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三书 读书报告范文

结题报告 - 近代西方文论观照下的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近代西方文论观照下的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10:24:00 | By: 许锡太 ]
《近代西方文论观照下的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针对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在尊重并继承我国传统诗歌鉴赏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并灵活运用近代西方文学鉴赏理论,从语言和意象两个层面,探索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新方法,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课题研究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阅读鉴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简要评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的表述,也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中考、高考试卷中,古诗文鉴赏试题成了常见题型。
而目前中学古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格式化、概念化、唯一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如运用固有的一套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等非文学观念去解读作品,在鉴赏指导中只确定一种鉴赏模式、只规定一种鉴赏答案等等。当然,许多传统的鉴赏方法经过了无数人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很多都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如传统鉴赏方法中所坚持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鉴赏要素。但我们更应该具备超越传统的意识。尤其是在当今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时候,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借鉴西方文艺理论的精华,使其为古代诗歌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传统的鉴赏理论十分注重情感体验、精神感悟而常有独特的新见,但由于汉语词语及句子有时会出现多义或歧义,或由于概念认识的模糊或语义理解的含混,有些常不易被把握,其精髓更难以被领会;而西方文艺理论逻辑性、规定性较强,用语相对来说比较规范、统一,运用起来也更为方便。西方文艺鉴赏理论可以为我们鉴赏文学作品提供新的切入点,从而把我们带到更新的艺术境界,获得另样的审美愉悦。这正可弥补传统诗歌鉴赏理论之不足。所以,如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吸纳传统诗歌鉴赏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再用近代西方文艺理论武装自己,探索出中学古代诗歌鉴赏的新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
三.课题界定
所谓“近代西方文论”,这里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译介的近代西方文学理论著作。
本研究中的“古代诗歌”是指创作于“五四运动”以前的诗、词、曲。
本研究中的“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诗歌鉴赏包含了“鉴”和“赏”两个方面。“鉴”是指评价,“赏”是指欣赏。“赏”是对诗歌的初步阅读感知活动,即运用想象、联想等主观感受,对诗歌进行形象、意境的感知;“鉴”则要求更高一步,要求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评价作品优劣得失并作出理性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荣格的“原型说”。荣格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意识的造化。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景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是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遍的心理要求。
2.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与“同形论”。 惠太海默、柯勒、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榙。格式榙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二是同形论,也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认真搜集、鉴别、整理中外文学鉴赏理论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科学认识。该方法对充分占有资料,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行动研究法。将纯粹的文学鉴赏理论和教学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依托,总结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经验,寻找教学规律;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案例研究法。采用新型的诗歌鉴赏理论解读古代诗歌,描述、分析并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中学古代诗歌鉴赏的内在规律,寻找并检验适合当前中学古代诗歌鉴赏的新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本人将读书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并不断将读书心得及研究成果形成文章,同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一年以来,我认真研读了中国传统文论及西方文论的经典篇章,同时研读了一些美学著作和语文教学论著作。千淘万漉,吸收其精华并融会贯通其精神,用以指导本课题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1. 2008年12月—2009年1月,通读并梳理中国古代文论。重点阅读了如下著作: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刘勰:《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陆机:《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这一阶段重在梳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论述,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深入领会、借鉴吸收等。认真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在继承中进行创新。
2. 2009年2月—2009年5月 研读近代西方文论。重点研读了如下著作:【瑞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德】考夫卡:《艺术与要求性》,(蒋孔阳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此一阶段重在理解并借鉴西方文论,以之观照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探寻古代诗歌鉴赏的新思路,尤其注重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3.2009年6月—2009年8月 阅读美学著作。重点阅读了如下论著: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学习美学理论,让我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我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领悟。此一阶段,我重点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探寻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2009年9月—2009年10月 阅读教学论著作。重点研读了如下作品: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钟启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此一阶段的阅读和学习,使我能更好地将以上三个阶段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点从诗歌的意象和诗歌的语言两个层面带领学生解读古代诗歌,把原来枯燥而僵化的诗歌鉴赏课上得有声有色,自己尝到了教学的乐趣,学生也感到了获取新知的轻松与欢乐。
