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望甲午,强我海防。主题小学希望之星演讲稿稿

  见证历史的北洋水师铁码头。
  张存阳摄
  在比武中。
  张存阳摄
  官兵在集训中。
  本报记者 冯春梅摄
  120年前,号称亚洲第一的大清北洋水师,覆没于刘公岛海域。如今驻扎在刘公岛的是济南军区某海防团一连官兵。几十年来,全连官兵铭记国耻,枕戈待旦,把这个3.15平方公里的小岛变成了信息岛、火力岛、堡垒岛。
  2014年初春,刘公岛夜晚的气温依然在“冰点”徘徊。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正悄然展开。
  雷达扫瞄远方目标、红外夜视仪近观各个通路,全连官兵联合行动,密切协同,干净利落地包抄入侵之敌,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威分区司令员丁伟杰告诉记者,连队有一句代代相传的口号:“这里有我,屈辱不会再现!”跟随演练的官兵一路走来,记者深深感到,爱国、强军,已经内化为无穷动力,铸就了连队之魂。
  以耻为鉴,振奋报国之志
  夕阳西下,最后一抹霞光染红了刘公岛正旗山顶锈迹斑驳的古炮台。
  这是令记者难忘的一幕:长长的上坡路,一个身着迷彩服、背着的身影渐渐接近当年清军留下的古炮台。此刻,他已跑了很久,步伐沉重,呼吸急促。然而,就在他瞄见古炮台的那一瞬间,这名士兵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大喝一声、握紧拳头,加速向前冲去。2个、3个……一个接一个的迷彩身影,大吼一声跑过炮台,加速着向前冲去。
  这一幕出现在海防一连组织的环岛武装八公里越野上。“连队的长跑路线是环绕刘公岛一周,途经忠魂碑、古炮台和甲午海战纪念馆,每次跑过这些地方,官兵都感觉悲愤填膺,耻辱的历史鞭策着我们奋力前冲。”跑回营区,中士王建军告诉记者。
  1894年的甲午刘公岛之战成为北洋水师的“绝唱”,十几艘或降或沉无一幸免,提督以下数千名官兵埋骨沙场,耻辱的失败带来的是无尽苦难和屈辱。
  “回忆这段历史,感觉就像结痂的伤口被扒开,痛彻心扉,一雪前耻的欲望充斥着胸膛,真想拿起武器杀向侵略者!”大学生士兵齐三军感慨地说:痛,让人铭记;恨,令人发奋!
  海防团政委张云锦告诉记者,一连官兵经常用甲午战争的历史“折磨”自己,每年都要为新上岛的干部战士举行“五个一”入连仪式:看一场《甲午风云》电影、参观一次甲午海战纪念馆、上一堂甲午战争教育课、到北洋海军忠魂碑下接受一次警示教育、组织一次“铭记甲午国耻、做新时期海防卫士”演讲活动。此外,海防团还在图书室设立“甲午风云系列谈”书柜,编印《甲午海战启示录》《勿忘国耻 强我海防》《中日甲午战争大事记》等资料供官兵阅览。集体朗诵《七子之歌 威海卫》环节,更是让一连的每个官兵热血沸腾!
  步入一连营区,以甲午战争和精武强兵为主题的文化氛围,让人时时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使命感。在连队的局域网上,有极富特色的战斗精神教育网页,除了甲午战争中与刘公岛有关的许多细节资料外,还有《上甘岭》《冲出亚马逊》《亮剑》等题材影视作品。今年以来,结合甲午战争120周年,连队先后组织了“以耻为戒、知耻铭志、雪耻报国”系列警示活动。在耳濡目染中,“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已成为全连官兵的座右铭,并升华为他们追逐强军梦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
  深究败因,探索强军之法
  一场失败的战争,往往是一本反面教材。海防一连官兵常常从这本教材中,寻找胜败因果,引导自身,在探索强军、制胜之道的过程中,自觉担当历史使命。
  在一连官兵的笔记本上,在连队的训练日志上,这样的话语常能见到:“作战指挥失误太多!”“未战先怯、缺乏与强敌过招的勇气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大战在即,刘公岛上竟然歌舞升平,北洋水师将领携妻妾上岸居住。”“如果现在我们不树立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信心,就很可能成为第二支北洋水师”……
  当年北洋水军对炮膛内斑斑锈迹和弄虚作假的现象视而不见,在训练中自欺欺人。一连官兵在纠治形式主义中,尤其敢于向陋习、顽症下手,坚决向“练为看”“练为考”宣战――
  “比武考核得第一就能打胜仗吗?”自从连续14次夺得军事训练一级连后,自信和自满的情绪开始在一连少数官兵头脑中滋长。
  这个苗头没有逃过团领导的眼睛。怎样拂去遮望眼的浮云?团党委“一班人”决定让一连“找山外山、见天外天”,在与强手、高手过招中,破骄气砺志气,找漏洞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战斗力。“两看两问”,全连皆惊!
