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广州武术馆馆,我想知道在泰国什么地方教广州武术馆最好,特别是包吃住的,费用多少,如果有和尚教最好

武术网消息:
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 武术的起源或发源 从考古而知,从六七十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出现,经历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到夏代(夏代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我们把以上各时期称 ...
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武术的起源或发源
从考古而知,从六七十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出现,经历了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到夏代(夏代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我们把以上各时期称为中国社会的原始时期。这个时期是相当漫长和遥远的。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类的文明也伴随着出现了。武术亦与文明的出现而出现(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武术称为萌芽或萌生时期),那么武术是在什么情况下(或文明的诱惑下)产生发源的呢?
(一)生存竞争中发展了技击的萌芽
我们知道,咱们的远古祖先在漫长的一段时期里,处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生存条件下,生存是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的本能,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和大自然中的另一种人类的克星、野兽来争夺生存空间,要争夺就要有打斗。这种人与兽斗的过程是无法避免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据考古化石表明,当时猛兽极多,特别是剑齿虎,是一种牙齿扁平锐利、十分凶猛的动物,另外据《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猛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山海经》记:“封豨(野猪)修蛇,皆为民害”。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动物,猎狗。而人类面对如此的茫茫荒原(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凶猛的食肉动物,社会环境),无时无刻都会发生人与兽斗的事情,利用赤手空拳或石头、木棒等最为原始简陋的工具,而最据成功性的搏斗乃是人类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长期的打斗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丰富了格斗技能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斗方式和方法,在生存中把它保留了下来(这种保留基于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我们说,这便是武术的萌芽或萌生。
我们上面已经讲过原始人类技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徒手的拳、脚等肢体的运用;一是使用器械。估计当时主要使用的器械就是棍了。(讲解使用棍的原因、理由)在徒手或器械搏斗时,人类必然学会了奔跑、跳跃、闪躲、滚翻,加上拳打、脚踢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手段和方法,而使用工具(器械)更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猎取生活资料、食物的更为特殊的手段。
不难知道,如早在六十万年前的中国猿人——“北京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原始石器,有石锤、石刀、石尖嘴凿,还有锋刃尚锐的骨器制品。至于木棒等更是一种最为便利和与石器同时并用的工具(器械),未发现木制器械的原因是,木器不易保留而易朽。
我们说经过若干万年的徒手与持械的打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积累经验、总结经验,形成击、刺、格、劈的技术、技巧,随着这些技术技巧的长期使用、熟练,逐渐从不自觉运用到自觉使用这些方法技巧,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使用技巧的观念,我们说这就是一种最原始的意识。也是形成后来武术意识的源或武术的原意识。这便是咱们第一要说的,生存竞争(兽斗)产生了武术。
(二)原始的战争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我们说人与兽斗的过程中,产生和萌芽了武术的意识,形成了猎取食物(主要是动物)、保护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方法、技巧,这些方法、技巧从最初的不自觉到自觉运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部落或奴隶社会形态,人除了与兽斗外,还要与人斗。武术的萌生与发展,直接的原因和联系就是人与人斗的过程(更为直接的原因)。
1、引起人与人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1)争夺食物是原始人群之间引发战斗的原因之一,原始人群在采集食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但是,群分类聚的人类的行为特点早已有之。在一个群体中食物多于另一个群体时,食物匮乏的群体就会去争抢,争抢的结果就是以打斗或争战的形式来解决。
(2)争夺领地或保护领地是诱发战争的另一个原因。这一现象是动物界的一个共同的行为特点。
(3)第三个原因是两性之间为了各自的占有而发生争斗。
(4)还有些无法解释的原因引发的争斗。
我们说人与人斗的行为发生的非常久远。据《吕氏春秋.荡兵》说:“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蚩尤是传说古代部落的一个首领)。又说:“争斗之所以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具体有多久,有多长,谁也不能准确的来说明,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这种来之久矣的争斗,始自原始人类社会,也就是说在原始部落形成之前的、我们叫做原始先民时代。
到了原始部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成了一种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战斗,这一过程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我们知道,原始部落间的战争是随时的、经常性的,如:为了争夺领地、争夺利益、争夺头领的权利等等,都会发生战争。“不富其邻以其攻伐无不利”,这是原始人类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是武术形成产生的先决条件(没有原始战争,就没有原始武术)。
(介绍传说中的故事):1、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的战争,三战而得其志;2、黄帝与蚩尤的战争,蚩尤是炎帝的后裔,不听帝令,于是黄帝征之、消灭之。蚩尤是器械的创始人,史记《世本》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酉矛、夷矛。
