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没有课小组调查了有关6的知识。一个星期我们今天没有课上5天课,一共上多少课

北师版3年级1-5单元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 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
3.能正确的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树有多少棵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页内容。
1、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自制教学图片、卡片。
数字卡片(数字1~9、10~90、200、500)。
过&&&&&&&&&
教 师 活 动 及 意 图
学& 生& 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要求把话说完整。)
3.学生独立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自己所列算式的含义,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5.重点讲授:20&3=60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小树。
计算方法如下:
1)用乘法的意义计算:
20&3=20+20+20=60
2)用乘法计算:
&& 2&3=6(棵)
&& 20&3=60(棵)
学生认真看图,明确图意。
同桌互说。
列式解答。可能有以下情况:
(1)20+20+20=60(棵)
(2)20&3=60(棵)
小组交流。说方法。
全班交流20&3=60的含义。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 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或者因为2&3=6,所以20&3=60。
6、练习:教师用数字卡片出题。
&& 1)类似例题的口算。
如:卡片2&& 卡片20
卡片2&& 卡片60
指名学生口算,学生集体读算式和得数,并交换因数位置再读一遍。
辅导:2&50=100因数里有一个“0”,但是得数有两个“0”,是怎么回事。
& 2)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相乘。
出示:6&200
&&&&&&&&&&
&&&&&&&&&&
&&&&&&&&&&
让学生说算法。
7、让学生说一说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交流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试一试。
1.根据所学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想法。
注意:5捆的计算得数。
2.引导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反馈结果说方法,最后观察比较找规律,说说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说算理。
三.练一练的第三题。
学生先仔细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有的学生以为是每顿),再解答问题
(1)帮助学生审题。第一个问题:需要用哪几个条件解答?一天是多长时间?第二个问题:一星期有几天?有的学生认为是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
学生练习口算,并说算法。
学生探索口算方法。
学生交流,并进一步加深印象。
独立完成。
独立计算。
竖着看找规律。
同桌互说。
仔细观察图。
看清题意。
列式解答。
天?有的学生认为是五天,有的认为是六天。在此明确一星期是七天。
&(2)提问题: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两个问题提问题。改变数字(注意在学生计算能力范围内)。
四.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同桌之间用数字卡片进行你问我答的口算游戏,还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该游戏。
五.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先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再相互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学生自愿说。
回家完成。
小树有多少棵
&20+20+20=60(棵)或:&&
20&3=60(棵)
想: 2&3=6
答:小树一共有60棵。
需要多少钱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5页内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实物投影仪。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找信息、提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重点讨论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
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
1)用乘法的意义计算:12+12+12=36(元)
2)乘法的口算方法:
10&3=30,2&3=6,30+6=36(元)
学生理解图意。
提出问题。
如:“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等。
学生独立列式后,互相交流。
算法可能有:或等。
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或12&3=6&2&3=6&(2&3)=6&6=36(元)
3)渗透列竖式的方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的算法很多,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正确的算法教师要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
2.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第(1)、(2)个问题。(1)先说说是几个几?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再全班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
2.练一练的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解题思路:
1)审清题意:第一问,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不是问一卷的,而是问小明买2卷,小玲买3卷所拍的照片;谁买的胶卷便宜?不是问一卷的价钱,而是问每人总共所花的钱数。
2)第一问:让学生选择,用哪几个条件可以解答,并做出标示,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说清楚算理,列出乘法算式。
3.练一练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反馈交流。(教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帮助。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后交流。
同桌互说。
列式解答。
讨论交流。
列式解答。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独立填表。
反馈交流。
学生自愿说。
学生审题。
学生解答。
第二问:根据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以上条件,哪些是对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做出标示。说说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说清楚算理,列出算式。
谈自己的收获。
1.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5页的第1题、2题。
(先独立计算,再说算理。)
学生解答。
需要多少钱
问题一:12&3=36(元)&&&&&&&&
想:12+12+12=36(元)
或:10&3=30,
30+6=36(元)
答:买3个泳圈需要36元钱。
问题二:15&3=45(元)
想:15+15+15=45(元)
或:10&3=30,
&30+15=45(元)
答:买3个球需要45元钱。
练习课(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页内容。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巩固练习。
1.集体完成第1题。集体订正。
个别学生正确率还不够高,错误2~3道,还要继续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2.完成第2题。
(1)学生先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说出解题思路。
(2)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一问题:指导学生列算式和写答语。书上的问题是一句话,学生写答语的时候也只需要写一句答语。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模仿第一个问题提一个问题。
3.完成第3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或“=”,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学生自己完成。对全对的学生进行表扬,给自己画三颗星。
理解题意。
列式解答。
小组交流。
集体订正。完成书写正确的进行表扬,得两颗星。
提数学问题。
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有:观察每道题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特点,找规律直接填出。或通过计算,比较结
15&4&& 14&5
引导学生看得数,得出结论:交换乘数的位置,积变。
4.完成第4题。
(这道题呈现的信息比较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多,要培养学生正确选择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先独立完成这四个问题,再对前三个问题反馈,最后组织学生研究第(4)个问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购买方案。
注意:第二问:100元够吗?只需要比较大小,不需要算出多余多少钱。第三问:应找回多少钱?要计算结果。第四问:没有几样商品的价钱刚好是60元,这时估算哪几种商品的价钱接近60元,或者把某一样商品多买几个,如:4个皮球。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题、第4题。
& 对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得两颗星。
看清题意独立解答。
对前三个问题交流反馈。
研究设计购买方案。
学生自愿说。
作业本上完成。
练习课(一)
苹果:16&4=64(元)
14&4=56(元)
答:买4箱苹果和4箱梨分别需要64元和56元。
练习课(二)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页内容。
1.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提高计算正确率。
实物投影仪。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5题。
(1)互说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
& 学生正确率高。
2.完成课本第7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计算。
对证、说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后讨论解题思路:“怎样检查交来的钱数对不对?”