  一看张茂春。去年3月初,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扬威国际赛场的张茂春调到了连里。一连的官兵在各种比武竞赛中从未输过,几名训练尖子听说新来的副连长张茂春本领非同寻常,纷纷要求与之切磋。那天,6名高手与张茂春的巅峰对决,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展开对抗。三个回合下来,这6名高手完败而归,有的甚至连张茂春的影子也没看到,就“阵亡”了。
  输要输个明白!“但凭枪法,6名战士个个都是‘神枪手’,打出50环也不是啥稀罕事,咋一到实战中就败得那么惨呢?”一个硕大的问号在官兵心头挥之不去,讨论迅即展开。
  原连长李健说:“过去,米数、秒数、环数一直是评价官兵能力素质的硬指标,虽然现在已经弱化了它的地位,但这些指标在官兵的心目中依然有分量,习惯性思维也拉开了我们与战场之间的距离。”
  这一看一问,看出了差距,问出了走向未来战场的路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看与问”,每一回都会启发大家探索新的练兵之道、找到真正的制胜之策。
  创新不止,掌握制敌硬功
  “从甲午战争的历史中,我们懂得了改革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记者在一连,官兵们讨论、交流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点。“在新军事变革、新战法涌现、新考验众多的时代,能创新才能打赢,不创新只能等死!” 海防团团长杨伟峰说。
  去年初,一连在团长杨伟峰的指导下,找到了一条持续提升训练水平的办法――循环训练法。就是在同一训练场上,多单元多课目同时展开,官兵就像走在流水线上一样,逐个单元逐个课目循环轮训,达到了规定的训练量,随即转入下一单元训练,保证当天的训练内容至少要练一遍……一年下来,结果大不一样。因季节因素,训练水平起伏不定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更多关于“”的新闻阅读:部分国民党起义将领的结局 - 沧海一粟 -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七彩空间☆BLOG
&&&&&吴化文(1904年―1962年),字绍周,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旧部,经冯保送就学于陆军大学,毕业后在冯玉祥部任参谋。1930年,任国民党第三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1939年1月率部进驻沂水县武家洼一带,扩编为新四师。1943年初,投降日军,改编为伪军第三方面军,任司令官。曾在鲁中临朐一带制造过“无人区”。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蒋介石电令该部改为国民党第五路军,进驻兖州。1948年初夏,第五路军调济南,归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不久,第五路军扩编成九十六军,吴任军长。&日济南战役发起后,在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于9月19日率部起义。同年10月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任军长。全国解放后,吴化文因病提出申请,要求从部队转业。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申请。吴化文从部队下来后.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交通厅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所在的三十五军被改编成浙江省军区部队,一○三师兼衢州军分区,一○四师兼绍兴军分区,一○五师兼杭州警备区。1962年4月,吴化文因病逝世,终年58岁。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及解放军八个大军区都送了花圈。&曾泽生(1902年―1973年),云南省永善县人。1923年考入云南唐继尧所办的军士队。1924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25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次年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9年应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召回滇,任昆明军官候补生队副队长。1937年后,任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46年起,任国民党东北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吉林守备军司令、第一兵团副司令。1948年10月,率部于长春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五十军军长,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担任过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代表,第三、四届政协常委。1970年,戎马一生的曾泽生脱下军装,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军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1岁。张克侠(1900年―1984年),河北献县侯陵屯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1924年在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任少校科员兼陆军讲武学校教育副官及队长。1926年,陆军讲武学校毕业生编成两个营,任第一营营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任西北军学兵团副团长,后于1927年春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遵照党的指示重返西北军,任张自忠部的参谋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第三十八师参谋长。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任第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尔后,参加抗日同盟军,任高级参谋和干部学校校长(冯玉祥为名誉校长)。同年8月,抗日同盟军被迫解散后,张克侠号召全校师生随部分主力挺进陕北,准备与陕北红军会师。因途中受到拦截,所部接受了第二十九军的改编。张仍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参谋长。七七事变后,历任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第五十九军参谋长、第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张克侠任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1948年11月与何基沣率领第五十九军两个师、第七十七军两个半师23000余人,在淮海前线起义。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先后担任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军长,并兼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央林业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还当选为第四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被下放到广西农村劳动。第二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回到北京治病。日病逝,享年84岁。&傅作义(1895年-1974年),字宜生,山西荣河人。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在太原参加反清起义,任起义学生军排长。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失败后进驻绥远。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1932年3月,热河全境沦陷,日军进抵长城一线。傅作义统帅的第59军守独石口、镇岭口、怀柔一线,以掩护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北翼,后又在怀柔阻击日军。1936年11月初,发起百灵庙战役。战役开始后,绥军拼力进攻,守敌顽命死守。经过反复搏杀,绥军终于突破敌阵,冲入庙内,与敌展开巷战,最终收复了百灵庙,歼灭伪蒙军7800人,俘获300余人。百灵庙大捷后,傅作义集中绥军主力,追击敌伪残余。整个绥远抗战,历时数月,前后共歼灭和瓦解伪军l个步兵师、两个步兵旅和2个骑步旅,收复了百灵庙、锡拉木楞庙等战略要点多处,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了日军西侵绥远,妄图建立“蒙古帝国”的阴谋,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抗日热情。