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向思维扩散和扩散思维扩散的联系和区别

陕西师范大学 公共心理学 精品课程
站内搜索:
第五章 思维、想像与问题解决
阅读次数:4842&&
第五章 思维、想像与问题解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思维、想像的基本过程和类型、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元认知等,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和思维、想像的个别差异,能联系教育实际说明对思维、想像培养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思维、想象的概述思维与想象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灵性”所在,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经常看到刮风下雨、吹气、扇扇子、玻璃窗上结水珠等现象,久而久之就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些现象的感知觉,进而促使人们去思考:这些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如果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共同之处,即都是空气对流的表现或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结果。这种发现说明人的认识已经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并逐步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由感知阶段上升到思维阶段。科学史的进程表明,所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然而科学发现不单纯是经验的总结,它必须把探索之光投向遥远的未来,正如波普尔所言:“科学发现近似于试探着说谎,近似于创作神话和诗的想象。”那么,人是如何进行思维与想象的?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呢?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会对这些问题有所理解。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主要表现在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思维是以感觉、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与感觉、知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人为了弄清事物的特性、规律而产生的认识活动,但它们反映的形式、范围、层次不同。感知觉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和属性;思维则是对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思维既可以反映现实,也可以反映过去和未来。思维比感觉、知觉的反映更复杂、更广泛、更高级。然而,无论思维多么复杂高级,总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确的思维不仅没有脱离客观事物,反而更接近于客观现实,是人对现实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思维与感觉、知觉的辩证依存关系。(一)思维的特性我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思维主要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层次性和生产性六种特性,其中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1.概括性概括性是思维的最显著特性,它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人们通过对麻雀、鸽子等各种鸟的多次认识,抽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卵生的、有羽毛的脊椎动物,于是得出“鸟是有羽毛的卵生的脊椎动物”这一科学概念。概括性在思维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是人们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成和掌握概念就是对某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概括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概念的形成和掌握。其次,概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思维发展的水平。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及创造程度等的基础。一个人的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迁移就越灵活,思维的速度则愈快、愈广、愈深,这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再次,概括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科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概括出某一社会现象的规律性东西或为政府提出可供参考的决策依据。达尔文在自传中写到:“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把事实“化”为一般规律是一切研究的最重要的、终极的阶段,这种“智慧”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事物的媒介(主要与语言符号)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医生诊断疾病是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脑电等各种检查材料来确诊病患和病因;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材料预知今后天气变化;教师根据学生言语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内心世界;等等。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活动就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它表明:① 知识经验在思维间接性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没有知识经验的中介,间接性就无法产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间接性也就不断地发展起来。因而,要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间接性,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至关重要。② 记忆是思维间接性产生的必要心理条件。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才能进行思维。没有记忆或者记忆力很差,思维将失去材料,失去中介,也就不存在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互为前提和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人之所以能根据屋顶潮湿作出曾下过雨的判断,是因为知道下雨和屋顶潮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果。而这种认识正是先由思维的概括性所获得的。医生据化验报告确诊病患、教师据学生外部行为推断内心世界等,与此同理。3.元认知性元认知是个人对自己认知的认知,通过元认知可以为自己确立下一步的认知目标,如选择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感知、注意、记忆等目标。只有明确自己已有认知的程度和水平,才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否则,混混沌沌,不能反思自己,将严重影响认知的发展,而这种元认知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可实现,思维具有很强的元认知性。(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语言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之一,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谁决定谁和谁先在个体身上产生等方面,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1)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同一种东西。华生主张思维与自言自语没有丝毫不同之处,思维是无声的语言。斯金纳也强调思维是无声的或隐蔽的或微弱的言语行为。(2)思维决定语言。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不少现代西方心理学家也采取这种观点,皮亚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主要以思维早于且深刻于语言来证实思维决定语言。(3)语言决定思维。西方心理学对这种观点有过论述,但主要是前苏联和我国心理学界的看法。强调各种活动、语言是个体思维产生的基础,而且语言是符号性的,是一种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心理现象,物质决定精神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而,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对语言、言语有反作用。不同观点的争论,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比较复杂,它对我们正确理解这两者的辩证关系有一定借鉴意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而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反映,主要是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当然,语言并不是思维的惟一工具,人还可以利用其他符号系统和表象进行非语言的思维,如形状、颜色、声音、手势等。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五个月的儿童能够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水平。只有在两岁左右,儿童掌握语言之后抽象逻辑思维才渐渐发生,通过语言水平的提高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主要以语言为刺激物,特别是当具体刺激物不在眼前时,思维则借助语言来实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语言经过听、读内化为思维,思维的结果通过说、写用语言表达出来,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语言中凝结着思维,表征着思维。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思维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现象。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思维和语言的本质特征不同。思维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精神、心理现象;语言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内容所构成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精神类的思维和物质类的语言是不能划等号的。思维和语言的生理机制不同。