(2)检查计算结果。
3.完成课本第8题。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生活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1)学生说图意,并提出问题。
& (2)组织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共同研究设计方案。
& (3)组织汇报交流。(学生的方案很多,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肯定和鼓励。)
& (4)组织学生讨论:“哪一种租车方案最省钱、最合算?”
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讨论。
计算检查对错。
理解图意,提问题。
小组研讨。
汇报交流各种方案。
(5)解题思路:先看租一辆车的价格,估算按人头算,每人多少钱?由此知道哪种车便宜;在以上基础上,仅着便宜的车坐满为原则,空的座位越少越合理。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计算各种方案。
比较得出答案。
学生自愿说。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6题。(该题是解决“倍”的问题,要把具体的情境和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
作业本上完成。
练习课(二)
50&1+20&6+10&4+5&12+2&18+1&14=320(元)
40&8=320(元)
320元=320元
答:交来的钱数正确。
参观科技馆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9页内容。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情境,利用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尝试列出算式。
2.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的算法很多,只要合理,都应进行鼓励。)
3、练习:数字卡片随机出题:
&& 1)先出整十、整百除以一位
学生边听边思考。
列出算式:60&2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想乘法做除法”的思路;
(2)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等等。
(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 2)再出示整千除以一位数。
4、小结: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试一试。
1.完成课本第8页的第1题。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比较每组上下两个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完成课本第8页的第2题。
(1)&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在组内交流说想法。
(2)& 观察比较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练一练。
1.完成课本第9页的第2题。
(1)学生结合图说题意。
(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计算比较。
集体对证。
指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发。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对证答案,交流算法
学生的发现肯定会很多,只要想法合理,表述清楚。教师都应鼓励。
结合图表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板演,其余本练,集体对证。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发现,并指明在班上汇报。
2.完成课本第9页的第3题。(学生先尝试独立列式解答,组内交流想法,再集体对证。)
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3.完成课本第9页的第4题。
可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此游戏。(巩固学生的计算技
列式解答。
讨论交流想法。
集体对证。
比赛计算。(每组所有的同学都做完为优胜)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的第1题。(先独立计算,再说算理。)第四题:脱式计算。
学生自愿发言
作业本上完成。
参观科技馆
& 60&2=30(人)
想: 2&30=60,
或想& 6&2=3,
答:平均每辆车坐30人。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11页内容。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从图中发现信息,尝试提出问题。(选择与课本问题相同的解答)
2.学生自己尝试列出算式。
3.小组同学共同探索 “36&3”的算法。(可借助小棒)
4.全班汇报交流思考方法。(允许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对书上的第一种方法不是很懂:12是怎么想出来的。老师可以给予指导:用乘法想除法得数,即3乘多少得36,36是个两位数,3乘最大的一位数是9,得27,比36小。那么是个两位数,3乘几得6?3乘几得3?这样就得出12。
还有的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让会的学生写到黑板上,但是基本上不完整,老师给予纠正。
还有的学生用个位上的6除以3得2,十位上的3除以3得1,这样计算比较快。
仔细看图。
发现信息。
提出问题。
学生列出:36&3
讨论交流,探索算法。
汇报交流算法,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各种算法的合理性
学生说算法。
二.试一试。
1.完成课本第10页的第1题。
老师把题抄在黑板上,师生一起做。同桌之间互说口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口算填得数。
说口算方法。
交流发现了什么。
2.完成课本第10页第2题。
仔细观察,结合图意理解题目,尝试列式(先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
集体对证。
三.练一练。
1.完成课本第11页的第2题。
(1)看清题意,尝试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 注意:单位是“倍”的时候不写。
(2)引导鼓励学生仿照上面的1、2两个问题提问。也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乘法应用题),并尝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存入问题银行)
2.完成课本第11页的第3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根据问题选择信息的能力。)
(1)独立理解题意,尝试解答前两个问题。
(2)反馈交流。
(3)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的第1题。(先独立计算,再说方法。)
尝试独立完成。
集体对证。
集体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自己所喜欢的问题
看清题意,列式计算。
讨论交流。
指明班演,集体对证。
尝试解决提出的新问题,(不能解决的存入问题银行)
学生自愿发言。
作业本上完成。
36&3=12(组)
或者想:&&&
答:可以分12组。
练习课(二)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2页内容。&&&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2页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同桌之间交流发现了什么。再一次强调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计算观察发现了什么。
集体对证。
2.完成课本第12页的第2题。
看清题意,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3.完成课本第12页的第3题。
独立完成。(指明板演,其余本练)
集体对证。
4.(可以比较相同棵数的总价;也可以比较单价。)
(1)学生先独立看图,理解题意,思考怎样比较,尝试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反馈。方法不同,但比较的结果是一样的。(可以比较相同棵数的总价;也可以比较单价。)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尝试解答问题。
讨论交流比较的方法,集体验证。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学生自愿发言。
三.布置作业。
课本第12页的第4题和13页的第5题。
(第4题:让学生思考这样题的解答办法,分乘除法两种情况分析。)
(第5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或“=”,再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作业本上完成。
学生的思考方法很多,可能有:
(1)观察每道题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特点,找规律直接填出。
(2)通过计算,比较结果填出。
板书:&&&&&&&&&&&&&&&
练习课(一)
(1)& 60&2=30(袋)&
答:可以装30袋。
60&3=20(袋)&
答:可以装20袋。
(3)& 60&6=10(袋)
&答:可以装10袋。
练习课(二)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3页内容。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3页的第6题。
自己看图,结合图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帮助学生理清楚思路:先算出3个足球花掉多少钱?再根据问题是算每份数,再用除法计算。
2.完成课本第13页的第7题。(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独立填表。
(2)小组交流算法。
& 引导学生小结次种类型题的解答方法,分乘法和除法两种类型,让学生明白算理和解题思路。
尝试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集体对证。
填表交流。
集体对证。
3完成课本第13页的第9题。
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尝试做,再讨论交流想法,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题目比较长,一边读不懂,建议学生再读一遍)
(尽量让学生多说,发散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问的问题: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三.布置作业。
课本第13页的第8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再独立计算,再同桌互说运算顺序。
学生解答问题的策略可能有:
(1)先计算60&3=20(页),
20&7=140(页)
所以一星期看不完。
(2)想:3天看60页,则6天看120页,剩下的30页一天看不完,所以一星期看不完这本书。
(尽量让学生多说,发散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提出的建议合理,都应给于表扬和鼓励)
学生自愿发言。
作业本上完成。
练习课(二)
60&3=20(页),
20&7=140(页)
所以一星期看不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在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块正方体。
4块正方体。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能正确运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
