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段意蚊帐仿写第5段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理解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和感恩。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剪纸”在文中的赞人、寓理、传情的作用,产生对民间工艺的兴趣,从而能主动走近民间工艺,了解民风民俗。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贬义褒用。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抓“有声有色”,复习入文。(4)
1.上节课,我们走近了民间工艺---剪纸,并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同学叙述本文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姥姥的剪纸”,去感受剪纸的魅力。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有声有色。)这是作者笑源在离家多年后发出的感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如此“有声有色”,而又如此想念呢?
2.赏一组剪纸:你想说什么?
看到如此精妙绝伦的工艺,你一定会赞叹剪出它的人,真是-------
二、剪纸赞人-----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8)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哪儿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学生体会: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作品栩栩如生)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作品寓意深刻)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3.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纸,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剪个&&&&&
三、剪纸喻理。(8)
过渡:姥姥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她是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剪纸技艺的呢?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那就是(在我的刁难下,姥姥剪出“喜鹊登枝”)。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笑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讲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在我的刁难之下,姥姥成功了吗?(赏剪纸,提问:她是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剪纸技艺的)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什么叫“准头”?
(4)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出示:----延长的手指)
(5)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
四、剪纸传情。(12)
  1. 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又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对我的这份情的呢?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你从“拴”中体会到什么?
(吸引—剪纸的魅力)
2.姥姥送给我许多剪纸,其中的“牛兔图”是我最最钟爱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有关的语句。你从这几幅作品中体会到姥姥怎样的情感?
(1)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3)姥姥的剪纸能剪出“生活”来,多有趣,所以我对这样的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缠”着姥姥帮我剪老牛和兔子,我是如何“缠”得呢?(表演)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在我们什么?(透过剪纸,感受到生活的朴实与快乐)
过渡:后来我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
那个年代姥姥不识字,但她用自己的特殊方式----剪纸,不断地向我传递着浓浓的爱意。请看: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老牛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思念、期盼、期待)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梦境和心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结合全文,理解“有声有色”。(
是剪纸让笑源的生活多姿多彩,是剪纸让笑源的童年充满幻想。)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配乐朗读)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又怎会忘怀,所以无论何时-----
透过剪纸,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的姥姥,透过剪纸,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透过剪纸,我们感应到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这都是剪纸的魅力,这就是民间工艺的魅力。
四、小结、作业(8)
想不想:再一次走近民间工艺?(视频:听简单介绍)
1.搜集一些民间传统工艺,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内容及故事!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剪纸--- 寓理
|反映问题 |
此文章被以下用户所推荐: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8:14:22 | By: qxymh ]
衷心感谢六年级语文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及时的点评与建议呈现给大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与研讨的氛围。集体研讨,整体提升,我们都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期待大家的精彩!由于,国庆期间,学校网络关闭,没有及时反馈大家的评点,真是抱歉呀!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7:51:09 | By: qxzyg ]
施红梅老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重组,以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作为切入点,抓住剪纸这一中心事物,巧妙的将人物特点、蕴含事理和祖孙深情有机的串联起来,并紧紧地围绕文中关键语句的关键词进行突破理解和拓展训练,不断地在语言文字中走来回,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过如果能在教学中准确定位教学重点的同时,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情,更多的关注教学的难点。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3:01:38 | By:
摄山星城小学&&陈翠莲(游客) ]
《姥姥的剪纸》这课,感受到施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感受到课堂的实在,抓住最后一句话为突破口,以字词为抓手,以赞人、寓理、传情这条线索贯穿课堂,用有声有色开头,用有声有色结尾,整个课堂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圆圈。
在字词的理解上,施老师也运用了很多的方法,拴,先理解字意再联系课文内容,在教师缠时,用演一演的方式,在熟时,先是在选项中选择正确的,在联系以前学习的内容理解不同的词语形成不同的意思,有声有色就是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了,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因为自己的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又是新接触到六年级,所以看到的总是小处,理解的也较浅薄,就想想说说自己的一点非常肤浅的想法:在孙子蒙住姥姥的眼睛刁难姥姥剪纸时可以联系到五年级学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在园子里干的事情,而祖父从没有责备,这是祖孙之间的爱,所以我很怀念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这样的引入更能能帮助学生理解姥姥后来的牛和兔子的剪纸。还有俗语那里也是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也是五年级学过的内容,给孩子读一点点的时间和提示,孩子应该能答出来,比老师给的映像会深刻,可能因为是时间的关系吧,我感觉这个点走的很匆忙。我想不仅要注意教材内部课文的联系(在课堂中老师注意到的轻声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的联系也是应该连串的!一点小小的想法,说的不当的地方请见谅!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2:37:47 | By:
实小分校&&吕桂玲(游客) ]
首先说声抱歉,最近颈椎病犯了,有些“坐立不安”。不过要感谢施老师,是她的精彩课堂让我能坚持坐着,感谢应校所带的六年级团队,大家的认真与钻劲让我感动和佩服!