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器官主要是眼、耳、喉、舌、口腔等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的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会使人丧失语言能力,但不会使人丧失思维能力。比如,喉癌患者因手术而丧失说话能力,但思维仍能照常进行。盲人、聋哑人的语言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但他们的思维仍比较好。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其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思维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不同。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词和概念是不同的,同一些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容(思想),而同一思维内容也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思维的规律与语言的规则不同。思维的规律具有全人类性,不论任何民族的思维规律都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而语法规则则因民族而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个性。二、想象及其作用想象(imagination)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谓新形象是指人脑对旧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形象。它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或组合,而是以人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为基础材料,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符合人的一定意识活动的新形象,也称为想象表象。(一)想像的基础材料是表象构成想像的基本材料是人脑中的已有表象,如果没有记忆表象,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形象,即想象表象就失去了它产生的基础。没有对山、火的感知表象就不可能想象火山,没有对水的感知表象就不可能想象出大海等。(二)想像的内容可以超前于现实虽然想像的源泉是客观现实,但它不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直接感知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直接感知形象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的新形象。这个新形象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目前还不存在的或将来永远不可能存在的。人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时空,超越现实。想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心理条件。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不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离不开想象。例如,科学家的发明、文学家的创作、理论家的创见、画家的艺术创作等等,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果。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想象力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是理解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狭窄,墨守成规,思维不能很好地发展,其智力发展是不充分的。爱因斯坦曾对想象力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具体来讲,想象能够预见活动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不足,替代某些不能实际满足或实现的需要,调节有机体的生理活动等。三、思维、想像与脑(一)思维与脑的关系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及科学水平的限制,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利亚指出:“智力活动脑结构的分析还仅仅做出了开端,要使思维的脑机制得到充分的揭露,研究者还必须做很多工作。”从脑重量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来看,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与脑重量的变化呈一致性。研究表明,人脑平均重量的发展在新生儿是390克,八、九个月的乳儿为660克,2~3岁的婴儿为1350克,12~13岁的少年脑平均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即1400克。我国心理学家在对儿童的数概念形式和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儿童数学运算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与脑重量变化存在着一致性。脑重量变化的转折期是八、九个月、2~3岁、9~10岁(小学3~4年级),这些也是数学运算思维能力发展的加速期。从脑局部损伤产生的影响来看,脑的不同部位损伤会产生不同的思维障碍。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思维与整个大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不同部位损伤会产生不同的思维障碍,顶、枕叶损伤患者有明显的空间定位和识别文字的障碍,如不能把桌子上积木的空间配置与样本图形的空间配置相联系,思维能力下降;额叶损伤患者不会分析问题条件,凭一时冲动去解题,没有计划和目的。前额区的主要功能是形成思维和完成有目标的活动,表现为制定计划,对感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思考和预料行动后果,解决抽象复杂问题,综合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等。颞叶不单与听觉、记忆有关,与思维的关系也很密切。著名脑科学家斯佩里(R.W.Sperry)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大脑右半球也有语言和思维功能,这个发现改变了传统上认为语言只是左脑的功能的看法,确立了思维和语言是大脑的整体功能的观点。研究还证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功能有明显的分工,左半球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等有关,右半球与知觉空间定位、形象等有关。除此相对分工外,左右两半球功能还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组成大脑的统一控制机制,完成一系列整体系统的功能,这就是大脑的思维互补说。从对脑神经结构的研究来看,思维的内容之所以无限,思维的方式之所以多样,主要与脑的复杂结构有关。据测算,在大脑皮质一个神经元上的突触数目可达30000个以上,整个脑内神经元突触数目约在之间,而且突触联系方式也复杂多样,构成了数目庞大的神经回路。脑的部位越高级,神经回路越复杂。思维的大脑回路说认为,大脑的每个神经回路可能与某一思维内容相对应,神经回路数目巨大,思维的容量也巨大;神经回路的构成方式可能与各种思维方式有关,聚合型回路与集中思维有关,辐散型回路与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有关等。由于大脑神经回路的复杂联系,使人的思维内容丰富,思维方式变化多样。如果把神经回路联系的性质、作用机理搞清楚了,揭示思维的详细机制也就为时不远。(二)想象与脑的关系想象也是人脑的机能。人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大脑皮层留下许多痕迹,即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在现实刺激的影响下,脑对已有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分解、筛选,并重新搭配、组合、接通,形成新的联系系统即想象。想象是大脑皮层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思维、想象的类型一、思维的类型(一)根据思维凭借物的不同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即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实践思维。这种思维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通常以直观的具体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3岁前的幼童在活动中思考,思维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运动,他们的思维就属于直观动作思维。聋哑人靠手势与表情进行交际也属于这种思维。机修工人、家电修理人员等一边操作一边思维,否则难以解决机器故障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成人的动作思维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并在整个动作思维过程中由语言进行调节和控制,它与没有完全掌握语言的幼儿的动作思维不同,属于较高水平的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也是人与高等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体。具体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想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的基本单位是表象,主要心理成分有表象、联想、想象等。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凭借具体实物(火柴棍、苹果、积木等)进行运算或借助表象进行模拟游戏等。具体形象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是个体智慧发展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成人虽然以概念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顺利进行。作家、画家、诗人、设计师的创造活动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成人的形象思维是一种概括的形象思维,也称形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在认识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对解决问题具有动力作用,它是创作或其他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学生运用数字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或推导,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验材料进行推理和论证等,都属于抽象逻辑思维。就其形式而言,抽象逻辑思维包括普通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前者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后者是高级阶段,后者主要强调思维反映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所以,从形式逻辑水平向辩证逻辑水平发展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个体发展中,由于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较晚,因而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比抽象逻辑思维出现得早。