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现代意义运动中真诚友善的代表人物

4发现相似题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
朱志敏: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现代化字号:&摘要: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发展的自然结果。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需要解决,需要发展变化,这个变化以反传统的形式出现,并非偶然。五四运动正因将反传统推向高峰,也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完全揭示出来,由此全面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旅。  刘丹忱先生: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二十二讲现在开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著名教授朱志敏先生。朱先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朱先生著述颇丰,著有《五四民主观念研究》、《李大钊传》以及《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等学术专著。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朱先生为我们做精彩的演讲。  朱志敏先生: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和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特别是儒学院研究生在一起学习一点东西。  今天想谈三个问题:第一,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第三,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  先看第一个问题,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从现代化视野看这个问题,有文化现代化之说。我理解文化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历史来看,二是从价值来看。历史含义的文化现代化,是指中国文化发展变化到现在的事实和过程。我们知道文化是发展变化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从古代的文化形态经过近代一百几十年时间,发展到今天的文化形态的过程,我们称它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五四运动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这个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要了解这个影响究竟如何。所谓价值,是从当代需要看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文化现代化,是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看还有没有价值谈五四运动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说五四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做了哪些批判有没有道理今天借鉴传统是否考虑那些批判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如何弘扬和改造传统文化我们先从历史维度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是否可以这样说:五四运动应解决近代国家危机的要求,上承戊戌,辛亥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全面更新即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发生了严重危机,是个什么状态通常讲是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这句话来自李鸿章,是1875年李与左宗棠论争海防,塞防的时候说的。在他前边曾国藩有&千年之奇局&的说法,后来康有为接受李的说法,应该说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这个变局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就是政治,文化双重危机并至。过去中国两千多年甚至更久也有过危机,或是政治危机,或是文化危机。唯有这一次政治,文化危机俱来,而且非常深重,中国政治面临大变革,文化面临大变革。这两件事并到一起就是中国近代面临的大变局。那么中国文化的危机什么时候开始的通常认为是1840年鸦片战争。但深入一点思考,有可能这个危机在更早时就开始了。我觉得中国文化的危机始自明末清初,有清一代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没有解决。大家知道明亡前后,有几个重要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些人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认为知识分子难辞其咎,因为他们推重的阳明心学空谈心性,误国误民,造成国家衰弱,给满清的侵略以可乘之机。  所以,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经世致用&,黄宗羲提出&通经致用&。这些意味什么原来,宋代的理学家采用佛家,道家的一些思辨方法,提出一套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发展到阳明心学的时候特别强调内心修养,不求读太多的经书,主张正心去欲,致良知,为道德自律的依据。这样,知识分子不再读很多书,特别是不读古书,通常只读宋代新儒家即理学家的书。朝廷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采用宋代的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对经典的解释为依据,这就使知识分子的学问越来越少。顾炎武这样一些人反思明朝灭亡与知识分子和学问的关系,认为心学,甚至整个理学有问题,提出多读,通读儒家经典,并用以指导国家社会,经邦济世。  由于清代统治者一方面推重理学,一方面搞文字狱,顾,黄的主张引发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考据学和汉学的出现和发展。考据学是通过对经典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考查等,确定经书的真实性,经意的准确性而形成的学问。汉学是指提倡读汉代或汉代以前的经典传解,考释儒家原本经义的学术潮流。考据学和汉学在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与清政府推重理学隐然形成对抗。汉学与宋学之争反映了知识分子和政府的对立,这是一个结果。这个对立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危机。多说一点,刘先生是搞孔子比较研究的,搞的很精,很深,我不太懂,很浅。我个人这样认为,我们现在讲儒学都是讲孔子,孟子说什么,认为讲得很好,而对宋明理学一般持批判态度,但从国家治理,文化解决人心的焦虑或说提供终极关怀来讲,宋明理学将先秦和汉代儒学发展为统天人合内外的精致之学,在学理和致用的统一方面将儒学推向了高峰。学理上有很强的说服力,才能慑服人心,因此宋明时代才出了不少像文天祥,于谦,史可法那样的气节之士。但也正因为理学有这种慑服人心的功能,我们今天才有&理学杀人&这么一个批判。文化能慑服人心才有用,但知识分子反对宋明理学,要去考证学问本身的真实性如何,这样的求真有更多的学术色彩,却远离社会政治需要,与文化的致用功能发生了矛盾。顾炎武&经世致用&引起的另一结果是&今文经学&复起,这涉及到中国的经学传统。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有经学无哲学。经学大体可以说是传承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问。汉代形成今,古文经学两个学派。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典的微言大义,与宋明理学路子相通,古文经学注重考查经书版本和文意的原始性,准确性,与汉学,考据学的路子相通。清代出现了一个&常州学派&,有庄存与,刘逢禄,宋翔凤以及后来的龚自珍等人。这一派重新兴起今文经学,但古文经学仍有市场。一直到戊戌变法时代形成了中国经学的最后两个高峰:一个是康有为代表今文经学,一个是章太炎代表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注重经书文字的微言大义,是要用经书指导社会改革实践的;古文经学注重学问的真实性,注重考查经典的传承和准确性,偏重知识的钻研,这也是中国文化内在的一个矛盾。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作为他主张变法改革的理论基础,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说到汉代的刘歆。推重古文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他是篡改了经书,史书,把学问弄坏了。  今文学派认为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是孔子做的,假托周公之名,为春秋君王改制立法提供依据。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是孔子将先前的经典整理出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把过去的文化传承下来。