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发一篇论文多少钱有关王维田园诗的论文

求一篇诗歌鉴赏的论文
求一篇诗歌鉴赏的论文 5
就一篇诗歌【古代的现代的诗歌都有行,还有词也行都行】,对其论述,3000字左右。有关的材料也行。就是一篇诗歌鉴赏的论文。
很久以前就听说轩辕剑的音乐做得很不一般,果如其然。新近听了一首轩辕剑三外传——天之痕的一首背景音乐《天净沙》,感到自己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 

音乐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极其宁静的感觉。主旋律用的乐器我分辨不太清楚,应该是某种打击乐器吧。轻轻的敲着,就好像流淌在山间那细细的溪流,又好像要顺着音乐流进人的心田,滋润人的心脾,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不禁沉浸在一种宁静悠远的遐想中。 

这首音乐与轩辕剑四当中的《我心梦桃源》采用了同样的曲调,但我个人感觉,《天净沙》所表达的情绪比《我心梦桃源》更加深远。而《我心梦桃源》则只是描述一种风景。《天净沙》则除了风景描写,更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一道浅浅的波痕,既像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又像是水中的波纹。动静结合,内外相应。所以说,《天净沙》从某种程度上,是在和灵魂进行着一番对话。 

在第二乐段,《天净沙》采取了人声共鸣的手法,使音乐的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宁静的水,又好像是一个人宁静的内心。似有倾诉之意,又有守望之宁。
其他回答 (1)
《诗歌鉴赏五步法 》
解答诗歌鉴赏题,最根本的方法是从感性(多读点诗歌)和理性(了解点诗歌理论)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诗歌鉴赏水平。除此以外,在做题实践中不断总结解题技巧也很重要。笔者在多年高考复习中摸索出了几条关于诗歌鉴赏题简单可行的解题技巧,且将其命名为“五读法”,在此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五读法”的基本解题环节。 

1、读作者。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前者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者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2、读标题。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读者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 

3、读序言。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苏轼有一首《南乡子》词,下面有一小序:“梅花词和杨元素”。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和词,而且内容是写梅花的,这对我们读懂诗歌内容就很有帮助。 

4、读注释。古典诗歌鉴赏必须过语言关,若诗歌内容无法理解,则所谓鉴赏都将是一句空话。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为帮助考生充分理解诗歌,往往在诗歌后面附有几则注释。对于这些注释,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而应仔细阅读,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诗歌做准备。 

5、读问题。高考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二、例题讲析: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 

1、读作者。王维,盛唐诗人,属于山水田园诗派,晚年向佛。其诗歌以描写山水风光居多,所写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苏轼曾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在清新淡雅中又往往意境高远,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读标题。标题《过香积寺》,“过”即拜访意,到深山中一古寺游玩,诗歌当属写景诗。 

3、读注释。注释中两个词语均属佛教用语,通过注解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世俗欲念的超脱,对清净隐居生活的向往。 

4、读问题。问题有两个,第一问问诗眼,是落实到字词;第二问既是问表达技巧,也是问思想内容,两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意境。 

三、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完成诗后的题目。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 “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的“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流莺时一声”,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 