1、一年级下册: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二年级上册: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后续学习的内容: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方体的形状。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4页内容。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块正方体。
4块正方体。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操作活动——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指令尽可能少。)
1.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游戏的方法。说明游戏注意什么?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要用上、下、左、右、前、后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同桌之间开展游戏。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进一步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 4.讨论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认真观察游戏的过程。
同桌互说游戏方法。
听清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教师说、学生搭。教师的指令有:“竖着摆3个”,“在下面的正方体的右侧放一个”,“在最前面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等。
进行你发指令,我搭图形的游戏。
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学生自愿说。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玩这样的游戏,看谁说的指令少,搭的又快又准,有红星奖励。
回家完成。
搭一搭(一)
你发指令,我搭图形。指令尽可能少。
搭一搭(二)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页内容。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块正方体。
4块正方体。
学 生& 活& 动
一、教师活动及意图
操作活动——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指令尽可能少。)
1.师生活动示范。
让一个学生搭一个立体图形(教师给3块积木),教师不看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运用正面、侧面、上面等词缩小猜的范围),全班观察,让学生说游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 2.同桌之间开展游戏。
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正确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成立体图形所用的正方体的个体。)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 3.讨论交流、演示。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玩这样的游戏,看谁说的指令少,搭的又快又准,有红星奖励。
认真观察游戏的过程。
学生进行游戏。
学生交流。
师生交流。
学生自愿说。
回家完成。
搭一搭(二)
&提问、判断搭立体图形。
指令尽可能少。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6~17页内容。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4块正方体。
4块正方体。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6页的第1题。(该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要注意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用正方体学具搭出教材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
集体对证。
学生先认真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讨论交流。
集体对证。
2、完成课本第16页的第2题。(该活动要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
3、完成课本第17页的第3题:搭一搭、填一填。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5.& 成课本第17页的第4题。&
(让学生借助方格纸画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师也可以挖深,比如出示一个画好的形状,引导学生搭出从正面或侧面或上面看是这个形状的立体图形等。)
二.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搭一搭、看一看。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试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搭出立体图形观察后再画。)(要用直尺、铅笔作图)
学生自愿说。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
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教学目&&&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重量。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K12资源库、实物投影仪、各种秤、天平、实物(2分硬币、500克一袋的食盐、一千克苹果、一千克沙子、一千克棉花等)
铅笔、尺子、2分硬币、500克一袋的食盐、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掌握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初步形成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3、单元测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千克、克、吨的认识;体验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第 一 课 时
千克和克的认识。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8、19页。
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2、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初步形成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认识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实践活动所需的天平、秤等工具及实践活动所需的有关实物。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2、师生互动。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 要知道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工具?教师出示教学图片或实物教具。
学生将自己背同学的感受谈一谈,感知人是有轻重的。
学生比一比课桌上的物体,掂一掂,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用秤称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的重量正好是1千克。
学生动手感知1千克的重量。
拿出一些物体让学生感知是否和1千克接近。
你身边的哪些物体接近一千克。
拿出各1千克的棉花和铁,哪个重?为什么?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以千克为单位?
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以克为单位的物体的重量。
让学生感知“克”是比“千克”小的质量单位。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a、称一称。
b、掂一掂。
c、估一估。
d、找一找。
e、猜一猜。
f、说一说。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1)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2)称物体的重量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天平帮助学生称。
4、单位换算
①理解1千克=1000克。
②知道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课本第20页练一练1、2题。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乒乓球重1(&&&&&&&&
一管牙膏重100(&&&&&&&
一只鸡重4(&&&&&&&&&
)&&&&&&&&&&&&
一个小朋友重
3、实践活动(课本20页)
四 、课后交流。
1、请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学生通过 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
学生说出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学生自愿完成。
板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
&&&&&&&&&&&&&&&&&&&&&
1千克=1000克
第 二 课 时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并认识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起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建立起吨的质量观念,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收集有关“吨”的知识。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一头大象让学生猜一猜一头大象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1吨有多重
师:知道了一头大象的质量约3吨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看一看,算一算。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景,并让学生推算1吨等于多少千克。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的质量大约是1吨&&&&&&&&&&&
(2)一桶油约重100千克,10桶油约重1吨
(3)1袋面粉重50千克,20 袋面粉约重1吨。
(4)我们每人约重25千克,40个人约重1吨。
师:现在你知道1吨有多重了吧,看看这些图,再闭上眼睛回想一下。&&&
2、请学生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3、小组讨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1吨=1000千克
思考后猜大象的重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千克、克与吨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学生看情景图,并推算1吨等于多少千克,体会1吨有多重。
学生回读,知道意思。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可以从大到小排,也可以从小到大排。
小组讨论。
学生回读,知道意思。
4、用“t”可以表示吨,如:3吨=3t。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吨做单位?