事实上,在成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种思维经常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以及答案的多寡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集中起来,思路朝着同一个方向聚敛前进,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也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这种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成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或功能是求同求优。比如,a&c,ac,b<D,其结果必然是C<D。 63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探求多种合乎条件答案的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求异创新是这一思维的突出特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人们能够说出砖头块的多种用途,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死守同一模式,是开放式的。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两者都具有创造性,但发散思维的创造性更强。(三)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分析思维亦称逻辑思维,它是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比如学生通过逐步推理论证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就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具有直接性、敏捷性、简缩性、跳跃性等特点,可以认为它是逻辑思维的凝聚或简缩。科学家对某些突然出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说就属于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大陆漂移”观念,等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直觉思维的发生与灵感密切相关。(四)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即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用同一方法解决同类问题,都是常规性思维。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较低,缺乏新颖性、独创性,对原有知识不需要明显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故称为常规性思维,也叫再现性思维或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新颖、独特是其根本特征,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包括理论思维,更离不开创造想象。创造性思维与再现性思维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创造性思维具有再现性思维的特点,也是再现性思维的发展,再现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连续的而不是全或无特点的思维,人人都有创造性或独创性,其差异在于教育、发展及个人努力不同而创新程度各异。二、想象的类型(一)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即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在无意当中进行的想象,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想象。人们看到天空的浮云,会把看似相像的云朵想象成骆驼、老虎、小孩追赶羊群等。梦是无意想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无意想象最典型、最极端的例证。梦是人在睡眠状态发生的、不受人的高级意识支配的想象活动。有意想象即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想象。例如,学生按照老师的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出现相应的形象,文学家、艺术家创作之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等,都属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在人的想象中占主导地位。(二)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性”一方面指这些形象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示意再造出来的。例如,读鲁迅的《阿Q正传》,在头脑中再现出阿Q的形象;根据工程师设计的图纸,在头脑中出现建筑物的形象等。另一方面是指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根据当前活动任务,通过想象者的大脑活动,对头脑中已有感知表象改造加工而成的。再造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再造想象来进行的,它能使人突破时空限制,构想出自己没有直接感知的大量事物形象,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新形象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首创性的特点。例如,文学创作、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技术革新等活动中的想象,大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和困难,它与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三)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与空想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体现主体愿望的想象。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幻想总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如有的学生幻想自己将来成为科学家,发明大量新奇的东西;有的幻想成为一名画家,用双手绘制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有的幻想当一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第二,幻想总是体现着想象者的愿望。幻想是人们所向往、期望、追求的新事物的形象。学生对未来理想职业的预想,对未来生活的期望,都体现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表现为一种个人愿望和奋斗目标。它是学习和工作的巨大动力,凡是积极、进步、健康、有社会意义的能激励个人进取的都属积极幻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发展。郭沫若曾说:“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都变成了现实。”理想是对未来有现实根据的、合理的向往,是在正确世界观指导下,以现实生活发展规律为依据,对自己未来各种生活愿望的向往。理想往往与人最远大而崇高的生活目标联系在一起。例如,师范生向往自己将来努力工作,争当模范教师,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科学研究工作者向往通过自己刻苦钻研,创造出某种先进产品,造福于人类。这些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望,就是个人理想。它是积极的、有益的,能激励人奋发向上,应该受到鼓励。 65空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可能的想象。有的人根本没有音乐天赋,却空想自己将来成为音乐家;有的人缺乏超人一等的才华,却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称霸世界。这些空想是消极的,想入非非而已,不能激励人们前进,只能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导致挫折、失败,甚至误入歧途。
第三节 思维、想象的过程一、思维的过程与形式(一)思维的过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研究思维的基本过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思维是通过人脑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过程实现的。人们运用脑中存储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等过程,即思维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思维活动,其他思维过程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为段落、句子和词,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把几何图形分解为点、线、面、体,都属于分析过程。一般来说,思维过程是从分析开始的。无论对什么对象进行分析,都需要运用知识经验选择一个分析的角度,即形成一个分析标准。分析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的分析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分析有无明确的具体标准,可以把分析划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过滤试”分析,这种分析没有确定的具体标准,往往是逐步淘汰不符合目的的无效尝试,在问题解决中表现为对各种可能解决办法的筛选;其二是综合的、有方向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明确标准,把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综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综合性分析有时称为“目的――手段”分析或功能分析,它优于“过滤试”分析,能有效地保持思维活动的方向,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环节。其主要特点是:揭示解答课题主要条件,舍弃干扰解题思路的附带因素;把问题的情境、条件、课题任务等结合起来分析;解题思路明确,是高度简缩的分析过程。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属性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部件组成完整的机器等,都是综合过程。只有把事物或对象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综合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联想式综合,即以联想为基础,把事物的特征、属性结合在一起。另一种是创造性综合,即在事物的各种特征、属性之间建立起新的联系和关系,当条件发生变化时,思维就需要形成新的综合方式。创造性综合是综合过程的重要方面。分析与综合贯穿于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有初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理性认识有高级水平的分析与综合,以言语为中介对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分析与综合,就是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但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方向,才有意义;综合以分析为基础,综合才会更完备。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人脑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到事物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才能正确地确定活动方向,做出最佳选择。