2、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文学论文范文浅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摘要]中国是个诗词大国,山水田园诗历史悠久,其中唐朝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将山水与田园相结合,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本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展开论述,分别从色调、层次、 ...
文学论文范文
浅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摘 要] 中国是个诗词大国,山水田园诗历史悠久,其中唐朝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地将山水与田园相结合,是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本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展开论述,分别从色调、层次、主旨三个层面立论,引用具体的诗歌作品进行论证,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展示其高雅的品位。
[关键词] 山水田园诗 画面 恬淡 品位
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魏晋时,完整的山水田园诗正式出现,但那时山水与田园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陶源明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往往是为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服务。山水诗兴起于南朝,刘宋时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文学论文范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摘要]: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能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古体、近体都有佳作。其诗,语言凝炼明快,音节响亮和谐,构思巧妙 ...
文学论文范文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摘 要]: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能诗善画,精通音乐,擅长书法。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古体、近体都有佳作。其诗,语言凝炼明快,音节响亮和谐,构思巧妙,情意深长。他善于描绘自然界美妙神奇的景色和音响,善于捕捉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和动态,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其诗歌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美。他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采,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对自然景物观察透彻,刻画十分细致。且篇幅短小精焊,形象鲜明,色彩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具有风景园林美学特征。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艺术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省祁县,其父时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连累,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执政,他被任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蓝田县的辋川购置别墅,过着亦宫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攻入长安,他被叛军所俘,被迫接受伪职。叛乱平息,贬为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二年(759)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余首。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不仅能诗善画,而且精通音乐,擅长书法。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古体、近体都有佳作。其诗,语言凝炼明快,音节响亮和谐,朴素中见华采,构思巧妙,情意深长。他善于描绘自然界美妙神奇的景色和音响,善于捕捉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和动态,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其诗歌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美。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原创)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差异——2007年文学院毕业论文
&&&&&&&&&&&&&&&&&&&&&&&&&&&&&&&&&&&&&&&&&&&&&&&&&&&&&&&&&&&&&&&&&&&&&&&&&&&&&&&&&&&&&&&
论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差异
&&&&&&&&&&&&&&&&&&&&&&&&&&&&&&&&&&&&&&&&&&&&&&&&&&&&&&&&&&&&&&&&&&&&&&&&&&&&&&&&&&&(此毕业论文版权属作者本人所有)
