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运会口号表现出政治功能的变化有什么趋势

历届奥运会政治功能的变化有什么趋势_百度知道
历届奥运会政治功能的变化有什么趋势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奥林匹克运动从80年代开始改革以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克服了危及奥林匹克运动生存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但是奥林匹克运动仍然存在的一些难题,构成了对其本身未来发展的挑战。  (一)对国际奥委会独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干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干预是不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长达40年的时期内,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暴的考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70至80年代奥运会所面临的一次次大规模的政治抵制。这些政治抵制的根本原因是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和南非种族主义与非洲国家反种族主义的矛盾。在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同样大规模抵制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这是因为世界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行大规模抵制的政...
面子 业绩 实质性的就没什么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考试需要,谢谢~
09-04-30 &匿名提问 发布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迅速,原因是:(1)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加快发展。(2)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其特点是:①数量剧增。②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③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加强。而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具有典型意义。根据雅尔塔协议,联合国于日建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现在联合国已有189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国家占78%以上。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被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其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落实。20世纪60年代的联合国是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大批亚非拉加入联合国,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尤其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它被少数大国操纵的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成为单极势力和多极势力角逐的场所。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联合国的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其“单边主义”倾向急剧膨胀,美国不断向联合国的权威提出挑战。2003年,美国不顾联合国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使联合国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两大阵营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与对抗。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第二,经济上表现为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逐;第三,军事上表现为两个集团——华约和北约的较量;第四,在意识形态上两种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对峙与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是与“热战”即军事冲突相对的概念,是指除了热战之外的一切对抗方式。3?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今世界上各国的实力对比和意愿。具体说来,推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原因有:①历史地看,多极化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没有改变这一大势。②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0%;此后其份量不断下降,到2001年,美国国内总产值只占世界的28%。据估算,15、20年后,该数字还会进一步降低到15%~20%左右。以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的份额试图控制其余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显然是做不到的。③反对单极、主张多极的力量强大,并且越来越强大。除了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是多极世界的主张者。可以说,美国的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违背人民的意愿,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谁也离不开谁。这种相互需要也构成了制约单极世界的现实力量。但是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前,美国凭借其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阻碍世界多极化进程。克林顿政府明确将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作为其对外战略的目标;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小布什上台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加强,“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具有极强的进攻性和冒险性;退出“反导条约”,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都表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和行动在膨胀和加剧;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表明美国要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东、巴尔干及中亚这些原来它没有控制的地区,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以实现单极格局的图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简单否定多极化趋势是不对的。我们也要对实现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有正确的估量;盲目乐观或者放弃斗争也是错误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多极化发展趋势只能在曲折中发展。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2)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在“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斗争并存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影响。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而是着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共同合作的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不结盟,不搞对抗,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因此,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冷战”时期,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这个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4)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下降。但是,在一些地区,国家间的军事冲突依然存在,加上近来美国频繁地对外用兵,这些都表明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相对削弱的背景下,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难民问题和非法移民问题等被视为当今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因素,尤其是恐怖主义。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对于恐怖主义,第一,恐怖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复杂而深层次的原因;第二,以暴治暴,用军事手段打击和压制恐怖主义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才是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本途径。