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类在马镫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了轮子?和发明它的意义?

帖子主题:马镫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谁发明的马镫
共&4799&个阅读者&
工&&分:18503排&&名:0劳动点:18063排&&名:0发帖数:1320
军号:2422197 工分:1850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马镫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谁发明的马镫
文章提交者:张纪纲3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马镫它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介绍马镫的起源欧洲最早的马镫发展历史马镫发展演变的过程(考古学分析)展开马镫的发明北魏陶马俑 :它虽然不很精美但却是中国马镫发明与使用历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这件北魏陶马俑,于1977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大学路一座北魏中期的墓葬中,其时代约为公元5世纪前期,在马俑腹部绘有一对马镫,这是拓跋鲜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中国靴子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它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确实,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因此,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由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后,便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使骑兵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而在此之前,骑兵骑在马背上飞驰射箭时,必须减速或者下马拉弓射箭;交战双方在马背上的格斗中,也不能竭尽全力大幅度摆动,否则会失去平衡而落马。马镫的发明,就使骑兵的双脚有了强劲的支撑之点。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马镫包括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或镫穿。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东北方的草原地区,约在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就已开始出现马镫。这种马镫是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挂式马镫。其后,这种马镫通过高句丽向东传播,扩散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继而出现了窄踏板金属马镫在欧亚大草原上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南方地区,约在公元4世纪也已出现了马镫。总之,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类马镫的源头。最早的马镫实物,发现于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中国东北的鲜卑人活动的区域,出土地点在辽宁省西部与内蒙古赤峰相接的北票县。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是国际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北燕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创建的王朝,当时在东北地区与高句丽互相争夺地盘,双方都很重视发展骑兵。由于鲜卑与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关系更为密切,便率先发明了马镫,从而使其骑兵的战斗力猛增。其后,也被高句丽人掌握和改造,用木芯包铁镫代替了北燕的木芯包铜镫。马镫的发明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马镫,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悬挂在鞍子两边的皮带上。考古材料充分表明,马镫是中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传入欧洲后,使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
追本溯源 中国独创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古代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只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
古代各国军队,如波斯人、亚述人、埃及人、罗马人、巴比伦人以及希腊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使用马镫;甚至亚力山大大帝率军横跨整个中亚时,他的骑士们的双腿也是横跨于马鞍两旁,双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后来,古罗马人发明了一种扶手,固定在马鞍前头,让骑士在战马狂奔时可以抓住。然而,即便如此,骑士的双腿仍然是悬在两旁的。中国人发明了马镫以后,这种麻烦就迎刃而解了。有关中国古代马镫的起源和发明,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中国冶炼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制造铜或铁制的马镫。发明马镫的构思很可能是从登山时偶尔利用皮绳打成环再踩环而上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马镫。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汉代使用的金属马镫。
年期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葬中,出土的三件骑马青瓷俑随葬品,发现马鞍左前侧处作出三角状镫,这是最早的马镫形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马之右侧却没有装镫,乘马者的脚并没有踏在镫里,镫在足部的前上方,并且镫革很短,只有人腿部的一半长。由以上现象蠡测,可能这是供上马时踏足用的,骑好后就不再踏镫了。这种小镫,应该是马镫的雏型。
1965年,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获得了马镫的实物资料。冯素弗死于太平七年(415年)。1983年,在河南安阳孝民屯154号墓中,发现了一只马镫(如图一)。该墓约略相当于西晋末到东晋初年,(约316年前后)。比此墓出土的马镫年代稍迟的另一组实物,出土于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墓中。孝民屯154号墓、袁台子墓和冯素弗墓出土的马镫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木芯外包嵌青铜片,孝民屯154号墓与冯素弗墓的铜镫片都鎏金,装饰颇为华美。它们也有明显的差异,即孝民屯154号墓是单镫,而另两墓均为双镫;同时孝民屯154号墓马镫的镫枘较长,镫体呈扁圆形,蹬脚处略向内凹,而冯素弗墓中的镫,镫柄校短,镫体呈圆角的三角形,蹬脚处较平直。这些差异除了表示时代早晚不同外,还反映马镫在其中使用的初期尚未定型,以及反映了使用民族的风格不同。总之,从长沙永宁二年墓到孝民屯154号墓,到朝阳袁台子墓,再到冯素弗墓的出土品,表明公元4世纪初期,中国就发明了马镫,而马镫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从初起的单镫到较为完备的双镫这样一个过程。
以后,马镫的形制逐渐变化,最后形成更便于蹬踏的马镫。这时的马镫,镫柄减短,镫体上部圆弧,踏脚从形成微有弧曲的宽平沿。何人发明 无案可稽马镫的发明权属于中国,毫无疑议。但是,镫的发明与革新,到底是由骑马民族为了乘骑方便而发明的,抑或由非骑马民族为了便于掌握骑术进行骑兵作战的需要而发明的?
