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江苏省苏中地区与江苏苏南地区区还有多少差距?苏中地区的人是不是还一样去江苏苏南地区区打拼?

苏南地区质量强省绩效考核优于苏中苏北--苏南频道--人民网
苏南地区质量强省绩效考核优于苏中苏北
人民网苏南频道7月11日电(古召) 据江苏省质量强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最新发布的《通报2013年质量强省绩效考核情况》,全省三大区域质量工作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多项绩效考核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走在了全省前列。其中,苏中与苏南地区考核平均分相差5.42分,苏北与苏南地区的平均分相差达15.2分。
质量强市建设方面,苏南5个省辖市均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质量强市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质量强市建设意见,实现了质量强市工作“全覆盖”。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市建立了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编制年度质量分析报告,为政府宏观质量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无锡率先建立了政府层级考核机制。各地注重质量强市工作政策引导,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投入专项经费。2013年全省累计投入质量安全、质量发展经费达14.9亿元,常州市率先建立了企业质量发展专项基金,南京、常州、南通3市投入经费均超过1亿元,南京市突破4亿元。
苏南各地注重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为质量强市工作提供技术保障。2013年,在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上,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4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和南通6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各地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南京、无锡、苏州等市达到了年度预报值,但未达到2015年全省目标值。
苏南各地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守住了“质量安全”的底线。2013年,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抽检合格率、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制造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三项指标,苏南5市全部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制造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均,南京、无锡、苏州3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扎实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创优治劣活动,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大中型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发放率、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和大中型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率三项指标,苏南5市均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4个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
苏南各地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着力推进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指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013年,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无锡、苏州、镇江等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主要工业产品采标率,镇江、无锡、苏州和南京4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镇江、无锡、苏州和南京4市均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州、南京、苏州和镇江4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重点用能单位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率,镇江、无锡和南京3市达到了2015年全省目标值,镇江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国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活动,并被列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13年全省十大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在60以上,苏州、无锡两市旅游顾客满意度继续位列全国60个重点旅游城市第一方阵,分别为第一和第四名。&
(责编:吴亚松、尤文华)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为什么一江之隔,苏南和苏北的经济差距就那么大呢?
按投票排序
一切政策不平等的对比都是强奸!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就拿江南江北铁路来对比,苏南五市(苏锡常镇宁)之间有3条铁路线: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而且准备另建一条沿江城际铁路;而江北三市(扬泰通)之间只有一条断头的宁启铁路,而且是单线运行的有木有,速度可以说是蜗牛。这样的话江南的双向6条线和江北1条线(6线中几乎每一条都比江北那条强,很多都是高铁,动车),以这样劣势的条件江北三市的GDP几乎接近苏南五市的三分之一也没多大丢人的。再贴一张2014年江苏省政府刚出的《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里面的图:看看江北大片的限制开发区域,为了全省的粮食保障,你懂得!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有了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有了苏北的第一产业,和苏南的第二产业,才撑起了江苏这个富可敌国的经济大省,苏南苏北就像江苏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步调协调,江苏才能走得更远。
先去看看粤北和珠三角的差距,就不会觉得苏北和苏南差距大了。
只论穷富差异的话,可能文化差异对现在局面的形成,并不如此显著。广东、温州历来都不算是文风兴盛之地,现在也是大陆最富裕的地区,所以根子可能还在地理上,苏南严格说只包括“苏锡常”三市,此地前有长江天险,不易受到中原战乱纷扰,而且河网密布,不利于大兵团战役的展开,天然的适合商业环境的积累发育,大家都有了钱,才能谈教育文化氛围的优化,而最近一次的兴盛,更多的是受益于毗邻上海(比如昆山)。但同时中国满足这样要求的地域也是很多的,特别是长江中游与福建或者岭南地区,不过这些地区都没有形成苏南或者说江浙一带这样的商业长期繁荣的局面,这或许是因为,适当的隔离可以避祸,但过多隔离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是不利的。所以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可能初衷是为了加强对江淮、黄淮地区的控制,其时也给处在运河、长江两大黄金水道交汇位置的江南一带,带来了上千年的繁荣局面。同样上海、天津、宁波、广东的兴起,更多是得益于中国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带来海运上的发展。而苏北的海岸线多是滩涂(就是烂泥),不能提供很好的贸易条件,苏北的港口只有南通的羊口港和连云港两处,其中连云港还被用来给苏南地区配套修了一个田湾核电站,不谈别的,不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南通与苏州常熟之间的苏通大桥在2008年才通车,总部在上海的公司,现在把加工厂放到南通也很方便了,那里用地成本,人工成本都要低不少,所以南通现在是江苏发展最快的城市,经济总量排在南京之后,全省第四。