我说的这些东西,对于在座的同学,知道的可能觉得很浅,不知道的可能又不大明白,但要了解五四,需要知道这么个大概。值得注意的,是经学的这两个派别竟然都与五四新文化启蒙相关。康有为阐发今文经学,有力批判了向为学人推重的古文经学,包括考据,汉学的思想。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拜访康有为时,从早晨八九点钟进他家里,到晚上八九点钟退出来,自己平时认为很有学问的东西,让康有为来了个当头一棒,冷水浇背,说那些全不是真正的学问,由此彻底拜服康有为为师。那时候康还是个秀才,梁已是举人。康有为怀疑古文经学或汉学,考据不是真学问,这个思想引发了疑古思潮,后来由顾颉刚发挥,成为五四在学术方面启蒙的重要内容。而章太炎受到前代学者章学诚&六经皆史&观点影响。大意说儒家经典实际上是记述历史的东西,或者可以把它记述的内容当做历史来看。章太炎就有这看法,认为儒,道,墨,法等诸派诸子应同等看待,儒家孔子没有特别了不起之处,读经读史目的是激发爱国精神。这些促发他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到日本宣传革命。结果,他的学生钱玄同,鲁迅,易白沙等继承了他的非孔非儒思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这样看来,中国经学的发展最后竟然形成了怀疑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说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其实在五四之前就开始了。率先做这件事的,应当是严复。他有一句话大意说,四千年来中国文化,制度,社会,整个传统发展至今,在外来侵略下一败涂地,几至亡国,谁应负责他说:&教化,学术非也&,把原因归到传统文化学术。  他说不但秦始皇嬴政及其承相李斯,开专制君主先河,是千秋祸首,如果追根溯源,&充类至义言之&,就是说全面地考察,&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五子应指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就是说儒家从古代的经典一直到宋代新儒家这几个学者,他们要对中国的落后负责任。嬴政,李斯是&以小人而陵轹苍生&,欺压百姓;六经五子则以君子,即用训化&君子&的方式&束缚天下&。这是明确批判传统文化,当然主要矛头还是针对理学礼教。后来迭经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到五四时期,批判传统呼声日高。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孔家店&——有人说是&打倒孔家店&,有人辩说这句出自胡适给《吴虞文录》写序时说吴是&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原文没&倒&字。我认为有没有&倒&字关系不大,可以说是&打&,也可以说是&打到&了。我们知道传统说法说&五四&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彻底地反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传来海外华人学者林毓生先生的观点,说五四是&全盘反传统&。这几个说法,我觉得都有道理。也就是说,由于这样打孔家店,彻底反封建,全面反传统,就把对传统的批判推向了顶点。以上讲的可以得出两点看法:一是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不是那一个时代的产物,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发展的自然结果。这样一个发展趋势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需要解决,需要发展变化,这个变化以反传统的形式出现,并非偶然。二是中国文化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现代化,五四运动正因将反传统推向高峰,也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完全揭示出来,由此全面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旅。五四运动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文化含义,一个是政治含义。政治含义的五四爱国运动起自日北京3000多学生集会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当时罗家伦起草的宣言里边关键的两句话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这两句话成为时代强音,激发了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戊戌,辛亥时也有,最初是反满,后来发展为反外来侵略,至今延续下来。另一方面,就是民众革命。我研究过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带来一本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送给大家,那里边写了这个内容。简单说就是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即被称为激进知识分子的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谭平山,毛泽东等人,他们先前在搞启蒙时宣传的东西,用一些人的话说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后来思想变化了,认识到民主本身不应当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经过十月革命的启发和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者宣传&平民革命&的影响,&民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提高了。  他们认为民主主义实际上是平民主义,说到底是让人民大众翻身解放的主义。加上五四运动由学生运动发展为民众运动,从此之后,中国民众的运动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我们从革命史,近现代史书中可以知道的,这就引发了其后三十多年的多种政治势力和文化主张的竞争。文化领域竞争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指共产党人的文化,自由主义以胡适,陈序经等代表。保守主义包括杜亚泉为首的东方文化派,以《学衡》杂志为中心的学衡派,蒋介石,陈立夫后来儒化三民主义的一些思想,当时受国民党影响的一些教授们,所谓的十教授1935年发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形成本位文化建设派,也包括被认为由梁潄溟开山,熊十力奠基的现代新儒家学派,一直到今天仍很有影响。政治领域的斗争在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三种势力之间进行。文化竞争与政治斗争交叉,政治斗争的结局决定了文化竞争的结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随后是新中国文化的发展。新中国六十年文化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就,最重要的是教育文化普及。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读书认字的有几个新中国以来,尽管还有文盲,普及教育不能说做的很好,但文化已经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今天一个偏远的地方,即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看电视,打手机……同时也要承认,我们的文化也经历了重大挫折。这一点不细说了。问题是今天,我们的文化面临新形势下的重建。我想我们政法大学能够成立一个儒学院,就和当代中国文化重建有关。若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么多年的文化热,没有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不是还有用,也许没有建立儒学院的必要。从历史来讲,历史在继续着,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也将继续,今天我们的文化重建也是继续这个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下面从价值的维度来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五四运动重估并且严厉地批判了传统文化,我想这个概括大家也不应该有什么疑问,至少是事实如此的。下边引用一点当时重要启蒙思想家的典型的话来说说这个批判到什么程度。  鲁迅有一段大家熟悉的话,大意说中国或者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像一间铁屋子,没有窗户,万难打破,里面许多睡了的人,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并不感到死的悲哀&。&五四&以后多少年,鲁迅这席话不知触动了多少人这话不是很容易懂的,我最初搞这方面研究时,想不太深,以后对文化问题有兴趣了,年龄也大了,思考的多了,慢慢想的就多了。我不知道在座的年轻同学能否理解这些话有一个叫张绍刚的画家,画过一幅&全家福&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画上三个人,爸爸,妈妈和儿子,三个人有一种共同的说不出的一种没有表情的表情,脸上有一些粉红色的光,整个没有人的活力,如死尸一般。他的画究竟要表现什么,我说不好。但看这画就联想到鲁迅的话,他是很深刻地揭示一些问题。鲁迅应该说是五四思想界最深刻的人。他的《狂人日记》揭示礼教杀人。