另外还有夏禹伐九黎、三苗的战争,在以上战争的过程中,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出现了,这是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主要标志。《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这些古籍的论述,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人类的本性,更是血气男儿的本性。加上原始战争的频频出现发生,更强化了人们的战斗意识和竞争意识(观念)。谁都不让谁,谁都想着要征服对方,以我为尊(主)。(举例):古代有一则歌颂先民战斗精神的著名神话:“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刑天),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传说刑天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竞争被砍掉脑袋之后,仍不甘停止战斗。故诗人陶渊明写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存”(在)(干为古兵之斧,戚为盾牌)从这则传说我们亦可知道,也不难了解,武术萌生于人类的这两种意识的增强。
后来随着作战经验的丰富,为了防止应对未来战争的出现,使战斗处于主动地位,原始人类(群)把以前的经验做一总结,把杀伐的劈、砍、击、刺、窜奔、跳、跃的技术方法编排起来,加以习练,于是原始人类逐渐悟到把所有技术、方法编排起来操练的好处和实用性,随之就萌生了武舞。据分析,原始的这种武舞和武术是成一体的,但这种武舞它的作用除了和武术功用一样外,另外还有,以达到宣扬武威、勇猛无敌的作用。其实就是张扬自我,威慑对方(敌人)的宣示。(举例)
另一则传说故事恰恰说明了武舞的两个作用。虞舜时期,三苗族反叛,舜帝三次打败他们,但三苗仍不服。后来禹(禹是舜的后人)带领军队在三苗阵前手持巨斧与盾牌标榜了一通“干戚舞”给三苗看,这次“干戚舞”所表现出来的威武雄壮的气派和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武功,使三苗看后无不惧怕,后终于不战而降。我们从现今存留的我国各地发现的原始岩画中,也可看到一些原始武术的图像,最著名者如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有一副画图,战士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式。这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原始武术的一个生动例子。
(三)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1、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宗教、教育、娱乐是一体的。在上古时代,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一是巫术,二是图腾崇拜,而且原始人类通过这两者教育下一代和后来者。如何来表现这两者的呢?(原始人类)巫术和图腾的体现都是凭借原始武术来进行的。如《说文》载:“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说明巫就是以舞降神,以神来赐福,以神佑护乞求者。在原始巫术活动中,武舞(原始舞蹈的类别之一)是其主要的内容。人们在战事、狩猎等活动之前或之后,要跳武舞,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
图腾,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先民以此种方式来表现战斗的过程、胜利的喜悦,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在近代某些尚处于原始状态民族的风俗中,还可以看到原始宗教与武术的联系。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舞”,数十人或上百人手执武器狂舞。云南傣族某些地区每年的祭佛大会上,人们持刀而舞。在原始祭祀活动中,还有一种模拟兽形象动作的舞。《尚书.尧典》记一个名叫“夔”的首领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意思是说:“啊!让我们敲打起石鼓,大家模仿百兽动作跳起来吧!”这或许是后来中国武术之一类的象形武术的原始形态吧。
原始宗教活动中,还出现了一种与巫术相结合的较武内容。据《世本》记:“巴郡南郡蛮……未有郡长,俱事鬼神,乃共执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个部族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乞神显灵,并以此确定部落的首领,这种活动我们似乎可以称其为武术的萌芽。
2、原始的教育中寓教于乐,娱中有教
祭祀活动的武舞,是原始人类教育的主要内容。何以见得?《周礼.地官.武师》说:“武师掌教兵舞师而舞山川之祭祀”。这个虽是西周的活动,其反映了远古的一种遗存。《史记.封禅》:“自五帝以至秦……冬赛祷祠”。索引云:“赛,报神为福也”。这个记载表明,自远古黄帝以来,即有在冬季举行祭祀活动的竞赛,这些活动我们不难设想,其内容不外乎徒手、持械、单人、群体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内容。这其中与祭祀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武术活动肯定成为竞赛的内容是必然的。我们通过以上可知,原始时期的文化是多位一体的文化,在这多位一体的文化中,武术才得以共生、共长和发展。武术成为原始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四)原始武器的创造促进了武术的发生发展
人类使用工具,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亦是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我们从已了解的知识可知,人类最早使用工具是木棒、树枝、石块等最简单、自然、原始的工具,这些工具伴随着人类觅食、对付其它物种,猎取食物和生活资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这一现象我们知道,原始的工具或者武器是和生活用品分不开的,即既是工具又是武器,用处不同叫法各异。这就说明原始时期工兵不分,以木石击物则为器,以之格斗即为兵。我们说,原始武器则从木石开始,木石是中国武术各兵械的源流和发端。现在我们经常说,棍为百兵之祖,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工具或武器的使用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变化,从自然的木棒、树枝、石块到有形制的木矛、石矛、石刀等原始武器的出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矛,是原始木矛极少的遗存之一。从考古发现,距今三万年前已有石制矛头加上木棒成为矛枪,这种复合武器的出现是巨大的进步。同时,随着这些工具或者说武器的出现,其击打方法也随之改进和复杂,从劈、打、抡等技术发展到用刺、劈、戳等方法,充分运用所创器械的功能和作用。
人类智慧的进一步发达,在简单的木制武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了木制兵器,如:刀。我们说刀是最早的武器之一,我们前面已说过,在北京猿人遗址中(距今六十多万年)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刀及兽骨刀,在距今一万年的新时期时代,原始刀制作出现了多种形态,长方形、半月形、条形的等。人类开始使用武器便同时产生积累使用这些武器的方法和经验,这便是技击、技术的萌芽,亦是武术发展的动因。
后来的弓箭的发明,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文化、文明的更大飞跃,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我们知道弓箭是中国武术或武艺系列的重要的器械之一,或者说是武艺之一,我们的祖先很是聪明智慧,在三万年前就发明创造了弓箭,从形制看,弓箭也是一种复合武器之一,它是由矛头和树枝的综合,先民们发明弓箭可能受迪于石矛的投掷和树枝的弹力,后来把它们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杀伤力颇大的弓箭。从古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石镞、骨石镞来看,表明弓箭在原始先民中使用的普遍性。