《姥姥的剪纸》借剪纸来写人传情,精美的课件、简洁的板书、有效的对话、亲切的引导……施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优点不再赘述,在此还想说两点不成熟的想法:1.有关“熟能生巧……有准头了”的句子,是否可联系第6自然段中“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体会剪得多、剪的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的技艺如此娴熟。当然高年级的课文都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这又是一个文本内容的精选与整合问题,也是我需要摸索学习的。2.有关练习设计,我觉得前面的“张大伯捏泥人……王阿公扎风筝……我奶奶打毛衣……兰州叔叔拉面……”可舍去,在结尾照应开头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讲到“有声有色”时,可设计一个小练笔:我仿佛听到了(
),听到了( );仿佛看到了( ),看到了( ) 。来感受表达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另外,我发现当学生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三四个女孩子感动得抹起了眼泪。我想这正是施老师精彩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2:14:11 | By:
吕立婷&&&星城小学(游客)
听说到八卦洲去听课就让我们吃了一惊,远啊,还在中桥小学,更让我们懵了。但听了施老师的课让我觉得不来那才叫后悔呢。
精美的课件,有条不紊的徐徐道来,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整节课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对“准头”|“缠”、“熟”等几个词语的理解、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让我深深觉得施老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感谢施老师给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高质量的语文课。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1:52:27 | By: 桂双双(游客) ]
第一次来到中桥小学,整洁的校园,淳朴的校风,令人心旷神怡,第一次听到施老师的课,深入独到的教材解读,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让我获益满满。最有感触的是,施老师解读文本时,对语言文字的用心揣摩,精心指导,让我印象深刻。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施老师在教学时,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无所不能”“熟能生巧”“调皮蛋”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辨析情感,帮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祖孙间的浓浓亲情,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施老师还注意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迁移训练,如“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熟能生巧,总(),()”,学生在这种揣摩、咀嚼、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和语感,语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十分值得我借鉴学习,感谢施老师!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1:27:27 | By:
王家珍&&栖霞中心校(游客) ]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听了施老师的课,无疑给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课上,老师紧扣文本:赞人、寓理、传情环环相扣;与学生形成默契,学生紧跟老师,发言积极,加上表演,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知识点清晰,有用成语形容剪纸(栩栩如生等),“熟”的一字多义,末尾“头”的读音与用法,贬义词褒用,仿写句子等,可见老师是做了大量的文本解读和课前准备工作,教学任务完成得很顺畅。
一点小小的建议,关于“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在学生身边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打字、跳绳、踢毽子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更有话可说。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1:07:59 | By:
栖霞中心校&&吴争妍(游客) ]
听了施教师的这节课,我由衷地佩服施教师,整节课下来施教师没有看一下教材,可见施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课堂上那么大的教学容量,施教师却能在一节课中去完成,试问我自己肯定完成不了。另外施教师教学中抓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学习中学生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课堂上有学生说到老牛那凝视的眼神让我们看到了姥姥对“我”的期待,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关注这一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期待”不放,说下去。议一议姥姥期待什么?姥姥的心里仅仅是期待吗?还有什么呢?通过你说、我说、他说等多层次互动,深化对姥姥复杂内心世界的理解,深刻感受姥姥心中无尽的爱。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0:48:37 | By: 张华娟(游客) ]
可以说来到中桥小学,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同为村小,同样有着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但是施老师的课很是精彩,没有太多华丽的东西,课堂上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让我惊讶,很是精彩,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今年刚刚带六年级,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因为中桥小学的学生可能与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最为相似,我要去看看他们学校的老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回应老师的,去看过发现自己的教学课堂和施老师的还是有差距的,课堂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完整性都让我羡慕不已,这是我这次最主要的收获,其他的在那天评课时我各位老师都说过了,我就不赘述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7:46:48 | By:
区实小&&杨皖宁(游客) ]
一、 制作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情感。
施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许多精美的剪纸作品,看出都是老师精选的,这样的展示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画面,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如果在出示之后能让学生与课文具体的内容进行对照,读来会更有味道。
