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先生主题免费下载

[文字&在线视频&音频下载]
纪念陈鸣志先生专辑 - 曲艺茶座 - 北方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sssuuunnnx
啊!呜呼哀哉!!
好人不偿命啊!啊啊啊啊啊啊!!!!!!!!!!!
[文字&在线视频&音频下载]
纪念陈鸣志先生专辑
:8080/forum/photo/b/01/00/64/11/5524202.jpeg陈鸣志(),相声演员,天津人。 从小喜爱相声艺术,1953年拜相声名家于宝林为师,他的表演风格热烈洒脱,声情并茂,刚柔相济,演唱俱佳。晚年与张永久合作,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统相声。日上午,陈鸣志去世,享年65岁。
& && &台上热情火爆,台下真诚大方的著名相声演员陈鸣志先生,1946年11月出生于天津,回族。他7岁从艺,时至今日已经50余年。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得陈鸣志相声和相声艺术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这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陈先生幼年的时候,家住在和平区多伦道附近,他有个街坊叫张兴汉,是著名相声艺人冯立铎的弟子。
& && & 1953年初的一天,张先生酒醉归来,对年幼的陈鸣志说:“我教你一段相声,你愿意学吗?”“愿意学呀!”于是张先生就教了一段《四辈》给陈鸣志。一个星期之后,张先生把陈鸣志带到南市,年仅7岁的陈鸣志和相声前辈李洁尘(李伯祥的父亲)、郭全宝同台演出了这个节目,老观众对这个说相声的小孩子特别喜爱,对他的节目也非常满意。那年,陈鸣志第一次登台就顺利的赢得了开门红,这也为他日后从事相声专业树立了信心。不久,他又幸运的遇到了刚从朝鲜慰问演出归来的于宝林先生,于先生主动收7岁的陈鸣志为徒。此次,陈鸣志正式走上了曲艺之路。拜师仪式上,曲艺老前辈周德山、陈士和等勉励他要好好学艺,争取早成栋梁。和陈鸣志一起拜师的还有王鸣楼以及张兴汉先生的夫人张紫茹。陈鸣志先生除了经常向恩师于宝林先生问艺之外,也得到了张兴汉先生的点拨。在张先生的指导下,陈鸣志很快掌握了《打灯谜》、《八扇屏》、《五红图》等传统节目,张兴汉先生非常喜欢天资聪颖的陈鸣志,口传心授,因材施教,从不保守。年少时的陈鸣志就立志要刻苦钻研相声艺术,为曲艺事业奋斗终身。
 & &在工厂下放的时候,他回到家根本睡不着,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这时候最为兴奋。想起台下观众热切的眼神、如潮的掌声,陈鸣志几次难以自控地想要说相声,又无数次地将这种冲动压下去。
  “我晚上背着包出门去演出,是一种幸福;进到剧场看到陆续涌入的观众,是一种骄傲;如果再碰上几位老观众和我打招呼,那就是莫大的享受了。”病中的陈鸣志向记者许下一个诺言,“只要我还能演出,就一定为观众服务。”在他的眼中,相声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项技术,而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工厂下放的二十多年里,陈鸣志一天也没有说过相声,不仅没有说过,连身边朝夕相处的工友也根本不知道他原来是个相声演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节目请他出山,同事在电视上看到他表演的传统相声《戏迷药方》,才知道:“原来他是个说相声的!”这么多年不说相声,对于一个从7岁起就学习相声到处演出的人来说,不啻一种煎熬。但陈鸣志就是不开口,“我不说相声是怕给相声丢脸,因为爱它,所以更不能玷污了它。
& && &陈鸣志是位多产的曲艺艺术家,主要作品有:《菜单子》、《地理图》、《夸住宅》、《洋药方》《戏迷药方》、《吃元宵》、《老老年》、《大娶亲》、《吃月饼》、《老老年》、《论梦》、《反七口》、《对春联》、《三字经》、《八扇屏》。2009年整理发掘的传统节目《偷娃娃》。
& && &他始终认为,当演员就得卖力气“都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并不是说演员是‘儿子’,而是说对待观众必须要有足够的尊重。只要演出就要卖力气,不真心对观众不会有好的回报。”这是陈鸣志的艺术信条。
  “艺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去提高,但德行是演员从一开始就必须做到的。”于是,陈鸣志在台上从不敷衍了事,即使没有麦克风,在谦祥益那样的茶楼里,也要保证最后一排的观众能听见他说的相声。“记得早年张兴汉先生教导我说:没有凉的换不来热的,没有真的换不来饭。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这一行赚的是艺术钱,不是糊弄钱,耍奸偷懒是不道德的。”
  或许是个性使然,陈鸣志的节目也很“另类”。不仅对节目的语言和字句都挨个斟酌,而且加入自己的观点。例如传统相声《五红图》就是陈鸣志成功改造的例子。“这个段子是个传统节目,一般是刚学徒的小徒弟和师傅一起说,由师傅来捧哏,一老一少的搭档产生喜剧效果。相声行当里称之为‘温活’,因为包袱不容易抖响。我就把它改造了一下,‘文活武使’,把那些儿童的话改成大人说的话,再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改造,一下就让这个段子变得不一样了。”
  陈鸣志是出了名的性子直、脾气大,他对弟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我拿年轻人都当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说‘活’,讲门道。我觉得这样做对得起孩子。我知道自己脾气最坏,但我相信自己的人缘并不坏。虽然我经常会教训他们,甚至没鼻子没脸地数落他们,但孩子们坐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不会在背后骂我,因为我是真的打心眼里为了他们好。”陈鸣志说“活”不分内外,只要是小辈的演员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相声已经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采访中,陈鸣志屡次语出惊人。所谓的“毁”,他解释为老一辈的传统经典没有充分继承,在他这一辈人中又由于某些的原因对相声传统一知半解,“没有老的东西,相声就不是相声了。相声离不开基本的套路,无论再怎么创新、改革,它的基本套路不会改变。我要尽我所知,告诉孩子们,如果做到了,就是传承成功了。”
  “我恨‘演’相声!”这又是陈鸣志的惊人之语。他认为相声演员应当以“说”为主,而不是以“演”为主。“说”是相声的四门功课之首,也是相声艺术同戏剧本质的区别。相声是老百姓的艺术,演员通过说笑话、讲故事与观众交流,显得自然、亲切;而“演”就有一种做作的感觉,过于程式化的东西无疑拉远了台上台下的距离,假如相声演员重“演”轻“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相声的规律。
成就及荣誉
& && &1958年,陈鸣志参加了天津红桥区曲艺团,这是一个名家云集,实力超强的曲艺团体。林红玉、张玉昆、廉月儒、艳桂荣等都是该团的主要演员。对于喜欢曲艺的陈鸣志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乐园”,更是他练就相声艺术的大熔炉。在红桥区曲艺团期间,陈鸣志更多地得益于相声名家杨少奎先生。每天两场的演出使陈鸣志先生与张宝如、丁文元、张紫茹等众多相声艺人同台献艺,技艺大增。在杨少奎先生的指导下,陈鸣志陆续演出了《菜单子》、《地理图》、《夸住宅》、《洋药方》等节目,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与众多同龄演员相比,陈先生是颇具实力的一个。
& && &正当陈鸣志先生的相声艺术崭露头角之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曲艺团被迫解散,曲艺艺术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了空前的摧残,相声艺术也在劫难逃。不单是艺术,即便是人的尊严也受到了践踏。陈先生先是被下放到了红桥区清洁大队,后来又转到工厂。尽管饱受艰苦,但陈先生却非常乐观,他坚信早晚有一天,相声艺术会重见天日,再塑辉煌,民间艺术决不会毁于一旦!