吴虞批判纲常礼教,是在鲁迅之前,但把&礼教杀人&这四个字揭示出来那是《狂人日记》,后来吴虞接受了这一说法。《阿Q正传》描述了低劣的国民性,有兴趣可以下去读,去领会其中的意思。鲁迅借这些作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传统纲常礼教这样无声无息的,让大家什么都感受不到地一代一代杀着我们的孩子,传统道德一代一代吃着人,吃着我们的孩子,今天我们要救救孩子,这就是鲁迅当时的心声。下面讲陈独秀,他谈中西文化,中国文化多了些理论性。我这里只引一点,陈独秀讲到中国人国民性低劣,缺乏&抵抗力&,即自由人格,反抗社会压迫的主动性和能力,为什么他说&一曰学说之为害,二为专制之流毒,三曰统一之为害&。今天看这个话要理解当时的语境:专制不成问题;统一,是指大一统观念;学说即指传统儒释道文化。他说:&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这十二个字我很希望我们研究儒学或传统文化的好好研究。陈独秀意思是说&尚雌退&&崇礼让&&说空无&就是造成中国人国民性薄弱的病根。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再看胡适,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所谓&十六字纲领&。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输入国外的文化,就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道理等,然后整理国故。这个&国故&也就是中国过去的文化,经典,思想,在此基础上再造文明,就是建造中华现代化的文明。有人说这16个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有道理。我这里要引一句话看看胡适怎么看中国文化胡适在一篇题为《整理国故与&打鬼&》的文章中说到整理国故是&化神奇为臭腐&。我先前读这句话,以为印错了,因为研究传统文化旧的已经腐朽的东西,今天发扬光大,让它神奇起来,为今天服务,应该是&化腐朽为神奇&才对。仔细核对不同版本发现不是印错,就是这么说的。  再加思考,才明白胡适的意思,原来是说我们大家都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很神奇,经过整理之后,要让大家知道它实际上是一堆臭腐的,没用的东西。这样才与他倡导全盘西化相通。我们从这几个重要人物的话和态度,可知当时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尖锐程度,是认为可以将传统弃如敝屣,抛到垃圾堆,大粪坑里,现今社会完全可以不用它。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精英理念中,儒家文化以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已经推翻了。五四之前,尽管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严复等比较早接受西方自由观念的人对传统文化提出质疑,但传统文化在大多数知识分子心目中地位还是崇高的。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说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儒家思想已不能作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孔子不是当代中国的圣人。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们知道后来被称为当代新儒家开山的梁漱溟五四时期写了一本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推重中国文化。书中对西方文化也是持迎受态度,不是说要弘扬传统,把西方文化排挤出去,但遭到文化界多数人批判。还有我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标志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当时的科学派是占上风的,主张重新发掘宋学价值的张君劢被称为&玄学鬼&,是很孤立的。那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中那些有话语权势,说话影响大的人,多认为传统文化不行了,儒家思想不能作我们文化的指导了。&五四&一方面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各种新思潮,即民主,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观念和马克思主义,要把这些树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形成了所谓五四传统。近20年这个趋势有较大变化,前七十年有人认为是五四话语的七十年,&反传统&的七十年。现在有了新问题:就是从历史纬度看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一种新的合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观念系统是否建立起来五四知识分子批判传统文化,要建立现代文化,包括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今天这个问题是不是解决了,这个文化是不是建立起来了应该说建立起来了,刚才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从引入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今天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这些理论就是新中国以来我们文化的主流。但问题有没有解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应该说还在继续,文化发展总会随着社会而发展,而价值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化有没有问题倘若没问题,那就不用讨论文化,只管发展经济社会,提高GDP,文化自然进步。如果文化有问题,就要去解决。我个人认为从发挥理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来考虑,就是人生存生活,要认识社会时代环境,要知道我们的社会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和后代生活得更好一点,就要承认我们的文化有问题,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今天中国文化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见仁见智。我觉得是人心的问题,就是我们提出的很多文化理念,文化思想,不能够管人心,你说你的,我行我的,没人在意什么,理想缺失,道德缺失,价值观混乱,这是今天文化的突出问题。是不是这样可以讨论。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本点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不可以这么说:是如何理顺天地人心此话怎讲人生在世,是有理性的,不是草木禽兽,会想一些事情,譬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有点意义有点价值虽然不会像哲学家那样理论化,总要去涉及这个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有高度文明的,有一点理性思考的民族会去想这些问题。文化问题的解决在于能把天,地,人,心这四种东西和从天地到人心这个关系给它捋顺了。天地是怎么个道理,我明白,我认同,我要怎么按照天地的道理去生存,才能最有价值,最合理,最好,最幸福。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能够让很多人,至少是多数知识分子认同,再去引导社会。这样的话,这个道德问题,理想问题,价值观问题才容易有个眉目。  今天我们说文化危机,或者文化今天需要重建,也涉及到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讲天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天地的道理就是唯物主义;也讲人,但讲民族,国家,社会,集体比较多,不太讲个人。不太讲个人的东西就不深入人心。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完全解决我们今天的文化问题,OK,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当今社会是极复杂的社会,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也要吸收其他文化,才能适应发展的社会,发展的人的需要。这样我们才需要回过头去看看传统,传统文化今天是不是还有用我们要弘扬,怎么弘扬要改造,怎么改造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先要说一下,我对文化很有兴趣,但是没有向明白人学过,自己去看书,看经典,思考,一定有错误的地方,误解的地方。在大家面前,我有班门弄斧的感觉,希望在座的同学,老师鉴别批评。我认为,中国传统儒道佛文化积极的价值是关注天地人生,提供生存智慧,消极的或负面的东西是缺乏理性之根,真诚动力不足。儒家讲人。有人说西方哲学思考几个基本问题: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我觉得这几个问题中国人特别是儒家都不怎么思考。我们思考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我如何生活的更好直接点到现实中的人。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不是简单说我们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这样是不解决问题的,也不能长久。