在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代表着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然而,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天下的两位诗人,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其诗也具特色,自成一家。王维山水田园诗是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水墨画卷;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贴近日常生活,清逸冲淡,犹有余味。从他们诗歌的个人情感、意境、语言上,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上比较,其差异是明显而深刻的。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差异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在盛唐诗坛的绚丽星空中,拥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众多巨星。而山水田园诗就是一条绚丽壮阔的星河。王维和孟浩然正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并称“王孟”。王、孟二人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在学习借鉴中熔铸创新,他们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创作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风格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使它进入了全盛时期,展现出来艺术成熟、宛若云蒸霞蔚的绚丽景象。
王孟作为同一流派,其艺术上有许多相同处,但亦有其相异处。现在主要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
一、从情感上比较
王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个人的感情。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作者的感情是直抒出来的。这种抒发往往淡而有致,余味无穷。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绘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具有多样的意境和风格。诗人抒写观赏美景的愉快心情,袒露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雄秀山川的胸怀。他的潇洒风神、闲逸心境与外界景物完全融为一体,他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王维尤其致力于情思的浓缩和景物的净化,诗的兴象玲珑,意境纯净,乃至到了通体透明的程度。他善于精选富有特征的细节,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不同自然山水的鲜明个性。例如,《终南山》写终南山高峻阔大,雄伟幽深;《华岳》写华山连天积翠神奇瑰丽;《汉江临眺》写汉江波澜壮阔,浩渺空濛;《送梓州李使君》写蜀中林木参天,杜鹃争鸣。这一类诗气象峥嵘、意境壮阔,宛若大笔挥洒出巨幅山水全景图,显出崇高的美感。但王维更多的诗,是以轻灵笔触和匀润色泽渲染溪山一角或林泉一瞬的小景。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和《辋川集》中的一些作品,宛若精致的山水小幅,意境幽美明净,使人读时仿佛有清泉从心中流过。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恬静幽美的田园环境同诗人愤懑不平的心境往往是不和谐的。诗中常常写景,抒情交织,景语、情语并出,多用“我”字、“余”字,多直抒胸臆之句,很少有纯乎写景而情在景中之作。孟诗多为有我之境,有人之境,即使是写《夜归鹿门歌》那种“岩扉松征长寂寥”的境界,仍然能见到“惟有幽人自来去”,显然不同于王维诗中常见的“无我之境”、“无人之境”。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余味。”[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如《春晓》:
春晓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二、从意境上比较
王维的诗,静中有动,往往以动显静,写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表现作者古井无波,静中观照的心理状态。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诗人感性的波动,他所描绘的景物都往往是静美的,万籁俱寂的意境。
胡应麟云:“靖节清而远,康乐清而丽。曲江清而澹,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2]王维是一位性喜山水田园的高士,他的性格是柔弱的温润的。王维又是第一个完成了将谢灵运的山水诗传统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传统的合流。到了王维这里自然才成为非异己的力量,王维将山水田园当作自己情感的寄托物,因此,在他那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莫不含情。孟诗的意境是清远的,而王维诗歌的意境则是清秀的,很有人情味的,而非佛理诗所有的那种枯寂的境界。孟浩然多采取超凡脱俗寻幽觅静,安分守拙的形式,在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里,忘却了入世的烦恼。孟浩然有疏野清远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远非身居显位的达官贵人和萦牵于功名利禄之辈可比,只有他能达到疏野之致。而王维则是一位正统的,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诗人和画家,他可以很率直,但他毕生未去官的事实决定了他行为必须受当世礼教的规范。王维追求科头箕踞的散漫生活,但他没能真正做到,他最多不过是一位闲适的半官半隐的文人。孟浩然于出乎本性的举动处处显出其行为的随意性,另外,孟浩然身处农村,对当时的诗歌潮流相对比较生疏和淡漠,而王维则多与当时文人往返应酬,其诗不可能不受时风影响。虽然王维的诗歌也有独特的个性,但是,其诗歌意境的独特程度则要远逊于孟浩然。
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假雕饰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形成极富山水田园层次感的视觉景象,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在这些写景名句中,诗人通过鲜明如画的景物描绘,表达亲切微妙的心理感受和艺术想象。如“白”和“青”并非落照、潮水的固有色,而是诗人的一种直觉印象,却传神地写出了天水一色的空明意境。日色本为暖色调,可在幽咽的泉水声中,诗人却以为它已“冷”在幽森的青松之上,带有静寂清冷的情调,至于山中秋色在白石红叶映衬下的空翠清润,欲湿人衣;白云雾霭的时有时无,如水墨点染出山峦的浓淡静穆,皆是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诗人深入到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中,写出具有诗的情调和意境氛围的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王维诗歌的意境构成很具技巧性,完成后的诗歌意境往往是清澈而含蓄的,令人回味无穷。首先,王维诗歌的意境是温润的可感的,往往将诗人的心情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在他那里,物象是情感的载体,物象不再是独立于人的感情以外的东西。如《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流。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暄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同样是一首寻幽诗,但是,诗人的情感节奏在这里是明朗的,闲适之情与色、声浑然一体,显而易见载体中实则蕴含着诗人愉悦睦丛础S秩缡恰朵可咸镌凹词隆罚“屏居淇