(5)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非常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存在紧密的因果联系:把本国的意志、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意志、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9?11事件之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而它以前又无法控制的地区,表明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的状况下,美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恶性膨胀。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安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中国正迎来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经济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显然,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遇到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膨胀等问题,甚至也不会有环境问题。因此,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成长的烦恼”。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把中国当前的问题放在一个更宽广的经济增长史背景下加以审视,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关口。要成功应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同样需要立足长远,着眼于大局,全面提升经济治理水平,而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科学而综合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  首先,在本币升值过程中,货币政策应保持在紧缩通道中运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引致的本币升值,是新兴市场国家跨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本币升值过程的流动性输入通常会对国内的一般物价尤其是资产价格造成压力。然而,由于货币政策的施行理念不同,不同国家的资产价格扩张的程度有很大区别。  日本和德国是经常被引为经验教训的正反两个例子。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综合资产价格指数(扣除一般物价上涨),日本在年期间取几何平均的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2.1%,年期间大约为17%;联邦德国(西德)在年期间年资产价格涨幅大约为1.5%,年期间大约为3.8%。在升值背景下的资产价格表现上,两国的转型绩效拉开差距,并对两国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日、德两国的汇率史显示,升值本身并不一定会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并致使经济长期踌躇不前。一个猜想是,与本币升值相伴随的货币政策区别可能是两国升值结果迥异的重要原因。为了继续维持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日元在升值的同时,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德国则把马克升值放在一个适度偏紧的货币环境中进行,资产价格膨胀从而得到抑制。实践显示,偏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向更高的均衡发展路径过渡。  在这方面,对中国应有借鉴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回收流动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离目标水平还有差距。全年CPI可能达到4.5%,资产部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这种状况的背景是,实际利率仍为负,而信贷规模增速过快,今年以来M2的同比增长率已超15%。鉴于上述经验,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向德国模式靠拢。  其次,在货币政策从总量上控制流动性的同时,财政政策应在引导流动性合理分布上起到更大的作用。目前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尤其是资产价格高涨是流动性过度向局部领域倾斜的结果。对此,财政政策应该发挥相对灵活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为重新引导流动性的合理分布,财税政策应增加资产转手环节的税收。一些类似托宾税的税制有助于增加投机的成本,减少流动性推高资产价格的激励。另一方面,财政可以将集中起来的流动性,增加对低收入阶层、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改革医疗教育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流动性向这些不均衡的领域引导不会对股市和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造成直接压力,而夯实社会福利体系也是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应将扩大增量投资渠道、丰富金融工具摆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美国的经验是,在次贷危机之前,每年流入将近万亿美元、资本项目下总债务3.5万亿美元以上、并且M2/GDP值稳步增加,正是得益于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吸收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才没有出现明显的股市泡沫。这意味着,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流动性集中的风险。  要成功应对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应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治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本币升值过程中,货币政策应保持在紧缩通道中运行;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控制的同时,财政政策应引导流动性合理分布;将扩大投资渠道、丰富金融工具摆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和广大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和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征途上,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指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为党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推动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的态度,树立世界眼光,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改革开放这场深刻变革中,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和历史比较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什么是纪录片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国际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不止一次地说过,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非虚构性,不论是纪录人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是如此。法国《电影辞典》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美国《电影术语汇编》中,纪录片的定义是这样的:“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我国“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关于电视录片的定义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记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它的非虚构性,他录片所拍摄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其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手法是纪录,而不是扮演。 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及其原因分析[摘 要]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管理职能;职能转变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pushed by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production capability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developed very f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a new change took place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ch manifested that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on both i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apitalist countrieshad been increased. Focusing on this phenomenon and probing the cause of which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utilizing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of capitalist country.