古人是从天地讲起,从天地的关系讲起,然后看人怎么样效法天地,彼此相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以天地为安息之所,以人生为性命之本,以圣贤为人生目标。我引一段大家熟悉的《易传》中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高高在上,是要尊敬的,地是卑下的。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高的和低的摆在那里,地位的贵贱就定下来了。动静有常,任何事物都有动有静,&刚柔断矣&。动是刚在起作用,静象征柔。&方以类聚&,或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一样的人跑到一块去,一类的物聚集到一块去,水都聚到泽,海里边去,林都在山上,沙漠戈壁都在一个地域里。有了这样的现象,&吉凶生矣&。有些地方是吉地,有些地方是凶地,要去吉地,不要去凶地。在天可以看到天象:日月星辰,雷鸣电闪;在地有高山,低谷,湖泊,河流,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自然界是变化的。就是刚柔交互运动,八卦交互运动,响动有雷,湿润有雨。日月运行有时间变化,就有寒来暑往。这些都是天地自然之象。由这个自然之象,提出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属乾,女属坤,这个男女也可以指天地自然特性,或者动物,然后转到人。乾怎么样,有什么特点&乾知大始&。乾是聪明有智慧的,它知道事物怎么由来。  坤有什么特点能做事。它没那么聪明,历史怎么回事,我们怎么由来,它不知道,但它能做事情——女人能生孩子。乾怎么样聪明呢&乾以易知&。乾的特点是健动。它动,思考,就有智慧,能知道。坤怎么样呢坤以简能。它很简单,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对不起,这不是我的观点。坤很简单,就顺从,安静,就能成事。&易则易知&,动的话就容易知道。&简则易从&,人要简简单单,就容易跟从。&易知&就有亲,你聪明,就有人跟随拥护你。我们看是不是这样聪明人就有很多人跟他讨主意,聪明的人将来容易升官发财,很多人愿意跟着他,也想混个一官半职。&易从则有功&,你愿意跟着人家干,别起异心,老老实实,人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舍得出力气,吃的辛苦,你就容易有功。&有亲则可久&,很多人拥护你,你就可以维持持久。&有功则可大&,你可以做出很多成就,事业就发达,壮大。&可久&叫&贤人之德&。人在世上名声能够持久,这是贤人的德行。&可大,贤人之业&,成就越大,事业越显赫。&易&,&简&,一个动,一个静,一个知,一个随,&天下之理得矣&。宇宙,天地,人生就这么两个简单的事情:一是积极去动,一是紧紧跟从,积极动的人有智慧,紧紧跟从的人生功业。乾坤,好像说的是男女。两口子,男的真是聪明,女人真是顺服丈夫,就容易家大业大,孩子多。你想这女人要不顺服丈夫,生不出孩子来啊,是不是这男人要是不聪明,家里怎么发达呀这是男女夫妻合作。但儒家的思想是把乾坤二者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知道古代是讲究男人出去立大事业,乾,坤,即太极的刚,柔,这个智慧和顺从要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所以这里虽然说到乾坤,天地,阴阳,男女,实际上说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事业的话,他应该兼具乾坤之德,既应是健动的乾,又应是简顺的坤,能够&易知&而有亲,也要&易从&而有功。这个事情也好理解:你当领导时,要积极想办法,出主意,若是人家的属下,就别坐大了。你说我聪明能干,但你在人家属下,得听人家的,人家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让你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样你的聪明才能发挥出来,事业才能发展起来。所以做上级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当好领导,做下手时老老实实跟着人家干,这个人一辈子就能成功立业。这个道理叫&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这个&成位&可以不同层次地理解,做君王的坐上王位,一辈子不被推翻;做一个普通人,能够成家立业;做个文化人,要有点独立思想,有些德行,让人看到特性,就有名望,你就立起来了。我们引这一段话,是说儒家的&天人合一&,从天地讲到人生,当人想到自己要怎么样生活的时候,想天地自然的规律是这个样子的,乾的特点是这样,坤的特点是这样,乾坤合作怎么样成功立业,效法乾健动自强不息,效法坤顺从,有宽阔胸怀,&厚德载物&,乾坤双得,刚柔并济,一个太极全在你身上,你就一定走向成功,一生不失败。中国不仅儒家思想培养贤人,圣人,伟人,这是中国的理想人格,这点和西方不同。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人人都有缺陷,都是有罪的,人人需要救赎,形成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而中国文化要培养圣贤伟人。孟子讲人人皆可成尧舜,都会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我们在这个天地之间安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顺便说一下,我下边要说的道家要培养神仙,也是一个非常高尚,非常超越的人格,佛家培养的是佛,菩萨,罗汉,也是培养这样的人格。儒释道三家都要培养圣贤伟人,是以培养圣贤,做圣贤为人生目标的。接着说儒家教我们求学成圣之道。《大学》讲&大学之道&。什么是&大学&我理解就是做大人的学问。&小学&教发音,认字,洒扫庭除,然后学做圣贤,是求大学问,做大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给你规定出来,你怎么做都是清清楚楚的。修身之道,儒家修身之道指什么,可能有不同看法,我觉得&中庸&和&中和&是核心。&中庸&用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就是做事不偏颇,一直不变。关于这个&中&,一般认为指&执两用中&的&中&,就是凡事不做过头,不偏左,也不偏右,不要太积极,也不要太消极,要做到中间,恰到好处。下边还有一个&中和&与此相关。关于&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说:谓之中&。这个&中&就是&执两用中&的&中&,在喜和怒之间,喜是一个头,怒是一个头,你在它中间;哀和乐,一个极端是哀,一个极端是乐,你在它中间,既不偏向喜,也不偏向怒,既不偏向哀,也不偏向乐,这个时候你就处在&中&的状态。下边还有一句话&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叫&中节&&节&当是节制,发出来有节制。节制在哪一个点上呢我们知道儒家政治思想讲君臣父子,这个也叫&名教&,就是一个人要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你是君,君仁,臣,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这些个关系儒家都给你定好了。你在不同的场合,属于不同的名分,做事情,发喜怒哀乐,合乎你的身份就叫&中节&。我举一个可能是不大相干的例子,唱京戏,你看那小姐在台上哭的时候,因为她是小姐,她有她的身份,她要含而不露,还要露出来,还要含着,&唔…噫…&,要这么个架势,是不是她的哭应该中在小姐的名分上。笑也是一样,你看张飞,李逵,他们的角色要求他们笑的时候,要特别豪放:&哇哈哈哈……&。一个小姐要是这么笑的话,那就麻烦了,那是傻丫头。走路也是一样,小姐走的时候婀娜多姿,那种小碎步,看起来那么美,这小姐要跟诸葛亮那么走方步,那是什么小姐有毛病。所以你看戏里边也受儒家这个名份思想的影响。每个人在一定场合,你有你的份,你有你的名,你发出来喜怒哀乐,做什么事情合你的身份,这也叫礼节。所以,&发而皆中节&,这个&中&(去声)就不再是&中&(平声)了,它是中在儒家给你说的那个标准上。还有&问学之道&,&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不多说了。成圣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早年看这个东西,不明白,后来越看越觉得这里面有道道,很深奥。孔子告诉你要读《诗》,那个时侯书很少,因为诗经里边有很多知识,你不读《诗》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呢,怎么能有学问呢&立于礼&,人要是不懂礼,礼义,礼仪,礼节,礼制这些个礼,你若不懂,做的再好,也立不起来。这就是中国文化,人与人的关系非常重要。你学问做的好,性格不好,得罪人,没人说你的好话。今天这个时代稍微好一点,有些个性强的人也有出头的机会,但在多数情况下,仍要注意人际关系,讲礼,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通情达理,很仁义,人家都愿意说你的好话。&成于乐(yue)&或者叫&成于乐(le)&,&乐(yue)&,&乐(le)&都是一样的,人要最后成就事业,肯定是很高兴地做一些事情,很达观,很乐观地生活。下边是人际关系之道,也非常重要,儒家教我们修身侍亲,知人知天,把天地人心,天地人生联系起来。讲天下之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是五伦。前面说到君臣父子,又讲到怎么去行,怎么处好这些关系。  &智,仁,勇&,又讲到&所以行之者一&,这个&一&被认为是&诚&。又提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些大家都很熟。有一段话说儒家的&仁,义,礼&是个什么东西,说得挺好,挺经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以把父母亲人当做亲人这件事最为重要;&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说&义&就是做事合宜,其中最要紧的是尊重贤者。