希 翱跷奚健H找 h贤猓 用縻叹 洹D镣 迦ィ 匀 嫒嘶埂>舱咭嗪问拢
l槌酥绫铡” 跷 酉缂渎淠 抟赖男那橛上绱逯兄绯の蘖牡木跋蟪耐械酶
有蜗螅 有那榈墓露兰拍 蜾 浪闹芫吧 男睦硎 智宄 U 捎诎傥蘖睦担 瞬殴
嗟亟 楦星阕⒌阶匀惶镌爸腥ァ6琳咭泊佣 惺艿阶匀坏目汕住?/p&
其次,王维诗歌中多用色彩词和动静词,因而创造出一个有生机的氛围。《春园即事》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答裴迪》的“渺渺寒流广,苍苍秋山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莲花坞》的“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山中》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等等,由于色彩词的大量运用使王维诗歌的意境层次特别明晰,这当然与作为画家的王维密不可分的。黑格尔曾说:“(画家)比诗人也有一个优点:他能描绘出一个具体情境的最充分的个别细节,因为他能把现实事物的形状摆在目前,使人一眼就把一切都看清楚。‘诗如此,画亦然’,诚然是一句人所爱的格言,特别在理论上多次被人强调指出,而且由描绘体诗在描写季节、时辰、花卉和山水风景中加以运用。”[3]兼画家与诗人于一身的王维,将绘画中色彩的浓淡明暗、刚柔的差异以及光影交错的手法筑于诗歌的一联中,自然就使诗句中具有一种活泼的表现力和情感的透射力;当这色彩词语与具体物象相迭合时便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也必然折射影响心理状态。上举诸例就是直接表现各时不同心境的手段。多用动静词又使王维的诗歌意境存在于运动的空间中,如其《韦侍郎山居》的“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送梓州李使君》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青溪》的“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鹿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不仅使诗人意欲创造的寂静空间由有声而逾静,而且声响效果与色彩词的配合运用,使人感觉到我们面对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水彩画,这当然是与王维极精音乐的先天素质分不开的。
而孟浩然诗歌的境界往往是一种迥无人迹的空无,在微冷的世界里可以依稀地见到诗人悠然的或是愁苦的情感。例如其《采樵作》,“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罗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采樵的地点是深山,深山中又是树大参天,不见天日,这给读者一种幽邃不可测的感觉。作者又将山中的景物罗列于前:崩桥卧槎、险路、垂藤,这又形成一种重叠的意象,所有这些意象的构成,都是为了说明诗人心目中的意向:刻划荒凉、冷隽的境界。所谓“日落伴将稀”,其实是渺无一人的说法,但“伴将稀”比无一人更是荒凉、空寂,然后,作者才点出本诗的主人公:“山风拂罗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这样一个隐士形象,显现隐士的情调是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的。
沈德潜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股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4]“闲远”二字,可以形容孟诗的整体风格,然而,若云孟诗的境界闲远,则更为恰当。孟浩然不仅在生活中求闲远、旷达,而且,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力求与其生活态度一致。体现其闲远的韵致。如何能达到闲远境界,各人自有手段。如李白在慷慨陈词之余独看敬事山,杜甫在颠沛流离之时江畔寻花都可视为闲远的意志情致,闲远的诗歌境界,只是李杜这类作品数量甚少,浩然则异于李杜。他的生活经历相对而言是简单的,无风浪的,他长期生活在农村。使他总是面对一个静谧的世界。为他创作的“闲远”提供了或然的条件;又由于他不慕功名利禄,情感在自然山水中融合而淡化,发言闲远几乎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情寄山水、性慕隐逸的孟浩然,又常常将塑造隐逸主人公置于人踪的背景,这样,其诗之闲远才成为一种现实。这种主人公与环境的统一已不再是对隐逸先贤如庞公入山不见的简单模仿,而是诗人本来就具备的心存偏爱清冷境界的性情。与李贺偏爱悲若的幻想,黄仲则偏爱悱恻动人的意境一样。每个有个性的诗人总会有自己的偏爱的意境、视境、词汇、情感表达方式等。这种偏爱正是形成不同风格的重要因素。孟浩然是偏爱清冷的,首先是偏爱闲远清冷的意境。除了上引《采樵作》外,这类例子比比皆是。如《宿天台桐柏观》:“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愿计解缨绂,从此去烦恼。”诗人不愿意或不介意花笔墨描写山花鸟语,他感兴趣的是山中的幽深和宁静。他觉得只有此种境界才配得上隐士去居住。也只有隐士才有资格践迹深山。所以,息阴桐柏、采秀弄芝是隐士潇洒出尘的行为,而“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才是隐士应处的环境。但是,现世并不能到处提供给隐者以所需的环境,于是表现隐者寻觅隐逸佳处就出现了。而这类诗,正是不经意的山水之作,它带有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很难准确捕捉,它几乎是隐形的。因为作者并非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是表达一个寻找山水佳处的过程。如《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后最幽与薛八同往》所表达的终极目的是蹈凡出尘的隐逸理想世界,而寻找这个理想世界的描写却是最好的山水诗句:“谓予独达方,适子亦在野。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云簇兴座隔,天空落阶下。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在这里,一切尘俗的形容词都会亵读清丽的山水,因为孟浩然描写的虽然是尘世所存在,却不是尘俗之人所能欣赏的。松柏是高洁的,兰若是清幽的,不能通舟的小溪以及怪石都显示了一种出乎寻常人审美度限的、近乎畸形的境界,似乎是一个只可神会不能身临的地方。