5、结合课本21页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每副图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课本22页1、2、3、题,
2、数学活动:“曹冲称象”的故事。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补充题:形如第22页第1、2题的题型。
学生尝试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互相补充。
桥头标有“50t”表示桥的承重力不能超过50吨;“这车煤有4吨”说明煤的重量是4吨。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a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
b、讨论:曹冲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称象?
c、计算这只大象有多重?
d、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及计算的方法。
学生自愿完成。
作业本上完成
板书设计:&&&&&&&&&&&&&&&&&&
& 1吨有多重
&&&&&&&&&&&&&&&&&&&
1 吨 = 1000
千克&&&&&&&&&&&&&&&
第 三 课 时
练习四(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24页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巩固千克、克的认识
解决与千克、克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设施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学过那些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吨、1千克、1克有多重?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二、 练习。
1、23页1题&&&&&&&&&&&
教会学生读秤上的重量数。
2、23页2题&&&&&&&&&
&&估一估,再连线,培养学生初步的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23页3题&&&&&&
师提问: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各组比赛完成。
补充练习:
400千克○1吨&
&6吨&#千克&
&3000千克○3吨
11吨&#千克&&
3000千克○4吨
4、24页4题
小组抢答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联系生活实际估一估,再独立连线,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思考后回答,交流方法。
小组竞赛完成。
小组抢答,交流方法。
三、 深化练习
1、教师补充练习,采用方式:
抢答式、提问式、互问式等。
2、24页5、6题
独立思考,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补充形如第23页第3题的题型。
独立思考。
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学生自愿完成。
作业本上完成。
板书设计:&&&&&&&&
练习四(一)
&&&&&&&&&&&&&&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第 四 课 时
练习四(二)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25页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解决与千克、克、吨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教学设施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点明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深化练习
1、24页7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先请学生说明图意,请学生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全班交流。
&2、24页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对问题的学生组内成绩较好的同学能在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进行帮助,重视因材施教和个别指导。
3、25页9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答方法。
过桥的动物的总重量不超过1吨即可。
(本题方法较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25页10题
这是一道实践性的练习,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10克10克 的称5次。
b、先称30克,再称20克。&&&
c、先称两个20克,再称10克。
学生尝试回答。
学生独立观察7题的图片,思考理解图意,并尝试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观察8题的图片,思考理解图意,并尝试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先说出这副图的意思,再独立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也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
先让学生实践操作,再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解答,再进行交流。
2、25页11题
a\本题是一道训练数学思维的问题,渗透代换的数学思想。
b\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先将1、2天平的左右两端分别相加,得3个梨+3个苹果=8个桃的质量,所以1个梨+1个苹果=3个桃的质量。
c\解题的方法不只一种,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补充克、千克、吨进率的换算填空题。
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解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自愿完成。
第 五 课 时
搭配中的学问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6--27页。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具体过度到抽象。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演示的一些模具、多媒体教学设施
演示的一些模具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二、 实践体验,建立初步的搭配方法和思路。
1、提问:从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哪些属于荤菜哪些属于素菜呢?我们平时的食谱怎样搭配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图2的问题解答:教师关键在于帮助学生以图1的解答方法和思路为依据,灵活解答图2的问题,在利用列举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列举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列举才不会产生遗漏或重复列举。
3、图3的问题解答:
答案:共有6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27页1 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先说说图意,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方法,适时指导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27页2题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独立观察图1的内容,分别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有哪些配菜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独立分析,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交流,得出答案。
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列举才不会产生遗漏或重复列举。
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独立分析,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试着找出较为简单的方法。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思考方法。
可以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解答此题,也可以将题中的“路”抽象为“菜”。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指名讲清解题思路和方法。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思考方法。
学生自愿完成。
五、布置作业。
补充用2、3、6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作业本上完成。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4、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6、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运用乘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K12资源库、实物投影仪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0课时、机动2课时
1、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2、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单元测试。
第 1 课时&& 购物
购物(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8---29页。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书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及竖式书写法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挂图、多媒体
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若干张。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他要和我们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1、出示教学挂图,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列式?
3、将学生所列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准备。针对“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并列出相应算式。
4、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如何列式。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根据挂图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买柜子、桌子和椅子共多少钱?