这样看来,仁,义两个字,就是讲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是&亲亲&,就是把家里的关系搞顺了,要孝敬父母。这里也讲到儒家之爱。&亲亲之杀(读&晒&音),尊贤有等,礼所生焉。&&杀&是分等次的意思,这就讲到孔子爱有等差的思想。我最爱谁最爱我自己。由于爱自己,就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因为爱他们,也就爱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是我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爱父母生的其他孩子,就是我的兄弟姐妹,然后爱其他的亲属,七大姑八大姨。传统亲属关系讲究&五服&,是说亲人死了根据与自己的远近关系穿五种孝服。出了五服即第五层关系,就不戴孝。这叫爱有等差。&尊贤有等&,尊贤不能同样去尊,这一点很重要,你在一个场合,要知道谁是大贤,谁是次贤,尊敬他们要有个次序,弄颠倒了,就要失礼。爱人有等差,尊贤有等次,&礼&就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在这里边出来了。这是儒家教我们的人际关系之道。再就是&忠恕&,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教我们怎么与人相处。还有自乐之道,人生在世,要寻乐子,找乐子,不要总找难受的事情去想。道家教我们什么东西,道家教我们明白事物变化之理,把握变化规律,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宠辱不惊,淡泊保身。  我们看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五千言,可以抽取它的核心,我觉得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条:第一个是道为本。道是生出天地万物的,老子这句话是这样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知道太极图,它象征什么象征着一个大一,打个比方,象征今天我们用天文望远镜望到的整个宇宙,四面八方,最远的那个边际,我们一定看的是个圆圈。这个圆圈里边,是我们&望&到的和了解的东西。这个就是太极,一个大一。老子说&道生一&,这个&一&是&道&生出来的,那&道&是什么呢,&道&老子又称为&无&。&无&是什么呢,是那个大圈以外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加上大圈里边的东西,这么一个大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这是个&无&。在这个&无&里边生出个&一&,叫&道生一&。然后&一生二&。我们知道那个太极图是分成两半的,一半是阳面,一半是阴面,那阳面是阳,阴面是阴,这是&二&,分为阴阳。大家留意这个分阴阳的线是个S形曲线。它为什么不是直线呢是直线看不出运动,一切是死的;从曲线可以看出事物的运动。我们看出事物运动起来是阳往阴里走,阴往阳里走,这样阴阳交缊和合,就生出既不是阳也不是阴,既有阳的成分也有阴的成分的第三种状态。第三种状态由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有阴阳,是阴阳的不同组合。&道&是生出所有事物的本源。第二个意思是承着第一个来的,&道&是相反相成,对立转化的。大一当中有阳有阴,这个&一&,又和我们看不见的那个&无&,&道&分成两极,这个后来称做太极和无极。所以老子有一句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对立面,都是相反相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都是一个道理。那么它的特点,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阴往阳里走,阳往阴里走,都向对立的方面转化。老子有一句话&反者,道之动。&我的理解,就是说&道&运动起来,总是对立的双方各向另一方转化,这是宇宙普遍的规律。第三个意思也是紧接着第二个的,既然发现宇宙这样一个规律,那我们怎样运用这种规律去生活呢。用&道&在&守弱&,接着&反者,道之动&下面就是&弱者,道之用&。我们运用这个宇宙的规律就要&守弱&。&守弱&就永远向强的方面发展,人若认为自己强,就开始向弱的方向发展。大家要是看《道德经》,记住这句话,几乎那里所有的意思,含义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守弱&怎么守&道法自然&,这些大家都熟悉了。所以,我觉得老子这些东西也是从天地规律讲到人怎么样生活,教我们天地人生的智慧。接下来是庄子,他使人冲破牢笼,超然物外,悠然自得,逍遥自在。庄子的学说我们总结四个方面:一个是相对论。庄子有一篇文章叫《齐物论》,其它一些文章其实也多写这个道理,物是不齐的,但可以异以一齐之,就是找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特性(异),从物各有其特性(一)而言,任何东西没有高下之别。马和老鼠谁能耐马能拉车,老鼠能打洞。草和肉什么香,狼认为肉香,羊认为草香,说得清楚什么香吗毛嫱是和西施一样的美女。有一天她从家里出来,溜溜达达来到一片草地上,前面落着一群雁,见到毛嫱来了一下都飞走了,她继续往前走,到一个水池边,一群鱼儿在水里游,见她到跟前,一下都钻到水底下去了。后来我们有两句形容美女的话:&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但这句成语已把庄子的话扭曲了。怎么扭曲呢庄子的原意是这样:当毛嫱走到雁儿跟前的时候,雁儿没见过毛嫱,不知道毛嫱美在何处,甚至不知她是什么东西,心想:&是何雁也&怎么长这模样,跟我们不像啊,因为害怕全飞走了。鱼儿见了毛嫱,也在心里想:没见过这样的鱼儿呀,&是何鱼也&,怎么长的和我们不一样啊害怕这么个庞然大物,都钻到水底下去了。  所以毛嫱之美是对人而言的,尤其是对男人而言。庄子还有一句话:&窃钩者贼,窃国者侯&,都是窃,结局不一样。庄子写件事:盗跖的徒弟问师傅:咱们贼国里有没有道德啊,盗跖说怎么没有知道谁家有东西可偷那是圣啊,偷东西时跑在前面那是勇啊,偷完东西跑出来时断后那是义啊,知道那东西能不能偷出来是智啊,分东西均匀那是仁啊,没有不懂道德可以成为大盗的。所以老子批判儒家的道德学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庄子更进一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有了讲仁义道德的圣人,就有窃国大盗,有机巧智慧,就有大的伪善。还有螳螂捕蝉的典故,是说庄子手拿弹弓,进到园子里,看到树上有个黄雀,想要打它,黄雀没发现危险,因它正全神贯注,准备吃螳螂呢;螳螂也没发现黄雀要吃自己,正集中精力准备捕蝉呢。庄子恍然大悟,丢下弹弓就跑。为什么,因为他想到背后正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这典故实际上说社会上的人都想从别人那里得好处,却不料别人也想从我得好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想&吃&别人,有人想&吃&你,你何必拴在那个链条上这说到社会地位利益得失的&齐物&。庄子的第二个意思是&物我合一&。我们知道有一个&庄惠论鱼&的故事。惠施是名辩家。两人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多么高兴啊!惠子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高兴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高兴呢。有人认为,这两人的争论在逻辑学意义上庄子是居下风的,他用的是诡辩。我们不考虑逻辑学,考虑的是庄子的思维逻辑。他把自己和鱼儿的意识打通,进到鱼儿的大脑里边去,物我合一了。&庄周梦蝶&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到底是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子也是一个&物我合一&。第三个是自然之美。我们很熟悉&庖丁解牛&,&庖丁&是干什么的,是个屠户,杀牛的,下九流,一身牲口的血,粪,有身份的人谁愿意和这样的人接触但庄子在这人身上发现了自然,发现了美,他的那些动作,所出声音,无不&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好比高妙的音乐,典雅的舞蹈。这里边有审美,也还是齐物:杀牛与宫廷中高贵的音乐舞蹈有同样的美在。第四个是超越与逍遥。《逍遥游》第一篇讲到鲲鹏,麻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大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几千里的翅膀,飞九万里高,要飞到南海去,飞六个月的时间。麻雀一看这老兄飞这么高,这么远,这么长时间要干什么呀就问它说,老兄这样你累不累呀你看我飞的就挺好,在这个林子里边我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上,有时候一下飞不到,休息一下就飞到了,我这就是最好的飞了,&飞之至也&,你何必那样呢庄子说这是&小知&和&大知&的关系。他又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个寿命长短差了多少我体会庄子是说两种超越,第一种是鲲鹏对燕雀的超越,因此陈涉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可以说是从庄子这里引出来的。但庄子的本意是第二种超越,就是小对大的超越:其实大可不必强调鲲鹏能飞那么高那么远有什么了不起,鸟儿自由自在就很好了,跟鲲鹏的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生活不要太多去比,都是一样。&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什么是&秋毫之末&,秋天兔子生出新毛的毛尖,那才多大呀庄子说那个最大了,没有比它更大的了。怎么理解自足为大,没有比自足更大的了。&秋毫&作为毛毛尖,已经自足,它就是最大。相比于自足的毛毛尖——秋毫来讲,泰山算什么,比它大的东西有很多。殇子生下来就死了,作为一个完满的生命,它已经自足了。相比起来,八百岁的彭祖算是长寿,但世界上好多生物,动物,比彭祖活得长久,他八百岁算什么啊。