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学毕业生档案去向去向调查报告2000字

求毛概社会调查报告论文字_百度知道
求毛概社会调查报告论文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一.社会实践主题:弘扬科学发展观,体察新时期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工生活现状。二.社会实践目的:1、深入农村,走访农民,了解新时代农民对新思想的认知程度如何,农民对当前的各项政策的态度如何,农民工的再教育如何进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何等问题,2、运用毛概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3、提高本班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全班的凝聚力。三.社会实践对象:1.参与者:7282班全体同学。
2.调查对象:西安周边乡镇农民及村干部。四.社会实践时间:五.社会实践内容:1、分组情况:将全班分为A、B、C、D四组,A组:许海鑫(组长)、岳媛、井凯、李文杰、马凯、童飞、马斌,前往张村,子午镇王庄乡。B组:常伟(组长)、郝立华、陈凯、邓栓、陈天杰、雷锋、黄冰洪,前往索庄村,陈村草堂营村,下滩。C组:吴晓丹(组长)、田宁、王霜露、邹运、袁园、郑铁良、叶英哲,前往滦镇周边村庄。D组:王家友(组长)、文豪、王顺斌、肖辉、谢宏忠、徐扬、贾一哲、王蓉,前往黄良镇。2、调查方式:问卷调查3、调查内容:走访过程中我们将对以下七方面着重调查(1)从村干部了解本村当前和以往外出务工人员大致信息(包括人数,去向,住址);(2)走访农民工家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老人状况;(3)走访农民工家庭,了解家庭基本收入情况。(4)向农民工了解如何处理留守老人孩子问题;(5)调查农民工是否了解就业再教育(包括教育的组织者,自己来源,培训方面以及工作去向);(6)向农民工了解其在外务工的个人权益的保障问题(包括是否被侵权,是否懂得维护自身权益);(7)向农民工了解其在外务工是否享受到国家的相关待遇。六、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问题一:2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C不愿意3.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A (外)祖父母
D 自己住4.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 A 经常有
C 几乎没有
D 没有9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
)A 平均一周一次
B 平均每月一次 C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D 很少联系13.如果生活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A 求助老师
B 求助同学
C 求助亲戚
D 自己解决26.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C不关心 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多,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策与建议:总的思路是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教师、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一)通过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出台政策和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办法是: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妇联组织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家长学校,多种形式、广泛地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⒉通过社区、村委会对外出父母及监护人提出要求,加强沟通,保持家教完整性,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3.政府向每个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免费“亲子热线卡”,保证每周父母与子女的电话交流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二)父母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三)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1.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是平等的。同时学校要组织其他同学为这些特殊的留守学生献爱心,用师生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2.尊重、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他们既是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因为成绩等方面的落后而就用“笨”、“坏”等字眼儿去刺伤他们。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而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尊重。(四)借助社会中介和服务机构开展家教咨询。在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社会教育机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要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和辅导,以弥补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局限性。问题二:4、你每个月工资是多少? (
)A 500元以下
B 1000元以下
C 1000元以上5、你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
)A 500元以下
B 500元以上
C 1000元以上 6、你是否能按时拿到工资?(
B 不能7、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首先选择
)A 找亲戚朋友老乡帮忙
B 向有关机构申请调解仲裁
C 寻求法律援助
D 找工会组织帮助
E 默默忍受,不求助
F 其他8、当地是否有农民工组织?
B 没有9、假如当地有农民工组织,您是否愿意参加
C、不知道/未决定10、您是否知道如下法律(可多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G、《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H、《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I、《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J、都不知道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农民工月收入普遍偏低,属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日常生活十分拮据。此外,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现象普遍,工资收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由于农民工缺乏主体意识,对法律、对公力救济的不信任,以及没有自己的维权组织,所以农民工处理纠纷的主要方式是自力救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组织性。对策与建议:(一)普及《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1.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主要是劳动关系或者劳务关系,而这两种关系可以说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而用人单位一般都不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因而发生纠纷时,由于没有签订合同,双方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就难以定论,这对于农民工是极为不利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目的是让他们提高警惕,以防上被用人单位蒙蔽。2.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法律意识还是相当的淡薄,当被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时往往采取极端的办法,希望能够得到解决。而事实上极端的办法并不一定能奏效,有时候可能违法而受到处罚。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时,只有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才有可能成功地维权,拿回自己的工资。(二)加强农民工“主人翁”教育,树立维权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指导中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使有条件的农民工能够自由地定居城市,使农民工产生一种“城市是我家”的基本观念;其次,通过在职业培训和社会宣传中增加主体意识的培养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思想觉悟与组织纪律性,进而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第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应结合农民工特点,建立一种能深入沟通维权信息的信息平台,合理安排和布局维权资源,加大宣传、普及基本的维权知识与技巧。(三)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查处力度,进行突击检查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劳动行政部门对存在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用人单位要严厉处罚,还可以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等相关部门应经常性的开展联合突击检查活动,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必要时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完善劳动立法及相关制度1、完善《劳动法》及相关配套法律的问题。首先,《劳动法》作为劳动基准法应明确劳动法原则。其次,由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各自权限内的细则问题,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共同特点是以《劳动法》为基准法,有层次性,逐步细化,形成一个有不同位阶的法律系统。2、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摒弃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和事实上不平等的因素,使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教育、住房等各种社会利益,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调节和配置的新机制。3、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为了专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建议由企业交纳一定比例的保障金交入行业保障金账户中,在企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由该行业保障金账户中致付农民工工资。如果某企业交纳的保障金不足,由行业协会来监督其补齐不足,并可以对欠薪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4、改进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1)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社保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然后向单位追缴。(2)以总承包单位作为责任主体缴纳工伤保险费,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五)社会要积极地予以配合,提供社会帮助政府应积极鼓励参加法律援助志愿活动,以帮助农民工进行维权。媒体要加强配合,加强舆论监督,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提倡企业诚信经营,文明经商。问题三:1.
