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339222省道112公里处68公里处在哪里?

吴兴区环渚乡后庄&丁连庆&丁连庆&&113&湖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页面&#x91载开启
页面&#x91载开启 欢&#x8光临本站,页面正在&#x91新载入,请稍候 ...热门搜索:
购物车中还没有商品,赶紧选购吧!
最新加入的商品
& & 景宁地处山区,交通历来闭塞。村民出卖山货,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全靠手提肩挑人扛,爬山涉水,行程数里、数十里、上百里,远的地方来回要用几天时间。清同治《景宁县志》记载:&景宁山谷遐阻,行于羊肠萦绕,斗折蛇行,商贾罕集。&是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交通发展,扶持交通建设,交通情况发生巨变。到2004年底,全县通车里程公里,外接周边8县市(区),内连24个乡镇240个行政村。&
& & 一、公路
& & 民国18年(1929)浙江省政府公布&浙江省公路线网计划&,云和至景宁公路项目为&省通县道第二期施工计划&。民国30年(1941),批准修筑景宁县城至汇边7.06公里手拉车路,历时5年仅完成景宁至外舍5公里通手拉车的小马路。是为景宁公路之发端。民国36年(1947)重订&浙江省公路线网计划&,曾确定青田、景宁、庆元线路项目,境内未见实施。
& &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五&计划期间,省政府规划云和经景宁至寿宁省道公路,首先建设云和象山至景宁鹤溪段39公里山岭重丘四级公路,1956年1月开始测量,2月动工,历时18个月,于日竣工。国家投资31万元(一路盘山越岭,高差613米,最大纵坡11%,变道580处,最小半径9米,连续爬坡12公里,时称&浙江康藏公路&)。日通车,结束景宁无公路和不通客车历史。该项目分别于1970年、1992年两次进行改造。
& & 此后,由国家拨款并派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到景宁建设省道公路,并以民办公助和地方民工参建形式建设县级乡级公路。1963年10月S52省道云寿线公路全线竣工(景宁段71.3公里),1965年10月S56省道瑞东线竣工(景宁段21.98公里)。民办公助建设县道公路有:1962年5月至1963年12月建成童岭头至枫树洋(20.87公里)、1963年4月至1965年12月建成云和重河至沙湾(19.57公里)、1965年9月至1966年9月建成鸬鹚至茶亭(4.35公里)等公路。建成乡道县城至三支树(5.56公里)等公路。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起第二轮山区公路建设高潮,先后建成庆(元)景(宁)青(田)公路的大都到大顺路段、交见圩至庆元路段,和东塘至家地、白鹤至大漈、茶亭至黄湖等乡级公路。
& & 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后,交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公路建设兴起第三次高潮。利用以工代赈和世行贷款等扶贫资金,建设山区公路。从以前单向的通路向路网转变。首先实施一批省级、县级通道和县内网络骨干公路项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建成枫树洋至寿宁1.86公里省级公路,1985年1月至1987年11月建成大均至沙湾路段22公里,1986年1月至1987年3月建成标溪至上圩路段14.7公里,1989年3月至1992年1月续建景青公路到鹤口17.36公里,1992年6月至1993年10月续建鸬桌公路到龙泉5.8公里,初步形成了景宁公路网络骨架。
& & &九五&计划以来,交通建设从两个方面突破,首先对县内省道公路提高技术等级改造和县乡公路&砂改油&以提高通行能力;其次,建设通高山公路和到行政村的简易公路。&十五&以来,又实施省交通&六大工程&,实行公路标准化改造,增加公路密度,提高乡村公路技术等级,扩大公路覆盖面,提高公路安全舒适性。&十五&期间规划了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段,已完成云景高速路段前期工作,将于&十一五&期间完成建设。1995年12月实现了乡乡通汽车。1995年建成了景宁到云和三级公路,实现了次高级路面零的突破。2002年建成了至泰顺的二级公路,2004年基本完成了通乡、村公路的等级化、标准化和主要县道、乡道的&砂改油&,并完成了31个村的准四级公路改造。
& & 至200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公里,其中省道2条71.611公里,县道13条304.582公里,乡道13条165.904公里,村道156条935.7公里。有二级公路39.516公里,三级公路21.896公里,四级公路430.301公里,准四级公路116.5公里,等外和简易公路869.584公里,全县路面硬化公路398.6公里。
& & 二、桥梁&