  抱着坚定的相声复兴信念,陈鸣志终于迎来了重返舞台的一天。上世纪90年代,应天津电视台《鱼龙百戏》节目编导刘国器先生的邀请,陈鸣志和邓继增表演了传统相声《戏迷药方》,时隔20余载,陈鸣志的相声依旧,情感依旧,精神依旧。
  1999年,陈鸣志参加了恩师于宝林倡导组建的天津市哈哈笑艺术团,后又到众友相声艺术团,每周坚持在名流茶馆、中华曲苑演出相声大会。对于久违了相声大会这种“传统”形式的老观众来说,他们渴望已久,对于从未见过相声大会这种“全新”形式的新观众来说,他们充满新奇,于是茶馆相声很快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陈鸣志和他的同行们一样,得到了巨大的鼓舞。特别是大批年轻观众的加盟,更是令陈先生震撼而感动。陈鸣志常说:“天津的观众太可爱了,天津的观众是最负责任的曲艺观众,没有天津观众对相声艺术的呵护,对相声演员的培养,也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谁要是站在台上不卖力气,谁就对不起我们的衣食父母,对不起相声这两个字。”
  虽然阔别舞台多年,但是陈鸣志凭借扎实的功底和超强的记忆力,很快拾起了“老活”,恢复到了最佳演出状态。舞台上的陈鸣志精神饱满,魅力四射,花甲之年,尽显大将风范。他的表演热烈洒脱,声情并茂,刚柔相济,说唱俱佳。几年来,先后与郑福山、邓继增、张永久合作,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统相声,如《吃元宵》、《老老年》、《对春联》等。每次登台,观众均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其表演风格很受欢迎。一些热情的网友把陈鸣志的相声放到了网上,为此陈先生很高兴,也很赞成。这对相声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大有好处,从中也能争取到大量的年青观众,繁荣相声事业。
& && &对于相声艺术,陈鸣志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相声演员应当以“说”为主,而不是以“演”为主。“说”是相声的四门功课之首,也是相声艺术同戏剧本质的区别。相声是老百姓的艺术,演员通过说笑话、讲故事与观众交流,显得自然、亲切;而“演”就有一种做作的感觉,过于程式化的东西无疑拉远了台上台下的距离,假如相声演员重“演”轻“说”,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相声的规律。陈鸣志不但努力继承着相声的传统,同时也很注重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在他的相声段子里,经常能听到一些新名词,常令观众耳目一新,产生共鸣。
  陈鸣志为相声艺术辛勤的耕耘了几十个春秋,从不知疲倦,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相声事业。新世纪,天津茶馆相声的繁荣史上永远留有陈鸣志的名字——这位充满激情,始终具有蓬勃活力的相声勇将。
  陈鸣志为人直爽,从不计名利,更不会趋炎附势,攀龙附凤。他的人品和他的相声艺术一样率直而热情,豪放而洒脱,陈鸣志常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傲气不能有,但傲骨却不能丢,我们站在台上,既要对得起观众,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相声”这两个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陈鸣志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为观众服务,为相声呐喊!
& && &2010年,陈鸣志因查出癌症而被迫告别舞台,生病期间,他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斗争。作为深受相声爱好者推崇的艺术家,陈鸣志的病情牵动了广大相声爱好者的心,时常有相声迷来到医院探望。
  病中的陈鸣志依然同往常一样关心着相声,关心着相声艺术的发展。2010年10月,他带病参加了《众友十年》的签售活动。2011年2月,在谦祥益文苑以及各位同行、友人的帮助下,《陈鸣志相声文集》编纂成书,成为陈鸣志一生不懈钻研的相声艺术的完美总结。
  日上午7时,陈先生在津逝世,享年65岁。
一、文字部分(以下文字均出自《陈鸣志相声文集》)
1.耿直的陈鸣志
& && &我认识陈鸣志已经近六十年了,算得上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当年他七八岁的时候在连兴茶社学徒,那时候我也在那里,是那儿的正式演员。当时对他来说学徒环境非常好,他跟不少的老先生学习相声,如我的父亲尹寿山,还有阎笑儒、史文翰、回婉华、于宝林、于佑福等。1956年初,他离开了连兴去了河北鸟市。在那里又经过刘奎珍、杨少奎、张宝茹等人的传授,形成了他现在的水平,赢得当前观众们的爱戴。
& && &陈鸣志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就是耿直。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耿直这两个字贯穿始终。在生活上他是我的好朋友,在事业上他是我的好伙伴,算得上是良师益友。他这个人性格比较直,不会拐弯抹角,在平时生活中看到不顺眼的事儿、不顺眼的人,总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有些事儿换了别人可能就过去了,可陈鸣志就不,就要说,为此也得罪过人。有人说你们说相声的不是最会说话吗,见谁都客客气气的,笑脸相迎,怎么还会得罪人呢?可陈鸣志跟别人不一样,你让他揣着明白装糊涂,随便跟你嘻嘻哈哈的,他还真做不出来。不管对方是谁,也不管什么事儿,想说就要说。有时限于当时的场合实在磨不开张嘴的,他回来自己老得念叨,早晚不定找什么时候还得抓机会说出来,要不他憋心里难受 。可被他说了的人呢,也许当时不高兴,过些时候冷静下来想想,人家陈鸣志说的都对,都是为了你好,你还真说不出什么来!不管什么人,只要是认识他的,提起陈鸣志这仨字没有不赞同的。在艺术上我对陈鸣志也是赞成的,从他到从友以来,他一直是团里重要演员之一,也是最努力的演员之一。陈鸣志对相声艺术有他自己的追求,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在现在的相声演员里可以算得上凤毛麟角了。相声市场经过这十几年的起起伏伏,现在算是比较不错了,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现在有些演员的表演越来越浮躁,甚至洒狗血。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样才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但是陈鸣志从来都不会这样,该怎么说还怎么说,原来怎么说还怎么说,该响的包袱一个不少,不该有的包袱也一个不加。内行人听完他的相声,都得由衷的说一句:陈鸣志使活,规矩!