2、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3、买5张桌子和2个柜子需要多少钱?……
学生讨论如何列式。
(1)动手操作、尝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12&4应该如何计算借助手中的人民币摆一摆,想一想。
(2)、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培养合作意识
(3)结合教学挂图和算式,引导学生理解12&4在算式中的意义,明确12&4就是求4个12或12个4是多少。
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乘法。
2、组织学生比较、讨论两种解法,明确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用个位相乘的积做个位,再用十位相乘的积做十位。
&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多样化,同时要注意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加以指导。
3、试一试,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请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计算12&4。
学生讨论两种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订正。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 12+12+12+12=48(元)
&&&&&&&&&&
&&&&&&&&&&
&&&&&&&&&&
②& 12&4=48(元)
&&&&&&&&&&
学生要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口算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213&2=426(元)
&&&&&&&&&&&&&&&&&&&&&&&&&&&&&&&&
&&&&&&&&&&&&&&&&&&&&&&&&&&&&&&&&&&&&&&&&&&&&&&&&&&&&&&&&&&&&&&&&&&&&&&&&&
&&&&&&&&&&&&
答:买2个书柜要426元。
4、再次组织学生比较以上乘法算式,比较归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第29页第1题。
组织学生讨论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全班齐练,集体订正,对优胜者进行鼓励。
2、第29页第2题。
指名叙述运算顺序后,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3、第29页第3题。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第29页第4题。
明确:谁是谁的3倍?,学生独立解答。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补充一些竖式计算试题。
学生尝试比较归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学生互相之间说一说竖式书写中乘的顺序,然后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观察图,理解图意,完成第3题下面的表格。
学生自愿完成。
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
&&&&&&&&&&&&&&&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12+12+12+12=48(元)&&&&&&&&&&&&&&
12&4=48(元)
&&&&&&&&&&
2&&&&&&&&&
&&&&&&&&&&&&&&&&&&1&
&&&&&&&&&&
2&&&&&&&&&&&&&&&&&&&&&&&&
&&&&&&&&&&
2&&&&&&&&&&&&&&&&&&&&&&&&&&&
&&&&&&&&&&&&&&&&&&&&
答:买4把椅子需要48元。
213&2=426(元)&&&&&&&&&&&&&&&&&&&&&&&&&&&&&&&&
2&&&&&&&&&&&&&&
&&&&&&&&&&&&&&学生练习处
&&&&&&&&&&&&&&&&&&&&&&&&&&&&&&&&&&&&&&&&&&&&&&&&&&&&&&&&&&&&&&&&&&&&&&&&&&&&&
答:买2个书柜要426元。
去游乐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0---31页。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挂图、多媒体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挂图,使学生了解图意。
共有16人想坐太空飞船,门票是4元一张,一共得花多少钱?
2、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1)可以怎样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2)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探究16&4的计算方法。
二、合作探索,掌握算理。
1、教师出示第30页挂图
学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并进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2、指名学生讲清算理,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
3.指导竖式的写法。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向前一位进几”的数可以在乘法竖式中作出记号,以防遗漏。
结合计算过程,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做。
4.反馈练习。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30页试一试
学生观察第30页图,根据题目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列出算式。
学生根据课本30页图,自己观察并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自己动手动脑独立计算。
16&4=64(元)
可能出现的情况:
方法一:10&4=40
40+24=64&&
方法二: 1& 6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第31页练一练。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采用奖励的机制,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学生自愿完成。
五、布置作业。
第31页1、3题
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
16&4=64(元)
方法一:10&4=40&&&&&&&&&&&&&&&
方法二:&&&&&&&&
6&4=24&&&&&&&&&&&&&&&&&&&&&&&&&&&&&&
&&&40+24=64&&
&&&&&&&&&&&&&&&&&&&&&&&&&&&&&&&&&&&&&&&&&&&&&&&&
&&&&&&&&&&&&&&&&&&&&&&&&&&&&&&&&&
乘火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三))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2---33页。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实物投影主题图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在乘火车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图意。
在“乘火车”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将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再让学生有目的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教师有针对性的解决提出的问题: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怎样列式呢?
(2)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并汇报。
2、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组内交流,并组织集中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72&5=360(人)
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1)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7节硬坐车厢可乘多少人?
(3)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4)什么车厢乘坐的人多?多多少人?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问题。
72&5=360(人)
方法一:70&5=350
350+10=360&
方法二:& 72
学生互相说一说解题方法,初步理解算理。
师生共同完成。
3、说一说 :针对以上两种解法,教师必须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解题方法,加深理解算理,并理解末尾零的处理方法。
4、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方面(防止漏写“0”的错误)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反馈练习)
1、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试一试。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
2、巩固完成课本第33页第1、4题。
&(1)第1题有关进位乘法的针对性的口算,有助于提高计算技能。
(2)第4题让学生观察图,看懂图意,能区分铁路和公路。要让学生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避免毫无根据的猜测与凭空的想象。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练一练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方法1:数一数,确定
方法2:用细线铺在图中的铁路上,得到铁路的长,再取细线的一半。
学生自愿回答。
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72&5=360(人)
方法一:70&5=350&&&&&&&&&&&&
方法二:7 2
&&&&&&&&&&&&&&
2&5=10&&&&&&&&&&&&&&&&
&&&&&&&&&&&&&&
350+10=360&&&&&&&&&&&&&&&&&
0&5=?(有关0的乘法)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4---35页。
1、探索并理解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
2、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1、理解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
2、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
彩色粉笔、实物投影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讨论0&5=?& 发现规律
(1)算一算
3&5=& 2&5=& 1&5=
(2)找规律。在前面四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其他方法说明0&5为什么等于0。
(4)算一算,发现规律
二、试一试—探究算理
1、教师出示试一试中算式,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列出竖式,想一想,个位上的0怎么乘?