绥远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给傅作义写了亲笔信,称赞其在“日寇西侵,国难日亟”之际,统帅部队“捍卫边疆……跃然民族英雄之报负,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抗日战争期间,傅作义还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曾先后率部参加忻口会战、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1949年1月底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条件,率部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水电部部长等职。日逝世,享年79岁。邓宝珊(1894年―1968年),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新疆伊犁起义。1917年后,在陕西任靖国军第四路营长、团长、副总司令。1924年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任第二军旅长、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国民党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代理甘肃省主席、杨虎城部新编第1军军长等职。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邓宝珊积极支持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提出的八项主张,有力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张学良将军被扣南京后,蒋介石派三路大军准备进占西安,杨虎城将军处境困难,电邀邓宝珊赴西安协助处理。他到西安后,努力协调各派之间的工作,对避免内战、稳定局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共合作抗战以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在兰州设立了办事处,此时邓宝珊尚在兰州,他与中国共产党驻甘代表谢觉哉等同志来往甚密,支持办事处的工作。后邓宝珊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赴榆林就任。邓宝珊不辞艰险,恪尽了爱国将领的天职。当时榆林的军队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但他十分注意团结各方面的军事、政治力量,把他们集聚在抗日旗帜之下,为保卫北线积极出力。邓宝珊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居心和行为深为不满,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陕甘宁边区友好相处,协力抗日。他指示所属部队必须“维护边区到榆林的交通安全,保护往来人员和物资的顺利出入”。毛泽东同志曾致信邓宝珊:“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对邓将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9年邓宝珊率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文革中受到冲击,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董其武(1899年―1989年),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后怀着“富国强兵”之志,毅然投笔从戎,决心当一名爱国军人。1919年董其武到太原,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1923年入斌业专门学校。1924年开始军旅生活,连年作战,几易部队。先在刘镇华的镇嵩军任排长。不久,由西安赴洛阳,入国民军第二军,先后任第八混成旅第二团排长、连长、营长和第九混成旅旅部副官长。1926年冬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927年北伐开始,董其武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遣纵队,任支队长,后升任中校副团长。但因不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竟遭编遣,当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的傅作义将军,正在扩编军队,他遂千里迢迢奔赴天津。经傅将军的考察,委任他为额外上尉参谋,后任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1930年4月,任中校副团长、团长,1931年任三十五军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民族战争。1933年5月中旬,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6年,董其武任二一八旅少将旅长,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1937年底,董其武任第一○一师中将师长。1938年,率部参加了“绥南战役”。1939年冬,率部参加了“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暂三军中将军长、骑四军军长、三十五军军长、第十二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1946年底,董其武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董其武、孙兰峰将军胜利举行了“九?一九”起义。日,董其武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首创当时著名的“绥远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其武被任命为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朝鲜战争爆发后,董其武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董其武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3年后,董其武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九军军长。1980年,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董其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其武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及第三、四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五、六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董其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程潜(1882年―1968年),字颂云。湖南醴陵人。早年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后进湖南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回国后在新军中任参谋职务。武昌起义后曾奔赴武汉,参加民军汉阳守卫战。后回湖南任都督府参谋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欧事研究会。1916年回国到云南参加护国战争,任湖南护军使,率部进入湘西南。1917年孙中山领导下开展护法运动时,曾率部在湘南与北军对峙。1921年任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陆军部次长。陈炯明叛变时曾护送孙中山避往珠江军舰上。后率部与滇、桂、粤军合力赶走陈炯明,迎孙中山重回广州。1925年7月任广东国民政府委员。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率部参加江西战场作战。1927年春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北伐军中路江右军总指挥,率部沿江东下,攻占南京。“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从南京逃往武汉。宁汉合流后参加国民党特别委员会,为汉方委员之一。宁汉战争后任湘鄂临时政治委员会主席、湖南省主席。1928年后因派系矛盾被桂系李宗仁下令软禁。1932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抗日战争中先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南省主席,西安和天水行营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武汉行营主任,后改称国民政府武汉行辕主任。1948年参加国民党副总统竞选后调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1948年底主张与中共和谈,逼蒋下台。