不是很认同布丁关于自然灾害和教育的说法。
1.苏北多为平原地区,印象中自98年特大洪水之后并无大的自然灾害(包括特大台风、地震、禽流感以及非典),基本上是比较安定的。 即是平原,也即以农业为主,省里乃至国家对苏北的定位也是以农业为主。
苏北虽有三市临海,但因滩涂并无深水良港(或港口群),发展模式上与内陆地区并无甚区别。
近年来,苏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淮安进驻了富士康带动了一批台资电子配套产业;宿迁的“仇和时代”招商引资很厉害;盐城因为悦达起亚而迅速崛起;徐州不是很了解,但因历史原因,是个交通大枢纽,也是苏北地区唯一通动车和高铁的;泰州要打造医药城,不知怎样了,但是其民营经济还是很厉害的;扬州么,轻工业还是不错的,但是整体趋向旅游业感觉上;南通应该是潜力股,所谓“江海联动”,目前来看,没有重要铁路网是其一大制约。
2.教育的话,近年高考本科升学率明显不如苏南地区。仅从高考试卷出题人看,苏南学生是占优势的,因为出题人多为苏南老师。
高等教育面,整个苏北除徐州有一两所像样的一本院校,其他城市大抵只有一两所二本院校。盐城学习苏南城市常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知效果如何,但是应该是个好方向。
3.政治因素。从西祠江苏沿海论坛来看,民间怨言多为省政府重南轻北,戏称南京为徽京。民怨的一个重点便是苏南铁路网密集而苏北铁路寥寥,而说了n年的沿海铁路(沪通铁路、连盐铁路)也迟迟不动工。
从现有情况及各种政府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来看,苏北的发展框架大抵都拉开了,个人感觉到2020年苏北地区大抵能有一个基本的格局,有望达到苏南地区2005年左右的发展水平。再往后,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崛起及铁路网的布局,苏北地区会逐步融入长三角。
1.关于当地政府盘剥企业,我想越落后的地方官僚越严重吧。我从不认为教育能够把一个城市的官员乃至民众的素质培养起来。经济活跃,对外开放程度高都是改变风气的重要因素。
前几年去大丰,发现城区马路两边挂的都是企业家宣传海报,足见政府对企业家的欢迎。
2.红色背景。苏北尤其是盐城有新四军背景,军中元老为盐城争取了不少政策。淮安作为周恩来故乡,扬州是江?泽?民,泰州是胡?锦?涛。
但到底有多少政策受红色背景影响恐怕不好说。至少在政府红头文件里很少提,不像延安什么的直接是革命老区的优待。
盐城机场原本是军用机场,后改为军民共用机场,现在谋划着搬迁扩建,但是因为军方因素,不是说搬就搬的。 我也为苏州没有机场打抱不平,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上面各种视角都有了,我换一个视角来评述这个问题,以家庭为单位来看,我自己的家族就是个很有意思的样本。家族南迁第一代:爷爷与奶奶自家往上三代,我爷爷一条水泥船从如皋(南通的一个县)出发,拖家带口,锅碗瓢盆,过江搬来了常州,从地主家长工干起,慢慢在村里有了自己的半间土坯房。与我爷爷同过来的还有爷爷的两个弟兄,最后全部嫌吃苦又回老家去了。爷爷奶奶辛苦大半辈子(从解放前到90年代),作为村里唯一的外姓人家,养育了两子一女,造了两间砖瓦房,而后88年爷爷车祸去世,97年奶奶自然死亡。爷爷奶奶老来,俩儿子都是乡镇企业(80年代讲乡镇企业,全国哪里比得过常州)干部,女儿也嫁了个国营厂的会计。也算村里值得称道的人家了。这算家族南迁以后第一代,总结爷爷奶奶那一辈给我的感觉:1能吃苦,爷爷奶奶最大的本钱就是能吃苦。我爷爷七十多岁了还和我伯伯一起出去拉板车呢,我没见过常州城里的老头70多岁还这么拼命的。家里整理旧物,甚至找到过80年代时爷爷的板车证。作为对照组,我爷爷的俩兄弟最终又跑回了老家没能立住脚。2敢冒险,老家苦虽苦,但是也不差了那一口两口吃的,反正大家都穷呗,但是我爷爷不甘于过那种日子,他希望自己能过上至少更舒服的日子。基本上,我爷爷最终实现了他的人生规划。家族南迁的第二代,大伯与父亲:按照爷爷奶奶的安排,我爸十六岁(1971年)的时候,和我伯伯分了家,爷爷奶奶的两间砖瓦房弟兄俩一人一间,那一年我伯伯二十六岁,已经成家。我爷爷奶奶照顾我爸的性质,和我爸一起过日子,算小儿子家里的劳力。上面说了祖辈们最宝贵的品质,到了第二代,结果是一分为二地遗传了。我大伯继承了爷爷能吃苦的秉性;我父亲继承了爷爷敢冒险的性格。和村里大部分农民种地种到郊区划了菜区,安排农民进厂干活才摆脱农民身份的被动变化不同,我伯伯和我父亲都是自己想法子进了当时非常红火的乡镇企业。大伯勤劳但是保守,父亲懒散但是敢冒险,可以说,完全不同的脾气性格。偏偏俩人还都坐上了两家不同乡镇企业的供销科科长……这是俩兄弟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家族南迁第二代最值得骄傲的那几年。我父亲买了村里第一辆幸福250摩托,我家里起了村里第一座三层楼,大伯家装了村里第一台电话,装了村里第一套抽水马桶,90年代,我家里已经有私家车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啊,我也曾经壕过唉,只记得那年,周润安叔叔很慈祥呢)。不过大伯和父亲的性格缺点都很明显,大伯保守到最后近乎固执,家里俩儿子,家庭负担重。和大妈家庭矛盾也多,最后我大伯成了个不可救药的酒鬼……前年底,食道癌去世了。我父亲成也敢冒险,败也敢冒险,年轻时风头太盛,到了中年,也就不行了,此处不多讲。因为南迁第二代们的精彩比不上正在崛起的第三代。家族南迁第三代:二堂兄与我91年,二堂兄部队复原归来,当然,带着党员身份回来的(我大伯大妈很有身为农民的政治远见),而后进村委当了水电工二堂兄人生路线图非常简单,但是每一步都无比扎实:水电工-联防队员-治保主任-村主任-副书记-村书记-街道纪委书记(主管经济、招商、拆迁)兼某麻烦村村书记。从水电工,到街道实权副科级领导,二堂兄花了22年。现在还在往前迈那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村里外姓人的第三代,二堂兄的成长基本上给了村里本家本姓那些没出息的小伙子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当当当,下面是全篇最重要的部分:1987年暮春时节,我出生了,母亲家里书香门第。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中期,我过的是少爷日子。后来家道中落,我父亲起不来了,我开始成为家族里新的骄傲。家道中落后,父母亲别的不再有优势了,但是在人前依然骄傲,只凭一条,儿子念书考试就是让他们省心。1999年,小升初,290分,附近中学快班……2002年,中考,我进了本地最好的高中,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要命的是上了高中家里有电脑了(汗一个),现在我回头想想,16岁的时候,其实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退学,去电脑城学生意(那时候我和电脑城里很多老板都很熟,并且作为高中生,我的电脑硬件维护水平是很棒的);二,好好念书,高考进985……可惜,我两样都不想放,既放不下对电脑的痴迷,也放不下对成绩的追求,于是2005年,我以一个近乎耻辱的高考分数,流放西安四年。还好,这四年里我至少入了党,也还好,这四年里我把学校图书馆五楼的书看完了。2009年毕业季,我第一次公务员考试裸考失败,400:1的岗位,我26……而后村官考试得中。和二堂兄一样成了一名农村干部。好吧,至少吃上公家饭了,找工作没要家里操心。农村干部五年,考碗屡试不中,也灰心过,不过还是坚持等来了努力的回报。2014国考本地国税,综合成绩第一成功结束了自己的农村干部生涯,现在我的目标是5-7年给家族里添第二个副科级干部。农村干部五年收获也很多,虽然我不在本地,但是在我工作的乡镇,绝对已经算吃得开的小伙子了,去哪里都有几分薄面。这五年里,我结了婚,有了女儿,我和妻子凭自己的努力买了房,今年还买了车……我没有来自父辈的加成,我只有靠自己……其实纯以地域论,二堂兄和我算标准的苏南人了,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但是分析性格构成的话,二堂兄其实完美的继承了爷爷的品质,还是肯吃苦,敢冒险,在他缓慢的仕途里程里,这两样东西让他最终从农家子弟变成了基层领导。可以说,二堂兄是用家族第一代源自苏北的那些品质,获取成功。而我自己的性格,更纯粹地苏南一些,说智力因素也好,说头脑也好,我生就了学东西不费劲的天赋,这是母亲家族的遗传。我的曾外祖父是地方上的士绅,我的外祖父是旧社会的少掌柜,53年的党员,几十年老大队长风风雨雨没下去过,上过新闻联播。说简单点,就是苏南人脑子活的优点在我身上体现得很多很多。不过回顾自己高中以后的这十年,很多时候我是后悔的,那时候如果接受邀请去电脑城装机器,搞不好现在我也身价千万了;也或者那时候好好念书,继续之前的轨迹上985,那么也许我的仕途也不用这么坎坷,也许今天已经副科了。普通人家孩子,没有人生规划这么个东西,其实吃亏的。可以说,当年的年轻不懂事,让我高中之后近10年,都在追赶当时同样优秀的某些人的背影。还好,来自家族那不服输的冒险精神还在,几次三番,最终在国考上我把差距拉回来一截了。比比班里同学已经不差了,行了,继续努力吧。所以说唉,年轻人要是念书不费劲的话,这天赋真不该浪费了的…………………………以上是家族断代史,从苏北到苏南,三代人的努力。仅供分析不同地域人群性格特质时进行参考。如果简单回复下题主,我的答案是,把苏北人扔到苏南,把苏南人扔到苏北,苏南苏北还是今天这样,就是单纯的区位优势而已!PS:我的曾祖父当年在如皋当地也是小有头面的人物,手里打理着一个戏班子,我爷爷不肯继承父业才跑苏南来的……而不是逃难来的。再PS:从我爷爷再往上数三代,我家族还是苏南的,太平天国闹得凶,从常熟跑到江对面避难去的……据说家族祠堂在常熟呢。不过对于我们这种子孙辈而言,常熟的故土太过遥远了,我们只能看到爷爷那一辈,还有么,就是,我是常州人!我喜欢这座城市!再再PS:苏南苏北差距虽大,但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珠三角-粤西北差距大,而且,苏北的县市摆在全国范围内,经济体量还是靠前的