2、组内交流。
小组之间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用“5个0相加得0”说明0&5=0。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
独立计算;
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任意出题,验证规律。
学生现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如:
(1)130&5
结合13&5=65,使学生明确13个十乘5得65个十,就是650。
方法三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402&3
& 交流算法,互相比较。
3、比一比,理一理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异同,总结和发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反馈练习)
第35页小狗送信。&
关键理解(2)中“再”给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邮局,共行3个130米。
第35页第3题。
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
学生先独立完成此题。
进行小组交流,体会各种算法。
方法一:因为13&5=65,所以130&5=650,教师在此处必须引导学生理解 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即650。
方法二:&& 1 3 0
&&&&&&&&&&
方法三:&& 1 3 0
方法一:400&3=1200&& 2&3=6
方法二:&&&&
&&&&&&&&&&
学生尝试总结和发现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解答,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换计算的方法。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学生自愿回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35页练一练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30&5=650&&&&&&&&&&&&&&&&&&&&&&&&
402&3=1206&
方法一:因为13&5=65&&&&&&&&&&&&&
方法一:&&&
400&3=1200
&所以130&5=650&&&&&&&&&&&&&&&&&&&&&&&&
&&&&&&&&&&&&&&&&&&&&&&&&&&&&6
方法二:&& 1 3
0&&&&&&&&&&&&&&&&&&
方法二:&&& 4 0
&&&5&&&&&&&&&&&&&&&&&&&&&&&&&&&&
0&&&&&&&&&&&&&&&&&&&&&&&&&&&&
方法三:&& 1 3 0
第5 课时&& 买饮料
买矿泉水(连乘)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6---37页。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意识,学生会估算。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引入。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又到了,班主任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出示主题图:每箱24瓶,每瓶3元。
2、引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编一道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二、实践体验,学会估算
1、估算结果,汇报思路: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多种估算方法。
2、解决问题,展示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和了解题意。
(2)、组织学生说一说,加深理解学生的不同解法。除书上的几种解法外,学生只要估算出大概要花的钱数也可以,或者估算出所花钱的大概范围。
(3)、教师讲解解法并板书:
=216(元)
答:共花了216元钱。
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图意。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学生估算。
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学生同桌再讲解一遍。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第2题结合本班学生人数,估算全年级学生人数、全校人数。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反馈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三道题环环相扣,其中第(3)小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解题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引导学生开放思维:可以先求41&3=123(页),不少于20页,所以能打完;也可以向每分只打40字,三分就能打120字,所以能打完。
2、练一练第3题 。
& 引导学生先独立判断,再组织交流各自的方法,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观察比较。
3、完成练一练第5题。
& 审题,找出数量关系。
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第37页练一练第1、4题。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估算。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判断,再小组交流。
可能出现的情况:
a:先计算出两题的答案,
再比较结果。
b:计算两个算式的前几步,发现规律,再比较。
c:不计算,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运算方法。
学生自愿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
&&&&&&&&&&&&&&&&&&&&&&&
= 216(元)
答:共花了216元钱。
黄豆有多少粒?
黄豆有多少粒?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8 页。
1、体验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进行估计的策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2、在操作、实验中学习简单的推理。
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天平及砝码、黄豆若干粒 (按班级分组情况 准备)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从小就会数数,谁愿意数一下这堆黄豆有多少粒?
(教师拿出一堆黄豆。)
当学生表示数黄豆麻烦时,提出要求:自己设计实验过程,看谁的方法能方便、简单的测出黄豆的粒数。
学生自愿数数。
学生先根据对黄豆颗粒大小的了解,猜出大概有多少粒。
在纸上做记录,为和正确结果比较作准备。
二、实践体验,建立“数”的方法
1、独立操作,实验推理。
组织实践活动,分发每个组学生若干黄豆,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工具,独立操作,大胆实验。
2、说一说。
3、比一比。
&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哪种方法简便、科学。
三、方法总结,学生实践
四、课后交流。
学生独立操作,大胆实验。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怎样数出这些黄豆的多少,然后再和前后的同学说一说。
同学分组说方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
a:先数出50 或100粒堆成一堆,再将黄豆分成和这样近似的几堆,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粒。
b:用硬纸做一个方框(一些小的容器都可以),将黄豆平铺在内,数一数一框几粒,再看有几框即可。
c:类似“沙漏计时”的方法。
d:利用天平“称”。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数一数小麦的粒数。
学生自愿回答。
第7 课时&& 练习五(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39页。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发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正确进行计算。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乘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1、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看一看谁学的最出色,是今天的小状元。
教师出示234&2并提问:这一题该如何计算?教师完成板书。
2、教师出示28&2并提问:此题又该如何解答?教师完成板书。
3、教师出示230&2和203&3并提问:此题又该如何解答?教师完成板书。
4、说算理。
二、实践体验
1、课本第39页第3题。
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先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课本第39页第4题。
三、 创新发展思维训练
第39页第5题&&&&&&&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隐藏着的规律,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计算获取结果的规律性。最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欣赏着两组算式独特的结构,获得美的体验。
学生讲明计算思路
学生讲明计算思路
学生讲明计算思路
指名学生讲明算理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最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可能出现的方法:
用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获取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尝试发现规律。
四 、课后交流。
1、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学生尝试小结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9页第1、2题
学生自愿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乘法(练习课)
234&2=468&&&&&&&&&&&&&&&&&&&
234&&&&&&&&&&&&&&&&&&&&&&&&&&&&
2&&&&&&&&&&&&&&&&&&&&&&&
468&&&&&&&&&&&&&&&&&&&&&&&&&&&&&&&&&&&&&&
230&2=460&&&&&&&&&&&&&&&&&&&&
230&&&&&&&&&&&&&&&&&&&&&&&&&&&&&&&&&&&&&&
2&&&&&&&&&&&&&&&&&&&&&&&
460&&&&&&&&&&&&&&&&&&&&&&&&&&
第 8 课时&& 练习五(二)
练习五(练习课)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0页---41页。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基本练习 。
同学们,今天这节练习课我们来赛一赛,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看谁积累的多,谁就是今天的小状元。
二、练习过程
1、完成课本40页第7题。
对新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于以肯定和鼓励。
2、完成课本40页第8题。
此题形式灵活,学生自由选择解题形式。
3、完成课本40页第9题。
4、完成课本40页第11题。
学生计算并比较的数大小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于学生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都要给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学生课前准备好练习本。
学生独立思考运算顺序,同桌相互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可以鼓励较简单的算法:450&2&5=450&10=450
可以用“把所有的三位数分别与所有的一位数相乘后跟圈中的数比较,再确定是哪两个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先排除一些不大可能的组合,以缩小试乘的范围;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如“每个同学负责一组题目的计算,再汇总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
先观察题目特征(其中一个因数都由数字9组成,并且接近100、1000)再启发、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汇报所发现的规律。
5、完成课本41页第12题。
三、实践应用。
可以让学生先测量一步的长度再推算120步的长度,也可以走120步实地测量。
学生帮森林医生检查算式是否正确,然后集体再订正。
学生小组测量。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40页第6题、41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整理与复习(一)
整理与复习(一)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2页---43页。
1、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把所学的乘除法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单位以及搭配方法有关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数学活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尝试整理所学的内容,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提高学生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程度。
实物投影仪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开学到现在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看看谁获得的知识多!
