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央视央视 纪录片 超级《超级工程》?可以发给我么,谢谢了,

央视的纪录片《超级工程》展现的内容,对中国整体的制造业、建筑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来说,有多少代表性?
视频链接:
按投票排序
本问题内的回答高票的都在围绕造船业说事儿,我也凑热闹聊几句。本回答不讨论其他几位朋友的回答,不打口水仗。本人从事船舶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案设计和部分详细设计工作。从业10年。观点:从央视的《超级工程·超级LNG船》来看,该节目确实反映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平,是一期非常精彩的节目。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虽然该节目代表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准,但中国的造船水平(包括管理、工艺、QC、供应链、设计优化、配套等)与日韩水平的差距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中船重工最近一期的转换造船模式学习材料里给出的差距是“12年”,私以为差距在20年以上。中国造船界目前在国际上的位置:目前中国造船界业订单总量位列世界造船总量的前三甲(去年曾经一度第一或第二),这是基于载重吨位计算的,比如一艘超大型的油船可以拉30万吨的货物,一艘超大型的矿砂船可以拉40万吨的货物,一艘散装货物运输船可以拉20万吨的货物,这些货物基本上都是原油、矿砂、煤这些初级的生产资料,要不然也没有这么多货要拉的。这种类型的船是之前20年我国大型船企的主要船型或主要出口船型,技术含量低,价格当然也低,大家可以参考公路运输的货车做比较,类比解放大卡车或东风大卡车。一般造船业国企的年收益率大约在3%左右,这个可以通过中国船舶或中国重工股票的财报上看到些端倪。但是!但是日本船企也在生产同样的船舶却很赚钱,人工比中国贵很多,却仍然赚钱。这就是差距所在了。大约20多年前,造船大国不是中日韩,而是美国、英国和西欧,随着经济发展,造船这种人工密集型而且连带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成为发达国家第一批丢弃的行业,慢慢将低附加值的船型制造向东转移,本国仅制造军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战后一直憋着劲发展造船业的日本就欢天喜地的引来了大批订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造船是吸引外资的好产业,可以带动大批的连带产业,产生几倍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后来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拼命发展壮大造船业的原因之一。举例来说,去年我国船舶出口337.2亿美元,钢厂等一大批制造业会产生连带效益。上世纪90年代初船舶行业开始发力,本世纪初迎来了新一轮的造船界高速增长,这和世界贸易的走势一致,欧美和中日韩造船界都有发力,但用力的方向各有不同,欧美主要制定规则和引导规则,致力于船舶设备,大赚特赚;日本在低附加值的船型上优化,类似丰田模式,压缩建造成本,号称比原来的设计节约40%。韩国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例如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各种高精尖的海洋工程,同时尽量缩小低端货船的订单。而中国过去10年在欢天喜地的接单、建造、交船,鲜有人在整理总结降本增效和技术钻研。我觉得这十年是拉大我国和日韩差距的十年。船舶界和其他行业不同,从设计到工程示范船要经历至少4个春秋,每一个技术的改革都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这也是为什么技术革新缓慢的原因。另外,国企的体制也是制约技术发展的原因,技术革新势必需要冒风险,鲜有人愿意出来承担风险,尤其是可能会丧失政治生命的。当然,高技术船舶也不是没有,只是技术没有日韩那么高精尖,例如LNG船,LPG船、万箱集装箱船,化学品船,客滚船,海工辅助船,汽车船等等,但大都低日韩一个或几个档次,沪东的LNG船引进了GTT公司薄膜舱室的专利,可以说和韩国站在了同一高度上,而且有实船交付使用几个航次了。这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期节目代表了中国造船界的最高水平。简单说,目前的中国船舶业,做大了,没做强。中国造船界和日韩的比较造船效率上,每修正总吨(可以简单理解为载重吨),中国需要23~30个工时,韩国需要17个工时,日本仅需要8.1个工时。管理上,中国船厂的计划是自上而下的,日本船厂确是由下而上的提计划,领导只负责指方向。(引自转模学习材料,不是我的一手资料)设计重量上,低端的货船,日本较中国设计轻约5%~10%,举例来说,20万吨散货船,空船重量3万吨左右,目前价格约3.2亿人民币,日本可以较中国轻2000吨,大约成本较中国船厂少2000万人民币,约6%。这仅仅是结构重量上的差距,设备选型和工艺上的差距更大。船舶配套钢材方面,目前我国的特种钢行业只能说刚刚兴起吧,比如船用不锈钢和5镍钢、9镍钢,主要靠进口,LPG和罐式LNG船的主要设计公司GTE公司要求所有的国产液罐必须进口钢材。常规的钢材倒是自给自足无虞。这些都是存在差距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也没有解决办法。大家可以类比手机行业吧,iphone、三星和国产手机的比较。当山寨久了,也会出现小米和魅族这样的品牌了,但总要有个过程和节奏。这些不是抱怨,只是客观的现状而已,我们也在努力做好,但过程很漫长。
