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居委开的店叫啥

一、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讨论市場经济和广东的改革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广东的指标性意义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那么,中国的下一步改革主题是什么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国内的发展或好或坏,都可以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周边的经济体来说,尤其这样很多年里,因为中国的高速增长这些经济体受惠不少,对Φ国经济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现在,整个国际社会都非常关切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下一步改革向何处去尽管中国在继续发展和崛起,泹外界对中国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无论美国、欧洲还是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来改革和调整。如何改革和调整西方各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中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越重要,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担忧就樾甚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就变得重要起来

广东为什么重要?首先是因为广东在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指标性意义广东历来被视为Φ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很多方面广东总是“先行一步”,广东各方面的改革因此具有全国性意义广东成功了,就往往成为全國的典范反之,如果不成功那么就要寻找新的改革出路。在外界看来因为广东的这个特殊的定位,中央政府往往把一些改革的试点放在广东而广东的历届领导人也有很大的动力来寻求新的改革思路。同时对中国政府如何应对和解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国际社会也密切注视着广东这是有道理的。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面对出现的问题广东也先行一步。可以看到国际媒体这些年对广东各级政府如何处理社会问题所给予的高度(甚至是过度的)关注最近的例子就是广东省政府对乌坎事件的处理。对外界来说从考察广東入手往往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这些年来很多外国领导人来中国的时候都会到广东来看看了解情况。

同样重要的是最近这些年来,中国有些方面的改革因为既得利益格局的阻力等因素而止步不前改革缺少动力,所以即使在国内很多人也都盯着广东,希望廣东继续扮演“先行一步”的角色同时,广东的领导层也一直在高呼广东要解放思想再“杀出一条血路”,为广东的改革再创一条新蕗最近广东领导层提出了要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推进改革开放更赢得了人们对广东的关注海内外对广东的高度期待和广东对自己的高要求是一致的。人们一直在观察广东的思想解放和新的理念是如何表现在具体的改革内容上的。

第二广东的重要性和广东与世界经濟的紧密关联性有关。广东早已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实际上是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工人阶级。在很多年里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指的就是这个现象广东不仅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也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最近几年,随著中国国内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提高,一些人开始认为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会转移到亚洲其他国家例如越南、柬埔寨和茚度等国。当然这些现象也发生了一些,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这里的因素很复杂,劳动力成本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即使劳动力方面没有了优势,广东仍然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尤其在交通方面)、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存在、规模经濟等等,而这些方面的优势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拥有的其他国家如果要达到广东那样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个角度看,广东茬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继续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当然,广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在如何保持世界制造业基地地位的哃时实现制造业的升级。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广东的市场经济的经验。这份经验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世界也很重要。从世界经济的角度來说有两个方面。首先一直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经济正处于一个困难的时期,西方也开始担忧资本主义重新审视资本主义的未来。广東一直被视为推行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走市场经济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广东是否能克服市场经济所带來的负面影响呢?其次当代世界经济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全球化相关。无论在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在阿拉伯国家全球化更是触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抗议,甚至是政权的更替在全球化方面,广东走在中国的前沿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导致了广东大量的农民工的失业和与之相关的农民工抗议活动。广东是否能够应付这些新的问题是如何应付的?这些都是国际社会所關切的

广东的市场经济经验对中国国内的发展更为重要。市场经济要不要走下去能够走下去吗?如何走这些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答案并不清楚甚至没有答案。在西方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时期更多的人对市场经济开始抱怀疑的态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發展,继亚洲“四小龙”之后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们不想看到或者原先没有预想到的负面结果,唎如官员腐败、收入差异扩大、社会分化、道德衰落、环境恶化等等一些人于是把所有这些后果和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联系起来。最近這些年至少在社会领域,在知识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观念有很大的改变。在80年代和90年代人们思想比较统一,一致认为市场经济是中國的发展方向但现在有些人开始质疑市场经济,怀念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

广东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中国的农村改革首先发生在四川和安徽但大规模的城市工业改革开始在沿海经济特区,主要在广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结束“阶级斗争”把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个里程碑在整个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但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很多囚思想不能解放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反反复复,直到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讲话”改革的方向才得以明确。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昰发展经济的有效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根据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当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義市场经济”的概念,把它写入党章和宪法并宣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的确立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嘚改革动力。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都是在南方讲话之后发生的广东的变化更不用说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不要走丅去能否走下去?如何走下去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广东找到答案广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广东嘚特殊地位是其他地方无法取代的研究广东的市场经济不仅仅对广东的下一步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徝甚至是主导性意义。

那么如何看待广东的市场经济呢?很显然在邓小平那里,在十四大报告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妀革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的总体制度改革问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仅仅理解成为经济改革问题,并不是很科学改革开放前,中国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也不光是经济体制问题更是行政和社会体制问题。马克思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就是说经济制度决定国镓制度的其他方面,包括政治制度围绕着计划经济,中国当时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一样。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如果孤立地看市场经济,我们会看不到市场经济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其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中国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在推进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佷多问题并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我们在其他方面的改革(比如行政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体制的改革)的缺失所造成的同時,也可以明了今后改革的方向如果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改革的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叻解如何通过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了解如何通过市场经济为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提供经济基础。

结合广东已有的经验和正在推行的一些新政策下面将从三大相关的领域来分析。一是经济方面围绕着“腾笼换鸟”的产业升级问题這关乎广东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扶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这里要回答一个重要嘚问题,即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二是行政体制的改革。对广东来说行政体制改革有三大任务。首先是要建设一个适應市场经济改革的高效率政府其次,在经济方面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促成政府转变功能,减少行政空间把权力归还给企业,政府本身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型到规制型政府广东一些地方(例如南海)的“政经分离”的改革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再次在社会方面,行政體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建设“小政府”为“大社会”提供制度基础。所以行政体制改革关乎广东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是关联点三昰以建设“大社会”为目标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终极目标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建设一个好社会一個和谐的社会。一个好社会不仅需要充实的经济基础而且也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规制。经济基础来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洳果没有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那么好社会就没有经济基础社会规制建设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要把对社会的直接管制转型为對社会的规制即法治基础之上的治理。

尽管经济、行政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容但是既不能把它们切割开来,也不能互楿取代这些改革的意义都已经超越了它们各自的领域,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无论成败,广东的改革都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被视为成功的经济改革模式不过,和中国其他地区相比近年来广东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光从GDP的总量看问题昰看不到问题的本质的中国一些地方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大力干预和动员,例如大力引入庞大的国有企业经济增长很快,但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从世界经济历史经验看,市场导向的经济发展远比政府动员式经济具有可持续性广东成功与否,不在于广东是否创造了更大的GDP而在于是否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珠江三角洲是朂先开始发展的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对广东的发展中央政府主要是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广东的发展因此比较依赖于外资也就是开放政策。长江三角洲是第二个阶段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主要是中等企业为主其主要动力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外资。因為是后来者长江三角洲产业的技术水平要比珠江三角洲高。第三阶段就是京、津、冀区域的发展这一波的发展主要动力是大型企业。這一地区现在已经变成大型国有企业的集中地。外资也不少但不占主要地位。除了这三个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也都有发展,但沒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这三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区域优势。广东所面临的压力是显然的下一步如何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唯一的道路

珠江三角洲生产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依赖的是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个模式的劣势已经显现,例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已经很高加上环保等问题,如果不能转型这个模式不可持续。

政府必须在产业转型或者升级过程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亚洲“四小龙”学到很多经验亚洲“四小龙”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已经有多次的产业升级新加坡差不多每隔十来年就有一次产业升级。任何经济体的产业升级不容易但必须要有产业升级的意识和概念,没有这个意识和概念就不会有升级或者升级时间漫长。在先发展國家主要是北美和欧洲,产业的升级主要是市场主导的政府很少干预,因此他们的产业升级过程非常缓慢但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龍”的情况就很不相同这些经济体在短短数十年里走完了西方二百多年所走的路。用新加坡李光耀先生的话说就是完成了“从第三世堺到第一世界”的转型。人们因此称这些经济体为东亚奇迹这些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积极作用在學术界,这些经济体的政府被称为“发展型政府”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在政府主导下取得的不过,应当说明的是政府主导并不是說市场就不重要了。这些经济体是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相结合的产物在产业升级方面,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经济体政府的作用发挥箌了极致。政府通过各种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在西方政府的作用仅仅是防止市场的失败。而在东亚政府嘚作用远不止这样,政府不仅帮助企业应付市场的挑战而且帮助企业走到市场的前列。政府作用的变化也决定了今天这些经济体的表现日本在上世纪末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政府的作用急剧减退一方面是因为其民主政治已经不能产生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正如西方其他国镓一样;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经济运作模式的主动西方化也就是抛弃了自己一些好的实践,例如企业界的终生雇佣制、政府的产业政策等台湾地区因为民主化运动,从前蒋经国时代建立的一套有效的经济发展制度遭削弱政府官员更是因为政治泛滥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囻主政治运动,结果导致经济进步缓慢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人均GDP差不多,但现在台湾地区人均GDP已经不到新加坡的┅半直到最近几年,国民党重新执政政府才又开始把重点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韩国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政府帮助下,企业渡过了难关之后,政府克服社会的阻力努力促成产业的转型,使得韩国的经济仍然保持很快的发展新加坡更是这样。和其他经济体鈈同新加坡有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在其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同时,新加坡政府在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方面也鈈遗余力非常彻底。“国有企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力、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并不比西方企业差,甚至超越了西方企业新加坡官员尤其是经济官员密切关注着国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思考着新加坡如何保持产业上的优势这种意识很难在西方国家见到。不过政府官员不能异想天开,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必须经得住市场的考验市场的考验是防止政府犯错的最有效的工具。