二、武术的发展
我们经常说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流长的之所以这样,全凭中华民族这方特有的文化土壤蕴育而成的,在早期人类社会中,各国都曾经历了原始时代,原始的打斗时期,如:西方的击剑、泰国拳等,但都没有形成如武术这样的把原始格斗术演化成神形兼备、内外兼修的现代武术形式。
1、商周时期的武术(约公元前771年)
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武术器械的创造和使用,商周时期铜器已相当发达,铸器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大大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种类的多样化。
2、秦汉时期的武术发展情况
秦汉两朝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精彩绝伦的一幕,大秦帝国、汉唐盛世,随之角抵、手搏、击剑等技艺相当盛行,而且在重技术实战的同时,还重视理论的研究,出现了较为弘富的有关武艺的论文、论著。《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
3、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公元265—589年)
三百余年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政权建立不过三十年,即爆发了所谓“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西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之后,先后建立有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史称南北朝。此时战乱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大发展,在战事频频的同时各民族间的武艺也得到了发展与交流(特点之一)。
另一特点是?苟安南方的汉政权多享乐,崇尚声色犬马,在这种情况下,娱乐性武术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迅速发展,使武术与宗教开始有了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4、唐代武术的发展
我们知道,唐代武术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武术被正式纳入国家管理的制度,选拔武勇人才,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制度和方法,那就是“武举制”,这一制度的颁行天下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的促进作用,政府、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做到不拘一格,不象唐以前的所谓“世兵制”,就是家族传承制。选拔人才面对全体公民,人人都有入士的机会和可能。唐代的三绝之一其中就有武术,这也是第一次把武术与其它文化相提并论,使武术人才的地位有了升迁,这也可看出唐朝对武术或武备人才的高度重视程度,李白的诗、大将军裴旻的剑、书法家张旭的字,史称唐代三绝。
5、两宋时期的武术(960—1279)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去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是一位有非常勇力的武术人才,历史载他善使棒,就是棍,一杆棒打下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
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仍然重视武备,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行侵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经常发生战争、战事,所以对武备人才的需要是大量的,武备人才的来源,一是朝廷武举制来选拔,一是向民间选募来招揽武备人才,而且对这些武备苗子,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教法格,即训练的一套方法,来进行强化提高武艺水平的训练。
这一时期的武术最主要的特点是,武术不但在朝廷重视的同时,武术组织向民间发展,这是宋代最为突出的特色,如民间结社的有“勾栏、瓦舍、?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为民间武艺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制度。
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套子武艺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为中国的形成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武术套路的形成现在多数人认为是由宋朝开始的。
宋代武备方面还有一个主要的成果,那就是统治阶级十分重视武术的技术、理论发展,重视古典武艺理论典籍的整理,如北宋时官修的《武经总要》成书于宋仁宗庆功四年(公元1044年)。这本武术书籍对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地理(边防地理)等都有所论述,尤其对北宋时期武备上使用的各种长短兵器、射远武器和防御武器都绘有详图,辅以说明。
另外一部军事武艺方面的著作就是《武经七书》。元丰三年(公元1080)四月,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七种兵法,称为七书。《武经七书》颁定后,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宋朝南迁后,有规定武举考试以《七书》命题,它成为古代培养武备人才的基本教材,是中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
6、元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元代总的来说在武术方面属于停滞阶段,统治阶级的害怕汉人造反的推翻统治,不让习武和进行有关的武士活动,民间已有的武士活动都隐藏在暗处,和其它民俗活动中,如戏曲、杂戏等。但蒙古族的骑马、射箭,元代的骑术和射术相应地有较大发展。
7、明清时的武术(1368—1644)
明清两朝我们认为是武术大发展、大兴盛之时,武术的各种流派在这一时期形成,武术上称的十八般武艺在这一时期有了具体的内容。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
明朝建立后,战败的蒙古族长期与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军事威胁始终没有解除,加上这一时期日本建封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等,到我国东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御倭的问题一度成为明朝廷面临的重要的军事问题和边防问题。正是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过程中,大量的军事家、抗倭名将,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写下了名显后世的武术著作。如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的军事名著,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清代武术(1616—1911)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朝代,清军入主中原,自诩为“以弧失定天下”.统一中国后,仍不忘修习武备,对其八旗子弟在传授满、汉文化的同时,不忘武事的修炼和教习。清朝基本上是一个火器、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在选拔武备人才方面前清一直继承武科考试制度,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清廷宣布废止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的武举制。此后,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的范畴。