& & 桥梁是交通的重要设施。境内溪流纵横,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根据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木石架桥,进行交往。清&同治《景宁县志》记载有桥梁94座。至新中国成立前,有桥梁148座,其中造型别致的廊桥77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发展,交通的变化,公路桥梁日益增多。到1990年底,全县建有各式桥梁428座,总长10749.02延米。其中公路桥梁59座,2116.5米,民间桥梁369座,8632.5延米。桥梁结构形式有木桩、木面桥、碇步桥、石板平桥、实腹石拱桥、空腹石拱桥、廊屋桥、钢筋混凝土桥梁、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多孔空心板桥、铁索桥等10余种。近年来,桥梁增长速度较快,到2004年底,全县共有各种桥梁489座,总长12760米。其中永久性的公路桥梁99座,总长3368.66米;大桥6座,长961.9延米;中桥28座,长1290.6延米;小桥65座,长1116.16延米。
& & 三、隧道&
& & 现有隧道7座,总长5109米。其中公路隧道6座,总长4781米,分别是:岚头岭隧道、张山岙隧道、龙井隧道、马岭头隧道、西坑村1号,西坑村2号隧道和县城环城东路石印隧道。
四、公路养护&
景宁公路段,公路养护按&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畅通&的方针,克服点多、面广、资金缺乏等困难,积极做好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努力保持公路完好畅通,不断改善路况。一是小修保养,即对公路及其一切设施进行预防和修补轻微损坏部分,使其保持完好状态;二是中修工程,即对公路及其设备的较大损坏的修理或在原有的公路等级内添加设备或局部改善;三是大修或改造工程,即分期分段提高公路的技术等级,或通过局部改造显著提高公路的通过能力。
& & &九五&以前境内公路绝大部分属泥结碎石路面,养护工人必须付出重体力劳动,才能保持公路完好状态。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工人露天作业于严寒、高温、风霜、雨雪及尘土飞扬的环境中。&九五&以后国家逐年增加投资,采取定额补助、地方自筹等方式开始&砂改油&,到2004年底专业养护公路已大部分油路化,逐步改善工人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建道班工房,购置电视机等,并逐步添置养护机械。通过公路的改造建设,不断提高公路的畅通能力以及抗灾能力,同时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难度及强度。
五、交通运输&
& & 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运输从提、背、挑到人力车、汽车,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57年首次通客车,到2004年底,班车通达周边县市和上海、深圳、杭州、宁波等城市及境内各乡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运输业逐渐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多家经营,打破了公路运输独家经营的封闭状态,扩大了运输队伍,增加了运输力量,活跃了运输市场。自治县成立后的十年,全县已拥有机动车544辆,其中汽车292辆,在1993年统计中,货运量达26.34万吨,周转量3360.3万吨公里;客运量101万人次,周转量为109.2万人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县交通运输状况改善。至2004年末,全县已拥有2400多辆机动车,其中汽车494辆(载客汽车336辆,载货汽车158辆),私人轿车首次超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数。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2869万吨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6903万人公里。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并存经营的运输格局,做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客货运输向&门到门&集约化、物流专业化转变。
& & 瓯江一级支流小溪,是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主要航道,属内河航运,六级航道。历代劳动人民,利用小溪水力,流放木材,并开发航道,舟运山货、海货。对城乡物资交流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 & 一、航道整治
& & 小溪水流湍急,两岸山高林茂,卵石河床,滩多、弯多、流急,系典型山溪性航道。河宽100&350米,航道宽20&100米,虽降水充沛,流量充足,但航行十分困难。历代只在丰水期放筏开船运输物资。