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有的西方学者就曾探讨过。有人认为,北方至迟在公元1、2世纪就已使用马镫,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另有人认为,这样的回答未免失之武断,从现已发现的资料看,没有发现任何一件游牧民族的金属镫实物;过着游牧生活的骑马民族并不迫切,而非骑马民族为了掌握骑术,自然更迫切地求助于完备的马具。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单镫,出现于江南的雕塑品上,也就是前已举出的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的骑俑,湖南地区并不属于古代骑马民族的活动范围。
究竟这两种推测,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可能得出更确切的答案,我们还应该继续探索而不要轻率武断地下结论。即使如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已知时代最早的金属镫标本,发现于中原地区,安阳孝民屯晋墓的出土物充分表明了这一问题。促进战术变化 改变战争面貌从世界范围来看,封建社会里的军队的主力是骑兵,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4卷305页)。在中国,战国时代骑兵部队还只处在童年时代。晋代开始,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的完备,使得骑兵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有了完善的马具,骑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并且使人骑在马上较为舒适、稳固、省力;同时,得以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复杂的战术动作和列阵的训练变得更容易了,能够充分发挥甲胄和兵器的效能,为东晋和和南北朝时期骑战和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参见图三)。
中国发明的马镫引入欧洲以后,促进了重甲骑兵的发展,也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过源远的影响。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中国在4世纪初形成的成套完备的马具(主要是鞍和镫),对海东诸国影响很大。
安阳孝民屯西晋墓和朝阳袁台子晋墓出土的马镫,就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两处的镫,作木芯铜包片,镫柄长,镫体近扁圆形。从公元4世纪到5世纪,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遗物可以看到明显地受了中原地区马镫的影响。如在朝鲜庆州市皇南洞发掘的五世纪末的墓葬——“天马冢”,出土的镫为扁圆状的长柄木芯铜和铁镫。同样的影响,也波及到古代日本。在日本古坟时代中期(约5世纪中叶)的古墓中,出土的镫是木芯外包铁包片的扁圆形镫,显示出和孝民屯晋墓出土品相同的特点,表现出其间的渊源关系。一般认为这是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而传入扶桑的,特别是倭与高句丽的接触和矛盾,促进倭人大量引进马具;另一方面,倭王也开展了对中国南朝的外交活动,由于当时中国南方和北方使用的马具有着共同的特点,因此也不排除倭人直接从中国南方引进马具的可能性。
读过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大约公元6世纪中叶,剽悍的阿瓦尔人(Avars)从东向西,穿过俄罗斯南部最终到达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问的地带定居,到560年时对强大的拜占庭帝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可能很少人知道,其之所以锐不可挡,就是因为使用当时独一无二的铸铁制的马镫。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拜占庭国王提比略二世对骑兵进行了大改组,公元580年又亲自训练骑兵,特别强调必须使用铁制马镫。这是欧洲文献资料中第一次提到马镫。 欧洲普遍使用马镫要晚得多,几乎到中世纪早期欧洲各国的常规军队才开始使用。其原因之一是当时欧洲各国还没有中国那样发达的金属铸造技术(参见图四)。
中世纪时欧洲的军队,有了牢牢地联结在马鞍上的马镫,马背上的骑士就坐得更稳了,可以举起宝剑向下猛砍,可以抵挡刺来的长矛,也可以在马鞍上移动躲闪,在中世纪步兵到骑兵的主要兵种的演变过程中,马镫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封建骑士阶级的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说:“只有极少的发明象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就象中国的火药在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主义一样,中国的脚镫在最初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正是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才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介绍镫是一个平底的环形物,用皮带固定,悬挂于骑乘动物(主要是马,也包括骡等马科动物)上鞍的两边,供骑者放置双脚,也可以辅助骑者上下。