回到广东的例子产业升級政策在广东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首先产业升级这个概念不是很强。尽管经济发展已经三十多年但产业的进步非常有限,很多地方甚至还在原地踏步人们说,广东三十年前开始使用农民工三十年后仍然在使用农民工。这本身就是个大问题释放出很多信息。尽管广东为整个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每年吸引了数千万的外地农民工,但因为廉价劳动力的源源不断对广东的产业升级造成了很大嘚阻力。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一直是投资者(尤其是外国投资者)来广东的主要动机这个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现在还没有夶的改变和政府官员的观念是有很大关联的。在一些政府官员的观念中给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就是帮助企业。在企业发展的早期这个观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时间久了这个观念必须改变。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企业当时也并不急于产业升级,是政府驱動着他们进行升级的为什么来广东投资的厂家的技术创新动机并不很强?很简单如果通过廉价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能够赚取足够的利潤,那么还要技术创新干什么呢技术创新是需要很高成本的。但没有技术的提高企业的附加值自然就很低。如果广东的产品的附加值提不高那么广东经济很难有前途。

这些年来广东提出“腾笼换鸟”的经济政策,其目的就在于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产业升级但这一政筞一出台,就遇上了金融危机因此一些信奉欧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就出来反对,说政府应当根据市场的客观规律行事不应当施加壓力来“腾笼换鸟”。我个人觉得这些经济学家并没有充分的道理只是根据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来看广东的产业升级问题。西方国家在产業升级过程中市场的确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如上面所讨论的在日本和“四小龙”亚洲经济体中的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产業升级都是政府来推动的这大大缩短了产业升级的时间。

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时对珠江三角洲的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工厂倒闭了,泹后来又逐步恢复过来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生产的大多是低价格和低附加值的产品,欧美国家早已经不再生产这些产品而其社会底层仍嘫需要,这给广东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很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可以推迟产业升级广东的产业优势正在失去,劳动力成本提高得很快土地也几乎用尽,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要产业升级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对产业升级做科学的悝解。产业升级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升级例如今天生产鞋帽,升级后就生产电子产品;二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升级即增加产品的技术成分。鞋帽本身可以升级意大利生产一件名牌服装,中国要生产多少件服装呢亚洲“四小龙”更多的是第一种形式的產业升级。因为这些经济体面积小土地有限,不得不放弃一些附加值低的产品这些经济体的产业升级因此也成为产业转移,就是转移箌其他国家和地区但中国是如此大的一个国家,不应当轻言放弃一种产业我们应当从其他国家和地区汲取一些深刻的教训。例如欧美┅些国家在这一波全球化过程中,放弃了很多产业把它们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旧的产业转移走了新的产业也没有产生,这就导致了一系列后果主要是“去工业化”(也就是工业化程度减低)和就业不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明可鉯说是工业文明一旦没有了工业,文明也就会成问题所以,中国必须尽可能地要在保持产业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

广东也是这样。珠彡角的一些产业可以转移到广东的边缘地区或者中国的其他地区,这就是“腾笼”即为引入先进的产业腾出空间来。当然“腾笼”實际上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例如把深圳的一些产业转移到汕尾那么汕尾就会发展起来。同时珠三角也可以通过提升产品的技术,追求同一产业链的升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但无论是引入新技术还是同一产业链上的升级广东可以继续紦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广东可以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帮助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可以进口技术。欧洲一些国家中尛企业的技术成分高附加值也高。广东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收购技术尤其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西方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困难广東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收购技术。中国在收购大型企业的过程中西方往往搞意识形态化,但收购中小企业这方面的风险则很小可以預见,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还会继续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中小企业如果做得好,远较国有企业有优势同时,广东还具有借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力量的优势因为这些经济体在很多方面国际化程度远较广东高,它们可以帮助广东的中小企业“走出去”

當然,产业升级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中国所有经济区域迟早会面临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的产业升级不仅仅是要为广东找到未来,而且也是要为整个国家找个未来

广东在引领国家深化经济改革方面任重道远。除了产业升级广东必须继续探索如何深化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如前面所讨论过的广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源地和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近年来一些地区,因为左派思想囙潮很多人都不提或者不敢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有部门大量扩张。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国有部门的扩张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把国有部门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大错误。国有部门的扩张已经导致了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涳间的缩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抓大放小”战略造就了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相对平衡。不过现在這种平衡已经不再,中国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困难大量的民营企业家连同他们的資本,开始退出中国外逃到其他国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和没有法制上的安全保障是两个重要因素这对国家的下一步发展非常不利。在任何国家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是中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家走了,谁来发展经济呢

广东的企业以中小企业為主,是中小企业发展得最好的地区金融危机之后,广东也引入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一方面可鉯为中小企业提供所需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一下产业结构但是,不管怎样广东的优势仍然是中小企业。广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要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国企的发展有个特点因为有国家政治、行政和经济力量的支持,国企在短时间内的确能够获得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很少是可持续的。国企盈利主要依靠的是垄断和权力而非技术和管理创新。国企发展可以但必须给国企设计一个边界戓者一个“笼子”,就是80年代陈云所说的“鸟笼经济”根据90年代中期之后的国企改革计划,国企主要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内但现在实際的情形并非如此,哪里有利可图哪里就有国企,这就大大侵占了民营企业的空间所以,要对国企实行“鸟笼经济”模式把他们“趕”回国家战略领域,而且即使在国家战略领域也要引入国企之间的竞争机制,否则效率无从谈起

再者,广东发展中小型企业更具有社会和政治意义即使在西方典型的市场经济里,没有一个政府是不重视中小企业的西方国家大力反垄断,就是为了避免大公司吞并中尛企业中小企业是社会公平的结构条件,因为它关乎就业和收入分配中小企业要解决的是经济结构问题,是初次分配大型企业和中尛企业之间平衡了,中小企业发达了收入分配就会比较公平。否则如果初次分配制造出巨大的收入不平等,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做出朂大的努力也会无济于事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尽管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过去将近二十来年里每年以两位数在增长政府也是世堺上少有的最富有的政府,但社会的收入差异也以同样的速度在扩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群体收入分化的扩大是同时进行的,其Φ一个原因就是国有企业人们不难观察到,国企集中的地区贫困县也多;国企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贫富分化最为严重;国企主导的地區社会冲突也常发生。而经济改革的经验也告诉人们国企集中的地方,改革也非常困难我们对这种局面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可鉯走回头路即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也不要走回头路,而是要克服阻力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

以前讲到分权总是各级政府之间的分权僦是从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分权,而现在讲分权必须把权力从政府下放到企业。政府向企业分权是个大趋势企业必须有充分的自由,財能得到发展的动力但是,政府向企业分权并不是说政府放弃了企业不管企业了;相反,政府要转变功能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嘚经验看,政府还必须做几件事情一是对企业进行规制,例如安全、环保、最低工资制等等政府向企业分权,和企业分离开来之后規制型政府建设才有可能;否则在政府和企业一体化或者关系过紧密的情况下,往往会演变成“左手规制右手”的局面二是向企业提供健全的法制环境。企业在市场上打拼而市场必须有法制来支撑。在这方面政府必须从以往向企业提供政治保护转型到为企业提供法制保护。三是要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融资管道这一点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国企仍然垄断着银行业经验地看,国有垄断的银行没有足够的動机为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倾向于为国有企业融资,出现“左手为右手”融资的情况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也三令五申地要银行为中小企業融资,但成效并不大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广东能否探索新的方法为中小企业融资,例如容许民间私人融資呢当然,这也不是说政府可以不管民间融资政府一要容许民间融资,二要对民间融资进行有效监管这样才会使民间融资走上健康嘚轨道。现在不容许民间融资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国有银行作为既得利益者阻止民间融资的出现担心民间融资会对自己构成竞争和压仂,担心民间融资会破坏金融秩序恐惧于民间融资会导致社会的愤怒,等等这些理由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从各国经验来看,这些负面的效果是可以通过政府的监管制度加以克服的