外出务工前是否受过相关培训?(
)A. 受过
就业培训是由谁组织的?
C.其他3.就业培训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A.政府提供
B.个人筹集
C.政府提供加个人筹集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政府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农民工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参加技术培训的热情无法保持自始至终的高涨。对策与建议:1.科学设置培训形式。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的积累。此外,工会在组织培训过程中,还要着重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2.科学分配培训资源。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
3、加强合作办学。一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利用各县市区党校、技校和职业学校实行上下互动,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企业合作,建立起“定单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4、培训和考证结合。利用中职和高职的办学优势,探索针对农民工培训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利用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合作,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并定期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大张旗鼓地表彰和鼓励好学上进的农民工。 5、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补贴。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后补贴一定的培训费用。农民工培训费用缴纳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由企业、农民工本人以及政府财政各担负一定的培训费用。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对参加竞赛进入各阶段的农民工选手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再有就是通过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工给予一定额度的培训费用补贴。 6、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和企业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一篇较现实的社会调查报告字_百度知道
求一篇较现实的社会调查报告字
提问者采纳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元及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  在校毕业生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毕业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比例增加较快,与06届毕业生(13.11%)相比,比例上升为19.91%.而表示&信心十足、应对自如&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毕业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在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第一份薪酬的期望整体高于06届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11.30%)相比,元的薪酬期望(比例:25.22%)大幅增加,另外4000元以上的比例也相应增加,说明在校毕业生对自己薪酬的预期还是挺高的。  北京、上海、广东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最吸引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其中北京(25.32%)对在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与06届毕业生(24.69%)相比,略有升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有下降的趋势,与06届毕业生(9.62%、7.39%)相比有比较大的下滑,分别仅为5.63%、6.06%.。  就业需求描述  毕业生  数据统计显示,06届毕业生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选择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为&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31.94%),两项选择因素均与毕业生自身有关。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在高校所学知识和技能缺乏自信,对自己职业素质能否符合单位要求缺乏信心,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高校的教育内容缺乏自信。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中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有效、实质沟通交流,供求之间没有建立相互了解的渠道。  &专业水平&(49.23%)成为06届毕业生认为毕业生需要具备素质及能力最多的选择,其次为&沟通能力&(43.24%)及&适应能力&(41.42%)。  在06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  &如何面试&(30.82%)、&如何了解一个企业&(30.13%) 、&企业选人的标准&(29.15%)三项成为06届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  在校毕业生  与06届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更加注重&提高技能&(47.94%,06届毕业生:41.28%)及&提高职业素质&(41.88%,06毕业生:31.94%)。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的缺乏了解&成为困扰06届毕业生(45.47%)和在校毕业生(41.45%)求职中的首要因素,仍说明企业和学生之间沟通了解的机制存在很大不足。  在校毕业生和06届毕业生这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相比较而言,在校毕业生更关注&专业水平&(56.60%,06届毕业生:49.23%),对&适应能力&(35.71%)关注相对比06届毕业生(41.42%)小一点。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关心招聘人员的&潜力&(第三位;06届毕业生:第四位)更甚于关心招聘毕业生的&学校名气&(第六位;06届毕业生:第三位)。  在校毕业生与06届毕业生在这方面相当一致,没有多少差别,前三项都为&企业选人标准&、&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深度分析  不同籍贯学生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籍贯性质的毕业生,均把外企作为毕业就业时的首选。其中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选择外企的比例最高,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毕业生选择外企的比例依次下降。来自中小城市和城镇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高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的比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籍贯毕业生求职中最困扰的三项因素相同,但轻重有所不同。对于来自大城市及中小城市的毕业生生来说,首要困扰他们的因素和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一样,均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但第二项因素与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不同,他们更困扰于&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他们更困扰于&能力不足&.从这一方面说明可能来自城镇及农村的毕业生比来自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对自身能力更缺少自信。  调查显示: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沟通能力&,而来自中小城市、城镇、农村的毕业生都首先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对&专业水平&看重的程度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升高。对&沟通能力&的选择上则相反,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镇、农村选择比例依次降低。这个发现也很有意思。  不同区域学生分析  从统计分析来看,来自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更积极、自信,担忧程度相对最小,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对就业难看法相对消极,更缺乏自信,对就业难的担忧程度则大幅增加。  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比东部地区的毕业生更加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的解决就业难的方式。  与来自不同区域的毕业生选择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毕业生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沟通通力&及&心理素质&,而。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则相对认为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 c.