反驳@ 关于建筑机械方面的回答。中国重汽算是国内最好的几家自卸车生产厂家之一,他引进的斯太尔车型几乎统治了九十年代的国内市场。但是到目前为止,重汽质量最好的一批车辆,是请了德国专家1999年,用重汽的工具和零件,组装的一套斯太尔车型的车辆。想想一个已经连中国都即将淘汰的车型,中国自己还无法超越。德国车辆上的某个零件(我忘了,不是学这个的),人家敢保证五十万公里不换。至于发动机什么的就不说了,国内低端车辆用潍柴的发动机多一些,高端的全是进口的康明斯。中国的工程机械,小毛病不断,大毛病没有。为什么?因为发动机全进口,能有什么大毛病。世界工程机械前十的山东山推重工,推土机起家,大部分机型还是液压混合机械力进行工作,纯液压动力的只有小型推土机。正在研究的有几个大型推土机,但还处于概念机原型机阶段。山推的技术,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小松玩剩的。修三峡大坝的工程机械,均是外国品牌。参观过小松中国的工厂,哪里是中国车间里就一个航车就开始吃这碗饭能比的。至于中国第一三一重工,他的泵车确实很历害,是世界前列水平。但是我觉得挖机才是工程机械技术的最高体现,简直是最高端的各种电控和液压技术的结合。纯说技术,卡特米勒和小松不断创造世界各种工程机械的最X记录。我觉得中国工程机械凭什么做到世界前几,是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就只有中国还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出口价格是卡特或者小松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靠量取胜。只能自己安慰自己说性价比高。卡特能输出设备到中国,你试试把中国设备输出到美国试试?卡特和小松霸占世界工程机械前两名几十年,是有原因的。国产工程机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会小于二十年。只是外行人的分析,见谅。--------------------------------------------------------------------------------------------------------------------------------------------评论里我说工程机械世界排名里,三一是世界第三,第四是中联重科,有人指出不准确。查了一下,确实如此,以前印象党了。2011年的数据:2010年以及2011年世界工程机械税收比较:(来自researchinchina)2013年的数据:(KHL Ranking)2013年的数据:(由《中国工程机械》杂志评出发表)大致能看出,卡特米勒和小松前两位不变,三四位是日立和Volvo交替,然后才轮到利勃海尔,以及诸如三一徐工之类的中国企业。------------------------------------------------------------------------------------------------------------------------------------------连这个都要审查,nice job, 知乎
我是学造船的,就吐槽一下造船业吧。中国的市场份额基本是靠廉价劳动力换来的。波兰的电焊工人一天的收入是70欧左右,中国工人呢?120到150块一天,当然是人民币。差距是明显的。火箭能上天不是难题,制造出合格的批量产品才是牛逼。不信看看超市里卖的25一把的门锁你就知道了。那个所谓的超级工程LNG,我这么跟你说吧,专利,钢板,焊材,大大小小的设备,甚至就连第三方检验,都是国外的。中国就是出了人和场地。真有这么可怕吗?现场工人会告诉你松下的电焊机比上海施威的耐操;日本船级社验船师送给工人的锤子比国产的做工精细;劳氏的验船师从韩国进口的钢印就算化学成分跟中国的一样但是人家的就是坚硬无比怎么敲都不会劈更不会在上面出来一朵蘑菇。我还真就不是妄自菲薄悲观厌世。因为当你面对的德国工程师跟你说,我的救生艇艇架可以用静载荷做冲击载荷;当康世博一套软件卖你种100年地才能换来的钱你不买还不行因为别家没卖的好吧其实有另外一家是劳斯莱斯;当全世界的船用主机基本用的都是瓦锡兰或者曼恩的牌照;当中国船级社大放异彩说自己已经有28个挂旗国授权然后某船级社不屑的说我们145个的时候,你会发现,落后确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明知自己落后却意淫取得的小成绩,无视别人的更大的进步。本来就差了10年了,你用走的怎么去追人家跑的?我承认你说的那些都是进步,可是那是跟你自己的几十年前比,你看到这几十年里,人家做了些什么了吗?多说无益,多般一块砖比这些争论更有意义,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必须匿名,上次吐槽完差点丢工作。----------——----------——----------——----------——----------——----------——仔细看了下大家争论的焦点。我基本同意@李伟 的回答。我再次说明,分割线以上的吐槽,只是希望我们能认清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不沾沾自喜,不妄自菲薄,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对得起自己拿的工资。身为制造业中的一员,这就算为国家作贡献了。多说几句,身在这个行业,我深深的体会到别人的实力究竟有多可怕。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甚至我们的下一代通过努力就能追赶上的。想进步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包括各个方面,我想@李伟 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个。(理解错了的话求别打脸混知乎这么久,第一次引起这么多关注却必须匿名,你们能理解我的痛苦吗?我去厕所哭了好吧,看到评论只能再次更新。评论里 说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样。这个工资数额是波兰工人在德国一家叫迈尔的船厂的工资,并不是在本国的收入。另外我说工资的对比主要是想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工人待遇差,而且没有技术工人这种说法。工资低当然留不住人才,想提高自己也就没那么简单。以上
教研室要买一台振动机,国产30万,两三年会坏,外国90万,能用好几年,而且更精确,,Boss考虑很久,最终决定买国产的,1、便宜,这很重要
2、快,能立即投入使用
3、做工程的不用很精确,买外国的会浪费
4、桥梁建设这几年火爆,但已有颓势,30万很快会赚回来,过几年谁知道还用不用得上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热血的青少年总觉得旭日东升,充满希望,一线或者二线的技术人员却喜欢唱反调吧,,,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路却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唱歌很容易,做事很难
我是学机械的,你说的纪录片我没有看,也不想看。去年和前年我们分别去大连造船厂和沈飞实习,感触很深,厂里面的设备,主力设备,清一色进口,国产机器根本不堪大用,乃至沈飞这样的军工企业也是一样。再拿我们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来说,一台1000摄氏度的锻钢加热设备,日本产的,1000度时精度可以达到正负1度甚至更低,国产设备正负五度多。国家是在给你增添自豪感,但我们技术水平确实落后。我辈当努力!
