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理论x—y理论论Z理论比较(最好是表格式比较)

X理论、Y理论及Z理论
一、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概述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把对人的基本假设作了区分,即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因此要想有效地进行管理,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实行强制手段,进行严格的领导和控制。Y理论则是建立在个人和组织的目标能够达成一致的基础之上。Y理论认为,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会对承诺的目标做出积极反应,并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员工在恰当的工作条件下愿意承担责任。
  不同的理论假设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不同的含义:X理论要求为了实现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目标,应当采取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Y理论则要求管理实践要满足人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需求。
  在80年代具有重大影响的《Z理论》的作者威廉·大内,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在其著作中提出了“Z型组织”的理论。他认为:“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企业应实行民主管理,即职工参与管理。他的理论是在行为科学的X理论、Y理论之后,对人的行为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组织的高度进行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整体行为。Z理论的要点是:长期的雇佣;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员工相互平等;人性化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消除单调的工作,实行多专多能;注重对人的潜能细致而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树立整体观念,独立工作,自我管理。Z理论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具体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
  二、X理论和Y理论的应用  X理论和Y理论是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关于人性假设所做的两类区分。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载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本上消极的X理论(Theory
x);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Theory
Y)。通过观察管理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
  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所以对大多数人都必须进行强迫、控制以及指挥,甚至要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尽到自己的努力;
  C、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在与X理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一些管理人员的行为则反映出一套Y理论的人性假设。“Y理论”是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它包括:
 1、一般的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
 2、外部控制和惩罚威胁并不是能够使人们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惟一手段;如果员工对某些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3、激励人们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此类的高层次需求;
 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地去寻求责任感;
 5、较高的想像力、理解力、在解决组织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创造力等各种能力,是非常广泛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
  当然并无证据证实某一种假设更为有效,也无证据表明采用Y理论联系的假设并相应改变个体行为的做法,更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麦格克雷(Bob
Mccurry)就是X理论的追随着,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企业管理员工有没有一定的模式?应该说是有的。如何管理员工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如何看待员工。
所谓X理论,反映的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不信任,主张对员工严加看管。而Y理论却认为员工都是善良的,完全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其自觉地为企业工作。
属于X理论的经理认为,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不可能是同一的,企业要求员工刻苦工作,而人天生都是好吃懒做的,因此在公司上班都容易讨厌工作,尤其是逃避艰苦困难的工作。因此,要想企业各项工作得以完成,惟有对员工制订严格的纪律,采取强制、监管、惩罚等措施。在这种氛围中,俯首帖耳、老老实实工作的员工便是好员工。信奉X理论的管理者对属下的行动非常警觉,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军队的管理方法,要求属下对上级的指令一位地服从,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责罚。
  Y理论跟中国古代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地工作。要求员工很好地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员工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持有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制订目标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管理,从而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Y理论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日本推行的美国学者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表面上看,Y理论和X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互不兼容的必选其一的对立关系,一位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是片面的。
我们也可以说,X理论和Y理论是统一价值杠杆上的两个不同终端。我们从两者之中可以看出,不管你怎样看待员工,对员工提出目标并进行管理是完全必要的,既要尊重员工,诱导他们自觉地工作,又要制订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一定的纪律约束。在这个价值杠杆上,左端是X理论式管理,而右端是Y理论式管理,管理的标点应根据员工素质、公司管理基础和工作特点等条件灵活机动地进行滑动。在员工素质比较差、公司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低下的公司,管理标点应该滑向左端,反之应向右端滑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员工的素质特点,善于运用这个杠杆,讲究管理艺术,将员工管理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
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将Z理论看作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1. X理论——强势管理
  X理论就是强势管理。假设你的下属逃避责任、不愿意动脑筋,甚至很讨厌上司给他分派工作,碰到这种下属,就需要一种强势管理。这种强势管理可以对员工产生约束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 Y理论——参与管理
如果你有这样的下属,他们愿意接受任务,也喜欢发挥自己的潜力,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应该给这样的下属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管理。