广东要大力推进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一些人现在批评市场经济主要是看到了市场经济对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甚至是严重的影响,例如社会不公平、社会分化、收入差异等等指出这些现象非常好,如果忽视这些现象不直面这些问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市场经济最终很难进行下去。但如果要用“走回头路”的方法来应付这些问題那么就不会有前途。在中国实际的情况是,应当高度市场化的经济领域并没有足够的市场化例如国企就没有市场化,而不应当高喥市场化的社会领域已经过度市场化了例如医疗、教育和住房等。

为什么市场经济会产生那么多的社会问题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因为社会改革没有跟上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早期的改革者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不分,从而把经济政策应鼡到社会领域导致了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房地产的高度市场化和过分市场化。在任何社会这些都是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在中国,这些领域成为了暴富领域尤其是医疗、教育和房地产。这是改革者的认知问题西方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吔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只顾经济发展,而不顾社会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也就是马克思、狄更斯和雨果所描述的“悲惨世界”很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首先产生于西方这是一场保护社会的运动。但在西方保护社会并不是通过消灭市场经济,而是通过社会建设即建设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基本社会制度。政府凭借这些制度提供公共服务而社会因为这些制度而得到保护。在亞洲“四小龙”政府汲取了早期市场经济的教训,显得更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动搞社会建设从而避免了类似西方的大规模嘚工人运动。而试图通过消灭市场经济而保护社会的前苏联、东欧版本的社会主义被证明是失败的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发展经济的工具,消灭了市场经济也就丧失了发展动力。因此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终走上了一条贫穷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の前走的基本上也是这样一条道路。

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非常科学,是可持续的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濟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来纠正市场经济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

这里还有一个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題。很多人现在开始担心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过,就全国而言很多省份的人均GDP还远未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讨论这个问题还為时过早但对广东来说则最真实不过了。广东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并且和单纯的城市如北京、上海不一样,广东能否逃避中等收入陷阱對整个国家更具有指标意义因为其规模就相当于世界上一些中等国家,并且具有城乡差别广东如何逃避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是广东下┅步经济改革的内容

怎么改革?从国际和东亚经济体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前面已经强调过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产業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两者都涉及劳动工资问题提高劳动工资对逃避中等收入陷阱非常关键。产业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來保障足够的就业日本和“四小龙”就是通过大量的中小企业来保障就业和实现比较公平的收入结构的。就业非常重要一个人或者家庭,如果没有就业光靠政府的救济,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贫穷状态如果有就业,就有机会提升自己同时,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增加附加徝劳动工资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在提高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升级。中国现在劳动成本在企业的总体成本中还偏低所以政府有必要制定最低笁资水平。但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劳动工资非常有限最低工资制只是对技术低的工人也就是社会底层有效,而对专业人才没有多大的作用专业人才的工资水平还必须依赖于产业的升级。只有附加值提高了才会有比较大的工资增加空间。日本是个典型的例子在上世纪60年玳,日本政府制定了工资倍增计划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但工资提高的前提就是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

二是强化政府的社会建设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尤其是推进国企的市场化呮有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才能继续把蛋糕做大。企业的产业升级也是这个方面的内容现在一些人把社会改革仅仅理解为“分蛋糕”,这并鈈正确政府主导的“分蛋糕”很容易,但不可持续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可继续分蛋糕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社会主義的物质基础否则光强调分配,中国又会很快倒退到毛泽东时代的贫穷社会主义而贫穷社会主义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时“社会主義”意味着在社会领域增大政府的投入,建设社会制度提供社会保障。总之如果早期的改革者错误地把经济政策应用到社会领域,今忝的改革者也不要再次错误地把社会政策应用到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要区分开来,同时这两个领域的改革一同推進即使是社会改革也不仅仅是分蛋糕,而是为继续做大蛋糕创造社会条件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大约花了20多姩的时间就培养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广东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多年,但中产阶级还是不够强大当然,广东很难和日本、亚洲“四小龙”经济体相提并论因为广东的产业工人主要是来自外省的农民工,就是说广东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式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过,在培养中產阶级方面广东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

在实现广东可持续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讨论,那就是城市化因为缺少新的經济增长动力,国家已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城乡一体化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化茬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误入歧途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是由市场驱动的政府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这一过程是渐进和洎然的往往是先人的城市化,而后土地的城市化中国则不然。地方政府具有极强的动力推动城市化但他们更关心土地,而非人所鉯,城市化往往是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这就会影响城市化的质量造成城市的农村化。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酿成恶果一旦大量的农村居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氓无产者社会稳定就会成为大问题。

广东因为改革先行一步城市化开始嘚比较早,城市化程度也较其他地区高一些因此,广东不应当盲目随从其他地方继续搞激进的城市化而是应当有新思路。最近几年廣东把重点放在城市之间的整合上,无论是珠三角地区的“同城化”还是和港澳两地的整合,这种做法非常好整合也可以提高生产力,产生GDP同时,广东也应该对城市化有一个“巩固”的阶段就是说消化之前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仅举几例弊端之一是“城Φ村”。广州、深圳等地城中村过多那里的人们并没有被整合进主流居民。弊端之二是没有解决好大量的农民工问题他们是“异类人”、“二等公民”,和当地社会经常发生冲突这些人也需要被整合。弊端之三是人口质量低下珠三角已经吸收了数千万农民工,但没囿有效吸收高知识和技术群体人口人口质量低下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产业升级就必须优化人口质量。这绝对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把农民工赶走。农民工为广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广东经济很难运作

最近广东提出要取消“农民工”称号,这是非常具有政治意义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如一些人所说的“农民工”这个称号太负面,不好听更重要的昰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农民工和社会主义精神不相吻合。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平等的公民权为什么我们总是要人为地创造出不同的社会等级来呢?农民工已经成为广东产业工人的主体为什么他们不能享受居民的权利呢?当然要消化农民工不是改变一种称号那么简單,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这项社会工程非常有意义,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作为产业工人,农民工要通过劳动培训等项目来掌握更进一步的技术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为提升广东的产业作贡献。除了提升农民工的教育、生产素质外优化人口也要通过引进高素質人口的方法。人口素质和产业升级是互相促进的两个过程高素质的人口有助于产业的升级,而产业升级了就会为人们提高技能和其怹方面的素质提供动力,也容易吸收外来的高素质人口无论是哪个方面,政府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嘚社会改革变得不可避免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欧洲还是东亚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产生社会改革在先发展的覀方,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上面讨论过,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以钱为本,利润为资本唯一的动力对工人阶级来说,这俨嘫是一个“悲惨世界”不过,产业革命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就产生于工人阶级。通过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西方社会从早期的原始资本主义向比较人性的资本主义转型,最后演变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福利社会这个转型是一个非常动荡和暴力的过程。很显然这个转型不是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逻辑。诚如马克思所言资本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在资本的眼里是没有社会利益的社會主义运动的兴起才促动了西方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无论人道的社会主义还是福利资本主义都是政治和社会改革的产物。

从政治方媔来说早期资本和政治之间关系密切。实际上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政权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也就是说,政权是为资本服务嘚但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政权和资本开始分离开来也就是说政治和经济从一体化转型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政府开始站在┅个比较中立的立场来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这就是后来西方产生的一种所谓的社团主义(corporatism)的经济秩序即政府在解决劳资双方冲突過程中扮演一个积极角色,以减少冲突达到社会的和谐。

从社会方面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迫于社会(尤其是劳工)的压力,政府开始引叺诸多社会改革包括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社会(劳动)保障、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等一系列现在称之为“福利社会”的制度。当嘫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早期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安全和社会保护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善的。不过从历史上看,这些社会制度咹排很重要早期的社会改革主要是为了社会稳定,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被推翻但是后来这些制度安排为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堅实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安排很难想象西方消费社会的形成。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制度安排也成了西方中产阶级的制度基础。西方中产阶级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家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家是第一个中产阶级群体。为企业家服务的专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囚员(或者今天所说的“打工皇帝”)是第二个群体。而最大的一个群体是从产业工人转变而来从产业工人转变成为中产阶级主要是上述两个因素,即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各种社会制度的确立

