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把鞋子把包皮翻过来来什么意思

苏北的乡风民俗 -诸子百家
苏北的乡风民俗
字体设置:大中小
苏北的乡风民俗 俗话说 “出了五十弓,各地各乡风”。确实,民俗乡风是人文习惯积淀的体现,也表现某一地方人民的热切愿望和迫切期盼,寄托着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苏北的民俗乡风正是这样。尽管有些活动里面掺杂着一些迷信色彩,但总体表现的还是积极的思想;还有些活动跟美好的传说有关,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吧。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许多活动已在原来的形式上加上崭新的内容,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写这些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怕一些传统的东西正逐步被丢失或流失,那可能是一种缺憾和失职,我们将愧对后人。因而,经过大量的走访采风,把这些记下来以飨读者,也许对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有些用处,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也是最隆重最热烈最讲究的节日。然而,各地习俗虽大体相同,但毕竟大同小异,因为与当地的人文、经济、时世有着密切的关联。苏北因经济条件的约束,从来奉行“赔不尽闺女过不尽年”的说法,大则大小则小总是办得喜庆些热噪些。这说明了苏北人敢于正视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即便再穷的人家,哪怕是欠赊也要称二斤肉炸点肉圆,取团团圆圆的吉庆;没有白面蒸馒头就用玉米面、“朋面”(大麦加工糈子磨碎的面,里面有麦糠及杂物,很难吃)也要蒸“长发饼”(长方形不包馅),取的是常发财的谐音。大年初一吃汤圆吃弯弯顺(饺子)吃粥(苏北方言读“足”),就是希望一年顺利富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活动已经湮没或被其他的形式取代,有的是旧瓶子装新酒,即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换上了新的内容,如玩麒麟玩龙船等,但仍然保持了幽默、风趣、诙谐的特点,因而人民群众很乐于接受。 腊八(看霜) 腊八指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这三天早上都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青菜、白菜或菜干、萝卜加上花生米、赤豆、豇豆、黄豆和着杂粮糈子煮成,吃起来口味很不错。相传古代一户有钱人家,生活奢侈,不顾节俭,平时铺张浪费太多,不管饭菜多好,剩下的全倒掉。一位佣人觉得可惜,就把这些东西收起来晒干。后来,因为他家暴殄天物,老天爷惩罚他,失天火烧得尽光。适逢十冬腊月,饥寒交迫,无衣无食,好心的佣人就拿出了以前晒的东西,用这杂七杂八的东西煮了一锅粥,一家人才得饱暖。主人便问这些东西是哪来的,佣人道出原委,一家人才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从此,这家人除了辛苦经营外,节约一草一木,从不浪费一粒粮一滴油,不久又过上了小康生活。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这个风俗一直流传下来,也警醒人们时刻不忘勤俭节约。而且,苏北还有三八不如二十四的说法,就是腊月二十四也吃腊八粥。苏北人还在这四天早上看霜大小,据说霜大的话棉花收成好,反之则不行。这说法的来历当然没有科学根据,但祖祖辈辈也这么传着,据说颇灵验,谁知道呢。
扫陈 扫陈是苏北的习俗,就是腊月二十四以前家家户户都把屋里屋外上上下下用新扫帚扫干净,连房顶的笆茬子和墙角都扫,意在除旧布新。扫房顶和墙角时,扫帚绑在竹竿上,屋里的东西用芦席盖起来,至于灰尘可能落到的其他家具,扫后用抹布抹干净。扫陈也有许多讲究,时间一般在十八九为宜,俗话说“要得发扫十八,要得有扫十九”,至多不能超过二十三,一定要在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前完成,免得老人家说你不干不净,影响明年的运气。想起来也有道理,送灶后各家各户就忙着杀猪、做豆腐、蒸年糕了,总不能让吊搭灰落在食物里吧。因为过去土墙草苫房子小,连锅带灶,热气一蒸,很不卫生。现在虽然有厨房了,这个习俗却仍然保持着。
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驻在各家各户的特使,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报告工作情况。因此,人们对他老人家可不敢马虎,苏北人特别恭敬。那几天他面前的香炉要插上香,香烟缭绕,还要买些磨牙糖粘住他的嘴。不然,哪家没有点私弊,你不奉承好了,说你坏话可不得了。除夕贴门对也一定先请一张灶爷像,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据说磨牙糖不仅给他甜头,使他高兴,还不让他说话,只有点头的份。如果没有糖,在他嘴上抹点糖丝也行。这个活动不仅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保护隐私权的意思。哪家都有不如意事,难免骂天骂地,若灶王爷把人家这气头上的话都去报告天庭,人还有法活吗?
靼子是过去对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人)的蔑视称呼。据说在除夕天刚亮时以放爆竹为号,一起动手消灭侵略者(靼子),过个安生年。因为古时候民间没有记时工具,只能看太阳看星辰记时,天刚亮很难统一时间,于是,人们便想出这个办法作为信号一起动手。联系历史上张士成曾在苏北领导农民起义,可以推断,这一活动大约起于元末明初。尽管现在实行民族大团结,历史上还是大汉族主义意识严重的。现在当然没人翻这个陈年老帐,但这个风俗却保留下来了,至少说明苏北人民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而且,除夕早上有人放鞭炮,也是表示庆祝过年的意思吧,这就赋于了新的意义。
除夕早上,苏北有喝豆角干汤的习俗。据说喝了这汤,以后不会“揪筋”。“揪筋”是苏北方言,是一种阵发性疾病,人身上的筋(多是腿脚、手、臂部)好象被抽起来一样疼,经过按摩、搓揉可恢复。这种病的学名及病理原因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但这风俗却一直流传。跟它相关的是不烧瓜藤,据说烧瓜藤容易发揪筋的毛病。还有的人家用扁豆角干做汤,说可以不生疟疾,也不知道来历和依据。
烧纸钱是除夕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中午菜端上桌子开始,男性当家人在桌子前点燃纸钱,还要叩头祈祷,不外祖宗保佑合家平安、兴旺发达之类内容。这活动很神圣也很神秘,女性都要回避的。有的人家除夕晚上还要在三岔路边烧纸钱,据说这是给孤魂野鬼的,希望他们不要找麻烦,该敬重的已敬重了。大概也是协调人鬼关系吧,免得阎王好见、小鬼难搪。
贴门对贴挂廊
挂廊是苏北特有的艺术形式,用彩纸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什么“年年有余”(两条鱼图案)、“新年大发”(金圆宝图案)、“合家幸福”(灯笼图案)、“喜上眉梢”(喜鹊站在梅花上)等,除夕中饭后贴在门窗上方。传说姜太公的夫人是穷神,姜太公娶了她倒一辈子霉,六十八岁黄花女,七十二岁做新郎,人们都要避开她。怎么避呢?说她最怕见挂廊,于是家家户户都贴这东西。贴挂廊有许多讲究:红色表示喜庆,正常都这颜色;白色表示孝敬,因为有老人去世的才贴白色;还有家族中有长辈去世的贴蓝色、黄色、绿色、紫色(又叫五色挂廊),通常叫暗孝。据说贴上挂廊就等于宣告过年了,不能上门讨债或者让主人不高兴,只能开口恭喜发财。现在,有人真的卖挂廊发财,家家都买,这可是很大的市场。
压岁钱一般在除夕守岁时由长辈给晚辈,按家庭财力或多或少,也可根据晚辈生活需要给,如孩子大了读书就多些,小孩子会乱花钱就少些。一般说来,给新媳妇的比其他人相对多些,表示婆婆对她的喜爱器重,因为婆媳关系向来是中国家庭的主要矛盾,这也是化解矛盾收买人心的手段。正月里,新出生的孩子也会得到很多压岁钱,苏北俗话说“这钱苦的是人情”,关系的亲疏很明显。
水涨豆子测雨水
除夕晚上,有些老年人会劈开高粱头下的那段杆子夹进十二颗黄豆放在屋外,早上看哪颗豆仁被涨开了,那么新年相应的那个月雨水就多,很可能是水灾。这做法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据说很灵验,老辈人都用这办法预测来年的降水状况,决定种什么庄稼。因为有些作物是不怕水的,如秋豆,水大了也不至于有多大影响,农谚说“秋豆开花,捞鱼摸虾”。而山芋、花生就不行,水大了就没收成。年初一早上,人们还会看天色,据说颜色深而浓的方向收成好,浅而淡的收成差。 翻鞋子 苏北人除夕晚上睡觉前,会把鞋子翻过来卡在床肚,说这样来年就不会做噩梦。不知道这么做的来历和根据,反正祖祖辈辈都照着做。而且,据说就是平时有人睡着了说梦话,你只要把他鞋子翻过来就可以和他对话,不知是真是假。