看了@ 的答案,情不自禁来回答一下,大部分转自我另一个答案。只想说一个问题,追赶是在你比人家快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比人家已经是小孩比大人的差距,没有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你只比人家跑的越来越慢,何来追赶。就像我在原来答案里的观点,全球供应链下的今天,中国的模板会是美国,而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德国日本。=====================原因下面几个,1.教育结构:任何产业,归根到底都要说到人,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德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强大的工程师阶层。很抱歉,中国没有,而且未来也很难会有。你可以仔细了解下现在毕业的走势,首先中国没有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工程师教育,德国有专门的应用科学学校,一般没有博士学位,6-7年毕业,然后直接进入奔驰大众博世等制造业公司做学徒,培养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曾经也有技术科学学校或者传统的理工科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真的耐下性子愿意在工厂里待下去的不超过一成,你可以知道扩大出来我们和德国的差距有多少。P.S. 说实在的,在这点上我更看好印度,印度有专门的工程师大学,在印度,毕业生头上顶个enginner的title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eng经过4年左右大学教育之后还要读2-3年的研究院,然后再工厂里面做学徒3-5年之后出师。(有误差请指正,这段描述来源于印度同事,所以我想准确度颇高)这部分可以看下的答案,我觉得挺具体。2. 教育投入:有印象的人应该记得,中国教育投入达到GDP 4%的时候教育界人士人欢欣鼓舞,这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来到的地方,我大概做一点简单的数据统计,所有数据来源于网上,如有不符,请指正。“据报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上网得知,2001年,世界上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是丹麦为7.71%,其次是韩国为7.03%。1998年日本已达到6%,连菲律宾也达到4.2%”美国常年教育投入7%以上(我认为这个部分还要更高,因为这7%只指国家投入,而实际上美国的私立教育我想应该最少占他们的一半以上,所以他们实际一年的教育投入应该在14%,同样,欢迎大家指正)大概算一下教育投入:中国: 0.24万亿美元 美国: 2.04万亿美元日本: 0.33万亿美元德国: 0.33万亿美元(15年10%目标)印度:0.10万亿美元看到差距了么,然后把这些钱再均摊到学生数量,中国可能也就只比阿三强点。但是人家的教育体系是精英教育啊,如果再加上各个流程的盘剥,嘿嘿,真落到实处的教育投入我想远不如账面上的。举两个小例子:a.我大学那会,有个戏谈,北大一个学校三年的教育经费比不上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系一年的经费;b.我们大学系里有个号称亚洲顶级的电子显微镜,外面的单位都要经常跑来借,自己的学生一年可能排上队用一次。结果后来发现,在美国top高校,这个显微镜是一个课题组一个的。我一直认为,教育强则国强,国家大把的钱拿去修路盖楼,仅有的点钱分来学校被盘剥也就算了,还要拿去盖楼补面子,实验器材简陋不堪,我导师当年法国留样归来自己攒的机器一直用到21世纪还是主力机器,何来靠时间就可以追的上人家?3. 发展偏商偏IT,之前办公室的德国同事在中国一共干了12年,回国之前跟我聊天:“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像美国人,商业气重”之前做了四年技术的同事反复跟我说的只有一个意思,我要转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厂里做技术。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学生,商科的不谈,甚至我这种纯理科的学生都没几个愿意安心做研究,搞技术的,有机会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发展。没办法啊,30年来每年8%到9%的发展奇迹,世所罕见。我们见过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话。静下心来做个15年engineer?太难太难了。这就是现实,中国之前的制造业优势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么多年下来,说实在的,并没有像德国一样,建立任何壁垒。换我是厂商,很多中国人做的活,可能在拉美,东南亚,甚至非洲都可以复制。到那个时候,东莞也许就是第二个萧索破败的底特律。(当然,作为在中国做制造业的人,我是多么的希望日后被打脸!)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日本的纪录片,有个人说了句话震撼了我。。“凡我们经手的,必须至少维持150年”。去过加工厂的人都知道,在上到刀具轴承,下到钳子卡尺,哪怕一颗螺丝,一粒滚珠,我们平时用的一只圆珠笔一片刀片,都是日本的德国的最好。这些都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德国哈默C30U五轴加工中心
Hermle德国哈默C30U五轴加工中心-钛合金叶轮
/v_show/id_XNDIxNTg0ODQw
Hermle德国哈默C30U五轴加工中心-小叶轮
/v_show/id_XNTU5Mzk2NzYw