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施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词语的理解,并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加以体会,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7:38:09 | By: 宝宝猪83(游客) ]
听了施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这几点让我感受良多:
1、对于字词教学,施老师很有自己独道的见解。特别是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的理解很到位,并且结合具体的意思组词,就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写作手法上的指导灵活,多处读写结合通过填读的方式进行,提过了课堂效率。
3、以情动之,并对课本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我也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能不能从选材的角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一个梳理,理解作者选材的精妙,相信对学生的习作也会大有裨益。
太平村学校 邹 萍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7:17:00 | By: qxymh ]
衷心地感谢各位六年级语文教师对中桥活动的后续关注!精彩的点评,中肯的建议,给我们很多启迪。谢谢!祝大家节日快乐!美美地休整一下!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6:45:30 | By: 太平颜丽(游客) ]
经常看施老师的博客,感觉很有见解和主张,文笔也很好,这次听了她的课,更感觉到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
《姥姥的剪纸》一文很长,每次读起来总感觉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节课能讲完吗?今天听了施老师的课感觉只要精选对了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就能完成这样一篇长文章的教学。
另外,施老师教学“熟能生巧”中的“熟”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急不慢,一步步走下来,虽然应老师点评时委婉地说这个环节应试教育的痕迹稍微有点重,但我还是真心希望能听到这样有“应试教育痕迹的”课堂,也许,那才是一线教师真正需要的!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5:46:01 | By: 高燕(游客) ]
施老师的《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可以看出施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已经烂熟于胸了;其次寻找了大量精美的有关剪纸艺术的图片,为课堂增添许多色彩;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施老师还及时采用了多项练习训练来加深巩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训练,同时又让学生观看了其它民间工艺,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加深了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了教学课堂效率。在出示:我来夸一夸“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这个训练中,我觉得这里不要齐答,应该指名回答就更好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5:39:39 | By: 太平村小学蒋浩(游客) ]
昨天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聆听了两位优秀的老师的课,为家乡孩子有这样优秀的老师感到骄傲。
施老师的课堂设计巧妙,她以女老师独有的细腻,从有声有色进入课堂,在有声有色离开课堂,这种前后的呼应无疑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会起到影响。
施老师的课堂注重工具性的训练,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到关键词句的评析,虽然有应试教育的痕迹,但巧妙的结合在对文本的理解中,这样的教学不但不显生硬,反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课程标准修改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编者,教师对话的过程,施老师最后的录像站在了教材的高度,引领学生与教材编者对话,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另外,就本次活动主题提出一点小的想法。即基于文本的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学生的拓展阅读如何做到实处,是位学生搜集资料还是学生学习搜集资料?同一篇课文资料的拓展搜集,教师作为主宰还是作为补充?如何有效补充?
最后再次感谢应校长和我的母校的老师们,不足指出请指正。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5:29:45 | By: 实小分校邹洁(游客) ]
施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想到暑期培训时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在给我们谈论他眼中的一堂好语文课简单地说就是“听着不累”,真的,施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她上课时的胸有成竹到现在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听课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当然,我完全能想象教师在课前钻研教材所下的功夫,真让我敬佩。
这节课教学容量很大,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精巧之处很多。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练习的环节,因为我们学校这几年特别鼓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节课上老师安排“我来夸一夸:你姥姥神了……”,让学生举例子领会“熟能生巧”的仿说(写),还有“熟”的六种解释等都开拓了我的思路——当堂训练的形式和内容可以有诸多变化。
此外,施老师的板书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赞人、寓理、传情。现在回顾昨天课堂上的提问(教师点拨)再结合这三个关键词,给我的启示就是,六年级的教学要更注重“挖细节”“挖深度”。
我第一次教六年级,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听课,深受启发,或许我粗浅的认识在各位同行看来进学稚嫩,甚至可笑。起步晚,起点低,惭愧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4:07:47 | By: 太阳城小学袁青慧(游客) ]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施老师的《姥姥的剪纸》的教学设计中,施老师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安排了剪纸赞人;剪纸喻理;剪纸传情之一——拴住我的“身”;剪纸传情之二——拴住我的“心”;
剪纸赞人这一环节通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进行说话练习:“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从而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知姥姥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有求必应的人。