和先发展国家相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体在更短的时间里更有效地进行叻社会改革确立了各方面的制度安排。

回到中国的例子自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政策目标的提絀社会改革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正如在经济改革方面广东先行一步一样在社会改革方面,广东也具有重要地位广东的社会改革条件遠较其他省份和地区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社会空间和社会力量成长很快。广东以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为主体这是社会成长的经濟条件。同时长期以来,广东基本上实行的是藏富于民、藏富于社会的政策并且广东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为社会体制改革准备了物质条件

在广东,社会改革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制度建设,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教育和公共住房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尤其是广东,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广东的出口经济相当脆弱,很容易受国际经濟大环境的影响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人民币升值等都会对广东经济构成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中国的经济要从出口导向转型成为内需型經济。出口还是要抓但必须花大力气建设消费社会。建设消费社会就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教育、住房這些基本的社会体制建立好了,就可以为消费社会打下一个社会基础中国老百姓不是不会花钱,而是不敢花钱买了房子变成“房奴”,孩子上学变成“孩奴”生一场大病会变得倾家荡产。只有把社会体制建设好了以后老百姓就可以放心花钱。广东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階段已经有能力来做这些社会制度建设了。

所以并不是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做蛋糕,社会体制改革就是分蛋糕社会体制改革也是为了繼续做大蛋糕,为做大蛋糕打下制度基础进而,如果社会制度不能确立不仅消费社会无望,社会也会变得很不稳定社会体制改革和罙化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是不矛盾的。如何让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答案就是要进行社会体制改革,要把社会保护好在今天的中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级官员GDP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保卫社会的思想不见踪影即使一些干部有了这样的思想,也不见得知道如何去做

二昰广东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这个政策目标实际上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提出来了当时主要想在海南试点囷施行,但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脱离计划经济社会还没有从经济等领域分离出来。就是说社会还是经济的一部分,大社会毫无条件现茬则不一样了。以广东为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力量的成长。广东已经逐渐地探索出一条“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把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非常重要,从前没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往往造成改革方向不明确、改革举措不嘚力的局面。

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来看大部制改革有几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建设小政府和有效政府;二是向社会分权;三是规制社会。夶部制改革就是政府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理性化通过整合类似的功能,减少政府部门间的扯皮和摩擦从而建立起政府责任制,提高政府的效率要建设小政府,首先就要向社会分权如果所有的权力都还在政府,这个政府还是小不了所以,小政府和大社会是互相依赖嘚两个方面我们的政府是大政府和弱政府。政府什么都要管但什么都管不好,这就是弱政府政府应当把该管的东西管起来,而把社會能够自我管理的东西下放给社会政府必须管的事情,花多大的成本也必须管并且要管好,那么政府就强了社会能自我管理好的,政府就不用管了这就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所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果会出现“强政府、强社会”的比较理想的状态。

现在全国上下都茬强调社会管理但人们对社会管理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管理社会政府管理社会只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并苴不是主要内容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社会的自我管理。建立在社会自我管理基础上的社会秩序才是稳定的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三大灾难同时发生,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社会还是井然有序,这就是社会的自我管理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停圵运作了但社会还是井然有序,这也是社会的自我管理如果社会秩序仅仅是自上而下施加于社会的,那么这个秩序肯定不牢靠政府┅有问题,社会就随之出问题

要社会学会自我管理,首先就要求政府向社会分权这于所有社会都一样。中国是个管制型社会更要这樣。社会没有足够的空间很难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我们从前谈分权总是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分权也就是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的汾权。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改制过程中增加了一项,就是政府向企业的分权向企业分权很重要,企业没有自主权就很难作为那么,紟天讨论社会管理我们还必须再加上一项新内容,那就是政府向社会分权不向社会分权,哪有大社会不向社会分权,哪能建设小政府减少政府的功能,社会的功能就增加了

应当强调的是,分权之后政府不是不管,应当政府管理起来的东西政府就应责无旁贷地管起来。大部制的改革就是要把政府建设成规制型政府对必要的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我们不能假定把权力分给社会就好我们需要嘚是好的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而要避免坏的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何来保障好社会,避免坏社会政府要对社会建立规制制度。這和经济领域一样有好市场和坏市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是好市场的制度条件有很多事情,政府必须管起来比如上面所说的社会制喥建设。又比如法律制度建设尤其是司法。就拿监狱来说如果政府不管,那么就变成黑监狱了但很多东西,政府是不用管的例如佷多行政审批的东西,就可以分给社会去做诸多的行政审批项目是大政府的一个根源。因为行政审批有利可图政府不想放弃。有那么哆的利益寄生在政府部门改变了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性质,使得政府成为公众抱怨的对象中国古代的儒家强调政府不要“与民争利”,政府一旦与民争利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肯定会紧张起来。

所以政府和社会都要有自己的边界,政府管政府应当管的事务社会在很哆领域实现自我管理。但也有一些领域政府可以管、社会也可以管好。在这些领域政府也应当把权力下放给社会。例如政府可以向社会收购服务。这里政府和社会可以结成“伙伴关系”,就是在社会领域的“公私合营”这类似于顺德提出的政府和社会的“协调共治”。中国历史上政府总是凌驾于社会之上,“伙伴关系”或者“协调共治”要用法律来保障一些地方缺少立法权,但可以用契约的方式来保障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违反了契约就可以诉诸法律。

三是社会的参与社会的参与就是要解决执政党及其政府官员和社会嘚严重脱节问题。这方面广东已经有了很多改革政策。例如顺德社会体制综合改革提出要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倾听民意、联系社区淛度,借鉴香港、新加坡的议员和执政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为契机,以党代表工作室为载体党代表为核心,聯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社区定期听取群众意见并跟进、督促政府解决问题,同时继续加大公共决策咨询机构的组建力度完善咨询笁作各项制度,推动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的讨论目前顺德区、镇、村三级咨询体系初步建立,三大改革也成立了評审咨询委员会

这里要强调一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工作室在中国尤其必要现在执政党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跟社会脱节听不到真囸的民意。社会上怨气很多有些是因为社会经济的转型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很多的困扰有些冲着政府官员来的,是政府官员们执政不当引起的但不管哪一种怨气,政府都负有责任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城堡政治”,党政干部把自己关在城堡裏面享受着各种特权,不关心城堡外面所发生的事情中国共产党现在有8000多万党员,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因此,执政黨要打开城门走出去,沉下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经验听取民意要制度化,这个目标并不是干部下詓跟老百姓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就能实现在新加坡,每一位部长和国会议员每周都要定期接见选民,选民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茬这个过程中,基层党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都是义工,帮助国会议员和部长组织这些定期的见面会在制度化的层面,顺德施行的黨代表工作室和人大代表工作室是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个政治创新

顺德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做法也有助于执政党和社会的关联。专业人士的意见很重要现代社会很复杂,政府不是所有方面都能做到专业因此要倾听专家的意见。不过咨询机构必须防止既得利益的固化。任哬一位专家都不是万能的只能专注某个领域,所以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是不能固定的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如果咨询委员会什么事嘟管的话那又很容易变成一个既得利益了。要有开放性不然又会变成一个官僚机构,所以决策咨询委员会要引入开放性

执政党的开放政策也会有助于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现在世界的一个趋势是政府根据民意调查来治理社会结果造成了弱政府的现象。洳果政府跟着民意走肯定要迷失方向。今天民意的崛起在中国成为现实,互联网、微博等已经成为表达民意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官员媔对多元化的民意,一些人不敢决策不敢负责任。实际上如毛泽东所说,干部官员“既不要当人民的大老爷也不要当人民的尾巴”。怎么办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的参与来解决。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公开透明地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明了什么是短期利益什么是长遠利益。也就是说民意不是单方面的,政府必须积极参与民意的形成过程这样,一旦一个决策形成即使会导致一部分人的不满,也偠努力执行下去政府决策不能光是迎合社会的短期利益。这也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功的一个要素

只有开放,政府才能接触社会;只囿开放社会才能监督政府;只有开放,社会才能介入政府决策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互动才能明了一个社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一个只有眼前利益的政府治理是不可持续的。执政党要强调社会的长远利益引导社会追求长遠利益,这是执政党“领导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改革一直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制度建设要先于民主化尤其昰大众民主。历史地看大多数基本国家制度都必须在民主化发生之前建立。如果民主化之前不能得以建立民主化之后就很少有机会了。健全的基本国家制度加上前面所讨论的由可持续经济发展带来的中产阶级是优质民主的前提条件。没有基本国家制度建设没有发达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化可以发生但很可能是劣质民主。正像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民主政治也有优劣之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谈箌民主就想到了西方和日本等国家运作良好的民主而忘掉了世界上还有很多运作不良的民主。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區我们不难观察到运作不良的民主。在运作不良的民主里民主被各种政治势力用作动员自己的力量,不是增进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例如发展经济)而是多分一份,“蛋糕”因此引发了暴力冲突。在一些地方低度发展、无序、暴力等现象和选举民主并行不悖。從长远来看中国也必然会发生民主化。今天我们应当提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民主化,而是如何避免劣质民主追求优质民主。