北京、广州两地毕业生分析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毕业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毕业生更自信。北京毕业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毕业生的选择比例。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毕业生比北京毕业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毕业生比广州毕业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毕业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毕业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毕业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毕业生中,只有很少的毕业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  针对用人单位  现状描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毕业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毕业生企业比例为12.52%.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毕业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表示对所招聘毕业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为11.93%,表示&一般满意&的比例为47.91%,表示&一般&的比例为29.93%.整体上看,06年企业招聘毕业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调查显示: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减少,25.45%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基本不变。  在企业看来,毕业生对企业薪酬福利的要求,仍处于偏高状态,认为毕业生要求的薪酬福利合适的比例仅仅约有5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对自己第一份薪酬的期望和 企业所能给与毕业生的薪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招不到人,而毕业生又就不了业的局面。  需求描述  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人士在&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方法&上的选择的话,发现有很大不同。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上,企业人士和毕业生有一定相同点,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毕业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毕业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毕业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为&潜力&,第三为&品德&。而&专业技能&、&专业成绩&、&社会经历&等相对不重要。这个结果和毕业生所认为的结果有很大不同。  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第三为毕业生的&品德&.这与毕业生对自己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最大不同在于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毕业生自己对&品德&的要求。  在企业人士看来,首先毕业生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为&心理素质&.在众多hr给毕业生的建议中,建议最多的是要毕业生调整就业心态。  在hr给毕业生的建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一种是&先择业,后就业&,有代表性的建议前者是: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后者很有代表性的建议是: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  毕业生与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之间现状分析  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的调查结果的对比情况来看,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从而导致人力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对整个社会来说会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费,同时由于人力供需之间结构性的差异,资源内耗将会持续增加,对企业及毕业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具体差异之处可以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看  硬性方面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高达410万,06年毕业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毕业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06年招聘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减少,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06年招聘毕业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不论从06届毕业生的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还是从在校毕业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都呈现相同的趋势:毕业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对人力的需求相对不足,区域性人力供给矛盾显著。  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在校毕业生还是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毕业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  从对毕业生的调查看,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薪酬期望已经调到元,在校毕业生对薪酬期望略高,大部分也集中在元之间。但这样的预期在企业看来如何呢?从企业的调查数据看,仍然存在很大差别。仍然有近40%的企业hr认为毕业生对企业薪酬要求偏高。  软性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无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成为主流,然而即使这样,这样的观念就一定适合吗?我们从企业hr者给毕业生的建议中还是能听到另外一种声音的:&不要报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高流动率使得用人单位望而却步;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整体的来看,在解决毕业生就难上,毕业生和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从而拥有更大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胜出,而企业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上,认为更多地应该从从认知上解决。  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生和企业在困扰毕业生求职因素选择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毕业生、企业一致性都选择的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可见学生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彼此缺乏有效的相互接触、了解的途径。  整体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二者对&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及能力&的选择,在对&品德&的选择成为二者最大的差异。不论是06毕业生还是在校毕业生,品德都被他们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06毕业生选择中,&品德&排在最后一位,在校毕业生中,&品德&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选择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这种差异的形成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毕业生&成才&的价值取向该如何选择呢?  对比一下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可以发现,除了&综合能力&上,企业和毕业生看法一致外,其他方面没有一致的。二者之间差异的选择上,如果毕业生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可能对毕业生在校学习时培养自己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歪曲,最后使自己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选择看重毕业生学历学校名气的比很小,可现实中的情况似乎是企业对毕业生这方面的条件非常看重。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矛盾。其二,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看出,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  希望能对您有用!  祝每天都有好心情!
提问者评价
不管怎样 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社会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