开口糕 苏北人年初一是不“空口说白话”的(相当于时髦话“空手套白狼”,比喻做事不实在),一定要先吃糕、果,也是开口甜蜜的意思。因此,守岁后,当家人就把大糕、果子分给一家大小,过去都用红纸包起来,现在就用方便袋子了。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吃开口糕,意思步步升高。这程序绝不可少,吃多少不在乎,总要上嘴。 开门鞭 这是极隆重极讲究的活动,都由当家人亲手操办。当家人平时农闲可以睡早觉,但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早起开门放鞭,不得由别人代替。传说古代有户人家,当家人起来时拿起夫人的裤子当腰带,到门口放鞭见一条狗衔着芦席筒子(装死尸的芦席),感到很不吉庆。手里又没别的东西,就用腰带打狗,没想到狗不动了,仔细一看,竟是金狗衔着银席子。据说他要是让狗把席子衔进门,席子就变成玉器了,而且传说他的夫人有财命,只有她的东西才罩得住这财气,他只是跟夫人沾光罢了。正因为此,苏北人放开门鞭很讲究,起得很早,取早发的意思。接着,就动手煮圆茶。 吃圆茶 吃圆茶也有不少规矩,一家大小都起来,一个也不能少,表示合家团圆。千万不能说再睡会,那是要晦气的,意为生病卧床不起,据说有人就吃过这个亏。朝北的桌面不坐人,北面是冷的,代表阴暗。而且苏北方言“北”与“白”同音,北坐等于白坐,很不吉庆。还有,吃完一定要留一点,俗话说叫“压碗”,表示有得吃、年年有余。吃饱了也不能说“不吃了”,人不吃了还得了吗,非死即病,只能说“吃足了”。困难时期没圆茶的人家就煮粥,方言“粥”与“足”同音。这大概和苏北贫穷有关,深怕没饭吃。现在人民生活好了,吃饺子吃汤圆的都有,也不大讲究这些了。年轻人看晚会时间长,平时工作节奏快难得休息,得空子早上愿意睡到什么时候都可以,也没人催他。 不倒水 苏北年初一早上有不倒水的习俗,洗脸、刷牙用后的水都放在屋内的盆里或桶里,说法叫隔年陈,或者肥水不外流。一般等到午后才倒掉,讲究的人家要等到第二天才倒。对半大的孩子,大人都关照他,免得坏了规矩。 叩头拜年 叩头拜年是各家吃过圆茶的事。扣头是晚辈对长辈的礼节,小孩子真要双膝并立着地叩下头,其余的也只是嘴里说一声,主人客气地说“免礼”也就罢了。接待客人的话多是“发财发财”,接下来就是请坐喝茶,一般都坐下吃花生、瓜子、向日葵,扯点闲话。血缘或关系亲近的多给小孩一些压岁钱,数量多少取决于关系亲疏。过去只是一角二角的毛票,至多一元足矣;现在最少也是十元以上,多则五十一百。你可别小瞧了这活动,它往往是消除隔阂的润滑剂。如果两家关系不好,逢到过年小孩磕头,就算对方主动认错了,就会瓦解冰消,和好如初。若是两家关系恶劣,就会嘱告小孩不去某家,那就说明“冷战”还在继续。平辈的拜年纯粹是社交、联谊活动,大家坐在一起叙叙交情喝喝酒,增进友谊增强感情,也会天南地北扯闲篇消磨时间。有一样要注意,苏北人过去喜欢第一个上门磕头的人是男孩,所以女孩一般不早早出门游玩。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人们思想解放了,也就无所谓了。 玩麒麟 玩麒麟是流传于苏北的传统娱乐形式,现在几乎绝迹了。以前,一些农村艺人四五个人组个班子,第一个叫打庄的、拜门的,一般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角色,负责收钱,不唱也不打锣鼓家伙,到人家门口只抱拳作揖道好;接着就是背麒麟的人,用彩纸糊在芦柴架子上,花花绿绿的,就算麒麟了;其余人都边打锣鼓边唱麒麟歌。麒麟歌词有固定和现编现唱两种。固定的也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传统的已流失得差不多了,如:意气洋洋出书房,二郎担山赶太阳,三气周瑜芦花荡,司马投唐笑秦王,伍子昭关美名扬,六郎三关破天门,&&&十三太宝李成孝,二十八宿闹昆阳。现编的也有基本的模式,只在里边变换人称罢了。如:锣鼓一打响铴铴,麒麟唱到&&庄;锣鼓一打仓仓台,恭喜&&发大财;都是喜庆讨好的话,见什么唱什么,多以方言口语的顺口溜入歌;也有一些幽默、诙谐、风趣及荤段子的内容,颇能吸引观众。那时的孩子和闲人,常会跟着玩麒麟的跑几个庄子看。麒麟调旋律简单,两句轮回,易学易唱,接着就是固定的锣鼓旋律,然后再接着唱。十多年前,有人编了计划生育的内容唱过。 玩龙船 玩龙船由六七人组成,“稳场”的除一把二胡外就是锣鼓手;主角一男一女,男的手拿一根竹竿算着撑船的,相当于小丑;女角站在龙船里算着船老板娘,应答小丑,是个配角。所谓龙船,就是木板条做成船的样子,五六尺长二尺多宽,饰以彩布、排须,用两根红带子挂在女角肩上。形式说唱结合,以说为主,多是笑话。如开场: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我们小船也应该跑了,老板娘(哎---),把狗拎上来,好开船喔---(老板,哪有什么狗啊?)噢,弄错了弄错了,把猫拎上来(猫和锚同音,这里用飞白的修辞格),苏北俗话说“煽话”很多,就是现在说的“煽情”。然后就是船行到哪儿哪儿,模拟哪儿方言趣事,全场笑声不断。一般到中场就收钱了,女角站着不动,小丑问:“怎不走了呢?”答“猫饿了,该喂食了。”“喂啊!”“没食了。”“各位父老乡亲,新年头月的,赏几喜钱喂猫吧。”人们纷纷掏钱,然后说些感谢的话,继续演下去。一般都事前联系好了,到某村演半天,村里也给些钱。 跳财神 苏北跳财神多是俩人搭班子,一个收钱的在前面,打躬作揖道好,一个穿大红花袍子戴古代的官帽装财神。苏北风俗跳的人不能说话只管跳,这事难度很大。据说到人家一步也不能走,财神“走了”不吉庆。于是,有人故意为难,在门口放条凳子,财神只好跳过去。因此,扮财神的都是年轻力壮的人。进屋后,边跳边撒几个花生果,意为财神送财主人生财了。出门时财神也作揖表谢意,主人就给点钱。这活动看的人少,没什么意思,俗说“张手露脚的,没情趣。”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搞这些活动,原因有两个:一是当今各种传媒提供娱乐的内容太多,有线电视已普及,想看什么看什么,歌曲、戏剧、舞蹈、音乐,应有尽有,欣赏水平也提高了,趋向于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已没什么兴趣,大可不必冒着严寒到室外看这热闹。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农村艺人想趁过年苦点钱,现在谁也不屑抛头露面丢人下气挣这小钱,谁不想过年合家团圆享受享受。因此,这些活动几乎湮灭绝迹了。 跑年 跑年是要面子的说法,就是叫花子讨饭,现在几乎见不到了。以前过年前,人们都要换些零钱准备打发跑年的。这些人有本地的困难户,也有外地因灾荒逃难的人。特别是本地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丢这脸面。到人家门口,求爷爷告奶奶真难舍脸面,有时还会听唠叨话:“哪家好过啊,脸厚罢了”。俗话说得好,“当地不养货郎”,对外来的人倒表同情,本地的知根知底,反而唠叨许多,真是怪事! 不动针线 苏北人正月初三前不动针线。过去,人们衣服鞋袜都靠妇女手工做,农闲时男人可以赌点小钱睡懒觉,妇女却要操持家务做针线,这大概是大男子主义的流毒。一年忙到头,只有这三天空闲。而且如果弄针线的话,婆婆眼睛会瞎掉,意思婆婆对媳妇太狠、太歹毒,不让媳妇有一天休息。所以,有的婆媳关系不好,媳妇就用初三弄针线作弄婆婆。这也是对封建社会婆婆歹毒的惩治和报复,或者是哪个聪明的媳妇想出这主意休息几天也未可知。 请年席酒 苏北请年席酒一般在正月初进行,所请对象都是诸亲好友,多是靠近的本家、邻居,远路的亲友正巧来访的更好。现在,通信方便,交通便利,已不再象过去,只要认为必须请的人是主客,主人一定要妥善安排时间,预先约准再约请其他客人。年席酒某种意义上说又是面子酒、人情酒。乡村不象城里,一家来客一庄狗叫,平时做农活难免请人搭把手帮个忙,这样自会建立友情,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过年既是农闲有时间,各家各户又备些酒菜,反正要招待走亲访友的客人,不如“一瓢水浇几个秃子”,索性多喊些人一块玩玩。如果哪家人缘不好人就少,很没面子。另外,人在社会上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势必要请人帮忙解决,过年酬谢一下也是应该的,俗话叫“达人情”,“人在人情在,头顶锅盖卖”,总不能没个良心、不晓好歹吧,这就是上文说的“主客”。许多人家分门别类请,尽量使来客都高兴。一般人家总要请几回,因为正月大家都忙于应酬。 请新娘子酒 新正月里,前一年结婚的新媳妇,丈夫的本家、亲友要请吃酒,叫着“请新娘子”。这个习俗的意思大概是新娘子得到大家认可的意思,也表示主人与新郎家的关系密切。作陪的也多为女客,但不管陪的人辈分多高,新娘子坐首席,长辈只能坐“横头子”,坐对面的一般和新娘子平辈。新娘子肯定要谦让一番:我是小字辈,请长辈上坐。主人就会出来打招呼,客气地说,桌席少对不起长辈。长辈们当然要表态:今天应该这样,你是新人,我们都是跟你沾光的。在戏谑笑谈中入席。 过五 苏北新正月有过五的习俗,即初五、十五、二十五讲究一些,不象有的地方只过元宵。初五早晨燃放鞭炮,早饭多吃汤圆,中午大多忙着吃年席酒。十五与各地大体相同。