比较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看,有对事物形态的比较,有对事物属性、特点和规律的比较,有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比较,也有语言文字的比较。从形式上看,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时对比,前后对照。从水平上看,有对外部特性的感性水平的比较,有对本质特性的理性水平的比较,还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等等。分类是人脑按照某种标准将事物归到一定类别中的过程。分类以比较为前提,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符合标准的特征,然后加以归类。分类在思维过程和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有树立标准的作用,而且有于助科学分析更接近真实、更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人脑中抽取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性,舍去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比如从手表、怀表、电子表、石英钟、闹钟、挂钟等对象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计时”,舍弃它们非本质的属性如大小、形状、构造等。再如对鸟的抽象,“羽毛”、“动物”是共同的、本质的属性,“飞”则是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是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如凡具有生命的物质就叫生物,这就是概括的结果。概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概念。从概括的层次水平上看,概括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初级概括,即初级水平的经验概括,或感性概括,它是在直观基础上对事物一般外部特征的概括,也称为感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如幼儿把能吃的果子叫果实。另一种是高级概括,即高级形式的科学概括或理性概括,是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特征的概括,也称逻辑思维水平的概括。一切定理、定义、概念等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抽象与概括紧密联系。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没有抽象就没有概括。如果不能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抽取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要进行科学的概括是不可能的。人只有在抽象与概括中,才能逐步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其本质属性。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系统化有助于自觉深入、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全方位把握事物的整体。具体化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运用到同类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比如,老师讲授一个新概念往往都要举例,举例就是一种具体化过程。利用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均属具体化。具体化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从抽象到具体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果抽象概括不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统一,抽象概括就会变成荒谬,也无任何价值而言。(二)思维的形式人的思维就其形式而言,是概念、判断、推理,无论任何内容的思维都要通过这三种形式表现出来。从逻辑学角度讲,思维形式是人们思考活动的形式。组成思维活动样式结构的成分是概念、判断、推理。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形式是指人思维活动中的静态结构,思维过程则是思维活动的动态加工系统,对思维形式结构成分的反复加工过程就形成思维活动的动态结构,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思维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揭示思维过程的活动规律。1.概念概念(concept)是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在抽象与概括的基础上,人脑形成各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因而它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概念用词语来标志,它和词语是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没有词语,概念就不可能存在;概念赋予词语一定的意义和内容,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就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概念是精神、心理现象,词语是概念的物质标志,二者不能等同。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总和;外延指概念的范围,即凡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特性的一切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反比关系,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概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概念类型。(1)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的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概念。(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同时存在的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如铅笔、毛笔、钢笔等,这种概念最为普遍。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而形成的概念。如“好孩子”这个概念就可结合多种属性。关系概念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概念。如高低、上下、大小、左右等都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形成的。(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概念。它受个人生活范围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其内涵往往包含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如小学生有时把“会飞”作为“鸟”这个概念的内涵,误认为蝴蝶、蜜蜂也是鸟。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学习的定义、定律、原理等。另外,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还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根据概念的内涵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的人为性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等等。概念类型的增多,不仅表明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更说明人的思维水平正向深广层延伸。2.判断判断(judgment)是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它是在概括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之一。任何一个判断都是由概念组成的,都是概念的展开。单个概念无法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必须把多个概念联系起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这就构成了判断。判断主要有直接判断与间接判断、肯定判断与否定判断等类型。3.推理推理(reasoning)是人脑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由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的,反映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比如,根据“一切金属受热都会膨胀”的原理,推出“铁是金属,铁受热也会膨胀”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推理。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类型。归纳推理是从个别的、特殊的事例中推出一般结论的过程。如从金、银、铜、铁等事物中看到它们能传热,于是推出“金属可以传热”的结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原理中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即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演绎推理包括线性系列、主题推理和三段论推理,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演绎推理遵循逻辑规律,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必然正确;而归纳推理即使前提正确,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因而,进行归纳推理时,应先提假设,再对假设进行评价,得出一般结论。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经过比较而作出结论的特殊推理形式。二、想象的过程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一般认为,它的综合包括粘合、夸张、典型化和联想的过程,或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或是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突出某些特点略去另一些特点而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一)再造想象形成的条件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下述两个条件:第一,要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意义。再造想象就是由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所引起的,所以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第二,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条件,表象愈多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也愈丰富。再造想象不仅依赖于已有表象的数量,而且也依赖于已有表象的质量,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生动、愈正确。