清代是武术的大发展、大形成之时,清代统治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突出,反清组织遍布城乡,反清活动此起彼伏。我们知道在清代就曾有影响较大的反清组织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起义,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爱国运动,这些组织广泛的调动了民间群众投身反清斗争的行列,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普及了武术活动。我们说清代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及影响至大至深。武术名人不断涌现,武术著作大量刊出。
8、民国时期的武术(公元1912—1949年)
(1)历史背景:民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的时期,在历时三十八年的时间里,新与旧两种思潮的斗争相当激烈,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罹难最大的一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军阀割据的战争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体育方面,西方体育的引进,引起国内土洋体育的论争,由于时局动荡不安,从上至下没有心思发展民族体育武术,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武术发展有什么特点?
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总体上看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另一是在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武术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辛亥革命后,一度低沉的武术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当时各界人士倡导“强国强神”,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一些社会名流、教育人士、军界要员?出面组织以推广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组织,不少城市相继建起了一大批武术会社。据不完全统计,除上海1910年成立的精武会外,还有中华武术会等三十多家武术会社。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相继成立了武术组织,当时,有识之士认为,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国粹,应称之为“国术”。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国术馆。民国年间,没有一个省没有成立国术馆的,就地处西北的甘肃来说1933年由著名武术家马凤图也组织创办了甘肃国术馆。
城市武术组织大量聘请民间武术教师任教,这样使流传在民间的武术内容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有组织的传习,使在一地一族中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家族界限,广泛传播。原本拳师个人设场授徒,变成了开班招生集体授徒的局面、方式,一改传统的观念,使武术走向新生和更为广阔的天地。城市武术组织的大量出现、成立,使原本在农村发展、自生自灭的传存情况得到了改变,使武术有组织的推广、发展。这些城市武术组织直接影响和左右下边的武术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中央国术馆的精神和决策,更直接影响着当时国内武术发展的总体趋向,这是民国武术发展有别于旧时武术发展的特点之一。
另一特点或特色,这一时期开始使这一古老的武术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与学校教育结合了起来,促使人们对武术重新认识和对其价值的重新思考,从教学到教育、理念、运动的价值观、武术的运动表演、竞技方式,都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使武术向体育化方向迈进。
思考题:1、民国武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武术于何年被正式列为学校体育课程?(1915年4月)
讲到民国武术,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在民国时期乃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两个武术传授组织: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一个民办,一为官办,在当时的中国曾先后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大量工作和贡献。
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其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1909年应友人之邀旅居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翌年,鉴于“学校”这种名称与形式限制了招生范围和广泛传播武术,在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的倡议下,议定改“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体操会”。后由于会员日增,加之“体操”二字未能完满,故易名曰“精武体育会”,三易其名,创始人仍推霍元甲。
精武体育会的主旨是“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1915年以前,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从1915年起,扩充学科、改良形式,增设了兵操、文事、游艺等内容。精武体育会在这一宗旨的引导下,对我国当时人民爱国爱民、强国强身之精神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武术组织遍及全国各城市乡镇,对人民体质的增强、民族的走向强盛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手段和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另外,对一些传存、散传于民间的拳种进行了整理、规范,对武术技术理论也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如《国术概论》、《国术理论》等书籍。同时,在1933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全国性综合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促使武术按照运动竞赛的要求选定项目、制定和完善规则。
另一方面在与西方体育并行的过程中,吸收借鉴西方体育运动竞赛的形式来发展武术的考试方法和竞赛制度,吸收作为西方体育运动基础科学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力学等来解释武术的科学性和技法特点。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 (分三个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不论从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五十多年来,武术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武术人群越来越多,为人民体质的增强,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作出了贡献和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以武术为手段促进对外交流与国际间的交往,使武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解放初期武术运动发展情况&&&&& (略讲部分)