为了塑造这种清冷闲远的意境,通常所用的色彩词多是冷色的,因为冷色给人一种幽深、宁静、冷静的感觉。但是孟浩然没有这样做。事实上,孟诗中很难找到表示物象的色彩词。而多有能表达物象质感,视觉感的词,因为这更能含蓄不露地构想幽静的环境。如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里,如果说夏日西落的山光还有一丝暖意的话,那么,渐升的池月便彻底消除了这种暖意。“夕凉”是正面说清凉“开轩”是侧面说清凉;荷风给人以清凉的实感,竹露有清凉的视觉感,这种词汇更好地衬托出主人公闲敞的情致。《寻香山湛上人》同样是这样:“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野老早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森邃”描写篁径比单纯的“绿”自然更多一层清远之意,松泉和苔壁这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形象性事物,也更能反衬出道士居处的迥异人间和诗人寻觅的良苦意愿。不仅如此,孟浩然还需要常简单地用主人公的行为来反衬环境的清绝“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寥寥两句诗,便可见诗人垂钓处的清幽和诗人垂钓时的清闲。孟浩然诗歌的最大特色,不在于用词的贴切,也不在于诗歌的气势(事实上孟浩然很少有气势磅礴或气势荡气回肠的诗歌),而在于诗歌的意境,一种孟诗特有的清冷的环境与诗人心境相合的意韵。
我们不能怀疑孟浩然的审美眼光,他诗歌中的意境往往会使人们神往。但是孟浩然除了那些创造完毕的意境即诗歌中主人公所寻求的目的地确实与诗人的情感融会一体的以外,寻求过程中的自然界山水往往成为人心目中异己的力量,至少,诗人对这些自然山水漫不经心,并没有转移自己的全部情感,这样,我们读这些诗时,虽然感到它们“清得发亮”[5],但是,往往会随着主人公的思路而去,停留于诗人找到的目的地而无瑕回瞻寻觅的过程,如“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迹。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诗人不是留意于景色,而是以寻幽的完成作为诗的重心。宋刘辰翁云:“孟浩然诗如访梅访柳,偏入古寺,与韦苏州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6]指出其意境的创造特点是“访梅问柳,偏入幽寺”,有一种冷幽的嗜好。“读孟公诗且无论怀抱,无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举唐初以来诸人笔虚笔实,一洗而空之,真一快也。”[7]当然这是与孟浩然不未能将自然山水完全化为胸中所有、笔底所出有关。
孟诗歌意境不同于王维的重要原因是:孟诗的意境总是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未读完全诗往往就感受到其视境的局促。如其《宿桐庐江寄可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开头两面三刀句,视境犹广,而三四两句则立即将视境收回,而停留于眼前可见的景物中,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所显现的阔大的视境在孟诗中是不常见的。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视境往往是阔大、无限的,犹如中国画中的多重透视,从四面八方,从不同的时刻和角度同时呈现自然现象的每一面,而且其诗还让各个不同的平面遥接天际,极富雕塑感。如他的《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远的,仰视),连山到海隅(远看,仰视,并将此一平面延伸)。白云回望合(从山中走出来时回头看),青霭入看无(走向山时看,其实又将不同的平面概括地无限延伸了)。分野中峰变(在最高峰的,俯瞰),阴晴万壑殊(同时山前山后或高空俯瞰)。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眼前的视境再一次拉长)。又如他的《汉江临泛》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江流对天地的突破和山色对视觉可感性的突破。《登河北城楼作》的“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是将心灵世界与广袤无涯的天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心灵无限自由的效果。《新晴晚望》的“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则硬是将眼前的事物导向辽阔天际的空间中和平面中,这不能不归根于王维内心的挣扎,因而使外象的空间呈露与内心的追求相契合,从而将有限的空间导向于永恒的无限的宁静之中,以无限来抚平有限的心灵痛苦。孟浩然的内心极少挣扎,所以,他不必要借助于外物来外印证他的内心,因此,他可以以平静的心境来体察相对狭小的视境范围。当然,并不能看视境的大小而判断诗歌意境的优劣,正如青翠的空谷并不比无限的大海逊色一样。人们同样可以在不同的视境中获得同质的审美享受。
三、从语言上比较
王维诗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时有警策之句,醒人耳目的“诗眼”;对景物的描摹,则善于彩绘。孟诗清新自然,篇幅大多短小,语言平淡,擅长白描手法。
王维诗歌语言,丰缛而不华靡,精美而不雕饰,明净而不浅露,自然而不拙直,染得陶渊明诗语言的“清腴”,却更有色泽和光彩。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8]唐殷璠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9]这就是说,王维的诗能突破语言媒介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于光、色、态的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宛然在目的生动图画。苏轼用“诗中有画”四个字来揭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征,这不仅在于他的诗词同他的画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清幽寂静、缥缈空濛的境界更在于他有一双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景物级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因此,王维诗中常常出现千古流传的名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有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王维还表现出鲜明的色彩感,在盛唐乃至整个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色彩充满了如此的敏感和丰富的兴趣。如《春园即事》之“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生桃”,《田家》之“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山居即事》之“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辋川别业》之“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等。然而,王维又不是浅表地对色彩作出体认,他不是一般地捕捉自然界的色彩,而是用他的心理图式来体认色彩,进而在对象上染着了主体色彩。