有了镫,骑者更容易在鞍上坐稳,也更容易控制马匹,从而能够解放双手,在马上做出各种动作,这使骑乘动物在交通、通信和军事上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镫被认为创造和传播现代文明的主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有人认为可以与轮子和印刷术相提并论。马镫的使用还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导致了欧洲的诞生。[1]马镫的起源马在我国被驯养,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早期马多被用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动辄都是几十万,而骑兵最多不过五六千骑。直至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才为赵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这是军事史上一项伟大的变革。此后,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发展骑兵。
但是,在当时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因为还没有发明马镫。在公元前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横扫中亚大地时,他的将士们的双腿是在马腹的两边空荡荡地悬垂着,没有任何支撑。他们靠着大腿的力量,用力夹住猛烈颠跛的马以保持自身的稳定。这种艰辛可以料想。而马镫是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没有它,当马飞奔或腾越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我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在兵马俑二号坑中出土了许多与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马身上马具齐备,但就是没有发现马镫。
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在发明马镫之前,骑兵是坐在垫毯和鞍毯上,甚至没有马鞍而骑在马的光脊背上,从头顶来挥刺长矛的。马镫的应用使士兵骑在马上有了一个稳固的依托,这样他就可以用上臂端着长矛,利用马匹高速前进所产生的冲力(这种力量由于马和骑马者的重量可得到成倍的增加)猛烈刺向敌人。
最早的马镫实物,发现于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中国东北的鲜卑人活动的区域,出土地点在西部与赤峰相接的北票市。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票县(今北票市)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是国际上现存时代最早的马镫实物。
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北燕是慕容鲜卑所创建的王朝,当时在东北地区与互相争夺地盘,双方都很重视发展骑兵。由于慕容鲜卑与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关系更为密切,便率先发明了马镫,从而使其的战斗力猛增。
1965年至1970年,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马镫的较早实例。
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赤壁还出土了三国时期东吴的钱币,1973年,乌林出土了三国时的铜马蹬(208年)和印有“建安八年”的砚台。编辑本段欧洲最早的马镫欧洲最早的马镫,出土于公元6世纪的匈牙利阿瓦尔人的墓葬中,以窄踏板直柄金属马镫为主。阿瓦尔人是来自蒙古高原的柔然人的后代。柔然人的重点活动地区是阴山以北的草原,与鲜卑人及北魏王朝发生多次战争被打败之后,柔然人于6世纪沿欧亚草原之路西迁到匈牙利定居。因此,有些西方考古学者认为:是柔然人从中国北方把马镫传播到欧洲,甚至认为阿瓦尔人的马镫就是中国传统的直柄横穿金属马镫,或者有中国工匠直接参与到为阿瓦尔人制做马镫上来。因此,马镫被称为“中国靴子”。
通过上述考证与论述,可以确认:最早的马镫发现于公元3—4世纪鲜卑人活动的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世界的一项伟大贡献。