从北宋到晚清约一千年,苏北一直是黄河夺淮,水旱灾害多,农业很糟,江南的农业生产环境很稳定,所以苏南越来越好,工商业、文化、技术什么的都发展了起来,苏北为水所患,一直半死不活。。。建国之后,苏北大兴水利,农业是上来了,苏南却更进一步,放下农业,全力发展城市化,所以还是苏南更发达。。。说苏北穷是相对的,苏北如果自成一省,经济可排在全国前十,比其他地方还是强一些。苏北农业很厉害,江苏九成粮食产量在苏北,江苏地方小,人口多,靠苏北才实现粮食自给,很了不起。相比之下,浙江、广东、福建的粮食只能自给四成左右。
1.苏南苏北定义:以长江为界。建国后,苏北是一个行政区划,包括江苏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即盐城、南通、扬州、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泰州8个省辖市。 苏南同理,是江苏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市。2.题目所说问题是否成立?这里有2013年江苏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标红为苏南5城市:从图中可得,苏南5个市GDP总量为:从图中可得,苏南5个市GDP总量为:0.18+15.70+2927.09= 36 385.68亿元苏北8个市GDP总量为:8.89+5.82+6.28+6.91= 24 856.69亿元从GDP总量来说,苏南5个市GDP总量大于苏北8个市。苏南苏州、无锡和南京三市遥遥领先,但常州和镇江两市落后于苏北南通、徐州。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州、无锡、南京一路绝尘的原因是什么?以苏州为例。下为中国2013年十大GDP城市排行榜,苏州仅次于北上广深和天津,排名第六。这个城市,深藏功与名。苏州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仅次于上海。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0家落户苏州。下为部分落户苏州外资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占绝对数量:根据2008年数据,苏州市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 62.0 :36.4。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类似的昆山也可作为佐证,下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名录。制造业占绝对优势。4.苏州=上海的延伸。从地理上说,苏州紧邻上海,市区直线距离80公里。对面积狭小的上海来说,毫无疑问,扩张领土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而且,我们应该把昆山也看成上海的一部分。5.上海为什么成为上海?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并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是亚太地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东方巴黎”。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上海?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地理位置。如果让你做一道数学题:将货物寄存到日本、韩国、上海、北京、台湾、香港几个城市中的一个,使其到各个城市中转距离最小,运费最低,应选哪一个?毫无疑问是上海。上海对于西太平洋的区位就相当于武汉对于中国城市的区位优势:地理中心。注意看图,上海远东中心,中心中的中心有木有!!上海的地缘优势是一直存在的:不仅距日本、韩国、朝鲜、台湾、俄罗斯远东是等距离。而且上海还有新加坡所没有的优势,就是有二条大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贯通北京杭州和上海重庆。还有铁路、公路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地方。物流的中心一定是资金流的中心,资金流的中心一定是金融的中心,金融中心又一定会派生出商业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 地理中心,物流中心,这是上海之所以繁荣的最大原因。6.回到题目,苏南为什么成为苏南?马太效应,近上海者昌。通俗说就是,跟着大哥混,有肉吃。---------UpDate---------------------------------PS:个人认为若
用历史分析当前的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是方向性的偏离。原因在于,苏州无锡当前的经济主力是第二产业,也就是制造业。制造业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跟苏州无锡农业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基本无任何承接关系。而苏南大哥上海的区位优势是西方航海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之后才得以体现。在农业社会中国,上海无明显区位优势;直到西方海洋文明、商贸文明浸入之后,上海才强势崛起,成为东方巴黎。苏南城市发展最根本原因在于,上海作为区域地理中心,承接世界的产业转移,顺便带动周边城市融入全球制造金融体系,城市因此发迹。
-------------------7/18感想------------------------------------------------------------------苏南/苏北的差异,不仅在江苏省内,貌似在华东地区都是个热门的老话题,可能也引起了全国其它地区同学们的注意。几乎每个月、在每个和经济/地域沾点边的网络社区,都能看到有关这个话题的帖子,每次都能引起热烈的讨论。这个问题有关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有关过去/现在/将来,也有关自尊心,可见其复杂,所以每次都引起争论,每次都没有答案。我也不指望自己能说清这个话题。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人回答,忍不住随手写了几点;本来想抛砖引玉,看看大牛的观点,结果没想到自己的回答得到了这么多赞同,当真惭愧!我也看了其它知友的不同看法或者反对意见,这里说说我的几个基本观点:苏南/苏北的定义:本来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有按地理位置划分的(江南/江北),有按方言划分的(吴语/江淮方言),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苏锡常和他们的兄弟们),甚至最近还有提出苏北/苏中/苏南的划分方式,莫衷一是;苏南/苏北的差异是历史问题:这一点也许是我和其他回答者最大的观点差异。我认为苏南/苏北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这一点,相信有大量文献资料、民间习惯(童谣等)可以佐证。49年特别是78年以后,苏南/苏北的差异在缩小。而其他回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49年以后产生的,或者至少在78年以后变得更为严重。如果同意上面第2点,那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合理思路也许是:地理&农业&经济/政治/文化。因为在古代,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由它的地理条件所决定(比如,平原地区大河边),地理决定农业水平,农业水平决定经济/政治/文化。其它因素如手工业的发展、贸易等,都会受到农业发展的影响,然后才影响社会和历史。大运河的开挖、“苏湖熟、天下足”等等,都是对这个规律的证明。另外别忘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出现在苏杭地区(《三言二拍》嘉靖年间苏州吴江盛泽施复的例子,高中历史课本引用过)。我本来想顺着这个思路,整理苏南/苏北气候、土壤、农作物、耕种习惯差异的数据对比,但是这些研究远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我试图用数据/文献证明我的观点,如果没有,则保留不说(也许我的答案看起来不太连贯)。希望其他回答者至少同意这一点,并且同样在自己的回答中运用。