& && &陈鸣志擅长的段子如《吃月饼》、《吃元宵》、《老老年》等,都是难度很大的“温活”,说好了不容易。这些段子的特别是包袱没那么多,也没那么脆,全靠演员的能力调动观众,制造舞台气氛,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掌握不好就让段子失去吸引力,而陈鸣志就能使观众对他表演认可。还有的观众专门来看他,点名要听他的《吃月饼》、《吃元宵》。虽然都是耳熟能祥的段子,可陈鸣志在台上演出来就是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你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不但在现场开怀大笑,就算回到家里也是越想越有趣。
& && &对团里的年轻演员,陈鸣志要求得也非常严格。有时年轻演员在台上表演,后台别人都休息了,陈鸣志坐在那儿却注意听台上青年的表演,等演出结束马上就给年轻演员讲今天的表演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是错的,以后应该怎么改可以,团里的年轻演员在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我们这行有句话叫“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句春”,但是陈鸣志没有这个私心,他就知道这段相声应该这么说,你说的不对我就得告诉你,这是他对艺术、对下一代青年演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艺术上他可称一身正气,无私帮助后代,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我心中的陈鸣志
& && &陈鸣志从小就喜爱相声艺术,1953年拜相声名家于宝林为师。他的表演风格热烈洒脱,声情并茂,刚柔并济,说演俱佳。他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统相声。
& && &他经常上演的节目有《大娶亲》、《吃月饼》、《吃元宵》、《老老年》、《论梦》、《反七口》、《对春联》、《三字经》、《八扇屏》等。2009年,他整理挖掘了传统相声《偷娃娃》,颇受观众的欢迎。
& &&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相识了多年,在八十年代我们还合作演出过,他给我捧哏走遍了河南、东北各地。
& && &更有意思的是,他是回民,我觉得汉民吃东西不方便,我们俩就共同起伙自己做饭,他炖的羊肉滋味非常好吃,回想起来真的有意思。
3.我们在一个锅里抡马勺
&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认识陈鸣志。他那时候是个小小子,小胖子挺哏的,胖乎乎的,都管他叫“小九”,挺白净的小孩。那时候我在河北鸟市,鸣志在东兴市场,可是我们见面认识。以后鸣志就跟于宝林学徒,实际他跟于宝林学的段子不太多。再后他进了红桥区曲艺团,跟我师父杨少奎在一起了,他为什么到现在经常说:“我跟杨大爷学的活不少。”因为什么呢?那时候我师父在红桥区相声队任队长,组织了一拨小学员,其实包括孙福海。那时候杨少奎给陈鸣志说不了活,像《吃元宵》这类的活者阳我师父杨少奎过给孩子的。鸣志在追求相声这方面非常执着,而且他对相声里的一个个包袱研究得特别认真。
& && &相声在茶馆的演出复兴之后,陈鸣志起初在哈哈笑艺术团,那时候我已经在哈哈笑了。他跟郑福山一场活(搭档),我和张奎清一场活。我那时演出效果不错,鸣志和郑福山在我后面表演。郑福山就有点怵头,提出和我们这对换个儿得了,鸣志就说:“你怕嘛了?没事。”所以鸣志还是正式接我。因为什么我不能倒场呢?因为我当时住在大港,演出完得赶回大港。后来鸣志进众友相声艺术团了。
& && &由于我们从小认识,以后他又跟我师父学活,这样我们的关系走得相当近,特别是鸣志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重义气。比如我大师哥丁文元从张家口来天津,鸣志发起给我大师哥“磨台面”(组织义演)的活动。他有这点心意,在“义”字上他特别重视。他磨完台面我才给大师哥磨的台面。从这方面来看,我这人特别重感情。
& && &我老管他叫孩子,实际岁数他比我小不了多少,我们感情特别好。后来尽管不在一个团,平时我们也经常打电话相互问候,互相交流、切磋段子和包袱。我的几个徒弟拜师时,都是由他担任保师,虽然是保师,但他也有义务给我的徒弟过活,这是受累不讨好的活儿。由于从小我们在一块呆着,谁肚子里有多大能耐彼此都知道,所以我对他特别信任。我每次请他担任保师,我事先连问都不用问他,每次他都是高高兴兴地答应。给我师父举办纪念活动时我们师兄弟也是托付他,一方面因为他和我师父都是回民,很多习俗他都懂,另一方面还是信任,把这件事托付他,他一定热情、实诚地去做好,他特别有心。鸣志,我特别乐意我们兄弟在一个锅里抡马勺!
4.我与陈鸣志
& && &我和陈鸣志先生的结识算来已有52年了。当初我在天津南开区相声队学徒时每天回家都要路过鸟市,经常在“声远”、“广荣”、“百鸣”、“曲艺厅”等剧场去听活。有一次听陈鸣志的《报菜名》觉得很好哇!过一会儿他由后台出来,我主动上前搭讪,先作了自我介绍。当时他不认识我,当知道了我是南开区相声队的学员时,很热情,说:“有时间来后台聊聊。”在后台他介绍我认识了王双福、丁文元、王文进、王文元、耿文清等。我当时跟红桥区相声队学了不少能耐。
& && &1961年度荒,有一次我饿了,没有粮票,买不了东西吃,我找到陈鸣志,在他们团部,要借1斤粮票,他说:“你先等等。”回去拿了一张大饼,说道:“我也没有粮票了,给你个饼,是我带的饭,吃吧!我还有!”现在听来很正常,可那是度荒期间呢!由那至今我都记住了这一餐之恩。
& && &不久,我们一同参加了“天津市少儿文艺汇演”,参加了第一届“津门曲荟”等。1987年,一起去山东、去东北巡演,一直到了众友相声团,我们俩才有了合作机会。合作演出过《四门功课》、《保镖》、《聊聊》、《珍珠倒卷帘》、《好字灯谜》,群活《法门寺》、《找五子》等。后台演员、前台观众都认为我俩配置默契,我以为这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陈鸣志先生,跟他合作来灵感、有收益。
5.鸣志兄何许人也
& && &鸣志兄我们相识几十年,而后又在众友相声艺术团一起工作十来年。他1953年7岁拜于宝林先生,在目前相声界中,他是这一辈人中资历较早的一位。拜师后在天津连兴茶社学徒说相声,后加入红桥区曲艺团相声队。此相声队在天津当时是名家云集,如杨少奎、刘奎珍、张宝茹、张兴汉等前辈大家,在相声界全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生活学习在这些名家周围,受到了众多的名家指点和教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集众多名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相声大气厚重,瓷实,包袱尺寸准。
& && &他还继承相声前辈的优点,不管任何场合,观众朋友来得多与少,只要上台他都认真负责地演出。艺术上他从不保守,对青年演员的请教有问必答,耐心讲解。他经常说:“全是老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在青年演员身上继续发扬光大。”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相声上的造诣和台上认真负责的表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台下也是一样,他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看见不合常理之事,尤其跟相声的规矩有关的事,即使跟他没关系,他也不怕谁痛快不痛快的就说出来。虽然有点脾气,但他心里没嘛,他是一个玻璃人,浑身透明的。“孟子”曰:“说话不拐弯叫直爽,交友不后悔叫值得,聊天说真话叫铁哥们,真朋友鸣志兄。”信口开河说几句,望鸣志兄不要见笑。
& && &我最早知道陈鸣志先生,是两千零二年左右去天津听节目,那是我第一次在天津的小园子里听相声,一进门就吓了我一跳,因为从没见过剧场里还有连成一排的桌椅,用铁条钉着。每张小条儿桌上还摆个暖壶,想喝热水自己倒。还可以要瓜子、要萝卜,瓜子皮是可以随便往地下吐的——能且只能往地下吐,要不往哪吐?在园子里还可以抽烟,也没女士喊你们男的别抽了。这剧场,或者说,这茶馆,还真像个茶馆,真不像剧场。
& && &人还是真多,而且参与意识真强,每每有好角儿上场,都是轰天价的彩声和掌声,老有人巨大声巨大声地搭下茬,其他观众往往对搭下茬的观众报以热烈的笑声,如果演员台上直接和搭下茬的对话,或者现挂一句,那更会得到哄堂大笑的绝佳效果。这在十年以后的现在的北京的小剧场里,也很少有。当时我作为一个很年轻的上台经验很少的演员,对这种观众群体,非常兴奋,又有点儿害怕。
& && &开场的快板就没人听了,所有的人都在下边巨大声巨大声地聊天、嗑瓜子,我因为本身也是演员,就很为台上的演员不平,人家明明唱得很好;而且我很想好好听听人家唱的段子。但在那种巨大声巨大声的聊天的声音里,听台上的演员唱或说,就好比是战争时期的“偷听敌台”,在巨大的呲啦呲啦的干扰声中偶然听得一字半句的。
& && &但观众虽然完全不管演员的心情,只顾自己大声说笑聊天,但演员唱完的时候,全场观众说好了似的,同时给了台上一个巨大的喝彩声和山崩地裂一样的掌声,还把演员叫回来返了一小段儿——这说明观众真是给面儿:甭管你唱的好坏,开场的我们就是不听,但准让你在喝彩声中下台,不让你没面子。
& && &接着就是年轻演员上台了,是谁我记不准了,但虽然很敢于表演,也敢于和观众接话、和观众聊天,但明显感觉有点儿紧张,观众虽然也搭下茬,也起哄喊“吚”,但笑声就很少。下场的时候,观众依然是轰天价的叫好,当然是鼓励多于赞赏了。我当时扪心自问,要是我在台上,别说效果好坏了,能不能全须全尾地下台都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就想:在这种场合练出来的演员,都必然不一般。
& && &又听了一两场,忽然报幕员报出了《吃元宵》,颇让我大吃了一惊。在这种热烈又混乱的场合下,又正是中场容易“折腰”的地方,表演这么标准的文哏节目,谁有这种本领?