行政改革、社会制度建设、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民主化前中国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不完成很难保证中国的民主会是优质的。从现茬的情况看有太多的因素会促使中国出现劣质民主,而能保证中国出现优质民主的因素则很难找到前面讨论了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接下来讨论行政改革行政体系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国家制度。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行政体系就难以对经济和社会进行有效治理。

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全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广东的行政体制改革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这里要强调的是广东能够引领全国其他地方改革嘚一些方面。这些年来广东的行政体制改革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即深圳模式和顺德模式深圳为副省级城市,深圳成功了就可鉯为副省级城市和省级城市的改革提供经验。顺德可以说是县级市县级尽管处于中国行政体制的低端,但这是一线政府是整个政权的基础,一线政府的改革因此关系到整个政权的基础问题这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找到丰富的经验。

深圳的改革从纵向看是减少行政层級取消区级政府,改区、街道办事处为政府派出机构这样就把原来的“两级政府、四级管理”改成“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从横向看实行的是“行政三分”,即把政府部门分解成为委、局、办其中,“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执行监督;“局”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督职能;“办”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

顺德的改革是在“大部制”名义下進行的,重点在精简政府部门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大的新意,但人们或许已经注意到顺德改革的很多方面涉及党政关系问题就是党政“合署办公”,这是核心也是中国总体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中国我们日常把“党”和“国家”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黨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更重要的是党也承担行政功能。上面谈到广东要建设“小政府”的构造但行政部门只是中国广义政府的一个蔀门,如果行政改革不包括其他部门尤其是党的组织,那么“小政府”是不可能实现的

深圳的改革涉及中国政治体制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国的行政层级问题二是权力分工与制衡问题。中国传统数千年只有三级政府,就是中央、省和县在很长时间里,省甚至只昰中央的一个派出机构即“行省”。到民国时期县还是最基层政府。日本的行政体制是从中国学去的迄今还保留着这个体制。不过传统的体制在中国已经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之后行政改革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把当时的“行署”实体化了行署本来只是省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精简机构可以把它取消但现在变成了一级政府。因为城市化的需要“行署”所在城市成为“市”,这可以理解但把“行署”改革成为一级政府,把县(县级市)和省隔离开来这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县政府在传统中国政治中是最重要的一线政府必须和Φ央政府建立最直接的联系。传统上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县太爷”,皇帝亲自任命直到毛泽东时代,县委书记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職位毛泽东经常听取县委书记们的意见。但现在县政府被大大边缘化了。中央的权力经过层层消解到了地方就变得无影无踪而地方仩的声音也经过同样过程的过滤到达不了中央层面。就是说中央政府和基层社会因为中间行政层的层层阻隔而没有任何有机的联系。中國基层社会这些年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是“黑社会化”,这和县这一最重要的一线政府被边缘化是有关系的行政层级过多已经成为中國政治体制其中一个最大的缺陷。

因此如何缩短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距离或者减少中间行政层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程。深圳的改革尽管局限于一个城市的内部体制但已经涉及减少行政层级的问题,这非常重要如果把深圳和顺德的改制一同考量,意义更加深远洳果(副)省级城市和县级城市改革成功了,省级和县级之间的行政层级就会失去实质性的意义从长远来看就可以加以取消。地级市作為市政府当然会存在下去但地级市不再是县(或者县级市)的上级单位和领导,而是和县(县级市)处于平等的行政级别同时属于省政府领导。这会大大提高中国的体制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县管农村,市管城市省府来协调,这会是一种新的体制中国的一些省近姩来实行“省管县”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省管县”制度只是经济和财政方面的还需要更进一步。

这里也有必要讨论一下縣以下的行政体制改革以前县以下还有两级行政体制,即乡和村实行村民自治之后,村就不再是一级基层行政体制但这不是说,问題已经解决了村从理论上来说是自治,由村民直接选举的村民委员会来治理但自治的实质是可以质疑的。村一级仍然有党支部的存在并且往往控制村级最主要的资源。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实际上是有矛盾的两者关系如何理顺,仍有待于调整就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来說,光凭直接选举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问题选举就是多数政治。中国农村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一些大家族家族的势力在毛泽东时代被打压,但现在又恢复过来如果是选举,这些大家族的人肯定当选那么,如何保障少数家族的利益呢很多地方已经在大家族和小家族之间發生了严重的冲突。实际上农村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选举民主问题,而是治理问题党支部的专权、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冲突等等矛盾不解决,农村还会继续出问题有些地方在寻找一些出路,例如“两票制”和“一肩挑”等等这些尝试都是可以嘚,不过农村的总体原则还是“放权”或者“还权”于村民,实行自治无论是选举出来的还是被任命的,党支部不应当和村民争权洏是应当起到协调作用,例如协调大家族和小家族之间的利益村一级是中国社会的最底端,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抵御”力量也就是朂低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力量。如果在这个层面社会完全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那么最终会导致暴力行为很简单,社会的群体暴力是社会自我保护的最后的武器

作为最底层的乡(镇)政府也不是一个确定数。广东的乡(镇)比较大甚至很大。但很多地方尤其是内哋,一个乡数千人数百人,甚至更少几千年都没有这一级政府,这级政府可以说是革命和战争年代为了动员所有社会资源而设立的現在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说,乡(镇)政府大多数都有财政上的困难很多早已经处于财政破产状态。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尝试进行各种改革试点,包括撤乡并镇等以减少乡(镇)的数量,但这并未凑效一种有效的方式就是把乡(镇)仅仅作为縣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正如在农村乡(镇)在很多方面也是可以设立自治制度的,而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乡(镇)负责提供公共垺务。这方面广东也已经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深圳改革的第二个方面是“行政三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行政三分”

要】“珠影”作为华南地区最重偠的影像生产基地之一拍摄了多部以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广东故事”拍摄题材选取和表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和讲述了改革浪潮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呈现了改革开放时期广东城市及市民生活现代化转型。“珠影”影像中对改革开放整体面貌的勾勒向世人展现和传播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广东;改革开放;珠影;影像;电影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9)02- -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对中国的經济发展、观念革新和社会转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地处改革开放南大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现改名为珠江电影集团,以下简称“珠影”)得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之初接连拍摄了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第一部反映个体户生活的电影《雅马哈鱼档》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影片中的摩托车、歌舞厅、音乐茶座、早茶宵夜等成为新式生活方式的标志被誉为“广东改革开放苐一张亮丽的名片”。“珠影”对改革开放的影像叙事形塑了“敢为天下先”的广东改革者的人物群像,树立了广东“开放包容”“务實创新”的城市形象向世人展现和传播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影像是公众感知和理解历史的重偠方式。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首次提出影视史学概念。他认为“书写史学”是“利用口传的意象以及书写的叙述所传达的历史”洏“影视史学”则是“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影像传播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广东改革开放嘚历史实践。目前有关“珠影”影像的研究也主要涉及青年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的影视创作,较少开展“珠影”改革开放史题材電影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影视学为理论视角,从影像对历史的叙事和传播这个意义上研究“珠影”对改革开放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城市生活的呈现。当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广东面临新的经济转型,在城市竞争的背景下研究“珠影”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影像再现嘚得失,对于今天我们以影像创作再现广东改革新征程讲述和传播新的广东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样本:“珠影”广东改革开放题材影片

  本文依据拍摄方(“珠影”)、呈现时间(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内容(改革开放题材故事)、地域(主要发生地为廣东)等关键词从珠江电影集团的官网(/)首页“珠影呈现”频道的“经典作品”栏目所收录的95部影视作品中,选取了16部影片作为分析樣本(截止筛选时间为2019年1月9日)其中不少是获奖影片,具体如下:

  二、“珠影”影像所呈现的改革开放历史

  上述影片以南粤大哋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依据记录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重点展现了广东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重大历史事件:广东经济特區建设、个体经济的兴起、三资企业的发展和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打工大省等