------------------------------------------------------------------------------------------------应该有很复杂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原因,很粗浅的说几点我知道的:地理上,苏北地区位于中原地区边缘,淮河流域东部地区,历史上受战祸、洪涝灾害影响较大,黄河也多次发生天然的“夺淮入海”现象、人为的决堤,对当地的经济、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至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大迁徙,黄水全部夺淮入黄海,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在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上,黄河又泛滥达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坏。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上面是淮河流域图,江苏部分的南侧边界,基本上可以作为地理上苏北苏南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江淮官话和吴方言的大致分界线,南京曾经是吴方言的重镇,近代以来才逐渐受江淮官话控制。上面是淮河流域图,江苏部分的南侧边界,基本上可以作为地理上苏北苏南的分界线,也是历史上江淮官话和吴方言的大致分界线,南京曾经是吴方言的重镇,近代以来才逐渐受江淮官话控制。-------------------------------------------------------------------------------------政治/文化上,苏南地区相对教育更为发达,掌握的政治、文化资源相对也更多,随之反哺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同意把状元的数量作为衡量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的一个简单粗略的指标的话,这里有一些数据: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出从唐代以来以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状元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明清最为夸张),这也和历史上南方地区从唐代开始逐步开发的历史相符合的。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出从唐代以来以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状元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明清最为夸张),这也和历史上南方地区从唐代开始逐步开发的历史相符合的。再看苏南苏北在明代的数据。 先明确一下南直隶的定义:基本上南直隶等于现在的江浙沪+皖南,明代状元籍贯数据: 其中南直隶出现了22人,其中苏州府7 人+常州府4 人+松江府3 人=14 人 ,现在属于苏北的淮安府2 人(其中1人的祖籍为苏州府昆山)+扬州府1人=3人,差距非常明显。清代状元籍贯数据:
清代状元共112人,其中当时属江苏籍贯的49人,苏州府24人+常州府7人+太仓州5人+金山卫1人=37人。有人曾经评论,苏南地区之所以在清代出了这么多状元,除了读书的传统以外,当时朝廷对苏南地区读书人的安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说,这一点也许能证明当时读书人在政治上的巨大能量,这种实力反过来也会对当时苏南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这里可以提到著名的苏州园林,很多都是当时名臣巨贾的私宅,其间的金融、地产及带动的相关产业不能小觑,只是缺少相关数据分析。------------------------------------------------------------------------------------- 另外,历史上众多名臣能吏在苏南、浙北作出了很多贡献,包括白居易、苏东坡等等,以下几个人起的作用也不小:吴越王钱镠 唐末、五代时期所称“两浙十四州”,包括现在浙江全境和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七五八年,江南东道下属的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共有十四州,其中除去润州和常州,再加上福建的福州和临安县的安国衣锦军,共为一军十三州,号称“十四州”,便是钱镠创立的吴越国的大致范围。 ......由于钱镠在其晚年坚持保境安民政策,不参与军阀混战,而且对内统治相对廉洁清明,使得这一时期杭州的发展超越了中原地区的许多大城市,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后世一般对钱氏评价较高,认为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保障了民众安居乐业的局面。主要有:“时维五纪乱何如?史册闲观亦皱眉。是地却逢钱节度,民间无事看花嬉!”——北宋·赵抃“钱立国,置营田数千人于松江,辟土而耕,…民老死无他缠累,且完国归朝,不杀一人,则其功德大矣!”—— 明·朱国桢......目前在西湖南岸,建有钱王祠,供后人瞻仰钱王业绩。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俶向宋太宗主动献土,使当时繁荣富庶的两浙地区(现江浙沪地区)免遭兵祸,为此钱俶被封为淮海国王,得到丹书铁券,并留居开封。吴越钱氏遂成江南望族,后代著名者如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当代学者和政治家钱钟书、钱复、钱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正英等。范仲淹 北宋名相范仲淹出生在苏州(一说幼年随父母迁居苏州),出仕后,利用各种机会讲学、兴办书院、义学,包括在故乡苏州。据说,原来吴中地区(苏南)民间并不好学,范仲淹父子办学以后,吴中民风为之一变。(此处凭记忆,原文出处暂时找不到) 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目前苏州的景范中学据说就是范仲淹当时办的义庄。
综合下面论文的分析,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个:1.由于地域之间自然、地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江苏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早就存在;(历史原因)2.195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制度上的安排使苏南加快了城市工业化步伐,苏北地区,由于建国后水利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备,农业发展较快(这个为改革开放后苏南苏北的不同发展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苏南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得到发展。以市场为先导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苏南城乡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苏北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江苏南北的区域发展差距大幅度拉大。(苏南利用人才,地理优势发展乡镇工业,而苏北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这让苏南大大甩开了苏北。) 4.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2007年,苏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苏中、苏北的2.37倍,苏南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是苏北的6.29倍,苏南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是苏北的7.14倍。2007年,苏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苏北的2.85倍,进出口总额是苏北的32.5倍,其中出口是苏北的29.8倍。 (人民相对富裕,有自身的市场和创业的可能,区位优越,紧临上海,发展外贸和吸引外资更有优势)5.基础设施与跨江通道建设的滞后 (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苏北经济的发展,而苏南相对基础设施就比较完善,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6.