& &新中国成立后,在公路未开发前,小溪航运繁忙,航管部门重视河道整治。1960年组织了由40人组成的养护航道分队,进行养护,以疏浚挖槽为主,筑坝导治为辅,大力进行沙湾上游河道治理,有顺水坝32条。随后开辟了沙湾至毛洋,炉西坑至门潭,大顺至新四45公里新航道,可放运竹筏和小木排,旺水期可通小船。
& & 1967年省交通局拨款17440.55元,建成外舍码头,进出口物资年吞吐量近万吨。1972年,丽水航管所批拨2579.6元,建成渤海码头。渤海是区乡驻地,货物装卸多,行旅往返频繁。1977年省交通局,为发展山区航运业,土法上马,推广活动蓄水坝。活动坝投资省,效果好。枯水期开闸放船,消除减载停航,确保常年通航。在七里、石门楼、大均三点建成活动水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航道进行全面整治,采取修建顺坝、T坝、清泓炸礁,修理河道等手段,促使河水归槽,提高水位。1978年开辟了沙湾至毛洋支流航道30公里。当年,两岸农民时有大量农副产品,由于不能及时运输,而霉烂变质,故开辟这条河道,显得十分重要。但这段河床窄,流水急,晴不到几天就枯水,只能在丰水期抢运几趟。当地船民流传着&载客不上十,装货不越吨,月运不过一,全年无十趟&的说法。80年代后,公路沿溪造,桥梁跨溪建,汽车运输比船快,装卸便,桥梁比渡好,过往也稳便。航道的疏浚工作,也随着放松,只能在丰水期放运竹木排。现基本处于停航状态。
& & 二、航道运输
& & 古时,木材、毛竹等山货均利用丰水期在溪涧中流放。客货运输则用竹排、木排和蚱蜢船。航行无定期,装运无计划,管理无组织,船工自揽货源,有货运货,有客运客,有时客货混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航运事业,大力发展船只,努力整治航道。1952年船只增至582艘,1001吨位。1956年船只增到822艘,1412吨位。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开始发展钢质机动船,第一艘4&5吨的机动船开入外舍,进入沙湾。接着载18吨的机动船开进外舍,年货运量达2.69万吨,周转量达264.6万吨公里,为水路营运的高峰期。1980年沿溪公路大发展,水路运输大部被陆路运输所代替,航运市场受限制,业务少,利润少,到1990年木帆船仅42艘,机动船仅留65艘,年货运量0.45万吨,周转量255.17万吨公里。
& &&八五&期间,全县通航里程135公里,常年通航里程只有45公里,以季节性运输为主。全县共设渡口40处,分布11个乡镇23个村,有木质机动渡船6艘,其它均为木质人力渡船。&九五&期间,航道总长93公里,有39个渡口分布在11个乡镇,外舍以上以竹木排筏为主,渤海以下可通5吨以下船舶。由于受山区溪流性航道限制,投入不足,码头、航道长期失修,大量货物运输弃水走陆,发展缓慢。目前仅存部分河段水上旅游业务和群众生产生活过渡。有常设渡口37个,41条渡船,年渡运量240万人次,水上旅游漂流客运量超20万人次。内河货运急剧萎缩,除竹木排和少量短途船运外,远距离运输停止。
& & 民国《景宁县续志》载称:明正德七年(1512年),设渤海、高垟驿舍。嘉靖36年(1557年),改为县前、北岸、中峦3辅,由司兵传递文书。民国13年(1924年),县设邮政代办所。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邮政、电信合并,成立景宁县邮电局。随后,叶桥、沙湾、外舍、渤海、东坑、毛垟、大地、大顺等先后成立邮电所。1984年10月,景宁畲族自治县邮电局成立。1989年新建邮电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3939平方米。1998年9月,邮电分营,成立景宁县邮政局。2004年,县邮政局下设办公室、储汇分局、运营部和财务部,员工108人。&
自1998年邮电分营以来,县邮政局紧紧围绕&爱邮政、求发展、创优质、增效益&的企业精神,发奋图强、锐意进取,邮政事业一年一个台阶持续稳定发展。
& & 一、实物网 &&
& & 实物网是邮政传递各类邮件、货物的营业窗口、分拣处理设备、运输网路、投递段道等支撑力量的总称。景宁邮政通信网外通国内和世界各地,内通乡以下村民委员会和部分自然村。
& & 清宣统三年(1911年),县城各类文报开始由邮政递送。此后,投递路段逐渐向集镇、乡村延伸,邮政网络不断扩大。至民国37年(1948年),县邮政局下属8个邮政代办所,5个邮政信柜的邮件,均由县邮电局邮差直接投送。1957年,云和至景宁公路通车,邮件由客车带运。到1985年,县境内邮路里程达1296公里,设邮电代办所27处,邮票代售10处,信报站2处,信筒信箱6个。
& & 2004年,全县拥有邮政营业网点7处,其中农村邮政支局4处。邮路代办点54个,县城邮政信筒信箱8个,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4处。全县共有邮路48条,自行车邮路46条,步班邮路2条,邮路总长1740公里。其中,城市投递段道5条,邮路60公里,各段道每日投递2次;农村投递路线43条,总长1680公里,每周平均投递4.39次。机要邮件另有专人投递。
& & 二、信息网
& & 信息网是邮政赖以传递各类民用、商用、政府信息的网络,主要包括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金融计算机网。
& & 邮政综合网实现了邮政生产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是邮政生产的中枢神经。邮政综合网按地域范围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省际网,第二级是省(区、市) 内网,第三级是邮区网,以各地市为中心连接所有的电子化支局(所)。