二十五时年味也就淡薄了,但汤圆照例不可少,有的就中午吃,鞭就很少有人放了。苏北的汤圆与别的地方不大一样,有好多地方特色的馅。荤的有脂油,即用猪大油切碎拌上白糖、芝麻粉,吃起来香甜可口,可是太“够人”,太肥腻了。还有用精肉切成小块状拌豆角干作馅,多数人喜欢吃,有的老年人觉得咀嚼困难、不易消化吃得少些。再有一种叫“道人”馅的,用豆角干拌豆腐,口味独特,淡爽可口。也有用青菜拌豆腐做馅的,清清白白,不仅好吃,看起来也赏心悦目。除了汤圆以外,有的人不喜欢吃粘,就会包些饺子吃。 跑六 跑六是苏北很看重的风俗,就是前一年结婚的新夫妻,正月初六要回娘家,俗话叫“初三磕头初六跑,一样不能少”,意思初三去老丈人家磕头拜年,初六陪妻子回娘家。正月是不在娘家过宿的,叫正月不空房,都是当天来回。娘家一般在这两天都做好准备,如请年席酒多安排在这时间。十六、二十六不一定回娘家,但要去女方的亲戚家,如新娘的姐姐、舅舅、姑姑家,或闺房女友家也行,反正要走亲戚。不然,新娘就没面子。过去,婆婆就会认为你娘家没人,更会被欺侮。所以,新娘多选有权有势的亲戚家去,脸上光彩,也在暗示:我可是有来头的。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妇女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只是初六跑一趟,有的不到初六就外出打工了,就不兴这风俗了。 节俗 清明 清明是春节后第一节,也是即将农忙的前夕,因而,相当讲究。苏北人过清明主要有这几项活动: 填坟。又叫圆坟,就是清明前几天把祖先的坟填上新土,加上坟茔顶子(选有草根的泥土挖成圆锥形,铲去椎尖部,三块堆叠起来)。填好后,烧些纸钱,以示祭奠。也有的带上酒菜供奉一番。 插柳枝。清明前一天下午,掐些柳树枝插在门檐口。这一风俗的来历已无从考证,推测可能是希望一年庄稼长得象杨柳一样郁郁清清、生机勃勃,生活象杨柳那样婀娜蓬勃。因为古代清明是祭奠谷神的,祈求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烧纸钱。传说清明是鬼节,“清明前后刮鬼风”,说春天天长,鬼们也饿得慌,都出来找吃的。迷信说法烧纸钱时会旋起一阵风,就是鬼们来取钱了。其实,清明前后正是冷热空气交会的时期,风大风多是正常现象。至于烧纸就起风,那是燃烧使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自然有股旋风。可惜,古代不懂这科学道理,就用迷信来解释。现在人们这样做,只不过为了纪念先人表示悼念罢了。 悼亡人。民俗对前一年逝世的老人举行祭奠活动,一般在中午或晚上进行,老人的子女聚在一起,带着酒菜上坟供奉。有钱人家特别讲究,要请和尚道士做道场,超度老人早日升天。一般人家竖墓碑也在这时候。 端午 端午是四时八节中的三大节(春节,中秋)之一,苏北人很当回事。也许因为多在夏收夏种前夕的缘故,想好好享受一回,养精蓄锐,以便干紧张的农活吧。主要活动有: 插艾插菖蒲。四月底那天傍晚,各家各户就割来艾和菖蒲,插在门口屋檐上。此俗与屈原有关,屈大夫在《离骚》、《九歌》中多次把菖蒲比着剑,并用它斩除邪恶。菖蒲又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是美好品德的象征,这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驱除邪恶,合家平安。艾与爱同音,表示一家人相敬、相亲、相爱。而且,艾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除害虫,中医针灸就用艾叶做原料制成艾条治病的。这就意味着期望合家健康的意思。端午前天晚上重新插上艾和菖蒲,端午的节日气氛就浓郁多了。有的地方还在房子四角的檐口插上刀,意思毒蛇猛兽就不敢入侵了,妖魔鬼怪就害怕了。一句话,期盼美好未来。
包粽子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说屈大夫投汨罗江后,人们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喂鱼,不让鱼吃他的尸首。现在,粽子已成了一种文化美食,不仅外形美观千姿百态,看起来赏心悦目;而且配料也花样繁多,以糯米为主,辅以红枣、花生米、蚕豆乃至杂粮糈子,高品位的辅以腊肉、火腿、海鲜之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以前,苏北人以农耕为主,经济条件也差,只求温饱,意思一下就是了。现在不同了,妇女们好似要显示自己手艺似的,包裹出五花八门的式样,从三角的到四角五角及奇形怪状的,简直像艺术品。 扣绒线抹雄黄 苏北又把端午节叫娃娃节,因此都要给孩子们添置夏天的衣饰,从头到脚样样俱全,什么太阳帽、凉帽、遮阳帽、棒球帽;各种各样的太阳镜;手躅脚躅上都带铃铛的,跑起来当当的响声悦耳;还有各种玩具;讲究的还买金锁、玉器或其他饰物挂在脖子里。特别是扣绒和抹雄黄是必不可少的。绒线一般是用蚕丝制成,现在多是呢绒的了,因为蚕丝容易掉色。卖绒线的人把这些线染成七彩鲜艳的颜色,分别绕在可转动的线框上,有人买时同时扯住几根头量尺寸。端午中饭后,就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及颈项里扣上绒线,花花绿绿的,煞是好看。孩子们那段时间洗脸洗手特别小心,深怕把绒弄湿了退颜色。 抹雄黄的习俗是跟《白蛇传》的故事有关。传说当年许仙娶了白娘子,老法海识破个中奥秘,就授意许仙在端午节时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白娘子躺在帐中就现了原形,成了一条大白蛇,许仙吓得死了过去,白娘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盗得仙草灵芝救活丈夫。本是一段悲怆的爱情故事,但人们却理解为蛇是怕雄黄的,于是在夏天即将来临之际的端午,在孩子们的肚脐眼等处抹上雄黄,这样就不怕毒蛇害虫侵害了。 缝香袋 香袋算得上是工艺品,其造型美观,是展示妇女女红手艺的机会。内囊是以艾叶为主,加上适当的雄黄等香料制成,挂在孩子的脖子里或腰带上。既可让人闻到香味,驱除夏天的汗腥味,又可避免各种害虫的叮咬。香袋的形状有棱形、椭圆形、心型等诸多形状,巧手的媳妇还用丝线在上面绣上各种图案,龙凤呈祥、喜上眉梢、双喜、百寿、松鹤延年等等,许多花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令人拍案叫绝。因此,许多妇女都把这当成展示自己本领的机会,推陈出新,越做越好越做越新。现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已经很少有人去做这玩意了,干脆上街买些给孩子戴算了。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是苏北的节日。其主要活动是吃炒面,新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歇夏,苏北俗话叫吃馊饺子。考究节日的来历,可能是夏收夏种的活儿忙乎差不多了,品尝一下丰收果实吧。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时代,媳妇在家庭的地位很低,娘家趁这机会带回家休息一段时间是名正言顺的。古话说“要得发过十八,要得有过十九”,婆家是不好说什么的。现在已经没有人真的在娘家过那么多天了,但这风俗却一直传了下来。临回婆家时,娘家要给闺女做一套衣服,叫“歇夏衣”。苏北所谓炒面,不是有的地方把下过的面条用凉水涤后加上佐料上锅炒出来吃,而是把面粉放锅里炒熟后用开水泡,放上糖吃。这食物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方便,早上下地干活前或中前晌后垫垫肚很好。苏北俗话“吃了六月炒,才脱老棉袄”,意思六月才是真正的夏天,不要早早脱了棉衣伤风感冒。这并非“春要捂秋要露”的意思,而是过去很穷,没有春秋的衣服,要么棉衣要么单衣,不象现在毛线衣、夹克衫、背心、羊毛衫、保暖内衣应有尽有,有些年轻人冬天也不穿棉衣。 剪绒是六月六的重要活动。端午给孩子们扣的绒,这天吃过午饭就剪下来,扔到房子上去。据说,鹊桥的说法就来源于此,喜鹊们会衔着它到天河上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在七夕过桥相会。这传说很有韵味,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善良人的期盼,“宁拆九座庙,不毁一桩婚”是传统美德,由此也见出苏北人的心地善良。而且,五月五有节,七月七有节,何不在六月六也安个节日呢?苏北人真算聪明! 七月半吃饺子 七月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苏北人说这是鬼节,要烧纸钱的。大概人们不喜欢“七”这个数的缘故,各地传统节日里七月没什么节日,而苏北却可能因为八月半是中秋人间团圆依例过个七月半,也给鬼们过个节。这个节很简单,没有什么讲究,中午多加两样菜,有的干脆就包饺子。所以,苏北有句俗话叫“七月半饺子——泷(亦或是“爽”,意思把东西搁置起来不重视)起来了。 八月半 和全国各地一样,苏北的中秋节很讲究,喜庆的氛围很浓,现在商家更是抓住商机不放,从城里到乡下,商业海报铺天盖地,电视上的游动字幕、各种标语宣传牌、音响更是震耳欲聋。