苏北地区计划外生育现象比较严重,劳动者负担系数较高(超生现象比苏南多,影响了家庭的长期发展计划,苏南相对少超生,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可以拿出精力谋发展)7.苏北人口素质低,科技水平较低,人才短缺 (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历史观念的原因,苏南比较重视教育,相对的苏南人口素质高)8.省级区域调控政策的失误与不到位 (政府的规划和指导不到位,同时观念是重南轻北,有限资金用于南部发展,影响苏北的发展)最后结论是:苏北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仅有历史上战争创伤、水患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有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因素、区域政策因素、文化观念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还与一个时期江苏省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南轻北有关。 (两地的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必须要延历史的发展脉络,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形成全面的视角去分析,但是有主有次,要能抓住主要的原因。)江苏南北差距现状、原因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对策徐元明
远 内容提要:区域统筹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的苏北长期落后、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始终是江苏省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快苏北发展,不仅要借鉴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更要吸取苏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摄取和对环境破坏的深刻教训。苏北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
苏北发展模式
区域统筹发展就是要使区域发展形成地域分工明显、发挥特色优势、发展比较均衡、公共服务比较均等的格局。因此区域统筹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区域统筹发展始终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7年,苏北五市人口和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
52.84%,而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只有19.49 %和14.89%。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必然带来南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加快苏北发展步伐,缩小南北差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看到,苏北相对于苏南、苏中资源要丰富,而经济总量小,说明苏北发展的潜力也大。实现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江苏保增长、率先复苏的目标,苏北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区域差别发展的态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江苏努力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方针。1994年确立了“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思想,明确把“统筹区域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并实施南北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工程(1997)、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工程(1998)、启动“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1999)。进入新世纪后,针对新的区域发展态势,江苏省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方针,以因应形势的变化。但是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1、区域差别发展的态势 江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经历了一个经济加速增长与产业结构急剧变动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个由“相对较小—-持续扩大—-趋于缩小”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前的年,区域差异有所扩大,但并不十分突出。由于地域之间自然、地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江苏苏南、苏北的经济差距早就存在。新中国建立时的1949年,苏南、苏中、苏北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4:1.15:1,1952年为1.4:1.3:1,区域差异较小。195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制度上的安排使苏南加快了城市工业化步伐,苏北地区,由于建国后水利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备,农业发展较快。这段时期,江苏区域差异有所扩大,但并不十分突出。1978年,苏南、苏中、苏北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到257.61亿元、108.98亿元和118.37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7.4倍、4.8倍和5.32倍。1978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苏南、苏中、苏北比为2.95:1.43:1.00。苏北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导致苏北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略快于苏中,而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比苏中慢的情况。在年的20年中,苏南人口增长0.55倍,苏中人口增长0.52倍,而苏北人口增长0.89倍。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区域发展差距加速扩大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苏南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得到发展。以市场为先导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苏南城乡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苏北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江苏南北的区域发展差距大幅度拉大。年,苏南、苏中、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0.31%、18.21%和17.18%。苏南分别快于苏中和苏北4.63、5.62个百分点。1979年至1994年三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9.15%、17.51%和15.71%。苏南快于苏中和苏北,苏中快于苏北。 区域发展差距趋缓时期(年)。1990年代中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和苏南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2001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1.09%、8.7%、11%,苏南与苏北的增长速度相当,苏中速度慢于苏南、苏北。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6%、8.48%、10.08%。这一时期,苏北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趋于缩小。 