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野火集txt》,《安德烈的母亲》,《孩子你慢慢来》书籍的电子版谢谢了!!

谁有《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电子书发到我邮箱_百度知道
谁有《亲爱的安德烈》和《孩子你慢慢来》电子书发到我邮箱
令加《目送》、《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亲,已发,求最佳
亲还有没有龙应台其它的作品,能一起发给我吗,谢谢!
亲,不好意思,现在没有了,这几天单位搬家,没有多少时间上网
有没有最新的《校花的贴身保镖&
其他类似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学习资料库网站公告
您当前位置:&->&&->&
更新时间:
文件大小:1.3MB
文件格式:PDF
语言要求:简体中文
同类热门资料
资料下载地址
(确认已经开启迅雷或电驴)
发表相关帖子,我们会及时处理并奖励积极互动的学友,非常感谢!
矮油!这么好的资料!分享一下:
内容介绍: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理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卫自己喜欢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你看到的,该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着。我担任国小教职也有不短的时日了,有趣的是,每年带的班上总会遇到一些视“分数为教育目的”的父母。除了时时刻刻盯紧孩子的学习表现,对分数锱铢比较,更甚者还会积极的排满孩子的Schedule,举凡英、数、作文补习只是基础课程,乐器、绘画是家常便饭,还要外加创意数学、古文观止课、动脑式写作,偶尔卡内基成功训练营,另外还要定期定额每日游泳慢跑跳绳,所为无他,为未来的竞争做准备。他们信仰的教育,不会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一套筛选未来社会阶层的工具。所以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该放在有生产力,并且效率极佳的作为上。每一个行为指令都该有一个相对应的报酬,而父母与老师从事的,就是这份负责挤压孩子大脑皮脂与未来成就的监工工作。他们相信,成功的人生,就该像制造罐头一样,被从生产线中生产出来。可人生,却不是这样一回事呀!人生还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事物该去尝试。何时该背上背包去周游列国,受尽CultureShock也开了视野;何时该去山地原住民部落住上两个月,体会台湾岛另一群人活着的方式有何不同;何时该去探险,该去叛逆,这些经验会堆迭成人生的厚度,直到懂得去理解与感动,在探险中受伤,在受伤中反省,在反省中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关于成为完整的人,“亲爱的安德烈”,讲得还真不少呀!久违的龙应台,热情未减,在这本伪装成动人家书的畅销书里,拉着儿子安德烈的手,透过文字,把我们带到那个还有信仰,还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地方。这是台湾版的,只不过转为了简体字,保证是未删节版的。作者介绍:龙应台(1952—),台湾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县,教授、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1974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并任台湾中央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台北市文化局长等。现任香港大学传媒及新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徐贤修讲座教授。著有《野火集》、《野火集》(二十年纪念版), 《孩子你慢慢来》(十年纪念版)、《龙应台评小说》《女子与小人》《在海德堡坠入情网》《看世纪末向你走来》《龙应台杂文精品》《这个动荡的世界》 、《人在欧洲》、《写给台湾的信》、《美丽的权利》、《孩子你慢慢来》、《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干杯吧,托玛斯曼》、《我的不安》《百年思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多种。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被余光中称之为 “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前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中国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安德烈(1985-
)龙应台的儿子,德国人。内容截图:
&&&&&&&&&&&&&&&&&&&& &&&&&&&&&&&&
学习资料库,由广大资源爱好者通过共享互助而共享各种学习资料,大家可以免费下载学习使用,但学习资料库无法保证所共享
资料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如果有资料对您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请立即联系我们处理学习资料库: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德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