& && &《吃元宵》我小时候就演过,当时也演,现在还演,但从来都是实在没节目了才用它凑数,演出的水平实在有限,也颇知道这段难度巨大。当时我还没听过赵振铎的录音,只听过马三立的,说的人少,也足可见表演这个节目的难度。
& && &上来了一对老年人,只记得逗哏长得较黑,捧哏两腮巨大,而且从观众的掌声中可以听出来,天津观众非常捧他们。逗哏的先铺了几句闲话,大意是今天在天津某大剧场,有北京来的谁谁谁在演相声,票价高到多少多少,我们这儿,十块钱。说到十块钱时,不屑中加杂着感叹。马上有一个观众大声搭下茬:“他们还不如你们呢!”逗哏马上受宠若惊似的,双手抱拳,头向后闪,微微皱眉,紧闭双嘴,满是得遇知音而您又过誉的感觉。所有观众齐声叫好。
打那儿起算是“入活”了,孔夫子生在公元多少年,死于公元多少年,有点儿百家讲坛的意思,虽然那个时候还没这节目,我就觉得这位先生虽然是说相声的,颇有点教授的风度。还是那句话,事非经过不知难,我自己也是说相声的,我知道在台上有这种压得住台的气度有多么不容易。还没听呢,就已经知道他一定能说好这节目了。
& && &果然,铺的时候观众听得认真,全然没有刚才那种乱劲儿了,只听见一片咔咔的嗑瓜子声。到翻包袱的时候又脆又准,尤其是孔子要汤,伙计说片汤话那段儿,人物分得清楚,每个人物形像都鲜明。“伙计说谁给添了一竖了?孔子装糊涂,是啊,谁给添的?子路过来了,你说,哪孙子添的。孔子说唉你骂什么人啊”这个包袱,一气贯通,人物一点儿不乱,孔子前后反差极大。那包袱,咔就“响”了,说我们行话,一个“大立劈”啊。我服了。
& && &不但服了,后来我说这段,这里也是按这位先生的方法处理的。
& && &我对《吃元宵》及这个包袱记忆深刻,也是因为后来不久我又去了一次天津,又到名流听相声,正赶上这两位说的还是这段儿,包袱一样的准确,一样的效果绝佳。这次我也记住了这两位先生的姓名:陈鸣志,郑福山。
& && &回北京之后我跟玥波聊天,提起这两位及这段《吃元宵》。玥波说:嗐,老干家儿了,九爷啊。人家是怀抱儿着就入了相声门儿了。
打那起,我就老想多听听九爷的活,但毕竟远隔两地,不那么方便。
& && &09年2月,我正在天津给某津味喜剧写剧本,长住天津。忽然听说陈九爷要开专场,全是文活,对内行自嘲是“温哏专场”,而且开的节目都颇有难度而又较文一点儿的。像《秋虫雅兴》、《歪讲三字经》、《戏迷药方》等。
& && &这种节目,说实话,对内行的吸引力要比对观众大得多。因为观众经过这几年的改变,已经不复当年了。就图一乐的居多,真正懂相声的不多了。不像那会儿,都是拿着筷子听相声,你哪点儿不对观众都能给你指出来。现在新观众大量涌入剧场,都是所谓你让我乐了就成的。文哏的节目,吃功夫的节目,越发不如《反七口》这种薄皮儿大馅儿的好演了。一下演四场这么文的,怎么演,有什么独到之处,这都是内行很关心的。
& && &像《秋虫雅兴》,我没听过。《歪讲三字经》只听过马三立和赵振铎的录音,没听过现场版的,《戏迷药方》听过几次现场版的,也都不火。这几个节目放到一起开专场,能不能卖满,能不能效果好,都是问题。
& && &当天晚上,我早早的就去了。在后台足足听了四块好活。每个节目都是铺平垫稳,娓娓道来。当天的观众卖满了,但不像最好的时候那样,全是加座,台上坐人。而且那天的观众与平时的观众很是不同,该听的时候听,该乐的时候乐,听的时候全很入神,听不见什么吃瓜子的声音。大概是节目单把观众自动细分了,来的,都不是光图乐光为起哄的,来的都是吃主儿。
陈先生表演的时候,还抓了一个现挂:“你不知道我有学问?提我徒弟你就知道我有学问了,徐德亮,知道么,那就是我徒弟。”我当时有正因为一些无聊的事被记者追。正好后台有记者,还因此“盘问”了我半天。
& && &到今天,我还怀念那天陈先生的四个节目,和那些真正细琢磨相声的真正的味儿的观众们。
& && &09年底,我已经回到了北京,搞了海淀相声俱乐部,在史清元兄的建议下,又搞了“京津相声交流月”活动,在北京天津影响都很大,每场的效果也都很火。陈九爷来北京了两次,每次都攒底,当然这是后话。之前在商讨这事的时候,我们去天津见面。蒙史清元兄请客,在XXX饭店大家聚会,内行人有我、玥波、史兄、王文林先生、陈鸣志先生等。
& && &我姐夫王宴明也陪我去了,他五十岁左右,是某报社的一个处长,颇善交际,但与我们同桌吃饭,说得都是相声的事儿,就有点儿插不上话。于是他就跟陈先生没话搭话,说:“我也是咱们天津人。我小时候住哪里哪里。”谁想陈先生有点儿较真儿:“你说那儿地名不叫那个,得拐过弯去才是呢。”我姐夫也开始较真儿:“我说是过去,几十年前以前了。现在都拆没了。”陈先生还是较真儿:“我在那儿住了多少多少年。”我姐夫说:“我说是那个是小学后边,那有一个厕所。”陈先生说:“那旁边是个什么什么院,我就在那住。”我姐夫说:“我就在斜对面那个院住。”
& && &开始我还以为是我姐夫没话找话呢,没想到越说越对了。两个人岁数差十多岁,我姐夫又是不到十岁就离开天津了,是以两个人谁也没见过谁。又说起他们的老街坊。“您还记得有个李奶奶。”“有一个长什么什么样的王嫂。”越说越近了。
& && &我姐夫忽然说:“我父亲有个把兄弟,就住街坊,姓陈,老哥俩可好了。后来我父亲死,还是陈大爷给我父亲发的丧。”
& && &陈九爷也一愣:“您父亲叫什么?”
& && &我姐夫说:“他叫某某某。”
& && &陈九爷把酒杯往桌上一放,说:“那你站起来吧。”
& && &我姐夫赶紧站起来:“您?”