(二)创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在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就不断产生着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励人从事各种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性想象的动力。例如,以前人们用纸糊窗户,人们为了提高窗户的亮度和防人浸湿破坏,产生了对玻璃的想象。它推动了制造玻璃的创造活动,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制造出玻璃。但在玻璃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玻璃不能透过紫外线和不够坚固,于是又想象能有一种透过紫外线和像钢一样坚硬的新型玻璃。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这样,已实现的想象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想象,新的想象又推动新的创造活动。2.广博的知识与丰富的表象储备想象中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是以头脑中旧有表象为基础的,没有旧有记忆表象作为原材料,新的表象是不可能被加工出来的,创造性想象也就根本谈不上。另外,人的知识经验范围决定着表象的丰富程度。知识愈广博,已有表象就愈丰富,组成的新形象也愈深刻、愈生动,创造性想象活动也就频繁。科学家发明创造需要全面掌握有关的丰富资料,文学家创造需要深入生活、广泛调查研究等,都是创造性活动必要的储备工作。3.思维的积极活动创造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建立新形象来进行的,它不是感性材料的胡乱堆砌,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和支配。只有通过积极、严密的思维才能保证创造想象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它的产物才会符合现实的要求,才会具有社会价值。4.原型启发原型就是与所要创造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类似事物中能发现所要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构成部件,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等。它是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例如,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前苏联心理学家B.A.克鲁捷茨基在《心理学》一书中,对人类在手的启发下改善劳动工具的创造活动进行了形象的对照,充分说明原型启发的重要作用。5.灵感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常常带有突然性,被称为灵感。它是人以全部精力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或完成创造活动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就像有的诗人在构思时,虽然长期酝酿仍然理不出头绪,但偶然受到某一事物启发就豁然开朗,诗句唾手可得,一挥而就。灵感是人们长期艰苦劳动的结果,人长期思索某个问题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许多神经联系,一旦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这种神经联系系统就可立即接通产生灵感。所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它是长期劳动的产物。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的客人,他从来也不爱拜访懒惰的人。”著名画家列宾也说:“灵感是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的产生带有突发性,灵感常出现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如散步、洗澡、睡梦中等。古希腊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时,当他进入浴盆导致水溢出时,突然灵感出现,他激动地在街上狂叫:“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灵感状态常和人最清晰的意识、最活跃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灵感状态表现为注意力的敏锐状态,思想活动极为活跃,工作效率极高。相反,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想象贫乏,思维刻板,则无灵感可言。
第四节 思维、想象的个别差异一、 思维的个别差异(一)思维类型的差异在思维类型方面有分析型与综合型思维之差异。分析思维型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着重甚至单纯运用分析法。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组成因素去思考问题,对事物的各个组成因素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事物的整个内在结构不甚了解,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后果。综合思维型与分析思维型相反,就是在思维过程中着重甚至单纯运用综合法。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善于从事物的整体结构去思考问题。对事物的内在结构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事物的各个组成因素则知之不多,以致产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思维缺陷。大多数人属于分析――综合思维型,这是因为在实际进行的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以阅读一篇科学论文为例,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对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阅读一般有五个步骤:首先是了解大意,运用的是综合法;其次是逐段分析,再次抓住重点,运用的是分析法;接着是贯通全文,运用的又是综合法;最后是实际运用,既有分析方法,也有综合方法。(二)思维品质的差异1.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是针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而言的。古人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思维敏捷性的一种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遇事胸有成竹,善于迅速作出判断,但又不流于匆忙草率;有的人遇事心中无数,不是不能解决问题,就是匆忙了事。在课堂上,当老师向学生提问时,有的学生立即举手要求回答,且能完全正确地对答如流;有的学生根本不打算举手,或低头、或旁观,不敢正视老师;有的学生不等老师把问题讲完,便把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但真的让他起来回答,却又是错误百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情况固然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关,但更多地表现为思维的敏捷性差异。思维的灵活性是针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而言的。具体来说,是指当问题的情况与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打破旧框框,提出新办法。思维的这一品质与思维的敏捷性联系密切,可以说,没有敏捷性,也就没有灵活性。有的人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有的人头脑僵化,惯于墨守成规。凡是能举一反三的人,其思维较灵活;反之思维较迟钝。有的学生在解题时,只会套用教师讲解的公式和例题,如果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没法解决,这说明他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有的学生在解题时,不喜欢套用现成的公式而愿意开动脑筋,标新立异;尽管题目变化很大,都能应付自如,独立解决,说明该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凡事善于抓住整个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既不忽视对事实的本质部分的分析,也不放弃对具体细节的考虑,这就是思维的广阔性。其个体差异表现在:有的人思路能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有的人则思路闭锁,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思考,回答问题时总喜欢旁征博引而又能紧扣主题,表明思维广阔性较好。有些学生“一条道走到黑”,回答问题总是被问题所束缚,三言两语回答了事,这是缺乏思维广阔性的表现。此外,也有的学生在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往往海阔天空不着边际,从表面看来是思路开阔,实质是缺乏思维广阔性的一种表现。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凡事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深入思考问题而不停留在表面上,说明思维具有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密切相关,两者是博与专的关系:在博的基础上专,在专的要求下去博。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性的思维主要在于不寻求现有的解决方案,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能创造性地寻求并获得研究现实的新途径、新事实和规律,提出新的解释和结论。在独立性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有的人遇事有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时既不固执己见,唯我是从,也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有的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遇事盲从附和,表现出很大的受暗示性。比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机械重复书本上或老师所讲的答案,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加以组织,使答案颇有新意;而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书上有几点就回答几点,老师讲几条就答几条,机械重复,犹如鹦鹉学舌。批判性是指善于批判地对待与评价他人和自己的思想与成果。在没有确证真实性之前,不轻易相信某个结论和观点就是真理。有的人能辩证地分析一切,从不持“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的形而上学观点。有的人则缺乏批判性,不能辩证地分析事物,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的束缚。在学习中,有的学生敢于同老师争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等格言作为座右铭。(三)思维的性别差异由于环境、教育、生理等因素的影响,男女两性在思维的方式和特征方面有一定差异。哈曼。威特金(Herman Witkin)等通过进行一系列与认知方式有关的实验研究,认为女性的认知活动是场依赖性的,男性则是场独立性的,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又叫做整体操作式和分析操作式。表明在思维方式上男性侧重于分析性,女性侧重于整体性。全国青少年推理能力协作组研究认为,在我国青少年中,男女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出现“互有高低,互相接近”的状况。