中国一直都是单挑全世界的——我觉得这话挺过瘾。我相信中国的工业水平确实落后,很落后,相当落后。虽然在有些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那么多领域,数以千万计的竞技场,再弱也总能在一些场地上拿点冠军的。一方面,多少拿到点第一,不管含金量如何,总是一个好的开始,总比以前一个没有的好,另一方面,那么多的领域,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是其中几个项目领先无关大局。中国钢产量世界第一,但都是低端钢,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高端钢还是不能自给,当然高端钢也很多种,有的种类中国领先也是事实。至于大型机床,都有人说了,技术含量一般,只要技术达到水平线,剩下的就是做大的问题,就好像现在你配电脑,只要预算够,想配多强就配多强的,但是都是人家玩剩下的,台式机DIY市场早就开始衰落了,人家都不专注个人电脑了,人家开始玩手机了。我是编程的,中国有没有编程天才?有!中国人有没有什么软件是外国人做不出来的并且占领主流市场?绝对有!但是中国的软件水平整体上还是落后老外的,“落后得令人绝望。”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教育投入,至今仍然太少了,十八大将教育投入比例已经成倍的增加了,但是跟别国比仍然太少了。不过话说回来,站在政府角度说,这种片子根本就不是给下面这么多回答的作者们看的,是给圈外人看的。你们看了之后担心的是这样讲是不是有点欺骗大众,引起骄傲自满,但是圈外人他们都已经够自卑了,你们自卑之后可能会知耻而后勇,但别人可能自卑之后就崇洋媚外了,这个别人里可能有不少屌丝,也可能有正打算移民的煤老板。当一个国家总是夸耀自己哪里强大的时候,肯定是因为他实际上没那么强大,反之,你看美国,专家学者整天说美国正走向衰落,电视节目里批判民主制度失衡,腐败盛行,中国威胁论blablabla……不过诸君大可放心,应该说天朝的上位者和精英们还是没有陷入自我陶醉的,除了有在这里回答的诸君之外,另一个证据是现在官媒也学会了对内一套对外一套,对内老说中国怎么怎么好,对外老说中国怎么怎么差,中和中国威胁论,老大们出国访问,每次都求爷爷告奶奶的想要老外的高科技技术,他们怎么可能陶醉的起来?
我是來逐條反駁的答案的。這個答案預設了立場,提出的證據都是片面導向有利於自己立場的方向,而不沒有全面客觀的看待證據。接下來會逐條拆解他的論證。根据设在伦敦的船运服务公司克拉克森船务公司的数据,中国制造的船只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2011年市场份额达到41%,远远超过韩国和日本市场。中國船舶製造業在數量上在全球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可是中國在利潤和收入上呢? 。這篇文章是2012年的現實,市場份額的風光不僅不能代表中國成爲了市場的主導者,反而代表着中國成爲了船舶業食物鏈的最下游,承擔的都是利潤最少,技術含量最低的生產,更不能代表中國船舶業的技術和製造能力達到了先進水平。利潤問題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國船舶業製造技術低下,主要產品是技術含量低的散貨船業務,而隨着散貨船在國際貨運競爭中漸漸被淘汰, 中國造船業也隨之滑入低谷。恰恰是由於工程技術能力的落後,使得中國造船業難以進入高端的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油輪等技術密集,利潤高的領域。中國船舶業的例子攤開來看,完全就是中國製造業不發達,量大質低,虧損巨大的現實,更直接的表明了中國造船業技術能力落後的狀況。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联合机械国际贸易中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在铁路机车和火车、机械和工业锅炉方面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明显提高。船舶業的問題,已經表明看工業技術的水平,遠遠不是簡單的看市場份額,而需要深入具體的對於行業進行分析。中國在鐵路機車和火車、機械和工業鍋爐方面的市場份額提高完全不能說明中國在這些方面的技術達到了一定競爭力水平,反而很多時候往往是產量大、技術水平低的表現。三一集团所属的建筑机械方面,包括三一在内的3家中国公司已跻身全球十强。许多新出口商在中国内陆而不是沿海生产。這說明了技術問題?沒看出來。建築機械的大量生產,我認爲更多的是因爲國內瘋狂的基礎建設,帶動了建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全世界基礎建設都陷入停滯的這幾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建築機械企業憑藉中國市場,登上了世界份額的舞臺。這更多的表明了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幾乎不能表現中國工業技術的進步。在內陸生產?因爲內陸的人力成本、稅收、環境政策都較沿海城市有優勢,跟技術根本沒有關係。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标准行业分配的22个行业中,我国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者第二。钢铁、水泥、原煤、电解铝、造船产量均占世界份额的45%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4万亿元,超过了世界的五分之一。這個例子完全是回答者自己在跟自己的邏輯較勁。想說明什麼呢?500种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將近一半中國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2個行業中中國產值均位居第一第二,鋼鐵水泥原煤電解鋁造船產量均佔世界份額的45%以上,但是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84万亿元,只是超过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說白了咱中國造的這麼多,收入只是勉強擠過五分之一。粗略的按中國製造業生產了世界一半的產品看,50%的產品,20%的收入,咱造一個產品只能賣出人家4成的價錢,這說明中國造的都是低等便宜貨啊!這說明中國的技術水平屬低的只能有人家40%的價值啊!!!