& && &陈九爷:“你陈大爷就是我父亲。”
& && &这一言既出,立惊四座。连我都傻了。一直说到现在,我都觉得是我姐夫在编着瞎话哄着陈先生聊天儿。这居然说出街坊来了,说出两个老爷子是把兄弟来了,这不就是电影么,评书都没这么巧啊。
& && &两人痛饮一杯,陈九爷说当年他父亲怎么帮义弟,也就是我姐夫的父亲出殡。我姐夫聊小时候去陈大爷家里住,又说陈先生家里住什么样的房,什么样的摆设,床在哪边,柜子在哪边。陈九爷的母亲长什么样,家里还有什么人。越回忆越多,越说越近。
& && &我就想了:怎么我姐夫都在人家住好些日子了,他们俩愣不认识。这不成了相声了么。“咱俩都一炕上睡啦?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您出去的早,我回来的晚,不得拜街坊。”
& && &陈九爷已经在给史兄解释了:“当时啊,我就已经拜于先生了,去于先生家住着学徒了。那会儿我就不怎么回家了。”
& && &我姐夫说:“那您家里人呢?那谁谁,还有那谁谁谁……”
& && &陈九爷微合二目,摇摇头:“全没有了。”
& && &我姐夫说:“我母亲还在哪,九十了。”
& && &陈九爷立时来了精神:“那我去北京得拜望拜望。”
& && &后来陈先生来北京演出两次,都因为时间太紧,没有去成。现在,那位老太太也已经故去了。虽然这门老街坊再也没能见成,但这几十年的时光,毕竟让人们又转回到原地,增加了一些感慨,也给我们多了一些谈资。
& && &我和陈九爷接触不多,也就这两三件事,记述完毕。
& && &最后再说两句有关相声的话题,王文林先生转述过老前辈的话:“咱们说相声啊,现场效果和观众的评价可是两回事。”
& && &一般人都理解不了,难道说现场效果不强烈的,观众评价反到高么?
& && &还是老先生们传下来的对这句话的解释:“你看这位台上真火,满嘴胡说,满台乱飞,观众也乐得前仰后合,最后一出门,就落一句‘这孙子真能折腾’;你看那位不温不火的,娓娓道来,有点儿知识性趣味性,也许不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但是这东西禁琢磨,越琢磨越可乐,甭管多长时间,观众一提起来,还能有一句‘某某那相声,真有内涵,那才是艺术’。”
7.陈鸣志先生二三事
& && &六十几岁“文”字一辈的相声演员,陈鸣志先生是拜师比较早的,和怹同辈的苏文茂、刘文亨、高英培等先生都比怹大不少。陈先生跟我说,怹是七岁(1953年)拜的师,拜的是相声前辈于宝林先生。我是2001年认识陈先生的,至今十年,忘年之交,感情很深。听说陈先生出了本书,我非常高兴,写几件小事,以示祝贺!
& && &全总文工团在甘肃天水办了一场明星演唱会,我当时在全总文工团工作,团里派我到天水帮忙,当然不是去说相声,主要是行政工作。临走时,团长崔金泉给我引见了陈鸣志先生,说你们爷俩一块去,就这样,我们爷俩登上了从北京去往天水的火车。
& && &车上到吃饭的时候,怹从包里拿出来两个塑料兜,我一看,一兜是烙饼,一兜是咸鸭蛋。沏好了茶,把咸鸭蛋剥了皮,往饼里一平,开吃。我看怹吃得这个香啊,怹瞧我一眼:“你没带吃的?”“啊!”“得了,这份儿你得着。”“别介!您吃吧!”“嗐,别饿着,吃吧。”我确实饿了,也没客气,吃就吃!接过来我把怹剩的那份儿三下五除二可就开了。下午忍一觉,又该吃晚饭了。我一合计,陈先生带的烙饼、鸭蛋都吃完了,我买饭去吧。我买了两个盒饭,拿回来让陈先生,谁知怹还是这句:“你得着”。我把这盒吃了,我让怹,“您吃吧!”结果还是这句,“你得着”。“我别得着了,您得着吧!”就这样让了几番,陈先生说话了:“爷们儿,别让了,我是清真。”嘿!我恍然大悟。敢情我把人家两顿的都吃了,大教饭怹又不吃,看来陈先生得挨饿了。“那您怎么办呢?”“没事,到天水再说吧。”我一听,这事儿办得真差劲,我这么一别扭,得,把那份盒饭也吃了,一笑!
& && &到了天水市,陈先生高兴了,这地方是回教聚居地,满大街都是清真餐厅。每天的工作餐是份儿饭,我也不爱吃,正合适,我陪着怹出去吃。有时合作方请吃饭,一般都是我去,怹不去。在我的记忆中,怹有数的去过一两回,酒量很好,是快酒儿。出了住地,不远处有一分卖牛肉拉面的,两块钱一碗,碗特大,肉也给得不少。我们爷俩一般情况下,是两碗面加一块钱肉,一共五块钱一顿,一天两顿才十块钱。大概,在天水这些天中,我和怹吃了够20多顿,汤鲜肉肥,很好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天水有一种腊羊肉很鲜,我在西北其他地方未曾再尝过。后来,到津每和陈先生提起,引以为乐。
& && &工作很轻松,两个人住一间标准间,除看电视并无其他消遣。陈先生和我聊天,讲了很多天津曲坛相声界的趣闻轶事。使我至难忘的是,也是我很感激怹的是,给我过活。头一段《三节会》,老先生的活瓷实,我很佩服,怹教我的活大部分我都使过,但其中有不少地方并不瓷实。陈先生一一指教,并耐心教授,我今生受用匪浅。后来到津,又亲自观摩了怹不少的明场,更是深有体会。我虽不是怹的徒弟,但怹并无门户、地域之见,倾囊而授。这在行业中是很难得的。我跟怹学过的活有《三节会》、《八扇屏》、《吃元宵》、《吃月饼》、《铃铛谱》、《对春联》、《老老年》,其实《对春联》、《老老年》我们爷儿俩使过,还有几个小段。
& && &怹过给我前辈相声演员使过的留下来的《对春联》当中的对子108副,很多都是现在舞台上不多见的了。比如“万砖千瓦百将造成十佛寺,一船二篙三人渡过四仙桥”,又如“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推车过小陌,策马入长安”,等等。有机会我一定使一使,争取都使一遍。
& && &我和陈先生过玩笑,京津相声往来频繁,我到天津必约陈先生小聚,如到津不知会怹一声,怹可骂。天津有一位单弦名家,老前辈李志鹏先生,今年76岁了,陈先生管怹叫师父。怎么回事呢,陈先生是红桥区曲艺团的学员时,李老师教师,所以李、陈二位先生师徒相称。后来陈先生收徒都请的是李老的公子做“引、保、代”。我呢,单弦有门户,李老是我师大爷。我拜师时“保师”是张伯扬先生(已作古),我管张先生不叫师父,还喊“二大爷”,可是管李老呢,就叫先生,很少喊“大爷”,管李老的老伴儿叫师娘,也很少喊“大娘”。可是,同着陈先生一块碰上李老那就不同,我和怹玩笑,总要占些便宜。陈先生一见李老总先喊一声“师父”。我马上跟上,高声喊一声“师大爷”。李老往往哈哈大笑!此时总是小声嘟囔一句:“你个****。”现场知道我和陈先生我们爷儿俩这关系的都会心一笑,陈先生的徒弟赵博要是在场也总再缝上一句:“又逮着了!”
8.小记恩师两三事
& && &正值恩师陈鸣志先生患病住院期间,其挚友史清元先生多方联系协调,要为怹出版一本作品集。史先生还亲自嘱咐我这个晚辈:“当徒弟的更要写一写师父!”故此遵从,不敢违背。小记恩师两三事。
& && &恩师陈先生师承相声名家于宝林,七岁便开始其学艺生涯,是业内公认的“娃娃腿儿”、“老先生”。我最初拜谒于怹还是在2006年初,是经北京相声演员王玥波引荐的。并于当年10月20日在天津河北区中山路桂发顺酒楼举行拜师仪式,自此成为入室弟子,学艺至今。
& && &从2006年到如今的五年时间里,恩师在艺术上给予我的财富是令我终身受益的。陈先生的课徒方式属于点拨型,所以怹给我说活的时候并非照本宣科,怹经常说:“我给你说的不是一块活,而是一类活!”从这句话就能很清楚地体现出怹的教学风格。五年间,怹陆续给我说了《五红图》、《铃铛谱》、《八扇屏》、《对春联》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小孩儿活”,起初我对此是很不理解的。因为这些节目既不火也不哏儿,况且拜师之前我就上演过,如此“落挂”重来,岂不浪费时间?可是伴随着演出经验的日益丰富,我逐渐体会到恩师的用心良苦,也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表演是“不打地基就盖大楼”。陈先生强调的就是基础这两个字,这也是就是许多同行称赞怹“活瓷实、范儿真、道儿准”的原因所在吧!天津籍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立福先生曾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道:“偶然听电台里播放陈鸣志的活,使得没走样,学过和没学过就是不一样!”如果说这句话是对恩师的肯定,那我深知这“不一样”是来之不易的。有人说陈鸣志的“贯儿”好,殊不知恩师在幼年时每天都要把所有的“贯口”背上三遍,早上背,中午背,晚上背,甚至骑着自行车还在背,以至于过岗楼,警察直喊他:“别背了,小心车”时至今日,这种钻石艺术的精神仍是我们后辈学习之楷模!