透过这节课,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的姥姥,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感受到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剪纸的魅力,民间工艺的魅力。我想这正是施老师要的教学效果和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谢谢施老师的精彩!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4:00:05 | By:
龙小&吴庆芳(游客) ]
听完施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借用她的板书来评价这节课。首先是赞人,可以看得出,施老师为了上课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教学内容早已熟记于心,因此教学中才能收放自如,流畅生动,而且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这些都让我和我班的学生自愧不如。其次是寓理,施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巧妙的将剪纸蕴含的道理教给了学生,还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等,这些文内文外蕴含的道理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再次是传情,剪纸传情,民间艺术传情,施老师在教学中也在时时传情,在“缠”中,在“兔牛图”中让学生在情中走进了姥姥,在情中走进了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可谓匠心独运。总之,施老师的课给了我许多启示,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果施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放得再开一点,相信会更精彩。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3:24:28 | By: 夏天的网(游客) ]
两点感受,一点建议:
1、施老师的这节课构思非常精巧,抛弃了我们以往就课文学课文的做法。以“剪纸”为教学的起点,在学文过程中逐步发散开去,引导学生感悟到剪纸背后所蕴含的“赞人、寓理、传情”这三点,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做到了把语文教“厚一些”,让学生学的多一些,扎实一些。
2、施红梅在备课过程中,ppt的制作肯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估计也应该花了不少的时间,因为上面的每一幅图片都是课文内容的最好诠释。想想自己,我肯定做不到这么认真,向施红梅致敬。
建议:教学中有一处语言的训练,是关于理解和运用”熟能生巧“这个词语的,具体的内容没有记下来,就是关于“兰州拉面师傅,打毛衣,捏泥人”等等,这个语言的训练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讲,可能略显简单了一些,起到的训练效果不好,是否可以考虑优化一下。
信口开河了,不当之处请谅解。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1:38:06 | By:
下坝小学&&李红(游客) ]
昨天听了我们八卦洲同胞的两节语文课,听到那么多同行的赞誉,真的为她们自豪,我们村小的教师一点儿也不输给中心校甚至名校的老师。施红梅老师的这节课,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那么流畅,在课堂密度如此大的情况下,仍然不放松对学生的双基训练。我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有这样的安排,那么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效率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昨天听完课后应老师给我们提的每节课要有一个目标意识,带着这样的意识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训练点,才能符合课标的要求,才能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这完全正确,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平时的工作又比较繁忙,要想达到每一节课都这样深入思考研究,确立课时目标,再加上为达课标而精心设计作业训练,这样难度太大,而且可能还会发生偏差,那么我想我们的专家们为什么不把这样的事替我们老师做了呢?可能是我比较懒惰,可能是我能力不够,但我真的觉得这样的重任交到每一位老师头上实在有点困难。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普通老师的想法,希望有人能解决我们的困惑。
以下为应美华的回复:
呵呵,李老师的建议很好!只是研读课程标准,分解教学目标,落实,每堂的学习目标是我们的基本功。只有自己试着做才能有体验哟!下次教研活动,我一定试着跟大家来选几篇课文做一做。谢谢李老师的提议。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1:21:08 | By:
幕府山庄小学&田晓驰(游客) ]
踏着凉爽的丝丝秋风,一路辗转来到八卦洲中桥小学。村小的简洁和孩子们的淳朴让每一位来听课的老师心头热乎乎的。施红梅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作者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通过施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使学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施老师抓住主线,披文入情,同学生走进文本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本次教研的主题。感动施老师能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深感作者与姥姥的那份深情;感动施老师巧妙运用语言文字得教学,把语文的细碎在课堂上得以很好的诠释;感动这群农家孩子朗读字正腔圆,读出了对姥姥的眷念和姥姥剪纸的喜爱;感动甚多……只是全文字里行间在叙述姥姥剪纸高超的同时是重点表达作者同姥姥的那份深情,如果施老师在全文讲解结束之际再把这份浓浓的祖孙情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可能学生更能理解作者在此前为何要大篇幅的描述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了。(仅此不成熟的建议而已)最后,还是老套的感谢,但不说不可,谢谢中桥小学老师为我们六年级语文老师呈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精彩。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11:06:42 | By: 唐美玲(游客) ]
昨天很荣幸很高兴欣赏到施老师的一节好课,她以其高深的语文素养,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到位地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学生在积极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开放而厚实,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对词语的理解有方法,能联系句子,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印象最深的对“熟能生巧”这一词的理解,对“熟”给出了6个义项给学生进行选择,上的很扎实。这节课无疑是一节属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优质课。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9:45:03 | By: 丁小刚(游客) ]
九月二十九号,我到了中桥小学参加六年级组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这之前,应校长就说,这次之行会让我们收获乡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我觉得可以加一句,还可以收获鲁传芝和施鸿梅两位教师的精彩课堂。一句话概括:不虚此行!