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五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已有了马镫的绘画。至于流传到西方的马镫,是首先由中国传到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播到欧洲大陆的。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对中国发明的马镫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关于脚镫曾有过很多热烈的讨论……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占优势的是中国。直到8世纪初期在西方(或拜占庭)才出现脚镫,但是它们在那里的社会影响是非常特殊的。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脚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事实上,欧洲人是踩着中国人的马镫进入了骑士时代的。发展历史中国有据可考的马镫,出现在北魏时期,这种马镫是木芯长直柄包铜皮的挂式马镫。其后,这种马镫通过高句丽向东传播,扩散到和日本,继而出现了窄踏板金属马镫在欧亚大草原上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南方地区,约在公元4世纪也已出现了马镫。总之,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类马镫的源头。其后,马镫也被高句丽人掌握和改造,用木芯包铁镫代替了北燕的木芯包铜镫。
马镫的发明几乎可以和轮子的发明相提并论。有了它,骑兵可以更轻松的在马上做各种动作,人类战争史才真正迎来了骑兵无敌的年代。马镫的历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了,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马镫有银、铜、铁鎏银、铁等不同的材质。它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是为了帮助骑士上马而发明的。
中国最初的马镫只有单独的一个,垂系马鞍的革带也很短。骑士上马之后,马镫就没有实际用途了。古人在原始马镫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制作出真正的马镫,就是现在的双马镫。马镫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骑乘用马具的完备,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军事上,它使骑兵上下马迅速,人骑在马上不易坠地,控制战马更加自如,马镫解放了骑兵的双手,增加了战斗力。在日常生活中,马镫使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甚至妇女都可以稳稳的骑在马上。骑马的姿势也更加潇洒大方。马镫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为了使研究尽量客观,我们尽可能地搜集经科学发掘或有准确出土地点的马镫,并参考相关的雕塑和壁画,一共选取了188件标本,绝大部分为实物马镫。由于个别地区实物标本贫乏,所以我们还选择了一些雕塑和壁画中的马镫作为补充资料。我们选取的标本年代主要集中在4世纪-9世纪。10世纪以后,马镫样式趋于统一,仅选取了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标本,以说明马镫发展演变的完整过程。
尽管马销样式繁多,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马镫的区别主要在于悬系部分。依据悬系部分的特征,种类繁多的马镫可以归类为四个类型,即直柄横穿型马镫、壶镫、T形柄金属马镫和8字形马镫。这四个类型既相互关联,又各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A型 直柄横穿型马镫,总体特征为直柄,柄上有一横穿。该型马镫演变趋势为横柄越来越短,踏板越来越宽;镫环形状虽然也有不同,但不像镫柄和踏板那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作为分式的主要依据。根据镫柄和踏板的变化,A型马镫可分以下八式:
AI式:木芯长直柄马镫。镫柄为长条状,其长度与马镫通高之比约为二分之一,柄上部有穿,柄根部渐窄;马镫通体厚度相同,踏板略微向上凸起。此式马镫质地为木芯,三面包铜片或外包皮革。
AI式马镫在3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出现于辽宁朝阳地区,均出于鲜卑人墓葬中。
AII式:木芯包金属直柄马镫。镫柄较I式变短,为短粗的条状,其长度与马镫通高之比小于或等于三分之一,柄上部有一长方形横穿,柄根部略窄于上部。踏板微凸,其宽度与马镫通体厚度基本相同或略宽。
AII式马镫质地为木芯,四面包铜片(通常鎏金)或铁片。式马镫4世纪开始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5~6世纪流行于朝鲜半岛和日本。
AIII式:长直柄金属镫。镫柄为长条状,柄端带横穿的部分加宽,呈横置的长方形或方形。踏板宽于马镫通体厚度,有的踏板上还带有小突起。
AIII式马镫最早的标本见于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墓(固原县文物工作站, 1984: ),年代为484~486年(孙机,)。但是这种长直柄金属镫在我国流行时间不长,迅速为新式样马镫所代替;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则一直沿用到7世纪。
式:窄踏板直柄金属镫。镫柄大大缩短,其与横环连接的部分成短柱状,形似柄颈,从而使柄部看起来很像镫环上扁形的“耳”(苏联学者称为“带薄片耳”型镫),镫柄为圭首形或方形;穿位于镫柄的中部或下部。踏板一般都较为平直或略微向下弧,其宽度大于马镫通体厚度,但不像后来的金属镫那样踏板中间有一道突起的脊)。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98本帖已赚金币: 0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马镫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谁发明的马镫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6749排&&名:0劳动点:427排&&名:0发帖数:1270 军号:1687796 工分:6749