1949年8月与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在长沙起义,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湖南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届、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首届、二届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第一届、二届、三届湖南省人大代表等职。文革时受周恩来特别保护,个人未受冲击。日病逝北京,终年86岁。邓兆祥(1903年―1998年),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肇庆镇双木棉村(现为肇庆市)。1914年3月,他11岁即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习。自1919年9月始,先后转入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枪炮学校学习,1922年3月毕业。从1922年4月起,历任见习员、候补员、枪炮副、枪炮正、航海正和副舰长等职。1930年1月,他怀着“中国要强大,必先强我海防”和“雪我甲午耻辱”的信念,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英国海军鱼雷学校,学习了鱼雷、航海、信号、枪炮等专业。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取得优异成绩。1934年4月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副舰长、水鱼雷营营长、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参谋、贵州桐梓海军学校训育主任等,1945年任“长治”舰舰长。1946年率第二批海军人员赴英国,1948年5月就任著名的“重庆”号巡洋舰舰长。1949年2月,邓兆祥顺应时势,率全舰官兵在上海吴淞口举行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舰起义,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电报嘉勉。1949年3月,邓兆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重庆”舰舰长。1949年5月,邓兆祥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校长。1950年8月任青岛海军快艇学校校长,1955年3月任大连海军学校的副校长。1956年6月他调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1957年6月任该基地副司令员,1960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任海军副司令员。7旬之年仍驾艇出海,指挥若定。1985年离休,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月,他以93岁的高龄,还亲赴西沙看望和慰问部队。邓兆祥担任过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八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并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日,邓兆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陈明仁(1903年―1974年),湖南省醴陵县人。7岁入私塾,10岁进新式学堂,1920年考入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回乡担任小学教员。1924年升入广州市军政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后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师五十六团团长,陆军第八十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二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陆军预备师中将师长,陆军第七十一军中将副军长、军长,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八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二十一兵团司令员,第五十五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陈明仁受到冲击。1972年至1974年,陈明仁患癌症住院,周恩来亲自过问陈明仁的治疗方案,关怀备至。日,陈明仁与世长辞,享年71岁。陶峙岳(1892年―1988年&),别名岷毓。生于湖南宁乡。1911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参加武昌起义,旋入同盟会。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湘军营长、团长,曾参加护国、护法之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团长。后任第40军3师副师长,代理南京卫戍司令,第3师师长,第8师旅长、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战争。1937年9月率部从陕西经河南驰援上海,参加“八一三”抗战。后在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任第1军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37集团军总司令,河西警备总司令等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张治中邀请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释放关押在新疆监狱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亲自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延安。日率驻新疆的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2月,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任兵团司令员。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兼新疆建设兵团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9月在90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届、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届、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第六届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日病逝于长沙,享年96岁。马鸿宾(1884年――1960年),字子寅,甘肃省河州临夏县(今临夏和政县)韩家集阳洼山村人。1910年随叔父马福祥的昭武军到宁夏,任骑兵营营长。1912年任宁夏新军管带,后任甘肃新军司令(辖骑兵5个营)。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少将衔。日晋升为陆军中将衔。1921年任宁夏镇守使兼新军司令。1924年7月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府亚威将军衔。1925年任冯玉祥隶下的宁夏镇守使。1926年9月任国民军第22师师长。1927年4月冯玉祥取消宁夏镇守使建制,任国民军第2集团军第22师师长兼甘边剿匪司令。1927年9月任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四方面军第24军军长。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0年被冯玉祥任命为宁夏省主席。1931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党政府军暂编第7师师长、甘肃省政府代理主席,8月正式任命为甘肃省政府主席。12月改任甘凉肃边防司令,未就职。1933年任庐山军官训练团副团长,同年12月任第35师师长。1935年9月任西北剿匪总部第4纵队司令兼第35师师长。日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37年任国民党陆军第1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81军军长。1939年4月兼任第17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被蒋介石任命为绥西防守司令。1942年蒋介石又派傅作义为绥西防守总司令,改派为绥西防守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3年傅作义部完全接替了绥西防务,遂率部撤回宁夏中宁县进行休整。