庄子在这里边告诉我们,人不要被这些大小,荣辱所束缚,要识破那是牢笼,要超然物外,悠然自得,逍遥自在,过洒脱的人生。下边他是用了老子法自然的意思:&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从自然之&六气&,阴阳,晦朔,雨晴。&六气之辩&的&辩&是辨别的&辨&,也是变化的&变&。说白了,就是庄子告诉我们:下雨的时候你出去打伞,天黑了你回家睡觉,饿了吃,渴了喝。  你别逆自然而行,就可以&游于无穷&,什么也不靠:&恶乎待哉&所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让我们做&至人,神人,圣人&,与儒家的圣贤一样,只是境界和方式不同。在庄子,求做圣贤的,不要想着自己,不要想得什么,不要想出名,不要想有什么功劳,有什么成就,这就很好。和老子一样,庄子也教我们人生智慧。佛家的东西,一下子不容易讲清楚,我尝试着讲讲看。佛家教我们看破红尘,无怨无悔。我对佛理做了一些研究,开始不明白,看《华严金师子章》,看注解也不明白,但后来慢慢就明白一些了,尝试着和大家分享一下。佛家的道理大体四条:第一个叫&空&,这是佛家观念最核心的认识。释迦牟尼最初讲的&四谛&就是要我们认识&空&。佛家讲&空&是讲各种事物的来源都是因缘和合,本来是空。据说华严宗创始者法藏给武则天讲佛,讲道理说不清楚,就用宫殿前的金狮子打比方。他说那个金狮子没有自性,是金子做成的。构成的材料经加热变成液态,&随能工巧匠缘&,靠着能工巧匠的手艺,&遂有狮子相起&。能工巧匠把金子化成水,灌到模子里,冷却后成为狮子。&起但是缘&,狮子的形象出现是因为缘的作用,故名&缘起&。任何东西都是这样。比如,今天我们做这个报告,我们有缘见面,这是个因缘和合,因为有儒学院,要组织讲座,刘老师操办,由于我对这个事情有一点体会,就来了,这件事就成了。那么儒学院,大家,刘老师和我,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等等,共同凑成今天这个讲座。我们这件事情有没有,我们通常都认为有,但是佛家看来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是很多个事情促成的,这很多事情又各由很多事情促成,事情的本质永远说不清楚,说不明白,这个事情就没有,就是空的。但这个事情还有,这个有叫做&色&。佛家释&色&为&质碍&,就是有一个东西在你的眼前,把你的眼挡住了,妨碍你的视线,这个东西就成为你眼中的&色&。我想佛家说的&色&可以叫做事物的表象。一种事物出现在我们眼前,形成了&色&,而这事物本质上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这个东西本质上是不存在,是&空&的。这个&空&不是真空,真空你什么都看不见。你看到这个东西,看到的是&色&,同时,能通过对事物构成的因缘和合道理的理解,悟出它本是&空&,这叫做&看破红尘&。你看这世界,表面是&红&,花花绿绿的,生活多美好呀,实际是灰尘,尘土,什么都不是。觉悟到&红尘,色空&就成了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悟&。第二个是唯心。佛家既然揭示了各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本质上都是个&空&,可这东西又存在,怎么讲这个事情经过仔细琢磨,告诉人们,这个&实有&是人的心想出来的。一切东西都是人想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所谓&万法唯心&。佛家的&法&,一指佛理,也称佛法,一指万物构成的结构。可以这样说:&色&是东西的外在表相,&法&是东西的内在结构。&万法唯心&就是说任何一种东西的构成,其实全是人心想出来的。  也就是说,任何东西本来都是空的,只是人们认为它存在,认为它是那样的存在。不仅事物的构成是想出来的,事物表象的&色&也是心想出来的,人们能够认识到事物本质只是个空,这些道理也可以通过人心想出来。这样,连佛法也是心的产物。一切唯心,一切唯识。认识&四谛&,&五蕴聚合&,&十二因缘&,&业报轮回&,&八识&的功能和运作等等,都是心,都是心能识的结果。第三个概念是菩萨救世。我们知道佛家有小乘,大乘两个大的派别。这个分别可能和释迦牟尼授徒有关。我们分析一下,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的广播,文字传播条件。释迦牟尼授徒讲道时坐在中间,他的大弟子,就是早来的徒弟坐在他眼前身边,后来的坐在稍远的地方,徒弟越多,越后来的就坐得越远。早期的徒弟形成上座派,地位较高,后来的弟子就形成大众派,地位较低。当释氏逝世后,徒弟中间渐生分歧。早来的徒弟对释迦牟尼比较了解,注重传授学说,只把师傅当做一个聪明的圣贤看待。后来的徒弟则说师傅认为先前的徒弟耳根子浅,不能明白太深的道理,所以讲的道理浅显,把那些人的道理称为小乘,而后来的徒弟接受了更深的佛理,成为大乘。他们所谓更深的佛理包括把释迦牟尼神化,说佛祖不是普通人,他有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他之所以成佛,是他祖上十几代像菩萨那样大慈大悲,修成了菩萨行,菩萨如白象形进到他妈妈的身体,他妈妈从腋下把释迦牟尼生出来。释迦牟尼一出生就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微妙好,不是凡人。这样就把释迦牟尼神化了。以后我们知道的关于释迦牟尼的神话大多来自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讲究菩萨行,普渡众生。小乘以罗汉为修行的最高果位,认为罗汉杀烦恼贼,受天人供养,已经成佛入涅盘。大乘佛教在讲罗汉的时候,却把罗汉排在菩萨的后边,再把佛排在菩萨的前边。菩萨行是有很积极入世意义的,它有个口号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随意能住,普渡众生的。但我想若依照佛理,这菩萨怎样救苦救难呢我们知道有所谓&千手千眼&观世音,有上千只眼上千只手,能随时发现任何地方有人受苦受难,立刻来解救。我们看过小说,电影,故事,你看菩萨来了有带天兵天将的吗没有!有二郎神,哮天犬跟着没有!他来了之后或者拿一个宝瓶,里面插枝灵芝什么的,来了之后或者洒点水,或者拿那个灵芝挥一下,立刻你就大难除去了。怎么除去有人逼迫你,他会把坏人赶走吗如果一对男女在小树林里谈恋爱,突然来几个歹人,男孩子心里很难受:挺身而出保护女友吧,有生命危险,撒腿逃跑吧,会失去女友,你呼叫观世音菩萨,那菩萨来了怎么解决问题他拿那个水一洒,或者拿灵芝一挥,告诉你:兄弟呀,什么东西全是空的!  这个例子或许不伦不类,但我想菩萨救世只能是一种精神,不能简单理解和迷信。第四个是&禅&。&禅&是佛教到中国最发展的派别,也比较复杂。&禅&的原文意是&思维修&,可理解为用静思的方式得道成佛,所以讲究&坐&。在坐中把一切事物连同自己的存在和思维都排除,进入空的境界。佛教在印度发展中还出现过一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这个学派讲究的&中&是在色和空之间,既不偏向把一切看为有,也不偏向把一切看为空,同时从一切色实际是空,进而认识到色本来就是空,空是由于对色的深刻认识得来,故也不离色,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就把色与空合而为一了。这个理解正与中国的禅宗相近,或者禅宗就是从中观学派那里得到了这个理解。于是原本是要人们看破红尘,出家遁世的佛,到了中国就变成行住坐卧皆是佛,劈柴担水皆是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禅宗了。这样信佛的不必出家,也不用去念经典,不用刻意去搞布施,做善事,戒什么,什么都不用,只心里有佛即是佛。&禅&的另外一层发展,成为一种交流的机巧智慧,用些绕弯子的话或不说话打哑谜手式,表达一个很深的意思,让你猜测,体味,成为官场名士交往的一种方式。以上是佛家的几个基本思想。我觉得儒,道,佛,禅这几个东西在中国历史上是一起发生作用,是对知识分子共同发生影响的。也大体分析了一下:中国读书人通常一开始都想在社会上有番事业,所以开始都读儒家的书。读了很多圣贤,道德,仁义,结果到了官场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很多的问题在圣贤书上没读到,结果或是被社会的大染缸给污染掉,或者自己还有一点良心,不想与贪官污吏为伍,那怎么办读点道家的东西,淡泊,明志,或者能够超然物外,不跟他们一般见识。然后,再进一步读点佛家的东西,所有东西全是空的,不必太计较,没评上教授,算了,那东西全是空的,没娶上媳妇,没关系,媳妇长得好坏,没关系。为什么呢,从刚才讲的,什么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她长得再美不过是一堆骨头,肉和血堆积到一块的东西,这有什么可爱的,所以恋爱大可不必为失去女友而割腕呀,喝药呀,上吊呀,跳楼呀,大可不必,全都是空的,全都看透了。这些话有点戏谑玩笑,但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意识境界是管用的,确实能排解郁闷,使人能够生存下去。所以说,儒,释,道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立德,明智,悟空,自化的智慧。  中国文化的缺陷是缺乏理性之根。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叫&实用理性&这是用康德的范式来讲。康德讲纯粹理性,实用理性,纯粹理性大体相当于离开现实实践生活层面思考纯理论性的东西,关于世界本体和认识的可能,方式,特点等等。这一层面,道家佛家应当说涉及一些,但与西方不同,儒家很少讲宇宙本体问题,主要关注人怎样在社会上生活,这属于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的层面。也有理性,但不完全,缺乏理性之根,结果是真诚动力不足。我理解的理性之根是&逻各斯&。什么是&逻各斯&可以叫存在的逻辑,因为时间关系不多讲。中国缺少纯粹逻辑思维,因此缺少科学求真的意识。儒道佛所教的智慧本身就有些问题,如孔子讲的&中庸&,说&执两执中&。&中&是最好的吗不一定,优选法,黄金切割法是0。618,0。618可能是最好的。孔子不懂优选法,就用当时最聪明的方法:做什么事不要做到偏向极端,找到两个头,做在它们中间,那样既不特别好,也一定不特别坏。这样一种方式慢慢形成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求极端,做的差不多就成的思维定势。差不多,凑和,成了我们常用的好词。问你工作怎么样马马虎虎吧!