5.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形成结题报告。此一阶段,我放弃休息时间,对一年以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检测和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心得体会形成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古代诗歌是用古汉语写就的,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所以,穿越语言屏障,把握意象特点以及意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进入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殿堂的桥梁。
基于此,本研究从诗歌语言和诗歌意象两个方面入手,来探求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新方法。
1.透视语言 解读古代诗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要想读懂古代诗歌,我们首先就要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通常情况,我们可以把语言分为两大类: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日常语言有外指性特点。换句话说,日常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要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应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诸如法律文书、公文、新闻报道等等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外指性语言,其中的语言符号与被指称对象的实际情况应完全相符。而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它指向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本身,无需外在验证,只需符合诗人内在的情感逻辑。当然,它也应反映着诗人深刻的心理真实。
很显然,诗歌语言是具有内指性特点的文学语言。本研究吸取传统文论的精华,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透视展开对古代诗歌解读方法的探讨。通过研究,得出了穿透古代诗歌语言屏障的多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亦颇见成效。
第一,通晓古今异义或古今殊俗。时代在发展,语言在流变——有些语言脱落了,有些语言滋长着,有些名存义变:或扩大或转移或缩小。所以,解读古代诗歌首先应积累一定的古代语言,了解彼时彼地的民情风俗,这是穿透古代诗歌语言迷雾的第一步。
第二,理解古代诗歌的用典。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是古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方法。恰当地运用典故,可以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收到辞约意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但是,这却给古代诗歌的解读增加了难度。我们如果没有相关的语言背景、相应的语言积累,便难识妙谛。所以,只有对这类知识应及时积累、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才能顺利读懂古代诗歌。
第三,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这是该研究阶段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我们常说的“诗的语言”就是指这种文学语言,它含蓄、简约、整饬、言近旨远,因此它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文字背后的东西,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要内容。经过思考和探索,已有进展,且将有论文《透视诗歌语言解读古代诗歌》在《新语文学习》上发表。
2.把握意象 鉴赏古代诗歌
意象是诗歌的构成元素,也是所有具有诗意的文学作品的核心元素。在解读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它和诗歌的语言同样重要。我们理解鉴赏诗歌,一般应从意象入手,抓住由意象构成的艺术形象,理解其意蕴,认识诗人在此意象上所寄托的情思,进而理解诗意、鉴赏诗歌。
那么,对于如何理解“意中之象”、意象的组合有哪几种方式以及多个意象组合后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等问题,我重点以西方文论中荣格的“原型说”、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与“同形论”,以及李泽厚、朱光潜美学的重要论断为理论指导,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形成与衍变进行探究。
第一,以荣格的“原型说”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形论”为理论指导,探讨诗人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连接在一起的原因。在“异质同构”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之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将这一观点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困扰着同学们的意象的象征义问题便豁然开朗了。同学们可以变对意象义的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且容易归类整理、触类旁通了。
第二,以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为理论指导,鉴赏古代诗歌多个意象组合后产生的艺术效果,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旨。实际上,一首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由诸多意象相互作用进而融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而非诗歌意象的简单相加。对这一层面的研究和应用,使同学们避免了僵化地解读和鉴赏古代诗歌的做法。
第三,以美学理论为指导,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研究向纵深开掘。这一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审美心理、审美感受等较为深层次的东西,同时对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技术层面亦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些问题宜于教师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解。
八.遗憾和思考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所涵盖的问题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限于学力和精力,本人只能从意象和语言两个层面进行如此肤浅的研究。此外,有关于古代诗歌的意境、诗眼、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研究没有能够深入探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学古代诗歌的鉴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摸索出的其他有关中学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一些路数,由于诸多原因,在结题报告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一.读书笔记:
1.古典诗歌中情趣与意象之关系探析&& ——《诗论》读书笔记
2.意象碎思&& ——李泽厚《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3.词调及词牌溯源&&& ——《词曲概论》读书笔记
4.文艺的本质与价值&& ——《诗学》读书笔记
1.解读原型意象: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切入点 ——以黄昏、柳树为例
2.“格式塔”异质同构原理观照下的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解读
3. 迷离的意象 美妙的意境——《锦瑟》教学案例
4.透视诗歌语言& 解读古代诗歌
以上八篇文章自己认为质量较好。
阅读全文(231)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word格式] 永不停转的延伸线——《贺友直说画》的读书报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word格式] 永不停转的延伸线——《贺友直说画》的读书报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当老师列出美学书单的几天后,想到图书馆借书的我吃惊的发现,无论是修订插图本还是珍藏本,都通通被借光了,想委托借阅广州的珍藏本有不行,想看纸质版只能乖乖在藏书库里看藏本(藏本不得外借)了.不过,结果发现,&美的历程&的确是一本值得我跑去图书馆,认真细阅的书.