1945年6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西北行营副主任。1947年7月陕甘宁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司令。1948年任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司令长官。日在宁夏省中卫率部通电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2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被任命为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3月兼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3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撤销以后,历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第一副省长兼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和民族委员会委员。1958年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和民族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大代表,甘肃省各界人民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日,因患胃癌在兰州逝世,享年76岁。卢汉(1895年―1974年),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出身于炎山黑彝大地主吉迪家,是龙云的表弟。1911年,和龙云一起参加了保路运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云南重九起义继之而起,云南军政府成立以后,龙云和卢汉毅然投军。卢汉被送至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深造,之后,在唐继尧身边任少校副官。1922年,升任第七旅旅长,归滇军第五军指挥。1927年,在龙云被胡若愚包围期间,营救龙云,后被升为98师师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卢汉任新整编的陆军第六十军军长。1938年,六十军奉命赴徐州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滇军伤亡过半。后龙云率陆军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开赴抗日前线,与六十军合编为第三十军团,卢汉任军团司令。1940年,日军侵占越南,云南边防吃紧。龙云成立滇军并任总司令。1945年,卢汉回昆明后,被任命为云南省主席、省保安司令兼军事倡议院上将院长。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的指导下,在滇黔桂边区纵队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援下,通过曲折艰险的斗争,卢汉、龙云于日成功地举行了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卢汉先后担任云南省军政委员会主任、西南行政委员会任副主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国家体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日,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潘文华(1886年―1950年),号仲三,四川仁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曾任川军第3师团长,1918年1月任北洋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86团团长,1919年12月任川军第7师独立旅旅长,1920年任川军第2军2旅旅长,不久任川军第2军4师师长,1923年任川东清乡司令,同年11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33师师长,日,授将军府植威将军。1926年7月兼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师长兼5旅旅长,后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29年2月兼重庆市市长,1934年兼任四川剿匪军预备军总指挥,1935年1月兼任四川剿匪军南路总指挥,参加围剿长征红军,7月辞重庆市市长,10月任第23军军长。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副司令兼第23军军长,10月任第25军团军团长,参加广泗抗战,1938年1月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39年3月兼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日加上将衔,1941年8月兼任第56军军长,1944年冬秘密参加民盟,1946年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8月任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后任重庆行营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日在成都病逝。方鼎英(1888年―1976年),号伯雄,又名同春,湖南新化县时雍团(今圳上镇)人。1902年赴日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1905年考入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1909年12月,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日本东京陆军炮工学校、日本千叶野战炮兵射击学校,1911年5月毕业。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教官,同年秋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岳阳镇守使府参谋处长兼教练科长,1914年任北京政府陆军部中校科员,1917年再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工作。1921年回国任湖南陆军第1师参谋长,7月任援鄂军总指挥部参谋长,1923年8月任湖南讨贼军第1军参谋长、代军长,1924年4月任湘军第1军军长兼1师师长,同年底任北伐军特遣军总指挥,1925年8月任湘军整理处副监、湖南讲武堂驻粤帮办,10月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1926年4月兼代黄埔军校教育长,7月任黄埔军校代校长兼兵器研究处处长,并兼任黄埔要塞司令,1927年9月辞职,10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3军军长,12月任广州政治分会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任第46军军长,5月兼任津浦路运输总指挥,参加二次北伐,不久任第1集团军第3军团总指挥,7月任第1集团军第10师师长兼28旅旅长,1929年3月任讨逆军第1路右翼军副司令兼追击司令,参加蒋桂战争,10月任西征军第1路总指挥兼第44师师长,参加蒋冯战争,12月请假隐居上海。1930年4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组织“革命同志会”力主抗日,1933年冬在香港参与策划福建事变,反蒋失败后在香港居住,西安事变后回到南京,1938年任第9战区战地党政分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任湖南省参议会参议员,在湖南致力于和平民主活动。1948年在湖南与中共取得联系,组织“迎解军”策动国民党军起义,1949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解放后,历任解放军第4野战军军事顾问、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主任、湖南省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日因脑溢血在长沙病逝。邓锡侯(1889年―1964年),字晋康,四川省营山县人。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一期,1909年毕业升入南京陆军中学堂。辛亥川路事起,辍学返川,民国建立后投身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历任副官、连长、营长。1916年初任支队长参加护国战争,升任第五团团长,1917年升任第五旅旅长。1918年留川依附熊克武部任独立旅旅长。1920年参加驱逐滇黔军之战,任第三师师长。1922年参加一、二军之战,率部进驻重庆。1923年参加第二军与一、三军及边防军对战,任副总指挥,站在熊克武部第一军一边,战败第二军。12月10日,北京政府特授予骠威将军。1924年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25年任四川清乡督办。