问你小孩学习怎么样,马马虎虎吧!问你老婆长得漂不漂亮,马马虎虎吧!这里面也含着智慧:你说你工作好,收入高,你孩子学习好,你老婆长得漂亮,人家都会嫉妒你。马马虎虎,既不说不好,也不说好,这样,大家心里都很平衡,彼此彼此,马马虎虎。另外,们的传统文化造成迷信,多神崇拜。儒家还好,基本上视它为人文学说。道家和佛家本来都是人文学说,硬把它弄成一种宗教,一种信仰性的东西,当成一种神来崇拜。今天信佛,信道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信的为何物,花很多钱到庙里去进贡上香,他求的东西恰恰是佛家所讲的不该求的东西,许多民间拜的东西都是从佛道的学说中附会出来的。再一个,中国文化偏主观,崇尚人,没有西方格位化上帝的观念,因此重强权,官本位,等级制,人治,裙带关系,自私,虚伪,都与此有关,这些本来都是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但是时间关系不多说了。西方基督教信仰以真诚的信为基础,相信有一个真正的上帝以我的行为报应我,有一个真正的耶稣基督为人受死,拯救人脱离罪恶和死亡,并且要人不再犯罪。所以真正相信的,不敢也不愿意做坏事。认真做事,说实话,不可以说假话骗人,这是基督教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格位化上帝这个信仰给予的一种东西。超越世俗的上帝,可认知,领会,坚持的来自上帝的绝对真理,超越于人类权势话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个人为捍卫真理,不惜与世俗强权,群势,以至教廷教权殊死抗争的殉道精神,政教分离传统形成的权力制衡观念,基于人的罪性理解而产生的批判精神,等等,构成西方文化中的理性观念。中国没有这些东西。中国的特点是文化依附于权势,自立时不用:孔孟能够自立,没有王侯接受他们的思想。  为用时不自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了附庸政治的东西了。讲的很平实的时候不被看重实践:你看孔孟讲的东西很平实,我们现在读了还觉得很实在,但古代有多少人真正实践它现在我们能实践多少不容易,做不到。所以讲的很平实的时候没有效果,只有像董仲舒那样,把这平实的道理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结合起来,那才管用;宋明理学把儒家道理和天理结合起来,神圣化,那才有用,但是一到这时候,天理就成了杀人之具了。这是我们中国文却化内在的一些矛盾的地方。好的东西不容易发扬,弊端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容易扩大,我编了几句话,可能有点过分:&圣贤适成傻瓜伪善&。我们学儒家做圣贤,人家说真傻!学道家超然物外,不计较得失,人家说真傻。不仅人家说,自己也常觉郁闷,终于学不来,做不到。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有些道貌岸然的人表面上仁义道德,可能一肚子男盗女娼。&中庸铸造马虎性格&,刚才分析了,不再多说。&仁礼形成私欲等级&。上面谈到,孔子讲爱有等差,出发点在哪里在自己。一切的爱是从爱自己发出来的。这样的理解其实很实在,也能令人信服,谁不爱自己啊爱自己才爱爸妈,爱亲人,爱他人。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中国人自私的根子也在这里。西方信基督教的,你第一要爱上帝,其次要爱人如己,所以基督教讲的爱并没有讲要爱自己。(有同学插话:爱人如己,首先是要爱自己。)对!这位同学说的也对。但基督教教人爱自己是要得永生进天堂,为了得到那个永生的自己,就要把今生都用来爱上帝,爱人,像基督那样,舍己爱人救人。&老子教人阴谋诡计&。老子有段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将欲灭之,必固兴之。&有人说,这是教人阴谋诡计,但也有人说这只是教人守弱。但以守弱的方式得强,总不太光明正大吧&庄释导人进入空门&。庄子和释迦是引导人进入&空&的,是退隐的。还有&禅学使人陷入混世自欺&,这些因时间关系不多解释了。以上是说传统的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前面已经说到。总的感觉,传统中好的东西对个人私德的修养有好处,不好的东西是造成社会公德方面不良的原因。  梁启超在1902年写《新民说》时说到中国人一般私德好,公德差,原因在此。这些消极的东西有待于现代民主,法治,理性文明的改造。最后,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谈几点浅薄看法:第一,要明确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只是客观历史进程,也是价值选择问题。我认为,那些说中国现在没有文化危机问题,没有文化建设问题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当下的文化是有问题的,要有重建意识。重建不是简单的弘扬传统,要有改造意识。第二,我们文化的改造要从实际出发,从今天的实际出发。今天的实际是什么,我觉得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个是&五四&的遗产,今天我们不可以绕过它。&五四&猛烈批判传统,肯定有它过火的方面,但有它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把它完全扔开。要认真对待这些批判,反思这些批判,也来观察传统。再有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今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执政党和我们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我们的新传统。刚才讲到,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历史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能忽视它。所以今天的文化重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或者说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构建在新的文化中。第二个就是市场经济社会生存的现实,这是谈文化不可回避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产生于过去的农业社会皇权专制条件下,今天进入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了,弘扬或改造一定得考虑这个现实和这个现实给人的影响。第三个就是全球化世界,这个全球化对我们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全球化使我们走向世界,和全世界人共享最先进的现代生产力成果,分享现代文明提供的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我们建设现代文化,要用更开放的眼光,总结全人类的文化。政法大学建立儒学院,我觉得是个很好的事情。很难想像政法大学需要建个儒学院,政法是要搞法治的,法治是现代化文明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要和儒学怎么样结合我们有这样一个条件,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我今天还要特别讲一下,刚才已经提到对基督教文明要特别予以重视。我在去年我们儒学院召开纪念五四90周年研讨会上说过一个看法:&基督教里面充满了理性&,但没有解释。一般认为基督教是讲神迹,信仰,哪有什么理性啊但是基督教里,事实上它的一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理念或教义的东西,都是有理性的。比方说&存在&或&是&是西方哲学本体论思考的基本问题,《圣经》中讲上帝的名&IamwhoIam&,就可译为&我是&。又如&逻各斯&,基督教理念或文化中把基督耶稣就当做&逻各斯&,英文辞典中就有这个解释。  《圣而经》里说基督耶稣,既是始,又是终,他参与创造了世界宇宙人类,又道成肉身,进入人间,解决人类&罪&的问题,被钉经历了死,又复活,末后要来审判世界,正像一个联系造物主和被造物,物与人,义与罪,过去与未来,生和死的&逻各斯&。基督教讨论了生和死,世界由来和归去,罪与罚,苦与盼望,爱与牺牲,永恒与短暂,有限和无限……等等问题,其中许多是儒释道不回答或不能清楚回答的问题。上帝信仰在西方有极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西方的近现代文化或者现代文化,可能不像我们过去理解的那样是否定上帝的结果,而是对理解上帝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我们过去以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是反基督教的,可能不那么简单。它是反中世纪教皇权力的。现代西方文化不是离弃而是以一种新方式继承了基督教,马克斯韦伯肯定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而常说的自由,平等,博爱,法治,契约等现代观念都可以在新教对《圣经》的解释中找到根据。正因为这样,西方社会转型文化从前现代到现代就没有经过像中国文化那种我们所说的&断裂&。我曾研究过五四知识分子理性之根缺失的问题。五四时代的学者缺少西方古希腊哲人对世界本根的追问,缺少基督教这样一个把世界的理性和人的生存理性结合起来,即统合上帝与人,生与死,本质与现象,过去与未来的完整的理性思维系统。胡适实用主义不必说。鲁迅,陈独秀都如此,而这是中国文化自古及今共有的一个缺陷。所以,我觉得当下的文化建设要重视这一方面。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多种文化并存,要提倡并积极从事东西文化之间的对话,提倡理性的抉择。理性是要容纳更多的东西,是要求真的,理性要求立异,不断创新前进,但又要求认同,在对话讨论中发现真理,认同真理,要以和谐的文化建设和谐的社会。讲的超过了时间,不好意思,谢谢大家。  刘丹忱先生:我们抓紧时间,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向朱教授请教。  