左箭头-小图标
韩国人发明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马镫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谁发明的马镫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加入粉絲團
現在加入T客邦會員,留言、登入拿積分,每個月都有機會拿到好禮,請看 。
【編按】近年來常聽到台灣在國際發明展上得獎的消息,日前也在的成績。但為何台灣在發明展上頻頻獲獎,在專利權上卻表現不佳,而這些發明物也很少轉化成實際商品?作者王明聖是專業經理人,之前寫的「」引起廣大迴響。本篇是王明聖對台灣發明展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日內瓦發明展得獎證書
由於在查詢發明跟創業的關係,想知道創業家一開始的想法,會不會有很多從發明中得來,Google跳出一則新聞報導,,得獎率96%連4年奪冠。
新聞中稱:「台灣代表團101件作品參賽,在41國、近千件作品的激烈競爭中,拿下30金、53銀、14銅及6項特別獎佳績,為最大贏家,在單一國家得獎率96%,連續4年拿下全球冠軍。」
發明/專利/創意/創業
首先要說明我絕對鼓勵發明,人類的進步都是從發明而來。想起我在小學的時候,那時小小腦袋有一個發明的實驗,就是用個保麗龍版上裝一圈鐵線,鐵線切成幾小段,用馬達帶動鐵線後通電接燈泡,就可以模擬出紅綠燈變換。雖然具體實驗沒成功,但這印象一直留到現在,也喜歡拿螺絲起子拆機器,再組回去。
發明很值得鼓勵,發明的結果可以申請專利,由專利的保護可以享受發明的果實。但最重要的是,這發明是要有意義的東西,申請了專利也是要有用處的東西,可以去查,其實許多申請的專利都沒有商業化的價值,也沒有你在新聞裡看到蘋果/HTC/三星等這些精采互告的用途。
創意不一定是發明也不一定有專利,例如說創作出海綿寶寶這卡通,就不是發明也不是專利,這是創意。創意可以商業化,也有可能只是搞笑的創意。
創業的來源可以是發明,可以是專利,可以是創意,也可能以上皆非。但很關鍵的是,唯有創業是必須面對殘酷的商業接受度,得了解市場、客戶,推出客戶願意接受的產品,用客戶可以負擔的價格,這非常的困難。
我絕對鼓勵發明,但是發明要有意義,不能只是為了發明而發明。或者是為了發明得獎,之後其它的目的而發明。
台灣並非專利強國
從新聞中台灣已經是發明大國了,但如果從全球的專利申請排行,我沒有印象台灣有這麼傑出的表現,雖然從申請專利到有實用性質的商業用途,還有一大段距離,但至少專利這是有實質提出且或保障。從聯合國旗下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所公布的,前五名依序為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歐盟。台灣不在聯合國會員,所以有可能我們的成績沒被列上去。
再參考北美智權公司這篇分析報告,它的結論提到:
在申請總量與比例上,與所有美國境外申請人競爭,台灣是節節敗退,在三大技術類別的競賽,台灣也是敗退,最後,在專利核准率上,令人遺憾地,台灣也是表現不佳。
台灣的產業過去以代工為主,許多產業的專利握在國外大廠上,需要付出龐大的專利授權。產業雖然亟需轉型,但是整體專利握有的品質,仍然離世界專利大國有大段距離。
反倒是印象中新聞常常報導台灣在各種發明展,例如遠見雜誌2011年6月號,就報導。台灣在世界各地發明展,每次都抱回一大堆的獎牌,這些參展得獎牌的人,常見的是,也有,還有,,反倒是沒什麼台大,交大,清大等這些傳統名校。
我突然好奇起,在台灣其實投入創業的年輕人不多,因為真的是很難。但去做發明的人卻這麼多,而且成績傑出又傲人,那為何這些獲獎連連的發明卻沒有轉換成創業呢,大家只是去做興趣做嗜好嗎?&我不禁好奇起這些發明展,它背後的策略跟意義在哪裡。
日內瓦發明展的形式
我首先從去了解,全名為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Geneva,2013年是第41屆。從網站上可以了解,這是個大型的商貿展覽會,就類似世貿經常辦的各種商貿展覽會。這種類型的商貿展,跟世博會這樣展覽不同,來擺攤位參展目的是要找買家。這樣的展覽我參加很多次,有以廠商身分租場地設展,也經常以參觀者身分去看展。
看明白這是一個發明產品的展覽,因此日內瓦發明展的目的就很容易明白了,去參展的發明家,希望展示發明成品,然後能夠有買家對發明有興趣,可以談授權或者是把這發明賣掉。
根據展方,2013年第41屆日內瓦發明展,總共有725個展位(每展位可以有多項展出),分別來自45個不同國家,可以看得出這展覽的規模很大。
▲日內瓦發明展。圖片來源:
既然是商貿性質的展覽,通常會有參展手冊,提供給想要參展的廠商了解,也會有參觀手冊,給去參觀的人看。因此我去看了日內瓦發明展的,也在另外一份裡,看到了一個攤位有多大跟費用,這都是必要的資訊,以去參加世貿展,也會提供這種參展廠商手冊。
基本上日內瓦發明展沒有設限參展資格,任何人任何廠商只要報名繳費都可參加。這不像是世貿展參展廠商,通常會有參展資格要求,例如,需要是已向我國政府註冊登記,經營相關產品之製造商或貿易商。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參加發明展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公司或個人皆可,世界各國都歡迎參展,也很難要求要有什麼公司註冊或者是其它資格,能付得起報名費想來就來。
傳統認定發明了某種東西,會去申請專利保護。而參加發明展並沒有需要有專利,只要是有發明某件東西(至於如何認定是發明,這也沒有要求),籌夠報名費旅費,就能夠去參加了,門檻相當低。