1949年0月,新中国由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提出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体育总会来号召、计划、发展、指导全国开展体育运动。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当时的国家副主席朱德同志就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筹委会主任冯文彬在成立大会报告中也指出“要开展武术活动”。
1950年,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武术提到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前称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在这一精神的贯彻执行中,全国掀起了武术热潮。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发展,1953年11月8日—12日,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这次大会汇集全国各大区,三个体育协会等九个单位的几十个民族的选手.武术是这次运动会的主要内容,有145名运动员做了332个项目的表演。同时,这次会上武术的内容除了套路的拳械表演外,还有对练、散打、短兵等竞赛内容,充分展现了武术内容的博大和武术运动在建国初期的水平,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此后各地纷纷组织武术表演和竞赛大会,群众习武健身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这次大会期间,兼任体育主任的国家副总理贺龙接见记者时,对武术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会后,国家体委和一些省市体委设立了专门的武术工作机构,配了专职干部。有组织地开展武术活动。
1954年,我们国家成立了第一支国家武术队。
1957年起,一些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把武术列入了教学课程。在1955年,武术工作进行了整顿、压缩的方针,由于当时政治气候较复杂,有些利用武术活动、武术组织搞封建迷信活动和破坏活动,于是国家提出了这一发展方针。通过整顿,正常的武术活动同少数人利用武术进行政治破坏活动得到了区分,划清了界限。但是在整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有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左”的政策,对武术运动彻底的停止了,对一些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使武术工作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损失)。
通过整顿后的1956年3月9日,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的谈话时指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办法,传授推广”。之后,武术运动在研究、改革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195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暂行规定(草案)》,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使武术作为体育竞赛项目迈出了新的一步。同年在北京(11月1—7日)举行了十二家单位的武术表演大会。会上试用了给运动员打分的办法,第一次比较具体的区分出运动员获得成绩的多少。这无疑是武术改革的一大成果(尽管它是否是最合理、最公正、最科学的方法我们暂且不说)。
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有关部门连续三年举办了由老、中、青武术工作者参加的全国性武术学习会,除了党的政策路线的学习外,会议主要是各地武术工作者交流技艺、讨论武术的学习、发展问题,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1958年9月19日—22日成立了,之后全国大部分省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协会主要是聘请一些资深的武术专家,讨论、研究、起草了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由国家体委批准后公布施行。1959年,全国青少年运动会和第一届全运会上进行了,第一次有自己的规则的武术比赛从此而始,使武术走向了所谓的正规,促进了现代武术技术的发展。
从1959年开始实行武术竞赛制度以来,对促进国内各省市武术运动水平方面,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规则的导向所致,存在了不少的问题,对武术的发展、武术的特点、特色的体现有一定的影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教严,比赛单一,对贯彻“双百方针”受到一定的影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吸收了一些体操和舞蹈动作,在相当的程度上削弱了武术的特点。
总的来看,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十年时间里,武术经过了恢复、发展、收缩、整顿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武术运动还是向前发展着,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武术队,业余体校也不断增加,许多中小学体育课中也增加了武术的内容,各体育学院、师范院校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在群众武术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享誉国内的武术优秀运动员。
在武术的研究、整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整理创编出了《简化太极拳》以及刀、枪、剑、棍等套路,编写了体育系通用教材,也出版了不同流派的武术著作,如各式《太极拳》、《青年拳》、《绵拳》、《华拳》、《查拳》等等。
(2)文化大革命的武术情况(对武术的影响)
在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各行各业,刚刚开始复苏发展的关键时候,1966年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大动乱。当时“左”倾思想成为中国主流,社会秩序、经济建设、政治思想等领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文化艺术界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掠劫,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武术也也未能幸免。对武技有所长的老前辈任意打击、揪斗,当成“反动学术权威”、“封建遗老遗少”、“传播封资修”的罪魁祸首而进行迫害打击。不少武术成名者变成了“牛鬼蛇神”,由群众进行“无产阶级的专政”。致使死于无辜者大有人在,同时,把大量的、有价值的拳诀、拳谱等资料,被说成是封资修的毒草而被毁掉,一些古老的武术兵械收缴损坏,使武术运动、竞赛等一系列工作被迫停止,武术当时也被扣上了一顶“传播封建迷信工具”的帽子,受到大批判。