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军第一路总指挥。1935年11月任第四十五军军长。1937年9月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出川抗战,参与“台儿庄大捷”。次年4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6年9月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次年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48年4月被免职。1949年1月赴重庆就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后改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日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解放后,邓锡侯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和川西、川东、川南、川北四个行署区裁撤,恢复四川省的建制,邓锡侯被任命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4年后,邓锡侯历任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日,邓锡陕在成都因病逝世,享年75岁。田颂尧(1888年―1975年),四川简阳县龙泉驿(属成都市)人。1906年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一期,1909年升南京第四陆军中学。次年参加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参加学生军。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未毕业即返川,任陆军第四镇参谋。1912年改镇为师,仍任第四师参谋。1915年2月任川军第二师清乡独立支队长。1916年1月随刘存厚在纳溪区起义,被委任为反袁护国支队长、第二路三支队队长。2月,升任师长。1917年7月,任川军第一军第二师骑兵团团长。11月被授予崇威将军衔,会办四川军务。1918年7月,任第二十一师四十一旅旅长。8月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并三等嘉禾章。11月任陆军第二十一师师长。1925年任四川军务帮办。1926年被免去四川军务帮办职务后,自任川西屯垦帮办。北伐易帜,以川西北屯殖总司令名义统辖陆军第二十一师、二十二师,川军第五师、第八师、第十一师和独立师及混成旅、独立旅等。同年12月,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1934年7月,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时,围攻红军失败,改任第二路总指挥。1935年,蒋介石下令撤去田颂尧的本兼各职,寓居成都。1936年9月,蒋介石授予田颂尧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的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二二护国同志会”理事长。1945年9月,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日,田颂尧与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雅安发出通电参加彭县起义。解放后,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四川省政协第一、二届委员等职。日病逝于四川成都,终年87岁。吴奇伟(1890年―1953年),字晴云,号梧生,广东省梅州大埔湖寮镇密坑村人,出生于贫困之家。后得人资助,先后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陆军小学学习,再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后在广东陈炯明部任见习排长,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张发奎部下任三十六团中校参谋长。1927年春升为三十四团团长;9月升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团团长。1930年6月又升为第四师师长。“九一八”事变后,第四师扩编为第四军,升任军长。1935年红军三渡赤水回师遵义,他因未发兵救援而遭蒋介石严词训斥。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他奉命率第四军抵上海嘉定、罗店一带前线,在大场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战果显著。其部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不久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7月下旬,全国战局剧变,九江告急。他奉命率第九集团军驰援,指挥部队由沙河向东伸展,主动反攻,经四昼夜苦斗,遏住日军攻势,并使日军伤亡2万余,使志浔线(南昌至九江)各军(武汉警备司令、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等的部队)得以坚持抗战5个月之久。此战役一时轰动全国,被誉为台儿庄会战后的最大胜利。1938年秋,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后又改任副司令长官兼粤、闽、赣三省边区总司令和三省边区绥靖主任。1939年秋调往第六战区(湖北)任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出任湖南省主席,仅六、七个月,即被免职,调任武汉行辕副主任,未赴武汉任职而托病到南京汤山疗养。1949年5月,他遂正式通电驻东江、梅县、蕉岭、兴宁一带旧部保安十二、十三团及其他若干部队的曾天节、李洁之等八人,联名在老隆发表《我们的宣言》举行反蒋起义。6月21日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其起义表示“极为欣慰”与“欢迎”。1949年9月下旬,他作为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之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日病逝于北京,享寿63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张轸(1894年―1981年),别名翼三。河南罗山县河口寨人。曾读私塾8年。1908年入河南陆军小学。1915年起先后入北京清河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赴日本,入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23年回国,在陕西陆军一师任参谋、团副,1925年1月入河南陆军训练处(属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任战术教官等职。同年10月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12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长,1927年4月后升任师长、副军长兼师长。1930年8月在国民党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后在国民党政府军政部任职。抗日战争爆发时任豫北师管区司令。1938年1月任第一一○师师长。同年6月任第十三军军长。1939年8月任陆军补充兵训练总处处长。1941年7月任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六十六军军长。1942年12月任第十战区副长官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任郑州绥靖总署副主任。后在武汉行辕、第五绥靖区任职。1948年任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日率国民党军第十九兵团所属一二七军一个师、一二八军三个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金口、贺胜桥起义,起义后部队开往汉川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任军长。解放后,张珍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军区副司令员、国家体委委员兼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日,在郑州病逝,享年87岁。裴昌会(1896年一1992年),字同野,潍坊市潍城区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陆军大学特六期毕业。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第四师参谋长、四十七师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1937年起任国民党第九军副军长、军长、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战区副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官。