由此也可见出人们的重视程度,许多在外的人都尽量赶回家过节,所以中秋前后也是运输的高峰,客流量特别大。在苏北人的眼里,其隆重仅次于春节。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在农耕为主的时代早秋庄稼已收获,晚秋庄稼也已经没有多少农活,大可放松一下,品尝丰收果实。古例中秋时如跟人有经济往来的,一般都要清帐,也是因为不少收获已到手的缘故。中午饭菜相当丰盛,在农村常常炸肉圆、煮鱼、烧肉皮,再弄一些时髦流行的菜肴加上土特产的素菜,够得上小康水准。下午忙着炕饼,即使在困难时期,没有白面用杂粮面也要做的。苏北的妇女炕饼的手艺特别好,准备赏月用的那块大饼直径一尺里外,二三寸厚,却炕的黄而不焦,吃来皮脆瓤柔,香甜可口,堪称一绝。别的饼可蒸可炕,多包上各种馅,口味特好。白糖拌芝麻泥馅必不可少,就当月饼,乡下人家以前买月饼的极少。还有用韭菜、白菜、豆角等拌上佐料做馅的,很丰盛,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吃。 晚上的节目就是赏月放烟花。赏月的程序是在门口或院子里摆上桌子,桌子中间的碗上放那块大饼,再放几样菜,摆几碟时鲜水果,梨、苹果、西瓜、葡萄、柿子、藕、花生果子等等。然后放炮竹,孩子们喜欢放各种烟花玩,意思请月神品尝丰收果实,感谢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苏北人把这叫“受月”,如果碰巧是阴天,就叫“不受月”。现在条件好了,不管好天阴天,人们照常放烟花,也不大走形式去恭敬月神了。本来这就是子虚乌有的事,现在人们思想进步了,谁还信这套,只是庆祝一下罢了。 苏北人中秋前都要给至亲好友送些礼物达人情、尽孝心。比如,双方的父母、长辈是必送的。还有欠人情的,请人帮过忙的,不管是卖力气还是卖面子,都要有所表示。这回礼物一定有月饼,至于其他东西,可烟酒可点心,礼物轻重就看人情大小。是实惠适用还是客气好看,取决于关系亲疏。 重阳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花的习俗,苏北人则有吃饼的风俗。其来历也无法考证,可能是因为深秋后就是冬天了,传说重阳吃饼不怕冷。大概是聚集体内能量增加皮下脂肪以便抗拒寒冷的意思,现代养生学不是说面粉含糖量高能产生热能吗,古代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也会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现在,重阳已成为我国的老人节,生活条件也好,就比以前讲究多了。有条件的不仅给老人买衣服,还带出去旅游,这就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冬至 苏北人习惯把冬至叫“过冬”,据说过冬后就没有苍蝇了,俗话说得好:“吃了奶奶饭,死给奶奶看”,指的就是冬至中饭后苍蝇全死了。据说,冬至是肃煞的开始,直到立春,大多动植物都处于休眠状态。因此,苏北人认为做什么平时有忌讳的事,这时都百无禁忌,比如盖堂屋之外的房子、猪厩、厕所,都可先砌几块砖头,就表示已经奠基了。结婚也可以不请风水先生择好日子。再如过去迁坟,也在冬至后进行,免得有什么隔碍(苏北方言,意为对家庭运气有影响)。这些说法和做法可能受迷信的影响,现在人们已不大顾忌了,但有些思想守旧的人还是要看老黄历的,或者仍行古风。所以,现在的人还知道这种说法。
立夏 苏北人对立夏也比较讲究,早上煮鸡蛋吃,据说为了防止“瘦夏”。大概是以农为主的时代,夏天农活重流汗多,加上春天气温升高,人的皮下脂肪慢慢消耗以适应夏天高温,很容易瘦弱。瘦本是应该的,但在经济条件差的情况下,人们没法讲究生活质量,只好在夏天来临之际,用高蛋白的鸡蛋补充一下营养。困难时期,农村人吃不起鸡蛋,那是家庭最大的经济来源,就用三两个鸡蛋和上玉米面摊点饼煮了吃,表示个意思罢了。现在,人们不仅煮鸡蛋,还包粽子,因为煮鸡蛋毕竟没滋味。有的地方特别讲究,一定要当家人煮好了,端到床上让老婆孩子吃,说这样才能把他们养的像鸭子、老母鸡一样肥胖。 苏北还有一些节俗跟气象有关。如农历五月十三,说是关老爷磨刀,一定要下雨的,那青龙偃月刀是神刀,没有老天下雨那得多少水啊?故习俗那天要吃发面饼,又叫大卷子,四方四正的很像磨刀石。俗语说:大旱难逃五月十三,意思这天如不下雨,那旱情就极其严重。 六月初三也是苏北人说的“汛头”,这天也一定下雨,据说这是小白龙探母的日子。传说小白龙犯了天条被囚禁了,六月初三恩准允许探看母亲,见面后痛哭流涕。龙是主管下雨的神灵,他一哭这雨下的还得了吗。 “有麦没麦,就看四月十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若这天下雨收麦时就没晴天,麦子就有霉烂的危险。若是晴天,麦子收成就好。而且,俗话还说,“宁叫初一下,不叫初二阴”,据说夏季若初二下雨,就会半个月没晴天。 婚俗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所以人们特别讲究,中国各地婚俗虽大同小异,但却各有特色,就是苏北也有一些差别。如盐城一带,新娘子走得比较迟,故有“盐城嫁女——黑黑进门”的歇后语。而其他地方则尽量早走,叫“早发早发”。同一村上一天有两家带新媳妇,新娘晚到家的往往抢一把木锨(过去的扬场工具)进门,叫着“抢锨(先)”,据说谁先到家那个媳妇就先怀孕。就说回门的风俗吧,灌河一带就结婚当天,而多数地方在三朝、六朝才回门。不过,当天回门的习俗倒被许多人接受,因为现在人们时间观念强了,省得耽误时间。苏北的婚俗主要有这些: 相亲 相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即使是自由恋爱,也多走这个形式。听说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候也特考究,走马观花即是来历。有个媒人对男方说:姑娘人不丑,就是嘴不大好。未来的婆婆说,嘴不好怕什么,有她妈呢。媒人又对女方说:小伙子人品不错,就是腿脚不大好,懒得动。未来的丈母娘忙说,那怕什么,有他爸呢。媒人说:我可是实话实说的,以后可不要怨我,还是安排见下面吧,免得以后说不清楚。于是就约好某天某日及见面方式。那天,姑娘拿着一朵大红花放在鼻子上闻,小伙子骑着马走过来。看后双方都非常满意,姑娘不仅长的漂亮,情趣高雅;小伙子五官齐整,骑在马上威猛剽悍。结婚时才发现,姑娘是个豁嘴,小伙子是个颇脚(腿有点瘸)。两家分别找到媒人说理,媒人便提出当初的话,两家都承认。婆婆说,我以为嘴不好是得理不让人,谁知道你说的是豁嘴啊?丈人则说,我以为腿懒是不肯到我们家来,谁知道是瘸子啊?媒人说,我可是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的,你们怎么理解不是我的事。他们也看过,怨不得我。依我说啊,你们也八两对半斤,差不多。不要嫌三拣四了,回去好好过日子吧,以后你们是好亲戚,我是闲人。双方想想也对,这事也就算了。这则故事的真实程度姑且不论,或许是哪位高明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记住这个成语也未可知,但至少说明相亲的风俗来历已久。 现在,大多是自由恋爱,有些相亲的也是在亲戚朋友家或某公共场所进行。以前是饭店、供销社等,现在是公园、舞厅、宾馆等。有的相亲之后其他人就找个借口退出,让男女双方谈谈以便增进了解。以后,双方可用多种方式、途径接触,了解对方的全面情况,以便作出决定。同时,双方的父母、哥姐等亲属也会“访亲”,就是到对方附近的村子、单位间接了解某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为人处事情况,特别注重有没有遗传病。如果双方都基本满意了,就通过媒人通知对方,也就差不多决定下来了。借用当今的术语说,已签订了意向书。 望亲 望亲是双方家庭成员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很隆重也很重要。一般是男方一家先去女的家,女方把婚后可能来往的亲友都请到家,大家看看未来的姑爷怎么样。特别是像娘舅这样说话管用的亲戚,还有姑娘的闺中密友,男方一定要应对好,免得节外生枝。虽然,现在已不在像封建社会那样娘舅一锤定音,但形式还是走的。这次“审查”过关了,女方就合家去男方家,例同到女方一样。一般到望亲时,这亲事就决定了,但还有一些程式。 串柬