在形式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中,尤其在演绎推理方面,男生高于女生,归纳推理则没有男女差异。在逻辑法则运用方面,女生运用矛盾律、同一律的能力要高于男生,排中律的运用能力无性别差异。国外研究表明,女性偏于形象思维,她们习惯和倾向于用形象思维去解决问题;男性则更多偏向于抽象思维等。在图形、空间关系的创造性测验中,如图形的变通、图形的独创,男性的成绩优于女性;而在图形的流畅性和精确性方面,则是女性占据优势,说明男女在思维的结构、形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四)问题解决的差异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创造性问题解决和常规性问题解决。前者是要求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后者是使用现成方法的问题解决。两者的差别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把这两类问题解决设想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间则有常规性和创造性的连续变化,在人群中,有些人突出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常规性,有些人突出表现为创造性。二、想象的个别差异(一)想象类型的差异1.再造型与创造型再造型即富有再造想象的一种类型,再造性是其根本特点。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想象一般不能摆脱现有的某种事物,即他们创造出的形象与原物基本相符。一般来说,再造容易创造难。大多数人的想象都以再造型为主。创造型是富有创造想象的一种类型,创造性是其根本特点。属于这种类型的人,想象一般易于摆脱世界上现有的某种事物,构造出的形象是完全崭新的。例如,创造发明家、文学艺术家的想象大多属于这种类型。2.浪漫型与现实型浪漫型是一种富于幻想和理想的想象类型。浪漫型的人往往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勇敢地注视着未来并迎着未来前进。这些人一般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性格开朗。现实型是从现实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想象类型。现实型的人幻想和理想的色彩很少,他们冷静地注视着现在而不大向往未来。这些人一般都目光深邃,思维缜密,情绪稳定,意志顽强,性格沉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总是和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现实型与浪漫型并非格格不入。一方面,现实型的人虽然幻想和理想的色彩很少,但他们仍然含有幻想和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浪漫型的人虽然富有幻想和理想,但他们并不排斥对待客观世界的现实态度。正因为如此,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常常带有一些浪漫的色彩;同样,一个浪漫主义的作家也常常含有一些现实的特点。(二)想象品质的差异1.想象主动性的差异就想象的目的性、意识性程度而言,想象可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种。前者没有或极少有主动性;后者则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个别差异表现较为明显。有的人可能是无意想象占优势,不能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来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旦想象的翅膀展开之后,又会像一批脱缰之马,漫无边际自由奔驰。有的人则有意想象占优势,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唤起自己的想象,像一艘带着罗盘的船只沿着预定的航线前进,且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具有主动性想象的人,一般都能在创造性活动中大显身手。2.想象丰富性的差异丰富性是指想象内容的充实程度。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其丰富性取决于表象的多样性。为了充实想象的内容,就必须丰富自己的种种表象,亦即充实旧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扩大旧有表象的储备。当然,丰富充实的表象必须正确无误,由此形成的想象才会富有价值。想象丰富性的差异表现在:有的人想象丰富多彩,内容充实;有的人想象贫乏单调,内容不充实。具有丰富想象的人,他们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想象时,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想象贫乏的人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想象时,既难“思接千载”,也难“视通万里”,在头脑中只会出现为数有限的某些表现,很难把有限的表象融合成一幅幅画面。3.想象生动性的差异生动性指想象的活跃、鲜明程度。想象的生动性也是以表象的生动性为转移的,表象越富有直观性,想象就越富有生动性。如果一个人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及触觉表象等总像直接看到、听到、尝到、嗅到、触到时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由此构成的想象自然也就生动、鲜明了。想象生动性的个别差异表现为:有人想象生动活泼,色彩鲜明;有人想象似一潭死水,色彩暗淡。许多著名作家在创作时,不是苦思冥想,生拉硬扯,而是在自己的头脑中“看到”了主角及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想象贫乏的人在构造某一形象时,头脑中既不能“看到”、“听到”什么,也不能“尝到”、“嗅到”、“触到”什么。4.想象现实性的差异现实性是指想象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任何想象既是超越现实,但又不能绝对摆脱现实。不仅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如此,幻想、甚至那些荒诞无稽的想象也莫不如此。例如,关于北极风光、南极景色的想象,就是以对北极、南极的现实描述为基础构成的。有些人的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若即若离,可望而又可及;有的人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完全脱节,可望而不可及。前者表现为理想,后者则表现为空想。一个富有理想的人,他的想象虽然跑在现实的前面,但却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理想常常会成为人们事业的巨大力量,促人奋进,而空想只能给事业带来巨大危害,使人成为空想家、吹牛家。5.想象新颖性的差异新颖性是指想象所构成的形象的新异程度。想象的新颖性通过表象的改造而实现,其过程带有分析和综合的性质。为了构成一个新颖的想象,一方面要从许多已有的表象中,通过分析选取某些有用的表象;另一方面,又通过综合,把分析出来的表象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形象。想象所构成的形象越是出乎意料,它就越富有新颖性。有的人想象所构造的形象几乎是依葫芦画瓢;有的人的想象既是标新立异,又能自圆其说。想象的新颖性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二)想象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想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意想象方面,无意想象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再造想象中,女性更习惯于根据形象性的描述,在第一信号系统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调节下再造出新的形象,其生动性、可感性强;男性则更倾向于借助抽象性的描述,在第二信号系统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调节下再造出新的形象,其概括性、逻辑推理性较强。在创造想象方面,男性较偏向于自然科学领域,女性则偏向于文学艺术领域。
第五节 思维与想象的培养和训练一、掌握科学概念概念的掌握也称概念的获得,它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借助于语言,并通过思维活动,把人类已形成的概念转化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掌握已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掌握科学概念,对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极其重要。(一)个体掌握概念的意义个体掌握概念对于提高思维认识能力、促进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概念可以使人们对复杂的现实作简化、概括的反映,减少情境的复杂性,促进学习、解决问题及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传递。掌握概念可以帮助人正确认识事物,克服误认或混淆的现象。掌握概念可增加经验的意义,避免认识层次低、盲目性大的缺点。掌握概念可增加人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帮助人了解事物间的从属或相对关系。掌握概念可使知识经验系统化。概念是对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概念体系有助于知识经验系统化、程序化。以上五个方面通常也称为概念的功能。(二)个体掌握概念的途径和条件个体掌握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直接经验的过程中,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掌握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即个体把新概念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它要求在掌握科学概念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新学习的概念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不能杂而无序,含混不清。(2)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具备同化新概念的知识经验。(3)学习者认知活动的积极参与。(三)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的问题教育教学活动是学习者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这一主渠道作用,使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我们认为应根据概念形成与掌握的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过去经验过去经验主要指日常概念和日常经验,它对掌握科学概念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产生积极影响,否则产生消极作用。比如,日常经验中的“垂”总是指由上而下的下垂,而几何中的“垂直”并不全是这样,前者往往干扰对后者的理解。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一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严格确定概念的内涵,二是运用直观获得的新经验来消除旧知识经验的干扰。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用必要的形象材料,使用各种直观教具模型,组织学习者观察实验等,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词语正确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习者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正确运用变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揭示事物本质特征。