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apitalism;fu function transi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由阶级职能向社会职能的转变。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国家的实质作了这样的界定: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失败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质,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引申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只有统治和压迫。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继续阐述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阶级职能外,也涉及国家的社会职能。他把国家理解为一种产生于社会之中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来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有阶级存在,国家就需要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的阶级职能和国家的社会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国家的阶级职能看,国家是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抵御外部敌对势力侵犯的机器,这无疑体现了国家本质和国家的阶级职能相一致的方面。但从国家的社会职能来看,国家往往又是以整个社会的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国家的社会职能似乎是与国家的本质相悖的,因为国家的社会职能的行使是有利于对立阶级双方的。但实际上,在阶级还存在的社会,统治阶级执行国家的社会职能,首先是为了争得它自己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所以国家的社会职能是从属于或受制于国家的阶级职能的。从深层来看,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国家的阶级职能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能更加强化,而阶级职能则日显淡化。   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转变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到那时国家的阶级职能将不存在了,而社会职能却能仍然保留下来,一些社会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被社会主义所采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职能更多地体现为对阶级的压迫和对社会的统治。二战结束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了其经济结构和阶级构成,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广泛、大规模地干预和调节经济,以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缓和矛盾,保障就业等等。国家放弃了“守夜人”的角色,开始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的管理职能。这是历史上任何社会所不曾有过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职能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干预调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主要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一般通过法律、政权等上层建筑保护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时而干预时而放任的政策。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全面、长期、持续地干预经济生活。   首先,从国家支出比来看。国家支出比是衡量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数量指标。它表示国家支出占当年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世纪初,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极低,美国在1913年这个比例仅为2.1%,而战后几十年里,政府支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1949年上升到23.1 %, 1961年达到28 .8%。即使在自由主义春风得意的20世纪80年代,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与之前并无太大的下降,英国和法国的国家支出比还有所上升[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新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又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渗透。1991年-1997年,美国的国家支出比在32%-34.4%,英国在39.7%-43.6%之间,法国在50.5%-55.0%之间,瑞典最高在61.3%-71%之间。总体来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支在不断上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2]。   其次,从国有经济来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施加影响,直接参与国家经济生活。但是,国有财产和国有企业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各国不尽相同。国有化在西欧国家有较大发展,在美国和日本规模较小。英国、法国、德国国有企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2%,意大利占20%左右。美国的国有企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下。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国有企业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仍未能把全部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成分和私有成分都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机政体的组成部分。虽然私有成分占主体地位,但国有成分(企业)在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材料、动力和半成品,以及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银行信贷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服务,为垄断资本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国有成分起的作用,是私营成分所不能代替的。   最后,从间接干预和调节国家经济来看。除了通过国有企业直接干预和调节国家经济以外,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强化了利用国家间接影响经济的方法,干预和调节经济活动。主要内容有:(1)财政调节。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即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通过增税或减税影响社会有效需求;支出政策通过政府开支的增减或财政赤字的增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2) 货币政策。国家通过控制中央银行,掌握经济运行中枢,并通过货币金融系统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伸缩使用规模,影响投资和经济活动的水平,以达到反周期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3)收入政策。包括工资和物价两项具体措施,它们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补充。国家通过冻结、协商工资形式和税收等各种措施管理工资和物价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4)行政和法律手段。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国家采取单纯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体现了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的职能。在现实中,这些手段往往同时使用,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已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经济干预调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一种打破民族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国内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国际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首先,从国际经济组织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为恢复战后经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脱颖而出,此后几十年来,国际经济组织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1951年全世界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为123个,1976年上升到308个,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国际经济组织已超过3 000个,其中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就有500个[3]。