串柬其实是迷信活动,但在封建社会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双方请风水先生分别用红纸写出庚柬,即男女的出生年、月、日、时按古代天干地支的排序方法换算成生辰八字,男女的姓名、属相,两张庚柬合起来压在男家灶王爷面前的香炉下面,过一定时间双方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这才能算天作之合、美满姻缘。若是有什么天灾人祸,即便是死了头猪,或者遭到偷窃等事,都认为是不妥当的,最好不做这亲。当然,如果双方属相不合,比如属龙的和属虎的,应了“龙虎斗”的俗语,千万不能联姻。再如,男方属鸡女方属狗,男方是决不联姻的,因为狗捺鸡,这是注定要一辈子受女人欺侮的。诸如此类的名堂很多,现在当然没人信这套了,只要两情相悦,爱亲做亲。因此,串柬的风俗已几乎绝迹,只是听老人说过而已。 定亲 定亲是除了结婚外最大的事,经济条件好的都要大操大办。也难怪,两家可能从无瓜葛,“定了亲就合了心”。定亲前颇有一番周折,要讲定礼金多少,买什么首饰,买多少衣服,有没有“二礼”(结婚前再送一笔礼金),等所有的事项都商量好了,才选个好日子举行。碰到难缠的人家,连衣服的式样价钱、项链的重量含金量、戒指的款式价格都样样考究,媒人只好说合协调。故苏北有句笑话,说媒人“跑十八腿,吃十八嘴”,而且媒人嘴要会说,夸张的说法叫“能把稻草说成金条,能把死人说活”。当然,现在大多为双方商议差不多了,媒人再协调一下旧行了,父母的话“何必替驴挣口袋”,也不想赚钱。如果是“柬里夹日子”(定亲时说好结婚日期),最少要跑两趟,女方家庭要面子,不能被人家说养不起闺女,催人家带人了。现在,大多由青年人自己协商,没这么多麻烦。 定亲的程序是准女婿和媒人一起把礼物送到女的家,这叫“一头成”。除了聘礼外,盐城大丰一带还要送四条鲤鱼,其中带回两条;猪后坐几个,用于分赠女方舅舅、姑姑、叔叔等亲戚家;肚肺;红烛一对;香;茶叶;米;香烟、喜糖或礼包用于女方来吃喜酒的亲友。快到女方家时燃放鞭炮,女方也燃放鞭炮迎接。听说古代大户人家用鼓乐班子,一路吹吹打打而来,雇人穿红着绿抬着聘礼来,煞是威风。现在简单多了,用一辆轿车就行。吃完喜酒,带上准媳妇回家。一般由姑娘的姐妹或嫂子陪着去,家里又像女方一样请亲戚吃喜酒。这样,定亲的仪式就算完成了。 见面礼 定亲时双方的父母要给见面礼的,其实早就见过面了,但没有决定联姻,不能算数。只到定亲,算是“签了合同”(故有的地方叫“下定”“下聘”),名花有主了。未来的丈人、婆婆当然得有所表示,数目多少依经济条件和当地习惯,现在一般不少于八百八,多数一千六以上,钱的数字也图吉利。苏北人喜欢“六”(六六大顺)“八”(发的谐音)这样的数字。习惯哪方后给的都要在对方的基础上多加些,体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传统精神,也表示客气和尊重。 年礼 定亲当年春节前,准女婿一定要买年礼,笑话说这回买最合算,丈人家给的压岁钱超过本钱。年礼的内容不外烟酒点心,可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档次高低,三二百、三两千均可,一般女方父母在新年招待客人时都会拿出来炫耀,“这是女婿买的”。因此,万不可小家子气,免得丢人现眼,一般都把握在比当地水准稍高的层次。准女婿临回家时,丈人就要掏出压岁钱给他。这次买的年礼分量很多,女朋友的叔叔每家都要送一份,也都要给压岁钱。当然,这个礼的分量和钱的数量一般没有女朋友家多。而且,为了互相尊重,都要 回几包,表示客气。大丰一带是春节前送礼,正月才给压岁钱,其他地方多为当时就给。准女婿送礼时只喝点茶,叔叔家正月一般也带吃酒。 买喜床买子孙桶
结婚前夕,男方的父母要布置“房窝”。其内容随时代进步而变化,但有两样东西一定买,那就是喜床和子孙桶。喜床不管什么式样、价钱,一定要加“喜楔”(木工加在缝隙处的加固物),如无缝可加就用红纸包好后用红毛线系在床上,大概是诱导青年男女做爱的意思吧。子孙桶就是马桶和痰盂,俗称子孙桶,里面也放上红纸,表示喜庆。至于其他床上用品和房间摆设,则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写字台、沙发、组合橱、电视、空调等,可多可少。 吃让(郎)家饭 究竟是“让家饭”还是“郎家饭”,已无法考据,但这风俗一直沿袭着,就是姑娘出嫁前,跟她家有来往的亲友都请她吃一顿饭。如果是想在她家得到某种利益的称为“让家饭”也未尝不可,对她把家让出来表示感谢,俗话说“早走早好,腾地堆草”,大概就指姑娘早迟是要出嫁的,所以嫂子一般不和小姑子计较就这原因。称为“郎家饭”也说得通,姑娘要出嫁吃郎家饭了,临走前在亲友家吃一顿饭有纪念意义,不要过上好日子忘记娘家的亲戚朋友。后一种说法更合理些,毕竟人情味浓。现在,因为大家生活节奏都快,也不象以前那么讲究了,除了至亲,已不为这事费心了。 催妆 苏北人把结婚的那天叫正日,前一天叫催妆,意思催促新娘的嫁妆。过去,新姑爷催妆那天去姑娘家发嫁妆,也等于提醒:明天就是正日子了,赶紧作好准备,免得到时忙乱。双方也在这天招待亲友吃喜酒,以便正日事情多太忙有疏忽。现在,女方都在正日中午办喜酒,男方多在晚上办酒席,人们对催妆的概念已经很单薄了。吃喜酒即使不在饭店,农村也有专门的家宴服务,自备帆布大棚子,同时可开十几桌酒席,无需前一天就忙碌。 姑娘的嫁妆在催妆的要用筛子罩一下,点燃红纸捻子照一下。前者是辟邪,后者是红红火火的意思。 压床 压床也是苏北的风俗,就是催妆晚上男女各请一个人做伴睡觉。可请的人有许多讲究,男方压床的男孩多在十岁里外,属相不能犯冲犯克,这些都是风水先生预先关照的,一般都是关系密切的亲友的孩子。睡前就告诉他,被角里缝着桂圆、红枣、红花生、染红的白果、莲子等,还有红包,早上起来要把被角里的东西掏出来。这些东西寓意为富贵团圆、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爱结连理的意思。女方压床的年龄大些也无妨,只要属相不犯忌讳就行。压床的要安排吃一次喜酒。 全福人 苏北人结婚要请福爹福奶,俗说“全福人”,相当于外地的喜娘又不等于,当地叫“保房奶奶”。这个角色挑选很苛刻,一是属相不犯忌讳;二是主人信的过的人,新房的一切都指望她,不仅是钱物,还怕有人做“衍佯”(做对新人有坏影响而又暗地作祟的事);三是心灵手巧灵牙俐齿八面玲珑,在新娘和公婆、新娘和闹房人之间会斡旋,这个分寸的把握可不是闹着玩的,喜事大日的不能闹出不愉快。而且,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如果公婆、父母都全的更好。能在亲友中有威信的更难得。 贴红铺床弄被子 催妆的上午,全福人就被请到家里用红线缝被子,被角放上喜果。福爹则忙着贴红,即贴对联、挂廊。对联的内容都是喜庆的话,传统的如“苏才郭福,姬子彭年”(历史上苏轼父子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家,才高独占熬头;汾阳王郭子仪和皇帝亲家,是福德星下凡;周文王姓姬,据说他有一百个儿子;彭祖活了八百岁),“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等。现代以新题材为内容的居多,有戏谑谐趣的嵌字联最惹人发笑,多把公公和媳妇的名字嵌入成对,引发亲友说笑。前几年有一俗联颇为诙谐:“老爹大哥大,不用头朝下;新娘pb机,用过水滋滋”,字面上很时髦,其实另有所指。横批更是画龙点睛:“公唱媳随”。还有一家二儿子结婚,好事者戏撰一联:“科学种田七八亩,计划生育三五胎”,不明个中缘由的人说:“跟上形势,可不允许生第二胎啊!”其实,种什么田各人心中有数,从公爹的角度计算胎数当然就多起来。横批更为绝妙:“团结媳作”。 下午,就要铺床了。先喝茶放鞭,然后全福人夫妻各抱一捆用红线捆着的芦柴铺上,现在都有席梦思,但还是用几根柴做意思,苏北方言“柴”与“财”同音。其余按床上该铺的东西铺好。铺过床的新房就闲人免进了,所谓该忌讳的人不得进门。同时,点上“长寿灯”,以前是煤油罩灯,全福人添油,现在多买红烛式样的台灯,也有真点红烛的。 押轿发轿 新姑爷坐了桌面子以后(按惯例这天坐首席首位,娘舅也只能朝后排坐),就会催促发轿了,说要“早发”;娘家总要拿拿“格子”,说不迟,意为挽留姑娘在家多待会。这时一个必要的程序就是压轿,即在亲友中找一个小男孩坐在车上,等着新郎掏红包,有的掏一次还不行,要“争喜”,一般不管数量多少,掏第二个红包就会下来。然后是搬箱子,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或嫂子要红包,不然不准搬。这次的红包数额要大些,也不一定两次就行,新郎往往做出无奈的样子,说准备不充分,跟同来的人“借钱”。同来的一般是新郎的姐夫或朋友,也有新娘熟悉的姑娘,这时就会劝新娘让步。而钱是早就放在他身边的,再掏出来用红纸包上给人家。看看闹得差不多了,娘家也就同意发轿。旧俗新娘要趿着父兄的鞋子上轿,意思不沾娘家的财气,现在已不大兴这一套。上面用新郎带来的红伞遮着,据说怕什么邪气侵害,也有新娘娇惯不能风吹日晒的意思,新郎又有在丈人面前表现爱护新娘的意思。发车时,双方燃放鞭炮。 送亲 送亲的角色一般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担任,也有表弟送的,都是平辈或晚辈,大概表示家里人念念不舍的意思吧,临走时送送。通常送里把路,新郎的车就停下来,互相拱手告别,新郎拿出喜烟喜糖给送亲的人表示感谢。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风俗是一直送到家,招待吃喜酒后安排到邻居家住宿,不影响闹新房。第二天带姑娘回门。 搀新娘过火盆 新娘到家附近,首先燃放鞭炮让家里知道,家里赶忙燃放鞭炮迎接。车门打开后,新娘不会下车的,等着公婆给红包。红包到手,全福人或伴娘打着伞遮住才肯下来,压床的过去搀着,款款而行。初来乍到,总是要摆个谱的,不能让人小瞧了。第一道坎儿是过火盆,意思红红火火。然后进门,全福人立刻关上门,压床的跟着进去。接下来是洗脸,这脸也不好洗,又要公婆掏红包。因为要新娘拿出箱子里的脸盆、毛巾、香皂,这回比较麻烦。新娘子不说话,就看全福人的嘴上功夫了。直到竹杠敲得差不多了,新娘才打开箱子洗脸。洗过脸要在脸盆旁放上红包,压床的就倒掉洗脸水。做这些事时,全福人都要说喜话。
喝团圆茶 圆茶一般是汤圆加白糖做成,汤圆都不包馅,表示实心实意。讲究的用红枣、桂圆、白果、莲子做成,小两口在新房里吃。新娘吃得很少,新郎也不能狼吞虎咽,喝茶嘛总要斯文些。全福人除了劝新娘吃以外,还要说喜话 。留下的茶叫押碗,意思富裕有余。待以后热了小两口再吃,别人是不吃的。 看新娘