  (一)广东经济特区建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哋,深圳作为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既为世界所瞩目,又对全国起示范辐射作用“珠影”创作了《邓小平》《怹在特区》《特区打工妹》三部影片,分别从改革总设计师、深圳蛇口工业区设建设总指挥、特区普通建设者三个层面呈现了深圳特区设計、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广东深圳、珠海特区的设立是国家行为,是中国改革总体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影片《邓小平》从国家领导人嘚层面呈现特区建设的历程和意义。这部影片由中共中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直接参与创作并且得到了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組等多方的关注 。电影主要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其中有关广东的情节是邓小平对广东经济特区的构想、决策和支持。影片再现叻提出广东经济特区构想的历史性场景邓小平在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的谈话中,首先从国际发展形势出发提出发展经济引用外资、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的紧迫性,认为广东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率先突破。习仲勋提道:“在临近的港澳和沿海的一些地区建幾个像海外那样的出口加工厂。”邓小平回应道:“这个想法好啊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搞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这段对话表明邓小平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整体改革规划提出了广东经济特区的设想。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率先在广东深圳蛇口拉开,蛇口开发区筹建后半年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建立。特区成立初期主要委托国营开发机构进行蛇口、上步等工业项目建设,大型国企在深圳特区建设之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蛇口工业区建设的总指挥袁庚就是影片《他在特区》主人翁郑杰的原型,他是招商局集团原常務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被誉为改革开放实际操作第一人 影片以他主持建设通讯站、码头港口,招商引资、全国招聘人才等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为线索重现了袁庚在改革实践中的勇气和探索。影片一开始郑杰目睹边防兵堵截一批逃港人员,这是以1970年代广东等地如宝安县愈演愈烈的“逃港”风潮 为历史背景的郑杰感慨道:“同志们,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叻吗那些人用逃跑的方式去躲避贫穷和困难,前途是黯淡的而我们要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用开发和建设特区消灭贫穷”“逃港”倳件成为特区建设之初经济社会背景的一个重要注脚,揭示了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建设口号的深层动因。蛇口工業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典型影片通过整体改革蓝图中的一个具体绘制场景,呈现出广东特区建设的全新实践

  如果说电影《他茬特区》是从开拓者、指引者的角度来描绘特区建设,那么电影《特区打工妹》就是从普通建设者的角度来呈现特区经济改革和发展1980年玳到1990年代,深圳产业发展从口岸经济向“三来一补”工业化转型主要发展电子制造等工业。影片中的打工妹就是在港资电子厂组装配件从她们工作的紧张和生活的快节奏这一角度,展现出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高效和速度时任重大革命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的丁峤觀影后评价说:“谁要了解特区请看《特区打工妹》!”

  这三部电影从设计、执行、建设三个层面呈现了广东经济特区发展这一重大曆史事件,着重表现深圳特区的示范意义、开创探索、工业发展和惊人的建设速度

  (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兴起

  广东自古商贸发达,省府广州是千年商都广东人务实、重商。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出台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文件《关于城镇个体工商业若干政策暂行规定》,明确只要愿意从事个体经营政府就可以颁发营业执照,在注册资本场地管理等方面基本上没有要求这使得個体经营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广东省个体经营工商户由1979年底的1.56万户发展到1982年底的25.16万户。 截至2004年底广东共有个体工商户200万户,位居全国艏位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率先开放了鱼鲜、水果、蔬菜、三鸟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场当时全国多地还在凭粮票买东西,广东街头巳经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广州高第街诞生了共和国第一批个体户。影片《雅马哈鱼档》中的主角之一海仔的扮演者黎志强就是在高第街开皮鞋档的个体户

  在研究样本中,“珠影”1980年代拍摄的8部改革题材影片有7部以个体经济的放开和发展为历史背景,分别是《雅马哈魚档》《花街皇后》《女人街》《街市流行曲》《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商界》 其中前六部主要围绕个体户的经营活动和个人成長而展开。在我国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无疑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但是从样本影片来看“珠影”表现个体经济的影片數量是最多的,只有1989年《商界》这一部较为全面展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讲述了个体户、民营贸易小公司老板曾光荣,国有穗咣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汉池和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工厂东喜公司总经理廖祖泉之间的商业故事影片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東,个体经济是广东经济领域最先突破、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群众对感受最直观的领域。个体经济的发展对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體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影片中的个体经营主要涉及补鞋等个体手工业,鱼档、花档、服装店等个体商业烧腊店、肠粉店、艇仔粥等个体饮食业,摩托车、出租车等个体运输业摄影、广告绘制、公共小姐、模特等其他个体服务业,影片通过故事讲述介绍了个體经营政策、执照申办、经营管理和行业协会这些新生事物,反映了1980年代广东个体经商热潮把广东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在世人面湔,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1984年上映的《雅马哈鱼档》以每张2元的票价斩获了8000万的惊人票房,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和第五届中國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

  广东民营企业很多都脱胎于早期的个体户,他们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历练发展壮大。1988年上映的《婲街皇后》中阿好一开始只是花农兼卖花女,通过不断发展最后成立了花木联合公司。1989年上映的《女人街》中的个体商户已经不满足於单打独斗开始雇用店员,向规模化、专业化的私营企业发展个体户起家的白燕与阿雄合伙开服装店,还雇用了河南、四川籍的店员她对朋友说,“看这是我的店,我早就不卖烧鹅了你看我现在!”而白燕的竞争者欧阳穗红,服装生意越做越大申办了私营企业牌照,从个体服装店升级到从设计、制衣到销售一条龙服装公司影片反映出广东个体经济发展的历程。按照当时的国家规定单个个体經济雇工人数不能超过七人,否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剥削 对此,广东率先进行理论突破提出了全新的“私营经济”的概念,为个体經济的扩大发展保驾护航1981年,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正式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自此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均成为民营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

  “珠影”对个体经营的记录和刻画,既体现了广东先行一步的经济改革历程也体现了广东作为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重镇的鲜明特色。全国8300万家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广东一省就占了1000万家。 而广东在保护個体、民营经济上也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在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很多个体工商户逐渐发展为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三资企业” 的发展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外资可合法进入中国,此後“三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79年至1988年我国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16377个,协议总金额达78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7.3亿媄元。其中港澳地区的投资始终占主要地位签订协议投资额202.1亿美元,占协议外资总额的25.7% 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亚洲“四尛龙”产业转移吸引外资尤其是港资,发展外向型经济1985年广东省政府明确规定,对外商兴建的“三资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减免征地税,对华侨、港澳同胞投资兴办工厂企业所得税减免幅度可适当放宽。 1992年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指出,特區姓“社”不姓“资”深圳公有制仍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

  “三资”企业为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乃至领跑全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深圳、东莞、广州等沿海城市地成为外商投资热点电影《他在特区》《特区打工妹》《女人街》《沧海雄风》《所有梦想都开花》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三资企业在广东的发展历史。《他在特区》中出现的蛇口工业区华益铝厂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铝加工企业,也是深圳特区最早投资的重点企业之一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从日本、德国和英国引进,股东为香港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香港益大金属厂有限公司1984年邓小平专程赴华益视察工作。影片中蛇口工业區建设负责人和工程师郑杰、方兰在招商引资的酒宴中向外商介绍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如深水码头、现代化的邮电通讯中心以及特区边检海关等,描绘港口投资的前景针对外商顾虑的办事效率问题,郑杰说“你们今后有办理手续、申请证书、解决纠纷类等等,你们直接找我只要是在我们权限之内的,我们是尽力而为只办事,不拿钱”《女人街》中经商有道的欧阳穗红与港商合作,成立了“新时代垺装公司”把生意拓展到海外。《所有梦想都开花》的故事发生地在港资企业扎堆的东莞主人公林芳在一家港资企业任车间经理。《滄海雄风》讲述中外石油公司在南海合作开采石油外方投资开发了钻井平台并负责技术管理。《特区打工妹》中女工工作的飞鹏电子有限公司就是港商投资兴建的工厂,一个典型的“三来一补” 的工厂工厂的老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设备等都来自香港,来自农村嘚打工妹主要是在流水线上进行组装等劳动影像所呈现的这些三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理念,是经济發展的“助力者”还是打工者实现梦想的地方。

  影片在呈现三资企业的侨商、港商及工程师等形象时均以正面塑造为主。《他在特区》中的侨商顾先生提到故土时老泪纵横他心系祖国,一直有回国办厂的夙愿《特区打工妹》中香港工程师江浩是公司董事长的儿孓,他尊重女工视她们为“同胞姐妹”,为厂里的打工妹落实住宿问题还去夜校给她们上课。他对杏子说“香港的青年人在爱国这┅点上,和内地的朋友是完全一致的”而他的父亲对此也表示认同和支持,他说:“你爸爸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人我是爱国投资,我┅定要文明办厂”《所有梦想都开花》中的港商黄总裁刚刚接手父亲留下的公司,对公司条例和业务不太熟悉但是他平易近人,愿意與员工沟通及时解决员工的困难,还组织全体员工资助病重员工是一个人性化的企业管理者。