& & 邮政综合计算机是邮政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中国邮政183电子邮政网站能初步提供网上购物、网上汇款、网上集邮、网上订阅报刊以及网上查询邮政编码、邮政资费、EMS信息、邮票信息。报刊目录等服务;11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已在全国大部分中等以上城市开通。183电子邮政网站、11185邮政客户服务中心以及邮政金融服务终端,已经成为邮政对外营业的崭新窗口。
& & 邮政金融计算机网即绿卡网,是中国邮政在国内最早建设的金融信息网络之一,联网网点的服务范围已经遍及全国。截至2004年末,景宁畲族自治县拥有邮政储蓄ATM机2台,是全县唯一拥有两台及以上ATM机的金融机构。
& & 三、三流合一 &&
& & 三流是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邮政是唯一同时拥有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
& & 景宁县的邮政业务发展迅速。民国37年(1948年),全县完成函件8181件,包件28件。民国31年(1942年),开发普通汇率款9633元,国内小额汇票款2042元,兑付国内普通汇票款5277元,国内小额汇款876元。外舍、沙湾、渤海、大均、梧桐、道化6个邮政代办所兼办小款汇兑业务。存薄储金存入浙江地方银行景宁办事处4500元,小额储金存入2000元。
& & 新中国成立后,邮政业务量逐年增长。1985年,完成函件133.62万件。报刊数量日益增多,全县报纸期发数达1.11万份,杂志期发数1.01万份。年,县邮电局连续5年获《浙江日报》社&党报发行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4月开办邮政储蓄,到年底,储户1.52万户,储蓄存款余额47.80万元。1990年7月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集邮协会。到2002年,县邮政局实行&收投合一&,全部报刊上门收订。2002年,邮政储蓄余额10293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在2004年初,英川、渤海两个农村支局储蓄同时突破千万元大关。1998年邮电分营后,邮政业务总量由1998年的144万元,增长至2004年的496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9%,其他各项业务也呈稳步增长趋势。
四、普遍服务 &&
& & 景宁邮政始终把普遍服务作为邮政工作的重要目标,作为检验邮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作为实现&人民邮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地区相比,全县邮政存在着服务范围广、实施难度大、服务成本高的情况。
& & 景宁邮政业务收入由1998年分营时的132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557万元,为1998年的4倍。人均劳动生产率由1998年的1.5万元/人增长到万元/人,为1998年的3倍。亏损由1998年的306万元下降到2004年的55万元。
& & 县邮政的普遍服务主要体现在:
& & 1、服务种类齐全。不仅包括函件、包件等基本业务,还承担着军邮、边防通信、盲人邮件和党报党刊的发行等诸多政策性业务。这些严肃的政治任务,既是邮政服务的特色所在,也使邮政普遍服务任务更加繁重,成本更加高昂。
& & 2、服务资费低廉。在全国范围内,均以低廉的资费,向所有用户提供信件寄递服务,是邮政普遍服务的显著特征。我国现在统一执行的邮政基本资费是:平信本埠每件0.60元、外埠每件0.80元。这种国家严格控制交费的政策,使所有用户不论贫富,不论居住何地都能平等地享受邮政服务。
& & 此外,强大的投递网络和投递队伍在为邮政普遍服务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服务网点的普及和密集的投递网络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性亏损。
& & 五、多彩服务&
& & 多年来,景宁邮政一直秉承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八字服务方针,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深层次开发,以用户的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 &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广大邮政用户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用户对邮政服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业务种类已难以满足广大用户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景宁邮政在办好邮递、集邮、金融三大类数十种传统业务的同时,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业务的服务水准,开发出许多新的邮政业务和服务,并逐步形成了以核心业务为主导、以多元化的业务为补充的业务结构。