苏北人看新娘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喜爹喜奶看,一家之主嘛,当然要先睹为快。大概是古代新人拜堂时拜高堂的意思,只是省略了一些程序。接着是请全福人看新娘,就是亲友中属相不犯忌的而又福禄寿财齐全的夫妻俩。保房奶奶根据情况说喜话,看的人也要说,也可说诙谐风趣的,逗大家一笑。如:“一进新房笑哈哈,养个儿子像大冬瓜。喜爹笑的像缩头宝(乌龟),喜奶笑的像癞蛤蟆。”还有拿喜爹开唰,喜爹不会说喜话,保房奶奶就叫跟她学,开头还好:“一进新房笑哈哈,新娘浑身全是花。头上戴的凤冠花,俏脸长像牡丹花,胸口绣的鸳鸯花,”末一句就不雅了,“腿裆夹着鸡冠花。”老实的喜爹往往因为思维定势也跟着说出来,引起哄堂大笑。全福人看过新娘就百无禁忌了,谁都可以进新房看,再不谈忌讳什么属相。过去苏北新娘不能笑不说话,否则就是没教养,现在也不讲究这些了。另外,看新娘时不能靠太近,免得不小心被碰到,据说那是最大的晦气,不死也要塌层皮。这习俗的来历无从考证,谁也不会去吃这螃蟹。 新娘上锅 旧俗新娘要上锅煎豆腐,婆婆烧火。可能是取“陡富”的谐音,新娘进门家道就陡然富余起来。如果从堂屋到锅屋一定要打伞的,据说新娘不能见天,特别是晚上,若见到七女星要养七个闺女,这对男尊女卑思想意识严重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得了的事。切豆腐也有规矩,保房奶奶也要说喜话。 出净 一般安排在晚饭前后,保房奶奶先关上房门,让新娘排泄,据说无泄可排也要坐一下(因为姑娘出嫁前要“怠饭”,就是尽量少吃饭,正日那天只喝很少的茶)免得出丑。然后,打开门,放一挂小鞭,新娘就端着马桶出来,保房奶奶预先可在马桶里倒点水,再打着伞遮住新娘到厕所倒掉。这习俗大概是告诉新娘厕所的位置吧,或许是提醒应讲究卫生屋里要收拾干净也未可知。 闹洞房 闹洞房是最热闹的,也是结婚活动中的重头戏。苏北闹洞房的主要对象是公爹、叔公和大伯子,公爹、叔公和大伯子多在事情忙得差不多时躲起来。当然有好事者预先瞄着,故很难逃脱。多数人被拖进新房,脸上被强行涂上鞋油、胭脂、墨水、面霜、牙膏,花鬼脸一样,然后拖到新娘身边一起照相、录象,反正俗话说“进门三天无大小”,当着笑料也无妨。而且,苏北风俗新娘是不能笑的,把这些人画起来样子很滑稽,新娘很难忍得住。聪明的新娘都把头拗向一边,免得发笑。传统的闹法还让大伯子扛枕头,问大伯子新娘奶子有多重,肚子多大(怀孕几个月)了,你怎么晓得这么详细,逗人笑话。 随着时代变化,闹新娘也花样翻新了,在饭店办喜酒的有专门的舞台,供闹新用。有的饭店还备有道具、服装,常见的有这几种:木制或铁制的大钉耙,柄子上用红纸裹好,给公爹扛的。像古代带帽翅的官帽,用有弹性的钢丝连着帽翅,一走动晃悠晃悠的,很滑稽。还在帽上写上大大的“扒”字,帽翅上一边“扒”一边“灰”,好事者往往问不懂事的孩子上面写什么字,孩子一读引起哄堂大笑。大红印着大花的长袍,穿起来不伦不里类,引人发笑。各种放大了的证书,上岗证、下岗证、准扒资格证、申请书,一串钥匙模型。一副眼镜框,用红纸遮住一只。一般在喜酒吃到半酣时,主人包括新娘上来敬酒后,就开始闹了。首先由司仪宣布闹新房开始,请表演者上台。公爹穿戴齐整竖坐条凳,身后坐着穿红衣服的新娘,最后边坐着喜奶。饭店准备的凳子比较短,非得紧挨着不行。司仪喊口令“一二一”,角色到台口后,司仪高喊:“新郎骑着两匹骏马来了!”喜爹喜奶要分别抓着板凳头子,三个人动作要协调,不然就会前碰后撞,逗得客人大笑。接着,由公爹宣读要求加入扒灰协会的申请,自有“会长”授给牌子、证书、耙子,然后绕场一周,举起牌子示众。“会长”还授给喜奶下岗证,取下脖子里的钥匙挂到新娘脖子上,发给新娘上岗证,给喜奶戴上眼镜,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滑稽的。尔后是公爹宣誓,内容都是预先准备好的,如:媳妇不肯,胭脂花粉;实在不肯,钞票去捆。大腿一拍,至少八百;裙子一掀,给你一千。儿子不肯,核算成本。老奶不肯,又哄又狠。虽然俗得离奇,但可博一笑,大概和《红楼梦》里薛蟠作诗差不多效果吧。如果会唱歌的,公爹还要和儿媳唱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不会唱的也不要紧,可表演吃苹果。一根红线穿着苹果悬在半空,从两边同时咬,必须同时用力稳住才能咬到。好事者只要稍微动一下线,公爹就会和新娘接吻,洋相出尽。闹的差不多了,司仪才能宣布结束。 闹新房虽然可以“闹”,但不能过火。如果新娘性格内向腼腆,不予配合,或者喜爹古板保守,定要适可而止,免得大家不愉快。传说古代一个新娘,被闹得很难堪,趁新郎外出敬酒时自尽了,留下一纸遗书:闹房几次又三番,龌龊污浊实难堪。谁家没有姐和妹,谁人不走这一番?是否实有其事无从考据,或许是那位民间文人编撰也未可知,但警醒后世闹喜当适可而止。否则,此风愈演愈烈,先被闹过的变本加厉,很可能把好事做坏,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是苏北的重要风俗,一般是在客人走得差不多时才进行,或者少数客人闹洞房也请出去以后。团圆饭有四样菜必不可少:肉皮(膘),肉圆(狮子头),鱼,豆腐,其他的根据条件或多或少做几样。吃团圆饭都是一家人,亲戚不上桌子,哪怕是出嫁的姑娘即便没吃酒席也另外吃。新娘坐首席,新郎二席,长辈打横,有姑娘小叔子的对陪。保房奶奶搀出新娘,古礼要给公婆磕头,现在只是喊一声爸爸妈妈就给红包。长辈说“吃吧”就开始,保房奶奶搛菜给新娘碗里,每搛一样都说喜话:新娘吃块肉,养个儿子疼不够;新娘吃块膘,养驮的驮抱的抱;新娘吃块鱼(鱼是搛整条的),年年都富余;新娘吃豆腐,家财万贯富。其实,过去风俗新娘是不动筷子的,连同饭碗里的饭都端到新房里,第二天早和新郎一起吃掉。现在,虽然不一定吃,但往往端起酒杯敬酒,每敬一次都会拿到红包,谁跟钱有仇呢?也不要自己喝酒,何乐而不为?乐得大家高兴。吃过团圆饭,结婚的程式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送房 送房是苏北婚礼的最后高潮,一般选择新郎的姐夫或家庭兄弟担任。先洗脸,送房人一定要熬得住,不能轻易洗,要送房礼。一般新娘都准备八样以上,慢慢朝外拿,就是一下子拿出来也同样是要熬的,闹喜是风俗。礼物多为香皂、雪花膏、手帕、香水、发乳、洗发精等等,都是双份,两人共享。有的新娘一次就拿出四样,说没有准备,保房奶奶就比江说海,再从新郎家拿出几包烟和糖,劝说送房人。多数人不听这一套,过一会往往又拿出一点,常常为一样礼物要缠好长时间。送房人感到礼物满意了,就洗脸、喝茶,真正的工作开始。先到房里给新人斟交杯酒,又叫合卺酒,新娘不喝由新郎代喝。然后,撒红花生,撒时说喜话:撒床上,养一趟;撒床外,养个儿子当元帅。等各处都撒到了,喜话也说完,就到外面戳窗户。窗户上是催妆时贴好的红纸,一般用一把红筷子戳几个眼子,最后瞄准坐在床上的新娘,一手托着筷子一手用力打进去,新娘用围裙等着。据说,围裙里筷子越多越好,意思生一群孩子。保房奶奶多用东西挡着新娘,免得戳窗户的人皮麻用力大新娘受伤。戳筷子时也说喜话,人们往往编些风趣的话说,如:戳四角,养一桌;戳旁边,养儿像老爹;戳中案(间),养儿能吃公家饭;戳得快养的快,养儿当元帅;一戳眼一斜,养儿像大姑爷;一戳一哼,养儿像土地墩;一戳一快,养双胞给奶奶带;一戳一拖,养儿喊大哥。这些粗俗、诙谐、调侃而又口语化的喜话,往往引起哄堂大笑,也对新婚夫妇起性诱导的作用。送房后,小夫妻就关上房门开始甜蜜了,旧俗新郎先解开新娘下面的两个纽扣,俗话叫“解怀”(苏北又把生孩子叫解怀),意思姑娘变成了婆娘,新郎是第一个解开姑娘衣服的人。俗话说“姑娘金奶子,新娘银奶子,婆娘狗奶子”,意思作为第二性征的姑娘乳房是秘不示人的;做了新娘就已经有一个男人冠冕堂皇的赏玩了;而一旦有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下也可哺乳,并不是丢人的事。
新娘扫地 婚后第一天早上,新娘要早早起床,不能贪睡。洗漱梳头后,把吃团圆饭时端进房的饭菜烧热和新郎吃掉。然后就扫地了。这与平时扫地不同,讲究的用芦柴扎一个把子,现在多买一套新扫帚、畚箕。扫的方法也不一样,从门口朝里扫三下,然后再按正常扫,意思把财宝扫进家里。公婆要准备红包,意思新娘扫地都扫到钱。一般扫三下以后,由小姑子或婆婆接过来扫,意思婆媳、姑嫂关系和睦,和气生财嘛。 回门 回门又叫会亲,多数地方二朝、三朝、六朝回门。新娘回门前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只能在家里,据说走到哪家哪家晦气。响水县城当天回门,即早上带新娘子,到家喝茶换衣服后返回娘家吃午饭。饭后娘家人送回家,晚饭招待新亲,新亲回家后晚上闹新房。因为节约时间,这种方法已被许多人家采用。古礼会亲早上娘家去人带的,现在这程序就省了。会亲时多是新娘的父亲、叔父和哥哥、弟弟或父子两或叔侄两送回家。到家先洗脸、喝茶,待客人齐了,新郎家要把新亲安排在首席,而且因为是两代人坐一桌也不礼貌。所以,多各坐一首席;如桌席少不好安排,要跟新亲协商一下,表示歉意。酒席过后,新亲多回家,如离得太远的,也可留宿。现在,交通方便,机动车辆多,基本没人留宿。 会亲后,苏北婚俗程序就全部完成了。
再婚 尽管当今有人把婚姻当儿戏,把离婚当时髦,苏北人在这方面比较保守,比较传统。特别对寡妇再嫁有一套规矩格式,一是要买一丈清布、一丈白布到丈夫坟上烧掉,意思和前夫缘分已尽,现在清清白白地分手,再嫁了与前夫无关,免得阴魂纠缠不清。二是临嫁时走路要在三岔路口扔掉一双鞋子,意思脱掉旧鞋走新路。因此,苏北人路上看到鞋子是没人拾的,拾了晦气。三是结婚的时间是晚上而不是白天,意思寡妇应当守节,再嫁并非光明正大,是没面子丢人的事,不要明目张胆的,隐蔽一些。尽管现在人们思想解放了,但因旧观念的约束,还是这么办,没有人明开亮翅地张扬。至于离婚再嫁的,也只是举行一个形式罢了,不会操办的怎么风光。 丧俗 睡冷铺