这种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分化概念,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掌握概念。一般来讲,变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本质属性,变化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保持事物某些非本质属性不变,比较其本质属性。不充分或不正确的变式,常常会引起不合理地缩小概念或扩大概念,教学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出现这两种错误。4.及时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概念内涵的本质特征。通过下定义可以固定概念,起着一种组织、整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在教学中对抽象概念的定义通常不过早提出,往往在学习者具有充分感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提出来,但下定义也要及时,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事例一大堆而学生不知其所云。在下定义过程中,语言要规范,关键词语要强化,特别应注意定义要恰当,既能表述概念的内涵,又要适合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习者能切实理解概念、记忆概念和表述概念。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相邻、相反、并列、从属等,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掌握概念,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既有利于准确、深刻、全面地理解新概念,也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系统化。6.反复运用概念概念不是一次就可掌握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地学习和运用,其中在实践中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做习题、实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等。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创新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题。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在教育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压抑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导与鼓励,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有利于创新意识的不断形成,具体体现为“六要”:一要优化教育环境的创造氛围。从面向升学率转向适应社会需求,从注重学业成绩的学校管理、教学评估体系转向注重发挥创造性的管理体系;二要建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人格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之中,发现或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三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还能进行批判地吸收,甚至突破已有的观念、方法与理论,能独立自信地用审视的眼光观察周围环境,探索未知世界,主动探究意识强烈;四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不是少数人所独有,男女学生绝大多数都有创造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育应面向每个学生,唤醒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避免“陪读”现象的出现;五要改革与完善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取消“统”字。考试的内容、形式应多样化,笔试与口试、理论原理与操作能力等结合起来,克服应试教育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六要使先进的教育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等进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高新技术的熏陶,萌发技术创新意识。另外,如美国学校专门开设有思维技法课和创造技法课,我国部分学校开展的“科技小发明”活动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好奇心是激励学生探究事物奥妙的一种内部动力,求知欲是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不满足于现成结论,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的一种表现。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成为创造的动机,这对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十分必要。可以通过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并启发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或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三)正确对待学生创造性行为,积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纠正以往出现的“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其次,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不要限定学生盲从接受已认可的答案。比如,成人常问儿童:“树上有5只鸟,被猎人打死1只,还有几只?”公认的答案是“都吓跑了,一只也没有了。”但有一位学生回答说:“还有3只”。他的解释是,树上本来住了一个鸟家园,有鸟爸爸、鸟妈妈和3只不会飞的小鸟,猎人打死了鸟爸爸,鸟妈妈吓跑了,剩下3只不会飞的小鸟躲在窝里。这样一个创造性的回答,既合理又合情。对这类超常的创造性行为应多加鼓励。(四)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集中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渐提高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应重点加以培养,可通过自由联想训练、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方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托伦斯(E.P.Torrance)曾就如何尊重学生意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向教师提出五点建议:(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2)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4)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的价值判断;(5)批评学生的意见时应解释理由。(五)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活动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应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与人格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在个性特征上表现出兴趣广泛、喜欢思考新奇问题、自信心强,喜欢独立活动,不喜欢随大流等特点。再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都是创造型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所以,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训练问题解决是思维品质的综合运用,人的思维活动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因而,通过培养训练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一) 要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尝试错误说、顿悟说、四阶段论、三种状态观等。其中四阶段论的观点一直被普遍采用,四阶段论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个人对活动的态度,二是个人的兴趣和求知欲,三是个人的知识经验。2.分析问题即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在分析问题时,要弄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之间的联系,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以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它需要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需要运用图形和符号对问题进行结构上的分析与整理等。3.提出假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即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也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在科学发展中,提出假设几乎是必经之途,是科研的先导。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假设的提出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的明确性和对问题的正确理解,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就有可能使思维过程有一定的方向,构思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4.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检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这是检验假设正确与否的最有效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思维活动去进行,通过周密思考从理论上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如果经过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则要分析假设失败的原因。以上四个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交错进行,表现出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二)要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研究认为,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1.问题情境因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一般来说,问题情境与个人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问题情境中刺激信息的外显程度不同,对问题解决具有促进或妨碍作用。