& & 日起,支局、所开办快件业务。1987年4月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有整存整取、零存零取,活期储蓄和有奖储蓄等。1996年,邮政营业基本实现微机化,邮政储蓄实现全县微机联网,开办全县通存通兑业务。2002年开办了快递包裹、混合信函等新型邮递类业务。邮政储蓄业务在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支撑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目前,邮政业务除了传统的信函、包裹、报刊发行、特快专递、集邮、邮政汇兑、邮政储蓄等业务外,又衍生出许多新的服务门类。新增了商业信函、《中邮专送广告》、邮资广告明信片、企业拜年卡、账单以及图书发行等业务;新开办了电子汇兑和物流配送业务。2002年8月,成立客户服务中心,架设了邮政与客户之间的桥梁。2004年3月,开办代收电费业务,同年8月,与县水厂签订代缴水费协议。除此之外,还新增了代发工资、养老金,代收电话费等多种业务。在2004年县庆20年之际,成功制作了《生态景宁&风情畲乡》邮票纪念册、中国第二届畲乡风情节纪念册、县庆20周年暨第二届畲乡风情节彩银币(盒装)、中国农村水电之乡&浙江景宁彩银币(盒装)、县庆20周年&水电之乡彩银币(双枚装)等。
& & 在做好营业窗口服务的同时,景宁邮政在全行业开展规范化服务,制定了《邮政通信服务规范》,公开监督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从日起,实现县以上城市城区包裹免费投递到户。
& & 民国20年(1931年)12月,成立景宁电话支局。民国22年(1933年)12月,设电报局。民国32年(1943年),电话局、电报局合并,改称电信局,隶省电政管理局。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电信与邮政合并,改称景宁县邮电局,隶属省邮电管理局。县制撤销期间,改为景宁(红星)邮电支局。1984年景宁畲族自治县邮电局成立,下设沙湾、英川、东坑、渤海四个邮电支局和外舍、景南、大顺三个邮电所,并负责全县各乡镇的委办邮电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全县形成完整的通信网点。1996年,景宁移动通信分公司正式搬迁挂牌营业。1998年9月,邮电分营,寻呼剥离,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电信局。2000年3月省电信实业集团景宁有限公司挂牌。同年11月,寻呼与中国联通合并,中国联通公司落户景宁。2001年,浙江省电信公司景宁电信局下设综合办公室、财务部、运营部。2003年后,景宁电信局改称浙江省电信公司景宁分公司,下设综合办公室、市场部、综合维护安装部、大客户部,以及英川、沙湾、渤海、东坑四个支局。到2004年底,有员工159人,其中正式在职96个。&
景宁畲族自治县的电信事业经历了艰苦奋斗和曲折的历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 景宁地处浙南山区,地方经济发展较为缓慢。1984年设县前,共有磁石式交换机容量1270门,全年业务总量50万元,电话用户481户。原有的通信设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 自治县成立后,于1985年,开通景宁至杭州载波电路1路,新增景宁至丽水载波电路2路,开通杭州、丽水、云和直达长途电路,开通景宁至英川直达电路和景宁至东坑、渤海三路载波电路。交换机总容量达500门,市话机达356部,其中计费公用电话2部。1985年底,有电传机2台,十二路载波机1台,三路载波机3台,市话交换机680门,实占520门,市话交换机总容 量比设县前增大了5倍,市内电话增长了4倍。 农村电话交换机8台510门,实占331门,计费用户23部,免费20部,中继线36条,计346杆公里,678线对公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方经济开始复苏,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县邮电局在省、地邮电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提出了敢担风险,搞规模经营,跳跃式发展工作思路。1993年,通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国内租赁和集资等方式,筹资1600万元,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于同年11月、12月相继完成了程控电话交换、光缆传输和移动电话三项工程。光端机,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设备和业务从无到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5年末,全县县域电话4691户,乡村电话1153户,移动电话68户,无线寻呼用户885户,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778门,程控达7354门,电话并入了C3本地网,实现五镇程控化,四镇光缆化占37.5%的乡镇开通程控电话,87.5%的乡镇进入程控电话网。