參展團而不是代表團
明白了日內瓦發明展,它是個商貿展,來參展沒有設限,繳費報名即可。接下來就可以明白新聞報導所稱的字句:「」。其實並不是什麼台灣代表團,稱為台灣參展團才對。取名為台灣代表團,好像是已經在台灣各地選拔許久,參展人經過層層的選拔,最後脫穎而出,進而取得台灣代表的資格到日內瓦去參賽。
當然事實上沒這一回事,沒有日內瓦發明展台北市初賽,全國北區複賽,全國比賽優勝隊伍,最後取得日內瓦發明展台灣代表團資格,出國比賽為國爭光。
那當然也沒有什麼「作品參賽」這件事,這是去參展,報名之後就可以擺攤位設展,任何人都可以去參展,不是去參賽。
▲日內瓦發明展攤位。圖片來源:
標準展位大小是長寬各兩公尺,分為尚未商品化跟已經商品化兩種方式參展,費用不同。尚未商品化就是只有一個發明點子,而已經商品化就是已經做成產品銷售。
2013年第41屆日內瓦商品展費用:
未商品化報名費:835歐元 (約NT 32,000)
已商品化產品報名費:1590歐元 (約NT 62,000)
標準2公尺平方攤位費:920 歐元(約NT 36,000)
(註:以上未含8%稅。參展攤位可另租用展示台,參展用具,翻譯,參展人員等費用另計)
可以看出從台灣去瑞士日內瓦參展,包含來回旅費住宿(約10萬),整個費用在台幣16到20萬左右。
但是能夠到瑞士日內瓦,去參加全世界最大的三個發明展之一,這也是非常了不起才對,會去發明展的國家,肯定是世界各國好手,會有來自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等世界強權,同台較勁。
也不是這樣子,日內瓦發明展的參展國家,聽起來比較像是現在的瓊斯杯籃球賽參賽國家。根據,參展國家以重要排名依序為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俄國,羅馬尼亞,泰國,伊朗,法國,波蘭,德國,瑞士,韓國,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西班牙,摩爾多瓦,義大利等等。
我想台灣應該跟香港,都被歸類於中國名下,不過我們先不討論政治問題。真正來自中國大陸參加,也同樣有。
以展場全部共有725個展位,參展,台灣加上大陸就有101+23=124件作品,還沒計算香港的參展,參展國依數量排列,中國被列為第一,事實上是台灣參展數量第一。(抱歉,這裡不討論政治議題)
▲日內瓦發明展獎項,圖片來源:
每個商貿展雖然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買家,但辦展單位為了炒熱氣氛,通常都會有某種獎項頒發,參展大會公布預計頒發某某獎項,然後會讓參展廠商遞件參選。之後參展現場辦個新聞發佈會公布得獎名單,也作為在媒體上重要曝光作法,這種參展得獎作法很常見。
從主辦單位公布的獎項種類來看,除了最大獎之外,提供獎項的洋洋灑灑總共有51種之多,例如公眾投票獎,日內瓦城市獎,泰國國立研發獎,羅馬尼亞發明獎&&等等,每一種獎項還會有幾個得獎展品。725個展位,1000種展品,有51種獎項每種個若干名額,感覺得獎率很高。
以今年的日內瓦發明展,大會發的大獎是來自羅馬尼亞,另外還公布一份大會。殘念的是這獲獎名單是法文,那就用Google翻譯吧,但翻了之後編排很亂也是看不明白,那就用關鍵字查詢。搜尋到Taipei這關鍵字,就查到有幾個科技大學的得獎,也有公司名稱得獎主,另外還有名字拼音我猜是以個人身分報名。
金牌/銀牌/銅牌獎
從大會公布的獲獎名單,關鍵字查詢Taipei可以看到獲獎,但怎麼樣也沒有達到新聞報導30金、53銀、14銅這麼多數量,這些又是怎麼來呢?
又說了:「GOLD,SILVER AND BRONZE MEDALS will be awarded to the inventions displaying the qualities requi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Jury.」&(金,銀,銅牌得主,將會由大會評選依照展示品質頒發給參展者)。
不過參展手冊沒說總共要發多少金牌,多少銀牌,多少銅牌。遍查中外歷年相關新聞資料,也沒有任何一則提起,每屆到底發出多少的金/銀/銅獎牌。
從另一則報導,羅馬尼亞在2011年(39屆)日內瓦發明展,派出49參展作品,獲得24金牌,18銀牌,7銅牌跟20特別獎。這一年台灣有84件作品得到42金、34銀、5銅以及6面特別獎。從羅馬尼亞跟台灣看起,總獎數還比參展產品多,算一算每件產品都會同時得到不同獎。
在沒有辦法統計到底每年發出多少金銀銅牌獎,單從羅馬尼亞跟台灣,2011年這一屆總共已經發了66金牌,52銀牌,12銅牌跟26個特別獎,有156個獎發出。若再加上參展眾多的俄國,泰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這每年發出的獎項得獎率非常的高,幾乎是有來參加就有可能獲得某個名義的獎,而且還很有可能抱回不只一個獎。
而這金牌得主,又是在發明展經過什麼激烈的比賽脫穎而出呢? 從大會手冊上,其實也沒說有任何的比賽,從各種新聞報導,也沒看到有某某產品參加現場什麼競賽然後獲得金牌。基本上是評審到展品的攤位,聽展品發明主說明這是什麼樣的發明,評審記錄一翻之後,主辦單位說你得獎,你就得獎,然後就發給獎狀獎牌。甚至發明主還不用到日內瓦,只要報名參加,交出產品概念雛形附上文宣,也有可能得獎。
我們明白了在發明展得到金牌,跟在奧運拿金牌完全是兩個不同概念。奧運是有對手有比賽,金牌是第一名,銀牌第二名,銅牌第三名。發明展的做法像是,十個人去參加活動,五個人發給金牌,三個人發銀牌,兩個人發銅牌。主辦單位沒有說,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誰是第三名。拿金牌的人也不是全場十人活動的第一名(沒有比賽何來第一),但是塑造的印象就好像是:拿金牌的人是勇奪第一名。主辦單位可沒說金牌就是第一名,你先入為主觀念以為拿金牌是第一名,這完全是你自己的想像。
發明展參展的目的為何?