与战前相比,国际经济组织已经从主要协调跨国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标准发展到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和管理;其制定的法律规范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国家经济管理的加强和补充,而是开始从国际经济整体立场出发,以促进国际协调;另外,国际经济组织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也从主要采取协商、调解等传统的外交手段发展到利用仲裁、诉讼等准法律方式。随着国际经济组织调整的对象扩大,手段增多,效力加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早期国际经济组织不可比拟的。 其次,从政府首脑会晤来看。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可以对国际资本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这种会晤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运行的矛盾日益加剧。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高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这样,在1975年11月,美、日、德、法、英、意等六国举行了第一次政府首脑会议,对年危机后如何振兴西方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磋商和协调。1976年又吸收了加拿大首脑参加,举行第二次政府首脑会晤,由此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并发展为年度例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政府最高领导人一级水平上对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调节。   最后,从区域性经济组织来看。地区经济一体化经济集团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和有限的国家之间联合起来的经济组织。它的目标是不同程度地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资本、商品、劳动力及劳务的自由流通,并协调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断增加,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统计数字,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后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主要在商品流通领域,但后者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除了成员国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外,还规定同盟统一对外的关税率和共同的外贸政策。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不仅包括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包括货币和生产领域。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是当前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比如说欧洲联盟通过调节资本国际运行,就对欧洲市场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各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国内法规,双边经济协定,区域性组织和全球性多边经济协议使主权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逐渐制度化。面对在20世纪末难以解决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债务危机、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和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以及21世纪前期可能出现的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经济组织对国际经济关系规范的作用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区域内经济关系的规范功能和协调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的原因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的原因,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略有涉及,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职能的增强是其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各企业间、部门间、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信赖性不断加强;而垄断却破坏着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调节社会再生产的条件,破坏着通过竞争及资本的自由流动来实现的国民经济的相对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国家担负起组织与协调社会经济的职能,以确保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战后科技革命和生产集中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从事现代化大生产所需的巨额投资与私人资本积累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私人资本的局限性迫使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政权拨出巨额资金来维持和建设某些经济部门,以保障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是西方国家对许多基础工业、公用事业、科技项目等实行国家经营或国家投资的原因所在。   3.市场调节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有限,必须要有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为补充。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宣布了放任主义的传统经济学彻底破产,人们不得不承认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和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事务的必要性,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大规模干预的全面开始。经过二战“战时经济繁荣”的政策实践,国家干预正式成为普遍范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日益加强。   4.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国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垄断资本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也迫使国家政权不得不出面进行干预,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加以保护,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公共性条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和失业问题长期困扰着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抑制激化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西方国家开始了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5.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过程和资本运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步加深,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的加剧又削弱了单个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效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达到了国际规模,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调节,以缓和其矛盾。      四、结语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适应了战后新的形势,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首先,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活动,受到市场的制约,它首先必须遵守一般的市场原则。其次,这种干预和调节要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国家采取的干预和调节的政策措施,只能是各个垄断资本集团合力作用的结果。再次,国家调节手段本身也是有限度的。