文化大革命六年后的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武术同其它体育项目一起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也陆续开始举行。1974年武术首次单独组团出访美国。由于心有余悸,全国大面积开展武术活动的局面并未打开,真正意义上恢复武术活动,还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武术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术步入兴盛发展时期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的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党和国家把武术工作提到了应有的、与实际相符合的地位,使武术这支文化奇葩重新得到了绽放,获得了生机,开始了新的发展。
开创了武术工作新局面,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举行。1982年11月可谓是武术工作的一次转折的时期。解放以来最盛大的专门性的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这是武术界无不欢呼雀跃的事情,参加会议的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主管武术的负责人、直属体院的负责人、武术家、教授、教练员、运动员、基层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者和武术运动的支持者360多人。
这次会议主要总结了建国以来武术工作者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了新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政策和任务,制定了以后发展武术运动的措施。
1、大力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
由于武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无情的摧残和发展限制,武术运动水平、习武人群一片萧索状态,要恢复或者说发展必须从普及工作开始,重新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2、继续做好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把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这一举措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最大爱护和发展,中国的武术历来是口传身授,世代传承,有关武术的历史文献资料能完整传存下来的很少,而且武术的这些文字的也好,技术的也好,大部分流传在民间、在农村,加之民间师传徒的方式,很难把这些东西完整的延续下来,只能越传越少,越传越离谱、神奇,后来人无法接受和继承传播。历代历年都对武术进行挖整,但缺乏一个统筹规划,只是零星点点地进行着所以,对武术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如:究竟有多少拳种,它的分布、流传、各主要拳种的理论和练功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3、保持武术固有的特点,沿科学化方向发展。
武术是一门科学,是有别于其它文化体育形式的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各拳派门类都有自己的一套练技练力、使用方法,突出武术健身和技击这么一个特色,在此基础上,使武术真正沿着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发展,剔除神秘、迷信色彩,体现武术是一门完完全全的实学、实践学,而不是神异之学、玄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武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并逐步走向世界。
武术的广泛开展和武术的高层位的发展相结合,这一特点是80年代以来武术发展最为明显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蓬勃开展,从城市到乡村无一例外,大小规模、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如雨后春笋般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传播武术、宣传武术、开展武术活动的局面,一个尚武民族的风采再次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为武术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就有一万多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学生有几百万人。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参加武术活动的群众600万人。1992年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更进一步的把群众武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我们天水的武山县就是这一次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的)。
进入80年代以来,学校武术教育呈现一派生机,大、中、小学校把武术列入了体育课的内容,男拳女舞成了这一时期学校的主流文化。记得当时各地学校武术教师严重不足,从民间聘请武有专长的拳师进入校园,成了专职的武术教师,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学校的武术教育在多层位上得到了发展。专业体育院校自1989年开始,单独设立武术专业,自1979年起各体育院系恢复了武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武术研究生的设置将武术提高到一个高层位的学科,对武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亦可以说是武术从古至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伴随着武术的这样规模水平的发展,武术的科普读物也相继发刊,重视武术学术研究的氛围形成大的气候,参与武术研究的人员的构成不仅是武术人、体育人,还有其它文、史、哲等不同专业领域里的专家学者,研究的内容、方向涉及整个中华大文化,使武术学术研究进入高层位,提高到大文化的层位来把握和观照。一时间武术刊物、武术著作日渐增多。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刊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对武术的宣传、研究、交流及传送党对武术的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武术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使武术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永远不会被冷落、被无人欣赏和享用的。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使悦来越多的外国人有机会了解东方大国的文化,本土的文化也有向世界展示的机会。武术引起了外国人的极大关注和青睐,不少国家和地区兴起了武术活动的热潮,成立了武术团体。1987年9月25日在日本横滨正式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2003年已举办六届。同时,我国先后举办了多次世界武术邀请赛,极大地向世界人民宣传、推行了武术,也增加了与不同国家的交流和友谊。中国武术组团先后出访了一百多个国家,同时还向一些国家无偿派出武术教练员帮助教授、训练武术。时至今日武术的会员国已增至86个国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武术必将得到更大机遇的发展。虽然武术进奥成为奥运永久性项目的愿望尚未实现,但武术成为奥运项目亦即成为可能,武术已成为国际运动项目也成了不争的事实。我们将期待武术能成为奥运永久的项目,我们将不懈努力,不管是你还是我,甚或是他!