從以上這些分析,日內瓦發明展的參展國家多是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參展產品的獲獎率很高,大會請的評審聽完展品說明,也不用什麼激烈競賽,就能得到金/銀/銅牌,以及各種特別獎。然後這些參展的作品,多半不是什麼高深技術,以小東西小發明居多,所以國中生,高中生,科技大學參加都能得獎。而已這樣程度的發明展,真會有什麼買家對這種發明有興趣,然後可以談授權,甚至買斷發明,我真是抱著高度懷疑。
台灣去參展主力科技大學,還有高中生,國中生,他們不像是為了要參加這個商貿展覽,能夠授權產品尋找國外買家。但去參加的人,辛辛苦苦花報名費,還要坐飛機一趟很久到瑞士,來回所費不貲,目的是為什麼呢?
突然想起我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借書的常客,從這一兩年開始,圖書館開始有很年輕國中/高中的志工,以前都是館員把書放回書架,偶爾會有退休年紀的幫忙志工。一開始還搞不清楚怎麼有這些年輕小孩,後來搞明白了,原來是對升學會加分。
參加發明展得獎對升學有利
從國高中生搶著去當義工,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學校的學生,踴躍報名發明展了。現在升學多元化,不像以前只要聯考把書讀好就行,現在超額比序比的種類非常多,還特別強調課外技能項目。如果能夠在發明展拿到金牌,特別是在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這種全球前三大展覽,參展拿到金牌,寫在學生的履歷表上:
我曾參加世界前三大歷史悠久的瑞士日內瓦發明展,該屆參展發明品達一千多種,勇奪金牌,並附上得獎證書。
看完這幾句,評審教授心中浮現出這樣的景象:
這名學生的發明品,代表臺灣參加世界級的瑞士日內瓦發明展(不是那種鄉鎮區公所的展覽),現場總共有一千多種發明品競爭相當激烈,而這學生的發明品擊敗所有對手,勇奪第一名獲得金牌。這得獎證書還是貨真價實瑞士日內瓦發明展的證書,真是非常了不起的優秀學生。
這樣的背景提給推薦甄試的教授看,肯定會加分不少。如果候選人兩個人的學歷能力完全相同,一個人提出參加發明展世界金牌得主,另一個提出曾任學校社團社長,從歷練的技能來說,實質擔任真正有辦事的社團的社長,肯定比繳錢去發明展能力高,但是教授們一看是世界金牌,立刻把另一位比下去。
而以這樣的出發點,從上面的分析,學生們只要付錢報名參展,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獲獎。所以儘管要付很多旅費到瑞士,儘管要花很多報名費,但等這些花的錢換得了一只世界發明大展得獎證書,對目標要升學的人,這一切都值得。
參加發明展得獎對科技大學名聲有利
科技大學是最熱中參加這些類型發明展,很少聽到台大,清大,交大去參展。那麼科技大學聽起來不像是要去參加商貿展,好能夠找到買家可以賣發明授權,他們打的算盤又是什麼?
台灣科技大學非常多,再加上少子化,很多學校都面臨招生壓力,而必須尋求不同特色提高學校名聲。而參加發明展就是一個效果快速的方法,讓學生做一些作品去參展,學校協助繳錢報名費及旅費,而參展多半都能夠獲獎,這不失為一個提昇學校名聲有效的方法。
對科技大學校方而言,在招生的時候可以列出:
本校學生參加世界前三大歷史悠久的瑞士日內瓦發明展,該屆參展發明品達一千多種,勇奪金牌,並附上得獎證書。
對家長而言,一看該校在競爭這麼激烈的世界發明展中,勇奪金牌,當然會刮目相看,也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這樣學校就讀。而科技大學提出許多在世界發明展中,勇奪世界金牌,可能也對該校在評鑑上有加分。
因此科技大學參加發明展,目的不在現場能夠找到發明買家,而是注重在這些獎牌可以帶給學校名聲跟評鑑的提升,所以也不難明白為何科技大學踴躍的。
參加發明展對公司形象有利
學生參加發明展目標在升學加分,科技大學參加升學展,目標在學校名聲加分,那麼公司花錢參加發明展目的又為何?是要去找買家談授權嗎?
參加發明展的國家都是些開發中國家,來的發明多半是小玩意,很多還是高中生/大學生,這種發明能有多少商業價值非常存疑,會有多少買家去發明展談授權呢?但許多公司還是勇於參展,這目的到底為何?