问题一: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获奖者预言21世纪人类要发展下去,唯一要依靠的是孔子的智慧,我想请问您,我们应该如何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推动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你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我刚才讲的儒家或传统中的积极方面,都应当汲取。大体上,我认为对个人来讲,传统的特别是儒家积极的给我们智慧的东西很多。但我们在社会生活,不仅自己有智慧,能够做得好些,还要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梁启超说过中国人私德好,公德不好,我们熟悉一句话:&各人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我是觉得儒家有些消极的东西要好好改造才能更好。至于你刚才提到的那个说法,我似乎也听过,但只算一家之言吧。孔子要解决全世界的问题,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但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一定会对解决今天世界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有意义。  问题二:教授您好,我想请教您一下,在现在的中国,我们应怎样来继承,批判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关心这个问题,谢谢。  如何继承和批判,我觉得要深入分析。我刚才说到——当然我说的可能浅显,你们搞儒学研究的会更丰富,更深入地发现儒家可以为今天所用的东西。我觉得今天知识分子搞研究包括搞儒学研究的很多人有社会责任感,但也有一些书呆子气,这也是知识分子共有的缺点,不能把研究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所以我们的研究一定要考虑到能不能在社会实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球化的情况下,在各种诱惑具来的情况下,儒家的哪些东西我们真正能够认同,能够去实行,这很重要。还有它没有的东西,刚才说到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这些都是现代文化的内容。我去过日本,感到日本的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法治他们落实的非常好,不像我们有那么多的法,却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走后门的,说假话的,这些现象我们政法大学的学生肯定都不陌生。我们中国人能够上法庭上去做证人的不多。我们有了矛盾怎么解决问题许多人的的理念是出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先来个强词夺理。为什么这样值得思考。我认为需要用基督教来改造,西方人在法庭上要手按《圣经》起誓,表示上帝面前说的话,每句都是真的。他真是那样信,也那样行。日本人也认真,他们有神道教的影响,有心底里的敬畏。我刚才说的我们的那种由儒家中庸,庄子齐物,禅宗观念造成的差不多,马马虎虎,无所谓等,需要通过对话,经过基督教文化的改造。  问题三:谢谢老师,我想问问您怎么理解普世价值,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下,自由,民主,人权已经超越了中西方的领域,成为了一个国际的概念,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在国际上运用这些概念,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否具有一些普世价值的因素,如果有的话,如何把它推向世界,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这种自由,民主,人权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和普世价值之间的差距。  这又有不同的看法,坦率的说我还是认为应该有普世价值的,否则,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也就没有意义了。你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如何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生作用,我觉得这是其他国家人民的问题,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就是我们在考虑文化问题的时候,确实要多从我们出发,虚心的人总是看别人好的东西,我们来学,而不是把我们好的东西一定要给别人,我想孔子的意思也是这样。我们的问题是要让我们如何更好,所以要考虑西方哪些东西对我们有价值,我们就要吸收过来。至于我们的东西怎么出去,人家愿意学习什么,我们就给人家什么,人家不愿意学习,我们就不要硬塞给人家。现在全球有500多所孔子学校,但据说大多变成学汉语和少林功夫的地方,我觉得这样我们有点得不偿失。  问题四: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要去哪里寻找理想和人生价值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当然首先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其次,我认为我们确实要对社会有一点责任感,所以我有这么个想法,我们去传统文化当中去学好的东西,对我们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包括苦闷的时候念念古诗,可以缓解我们的紧张心情。但问题在于,传统文化在历史当中的作用到底怎样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同意刘泽华先生的一些分析。我也是搞历史研究的。我觉得价值这东西,不是说好就一直都好,传统是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作用的,它对整个社会来讲造成了很多不好的结果。中国文化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大一统秩序的维系,另一方面,等级制度,官本位,个性的压抑,难得公平正义,等等,也与它相关。今天我们要为社会尽一点责任,就要从怎么样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有理性,从怎么样让大家都能生活的更好这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在这里边,把我们的能力智力贡献出来。  问题五:朱老师,您好!刚才您没有讲到法家,法家对中国传统影响也很大,我想问您是否认为法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法家我知道的比较少。它大体上可以和道家划到一起,这个很有意思。韩非子讲法讲的也挺粗浅,跟我们现代的法不一样。他讲法主要讲&刑名&之学。君主掌握着大权,督促臣下做事。所谓&刑名&,那个&名&我理解就是说,我给你臣下规定的责任,义务。你干出来怎么样是&刑&。刑名要相符,我就赏你,不相符,我就罚你,权力掌握在君主手里边。因此,他这个法造成的是专制的结果。韩非的学生李斯给秦始皇的建议是焚书坑儒,不要老师了,&以吏为师&,结果秦二世就亡了。这是历史的教训。我只能说这么多。  嘉宾简介:  朱志敏 &男,1953年9月生,吉林省海龙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教授。1970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后相继做小学、中学教员。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到1991年连续攻读历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1982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五四时代民主观念的特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李大钊与胡适》、《毛泽东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等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五四民主观念研究》、《李大钊传》等学术著作。现为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北京市李大钊学社理事。编辑:李新0相关文章高清图集&&|&&头条推荐江阴胡山源,标榜“为文学而文学的”弥洒社主干。胡山源的一生与鲁迅没有交集,用...2014年,堪称“创客元年”,数以万计的创业者投身互联网“创客运动”。201...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创意市集2014年作品展卖会(冬季) ——"让艺术融入生活"...放学后,两个小朋友一起跑到大院里,在土堆上玩打仗,和狗在一起奔跑,或是拿大剪...《大秦帝国》中的秦国变法所体现的是披着“法治”外衣的王权强制力,说到底,恰恰...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到了21世纪,我觉得日本人也变得不再如...南都网文化频道编辑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南都网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都网官方微信用UC浏览器扫一扫收藏南都网手机版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四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