看到上面的人举得各种牛逼的例子,只能说明国家用巨大的财力堆砌出来的大机械确实有进步的地方。要跟国外的企业比,那当然有优势。因为我们做的东西好多都不计成本。国外的企业是要计算成本的。做出来的大机械使用频率很低,也就没有做的必要。不是人家做不出来,是人家做出来是浪费。我们做出来是功绩。本科的时候去大连造船厂实习。上面所谓的LNG,呵呵呵,不好意思,外国公司把材料运过来,造船厂负责组装。完毕,出货,就说是国产的。机床行业也是这个现状。比如西门子要某种高端机械加工中心。把导轨、刀具、电机和其它关键部件运到中国,中国某机床厂负责组装。装完之后,再返给西门子。就说是中国造的。。。核心的东西不是装起来,核心的东西是导轨、刀具和电机。中国的公司做不了。做了也达不到要求。有些东西不是靠国家投入大量金钱可以发展起来的。当然政府的投入必不可少。但不是主要的和唯一的手段。本人在德国留学。越来越发现,德国发达的制造业,靠得不是西门子、博世这种大企业。靠得是无数在自己领域做到极致的小企业。西门子这种大企业的订单可以放心的给本国的小企业。因为他们有这个信心,这个公司的这种产品是全球做的最好的。请问,我们有么?话再说回来。我们应当看到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和工程领域的巨大进步。但是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也就是说,有些技术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用。但是要走在前端。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认识不到这一点。我只能说,可能我们关注的东西不一样。==========================================================看了莫伟智的答案。想补充点。同意的几点:科研是要砸钱的。有些技术可以买。大型工程的组织协调也是制造技术的一部分。但是,有些技术是买不到的。高端产品受制于人。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努力。中国科研经费充足只是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上。而问题是要讨论中国整体制造业的水平。再说一个例子。国内的研究生申请德国的博士,面试内容就是介绍他在国内的研究内容。哥们还很有底气,感觉不错,因为他在国内的导师在国内学术界也算是一流的。结束之后,德国的教授告诉他,你做的东西,我们十年前就做过了。像西门子、博世这种企业,至少有10年以上的技术储备。有可能会卖给你技术,但是卖给你的也不会是能给他们公司的经营造成威胁的,有的甚至就只卖成品,不给你技术资料。当然,买技术是跨越式发展必须的步骤。但是单纯寄希望于买,这是本末倒置。中国有建设大工程的经验。这是好事。可是也不应该忽视制造业的基础。可能我们在学习美国的模式。不负责具体制造,只负责整体设计和组装。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要恢复本国制造业,分分钟就能把国外的制造厂回迁回美国本土。还是那个问题,不是人家做不了,是人家不想做。我们是做不了,还不想做。只想用钱砸。呵呵呵。说句乌鸦嘴的话,这是有风险的。是拿中国经济做赌注。咱们赌不过美国人。中国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仅就LNG那集讲讲个人看法。
我们能造出LNG了,嗯,真不错。
但是,把这个叫做超级工程实为勉强,《大国重器》里竟也着重了笔墨就更无法让人直视了。好吧,一抬头,龙门吊上”沪东中华”四个字让我已经深深感受到央视自黑的恶趣味了。
怎么讲,这艘船真心好比国产的智能手机。我们举全国科研之力,不计商业代价,从RR买来主机,从日电买来雷达,从德国换回来全套的IBS软硬件。然后组装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LNG,并信心满满的要刺激一把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作为一个韩国人玩剩下的,美国人懒得玩的LNG制造业,央视真没必要这么狠吧。
真搞不懂,一个宣传成就、传递自豪感的节目,居然引来这么多吐槽的!客观的讲,我们国家很多高新技术方面确实是落后于美日欧这些老牌发达国家,也有不少落后于韩国台湾这些新兴地区,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巴西南非这些中等发达国家,但是纵观历史呢?三十年前,六十年前,九十年前呢?难道不是差距更大吗?难道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别努力了,别奋斗了?明明是俺们国家快速追赶了三十年,自己的国民用勤劳的双手搞定一项又一项伟大工程,难道不是成就而仅仅是体现出差距和落后么?二十年前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踏进号称国内最先进的制造业国企时,看到的生产线统统都是引进的,而如今虽然不是完全国产但至少很大一部分(一半以上)是国内企业出品。只有某些技术门槛确实尚未跨过的所谓核心设备还需要引进,但这些东西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沉淀,不是光靠扔钱和领导拍脑袋能搞定的。话说回来,这些不是我们国家的设备厂商无法生产,而是精度,寿命,成本上比不过人家。随着生产经验和时间的慢慢推移,按照这三十年的发展速度,也许用不了三十年,至少可以接近很大一块技术性能甚至迎头赶上。坐在电脑前吐槽的人们,扪心问问自己有钻研过什么技术吧,别空口白牙的以为技术追赶和技术突破是那么容易的!有空的话,也可以上youtube看看外国的技术人员的小发明小创造,再回头看看央视《我爱发明》节目里,俺们国家的小老百姓们在搞些啥发明创造,就知道差距到底在那里,不是在顶层,而是在普罗大众!俺们的老百姓,等于是在重走一遍发达国家老百姓过去百年走过的路!顺便说一句,最烦那些动不动说德国瑞士那些百年小作坊精工细作怎么怎么滴,俺们社会主义中国啥时候开始有私营业主的呀?也给他们一百年发展试试?