&美的历程&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写的"美学三书"(&华夏美学&,&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中的一本.以中国发展历史为线索,本书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性的描叙和美学把握.从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到青铜器艺术的"狰厉的美"再到......无可否认,看这本书,犹如穿梭在时空通道中,对中国渊远的古典文艺进行巡礼.
谈起中国原始审美--艺术的源头,作者认为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史前时代.那由"龙""凤"为代表的图腾和巫术礼仪里的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标记凝冻的是原始人们的情感,观念和心理.使自然形式里沉积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这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同时作者提出他认同克莱夫.贝尔的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进一步提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在于它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就算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抽象的几何纹样,也包含着"意味"(经过由某种形象的写实再现到符号化,抽象化的积淀,却依旧包含着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所以,美并非是单纯的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的有意味的形式.
下面,我简要地根据这本书概括一下不同年代"美"的特征:
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的发现来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美有了朦胧的理解,爱好,运用.而这时的美与图腾活动和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难分难解.
由黄帝到殷周这一时期,是典型的青铜器时期,这时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发展进入大规模的战争,掠夺,杀戮.早期的宗法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进入奴隶社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反映在青铜器上的是一种既神秘狰厉又充满童年气派的美丽.
先秦(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庄为代表的百家在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同时,也对中华思想文艺之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百家在这时期所贯穿的一总思潮也就是它的总特征便是理性主义(相对于原始巫术宗教的非理性主义).
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武帝之后便大行其道,但汉代的艺术却没受到其狭隘功利的信条束缚.相反,它通过神话和历史,现实与神,人与兽同台"演出",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这也含着人对客观世界征服的主题.
魏晋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作者认为这一时期是继先秦之后又一个哲学解放,思想活跃的时期.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特征则是人的觉醒.(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在战乱频繁的南北朝,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
唐,达到极盛时期.同时,其宗教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现(如著名的石窟),通过这些佛像雕塑,展现的既有苦难人民对残酷现实呻吟下的迷狂宗教激情也有信仰和思辨相结合的理想人格美.
盛唐,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时期.在这里,既有如以张旭,李白为代表的创作的没规范的天才美,无法复制的天然美,更有以颜真卿,杜甫等的创作的经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
中唐到北宋则是一个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的时期:如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散文文体的扩展,楷书的普及......这些都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的基础.
宋元时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达到了艺术的高峰.由宋到元,画的意境经历了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转变.由强调"师造化""理""法"到强调"法心源""趣""兴".但这一阶段的画作,无论之前的如何无我,都是在营造意境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清时期所展现的文艺更多地转向了世俗.以小说戏曲等为载体描绘的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而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以李贽为代表的反抗古典艺术,伪正统的批判浪漫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但这种先进思潮却在封建皇权日益加强的背景下难以发展.
虽然在我看来,&美的历程&也算是一本厚书,但对于中国美的历程这里也是简单粗略地勾画了个大概.尽管这个美的历史巡礼"匆忙"而"短暂",但我在我的内心深处,早就被这些美所感动.这些渊源流长,一脉相承的美再次让我感受到中华之深厚的底蕴.
(上述内容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报告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