最后,国家的调解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在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规律起作用之前先进行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或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转变既产生了正面效果,也产生了负面效果,但总的说来正面效果大于负面效果。在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范围内,国家将继续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其阶级职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职能将进一步加强,直到国家成为一种“多余”,最后自行消亡。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虽然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 琮.当代资本主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杨丽华.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J]. 探索,.   [3] 柳剑平,郑 东.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化特征分析[J].当代亚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处于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两种相反的力量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但世界和平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各种国际间的冲突仍不断出现,因此,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主要受双方的战略合作需要、经济贸易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只要这些基本因素不发生大的改变,两国关系的基础就不会动摇,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仍然会得到维持。[关键词] 世界格局;世界主题;中美关系按照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思维,国际问题研究必须首先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总格局的基本特点,抓住当今世界面临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重视世界大国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同时,在中国对外关系方面对于中美关系给予更大的关注。因为上述问题不仅是认识国际关系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一、关于世界格局问题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是比较一致的。大多数学者和官方的观点都同意“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表述,即承认冷战后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然而,自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后,对格局的认识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美国的单极统治,根本没有出现所谓的多极化格局。甚至也出现了单极格局比多极格局稳定,多极化格局并不有利于中国的观点。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是美国在冷战后逐渐强化的单极领导世界战略和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现实。同时,由于我们过去只强调旧的格局已经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对过渡期的格局状态没有进行认真分析,似乎造成了当前没有格局状态的一般认识。这种回避对当前格局客观分析的做法主要是强调了当前国际力量调整和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单极格局在理论上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反对美国单极霸权的考虑。但也正是这种回避导致了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在世界格局认识上的模糊。事实上,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出现力量对比的真空和世界格局的空白。冷战后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上半叶,这种格局形态可能持续数十年。这是一种介于单极格局与多极格局之间的过渡型格局状态,既带有单极化的倾向,又具有多极化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美国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使得当前格局具有单极的特点。冷战后,随着苏联的瓦解,两个超级大国只剩下美国一家。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还是在文化和外交影响上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国家利益遍及世界。不仅如此,美国正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企图强化和固定世界格局的单极倾向,实现单极领导世界的战略图谋。因此,美国单极领导世界的图谋严重地阻碍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格局的单极化有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则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稳定性将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的综合国力优势明显,但在干涉行动中也不得不依赖于盟国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对盟国的影响力和对国际事务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最终是不得人心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大国都不会自愿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美国与其盟国在一系列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当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组合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提出的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主张,各种形式的大国伙伴关系正在建立和调整之中,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当然,多极化的“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并不是说当今世界已经是多极的格局。因此,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单极化是一种美国力图加以维护并强化的现实,而多极化则是其他强国争取有所作为的努力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二、关于世界主题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表述,是邓小平同志对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对抗的东西矛盾威胁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矛盾阻碍经济发展这两大世界性现实问题的理论概括,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振兴经济、促进发展等共同努力的肯定。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世界主题的认识基本上是肯定的和一致的。但自90年代末美国的世界战略日益凸现,特别是中美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之后,许多人认为,和平与发展不是世界主题,而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甚至以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未解决”的论述为依据来否认世界主题的表述。认识这一争论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世界主题与时代特征两个不同的命题。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世界主题时往往与时代主题的概念不加区分,而在论述时代主题时又与时代特征的命题混为一谈,由此导致了人们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肯定和否定等完全不同的观点。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它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现实性。而所谓世界主题则是指当今世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对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概括,它强调的是主观性和目标性。和平与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主观目标。因此,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问题就是指世界各国目前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课题。