  【案例】
  只管3个人
  美国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指挥官,在诺曼底登陆以前,一次他在英国打高尔夫球,新闻记者采访他:“前线战势紧急,您怎么还有心情在这里打球啊?”艾森豪威尔说:“我不忙,我只管3个人:大西洋有蒙哥马利,太平洋有麦克阿瑟,喏,在那边捡球的是马歇尔。”其实艾森豪威尔手下有百万大军,诺曼底登陆也是事关重大,是二次大战的转折点。难道他真的只管3个人吗?不是。他是懂得让下属参与。
当然,在让下属参与之前,先要启发、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让他们参与管理。
  3.Z理论——综合运用
  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往往既有逃避责任、愿意工作,不愿思考的人,又有接受任务、喜欢挑战、富有潜力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分别应用X和Y两种理论。X部分强调物质、惩罚和制度,Y部分强调精神、激励和人性。
如果只注意逃避责任、厌恶工作、不愿思考的人,轻易就说“预算不够”,“小心啊!我叫你下岗”,“人事法令法规就是这样写的”,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在物质面、惩罚面和制度面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精神、激励和人性层面。
  ◆重视精神
  【举例】
  大家分享
  一位成功的商人谈起自己的成功经验,谈到自己年轻时就养成一个习惯,他薪水里面一定有1/10不拿回家。当他赚5000元钱的时候,拿出500元钱帮助他的下属,大家买点吃的喝的;当他赚1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元钱来给他们作奖金,让他们出差时能吃好点,住好点;当他赚5万元的时候就拿5000元出来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条件,做自己的小部门的奖金;当他赚100,000元的时候就拿出10,000元给他们添置一些服装。而今天他的得力助手就是这些同舟共济的朋友。
  所以一个人不要常常说物质和预算不够,首先要看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资金,而你自己又动用了自己的多少货币。
  ◆强调激励
  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适当的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案例】
  参观摩托罗拉生产厂房
  在上海摩托罗拉的生产厂房参观,副总经理带领我们参观他们的生产线,在走过一个男性中国作业员身边时,看到他正在拧焊作业管线。副总经对他说“Goodboy!”男员工对他笑了一下。参观到检验车间时,一个女作业员正在用放大镜检验产品,“Nicegirl!”女作业员也微笑了一下。听到副总经理和自己很亲切地讲“Goodboy,Nicegirl”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激励。
  有些人觉得作为领导或者主管,别人给自己敬礼、问好是应该的,其实人与人之间是要互相激励的。“老王,吃过饭了吗?”“老李,脸色不好,多休息一下。”这么一两句话就是一种激励,给人温暖的感觉。
  ◆注重人性
  讲究人性有时甚至会优于严格的制度。
  【案例】
   吊 唁
  日本桑德利啤酒厂副厂长的父亲去世了,桑德利啤酒厂的总经理去他们家吊唁,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臂上还戴一个黑纱,“副厂长先生,令尊去世,我们大家都非常地难过,我今天代表公司来这里向您吊唁,你要注意身体,希望你早点回到工作岗位,节哀顺变。”鞠完躬他就站到副厂长的旁边去对别的客人鞠躬,这就表示他把副厂长的家人也当成自己的亲人了。副厂长跟别人说,看样子我这辈子要死在桑德利了。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物质+精神、惩罚+激励、制度+人性进行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用人上游刃有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 作者:龙晓琼;王合义;王明;
管理人性观向文化观的转变——对XY理论、超Y理论与Z理论的比较分析
何谓“管理”?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受探究的话题。一般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1]。管理的实质就是人对人的管理,“如何看待组织中的人”常是管理中的核心命题。确立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制定什么样的管理原则、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方法都与对人性的看法有关。“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首次提出“经济人”假设,其实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的认识定格在“性恶论”上,推崇“严格而标准”的科学管理之道,用经济诱因换取工人最高的效率。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说,管理就是“说话和气但带着一根大棒”[2]。这一学说后来被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梅奥(G.E.Mayo)的“社会人”理论所“颠覆”,梅奥认为人本质是性善的,管理应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去关心员工,强调“合作和说服”的管理方式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这个时代的管理学家们看来,只有让员工成为“快乐的工人”,才能使其成为“高生产效率的工人”。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的XY理论实际上是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完美总结。而莫尔斯和洛希在1970年发表的论文《超Y理论》更是对人性的正反两面进......(本文共计4页)
相关文章推荐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办:东华理工大学
出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江西省抚州市来源: 作者:张循理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和Z理论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和Z理论,均 应性变化。它认为,这种变化对现代组织说来为具有特征意义的组织、管理学说。X理论与 是绝对必要的。因为,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了,Y理论,由已故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兼心理学家 组织缺乏适应性,便可能被淘汰。超Y理论一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门906~1964)于19r年 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并强调下列原贴 二)人在《思想和行动中的冒险》一文中提出,进而 们参加工作组织的需要.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他的名著《企业的人事方面》中加以叙述。但主要仍是去实现“胜任感”;2)胜任感是所谓X理论.假定人之性恶,于是人们的行为 多元、多层次的,故而满足它的方法也是多种趋向于:工)人的本性是讨厌工作的,只要可 多样的;3)当工作性质与组织型态适当配合能,便会逃避;2)对于人们讨厌工作的本性.时,人们的胜任感最容易被满足;4)每当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迫 们实现一个目标,激励起新的胜任感,就会产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生新的奋斗目标。超Y理论注重为使心述诸原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希望逃避责任.较少 则得以实现而进行新......(本文共计1页)
       
         &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远程教育