区域差距再趋扩大()。“十五”期间,苏南、苏中、苏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4.6%、12.9%、12.5%。苏南快于苏中和苏北。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时期,苏北与苏南、苏中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所扩大。 2006年以来,江苏加大了对苏北的支持力度,苏北工业步伐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苏南和苏中。 2、区域差距现状 从2007年三大区域各项指标的比较,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仍然巨大。实行区域统筹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苏北地区人口、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44.85%、52.84%、56.45%以上,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不到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比不到15%。苏南人口、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31.68%、27.30%、20.47%,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例超过60%,达到62.3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比超过70%。3 特别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南北差距仍然较大。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2007年,苏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苏中、苏北的2.37倍,苏南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是苏北的6.29倍,苏南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是苏北的7.14倍。2007年,苏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苏北的2.85倍,进出口总额是苏北的32.5倍,其中出口是苏北的29.8倍。 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二、区域发展差距难于缩小的原因与制约因素 在长期的发展中,江苏省南北区域经济形成明显的差异,苏北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仅有历史上战争创伤、水患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有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基础因素、区域政策因素、文化观念因素、人口素质因素、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还与一个时期江苏省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重南轻北有关。 1、基础设施与跨江通道建设的滞后苏北及苏中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然而,直至上世纪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除徐州和连云港外,苏北其它地区长期没有铁路,公路交通网也极其稀疏,且除国道、省道外,其它道路的路面等级较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极大。近年来,随着全省交通建设重点向苏北转移,苏北地区交通有所改善,但与苏南地区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邮电、通信等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正是由于交通、通信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了苏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交往,也影响了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江苏区域差别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长江的阻隔。长江把江苏省分隔成江南、江北两大板块。这一江之隔,在农业社会、以水运为主的古代和近代,江南、江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突出。清代以前,江北的徐州、淮安、扬州是中国的经济繁华之地。但在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公路、铁路成为主要交通方式,长江便成为阻碍南北经济联系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近代以来上海市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工业、金融中心和港口交通枢纽,极大地带动了江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变化,与上海市的经济辐射分不开。而由于长江的阻隔,人口和国土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广大江北地区,没有充分地享受到上海市和江南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上世纪末,江苏境内只有1968年由国家投资建设了南京长江大桥。进入新世纪,才有5座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①。显然,跨江通道建设的滞后是江苏南北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1999年10月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日,南京长江二桥全线通车,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正式通车,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2、人口控制的南北差异 从人口负担看,多年来,苏南、苏中地区认真贯彻中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负担率较低,每个劳动力负担的人口较少,而苏北地区计划外生育现象比较严重,劳动者负担系数较高。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苏北的经济总量增长并不慢,特别是与苏中比较,许多年份苏北还高于苏中,但是,按人均计算,则苏北与苏南、苏中的差距扩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苏北的人口增长大大快于苏南和苏中。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的总人口分别为2329.5万人、1726.08万人、3298.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520.76、151.96、847.31万人,分别增长29%、10%、35%,苏北30年人口增长分别比苏南、苏中高出6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在1990年以来的17年中,苏中人口只增加25.77万人,增长2%,而苏北增加了390.61万人,增长13%。苏北人口的急剧增加抵消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据省统计局调查,1999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劳动力负担系数分明为1.39、1.41和1.51。人口负担率的不同,无疑对地区的贫富差异产生较大的影响,苏北地区较高的人口负担,是造成这一地区贫困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苏北人口素质低,科技水平较低,人才短缺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的方式,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苏北地区没有能够落实好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苏南地区低。