苏轼评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10]真是言简意赅。孟浩然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比较单纯,使孟诗涉及的生活面狭窄;诗多为短篇,缺乏思想内涵深刻丰厚的长篇力作;一部分篇章艺术锤炼不足,显得直露、寒俭、平庸。可是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日常生活,语言平淡自然,情味深厚,其真实、真率、真朴,真淳的风格,比王维的田园诗更接近陶诗神韵。例如《过故人庄》将恬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和宾主间淳朴真诚的情谊表现得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运古体于五律之中,全篇自在流走,一气浑成,有陶渊明田园诗的风味,堪称古代田园诗中最动人的杰作。孟浩然写田园生活的一些五言小诗,如《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赠王九》、《戏赠主人》等,纯用口头语写田家情景,甚至用“鸡黍熟”、“瓮头清”等俗语,却能以俗为雅,趣味盎然。《春晓》写田园闲居中春潮初醒的片刻感受,表现春天的蓬勃生机,寄寓对春花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构思回环曲折,语言清淡自然,韵味醇美深厚,历来脍炙人口。
另外,王维的诗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孟诗则不甚明显。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禅趣。诗人特别喜爱表现阗无人迹的空山幽林,光景明灭的黄昏夕照,变幻莫测的瞬间美景,还经常描绘鸟去鸟来,花开花落,水穷云起等等,他在这些变灭的自然景物意象中,寄寓佛教禅宗的无我之境,空寂之理,色空之观,虚无之念,还有关于世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等意蕴。佛教虚无寂灭的思想总的来看是唯心的,消极的,但其中也蕴含着一些能够启迪人们解脱精神困境,领悟人生宇宙妙谛的哲理。王维表现空寂境界,不是以空写空,以静写静,一片死寂,他总是以动写静,以声显寂,以具体实在生动鲜明的自然景物反衬空寂。由于巧妙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他的诗常常寂静中透出蓬勃的生机和意趣。王维又善于汲取禅宗提倡的“妙悟”思维方法创造意境。《辋川集》中那些深蕴禅意的作品,不用禅语议论说理,却达到了诗境和禅境的化合。总之,诗情、画意、音乐美与禅趣兼具,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空明宁静的纯美诗境,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艺术造诣。
王孟并称,代表了有唐一代山水田园文学的最高水平,故李东阳云:“唐诗李杜而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无寒俭枯瘠之病……故杜子美称吾怜孟浩然,称高人王右丞,而不及储、岑,有以也夫。”[11]&&
[1]贺裳:《载酒园诗话》,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2年4月,第125页。
[2]胡应麟:《诗薮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213页。
[3]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07月,第289页。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第514页。
[5]郑临川:《闻一多先生说唐诗》,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5期,第25页。
[6]高棅:《唐诗品汇》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522页。
[7]翁方纲:《石洲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265页。
[8]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85页。
[9]殷璠:《河岳英灵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25页。
[10]陈师道:《后山诗注:及其它一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98页。
[11]李东阳:《麓堂诗话:及其它一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46页。
[1]王维:《王右丞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1月。
[2]孟浩然:《孟浩然集》,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1月。
[3]周勋初:《唐诗大辞典》,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年9月。
[4]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5]沈松勒、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刘洁:《唐诗题材类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7]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
[8]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9]傅璇宗、罗联添:《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三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
[10]傅璇宗、罗联添:《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八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0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