问题解决所必需的刺激信息都在问题解决者的视野之中且比较明了,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信息愈隐蔽,问题解决就愈困难;问题信息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少或过多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信息量过少可能遗漏问题解决所必需的条件,信息量过多则会产生干扰。卡茨(D.Katz)经过研究发现,有名称的数字比无名称的数字,在加法运算上须增加12%的时间。这说明把一些不相干的或不熟悉的因素加在一项简单和熟悉的作业上,由于“心理眩晕”作用,致使对问题解决产生干扰作用。2.认知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体认知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认知结构的限制。即个人面对问题时,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心理反应。若能对问题形成清楚明确的认知结构,就会使问题顺利解决,否则难以解决。所谓明确的认知结构至少应包括问题所求的答案是什么、已知的条件是什么、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符合问题解决的需要,如果对这三点有明确的认识,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思维混乱。要突破认知结构的限制,必须从认知结构的扩大或重组入手,冲破原来的思路。例如,要求用六根火柴构成四个等边三角形。如果认知结构只限于平面,已知的条件不够,问题无法解决。但若摆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去想,问题就可解决。再如,用一笔画成相连的四条直线,并穿过由九个点构成的方阵中的所有点。如果认知结构只限于九个点所占的区域之内,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但若把认知结构扩大重组,将直线延长到九点范围之外,问题就会很快解决。二是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迁移的性质与程度取决于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概括化水平,思维灵活、知识概括化水平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大;思维刻板、知识概括化水平低,则迁移就难。三是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对问题解决有时产生促进作用,有时产生妨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被陆钦斯(A.S.Luchins)著名的水桶实验所证实。四是策略选择。问题解决的策略或办法很多,能否采取最佳策略,这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影响。一个问题可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选择哪种策略既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概括来讲,问题解决的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算法即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只要按其规则进行操作,保证问题能解决。另一类是启发法即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可以更迅速地解决问题。例如,4+9+3+2+3+8+1+6=?我们可以按顺序进行运算,但速度太慢且容易出现错误。如果采取凑10的办法就能迅速准确地解决这一问题。五是功能固着与变通。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如笔是用来写字的、箱子是用来装东西的、钥匙是用来开锁的等。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现有事物绝不可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只存在这种简单关系,而且这种单一关系往往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功能变通就是个人运用思维灵活机智地克服功能固着的限制,发现事物与问题情境之间的新关系,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如钥匙是开锁用的,但必要时也可用来打开罐头、松紧螺丝等。要突破功能固着观念的限制,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善于打破常规去进行发散思维。六是原型启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凭借联想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称之为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如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文字描述、口头提问、机器等。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个性因素个性心理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动力系统,制约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及认知能力的发挥。个性因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动机与情绪。人对问题解决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的兴趣等,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动机。就动机性质而言,影响整个问题解决的进程,动机愈有意义,解决问题愈积极顽强;就动机强度而言,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即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随之上升,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因此,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情绪对解决问题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能激励人满怀信心地解决新问题,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线索;反之,情绪过分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会使思路阻塞,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陷于束手无策的境地,阻碍问题的解决。二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大家能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再困难的问题也能群策群力加以解决;互相不信任,人为地制造障碍,即使简单的问题也要“好事多磨”,难以解决。人常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际关系阻碍了吃水问题的解决。三是性格品质。性格品质结构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研究证明,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一般都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解决问题欲望、好动脑筋的习惯、积极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以及干什么事都坚持到底的意志力等性格品质。这些品质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条件。四、想象力的培养训练想象力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缺乏高度发展的再造想象力就不可能顺利地学习,缺乏高度发展的创造想象力就不可能从事任何创造活动,缺乏对未来的幻想或远大理想,学习和生活也就处于盲目状态。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一) 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兴趣,才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既要通过各种英雄榜样教育、科学家的成功之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还要通过批判各种低级、庸俗的现象,如不道德的或违法犯罪行为等,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表象储备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是运用头脑中已有表象来进行的。表象越丰富,想象的思路就越开阔、内容就越深刻;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则狭窄、肤浅。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在课内广泛运用实物图片、幻灯以及电影、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少年科技读物等,这些书籍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模型制作、科学实验等,开展“第二课堂”,为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条件。(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习惯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开启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想象。教师善于运用形象语言把课文中的描述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以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想象。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独立探索,主动“发现”自然的奥秘。对学生要耐心帮助、引导,做到不讽刺、不挖苦。经常进行这样的想象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相反,注入式教学,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则妨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案例分析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有一天,福尔摩斯的朋友华生医生出去办了一件事回来刚坐下(他坐在福尔摩斯对面办公),福尔摩斯便说:“你刚才到邮局发了一封电报。”华生很奇怪,问:“你怎么知道的?”福尔摩斯说:“你刚才到邮局去了一趟,因为你的靴子上有黄泥,本城之内只有邮局门口在挖沟,有黄泥。”“你桌子上的信封和信纸均未动用,你肯定是去发电报了。”华生对福氏的判断十分佩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福尔摩斯之所以坚信自己的结论,是因为他的看法是通过思维与想象得出来的。
思考题1. 解释概念:思维、想象、概念、元认知、创造性思维、原型启发。2. 举例说明思维与想象的类型。3. 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4.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5.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6. 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训练?
版权所有: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心理学课程组 Copyright ggxlx.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散性思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