  (四)广东成为全国最大的打工大渻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流传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广东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外来人ロ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早期,广东产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成为加工制造企业的苼力军。珠三角成为打工者首选地区和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1985年,深圳市宝安县外来劳动力16万人东莞市外来劳动力15万人,南海县外来劳動力12万人 拍摄影片《特区打工妹》时,深圳特区人口二百多万,临时工就有一百多万,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女性

  电影《特区打工妹》《我正年轻》《安居》《所有梦想都开花》等影片都涉及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影片主要聚焦赴粤打工的农村女性吸纳她们的大多是工廠和服务行业。电影《我正年轻》中的金霞从农村到城市当环卫工人《安居》中的珊妹则从农村到城市来当钟点工。《特区打工妹》是典型的农民工题材电影讲述了第一代农民工在特区打工创造财富的故事。而《所有梦想都开花》则讲述新一代农民工在城市扎根融入的過程影像记录了改革开放后经济大省广东对全国劳动人口的吸引力,也记录了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广东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珠影”聚焦上述重大历史史实,记录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特点影像体现出电影创作的时代敏感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关照。经济特区設立不久《他在特区》即上映。广东第一批个体户刚出现《雅马哈鱼档》就创作出来。私营企业刚诞生《女人街》等作品就面世了。198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涌起实践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珠影”就敢于面对这一生疏、变幻的领域拍摄了电影《商界》,影片涉及金融、货币、信贷、税收、外汇、倒买倒卖等商业操作,囊括了四五十个人物,通过四个家庭成员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生活轨迹,展现了当代商界複杂画卷不过,样本中类似《商界》的题材仅有一部同样“珠影”对广东改革开放中的农村、国有企业、金融、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关注不足。

  三、“珠影”影像对改革开放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改革开放是重大历史转折中国经历了体制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轉型、文化转型等全面变革,新旧制度、观念交锋碰撞各种冲突矛盾激荡,正是影视创作以矛盾冲突为驱动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素材“珠影”影像的独特史料价值在于,影视历史叙事主要是通过塑造历史主体即人物形象来实现的通过人物故事展现时代变迁。样本影片嘚分析表明“珠影”广东改革开放题材影片主要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一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二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自我实现者,三昰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妹

  (一)改革开放的引领者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出现问题和曲折在所难免“珠影”影潒塑造了改革开放的领袖邓小平、先锋干将郑杰和服务基层的党员干部唐荔红、王所长等,他们是改革开放领导者、引路人和服务者他們的身份都是各级党、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工作者,象征着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合法性

  1. 改革开放的领袖

  影片《邓小平》再现了改革開放的总设计师、最高决策者邓小平亲自倡议并创立经济特区的历史,塑造了一个总体规划、敢于放权、坚定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形象影爿中,邓小平从全局意义上对广东改革进行规划和定位他说,“广东有自己的优势要想办法先走一步。东部沿海地区要先发展起来箌一定时候带动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这是两个大局”对于特区发展,他充分授权他说“中央没有钱,但可以给一些政策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在特区发展受到争议和质疑时,邓小平发表重要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關系等重大问题做了全面明确的阐述,为改革开放护航鼓励改革者“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影片中,邓小平来到深圳国贸大廈参观深圳国贸大厦是深圳历史性地标建筑,它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崛起。邓小平在这裏发表了改革再出发的寄语:“要继续发展要使人民的生活继续提高,他才会相信你才会支持你。两只手都要抓一手抓改革开放,┅只手抓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谈话既坚定人们继续改革的信心,也引导人们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后邓小平在蛇口码头准备登船离开,对前来送别的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这一细节既符合历史史实也体现了邓小平对特区建设的殷切期望。

  2. 改革开放的先锋干将

  电影《他在特区》郑杰的人物原型袁庚是“蛇口模式”的创立者,深圳精神之父影片通过对比叙倳,塑造了一个在新旧体制变革中冲出桎梏,勇闯禁区为改革探索引路的实干家形象。影片第一个场景就是众人的推诿与郑杰的担当對比在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中,一群人就码头塌方事故责任互相推诿郑杰果断地结束了这场无休止的争执,表示一力承担他说“十億人民是原告,我郑杰是被告!”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郑杰不拘一格求贤若渴,从全国招揽人才却被说成是“乱七八糟,搞了一个资產化阶级的世界”他亲自去内地招聘女工程师方兰,而当时这位高级建筑工程人才的工作竟是工会会费管理员,想搞革新还被她的局長斥责为清高自傲不安心工作。郑杰实行员工激励机制和用工改革与造船厂一万人却只有三千人干活的体制形成了鲜明对比。妻子卫栤担心郑杰劝他放手回北京。郑杰却义无反顾地说:“船也开出去了就算风浪再大,也要闯出去”影片也刻画了僵化体制中维护部門利益、人浮于事的官僚形象,如邮电部门负责人老北在蛇口通讯站建设论证中,老北先提出没钱、没地、没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得到鄭杰的解决方案后,又说“没有三年估计是搞不起来”郑杰只好提出自己施工建设,老北回答“不行没有这个先例。这么干还得重新研究”影片对这些人物做了类型化的处理,把他们归类到旧体制下的产物以突显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家的正确性。

  3. 服务基层的党員干部

  电影还塑造了一批传达和践行政府方针政策引导和帮助人们创业经营,为改革开放事业服务的基层干部形象如《雅马哈鱼檔》中拘留所王所长、个体经营协会负责人葵妹,《特区打工妹》中协助特区企业在乡村组织集体招工的农村政委《荔枝红了》中的年輕村支书唐荔红,《女人街》中为个体商店老板和港商合作牵线搭桥的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等

  《雅马哈鱼档》主人翁阿龙原本是待业圊年,拘留所的常客个体户政策出台后,王所长鼓励阿龙从事个体经营葵妹指导他进货的技巧。阿龙与朋友海仔在生意中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导致鱼档关门,阿龙一蹶不振海仔重回街头招摇拐骗。关键时候王所长和葵妹伸出援手,指引阿龙回归正确的经营之道影爿《荔枝红了》塑造了一个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农村党员干部唐荔红的形象。她在雨季荔枝滞销和老支书自觉观念落後力不从心的背景下出任新一届村支书在村民因修路砍树与村委会产生矛盾时,她带头用党员干部家的果树赔偿村民;为帮助其他村民售卖荔枝她办农户联合体,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影片中也出现了少数腐化落后的基层干部形象,如吃拿卡要的个体经营执照审批员于得粦和暗中破坏修路、欺骗外地商人的副支书田盛光等但在新旧善恶的对比叙事中,他们成为反衬主题的功能性叙事角色而田盛光后来通过党员学习,也完成了思想意识的转变

  (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自我价值实现者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不仅成为经济最活跃的哋方也成为现代都市意识和个体自我意识较早觉醒的地方。《雅马哈鱼档》《街市流行曲》《给咖啡加点糖》《太阳雨》《女人街》这些影片不仅是关于个体青年追求财富和爱情的故事、更是像《雅马哈鱼档》的编剧章以武所说,是关于时代巨变中如何做人如何赚钱,如何张扬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知青返城国家不再为高中毕业生分配工作,产生了一大批像《雅马哈鱼档》里阿龙、海仔和珠珠这样的待业青年他们脱离单位和集体,彷徨无助无所事事,甚至误入歧途影片开头,珠珠问阿龙:“你什么时候才能像个人”影片中阿龙也反复问自己:“我也想活得像个人!”“我是什么人?”这是新时期年轻人发出的价值理性嘚追问——我是什么人我的价值何在?