日在四川德阳率部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裴昌会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川北行署副主任兼工业厅长、西南纺织管理局局长、重庆市副市长、第五届、六届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先后担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和重庆市委副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一级解放勋章”。他是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裴昌会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贯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走过了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程,在93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裴昌会于日在重庆逝世,终年96岁。高树勋(1897年―1972年),字建侯,河北盐山县人。8岁时,入私塾读书4年。1914年,到天津、北京等地学徒谋生。后又投奔在四川绵阳冯玉祥部当兵的舅舅。1917年,冯玉祥率领第16混成旅官兵讨逆,高树勋因作战勇敢被升为冯玉样的手枪连班长。1920年,高树勋升任排长,受冯玉祥的影响,加入基督教。1924年9月,升任直属队机枪营营长。1925年8月,又升任团长,军衔为陆军上校。日,冯玉样在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高树勋成为国民党员。此后,随冯玉祥四处征战,官职也一路高升,一直到官居青海省代省长的要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高为第二十六路军第十七师师长。翌年,所部被调江西“剿共”。高对此不满,离队到天津。l933年春,高树勋奔赴张家口,与冯玉祥共举抗日义旗。他献出自己的财产,充作军费,购买枪支,召集了原东北义勇军宋敬诚部和马金良部共同抗日。抗日同盟军成立后,高任同盟军总部交通司令兼骑兵第二挺进军司令。6月15日,被选为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应宋哲元之邀,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六师师长、第十军团副军团长兼暂一军军长、新八军军长、第三十九军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9月上旬,高树勋派人秘密来到上党战役前线指挥部面见刘伯承、邓小平,商谈和平事宜。10月30日,高树勋率新8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阵营。11月10日起义部队改称民主建国军。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于11月13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前夕,高树勋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工作。建国以后,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民革副主委,并长期担任河北省副省长职务。1955年,毛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授予高树勋一级解放勋章。日,高树勋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何基沣(1898年―1980年),字芑荪,河北藁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23年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在冯玉祥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第五师旅长、副师长。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北平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32年起,在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任三十七师一○九旅副旅长、旅长。1933年长城抗战中,曾参与指挥喜峰口作战。1937年率所部一一旅驻防卢沟桥地区,七七事变中,他指挥部队抗击日军。后任第一七九师师长。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后仍回原部队。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军副军长兼一七九师师长。1943年任七十七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1946年任徐州绥署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与新四军第四、第五师建立联系,并对中共领导的军队向鄂豫皖边地区发展和建立大别山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与张克侠率国民党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七军2万余官兵于贾旺、台儿庄防地起义。1949年2月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参加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1952年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水利局局长。1954年起,任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任农业部副部长。曾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分别撒在卢沟桥和淮海战场。& 陈铁(1898年―1982年),名永贞,字志坚,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县西平乡一个农民家庭。原国民党陆军中将。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初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4月,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下发动的叛乱。因平叛有功,陈铁先后升任营长和团长。1927年10月,被蒋介石借故免去团长职务。12月,入陆大“特训班”学习。1931年冬,陈铁同卫立煌一起从陆大毕业回到南京,卫被任命为第十四军军长,陈任十四军八十三师副师长。1935年秋末冬初,陈铁被任命为八十五师师长。“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八十五师在陈铁率领下开到德州,列入卫立煌第十四军建制。1937年10月,陈铁奉命调到山西,加入第二战区第十四集团军对日作战。1940年底,陈铁升任第十四军军长。1943年春,因“共嫌,蒋鼎文奉蒋介石之命,逼陈辞去十四军军长职务。同年7月,陈以奔父丧为由,从西安回到贵州遵义家中。抗战胜利后,何应钦电召陈铁到重庆,要陈去云南任孙渡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陈推辞不从。在何一再摧促下,于1946年夏随孙渡集团军到了绵州,1947年再次回遵义。1948年4月,由卫立煌的推荐,蒋介石又任命陈铁为沈阳剿总副总司令。同年11月,顾祝同向蒋保荐陈为“编练新军”司令,在黔北遵义编练新兵。1949年8月,陈铁受命在遵义成立了第八编练司令部,拟编下辖4个军、1个军士教导总队。后军士教导总队编为编为275师。同时任命陈铁为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日,275师开到金沙安底,在此,由师长陈德明代陈铁向全师官兵宣布通电起义。继后,275师开往遵义龙坪,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归遵义军分区指挥。1950年初,陈铁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大会特邀到北京出席会议。先后由中共中央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等。贵州省第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副省长、贵州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厅长。1980年1月,再次当选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日去世,终年84岁。&  李觉(1900年―1987年),湖南长沙人。1924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九期。