众所周知,冷战时期的和平问题的实质是东西问题,即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冷战结束后,东西问题已经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方阵营的瓦解而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天下并不太平,由于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而爆发的各种形式的武装冲突和危机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在规模和后果上均大大超过了以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更加频繁,甚至发展到以武装冲突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战略图谋。因此,世界和平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主题而不一定成为时代的特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世界主题的争论大都集中在时代特征的范畴。怀疑者以当今世界存在战争威胁的现实来否定和平是世界的主题;坚持者也试图通过举证世界人口和世界经济总产值80%以上的地区的和平现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和“主旋律”,肯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殊不知这种争论恰恰是将时代特征与世界主题混为一谈,以时代特征怀疑世界主题,以客观现实否定主观目标。三、关于中美关系问题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综合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国家,是西方的盟主和“领头羊”,它能影响一大片西方盟国和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十分重要,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引进的技术和资金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在克林顿任总统时期,中美关系出现了众多矛盾和摩擦,但两国关系的总体发展是稳定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也是明确的,这就是两国“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对中美关系讲了一些消极言论,上台以后又发生了撞机事件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华强硬的措施,特别是关于“中美不是伙伴而是对手”的言论,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将会恶化,甚至有人认为中美之间将会发生严重的军事对抗和冲突,也许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决战双方。中美关系究竟将向何处发展?这是中美两国和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决不能凭直觉或感情用事,而应当分析中美之间自1972年恢复关系以来的近三十年的双边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即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分析,制约和影响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战略合作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同苏联的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希望联华反苏,取得对苏联的优势,从而确立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正是这一需要促使中美双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发展了两国的关系。苏联解体后,有人说战略上的这种需要已不复存在,中美关系必然恶化。应该承认,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系列不协调的声音,几次三番出现麻烦。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世界上的重大事情,没有中国的同意办不成。在核不扩散和限制导弹技术出口方面,在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以及联合国合作等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中国有较大的影响,美国同样需要中国的合作。美国不希望中国被另一个大国所取代。这是21世纪初战略利益上的需要。二是经济贸易利益。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内容。双方的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到2000年的近850亿美元,增长了近35倍。中国已成为美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也很强。对华贸易意味着数十万人的就业,意味着美国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由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市场扩大了、成熟了,其潜力则更加诱人。克林顿之所以将贸易与人权问题脱钩,并在其任期内促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贸易协议,关键就在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两国贸易还存在着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两国经贸的合作利益显然大于冲突利益,美方多次威胁实施的贸易制裁在最后一刻总是以妥协而告终,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三是意识形态分歧。其突出表现是所谓“人权问题”。“人权外交”是70年代末卡特总统时期提出的口号。当时叫做“重振美国外交的道义内容”。但冷战时期需要中国的战略合作,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不是中国,而是苏联和东欧国家。1989年之后,苏东发生剧变,中国成了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开始对中国施加压力,今后可能还会更加突出。但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对国家利益的评判有影响,但它本身不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不可能因人权问题而放弃根本的利益。况且,他们要使中国“自由化”和“民主化”,没有别的手段,施加影响也还是要靠增加接触来保持。四是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关系中由来已久的遗留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的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今后也仍然会起重大的作用。70年代中美恢复接触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一直受到台湾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从中美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到“八一七”公报,以及小布什最近批准的对台军售和有关全力协助台湾自卫的言论等,都是这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美国在台湾的最大利益就是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在两岸对峙中赢得最大利益。当然,美国并不希望两岸之间真正发生战争,台海两岸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面临是否卷入的抉择,无论如何都是十分困难的。未来中美关系将向何处发展?只要维系中美关系的上述基本因素不发生大的变化,两国关系的基础就不会动摇,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仍然会得到维持。当然矛盾和斗争也可能会更加频繁,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和倒退,但重新回到70年代以前相互对立与隔阂的状态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同样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从大的方面看存在着三种可能性。其一是两国关系维持现状,在合作中斗争,在对抗中妥协。双方既是对手,又是伙伴,或是在对手与伙伴之间游移波动。两国关系中频繁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和麻烦,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脆弱性,但也不会失控。两国之间共同利益与对抗利益并存,合作与冲突并存。在意识形态、经贸和台湾问题及战略问题上都可能发生激烈的矛盾和摩擦,甚至可能因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和倒退,但又不至于动摇两国关系的基础。中美两国关系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维持基本的发展趋势。在5~10年的近期内,这种可能性最大。其二是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对抗性因素大于合作性因素,重新回到对手的敌对关系。在美国谋求单极统治世界国际战略的需要和国内政治的压力下,美国政府采取对华遏制政策;或台湾问题发生突变,美国武装介入;或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高速发展,被认为是威胁和挑战了美国的利益和权威,从而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这种前景不符合中美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付出的代价也过于高昂。尽管有理由相信在近期内两国政府将会尽力避免这种结果,但随着未来中美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不断激化,如果处理不当,在10~20年的中期范围内,中美两国出现重大的冲突不是没有可能。