1、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说一说“我的成长足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第1题。
先仔细观察,弄清题意后,说一说,再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43页第2题。
估计物品的质量时,要关注学生是否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并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质疑。
3、完成课本第43页第3题。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多提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向课外延伸。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互相提问。
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独立完成后汇报。
课前调查,课中交流,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书中已有问题后,再提问交流。
三、布置作业。
课本第43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周长
第五单元&& 周 长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 、度量及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树叶、线、直尺、皮尺等。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1、能测量和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
&第一课时&
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44、45页。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认识、计算周长。
树叶、彩色笔、尺。
教&&&&&&&&&&&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1、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的过程。
2、描一描,画一画。
请同学们描出树叶的边线。
3、摸一摸,说一说。
同学们刚刚准确的描除了树叶的边线,其实在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有他们的边线,现在请你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4、估一估,测一测。
(1)师:你们有办法量出画的那片树叶边线的长度吗?请试一试。
(2)请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干,你们刚才量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
(3)师:说一说什么叫周长?
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看屏幕演示。
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研究后在做。
学生用彩色笔在纸上描出树叶的边线
学生用手摸桌面、书本封面的边线等。
单独测量或小组合作测量一片树叶。
学生汇报。
学生自由进行。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进行。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你的腰围和头围,并与同伴说一说。
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并与同伴说一说。
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并在小组交流中说一说测量的过程。可以一个人测量,也可以小组合作测量。
三、练一练。
1、第1题& 描线的时候,学生会有不同的起点,可以强调:描一周。
2、第2题第1道&&
让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四、讨论交流每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 1、小组讨论。
& 2、学生汇报。
& 3、课件演示。
五、课后交流。
1、谈谈自己的体会。
2、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5页第三题后2道。
自己完成。
独立完成。展示。
汇报交流。
参与讨论。
汇报交流。
自愿发言。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游园&&&&&&&&&&&&&&&&&&&&&&&&&&&&&&&&&&&&&&&&&&&&&&&&&&&&&&&&&&&&&&&&&&&&&&&&&&&&&&&&&&&&&&&&&&&&&&&&&&&&&&&&&&&&&&&&&&&&&&&&&
&&&&&&&&&&&&&&&&&&&&&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6页。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周长,会列算式求周长,并能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及比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及比较,探索并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掌握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边形周长的方法。
实物投影。
教&&&&&&&&&&&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
师:你从图上可获得什么信息?说一说每个数据表示什么?小公园的周长是多少米,你能根据图上的数据计算出来吗?(从实际情境出发,可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汇报交流。
可以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并在引导学生体验各种不同解法的特点的基础上,肯定和鼓励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用简便的计算求小公园的周长。
二、算一算。(第46页)
1、说一说下面各图形的名称和知道的信息,想一想你会求它们的周长吗?。
2、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3、交流汇报。
三、课后交流。
1、谈收获。
2、评价自己或别人。
3、谈体会。
四、布置作业。
&& 第49页 第1题。
学生看图。
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
学生自愿说。
指名板演。
自己看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自愿交流。
板书设计:&
&&&&&&&&&&&&&&&&&&&&&&
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190+410=600(米)
&&&&&&&&&&&&&&&&&&&&&&&&&&&&&&&&&&&&&&&&&
200+200=40(米)
&&&&&&&&&&&&&&&&&&&
&&&&&&&&&&&&&&&&&&&&&&560+240=80(米)
&&&&&&&&&&&&&&&&&&&&&&&&&&&&&&&&&&&&&&&&&
600+800+400=1800(米)
答:小公园的周长是1800米。
&&&&&&&&&&&&&&&&&&&&&&&&&&&&&
&&&&&&&&&&&&&&&&&&&&
花边有多长&&&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47页。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长方形小黑板,皱纹制作的花边。
长方形硬纸板,线。
教&&&&&&&&&&&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提问: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2、出示主题图。
结合迎新春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拿出学具操作,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说想法。
&&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主要是让学生说计算的方法,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小结。
指名回答。
仔细看图思考。
自愿发言。
组内交流。
指名说想法。
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
二、做一做。(第47 页)
1、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长方形周长。
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三、布置作业。
第49页第2题第1个表,第3题。
独立完成。
集体对证。
集体讨论。
自己完成。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1、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2、 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12+34+12=92(分米)&&&&&&&&
34&2+12&2=92(分米)&&&&
& 3 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12)&2=92(分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第四课时
地砖的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48页。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正方形地砖
纸做一个边长是15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教师:小红家搬新居,妈妈准备铺地砖,请看商店给的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 厘米”,你知道了什么?