& && &五十多年对相声艺术的执着,使得恩师在其表演风格上自成一家。他的台风稳健大方,语言精简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属于“冷面幽默”范畴。近年来,怹总在说:“我年轻时也爱使火活,可是现在更偏爱温活!”经他整理挖掘,如《打白朗》、《吃元宵》、《老老年》、《吃月饼》等行内普通认为的“温活”,再一次闪耀光辉,同时也给后学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 && &恩师陈先生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称得起诙谐幽默,在生活中却是个不苟言笑的严师。无论对待子女还是徒弟、学生,永远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眼里不揉沙子!有时脾气上来,也是拍桌子、砸板凳的。故而我们大家都顶陈先生的“瓜头子”。记得有一次,他在后台自嘲说:“我怎么没长瘆人毛呢?”看表情颇为惋惜,可在场的我们心中暗想:您要是长了瘆人毛,我们就不敢乱说乱动了!”别看恩师对晚辈严厉,可对待长辈称得上尊敬有加。单弦名宿李志鹏先生曾对我说:“陈鸣志打小管我喊师父,人家喊了一辈子,多难的时候(指文革)没改过口!”由此可见一斑。
& && &而今,恩师病卧在床,却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我去医院探望怹时,无意间发现在床头摆放着一本《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我笑着问:“您还捯活呢?”怹听了这话,精神一下子好了很多,一脸兴奋地告诉我:“等我好了,还要演出呢!”一言未落,那沉寂无声的病房中仿佛处处充满银铃般的笑声,眼前这位广受赞誉的相声名家好像又一次回到了他那魂牵梦绕的舞台,向思念他的广大观众鞠躬致意……
9.相声精神气
& && &中国相声在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颓败后,步履蹒跚地步入了二十一世纪。犹记得十余年前相声刚刚登陆互联网时,网上网下氛围的冷落肃杀;犹记得当年网上的相声迷们热议的话题几乎都是老艺人以及他们的旧时录音,而当时的相声业务演出近乎绝迹,网友们常年期待的竟是春晚上的一两段似是而非的相声;犹记得当获知天津尚有茶馆相声演出,网上的相声迷们所迸发出的热切期许,以致为了录制他们的演出我托人从日本购置索尼数码录音笔数度赠送演员,并因此有幸保留下了本世纪初天津茶馆相声筚路蓝缕的二次创业期里一大批弥足珍贵的录音,并借助网络广泛传播。而最令我欣然的,便是这些录音中有我最偏爱的一位茶馆相声演员与其黄金搭档郑福山在2001年至2004年艺术巅峰期的一批珍贵演出音频。这位演员,依照网友拾乐的说法,是一位“隐于市的相声大隐”,他就是天津的相声名家陈鸣志先生。
& && &今天的相声迷们面对时下相声演出市场的极度繁荣,已经无从想象十年前茶馆相声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中华相声网上保存的一份日相声沙龙的珍贵文本中,拾乐先生曾经这般评断当时哈哈笑艺术团的相声大会演出:“各位切不可小觑了每周的两场演出。在当前相声不大景气的背景下,天津仍有相声演出的场地,并坚持每周相声大会的演出,这在全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眼下,天津市曲艺团演出很少,试想,如果再没有我们的演出,时间不用长,两三年后,天津的相声岂不是被人淡忘了吗?正是由于我们尽心尽力地坚守了这块阵地,才保证了天津相声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的不断档。各位是在为相声事业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我坚信,这在天津相声史乃至中国相声史上是不可或缺的浓重的一笔!”可见当年相声最真实的惨淡境况。陈鸣志先生于1999年应恩师于宝林先生之邀加入哈哈笑艺术团,身体力行参与了天津茶馆相声艰难的二次创业和复兴。关于众友和哈哈笑这两家民间相声团体在艺术体制的艰难转型期为天津相声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我在《纪念相声大会的功臣于宝林先生》一文中有专题论述,在此不赘言。而陈鸣志先生十余年来演出于这两家相声团体的各处相声大会,以其极具个人魅力的艺术,在这十年嬗变期的天津相声史上稳踞了重要的一席!
& && &陈鸣志相声的艺术魅力,首先萌发于他扎实、端正的基本功,尤其是广为业内外所称道的贯口功夫。凡听过他《报菜名》、《八扇屏》、《开粥厂》等传统贯口节目现场演出或者录音的听众,无不为他行云流水的节奏,磅礴的气势和激情,从容沉稳的现场把握力所击节赞叹。
& && &陈鸣志的相声基本功,得益于少年学徒时老一辈相声艺人的传授调教,得益于青少年时代在专业艺术团体里的耳濡目染,日琢月磨,当然更得益于他敏捷聪颖的天资以及累月经年的苦功夫。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时下一些从业者因为急功近利的原因,绕开相声基本功而专靠一些“皮儿薄”的节目取胜,或者密集罗列网络笑话,甚至靠“洋闹”的技法获取廉价的掌声,并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的推波助澜而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陈鸣志对相声正道的坚守,更体现了他的艺术自信心,甚至隐隐散出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傲岸,我们不妨称之为“傲骨”。这种自信或曰傲骨,天津资深老听众、网友沙程浩的描摹更为通俗传神:“他说《报菜名》中的大段贯口,节奏控制非常地道,该要‘好儿’的地方准能拿下来,不想要‘好儿’的地方也不让你打断他。……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从现在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的演员范围来分析,由于‘相声逗不乐观众’的烦躁而什么招儿都使的是大有人在;而相信相声的魅力,‘我说我的相声不怕你不乐’的演员为数不多了,陈鸣志应该算其中一个。”
& && &正是由于陈鸣志的艺术自信,我们看到舞台的上的从容自如,游刃有余,稳健大方,甚至端正大气,气宇轩昂的陈鸣志。只要陈鸣志一登台,即便台下气氛嘈杂,他可以三言两语轻松自如地把台下的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他的身上,拾乐先生把陈鸣志“压得住台”的能力,比之于京剧舞台上的大武生厉慧良。观众们期待他灵活自如的垫话,期待他异峰突起的幽默包袱儿,期待他突如其来的现挂……即便他不徐不疾,铺平垫稳,娓娓道来,观众也愿意“给耳朵”,期待那些早就了然于胸的包袱儿的抖出。“坐火车观碑”这个包袱儿,我曾见诸老艺人留下的文本,但2001年第一次听到陈鸣志、郑福山合作的《对春联》的录音时,仍随录音中的听众,一起为之大笑。仔细听近年他与张永久合作的这个段子的录音,每到这个包袱儿,台下观众虽已烂熟,但仍报以开怀的笑声。而我即便不再笑,也会为包袱儿的韵律之美而充满了期待。
甲:我会坐火车观碑!
乙:胡说八道!
甲:火车快马快?
乙:火车快!
甲:慢车还不坐!我得坐天津到北京早晨起来六点五十分“游2”,
乙:特快!