& & &九五&期间,围绕&超前发展、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新技术、新业务、努力发展智能化通信网,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的覆盖面。1996年投入通信建设资金2400万元,重点建设景宁至东坑、景南、雁溪,沙湾至毛垟、秋炉,渤海至大顺、陈村三条骨干光缆。日,市话5000门程控电话工程竣工。至此,畲乡首次达万门程控电话局。1996年5月东坑至白鹤、深洋、桃源等自动电话工程竣工,53户农民用上了程控电话。同年,县正式开通两台磁卡电话。移动通信已开通10个信道。1997年实现乡乡通光缆,53%的行政村通程控电话。1998年1月,撤销话务班、报务班,并入电信营业班,改名为电信业务班。同年,电信局开办鲜花礼仪来报业务。1998年3月,DDN设备进入东坑、沙湾两支局,并且县邮电大楼移动铁塔竣工,采用&新一代传输体制&&光同步数字传输网(SDN)网&。同年12月,第一台IC卡在电信营业厅开通。到1999年10月,30台IC卡电话机安装县城的主要街道上,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全县的通信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5月,小灵通投放景宁市场,7月正式投放市场使用。1999年,电信局采取&一快三优先&的做法,(即设计施工进度快;群众积极性高、筹集资金好的优先;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先;难度小、离光缆距离短的优先)全年除配合地局完成C4环SOH工程和景宁至云和国防通信24芯埋式光缆工程外,完成了S1240升版扩容工程以及4个支局电源改造工程。到2000年底,在原有的5000门程控基础上扩容2万门,总容量达到25000门。全县固定电话17492户,其中县城10767户,乡村电话6725户,移动电话近7000户,无线寻呼用户9457户,电话普及率12.53户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644户。
& & &十五&期间,通信行业以高起点、新技术、新业务为发展方向,以智能化、宽带化为通信网络的目标,增强全网的通信能力。2001年,接入电信宽带,从此全县由拔号上网转入宽带上网。年,乡镇广大电光缆联网,英川等7个乡镇广电光缆联网工程。2002年,全年完成通信设备投资120万元,新增城南分局和英川移民小区两个交换网点,出局电缆容量共达1200对,并完成渤海交换机的升版扩容。2002年9月,投资近100万元的旧机房完全整治工程完工。全年累计线路投资293.3万元,使电信网络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县电信公司通过编制合理的投资预算,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投资风险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003年,先后分别对郑坑、大顺两个数字环路进行RSA改造,新增英川移民新村RSA远端,扩充上圩点数字环路60门,同时将08机用户测试连接到112测量中心,结束了08机用户不能在112测量中心自动测试的历史,并扩容XDSL960线,完成本局、城南分局,童弄街等点的CISCO3550数据交换机的安装并调试成功。小灵通化工程顺利进行,新装小灵通基站52个,并于6月顺利完成割接。到2004年底,积极筹集100多万资金投入畲乡信息化建设,完成了教育网、政务网、社区信息网、农村乡镇信息网建设。还实现了全县25个乡镇光缆覆盖,建成了C3、C4级光缆环,中继宽带有155兆两条,出口宽带2千兆,交换网点43个,其中宽带网有13个。2004年投入村村通工程专项资金194万元,9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1325户农民在年内通上电话,并完成150多万元康庄工程道路改线拆建。2004年底,总装机容量固话为33716门,小灵通18083线对;主干电缆36758对&公里;小灵通基站94个,宽带容量3292端口。全县有电话用户33620户,其中县城固定电话用 户14717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11125户,小灵通用户7778户,移动电话用户43891户。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39.1部/百人提高到43.1部/百人。264个行政村通了电话。移动、联通手机信号实现乡镇全覆盖,国际互联网用户5356户,在县境内基本形成具有通信能力强、运行效率高、安全可靠,质量优良的现代化通讯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山339省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