了工伤的工人,在工厂门口等待拿可怜的赔偿金的工友,一张张年轻女性的脸:冯金娥、刘淑芳、李燕、裴斐……在她们的身边是废料筐,是被剪下来的披风胶片,是四轮小车,是黑色的抽手架,是巨大的机台。面对这样的生存,郑小琼有比同龄人更清醒的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与思索:“注塑车间的机台是不会停下来的,老板需要它不停地运转,为他生产出利润,厂房,轿车,二奶。我不断地感受到塑料颗粒在熔化,分解,流进模具,凝结,被机器手臂推出,让我们拣好,摆在盆、架、筒里,送到五楼,再被我们装配、打包,让一辆辆货柜车运走。一年一年,一件一件。我们也是这样,把自己的青春熔化,分解,流进每个制品之中,让人打包,运走。”(27)郑小琼的书写给予劳动者、劳作以及诗歌本身以尊严,她使我们深刻认识这个时代,认识这个被工业化的车轮推动着向前的时代。
另一个有力证明是塞壬。在《下落不明的生活》(28)中她讲述了一种不断迁移的生活,流浪,游走,从此地到彼地。塞壬是有敏锐痛觉的书写者,她反复书写自己,但她对自我的书写与《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的最大不同在于,她是通过自我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看镜子里的“我”,因而,当她书写自己的隐匿,自己的受伤和卑微时,她便将一个独有的漂零的女性形象书写成了一种时代象征,这个四处迁徙讨生活的女性,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漂泊无依、没有安全感的运命。
郑小琼和塞壬的写作复活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疼痛、鲜血和眼泪,这恐怕也是两位同样来自南方的女性写作者之所以作品一经发表就令人无法忘怀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写作背后,也是写作者身份的自我调整——无论是郑小琼还是塞壬,她们都不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小资书写者,她们本身就是打工者,流离失所者,所以,当“她们”书写“我”,当“她们”书写“她们”时,她们就是“我”,“我”就是“她们”,“我们”和“她们”就永远地凝结在了一起。一如迟子建所说:“我觉得雄鹰对一座小镇的了解肯定不如一只蚂蚁,雄鹰展翅高飞掠过小镇,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轮廓;而一只蚂蚁在它千万次的爬行中,却把一座小镇了解得细致入微,它能知道斜阳何时照耀青灰的水泥石墙,知道桥下的流水在什么时令会有飘零的落叶,知道哪种花爱招哪一类蝴蝶,知道哪个男人喜欢喝酒,哪个女人又喜欢歌唱。我羡慕蚂蚁……而我想做这样一只蚂蚁。”(29)
将自己视作体验人间疾苦的蚂蚁而不是俯瞰世界的雄鹰,充分表明了新世纪以来的女性写作已然躲避了被广为诟病的“中产阶级趣味”的写作,意味着新世纪女性写作不再只是有关女性知识分子生活的写作,不再是精英写作,她们摒弃了个人化写作常有的叙述的尖厉、独白、呓语,她们开始把“我”放进了社会现实中。
结语:从“个人”到“万物”
正如贺桂梅所说,“如果说在1995年前后,‘女性文学’作为一种含混的集体身份尚且能获得文化市场,从而使‘女性文学’获得了一种展示的机会,那么……到90年代后期,女性文学本身的复杂性逐渐被剥离,‘女性文学’的文化构成和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化。”(30)在整体讨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时,戴锦华分析过陈染的《私人生活》的问题:“她在女性的拒绝姿态与自我放逐之后再度涉及了女性与社会间的定位——那在阳台(私人、个人空间)长得过大的龟背竹是否该移到窗外的世界中去?女性写作是否应走出‘私人生活’再度寻找它与社会现实的结合部?”(31)对于这样的疑问和建议,新世纪女性写作者们以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性别意识的创作实绩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回应。
这令人想到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历史。1919年,年轻的女学生冰心因在《晨报》发表了《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等小说,她因作品中独有的社会关怀而倍受瞩目,从而引领了“五四”时代“问题小说”的写作潮流,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为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女作家——在经历新时期、九十年代以来的个人写作和身体写作之后,新世纪女性写作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凸显令人无法不想到现代女性写作发生期的情景。中国现代女性写作发展到今天已经有80余年,在最初写作时,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写作者们“天然地”具有社会人的自觉:自觉自己有书写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一名女性,还是一位公民,一个社会人,一个挣工资者,一个应该对社会发声的人。将女性写作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是“五四”文学传统给予女性写作的宝贵资源和源点。
今天,新世纪女性写作的转型深刻表明中国女性写作正在重新寻找和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她们将个人写作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努力呈现了新的“精神气质”,即:为“不可见的”族群言说的勇气,对边缘群体的眷顾和对边缘立场的坚守。她们的劳动使我们重新理解“女性写作”的精神。
与第一代女性作家们相比,新世纪女性写作者们无论从文学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方面比她们的前辈更为成熟,其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品质和思想认识深度方面也都有所超越。只是,我们的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加棘手:在不断恶化的女性文化环境中,在这样一个日益为金钱所主导的文学式微的时代里,写作者们如何能穿越生活的表象,传达整个社会与时代独有的疼痛和不安,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里,书写出既有性别的洞见又有文学品质的作品——这是挑战,是难局,或许,也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1)正如读者所意识到的,本论文使用了“女性写作”而不是“女性文学”,因为论者倾向于戴锦华教授的分析,“女性写作”“标识着对女性创作的作品及女性写作行为的特殊关注,旨在发生未死方生中的女性文化的浮现与困境,发现女作家作品中时隐时现的女性视点与立场的流露,寻找女性写作者在男权文化及其文本中间或显露或刻蚀出的女性印痕,发掘女性体验在有意无意间撕裂男权文化的华衣美服的时刻或瞬间。”引自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2)林白:《万物花开·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原作者:张莉)(3)(32)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页。
(4)(5)出自与朋友徐晨亮先生的信件讨论,特此注明,以表谢意。
(6)金仁顺:《彼此》,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16)(17)魏微:《姐姐和弟弟》,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8)戴来:《把门关上》,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9)盛可以:《缺乏经验的世界》,《大家》,2009年1期。
(10)朱文颖:《龙华的桃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1)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12)魏微:《姊妹》,《中国作家》,2006年1期。
(13)鲁敏:《取景器》,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纸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六六:《蜗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5)潘向黎《白水青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8)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人民文学》,2003年6期。
(19)乔叶:《最慢的是活着》,万卷出版社2009年版。
(20)范小青:《女同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1)王安忆:《富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上种红菱下种藕》,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桃之夭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2)铁凝:《笨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严歌苓:《第九个寡妇》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一个女人的史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小姨多鹤》,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24)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鬼魅丹青》,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福翩翩》,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5)(30)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年3期。
(26)迟子建、王红旗:《捍卫人类灵魂“原乡”的生命史诗》,《爱与梦的讲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27)郑小琼:《郑小琼诗选》,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散落在机台上的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28)郑小琼:《铁·塑料厂》,《人民文学》,2007年5期。
(29)塞壬:《下落不明的生活》,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31)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河南大学出版社,第206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 , , (www.niubb.net)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站链接地址。
内容举报、版权申诉请联系邮箱bianji爱特niubb.net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想把你写成书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