今年我们对苏北地区某村167户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低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水平(1967年)②。农村教育落后,家庭收入较低且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在家庭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父母更倾向于让男孩上学,从而造成男女两性教育水平的差异。女性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人口比重达到69.75%,是男性的一倍多,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5.21%,是男性的一半。同时,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也低于2000年城镇女性劳动力平均上学年数(8.7年) 。与人口素质相对应的是科技水平较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经济的落后,使苏北劳动力的富余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现象同时存在。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4.8%,而科技人才总量只及苏南的三分之一,由于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条件,难以吸引人才,大量的人才流失到苏南等一些发达地区。本地通过高考等途径跳出“农门”的大专院校学生毕业后也大多不愿回乡,形成恶性循环。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口的整体素质还表现在人的观念上,表现在整个社会氛围中。苏北地区人的观念比苏南地区保守,而且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形成了一种“群体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墨守陈规、害怕风险。不求上进,不思开拓,于是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上面给政策,靠发达地区来支援,要银行给贷款,构成一种封闭内向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定势。人口素质还表现在地方干部的工作作风上,一些地方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政府实际行为与招商引资宗旨相悖,重招商引资,轻服务管理,机关办事过程中吃拿卡要等“权力寻租”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这种在产业承接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偏高,而政府的失信行为和市场经济的不健全更导致了制度成本的加大。 4、省级区域调控政策的失误与不到位
一是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往往优先于区域政策目标。江苏在工业化过程中,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主要考虑对GDP增长的贡献。为了寻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政府的产业政策目标往往优先于区域政策目标,从而使资源配置比较集中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上,把苏南模式扩大为放之全省而皆准的江苏模式,使苏北在仿效苏南经济发展模式时忽视自身条件盲目发展,连连失误。最典型的是上世纪80年代,苏北不顾自身条件,学习苏南,大办乡村集体工业,结果在80年代后期的国家国家宏观调控中全军覆没。再有90年代的全民招商引资,也是大伤元气。实践证明,苏北经济发展不能照搬苏南模式。 三是在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上,侧重于输血型的扶贫支持。为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江苏
省各级政府动用大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苏北落后地区的发展。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支持的方式主要是派驻扶贫工作队,财政转移支付、改善基础设施等等。而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的力度不够
② 江苏省统计局,生存与发展——江苏农民工现状与出路分析,。 ③ 同1。
诚然,长期以来,江苏范围之内,水南向来对水北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优势不是全方位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隋唐时期,拜大运河所赐,水北的扬州(即今扬州所在地。隋以前城址则与今日不重合)便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扬州是当时淮南道的首府,苏州是江南道(后有析置)的首府。这个江南道多大呢,南到泉州漳州,西到夜郎黔州,举凡今日的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及苏皖的水南部分均属于它,囊括了我们今天除巴蜀和部分两广之外的全部长江以南地区。而淮南道只有今江苏中部一块,外加安徽合肥安庆一块、湖北黄冈附近一块及河南信阳部分地区而已,连今天江苏的徐州都不含在内。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因为行政区划的特点是很能反映当地发展程度的。三国时的州,小小中原占十几个,蜀国名义上得天下三分之一却只领了区区一个益州,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已开发地区,区划就越细,越落后的地区划分得也就越粗犷,淮南道领先于江南道是显而易见的。今天也是这样,新疆面积接近17个江苏,西藏面积顶12个江苏,将它们的发展程度跟江苏比比,想必大家不难得出结果。当然苏州号称唐朝江南第一雄州且是唯一的雄州,是有一定货的,但那又怎样,乌鲁木齐和拉萨也是当地第一大城,跟东南能比吗?唐人号称「扬一益二」,那苏州就算再牛逼也不可能排在成都之前对吧,又怎能与作为老大的扬州媲美?当时上海还是个菜,苏州一直是上海崛起之前水南第一大都市,两个地区龙头之间的PK就是这结果,所以当时水南的人面对水北人尤其是扬州人不可能有任何优越感!作为整体的水北地区涌现(或曰流传至今)的故事可能不如水南那么绚烂,地区经济总量可能也不复可考、难于比较,但当时扬州远强于苏州的事实,跟如今苏州碾压扬州的现状一样是不可否认的。水南在改开之后勇于探索市场脉搏、勇于触碰政策底线的实干精神,无疑是水北望尘莫及的。所以改开之后,南北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说这么多,是因为看到某些知友说完如下段落后居然还能获得最高票。我认为苏南/苏北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这一点,相信有大量文献资料、民间习惯(童谣等)可以佐证。49年特别是78年以后,苏南/苏北的差异在缩小。而其他回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49年以后产生的,或者至少在78年以后变得更为严重。之前聪明睿智的知友在
中进行了精彩的分析,结论是当然有部分运气,但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伊利运河(Erie Canal)!同理,简单地说,只要大运河还是动脉,扬州就不可能沦落(哪怕经历战火也无碍)。水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铁路和海运的崛起,内河航运的式微。按时间顺序,具体讲,有六大影响因素使水北逐渐与水南拉开差距:1淮河水患(南宋至清末黄河夺淮700年,水旱频仍,使淮河流域较苏湖地区的农业优势大减)2明清战乱(扬州十日,东南丘墟,水北受害尤甚,拉开了苏湖反超的正式剧幕)3官商文人因素(我说的不是个别文人,而是成批登科为官的水南士人,他们影响力大)4海运地位的上升与上海的走运(水北无良港。这个因素是长期的,今天尤甚。)5对铁路运输的短视(清末盐商担心通火车后影响他们垄断大运河的利益而赶走津镇铁路)6改开后的坐贻良机(可以去了解一下两个「苏南模式」,一个是八十年代苏州乡镇企业遍地开花ノ模式,另一个是世纪之交苏州疯狂引进外资ノ模式,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新的苏南模式产生;相比之下,水北的南通、连云港与上海同时被共和国列入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然毫无活力,水北的经济环境相对糟糕,至今官吏仍吃多做少)当然水北命途多舛,水南也不是没点背过。太平天国一乱,苏州半世纪不能复元,从此水南经济中心转移上海至今。但江苏人吃饱撑着互黑娱乐一下也就罢了,外地人就省省吧,除少数地方外自己先吃饱再说,别被人拿明晃晃的数据打了脸。对那些爱凑热闹的伙计,我想问:难道最近镜子涨价了?