平时苏北人骂人会说睡冷铺,那是要死的人睡的。冷铺是两条板凳搁上木板,上面摆几根芦柴一把稻草或麦秸草,再铺上一张反面朝上的芦席,席边要撕掉几根芦篾。下面要放一块石头。如果是家中的最高长辈,搁在上首,否则搁在下首。正常病故的人在弥留之际就放到冷铺上;如在外因意外事故死亡的,包括死在医院的,一般在门前搭一个棚子搁冷铺,不放在屋内。睡到冷铺上也就意味着无可救药,就得准备后事了。 穿衣服剃头
苏北风俗睡冷铺后就给他剃头、穿送老衣服。有的老人如生病很长时间,也有未上冷铺前就穿好的。给病危的人穿衣服一般是年纪较大又有胆量的人。有的衣服粗针大线的码一下,俗话叫“遮遮活人眼目”。外套衣服多是清颜色,衬衣多为白色。女性如外衣穿裙子,也以清色为主。头上戴“火罐帽”(一种状似火罐的帽子,内白布衬、外清布、中夹些许棉花),清颜色棉鞋。闺女或侄女为其准备铺盖,很窄小像被子样的东西,盖在上面的用红布做面子。剃头也是苏北死人必做的“关目”(程序,形式),俗话骂人“想死把头剃剃”,可能是希望留给后人“发”的意思,或者死时也要清清白白吧,来历无从考证。 打狗饼
打狗饼原料用什么面都行,里面掺进头发做成三四公分直径的饼状,一共七块,中间用芦柴棒或高粱杆之类的东西串起来,放在死人的袖口里,一头用红毛线系着。红毛线通到门口,线上串着“铺躺纸”(下文介绍)。据说,人死后要去阴朝地府,路上会遇到恶狗,人的魂灵就拿出打狗饼给它吃,因饼里掺了头发,狗嚼不动,就会耽误时间。这样,魂灵就得以逃脱,免得被狗撕咬。 烧铺躺纸
铺躺纸的“躺”究竟用什么字也拿不准,反正是人弥留之际放在门口烧的。用几块砖头围成一圈,纸钱放在里面烧。这纸钱也有讲究,一沓一沓的转成花边子,看起来好象很多,用来糊弄鬼确实可以,看来弄虚作假之风由来已久!然后用鱼贯(针状粗大的贯通工具)带红毛线串起来,慢慢焚烧。据说人临死前阎王会派夜叉等小鬼来捉拿灵魂,这纸钱是用来行贿的。这纸钱一般是闺女和侄女所买,所以,苏北人养闺女又叫“有铺躺纸了”。我怀疑,“铺躺”是否是“路上”或者“铺张”、“路淌”(黄泉路上像淌水一样用钱)的音误,以讹传讹。因为,苏北方言中确有许多这样的现象。 成服戴孝
苏北风俗人死后先撂一件衣服在房子上,人们一看到这标志就知道这家“老人”了,人们忌讳“死”,常用避讳的词语来,口语中“老人”是最常用的。本家和邻居听到哭声就会过来帮忙,“丧事闻讯就到”也是苏北的民俗,哪怕是原来有点龃龉的也不再计较,“死者为大”、“看在死者的面子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也是一种宽容的美德。一般主人会请几个信得过的人分别负责某样事。首先,要请一位待客,他总管各项事务,兼收客人敬唁的钱物,支派各项事情。待客一定要懂得本地的风俗习惯,理清亲戚关系,才能不得罪人 ,把丧事办好。其次要请几位差买,购买各种物品以备用。请一位会扎哭丧棒的人,以后圈席子、扫地、点燃冷铺等。要有几位妇女忙着做孝服。儿子、媳妇的孝巾要根据个子大小决定,一直要拖到地上;腰里要系麻绳,古风脚穿麻鞋或草鞋,鞋头上缝一小块白布。闺女、侄女要准备细白布的孝褂,一般是六尺布斜系在身上,头上还要系孝巾。女婿和侄女婿要戴两个孝帽子,里面一个和别人一样,外面是细白布的。故苏北俗语“拾着孝帽也是双的”,用来讥讽那些发点意外小财可能损失更大的人。孙女辈的孝巾斜挂着,不顶在头上。曾孙辈的孝服都是红色的,微孙辈都是绿色的。有的就在孝帽上缝一小块红布、绿布,以示区别。这孝服不是一做好就戴的,按俗要请死者“主档”亲戚来,孝子捧着哭丧棒,棒上摆两个孝帽子和孝巾,主档接过孝帽子自己戴上,伸手拉起孝子,并把孝巾批在孝子头上,用麻系好,腰里系上麻绳,其他人就互相帮助戴上孝服。所谓主档,指死者舅舅家的人,老主档指其父亲舅舅家的人,哪怕死者年事很高,舅舅家来的人是他的晚辈,也要请他做这样的事。如死者是女性,就请她娘家的人做,这就叫成服。成服后就可以撂在房子上的衣服挑下来。 泼汤送饭
成服后第一次吊唁活动就是泼汤。扎孝杖的人先用死者生前睡的席子在三岔路口支起一个“土地庙”(用泥土固定使之前面稍高呈拱形即可),听说古代真到村子附近的土地庙里去。戴孝的人都可以参加,一般是女婿提着茶壶(现在就用茶瓶)拿一个小酒杯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孝子捧着孝杖,依次是媳妇、闺女、女婿等人,女性手里都拿着纸钱,其他亲戚随后。农村年纪大的人常会看人数多少评判这家的人缘、财力、社会地位。到土地庙前,孝子面朝土地庙跪下,其他人也散跪在附近,把纸钱集中到一起点燃。女婿倒三杯茶在土地庙前,仪式就结束。意思让死者先喝点汤或茶,然后送饭,免得噎着。送饭的格局与此大同小异,就是把茶换成用酒杯装点儿饭菜,倒在那儿。苏北习俗泼两次汤、送三次饭,因为死者死后在家三天才下葬。 哭丧棒
哭丧棒是口语,文雅的说法叫孝杖。苏北习俗成服前就请一位老年人扎孝杖,长度二尺四寸,用二十四根细芦柴扎成,故苏北人会戏谑地趁儿子为而“二十四根柴”。为什么选二十四这个数字,不得而知,可能因为由三个八组成的原因,表示“发”吧,而三又往往 表示“多”,这样,就有“多发”的意思。也可能传说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故用二十四这个数字。外面用白纸剪成排须状,稍斜一点裹在柴棒上,这是儿子们捧的,每人一根。孙子们则不剪排须,只用白纸裹就行了,以示区别。曾孙们用红纸裹着,也不煎排须;微孙们用绿纸裹。孝子求人做事,一般都双手捧着孝杖叩头。灌河以北习俗不用芦柴扎而用柳树枝裹白纸,侄儿也跟儿子一样捧哭丧棒,很有人情味。而且,插杨柳枝是我国古代送别的传统,对死去的人来说,也有永远留在后人心中的意思。哭丧棒一般插在坟的南面,插的时候都一样齐整。据说,如果哪个儿子将来有发达,那根哭丧棒就会自动冒高一点,不知是真是假。而且,要是哭丧棒的芦柴返青成活,那就有大作为。因为,多是枯柴,发芽不是奇迹吗?旧俗,若没有儿子的,侄儿过继与儿子相同用二十四根柴;如是闺女或女婿送终的,就少用一根柴。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男女都一样,也就没人再崇尚男尊女卑的旧思想讲究这些了。 吊纸
苏北把吊唁叫着“吊纸”,本意是买些纸钱吊唁的意思,其实,除了闺女、侄女以外,几乎没有人真的买纸钱,至多是买被面、花圈,多数只敬重钞票。如果跟主人血缘关系一样的人,多商量一下,出一样多钱,共买一只花圈。上款写“姓氏+称谓+大人千古、永垂不朽”等内容。下款写“某某敬挽”,若人多又都是平辈,按年龄大小排序;若有长辈的排前,低一行写“率某某、某某”共挽。剩下的钱交给待客,待客当面将数目登记在丧簿上,并写上敬重的物品数量,以便安排酬谢的桌席。丧簿又叫“人情簿”,8开白纸折叠成16开大小的双面,每页折成八格(过去农村每桌八客,现在都是圆桌十二客了,也有地方十客)。封面上写“丧簿”,下侧写“堂号”(古风各姓氏都有某某堂的名称,如忠孝堂、三槐堂等等)、年月,便于以后礼尚往来。有亲戚来吊纸时,主人家的女眷要哭着出迎;孝子要捧着哭丧棒跪迎,哭丧棒上放孝帽请人家戴孝。 喊乐队 苏北死人喊乐队由来已久,只是规矩格式与外地有些差别,形式与内容也有很大变化。不变的是由闺女、侄女共付费用,若死者年龄大、子孙多又有钱财有社会地位,称喜丧,乐队会讨喜钱。至于孝帽、香烟、吃饭当然由主人家负责。过去,叫“吹鼓手”,客气的叫“六房师傅”,和抬棺材的人一样叫“土工”或“负重”(亦或叫“夫众”),总之社会地位很低,可以安排在厨房、过道吃住。以前,一班吹鼓手只有两人,一个吹一个打钹或打鼓,所以有的人家常几班吹鼓手。现在不同了,一班乐队有十多人。前几年还只是“小手扶”拖着人和音响东跑西颠,现在都鸟枪换炮用上了小型卡车加上中型面包车。卡车是经过改装的,放平围板支撑起来就是舞台,还带着几十床被子供主家租用,还带有花圈、被面供客人购买。相当于系列服务或全方位服务,晚上可演两小时左右的文娱节目。配有唢呐、几种洋号、二胡、锣鼓、电子琴,有的还配笙、箫、笛等等。除了演奏乐器,配有歌手、演员。根据丧事程式需要,或吹奏或播放哀乐,如泼汤、送饭、封棺、出茔、夜里哭翻身、告别遗体时磕头等。现在,演节目已约定俗成,成了苏北农村文化的一种格局。只要附近有老人的,离二三里路的人都会跑来看热闹,天还没晚门前就挤满了人,等着看戏。开始,报幕人也学着电视上主持人的样子,说几句开场白,不外乎某老太爷或老太太不幸逝世,我们深表哀悼。今天,他的子女为纪念他,特地请我们乐队来捧场,下面请观赏节目。节目的内容有舞蹈表演、流行歌曲演唱、相声小品、淮剧折子戏等等。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内容也贴近生活,但与哀悼实在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借这个外壳搞娱乐活动。此外,乐队还有专门哭的演员,跟《马大帅》中的情节差不多,但又有区别。他们以儿子、媳妇、闺女的口吻边哭边说,真是如泣如诉,听起来很感人的。当然,这种哭是有代价的,主人要给孝巾给喜钱。苏北乐队的规矩是下葬以后不回主人家,认为不吉利,都在茔地就直接去自己的家。当然,他们也怕晦气,就到公共场所走一下,如饭店、超市等地方。这时往往天中了,主人就给些钱折算中饭钱。 打棺材 打棺材一般在人死去的次日进行,也有买现成的。过去,许多老年人先把棺材打好,叫“寿材”“喜材”,并由亲戚中姓陈姓刘(因为陈是旧的或放着的意思,刘与留同音,留住的意思)的扯三尺六寸红布来恭贺,这布夹在棺材头的盖子下面。据说用这块布给小孩做毛衫特别好,能保佑平安长寿。女婿买来红漆或黑漆油漆好,讲究的人家逢年过节还烧些纸钱并把灰存放在里面。据说打棺材有有许多规矩,里面的刨花子上不能弄掉,等真需要时才能扫清;木板的厚度也有固定格局,低于一市寸的叫薄皮棺材,底子一寸、墙子二寸、盖子三寸的叫幺二三,依此类推叫二三四、二四六、三六九,如果是整块的木板做盖子就叫整合子;据说人病危时打棺材可以冲喜,女婿在棺材上跑效果更好,跑几圈就能过几年;木工是不打祖钉眼的,一般找地方上没有后代的孤独老人打,给他孝帽子、两包香烟、十几块钱。祖钉眼的位置男女有别,男左女右,距离棺材盖的头子约二尺四寸、距离边子一尺左右。现在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葬,但农村很少买骨灰盒。原因是受旧意识的影响,觉得不用棺材对不起老人,另外农村也没有专门存放骨灰盒的地方,所以绝大多数还是打棺材。以前找附近的木工不收钱,至多弄几包香烟抽抽,现在也收点钱了,但数目很小,远不如一天打工所得。因为风俗就是这样,丧事都要出钱的,哪怕到邻居家借板凳,还的时候也要给角把钱,表示是租用的。