其三是两国关系全面改善,合作性因素大大超过对抗性因素而占据主导地位,两国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前景在近期内无法实现,因为美国目前的世界战略是极力维持现有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单极格局,防止出现能够向美国挑战的全球性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若干年,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后,当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后,甚至可能是在中美之间出现一次重大冲突之后,中美两国真正认识到两国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稳定和正常化的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处于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两种相反的力量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但世界和平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各种国际间的冲突仍不断出现,因此,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主要受双方的战略合作需要、经济贸易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只要这些基本因素不发生大的改变,两国关系的基础就不会动摇,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仍然会得到维持。[关键词] 世界格局;世界主题;中美关系按照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思维,国际问题研究必须首先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总格局的基本特点,抓住当今世界面临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重视世界大国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同时,在中国对外关系方面对于中美关系给予更大的关注。因为上述问题不仅是认识国际关系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一、关于世界格局问题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是比较一致的。大多数学者和官方的观点都同意“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表述,即承认冷战后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然而,自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后,对格局的认识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美国的单极统治,根本没有出现所谓的多极化格局。甚至也出现了单极格局比多极格局稳定,多极化格局并不有利于中国的观点。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是美国在冷战后逐渐强化的单极领导世界战略和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现实。同时,由于我们过去只强调旧的格局已经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对过渡期的格局状态没有进行认真分析,似乎造成了当前没有格局状态的一般认识。这种回避对当前格局客观分析的做法主要是强调了当前国际力量调整和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单极格局在理论上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有反对美国单极霸权的考虑。但也正是这种回避导致了重大事件发生后人们在世界格局认识上的模糊。事实上,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出现力量对比的真空和世界格局的空白。冷战后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上半叶,这种格局形态可能持续数十年。这是一种介于单极格局与多极格局之间的过渡型格局状态,既带有单极化的倾向,又具有多极化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美国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使得当前格局具有单极的特点。冷战后,随着苏联的瓦解,两个超级大国只剩下美国一家。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还是在文化和外交影响上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国家利益遍及世界。不仅如此,美国正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企图强化和固定世界格局的单极倾向,实现单极领导世界的战略图谋。因此,美国单极领导世界的图谋严重地阻碍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格局的单极化有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则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在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日益发展的今天,单极格局的稳定性将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冷战结束后,尽管美国的综合国力优势明显,但在干涉行动中也不得不依赖于盟国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对盟国的影响力和对国际事务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单极霸权是对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否定,最终是不得人心的,任何一个可能的大国都不会自愿接受单极统治世界的安排。美国与其盟国在一系列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当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组合还在发展变化之中,中国、俄罗斯和法国等提出的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的主张,各种形式的大国伙伴关系正在建立和调整之中,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当然,多极化的“化”是一种趋势和过程,并不是说当今世界已经是多极的格局。因此,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单极化是一种美国力图加以维护并强化的现实,而多极化则是其他强国争取有所作为的努力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两种相反的力量之间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二、关于世界主题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表述,是邓小平同志对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对抗的东西矛盾威胁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矛盾阻碍经济发展这两大世界性现实问题的理论概括,是对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振兴经济、促进发展等共同努力的肯定。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世界主题的认识基本上是肯定的和一致的。但自90年代末美国的世界战略日益凸现,特别是中美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之后,许多人认为,和平与发展不是世界主题,而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甚至以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未解决”的论述为依据来否认世界主题的表述。认识这一争论的关键是正确区分世界主题与时代特征两个不同的命题。大多数学者在分析世界主题时往往与时代主题的概念不加区分,而在论述时代主题时又与时代特征的命题混为一谈,由此导致了人们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肯定和否定等完全不同的观点。所谓时代特征是指与特定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它强调的是客观性和现实性。而所谓世界主题则是指当今世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对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概括,它强调的是主观性和目标性。和平与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主观目标。因此,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问题就是指世界各国目前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课题。众所周知,冷战时期的和平问题的实质是东西问题,即美国与苏联的军备竞赛和核武器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冷战结束后,东西问题已经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方阵营的瓦解而不复存在,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大大降低,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天下并不太平,由于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而爆发的各种形式的武装冲突和危机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在规模和后果上均大大超过了以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更加频繁,甚至发展到以武装冲突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战略图谋。因此,世界和平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并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主题而不一定成为时代的特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世界主题的争论大都集中在时代特征的范畴。