没见过长江南通段的人,肯定以为长江就那么点宽。南通=难通,苏南苏北相差很多的原因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说清,当时交通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前面有人提到苏南、苏北概念的出现是上海人先提出苏北人来抬高自己身价,我很认同这种说法。
本人土生土长金坛人,算是苏南的边远地区,在整个苏南而言,金坛基本就是最下最穷的,沿江高速建成之后才通高速,好像就是05年通车吧,才结束金坛不通高速的历史。金坛有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太平军屠城,城内七万不足三千,全境遗民不到三万,来填充这一人口空白的基本是江北遗民(本人额高祖就是江北移民)。在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还有超过半数的江北移民及其后代的小城里,居民实际上还是对江北人持近乎嫌弃的态度。这样的态度源自何处?很简单,穷。这种穷是长期以来的积困所造成的,穷的原因上面也有很多人都提到过,包括中原混战,运河废弃,黄淮泛滥等等,由此造成的最大的影响可能是教育因此落后。
唐代以后的重心南移,使得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是以江南为中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代甚至出现了南北榜案之后,首次定制按省份比例录取进士,可见当时南方文人势力已经崛起,历数宋元明清四代状元户籍,也是南方明显多于北方,在明清两代尤甚。到了近代,上海开埠,除了京津地区以外,江南地区是最先引进外国大学的地区,而且迅速在江南扎根。依托于上海的地理优势,教育的基础优势得以显现,历来一个国家开放的过程中,最先转变思想,迎接新文化的必定是上层的知识分子。民国时期,江南地区也是少有战乱,加上校长本身就是江南人士,也定都南京,故此在全国军阀割据的情况下,江南地区才能独树一帜发展起来。建国之后,全国情况貌似差不多,因为全国的政策几乎一样,在喀什的一斤全国粮票跟上海的一斤全国粮票价值是一样的,不同的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
一般来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修路的前提是有钱。这时候江南地区的优势再次显现,江南地区在水稻大面积种植之后一直是粮食高产区,有了余粮才有原始的资本积累,这也是苏南模式能够出现的一个基本条件之一。一个地区想要崛起,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成功迈进现代化之后想要保住胜利果实只有一个办法,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现在的江南地区,是全国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地区,除去京津之外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只有这样的地区,才能有实力结纳国外的高新产业,才有能力产生自己的民族企业。江南地区骨子里重商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后立刻复活,正是这样开明的态度,才让江南可以把握住这样的机遇。
不可否认,中国的近代史就看上海。江南地区最紧靠上海,自然成为最直接受益者,其中原因很多。除去地理因素之外,很多上海人祖籍就是江南地区的,富起来之后自然会对家乡进行照顾。
很多人认为江苏在发展的时候政策过于向苏南倾斜,我不否认这一事实。原因很简单,有两笔投资放在你面前,一个是种地的穷亲戚,一个是读书的亲戚,然后这个读书的亲戚还有一个富商好友,你会投资给谁?我只能说改革开放之后,如果江苏省把发展重点放在江北地区,即便是江南江北一碗水端平也是疯了,有钱不挣的都是傻子。而且当时虽是一江之隔,在江苏境内,过江的桥梁依旧只有南京长江大桥一座桥梁而已,货物不通,财源就不通,这是商品经济时代最简单的道理。
总结一下苏南比苏北富裕的原因:一、毗邻上海;二、政策倾斜;三、经济基础;四人文底蕴。
我住江苏沿海,历史上苏北区位优于苏南,东西有长江和淮河,南北有大运河,东面有黄海,苏北原是全国最大的盐产地,辐射长江淮河流域,历史上苏北严重依赖工商业,历史上更多的是苏南向苏北移民,直到近代才发生苏北向苏南移民,苏北衰落发生在近代,一是因为天平天国战争,一是盐不值钱了,不可能恢复历史地位,所以苏北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持续了一百多年,解放后,苏北才放弃盐业,改为农业,到上世纪90年代才完成,如今又加强工商业,苏北的长处是水运,弱点是公路和铁路还跟不上,苏北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了安徽、河南,造成4000万劳动力外流长江流域。
总是感觉这个问题有种 中华城市吧贴的感觉,怎么都闹到知乎上了…真心感觉这种问题真不该是自诩为精英的人士该回答的
要想富,先修路,见微知著,从交通规划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倾斜,来看看江苏的高铁网络规划:苏南苏北的路网密度一目了然,苏南密集成网,据说接下来实现县市通高铁,而苏北苏中几个市还在为第一条铁路而奔走。苏南苏北的路网密度一目了然,苏南密集成网,据说接下来实现县市通高铁,而苏北苏中几个市还在为第一条铁路而奔走。再来看看邻居山东省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吗?有明显的差别吗?还有安徽:各区域路网密度是不是比较均衡呢?各区域路网密度是不是比较均衡呢?政策倾斜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也就没什么奇怪的吧。
如果当年的京沪铁路和现在的京沪高铁都从苏北过境将大不一样!
历史上是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多。到了现代,特别是建国后的几十年,基本上是受政策影响多。苏北的资源在政策指导下,被源源不断的免费支援给苏南,加快了苏南经济的发展,而苏北不光错过了发展时机,还因此背负上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随着资源的枯竭和老国有企业职工的老龄化,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保障老国企的生存和老职工们的工作、生活、治病需要。起点和加速度都已经被拉低了,想像苏南一样发展,怎么可能呢?
提个次要原因,苏北的盐商当年怕影响大运河的生意,赶走了津浦铁路(原规划是沿着大运河的津镇铁路),也赶走了自己最后一次大发展的机遇。铁路在那个年代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长沙人努力争取了粤汉铁路,结果是南昌和长沙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社会文化真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举例而言,我舅舅去苏北开项目,工人工资3000一月,为了加快进程,要求周末加班半天发200。没人肯来------这几年,教育素质上来了,改观很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南地区有哪些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