泥墙 所谓泥墙就是棺材打好后,女婿把外面油漆好,闺女用纸钱模拟抹墙的动作在里面抹一遍。泥墙是苏北方言,“泥”作动词。传说棺材就是死人住的房子,不抹的话会漏雨,因此这道程序必不可少。抹的时候边抹边哭,祈祷不要漏雨。 叩头
叩头又叫磕头,这相当于遗体告别仪式,土葬时在封棺前夕进行,现在都在尸体抬上火化车前夕举行。先将遗体抬到当门,门外放一两张席子,被子折叠起来放席上,磕头时膝盖叩在被子上。磕头的动作是垂手站立后双膝着地,弯腰至头部靠地,连续四次,站立后双手抱拳示敬意,退后走出。程序就更麻烦了,祖党最先,次之按亲疏关系、辈分,这个顺序不能弄错,每次都有本家同辈的人作陪磕头。孝子从头到尾跪在侧面的地上陪着,直到全部结束。 封棺成殓
按土葬程序,磕头后就封棺了,就是把尸体放到棺材里。一般由抬棺材的人用孝子的孝巾系在尸体的腰部,头脚各有一人抬着。放进棺材后,用一根红毛线吊一下,看位置是否居中;还用镜子照一下,大概是辟邪的意思,或者是说一生清白吧。然后就盖上盖子,两边用钉子钉好。封棺时不能哭,说是死人也要图吉庆,就像人盖房子进宅子一样,其实恐怕是劝慰人们不要伤心过度。封棺后抬棺材的人就七手八脚抬到外面放好的两根木棍上,用绳系好抬往茔地。 看风水
下葬的前一天,就请风水先生选好茔地。有的村里专门辟一块地用于安葬,还有就葬在自家的承包地里,一般是田头、路旁或靠河边的地方。苏北风俗上午下葬,风水先生清早就到了,准备有关事宜。剪贴好幡,约三寸宽、头上用红纸剪成花饰的白纸条;用一个小笆斗,装上二三斤大麦、几块糕、碗盏、铅币等。如留“七单”(祭奠的时间表)的也要写好。据说风水是一门大学问,跟《易经》有密切联系,苏北有许多这方面的传说。听说一位风水先生把一座坟葬在“三煞”地上,传说又叫“太岁头上”,这可是犯了大忌不得了的事,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那还了得,可后人却平安兴旺。另一位风水先生见了便告诉主家,主家当然要找前一位先生算帐理论。前一位哈哈大笑,说把那位先生找来我教他一招。两人见面后较起了劲,相持不下,就画了一道符,让太岁自己回答。没想到回答是距离一顷地(合一百市亩),后一位不解,前者说:“我在棺材下面放了一披苘(一种跟麻同类的植物,与“顷”同音),不仅无碍,而且还应该大有发达。另一位很忌妒,就和地方上人说这样做会给全村带来灾难,破解的办法唯有从那儿走出一条路。据说路是剑,斩伤了龙脉,后人只做到县官。孰真孰假无从稽考,但人们都花点钱请人看一下“除除疑”。 出茔
苏北人把棺材抬出家门叫出茔。出茔时送葬的人全部去,最前面是两个孩子扛着幡,接着是捧着哭丧棒的孝子,棺材,媳妇、闺女女婿紧随其后,乐队,散路钱的人,其他送葬人没有固定的序列。乐队要一直吹奏。如路上要停一下,孝子们全跪到棺材前面。 散路钱
散路钱就是把纸钱剪成二寸见方的样子,一路撒到茔地。据说这是散发给那些孤魂野鬼的,因为又有新鬼来了,大概是怕他们欺生吧,所以先给些好处贿赂一下。也有买通路上各方神灵的意思,大家都得到好处,当然不会为难了。反正谁也不知道真假,都按这习俗办。 焐坑
选好茔地后,出殡的早上先去几个人挖坑。坑比棺材宽大些,便于放下棺材、抽出绳子,坑的深度以不影响耕种为宜,以免以后坟被平掉露出棺材,刨祖坟、晒尸骨是中国人最大的忌讳。棺材到茔地后,风水先生跳到坑里用大麦撒成“太平”二字,然后焐坑。所谓焐坑就是孝子到坑里蹲一下,意思地下潮湿、寒冷,儿子们先把它焐干焐热,免得先人吃苦。其实,这也是一种寄托哀思的形式,提醒人们要孝敬老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关心照顾,给他们以温暖和慰藉。 钉祖钉
这道程序本该出茔前做的,封棺后插钉。因为现在实行火化,骨灰是不进家的,所以都从火化场直接到茔地,家里也就请一个人先把棺材用平车拖到地里。待骨灰到以后,有一个人把骨灰洒在棺材成人体的模样,也放几件衣服里面,然后就封棺了。插祖钉是很讲究的,一般是主档亲戚的代表动手。先用剪刀剪下孝子旋根的头发,剪刀是先沾水的;接着把头发放在钉眼上,才插下祖钉。插钉时,孝子要喊“躲钉”。据说插钉以后,尸体的眼睛就睁开了;而且,只有孝子的头发才能有用,不然眼睛是睁不开的,棺材里还漆黑一团。这可能是导致男尊女卑思想的根源之一,苏北俗语“养儿有什么用?就那么几根毛啊”说的就是这事。 落棺 落棺就是把棺材放到坑里,苏北风俗倒不这么简单。先有一个人带着预先换好的零钱,把看热闹的孩子引到离开墓穴的地方,撒钱给孩子们抢,免得他们说不吉庆的话。风水先生用罗盘对好方位,指挥大家把棺材放到适当的部位,再到坑里摆放凉(粮)饭碗盏,碗里放点大米、糕,盖上小碟子。接下来就是填坟了,送葬的人都要抓点土填一下。其余由女婿负责带领挖坑的人填。女婿得预先准备好香烟,不然人们会皮麻挖很大的坟茔顶子让他搬,按风俗该女婿做这事。填坟时要在南面用土填成一个台子,以便烧七时放酒菜。回家时孝子先走,把孝巾盘在头上,到家附近的三岔路口,有人点燃先前圈土地庙的席子和死者生前的枕头,孝子们抓几根冷铺下的芦柴,回家后放在自家床下。其他人都要从火上走一下,意思去晦气。 抢头一碗
出茔后,家里就有人准备好米饭、芦柴折子。饭碗底下放金戒指、银戒指、铅币,也有放耳环的,上面用饭覆盖着。到家的孝子们随意端起坐在芦柴折子上(据说古代是坐在粮食囤子上的,现在就用柳匾子放粮食加折子表示囤子)就吃,这就是俗话说的“抢头一碗”。苏北常用这话骂人做事抢先,后做的人心里不平衡,就骂“比抢头一碗还凶”。其实,即使兄弟多也并没有人抢这饭吃,俗话说“棺材头一碗饭”,谁会去抢呢。毕竟死了父母,心中悲伤嘛,只是一种说法罢了。人们又会用“棺材头一碗饭”形容活重难干,要用很大力气、流很多汗、吃很多苦。古风吃这饭可以预测未来的财运,所以碗底就放金银铜表示差别;现在多放同样东西,表示齐头并进,这倒符合和谐的精神。 伏山
伏山是下葬的最后工序了。儿女们都去茔地,从家里带着饺子去供奉。两碗饺子,一碗七个,而且有一个团饺子。所谓团饺子,就是把饺子两角再放一起捏紧。据说婚后长时间不生育的妇女在坟的北侧用围裙等着撂过去的饺子并把它吃了,就能生儿育女,说是很灵验的,谁知道呢,民俗就是这样。苏北人憎恶开后门的不正之风,会说“戴孝帽抢饺子——得里手人”。这话比喻的很形象,人民是公仆的衣食父母,牺牲人民利益捞取个人好处,不就是不顾人民死活吗?不就是死父母还打自己的小算盘吗?至于供奉,只是形式而已,饺子分给孩子们吃掉就是了。 酬客
等老人入土为安了,家里就忙着酬谢客人。苏北风俗“丧不居礼”,不管你什么交情,也不管你敬吊多少钱,只安排吃一次酒席。一般都是在下葬的中午,即便客人多分几次开席,也不往后拖。因为忙碌,常有三四点才吃饭的,人们也习以为常,没什么怨言。至于在外工作的人,单位要上班,也有安排在晚上的。 过七供奉
据说人死后要过“五七”才知道自己死了,因此儿女们在家里留个牌位,在墙上留个“七单”(祭七的日程),每顿饭都盛好饭菜在牌位前供奉,习俗要把筷子插在饭碗里。从死之日算起,第七天是头七,以后依次类推。逢七的下晚,都要到坟上祭扫。讲究的准备酒菜,一般都是包饺子意思一下,也是每碗七个,两碗。同时,烧些纸钱。 望儿女 换饭
苏北有五七望儿女的说法。五七清早太阳出前,儿女们穿戴孝服跪在家门口,前面顿一碗清水。据说死去的人随着太阳上来,能看到儿女。说法的来历无法考证,一直沿袭着这么做。五七这一天还要换饭。就是出嫁的闺女、女婿都回来,并且准备好酒菜,从早晨就供奉在灵位前,中午热热吃掉。换上儿子家供奉的酒席,晚上再吃掉。“换”的意思是否指这个也不得而知,也许是五七知死后就换吃阴间饭的原因吧,反正苏北有这风俗。一般五七时“七单”也就烧掉了。 脱孝 脱孝是脱去孝服的意思。古风是人死后三年才举行的仪式,请一些亲戚来,酒席招待,宣告孝期已满。因为孝期内子孙不能结婚,当官的也要在家守灵,需等守孝后方可。但也不尽然,如国家遭遇重大变故,必须官员出任要职,皇帝可下诏“夺孝”,大概是遵循“忠孝不能两全,尽忠为上”的古训;子孙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结婚,也可在死后的一个月内举行婚礼,叫做“热孝”,可能趁热的意思。脱孝后,丧事的过程全部结束。
无忧E艺术 - 版权所有
豫ICP备号-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鞋子代表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