看了北京地铁那集,作为一个地铁建设者,来吐槽一下首先,央视拍片肯定是拍给大众看的,所以编导是外行,水平有限,先进制造业,建筑业内容只能一笔带过,只能挖掘一下人物特写,后面谈得大多数是现状困局和未来规划。但从我们实际经验来看,很多时候我们的规划是赶不上变化的。资金:地铁造价贵,北京一公里造价10亿,应该是全中国最贵的造价了,就算到了郊区,采用高架线路,也至少在6亿以上。北京未来10年内还要造600多公里,那就是好几千亿的投入,这个资金投入,可以办好几个北京奥运会了吧。而且全世界地铁,除了港铁依靠沿线房地产开发盈利,都是亏损的。当然北京为了解决交通困局,这就当是国家很大的一盘棋,这就超过我们一般老百姓认知水平了。建设速度:一条线路如果总长30多公里,建设速度按4年算已经很快了。但北京花10年不到时间要造600多公里地铁,同时开工要多少条线路?平均一公里多就要一个站(基本都是明挖的),现在估计北京是个大工地了,这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另一方面建设速度再快,也赶不上目前人口增长速度。施工方法:在中国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条件简陋,先进施工方法需要先进的设备我们国内也造不出。进口的设备价格高昂,国内施工行业中标价平均利润本身就极低,甚至有的是亏本的,因此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开创了很多中国特色的“先进”办法,外国同行在这方面肯定是比不过我们的,外国一条线路建设起码要6、7年以上。我们的'先进"水平,其实是迫于工期压力、工程造价、缺乏设备的无奈之举,但是片子里是不会告诉你的。央视拍摄出来的地铁建设高风险工序——盾构到达接收井,其实相对并不危险,盾构机不仅效率高、安全性远比人工挖掘高得多。北京地铁用人工挖是有过事故的。施工设备:北京第一条线路是人工明挖的,但现在都是用盾构机了。据我所知,北京地铁建设用的都是德国进口海瑞克盾构,可能是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吧,毕竟用国产或者日本的,可能无法适应岩层进而推进速度降低。盾构机,国内现在的制造水平就是逆向设计也造不出,只能把核心部件整个进口来组装说是国产,要是买了2手的组装,就变自主创新了。片中提到北京14号线,一台10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就说是中国最大,其实南京目前在用于地铁施工的盾构机都超过11米了,上海早就有使用14米的土压平衡盾构的公路隧道实例,而上海长江隧道施工使用的泥水盾构机早就超过15米直径了。所以这片子非常好大喜功,很喜欢最什么的,根本就没有考究这些最的真假,只能满足一下不明真相观众的虚荣心了。这些德国制造的盾构机,只是因为过于庞大,只能选择在国内拼装。另外和日本的盾构机一比较,我们使用的机器只有大,但功能太单一了。看完整个片子,这种地铁网络的超级工程大前提无非是中国现在有钱了,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地产也就是负债累累也要造地铁。抛开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就行业而言,同行之间恶性竞争激烈,让土建行业利润极低,地铁建设规模扩大,也不能很好带动配套的制造业装备水平。这种超级大工程的繁荣是畸形,根本谈不上奇迹。
超级工程这种震撼性的纪录片,知乎只有三个相关问题,其中之一有一个回答,另一个没有回答。唯这里有2个回答,却也是这种答案。本来有许多话的,看了上面两个回复,张了张口,又不知道说什么。 还是再过几年吧,再过几年,再后知后觉的人也应该看的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我不是专业人士 = = ,只是平时喜欢看科技工业类文章和报道,并做了一些保存。现在中国其实是与全世界比工业能力进和技术水平,不得不说一句,中国人在工业和科研方面有超凡才能。既然大家要求,我觉的发一些相关数据资料比较直观。根据设在伦敦的船运服务公司克拉克森船务公司的数据,中国制造的船只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2011年市场份额达到41%,远远超过韩国和日本市场。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联合机械国际贸易中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在铁路机车和火车、机械和工业锅炉方面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明显提高。三一集团所属的建筑机械方面,包括三一在内的3家中国公司已跻身全球十强。许多新出口商在中国内陆而不是沿海生产。 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标准行业分配的22个行业中,我国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者第二。钢铁、水泥、原煤、电解铝、造船产量均占世界份额的45%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84万亿元,超过了世界的五分之一。列举一些超级工程,国之重器 中国8万吨大型锻压机。这个很多人应该知道,大型模锻压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迄今为止,仅有美国、俄罗斯、法国3个国家有能力研制和生产类似设备,在此之前全世界最大锻造等级为前苏联的7.5万吨,而我国的这台则达到8万吨,三分半钟可造飞机起落架。而目前世界上拥有4万吨级以上大型模锻压机的国家只有美、俄、法3国,目前最高吨级为俄罗斯7.5万吨。可以说,有了这个,中国才有可能进军大型运输机、巨型军舰等重要军备的研制。世界最大数控卧式车床——武重DL250型5米数控重型卧式车床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卧式车床,其最大回转直径、承重、双刀架双方式组控制方式、镗杆纵向运动采用数控龙门轴控制等多项技术都将创造世界第一。  这台DL250型数控卧式机床总重量1450吨,其零部件加工的承重量可达500吨,最大加工长度20米,过刀架最大加工直径4.5米,堪称当今全球最大规格的超重型数控车床。