怀疑者以当今世界存在战争威胁的现实来否定和平是世界的主题;坚持者也试图通过举证世界人口和世界经济总产值80%以上的地区的和平现实说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和“主旋律”,肯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殊不知这种争论恰恰是将时代特征与世界主题混为一谈,以时代特征怀疑世界主题,以客观现实否定主观目标。三、关于中美关系问题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综合国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国家,是西方的盟主和“领头羊”,它能影响一大片西方盟国和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对于我国对外开放十分重要,因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引进的技术和资金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在克林顿任总统时期,中美关系出现了众多矛盾和摩擦,但两国关系的总体发展是稳定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也是明确的,这就是两国“致力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小布什竞选总统期间对中美关系讲了一些消极言论,上台以后又发生了撞机事件并采取了一系列对华强硬的措施,特别是关于“中美不是伙伴而是对手”的言论,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将会恶化,甚至有人认为中美之间将会发生严重的军事对抗和冲突,也许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决战双方。中美关系究竟将向何处发展?这是中美两国和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决不能凭直觉或感情用事,而应当分析中美之间自1972年恢复关系以来的近三十年的双边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即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分析,制约和影响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战略合作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同苏联的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希望联华反苏,取得对苏联的优势,从而确立了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正是这一需要促使中美双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发展了两国的关系。苏联解体后,有人说战略上的这种需要已不复存在,中美关系必然恶化。应该承认,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系列不协调的声音,几次三番出现麻烦。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十分重要的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否决权,世界上的重大事情,没有中国的同意办不成。在核不扩散和限制导弹技术出口方面,在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以及联合国合作等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中国有较大的影响,美国同样需要中国的合作。美国不希望中国被另一个大国所取代。这是21世纪初战略利益上的需要。二是经济贸易利益。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重要内容。双方的贸易额从1979年的24.5亿美元到2000年的近850亿美元,增长了近35倍。中国已成为美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性也很强。对华贸易意味着数十万人的就业,意味着美国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由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实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市场扩大了、成熟了,其潜力则更加诱人。克林顿之所以将贸易与人权问题脱钩,并在其任期内促成了关于中国加入WTO的中美贸易协议,关键就在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两国贸易还存在着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但两国经贸的合作利益显然大于冲突利益,美方多次威胁实施的贸易制裁在最后一刻总是以妥协而告终,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三是意识形态分歧。其突出表现是所谓“人权问题”。“人权外交”是70年代末卡特总统时期提出的口号。当时叫做“重振美国外交的道义内容”。但冷战时期需要中国的战略合作,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不是中国,而是苏联和东欧国家。1989年之后,苏东发生剧变,中国成了世界上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美国开始对中国施加压力,今后可能还会更加突出。但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对国家利益的评判有影响,但它本身不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不可能因人权问题而放弃根本的利益。况且,他们要使中国“自由化”和“民主化”,没有别的手段,施加影响也还是要靠增加接触来保持。四是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关系中由来已久的遗留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的最大、最难解决的问题,今后也仍然会起重大的作用。70年代中美恢复接触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一直受到台湾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从中美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到“八一七”公报,以及小布什最近批准的对台军售和有关全力协助台湾自卫的言论等,都是这个因素在起作用。所以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美国在台湾的最大利益就是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在两岸对峙中赢得最大利益。当然,美国并不希望两岸之间真正发生战争,台海两岸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将面临是否卷入的抉择,无论如何都是十分困难的。未来中美关系将向何处发展?只要维系中美关系的上述基本因素不发生大的变化,两国关系的基础就不会动摇,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仍然会得到维持。当然矛盾和斗争也可能会更加频繁,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和倒退,但重新回到70年代以前相互对立与隔阂的状态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同样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从大的方面看存在着三种可能性。其一是两国关系维持现状,在合作中斗争,在对抗中妥协。双方既是对手,又是伙伴,或是在对手与伙伴之间游移波动。两国关系中频繁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和麻烦,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脆弱性,但也不会失控。两国之间共同利益与对抗利益并存,合作与冲突并存。在意识形态、经贸和台湾问题及战略问题上都可能发生激烈的矛盾和摩擦,甚至可能因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冲击,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和倒退,但又不至于动摇两国关系的基础。中美两国关系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维持基本的发展趋势。在5~10年的近期内,这种可能性最大。其二是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对抗性因素大于合作性因素,重新回到对手的敌对关系。在美国谋求单极统治世界国际战略的需要和国内政治的压力下,美国政府采取对华遏制政策;或台湾问题发生突变,美国武装介入;或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高速发展,被认为是威胁和挑战了美国的利益和权威,从而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这种前景不符合中美双方的根本利益,而且付出的代价也过于高昂。尽管有理由相信在近期内两国政府将会尽力避免这种结果,但随着未来中美在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不断激化,如果处理不当,在10~20年的中期范围内,中美两国出现重大的冲突不是没有可能。其三是两国关系全面改善,合作性因素大大超过对抗性因素而占据主导地位,两国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前景在近期内无法实现,因为美国目前的世界战略是极力维持现有的超级大国地位和单极格局,防止出现能够向美国挑战的全球性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若干年,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后,当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后,甚至可能是在中美之间出现一次重大冲突之后,中美两国真正认识到两国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稳定和正常化的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届奥运会口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