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帐号规则是什么

先普及知识。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通过在芯片上存储移动电话客户信息、加密密钥等内容,供网络对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这SIM卡里面有故事,故事关于竞争、关乎用户体验,以及行业规则,且听我道来。
(图片来源: 钛媒体)
SIM卡里有故事 关乎竞争、体验与行业规则
一、双卡手机,给用户更多选择,也可能深藏着一些不能说的秘密
这里讲的双卡手机,是指双模双待手机。一部手机中放两张卡,用两种制式的网络,比如一张移动卡,一张卡,对一些特定的用户来说,是很方便的。比如,我想节省话费,可以定制不同的套餐,一张卡用来上网,另一张卡用来打电话;比如,一张卡本地使用,另一张卡用来打长途;再比如一张卡用于工作,另一张卡用作家人联系。选择多了,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经济效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双卡手机都让你用的安心,往往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是业务功能问题,可能出现一张卡数据业务受限制或者语音、短信、彩信功能受到影响,一下,网上这种问题很多。另一类是通信性能问题,可能出现一张卡通信性能不达行业标准的情况(专业人士可做下OTA测试),通俗讲就是另一张卡信号非正常的有点不好。
我这里也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可能有:
一是厂商在出厂测试的时候不认真,并且监管部门在入网测试的时候不严格,有漏网之鱼,质量不达标的产品流入市场;
二是有些运营商出于竞争考虑,在定制的手机中,弱化了其他制式的功能;
三是为用户考虑,手机默认一张卡不开通数据功能,但是在卖手机的时候服务不到位,用户水平也一般,导致用户不知情,以为手机有问题。
所以,对于双卡手机,希望厂商出厂测试更细心一点,监管部门入网检测更严格一点,运营商少些&竞争&想法,都多一些服务意识,多考虑下用户的感受。
二、无卡手机,杀手锏级别的专利技术,或将颠覆行业基本规则
的技术水平与专利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此前国家局网站公开信息显示,苹果公司在中国申请了eSIM卡实体可为虚拟的专利技术,日获批通过。苹果这项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在多个电子用户身份模块eSIM之间的存储和切换,其中每个eSIM特定于不同的运营商网络。通过加载适当的eSIM,用户设备可以向所选择的运营商认证其自己,实现注册到通信网络中。简单说,就是没有SIM卡,通过软件模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运营商。
这个专利技术如果应用,用户的网络归属权将不再属于运营商。运营商对用户几乎没有控制权,如果套餐不合理,如果某个区域信号不好,用户可以随时切换运营商网络。此刻是移动的,下一刻可能就是联通的。这个时候,运营商真的会沦为管道,如果网络不好或者服务不好,连做管道的机会都没有。
无卡手机概念2010年就已经提出,但由于运营商支持问题、号码信息安全等问题一直被搁置,如果未来技术条件允许、运营商积极参与等,无卡手机的问世将会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
三、SIM卡由大到小,可以看到国外技术发展的逢山开路,也能窥见国内牛人钻研的遇水搭桥
SIM卡标准的争夺,一直进行,主角是苹果公司。SIM卡做的越小越薄,给手机其他硬件留下的空间就越大,当然,没有SIM卡最好。当前,第四代SIM卡已在使用之中。
20年前,第一代SIM卡的大小是85mm*54mm,已经没有人用了;
第二代mini SIM卡大小25mm*15mm,即现在常用的标准卡;
第三代micro SIM卡,iphone4率先使用,大小12mm*15mm,中等卡;
第四代nano SIM卡,iphone5率先使用,大小12mm*9mm。其中nano SIM卡的专利之战,苹果战胜了诺基亚、RIM和摩托罗拉移动,占领了竞争的至高位。
从micro SIM到nano SIM,给国内牛人们抛出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钻研热情、商人意识及分享精神。实现卡由小变大,卡托实现大卖;实现卡由大变小,剪卡服务火了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nano SIM与标准卡相比,不止长宽缩小,厚度也变薄了。
随着5的上市,SIM卡视频、图文剪卡教程大量涌现,游标卡尺、刻刀、砂纸,各种工具齐刷刷上阵,熟练工种5分钟剪卡完毕,之后还向你分享下SIM卡标准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卡的散热机制,钻研的精神与实践的勇气着实让人佩服。
来源:钛媒体
更多频道新闻
恶意软件“WireLurker”在麦芽地网站传播让...
IBTimes 其他新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