同时,这台超重型机床的加工精度为0.006毫米,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可加工锥面、曲面、台阶轴、槽及螺纹。配置不同附件,还能铣削、磨削、镗孔,广泛用于水电、核电、造船、航天、军工等行业。国内外生产的超重型卧式机床的承重量一般在300吨以下。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 装载量为14.7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比波音飞机还贵,身价高达1.6亿美元。该船采用保温瓶原理,货舱设计了半米厚的隔热“内胆”,其中两层绝缘箱内藏珍珠岩,有效阻隔热量传递;最关键的内壁使用殷瓦合金钢板,0.7毫米的厚度薄如一张牛皮纸,控制零下163℃,全船焊缝就长达100多公里,而且要做到“天衣无缝”;船上各种部件能实现40年抗疲劳工作,跻身全球“长寿”巨轮行列。 举几个例子就好,没必要说太多,网上一查资料更详细。这些工程对技术、组织能力、国家财力物力有极高的要求。工业是在需求和制造中不断发展的,一架波音飞机的各种资料数据可以塞满几个大仓库,如果没有长期的研制和纠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波音。同样的,如果世界其他国家无法像中国这样不断的进行大型高科技工程研发,那么无论他们以前的积累和技术有多先进,都会很快被赶上并抛离。这些超级工程就是一个国家的肌肉,中国现在就象一个胖子,正在不断的吸收大量的蛋白质,并通过各种工程制造技术研发,努力锻炼,把它们变成大块的肌肉。——————————————————————王任卓在下面反驳我的回复,我觉的,人是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从低端到高端,从低利润到高利润,从血汗工厂到高科技,这是所有强国的必经之路,美国是这样,德国是这样,日本韩国也是这样。能过跨越这些阶段的并成为强国的,人类历史上暂时还没有出现。而且你这种先进落后论调我也经常看到,你不能老说市场第2第3名的产品其实比第1名要好。市场份额最高的,永远是最贴近市场需要的,市场份额最高的技术一定不差,市场份额低的技术只可能短期比第1高,因为研发要钱,你赚不到足够的钱怎么搞研发。中国可以先物美价廉到物美价优,西方呢?技术老底是吃的完的。你不能对一个用读完小学的时间就能自学到成功考取研究生的人说,”你怎么那么没用,都6年过去了,你的知识技能水平怎么还比不上隔壁那个读了21年的博士后,你怎么那么笨。说这种话,会被人笑话的。中国现在又多少工程和技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不说05年,就说08年,你能想到今天J20、沈飞、运20、预警机2000等这些军备的出现吗?如果08年哪怕你在裤子最红的军网上说中国13年初就能拥有上面这些军备,绝对会被当成发神经,小说看多了,该洗洗脑的人物。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对比,国家与国家这间的追赶超越从来就不是平行线。如果你要反驳的话,有个最简单的方法,你是机械系研究生,你就说说中国这些超级工程全世界有哪些国家拥有制造的技术就可以了。甚至不用计较有多少国家能投入如此巨量的资金和人力,光就技术水平讨论就可以了。中国一直都是单挑全世界的,我们都习惯了,中国人就得有这种底气。当然,你还可以对我下面提出的中国科技技术进行批驳,说那几个国家也有此技术,中国到底能在国际上派第几。你是机械系研究生,如果不出国工作的话,未来也将是中国工业支柱的一份子,我希望有一天能在你的口中听到这句话" “他们现在还有些技术,不过,他们终归要输。 附言:你比较喜欢繁体字?还是台湾同胞?————————————————————————从12年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见证中国科技的爆发式发展中国首台钙离子光频标“光钟”测量值被国际采用中国宽带微波毫米波频谱分析仪已位列世界第三.浙大制造世界最轻固体 密度小于氦气张森堂:突破航空发动机叶片无余量数控加工技术中航首席钳工王然:精度0.005毫米手动加工完成中国首艘海洋地效翼船试飞成功 可避雷达声呐扫描 中国稀土异戊橡胶轮胎获突破 ,标志着我国异戊橡胶产品的应用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研制出世界传输电流最大的高温超导电缆中国首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在武汉问世 仅次于美国 中国研制的永磁体随美国阿尔法磁谱仪出征太空国产第三代核电技术通过验收 ,中法将合作开发第四代核电技术(附言:日本福岛为第一代核电)中国首先实现高精度量子测量术 精度达纳米级 上海大学完成中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无人快艇 中国重型燃汽轮机R0110通过试验运行考核 中国企业突破光纤高速拉丝难关 速度超世界记录 ,在国际上首创“TS-SEED光纤技术体系”中国成全球第二个自研自产脑起搏器国家 中国一重研制出世界最大钢锭 重达619吨 ,成为全球最大的核岛锻件及常规岛锻件供应商。国防科大突破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 超过国外3.6倍 中国突破发动机整体叶盘激光冲击强化等多项技术中国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用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 歼-20试验导弹惊世界:弹舱比F-22、F-35优点多 中国核潜艇噪声大幅降低 战舰隐身力已达国际先进中国首列无人驾驶地铁年内下线 成飞变革歼10零部件装配模式生产速率提高83% 中国兵器试制粉末合金挤压成型涡轮盘 中国强度:碳纤维、微晶钢 突出技术封锁重围 我想预见一下,未来新时代的经济学,将在中国诞生,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历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S:加上点资料古代世界里农业(包括畜牧业)是国家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工业才是立国的根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是以第二产业的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工业GDP而非全部GDP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最佳指标。