品味这两节课,最让我称道的地方是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这两节课首先充分体现的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牛郎织女》一课,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品悟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形象,并且让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安排适当的口语交际等等;《姥姥的剪纸》一课,最典型的可以说是“熟能生巧”这个词的巧妙处理了。
其次,这两节课也较为恰当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牛郎织女》告诉我们,即使面对不平等的制度,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姥姥的剪纸》告诉我们,民间工艺不仅传承文化,也可以传承“爱”
再有,这两节课,教师抓住了这两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上出了小说类和记叙文的特点。
总之,这两位教师用精美的课堂和自身的教学风采让我满载而归。
有一点思考,学生的自主学习怎么在课堂上得以体现?“教”与“学”怎么协调,才算合理?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8:54:14 | By:
幕府山庄小学&杨小静(游客) ]
中桥小学施红梅老师所执教的《姥姥的剪纸》给我触动很大,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很多。特别是立足课本,对围绕本课题目扎扎实实的进行训练,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知识。对“熟”字的教学值得我今后学习及借鉴。
提一点小小的意见,本人觉得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评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如何能调动六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值得每一个老师思考。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8:02:03 | By: 陈斌(游客) ]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很长,施老师课堂上让“剪纸”这条明线更“明”。第一层次赞人,抓住“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等词语,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再通过对
“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等关键词的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第二个层次寓理,这里施老师特别注意“我”的所作所为对于姥姥的映衬作用。“调皮鬼”“刁难”“耍赖”等词语贬义褒用。描绘出了“我”天真的顽童形象。这个形象越是逼真,越能衬托出姥姥的慈祥,和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对“熟能生巧”含义的把握,这是一个难点。施老师抓住了文中一段话: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从而做了最好的解释。难怪“熟能生巧”了。这不仅是剪纸的学问,还是干好其他事情的学问。
  第三层次传情:感受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剪纸中的“牛”和“兔”代表“姥姥”和“我”的形象,通过剪纸作品中牛和兔子之间的关系,揭示姥姥和我之间的依依亲情。
  剪纸不光是指姥姥拥有的一种高超技艺,还是一座“我”和姥姥情感联系的桥梁,更寄托了“我”对姥姥无尽的思念。如果以《姥姥,我想对您说》为题,进行续写,不仅能积累语言,还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1:26:36 | By: qxymh ]
谢谢太阳城小学的黄娟老师!起早赶往中桥小学学习,一路辛苦啦!你边听边反思,提出自己的教研主张,很棒哟!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0:56:46 | By: 黄娟(游客) ]
早上起了个大早,路上花了近两个小时来到中桥小学学习。尽管路途遥远,不过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觉得不枉此行。每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非常感动于施老师的认真,上课时居然一次课本都没有拿起,文中的一字一句已深深印在她的心中。教学中她引导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深刻含义。先让学生理解“熟”的意思,出示了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选。选出正确的解释“熟练”后,又让学生根据其余几个解释说出“熟”的词语;理解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又问学生“什么叫准头”,刚学的练习一中词语的轻声读法又回顾了一下;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姥姥的手指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知道姥姥的手指就是剪刀,两者已合二为一了,最后归结“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扎实有效。
就字词的理解教学,这节课就呈现了多种形式:1直接出示字典解释让学生选择(“熟能生巧”的“熟”)2教师用平实的语言说出其意思让学生理解(“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无所不能”)3联系上下文理解(“栓”在本文的意思是“吸引”;还有几个贬词褒用)4通过表演理解(“缠”)。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牵动着作者的心。不仅表现姥姥精湛的剪纸技巧,还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施老师的语文教学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对我来说听课是一种学习,评课更是一种成长。
个人主页 | 引用 |
Re:分享:《姥姥的剪纸》(中桥小学&&施红梅)
20:48:56 | By: qxymh ]
感谢区实验小学的戴顺芳老师的关注与评点!呵呵,你第一名哟!向你学习呀!
Re:分享:《姥姥的剪纸》
18:32:29 | By:
区实小&&戴顺芳(游客) ]
这节课施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容量非常大。课堂上施老师呈现了多幅剪纸图片,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抓住“姥姥的心灵手巧体现在哪儿?”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语和句子,并适时进行朗读训练。教学中,施教师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词义教学(“熟”的意思理解)和从课文内容生发出的说话练习(张大伯捏泥人……我奶奶打毛衣……王阿公扎风筝……兰州叔叔拉面……),这样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训练点更具有针对性,这样的练习扎实有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姥姥为什么总剪牛和兔子的剪纸,可能是时间的关系,个人觉得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消化的过程较少。所以,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姥姥的剪纸段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