第二部分&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分类
一、我们说过,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运动。武术有别于其它任何国家的民族“武术”运动项目,在当今世界上有类同或雷同于武术的技击项目,如有日本的空手道、柔道、踢拳道、剑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缅甸的缅拳;西方国家的拳击和近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自由搏击等等。以上这些国家的武术,其表现形式很单一,目的亦单纯,就是击打、打斗,以残酷的击打、凶狠的招法来刺激取乐于观众,而中国的武术不但有打斗的成分(少),而且更具体育的、健身的、娱乐的、教化的功能,其表现形式主要以人前演示套路的形式表现其内容、其思想、情感以乐人、育人、教人。故此武术的形式我们说主要有三种:即以套路为运动的形式和以搏斗为主要形式的散手运动,及介乎这两者之间的单招、功法(现在讲的组合练习),在传统上叫做“单把拳”,单把拳者即自成一种,自成风格,独立传承,如传统拳里的“砸锤”、“合化手”、“云手”、“燕子提泥”,壳子棍等都是以这种形式被传存下来的。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武术的形式有几种,所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见到以上三种形式的运动,我们都应该认为是武术运动或武术的一种运动形式,当然街头巷尾遇到地痞流氓不守法的人的斗殴,当不属于武术,那是本能,是乱打乱斗。这种打斗是没有章法的,是不计后果的,而真正的武术打斗是有章法准则的,是有一定的发力方法和击打技巧的,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是不蛮干的,是计较击打部位和方法效果的。
二、武术的内容:中国武术好称博大精深,内容极丰。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悠久的国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了丰厚的文明文化宝藏。武术可堪称中华文明孕育下的体育文化之艳丽,有道是“不知中国武术不知中国人”,这也无怪乎中华文明自古沿着两条道路,即一文一武。这就是说,武道教育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教育的主流文化,一文一武不可偏颇,“用文事者必有武备济之”,“文通武备”是中国自古而来统治阶级选贤取士的唯一标准。
经历千年的砺练、发展,武术的这棵文化大树枝繁叶茂,老而弥坚,形成了千百种不同风格流派的渊源有自的拳术(徒手)武术和器械武术。内容之丰富、内含之博大、功能之全面、造诣之高深,堪称世界体育文化之绝无仅有。
从1982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各地整理、发掘的套路、拳种来看有一百多,仅徒手套路510套,器械套路?套,还有各种武术典籍、珍秘、大量的谱、诀等。但这些还不能说是中华武术的全部只能说是对部分武术进行了发掘,散佚在民间的武术还难以准确估价其数。所以说,中国武术内容只能用博大与精深来一言以概之。(下面再来看武术的分类)
1、武术的分类
在内容博杂、拳种套路丰富的武术运动中,我们如何来对这些技术内容进行规范整合?以便于我们后来人能条分缕析地掌握武术的内容,明确武术的分类方法。如何给武术分类和什么叫分类?
武术分类就是把武术技术内容、表现形式具有相同特点的归在一起,如拳术类、器械类等等:所谓分类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类的一种方法。从整个宏观武术方面来分类的话,中国武术可分为三大类,即套路运动、功法运动、搏斗运动。
第三部分: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武术作为一项有久远的历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千百年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其它任何一种民族体育项目的风格和特点,有相当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修习原则,严格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多功能、多价值的优势独?世界。
武术运动是由多种攻防动作所组成的身体练习,踢、打、摔、拿、击、刺、格、劈是武术的核心内容,通过有规律的成体系的套路运动,将其技击方法、攻守法则表现出来,这是由武术的内涵与外延所决定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是武术运动的最高目标要求。所谓的内外合一是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是指武术运动既讲究形体动作的规范,符合表现拳种内定的要求,做到动有态静有势,而且对精神的表达要和形态动作相符相承,以意传神,以神传技,最后达到神形兼备的高妙境界,深刻地体现武术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风格的重内、重意、重和、重直觉体悟、重传神表意的文化理念和心态。
武术运动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特点各异,供习练者可选择的余地很大,而且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来练习,同时武术又是一项不受任何场地器材限制的运动,适合于多种气候条件下来进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如竞技表演、娱己娱人、健身健心、搏打格斗、传承文化、消遣度假、休闲放松、丰富生活等各种需要和目的。那么武术具有哪些特点呢?