甲:直达北京!坐那辆火车。买张票,往窗户那一坐,火车“嘎、嘎、嘎……”开起来,道旁有通碑,火车开过去,碑文记下来了!
乙:碑文是?
甲:廊坊!(观众大笑)这学问,谁行啊!
& && &体味两位演员以疾速的子母哏,引领观众情绪至高位蓄势待发,并略做一顿,随即“廊坊”二字如启动泄洪闸口,观众的情绪喷涌而出,为之酣畅淋漓!每听至此,我总想起那句宋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仔细享受这样的包袱儿的韵律之美,再对比那些糖葫芦般大串密集罗列网络笑话的相声作品,孰高孰下,何需赘言。
& && &陈鸣志常演《对春联》、《八扇屏》等文哏段子,即便所用对联、贯口扇儿经常更换,但对于天津观众而言,都已经熟到可以台上台下同声唱和的程度,但观众仍然不厌其烦地听。其原因,并不在于他在段子中新设了包袱儿,或者新编了一扇贯口,而是内行的观众情愿把自己的情绪交给演员,随着他从容不迫的铺垫,或者气势磅礴的贯口,随着他的“迟急顿错”、“起承转合”,而起伏跌宕,而酣畅淋漓,从而体味那难以言传的气韵之美!网友清平客曾多次这样评论陈鸣志的艺术风格: “陈鸣志的舞台风格以大气潇洒见长,不知这是受到哪位前辈艺人的影响。……其表演基本功扎实,使活稳健大方,潇洒自如,尤其是台风大气,架子端正。他善于同观众交流,场面效果因而火爆热烈。……不徐不疾,娓娓道来,将观众的神完全拢住,正是他的表演特点。”这可谓知音之论!我总猜想不知他可曾有过评书的从业经历,以他的大气台风去演绎金戈铁马的袍带书,当别有一番风采!
& && &我以为,最能体现陈鸣志先生的艺术自信力的,是他把《五红图》、《铃铛谱》、《老老年》之类在旁人看来并无多少笑料的温吞段子演绎得妙趣横生。2002年 9月陈鸣志与师弟邓继增为哈哈笑建团三周年新上《五红图》,大获成功。网友沙程浩这样评论他的演出:“歪批歪讲是很多相声段子的表现手法,逗哏的对‘万物都有金木水火土’的解释本身是牵强和可笑的。陈鸣志的表演虽然是在胡搅蛮缠,但是不奸狡不油滑,拿着不是当理说,好像他这个歪理不但摆在桌子面上头能说,就是站在桌子面上也能说,本来是一场笑谈,让他演得似乎正义在手,真理在胸。”日陈鸣志、邓继增于名流茶馆上演《老老年》,其后录音经过广播、网络广为流传。关于《老老年》的主题,曾有过争议,甚至一度上升到宣扬“今不如昔”的政治高度而遭禁演的程度。而陈鸣志先生对这个段子的把握,是演绎其“荒诞”,甲漫无边际,信口开河,乙与之唇枪舌剑,步步紧逼,而甲仍然架子不倒,强词夺理,与之纠缠,一段精彩的子母哏,通过演员对“迟急顿错”的节奏把握,引导观众随之一起跌宕起伏,共同演绎一出怪诞不经却又趣味横生的荒诞剧,直至甲难以自圆其说,自嘲收场。与《五红图》类似,这段《老老年》的难度在于,从始至终观众都明白甲的荒诞,而演员却又要引导着观众趣味盎然地看着荒诞剧风生水起地演下去。唐山的资深听众、网友六柳先生对陈邓《五红图》的经典点评同样适用于《老老年》:“明摆着胡搅蛮缠,却要显着理直气壮。观众明知是假,却不由得跟着他的白话去探个究竟,‘彩’便由此而出。这个段子逗哏忌在卖弄强词夺理的功夫,出现自己耍活宝又把观众当小孩子耍的效果;捧哏贵在认真,不能装糊涂,也不能对逗哏的‘理论’不屑一顾,站在观众的立场捧着他出洋相。”网友切中肯綮的评论,道出了陈邓二位对这两个本来平淡无奇老段子的微妙玄通的艺术驾驭力!数年前,我有幸在天津的茶馆里现场欣赏陈鸣志、邓继增的《老老年》,曾大大惊异于舞台上陈鸣志的“手、眼、身、法、步”为这个段子带来的极大增色,由此乃知仅听录音无异于管中窥豹,过去无缘欣赏现场表演,曾错过了多少的精彩!老辈艺人高德明、郭荣起留有《老老年》的表演录音,仔细对比体味,陈鸣志的《老老年》确有其独到之处:一股干云的豪气带动着本该理屈词穷的甲纵横穿梭,左冲右突,大开大合,陈鸣志以气势取胜。行文至此,隐隐中又浮现出陈鸣志表演袍带书潇洒大气的“评书范儿”!
& && &陈鸣志先生的舞台风格,常让我想起中国古典哲学里的三个字:精气神,这也正是陈先生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何谓相声的精气神?以我的肤浅理解,相声之精,是百余年相声史乃至几千年的国史中所累积遗留下来的相声经典和幽默智慧,可称之为相声的精髓或曰元气;相声演员的气,是指演员基于上述相声精髓,表现为演员艺术自信心的艺术气质,或曰能够统摄舞台上下的艺术气魄;相声演员之神,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飞扬神采。古人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合道。”我无意于把这篇陋文引向玄学,我也无意于对陈鸣志先生做大而无当的过头评价。陈鸣志不是全才的相声演员,若以传统的“说学逗唱”基本功而论,他的专长在于“说”,而“唱”和“学”并非其长。如果以“帅卖怪坏”而论,他能占到“帅卖”,“坏”(网友哈哈儿称为“嘎”)也算恰当,但“怪”与他无缘。甚至与同台的同行比,他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以致虽怀绝艺而至今“大隐隐于市”,但陈鸣志先生以其扎实端正的基本功,精满气足神全的舞台表演,精妙地演绎了一大批诸如《报菜名》、《铃铛谱》、《大审》、《对春联》、《八扇屏》、《吃元宵》、《五红图》、《老老年》、《吃月饼》等吃功夫的传统作品,其中《五红图》、《对春联》、《吃元宵》、《老老年》、《大审》等作品,在过去的十年间堪称业界的最佳范本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愿意把“相声精气神”这五个字用到陈鸣志先生身上,并用作这篇陋文的题目。
二、在线视频部分:
1.群口相声《翻四辈》表演者:陈鸣志 汪恩禄 佟守本(选自2006年11月尹笑声收徒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PU+0T3ZuWTT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C7eCNkEqDhAQZg/cPYh3xU/s.swf
2.相声《打白朗》表演者:陈鸣志 张永久(由逗你玩吧录制)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x+3SyAxBzT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CDXBNkEqDhAQZg/cPYv1hk/s.swf
3.相声《大娶亲》表演者:陈鸣志 张永久(由逗你玩吧录制)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Zhq2SHBsXjX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SjXCNkEqDhAQZg/cPcn1hU/s.swf
4.相声《对对联》表演者:陈鸣志 张永久(由逗你玩吧录制)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kzkTSJsD2L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SvQAtkEqDhAQZg/cPck0R8/s.swf
5.相声《门头沟》表演者:陈鸣志 尹笑声(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尹笑声专场)
陈先生生前对尹先生的捧哏赞不绝口,可惜二位老先生只单独合作表演了两次,一次是《门头沟》,另外一次就是09年二月初二陈先生专场攒底节目《三字经》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OxrgSSU8DmH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O4SjWCNkEqDhAQZg+fP8n1xU/s.swf
6.相声《文章会》表演者:陈鸣志 邓继增(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众友相声团精品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EqyT3c7XjT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B4CvUBNkEqDhAQZg/c/4k1Rk/s.swf
7.相声《开粥厂》表演者:陈鸣志 邓继增(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众友相声团贯口活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Okq1RnA7CW7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SzXBNkEqDhAQZg/cPcj1hk/s.swf
8.相声《八扇屏》之混人 表演者:陈鸣志(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众友相声团贯口活相声专场)
这是我现场看过最好的一番“混人”,陈先生声情并茂,并不像有的演员一味的求快,而是字字入耳,并且一些身段和动作别的演员是很少出现的,比如渔家摇船和靠岸拴绳的动作,可见功底的深厚,真希望现在的年轻演员少想一些捷径去制造“笑”果,更多的和老先生们学学最基本的相声技巧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UPgTiFrC2/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SnWBNkEqDhAQZg/cPcm1xk/s.swf