从化肥、农药和育种到灌溉、收割和加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没有工业支持的农业只能在低水平上维持,比如今日的印度,工业GDP仅略高于农业,占GDP的18%,虽然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三,却不仍能摆脱饥荒的阴影,相当比例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顿饭。没有工业支撑的GDP是虚弱的,正如百多年前的中国,靠农业产量撑出来的GDP虽然数字庞大,却到底挡不住工业化国家的进攻,从割地赔款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样,没有工业支持的第三产业也是空虚和脆弱的,脱离实体经济支持的虚拟经济表面上虽然风光无限,无论GDP的数字多么好看,最终只会在危机中破产,姑且不论冰岛、希腊、塞浦路斯这些小国,即便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美国――也不能幸免。现在美国的工业GDP所占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9%,在十大经济体中仅仅是略高于印度,而其第三产业占据GDP的80%,但是这辉煌的数字反而让美国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以至于喊出了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GDP虽然刚刚超过日本、排在美国之后,但其中47%是由工业贡献的,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国家实力,和金融泡沫不同,是戳不破、打不垮的。————————————————————————————————下面是讨论所需的相关图片: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2012年末总人口13.5亿,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当然,这其中不包括大量的长期居住中国的外国人。根据数据,中国超过50%土地人口密度10人/平方千米,剩下的50%中又有70%人口密度10~100人/平方千米。而且这些宜居土地要保持18亿亩以上耕地,还有大量的被用于其他用途。
捏着鼻子看过该系列。虽然是纪录片,对整体行业的代表性类似《非诚勿扰》对中国婚姻情况的代表性。上面很多回答,能体会到制造业从业者和制造业爱好者(嗯,说的就是工业党)的区别。虽然我一直很反对非要下基层实践锻炼才有真知的说法,但至少知乎上大部分制造业非从业者对这个行业的评估令人莞尔。他们的很多洞见分析就像五岁以下儿童看AV的观后感,虽然会有很多新颖创意的观点和独到的视角,甚至可以自圆其说,但成人看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来说两句。超级工程本意应该是传递正能量,激发爱国、爱科学等等的热情的。而各位指出不足的朋友,我相信应该是专业内人士。不否认各位说的都很对,但是请大家轻拍,这本来就不是科教片。它的本意是要告诉大家:我们一直在努力。而且,作为专业内人士,因为直接面对工器具、新技术,所以对使用结果会有直接的判断,好就是好,差就是差,而不会是外国产满分,中国产上次60分,这次80分的概念。其实,你跳出专业眼光来看的话,其实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一直在前进,即使缓慢的在挪动,我们仍向前在努力。别一直看着前面,累了,看看你已经走过的路,也许,你能获得更加坚定的意志和决心。
入行不久,当初还在学校的时候看到这部纪录影片。其中上海中心那一集直接坚定了我要做工程的想法。从专业的角度看,这片子当然不算太好。但是激励热血青年好好奋斗,真的是够了。1.20编辑:今天有老师对我这个回答表示感谢,我也就补充一点。现在我手上的工程有一个世界主跨最长的自锚式悬索桥,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工程中,我又找到了那种热血感,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这个工程昨晚之后我能学到很多知识。
‘‘小米制造了世界上最快的手机’’——新闻联播那些所谓的纪录片大致就是这样断章取义糊弄我们的。并且说多了,我们还真就信了。
我们弱是弱在基础上呀朋友。打个比方啊,比如我们需要一个精度在0.001毫米的零件,安在卫星上。我们没有这么厉害的机器啊,咋办呢。于是发扬革命精神,找来一个手艺最棒的老师傅,让他手工磨一百个,合格的可能有5个,然后从里面挑出来最棒的一个用。卫星上天,皆大欢喜。但大多数人永远也看不见,或者说high到不想看见垃圾箱里剩下的那95个零件。——————随便说两句——————研究成果和产品中间有很大很大很大一道坎;到民用化中间还有很大一道坎。只要不是同样元素的比较,就是赖皮。咱们的超级计算机很棒,人工卫星也很棒,这是不错的。至少咱们知道要发展科技。但……连我现在呆的这个小日企都造过超级计算机和卫星,只是最近几年效益不太好没钱做了。整体的工业只能靠藏富于民。这件事情,他们一直不干。永远要把所有东西都自己管的后果,就是现在这样。最棒的东西可能跟国外一样好,然而我们平时自己用的东西什么样……您自己也知道。
我只想说,在一个篮球对里,有一个比其他队任何人都高大壮技术强的人,也不能说明这个球队的战斗力有多强。中国不是制造不出高精尖的东西,而是不能批量的、低成本的、低能耗的、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就像中国航天、红旗汽车等等。其实这不仅与技术水平有关,而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不相信中国人制造出的东西好。所以即便是中国制造出非常好的产品,也没人愿意买,好的产品一定会附带较高的价格。所以这种口碑的东西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视 纪录片 超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