2、算一算。
出示:有一块正方形地砖,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地砖的周长是多少?(有图)&&&&&&&&&&&&&&&&&&&&&&&&&&&&&&&&&&&&&&&&&&&&&&&&&&&&&&&&&&&&&&&&&&&&&&&&&&&&&&&&&&&&&&&&&&&&&&&&&&&&&&&&&&&&&&&&&&&&&&&&&
&&&&&&&&&&&&&&&&&&&&&&&&&&&&&&&&&&&&&&&&&&&&&&&&&&&&&&&&&&&&&&&&&&&&&&&&&&&&&&&&&&&&&&&&&&&&&&&&&&&&&&&&&
学生认真听,
思考,发言。
独立思考。
二、实践体验,探索新知。
(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砖引入,能使学生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1、独立解答。
2、展示方法,讲解思路。
3、完成做一做。
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5、通过讨论,归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公式。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独立计算。
2、第2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求篱笆长就是求正方形周长。
四、课后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第2题第2个表,第4题。
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
集体交流。
明确题意。
独立解答。
板书设计:
&&&&&&&&&&&&&&&&&&&&&&&
地砖的周长
60+60+60+60=240(厘米)&&&&&&&&&&&&&&&
60&4=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49、51页。
1、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6根小棒。4个相同的正方形。48厘米的线。
16根小棒。4个相同的正方形。48厘米的线。
教&&&&&&&&&&&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完成第5题。(明确就是求2个周长。
二、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方法。
1、完成第7题。拿出线围一个正方形,你能说出知道的信息吗?提一个数学问题。谁能编一道题,出示第7题。
独立完成。
集体对证。
独立完成。
集体对证。
2、完成第6题。请用学具摆一摆,说说知道什么?怎样求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
3、完成第8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小组中的同学边操作、边记录、边讨论,便于总结规律。
三、数学故事。
&& 用正方形照第50
页图摆一摆,求2张桌子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3张桌子拼成长方形的周长?
四、布置作业。
  第50页第9题。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小组合作完成。
组内交流。
独立操作,
板书设计:
&&&&&&&&&&&&
&&&&&&&&&&&&练习课
6、解法一:18&2=36(米)&&&&&&&&&&
7、48&4=12(厘米)
&解法二:18&2&4=36(米)
长有几根小棒
宽有几根小棒
9、2张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解法一:32&4&6=48(米)
&&&&&&&&&&&&&&&&&&&&&&&&&&&&&
解法二:32&4=8(米)&&
(8&2+8)&2=48(米)
&&&&&&&&&&&&&&&&&&&&&&&&&&&&&
解法三:32&4=8(米)
&&&&&&&&&&&&&&&&&&&&&&&&&&&&&&8&4&2-8&2=4(米)
&&&&&&&&&&&&&&&&&&&&&&&&&&&&&
解法四:4&2-2=6(条)
&&&&&&&&&&&&&&&&&&&&&&&&&&&&&&&&&&&&&
32&4=8(米)
&&&&&&&&&&&&&&&&&&&&&&&&&&&&&&&&&&&&&
8&6=48(米)
&&&&&&&&&&&&&&&&&&&&&&&&&&&&&
解法五:32&2=64(米)
&&&&&&&&&&&&&&&&&&&&&&&
&&&&&&&&&&&&&&32&4=8(米)
&&&&&&&&&&&&&&&&&&&&&&&&&&&&&&&&&&&&&
64-8&2=48(米)
3张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板书思路
&&&&&&&&&&&&&&&&&&&&&&&&&
交通与数学&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
学&&&&&&&&&&&
过&&&&&&&&&&&
教师活动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许多小学生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小东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但聪明而且细心,在平淡的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2、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
学生回答。
学生仔细看图。
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副图片。如可以问:“这两副图有什么变化”以发现小东每分走65米,他从家里到学校用了10分。
3、学生独立解答第(1)~(3)个问题,并组织小组交流。
4、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后再解答。学生可能会出现:12&6=72(秒)
所以小东不能在1分时间内到家。
教师画图使学生与奥数中的知识联系,清楚一楼不上楼梯。&&
通过小组理解“从1楼到6楼,共上5层楼,所以用的时间是
12&5=60(秒)”。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2题。
(1)& 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集体交流汇报。
独立完成。
小组内讨论:第(4)个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
班级交流。
集体对证。&&
学生明白在一分钟内能从一层走到家。&&&&
&&&&&&&&&&&&&&&&&&&&&&&&&&&
仔细读题。
理解题意。
自己解答。
自愿汇报。
2、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再组织交流。
可以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得出最近的路大约有“280+150+190=620(米)”
3、完成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各种标志所表示的意义,再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路标中的图形、颜色与表示的意思之间的联系。
三、布置作业。
&& 查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把图画在第53页。
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
交通与数学
6-1=5(层)&&&&
12&5=60(秒)=1(分)
答:他在一分钟内能从一层走到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侠一共多少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