9.群口相声《四门功课》表演者:尹笑声 黄铁良 佟守本 陈鸣志(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众友相声团群口相声专场)
陈先生一直有个遗憾,就是07初年在谦祥益也是这四位先生表演的《四门功课》是陈先生最满意的版本,可惜一直未找到音频或视频的资料。熟悉天津相声园子的观众,如果你问他众友有谁最值得听,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尹、黄、佟、陈,听众友都是奔着这些老先生来的,现在变成了“三缺一”,也希望几位老先生多多保重身体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x61TidqD2/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SHWBNkEqDhAQZg/cPcu1xk/s.swf
10.相声《吃元宵》表演者:陈鸣志 郑福山(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众友哈哈笑相声团合演相声专场)
陈先生在哈哈笑相声团时和郑福山先生搭档,05年进入众友相声团后就鲜有机会和郑先生再合作,陈先生自己也常说,其实在这些给自己捧哏的演员中还是最中意郑福山,08年初众友和哈哈笑在大金台相声茶馆搞了一场联合演出,两位先生再次合作,这也是自陈先生进入众友相声团后两位不多的几次合作之一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OkrhTCM/DmH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P5yjWANkEqDhAQZg+ffkn1x0/s.swf
11.相声《吃月饼》表演者:陈鸣志 张永久(选自天津众友相声团十年团庆光盘)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Em9TCsxWTX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B4ijfBNkEqDhAQZg/c/wn3hk/s.swf
12.相声《老老年》表演者:陈鸣志 邓继增(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雪灾赈灾义演)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bUKyHHFpXWD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O4CnfCNkEqDhAQZg+fP4m3hU/s.swf
13.相声《五红图》表演者:陈鸣志 邓继增(选自日中国大戏院每日笑吧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ZkKwHyIxDTL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A4yDeANkEqDhAQZg+cv0v3x0/s.swf
14.相声《偷娃娃》表演者:陈鸣志 张永久(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陈鸣志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aR68GHRuC2/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O4CrQBtkEqDhAQZg+fP4l0Rs/s.swf
15.相声《打灯谜》表演者:佟守本 陈鸣志(选自日谦祥益文苑重张三团同贺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PR+2TnBsXW7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P5y7SANkEqDhAQZg+ffkh0x0/s.swf
16.相声《对春联》表演者:王玥波 陈鸣志(选自日大金台相声茶馆(乐士全曲苑)“津京相声交流月”第四场演出)
当天来看这场演出就是奔着这段相声来的,王玥波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曲艺演员,不管是评书还是相声,还有单弦,而且这段相声也没有让人失望,火的程度都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块温活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i2RyVtB2P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wP6S3QBtkEqDhAQZg+ffci0Rs/s.swf
17.单口相声《满汉斗》表演者:陈鸣志(选自日谦祥益文苑众友相声团单口相声专场)
http://you..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8290135_akvgTio9WTPK+l1lHz2stqkP7KQNt6nkjGK8uVukJA1cQ0/XM5GcYt0C6CzfBNkEqDhAQZg/cPYj3hk/s.swf
三、音频下载部分:
整理了陈先生相关的相声与评论音频共四十余段,供大家下载欣赏与学习,下载链接如下:
尹笑声 黄铁良 佟守本 陈鸣志《四门功课》.mp3
王玥波 陈鸣志《对春联》.mp3
佟守本 陈鸣志《珍珠倒卷帘》.mp3
佟守本 陈鸣志《打灯谜》.mp3
佟有为 陈鸣志《铃铛谱》.mp3
刘春晖 陈鸣志《报菜名》.mp3
刘春晖 陈鸣志《五红图》.mp3
李超 陈鸣志《报菜名》.mp3
刘春晖 陈鸣志《夸住宅》.mp3
黄铁良 陈鸣志 何德利《文训徒》.mp3
丁文元 陈鸣志《报菜名》.mp3
黄铁良 陈鸣志 刘春晖《大审案》.mp3
陈鸣志 赵博 侯博山《切糕架子》.mp3
陈鸣志 张永久《托妻献子》.mp3
陈鸣志 张永久《九点钟开始》.mp3
陈鸣志 邓继增《拴娃娃》.mp3
陈鸣志 尹笑声《门头沟》.mp3
陈鸣志 黄铁良 尹笑声《大审案》.mp3
陈鸣志《满汉斗》.mp3
陈鸣志 郑福山《铃铛谱》.mp3
陈鸣志 邓继增《五红图》.mp3
陈鸣志 张永久《揭瓦》.mp3
陈鸣志 郑福山《开粥厂》.mp3
陈鸣志 郑福山《反七口》.mp3
陈鸣志 郑福山《对春联》.wma
陈鸣志 郑福山《大审案》.wma
陈鸣志 郑福山《吃元宵》.mp3
陈鸣志 郑福山《报菜名》.mp3
陈鸣志 张永久《老老年》.mp3
陈鸣志 郑福山《八扇屏》.mp3
陈鸣志 张永久《打白朗》.mp3
陈鸣志 张永《大娶亲》.mp3
陈鸣志 杨威《怯洗澡》.mp3
陈鸣志 尹笑声 佟守本《扒马褂》片断.mp3
陈鸣志 王月波《老老年》.mp3
陈鸣志 谢天顺《梦中婚》.wma
陈鸣志 邓继增《文章会》.mp3
陈鸣志 邓继增《吃月饼》.mp3
陈鸣志 刘斌《吃主》.mp3
陈鸣志谈论相声.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1.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2.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3.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4.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5.mp3
相声广播之陈鸣志“内行说门道”06.mp3
经过一天两晚的收集整理,终于发完此帖,由于发帖匆忙,如有不当或不对之处请及时指出,我马上改正,谢谢浏览。
愿陈先生走好,也希望老先生们多注意身体,能够在舞台上多说几年!
就借用老顺相当不错的的一张照片当底吧,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8080/forum/photo/b/01/00/64/11/3566027.jpeg
zhangsajia
斯人已去,洒家顿首悲泣,感谢小冯此精品贴,愿先生上天安好!
这贴子太下工夫了。
小冯辛苦。
冯兄真用心,太辛苦了。当之无愧的精华帖!争取让管理组推到首页去!
煎饼果子两鸡蛋
最初由 蓝诗 发表
冯兄真用心,太辛苦了。当之无愧的精华帖!争取让管理组推到首页去!
煎饼果子两鸡蛋
若能推倒首页最好!这可能也是论坛为纪念陈先生所能做的最后一些事情吧!
估计近期当有组织纪念陈先生的活动吧?惟岂盼之。
感谢小冯老师所做之力!感动中~
黛玉赱四方
小冯为这个帖子没少费心,应该好几天才做完的,辛苦了。
最初由 顺其自然 发表
这贴子太下工夫了。
小冯辛苦。
打死不管埋
感谢楼主啊,辛苦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怪诞小镇 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