1、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
2、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即马氏通备拳的“里象会通”。
3、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4、具有识礼知节,规范人的行为的特殊性。
二、武术的作用
中国的武术是杀人之术,或杀人的艺术,甚或是艺术的杀人。武术的作用从其本质来看,只有一个,那就是搏人、打人、防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推移,武术的作用不是那么单一了,随之武术又增加了以外的作用,如健身、教育的作用,娱乐观赏、丰富生活的作用,再后来又增加了交流凝聚、增进互通?、交流情感、沟通技艺和思想的作用,现在又发生了产业赢钱、旅游宣传、推广传统文化和地域风俗文化的作用。
下面分别来看武术的作用:
1、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一项运动如果失去了它的健身作用,对人体没有任何好处的话,它是不会永久传世的。武术之所以能经千百代而盛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强体健身的特殊功用使然。
武术是我国独有之国技,是体用俱备,身心并完的一项人体运动,少长成宜、妇孺皆能的运动项目,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活泼精神,小可健身防身,大则保家卫国。经常练习武术,在不断地俯仰伸屈、环转腾跃的躯体运动动作的重复练习,加上精神、意识的贯注及呼吸与躯体动作的协调配合,对人体内脏的各器官进行有序的按摩,对外在的肢体具有肌肉的不断良性的刺激,无疑会对内器功能能力有所增强,外在骨、关节、肌肉等有所发达,达到内外统一、平衡。
三、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武术的每一个动作(传统武术)都含有技击、防御的作用。在创编武术时,这是创编武术的原则,如果动作不带攻防就不成其为武术。但是,只进行带有攻防技术的动作练习而不进行完成搏打,武术的自卫防身功能也不能发挥出来。这就是说,要发挥武术的攻防技术,必须要进行实战练习,只有这样长期不堕的练习,武术的这一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突显出来,否则不然。
四、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这一作用的发端和被武术所采纳是源于中国传统的仁义、礼仪、礼节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渗透。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仁、义、礼、致、信是规范中国人几千年的指导思想,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礼所要的行为准则,即所倡导的中规中矩。
武术是一项杀人之术,武术的本质功能就是杀伐,但是在我国在武术界自古以来就强调“技击之道、尚德不尙力、重守不重攻”。主张以德感人、以力服人则实为不得已而为之之时。因此武术界历来流传有“八打”、“八不打”之说教。但是千百年来武术较技一直传?者,我们说这种较技、比武,完全是一种对习武人技艺高低的分界,也是通过比武技艺,习武人或称为英雄豪杰为了征服对方而得到一种荣誉或心态的满足。这种比武包含有相当的娱乐性的成分。武术界的这种比试当然也是武技的充分运用,但和对敌交手则性质完全不同。这种较技是在倡议“仁义”、在礼的前提下的较技。以点到为止,为较技的原则和认定输赢的标准。强调比武双方要有博大的胸襟。经得起输,受得住赢,不因失败而嫉恨对方,报复对方,要用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刺激其更加努力习练,等待来日或来年再试(战)。我国的已故武术家万赖生先生在其《武术汇宗》一书中写到:“同胞相较量,应废除败为耻辱只见,艺不如人,可从习之;或再下数载功夫,再与之较,亦不失大丈夫胸襟。苟嫉忌挟仇,必除之而后快,以显一技之长,则流入江湖之途,殊失研究国技真义”。这强调了要用高尚的武德来统摄制约武术的比武或者说竞技。
我们知道,争强好胜是人类的天性,与生俱来的性格。《晏子春秋》一书曰:“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竞争是血气男儿的个性表现。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竞争是人类的天性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如果不加制约的任之这种现象发展,很难想象这个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儒家文化则从“仁爱”出发,把人类的这种“争”纳入了“礼”的规范和范畴,一方面对好勇斗狠者加以限制,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但对于射箭等武事活动完全取消,也是不可能的,故孔子用儒家的“礼”来规范这种竞争比赛,他又说:“其争也君子”,就是后来的“君子之争”。从仁爱出发,遵循一定的严格的规范下的“争”一种竞赛、比武。也就是孔子再强调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这种君子之争对今日的武术界仍然有着指导意义,要求运动员习武之人具备良好的体育道德与作风。
五、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现在武术的这一作用已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曾记否各种有关大型的活动,都离不开这一民族文化的展示,这已成为全中国最普世的一项文化倡导活动了。
六、培养勇敢拼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对习武之人精神、肉体、意志品质的要求,敢打敢拼,不畏强者,不避艰险是习武之人必具的精神,通过有序的、严格的武功训练,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会习而得之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山道家传统武术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