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重庆中央训练团主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34年11月率部在湘江岸边阻击长征红军,给红一军团造成惨重伤亡,几乎活捉林彪、聂荣臻。1949年8月与黄绍f等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中南军区高级参谋。中南行政委员会参事,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委员,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逝世,享年87岁。罗广文(1905年―1956年),四川忠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陈诚系的重要将领之一。1925年留学日本,1927年初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久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炮兵科。1929年毕业回国,先在黄埔军校广州分校任兵器教官、炮兵队长,一年后调武昌教导三师,历任副营、营、团长,旅参谋主任、师参谋长等职。参加对江西苏区的二至五次“围剿”。抗战爆发,任国民军十八军九十八师少将参谋长,在淞沪战役中负伤。继又参加武汉保卫战,升任十八军九十八师代师长、师长。1940年率部防守宜昌。1943年升任十八军军长,率部参加“鄂西战役”和“湘鄂大会战”。1944年调任八十七军军长,镇守黔南。次年改任十四军军长。1947年8月,升任第四兵团司令。次年4月调陕西安康任第十训练处处长。1949年任重庆第八训练处处长,不久改任第七编练司令部司令兼一○八军军长。4月进驻四川大竹一带,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大竹指挥部主任,“清剿”川东北华蓥山一带共产党游击队。11月任第十五兵团司令,率4个师在南川县阻击人民解放军,被击退至重庆、成都,日在郫县宣布起义。罗广文以作风泼辣,善整“滥”部队,名重一时。其弟罗广斌为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早年参加革命,后被逮捕入狱。西南解放时,罗广文率残部起义投向人民,罗广斌也逃出了重庆渣宰洞监狱,兄弟异途同归。解放后,罗广文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林业厅厅长,1956年因病逝世。享年51岁。李振(1900年―1988年),广东省兴宁县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任大帅府卫团连长,后参加北伐战争。“七?七”事变后,在广东积极投入抗日战争。历任国民党军队师、军长和兵团司令等职。1949年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为川西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曾当选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民革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因病于日在成都逝世。终年88岁。&  朱鼎卿(1902年―1982年)又名万均,湖北省黄冈人,朱怀冰之弟。1923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八期,后在国民党军担任过第13师,第11师团附,团长,师长及第86军军长,第一补给区司令等职。1948年任联勤总部第九补给区司令。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最后一任湖北省主席,后任第三兵团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金堂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军事审核委员会委员。1950年入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西南军区司令部高级参谋。1954年转业。同年9月,被聘任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调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日逝世,享年80岁。&  陈克非(1903年―1966年),别号钟灵,又名文彦、毓彦,浙江天台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九师排长、连长、营附,第九师第五十一团副团长、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军第九师四十九团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1944年任中国远征军第九师师长。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第二、三次长沙会战、远征印缅抗战诸役。1946年秋陆大将官训练班毕业,任整编第九师第九旅旅长,整编第十五师师长,第十五军代军长.第二兵团第五军参谋长,第二军军长。第二十兵团司令官。1948年9月授陆军少将。日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高参兼第五十军副军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湖北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三、四届候补中央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1966年9月逝世,享年63岁。唐生明(1906年―1987年),湖南省东安县人,号季澧,系唐生智之胞弟,排行第四。1914年开始在私塾就读。1915年入长沙明德学堂。1919年秋入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高级部。1922年入长沙兴会中学初中就读。1924年春入湖南陆军讲武学堂。1926年4月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10月毕业。1932年入中央陆军大学,1935年秋毕业。1924年进入湘军第三师叶开鑫部,任上尉参谋。1926年3月,其兄唐生智投靠广东革命军,他作为其兄的私人代表驻广东革命政府。参加北伐战争,10月到达武汉。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中任学生队副总队长,不久改任警卫二团团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与陈赓等黄埔军校学生发表“讨蒋通电”。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缺乏武器弹药,他率一个连从汉口坐火车到浏阳文家市,送给起义部队“汉阳造”步枪三百多枝、子弹近万发。1930年任第四集团军第八军副军长、代理军长。1931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抗日战争初期,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司令、代理司令。1938年春调离长沙,与常德、桃源警备司令酆悌对调。抗日战争中、后期,他被蒋介石暗中派往汪伪政府,从事策反工作。日,蒋介石在上海召见他,赞扬其工作很有成绩,委任为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3月任总统府中将参谋。1948年10月,唐生智到南京,兄弟二人经过商议,在上海做策反工作,为国民党高层人士转向共产党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49年春唐生明以经商为掩护回到湖南长沙,协助陈明仁起义。到长沙不久,推荐自己的知心人黄克虎担任第一兵团参谋长,进入起义指挥中枢。日,陈明仁等37名将领在长沙宣布起义。他参与湖南各界知名人士发表声明,支持起义。6日晚8时,以他和唐星、刘公武等为代表的湖南代表团到浏阳河边东屯渡西岸,迎接以金明为首席代表的第四野战军和谈代表团。他作为湖南方面和平谈判团五名成员之一,与金明在谈判协议上签字。湖南和平解放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副司令员。全国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他是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文革中,被关进监狱七年半。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
By 沧海一粟&&作者:沧海一粟┆分类:┆┆┆阅读:8748
2015 - 4 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工作第一、NBA第二、围棋一点五
Hot Entries
Information
用户名称:沧海一粟实时点券:5693日志总数:814评论数量:196建立时间:日
标题&&内容&
Designed by
Modisied by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七彩空间☆博客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望之星演讲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