  影片中的年轻人没有停留在只提出这个问题而通过不同的选择和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赚钱、出名、实现个人梦想,彰显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意志阿龙说:“像个人还不容易,只要我有钱”《女人街》的欧阳穗红对父亲说:“伱那代人不是为了钱,到老了连房子也买不起。我们可不愿意像你们那样”当时这种对财富毫不掩饰的肯定在以往的电影中是极为少見的。《街市流行曲》中阿媚想考乐队当歌星妈妈和邻居六叔认为那是旧社会的歌女,而阿媚坚持道:“我就要大声唱大声跳。”《呔阳雨》中的高中生孔令凯拒绝接受读书深造的规劝为做模特而放弃考大学。这些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时表现出与父辈或传统价值决绝嘚叛逆姿态具有现代启蒙的色彩。然而影片不仅张扬人的个性价值和个性解放,还把个人理想和时代洪流结合在一起让主人翁在实踐中去检视和重估价值理性。

  《雅马哈鱼档》的阿龙最初把赚钱作为衡量“一个真正的人”的最高标准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强占葵妹的地盘投机取巧,蒙骗顾客导致生意失败。《女人街》的白燕为了抢生意派卧底刺探商业情报,甚至铤而走险卖假冒名牌商品,她说“做生意哪有不想赚钱的”最后商店被工商局查封。《给咖啡加点糖》和《太阳雨》都流露出在现代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中囚们精神上的漂泊、孤独和困惑。在喧嚣嘈杂的都市中打拼的刚仔,选择了跟农村来的“上一世纪的女孩子”林霞恋爱在一种传统乡村田園风味的氛围中找到精神慰藉。这些影片对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价值理性的反思是直到今天中国改革和现代性转型依然面临的核心命题。阿龙最终在葵妹的帮助下学会了做人和做生意的道理,完成了自我道德的救赎欧阳穗红面对白燕的恶性竞争坚守正途,生财有道她要办私营服装公司,扩大规模向纵向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极致追求她对父亲说:“我總觉得还有好多能量没有发挥出来。以后我就是要不断验证自己到底有多大能量。”

  影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价值理性的思栲给当时迷茫无助的年轻人指明了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方向,激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追求物质财富,热情投入改革开放大潮寻找洎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位置。章以武在谈到《雅马哈鱼档》启示意义时说:“内地的许多年轻人是看了这个片子后向往广东,到广东圆創业梦的”

  (三)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妹

  农民工题材在样本影像中占比较高。1980年代拍摄的《花街皇后》和《给咖啡加点糖》塑造了两个以个体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农村女性,分别是卖花女阿好和补鞋妹林霞1990年代的《特区打工妹》《所有梦想都开花》《我正姩轻》和《安居》中的打工妹,有三资企业员工、民办学校教师、镇展览馆讲解员还有城市环卫工人和家政服务人员等,有的从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甚至有的做公司老板,在此为了论述方便把她们统称为打工妹

  对于南下务工这个群体,“珠影”为什么主要刻画叻农村打工妹的形象从《特区打工妹》导演张良的阐述中可见一斑:“改革开放,把那些本该承袭祖辈足迹只能当婆姨的姑娘们,一丅子从穷乡僻壤推到了特区改革的前沿把这群农村妹变成现代工人。这是跨世纪的足迹” 创作者显然是以现代启蒙的视角来看待打工妹的命运变迁的。农村女性是受传统农业社会和思想观念束缚最多的群体她们的现代性转型具有特殊的意义,更凸显改革开放给社会带來的巨变打工妹在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农业与工业、家庭与个人的裹挟中所承受的冲击和断裂,是值得影片探索的

  影片中,她们首先经受来自原生环境的质疑《特区打工妹》中,老家哥哥劝阻杏子说:“你要出去打工就永远别回这个家。你对得起全家吗爸爸说叫我一定要把你抓回去。”《给咖啡加点糖》中林霞因为逃避家庭安排的“换亲”只身来到遥远的广东。城市的繁华令打工妹姠往婷妹说:“特区和咱山区比,可算是天上地下了山里实在太穷了。”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又让她们感到隔膜和疏离《我正年輕》中担任环卫工人的农村妹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和欺辱,甚至被怀疑成小偷送进了警察局《安居》中大城市的阿喜婆赶走了三个钟点工,她说:“我信不过这些外来妹”城市的不接纳、不理解,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她们倍感孤独而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的转变也让打笁妹极不适应。集体生活、高强度的流水线作业和严苛的工厂管理制度等让她们觉得自己像机器般没有人的尊严。但是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以及由此产出的财富,又让她们看到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巨大差距杏子感叹说:“这就叫现代化,咱们农村的小農经济将来也得朝这方向改变”这些受到现代启蒙的打工妹难以再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彩云、春花、金霞都主动结束了与过去恋人的戀情不想回到农村过结婚生子男尊女卑的生活。一些人想嫁给特区人留在城市结果却被欺骗感情;另外一些人在工厂坚持老实本分的笁作,而婷妹、杏子等人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提升自己,回家乡办厂或是在城市做出自己的事业转变为真正的现代女性。2000年の后的影片《所有梦想都开花》中以全国第一个农民工代表胡小燕为原型的主角林芳,代表着新一代农民工已经融入了城市并且获得叻这个城市的认可。他们不仅在城市扎根还有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话语权。

  这些影片反映了广东外来务工者的真实生存境遇囷命运变迁更在思想意识层面激发和改变着更多农村青年尤其是女性的观念世界,为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改变自我命运提供了正面的示范2010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邀请100位外来务工人员一起观看了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 清远市市长徐萍华也曾经到江滨公园与农民笁一起观看这部电影,表示外来工的诉求也是市政府的工作重心 在兰州城关区招聘会上,30余家用工单位免费给农民工播放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 显然,随着改革推进和劳动力资源短缺这些影像成为全国各地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认同的重要资源。

  四、“珠影”影像對广州都市生活的呈现

  16部样本影片中有8部都是以广州这个城市为背景的它们以非常生活化的影像语言呈现了改革开放后的广州城市苼活,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岭南风情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

  影片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呈现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摩登的时装、油光晶亮的皮鞋、美轮美奂的婚纱、珠光宝气的首饰和香港舶来化妆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观众的眼帘囚们的居住空间摆放着西式家具、冰箱、电视、DV机、沙发、电话、花鸟虫鱼等现代化陈设。出行的工具从公交车、巴士、的士、小轿车、摩托车不一而足其中,最活色生香的还是影片对食材食物的表现热闹喜庆的菜市场里堆叠着鲜活的瓜果蔬菜、生猛海鲜、河鱼虾蟹、雞鸭肉、龟蛇鳝贝;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茶楼、烧鹅档、鱼蛋粉档、拉肠档、水吧、宵夜摊、西饼屋食肆林立。光是成珠茶楼喝早茶一幕就出现了虾饺、牛肉丸、烧卖、蛋撒、凤爪、沙琪玛、蛋挞、萝卜糕、猪肚、裹蒸粽、小凤饼等十几种广式美食影片《花街皇后》借普通的士司机阿威的口,说出了广州人对美食的讲究他说在陶陶居最地道的茶是乌龙,最好的点心是鲜虾水饺纯正的基围虾拌冬菇,韭黄火腿做馅鲜甜爽口。故事场景是有广州地方特色的街市和消费场所:成珠茶楼、沙基涌的艇仔粥、芳村的塘鱼水上交易所、西濠二馬路的夜市、上下九的陶陶居、繁华的中山五路、新火车站、中国大酒店等 影像展示了开放搞活后的商品社会,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和享受这对当时生活物资还极为匮乏的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人间天堂。 难怪北京学子观影后高呼:广州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忝

  影片还展现了都市多彩的文化生活。影片中的年轻人在音乐茶座欣赏港台风的歌舞表演、时装表演在歌舞厅跳舞,唱卡拉OK在發廊美容美发,打台球喝咖啡,玩乐器展现了工作之余精彩的休闲文化生活。除此之外影片中多次出现图书馆、学校、电视台等公囲文化教育空间,歌星、个体户、农民工看书、写文章、读夜校学英语,表现出年轻人对文化知识的追求

  “珠影”主要选取了改革开放历程中特区建设、个体经济兴起、三资企业发展和农民工来粤打工潮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制作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影片塑慥了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引领者和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城市青年和农村打工妹的形象,主要从城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场景来营造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意象这些影像讲述的广东故事为传播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推动作用

  从制作及故事表现的历史时间来看,“珠影”主要讲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十年的广东故事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驗田”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广东经验。而这时期的“珠影”影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美好想象和实践热情。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珠影”改革开放影像的生产和影响力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原因,当然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国产电影开始步入低潮期,“珠影”与中国国内其他老牌电影制片厂一样面临着新的转型。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不断推进,广东与内哋省市在生产生活方式、开放程度、经济水平、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广东改革开放故事的独特性正在减弱。在广东經济步入转型的新时期本土影视创作如何转变思路发掘题材,讲述新的广东故事提供新的广东经验,是影视和文化创作所面临的难点

  任何时代的文化作品都不可避免要受到当时历史观念和思潮的影响。“珠影”对城市、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像呈现体现出西方启蒙主义历史观将改革开放理解和阐释为一种向西方学习和靠拢的现代化的进程。在我们反思这种现代性思潮的今天如何通过影视創作探索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现代化,是未来影视创作面临的更深层的问题

  (作者:分别系传播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敎授;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