主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一些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同志对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感到难度很大,常常抱怨领导重视不够,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X-Y-Z:三维管理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一些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工作的同志对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感到难度很大,常常抱怨领导重视不够,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还不够高。这一问题在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我认为,从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去讨论,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中国论文网 /8/view-5238831.htm   X-Y理论   西方的工业革命在产生大批量生产、大规模企业的同时,迫切需要科学管理来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效率、效益。1911年泰勒(F. Taylor)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工作专业化、方法标准化、操作程序化”的管理。当时的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人动作和行为的规范,研究科学的手段、科学的工具、科学的方法,通过定额管理、物质刺激等一系列制度管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这一时期管理理论的建立,使企业管理行为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经验走向科学,从而使企业管理活动有章可循。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是以制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被后来的学者麦戈里格(D. McGregor)称之为“X理论”。   1932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G. E. Mayo)通过霍桑实验证实,虽然科学管理可以找到标准的工作程序、标准的工作方法、标准的工作指标,通过奖勤罚懒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去保证工人具有一定的生产率,但只有满足工人的社会需求时,其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率。社会需求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工人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社会、心理的满足。由此,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开始由制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即企业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社会需要、心理情感等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上世纪30~60年代,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理论建树,提出了以“需求层次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激励理论。这些理论被麦戈里格称之为“Y理论”。   显然,X理论和Y理论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率。不同之处正如麦戈里格所认为的那样,X理论完全依赖于对人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侧重于依靠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导。所以,Y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对X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当时的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企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由直线式的制度管理扩展为平面式的制度管理加人本管理。如图1所示。领导行为四分图和管理方格理论都是以此X-Y平面为基础的。   70年代,莫尔斯(J.J.Morse)和洛希(J. W. Lorscn)根据权变的思想,以系统的概念研究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一种既结合又不同于X理论和Y理论,主张权宜应变的新的管理理论――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论是X理论或者Y理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就是说,不论制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都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两者如何运用要视企业和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Z理论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一跃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鉴于美国企业面临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一批美国学者在70年代把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不同的管理特点,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之后,美国学者得出结论:日本企业管理的优势和核心在于其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日本企业管理实践出现的这一新的事实,被美国的管理学家们率先提到理论层面加以认识,在198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都谈到了氛围、使命、价值观念、信念等“软”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照X理论和Y理论,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了所谓的Z理论。Z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中的文化特性,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自此,文化管理的理念开始被管理学家广泛认同,并日益渗透到传统的管理理论之中,成为企业管理理论一座新的里程碑。   由此可见,文化管理也是在已有的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新手段,它并不否认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作用,而是对这些管理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将文化因素揉进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这样一来,企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由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构成的平面式管理进一步扩展为由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构成的立体式管理,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X理论到Y理论再到Z理论这样的一个过程,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相应地经历了直线式的制度管理到平面式的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再到立体式的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综合这一过程。这种认识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对以往认识的否定和取代,而是新的补充和完善。X理论、Y理论和Z理论都不是单一绝对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事实上,文化管理和人本管理都离不开制度管理作为保障。众所周知,没有制度,文化是不可能落实和传承的;反之,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既要考虑到人的因素,也要有价值观、理念这样一些文化因素作指导。   由此看来,我们既不能盲目地贬低,也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种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正如当年的超Y理论是基于X-Y理论的权变性理论,现在的企业领导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在X-Y-Z的三维立体空间思考管理,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三种管理方式的综合运用,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文化工作者而言,应当在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所逐渐形成的三维管理空间中解读企业文化,感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设计出最适宜企业管理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z型钢理论重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