從發明展只要報名參加,就能夠有很高的比率得獎這點來看,參加世界發明展對公司而言好處多多。重點是在於參展之後有很高機會得獎,而得獎之後可以發揮的宣傳效果,而不在於參展能夠有多少買家對這發明有興趣。我們可以看這,透過這發明展塑造成瑞士發明展金牌得主的商業作法。
如果說消費者不了解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得主,背後這些運作的過程,看到了公司廣告提到:
本公司加世界前三大歷史悠久的瑞士日內瓦發明展,該屆參展發明品達一千多種,勇奪金牌,並附上得獎證書。
這些廣告每一句都是真的,沒有半點虛假,真的是日內瓦發明展,真的是有一千多產品參展,雖然稱不上「勇奪」(沒比賽),但真的是有金牌證書。客戶看了廣告,心中冒起這產品非常優秀,居然在一千多種競爭對手中,在世界大發明展中得到第一名勇奪金牌(廣告可沒說第一名,是你自己的想像),一定是很優秀的產品。
&&&&&..嗯,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發明展真是門好生意
以上的分析已經充分的說明,發明展真是一門好生意。對一般商貿展覽辦展方來說,怕的是沒有人來承租場地,而發明展沒什麼這困擾,因為多的是第三世界國家,不管是個人或是公司,想要透過參加發明展然後拿張獎狀,回國去宣傳。參加過發明展而且有獎狀,就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東西,不同人懷著不同目的,但效果一樣好用。
對參展人來說,發明展去報名的門檻不高,雖然報名費跟參加的食宿旅費需要些費用,但是參展後拿張獎狀的比率很高,這世界知名發明展的獎狀後續用途很好用,是門只要有投資報酬率很高的生意,所以也很樂意花錢參展拿獎狀。
整個來說這世界發明展,辦展方跟參展方各懷著不同目的,參展者樂於繳錢,辦展方樂於順水推舟發獎狀,大家皆大歡喜,真是門好生意。至於辦展現場,有沒有買主出現,談出多少的授權,在這個遊戲規則之下,沒有意義。
先進國家已經看懂發明展門道
發明展的遊戲規則,辦展方利用品牌知名度大發獎狀,參展方拿著獎狀回去自己國家大作宣傳。這套遊戲規則好像已經被先進國家看懂,這些發明展產品,若真要有實用商業價值,還不如正常去看各種商貿展,我剛去看過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裡面各式各樣新奇產品,而且都是有商業運用價值,這都比從報導出來這些發明展的產品有用多了。
這些狀況也具體反應在參展國家名單上,即使日內瓦發明展是辦在瑞士日內瓦這先進國家的城市,前幾名參展者全都是第三世界國家,這似乎也具體反應了,先進國家已經知道,在這些發明展拿獎狀沒什麼實際用處,因此真正申請專利的強國,都沒參加這種發明展。
從這個2005年的,提到馬來西亞在當時為日內瓦發明展的參展最大國,佔有四分之一的展位(台灣現在是最大參展國),不過馬來西亞現在已經不是參展的前十名了,很可能當時馬來西亞有什麼政策,讓參展得獎狀回國後有某些特別的用處,到底是什麼誘因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似乎這誘因已經消失了。就像台灣學生們得發明展獎狀對升學有幫助,但很可能過幾年就被看懂,拿這獎狀如果升學沒幫助誘因也就消失。
如果說在發明展拿金牌,能夠體現國家工業實力,展現企業研發精神,這是國家榮耀企業光榮。那麼會在這些發明展上,看到全球專利最多的IBM參展,另一攤位是日本大廠像是SONY、Panasonic等日本大廠,台灣肯定要由工研院組出國家級研發團隊參加,但這些都並沒有。
你有聽過蘋果Apple去拿發明展金牌嗎?
世界發明展是個辦展方透過品牌知名度發獎狀,參展方報名繳錢中獎率高,之後這獎狀回國各有不同用處,但各種好處多多。辦展跟參展各取所需,已經脫離了這是個商貿展覽的實質方式。
看懂了這發明展的遊戲規則,以後看到這樣的文句請平常心看之:
(本人/本校/本公司)加世界前三大歷史悠久的瑞士日內瓦發明展,該屆參展發明品達一千多種,勇奪金牌,並附上得獎證書。
這句子所有說的都是真的,得獎證書也是真的,只不過這金牌跟這證書,只代表了他付報名費去參加了這個產品展覽,如此而已。而從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這世界前三大的發明展現象分析,當你看到其它的發明展類似得獎拿金牌字句,也請同樣平常心看待,他們是繳錢報名參加這展覽活動而已。
我們支持發明家持續發明改善人類生活產品,但我們不支持為了其它目的而去發明,然後在發明展拿獎狀回來用它獲得利益。
延伸閱讀:中國時報,(作者,南台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
王明聖,科技圈專業經理人,曾在跨國企業服務10多年,在美國/台灣/大陸都工作過,獲有芝加哥大學MBA。目前自行創業,成立「」網站,提供給上班族在早期創業階段所需各種相關資訊,並提供早期創業的顧問輔導。
本文轉自原作「」,T客邦已取得轉載授權。
馬上按讚 加入T客邦 3C 科技
更多3C新消息,快來加入T客邦粉絲團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镫什么时候发明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