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浅比吕美贤也个人资料,急需解答

2010 自然辨证法思考题汇总()一、选择题 1.1、德布罗意提出(C:物质波假说) ,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 A:量子假说 A:分叉 B:测不准原理 B:涨落 C:物质波假说 C:对称破缺 D:光量子假说 D:进化 1.2、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 B:涨落) ,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3、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
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和熵是互 补的,信息就是(A:负熵)。 A:负熵 A:不会变 A:不可逆 A:高速领域 A:蝴蝶效应 A:高速领域 A:无限自相嵌 A:经验 B:熵 B:会变快 B:分叉 B:宇观领域 B:内在随机性 B:宇观领域 B:标度无关 B:证实 C:序参量 C:会变慢 C:有序化 C:微观领域 C:混沌吸引子 C:微观领域 C:吸引子 C:可检验性 D:对称性 D:会停止 D:破缺 )的。 D:宏观领域 D:自相似性 D:宏观领域 D:分数维 D:主体际性 1.4、1916 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C:会变慢) ,光的路程要弯曲。 1.5、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 D:破缺) 。 1.6、由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C:微观领域1.7、混沌理论表明,只要确定性系统具有稍微复杂的非线性,就会在一定控制参数范围内产生出( B:内在随机性) 。 1.8、由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学科表征的科学革命是关于(D:宏观领域)的。 1.9、曼德布罗特在 0、1、2、3…维之外提出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 D:分数维)的概念,它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4.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C:可检验性 )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 5.1、原理定律型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其基本模式为:(1)相关的经验定律 L; “ (2)如果 H(设定的原理定律型假 L 说)为真,则( C:L 可被解释 A:L 不能被解释 A:演绎 A:类比 A:分析 )(3)所以,有理由认为 H 为真 ; C:L 可被解释 C:综合 C:综合 ) 。 D:演绎 B:相容的 C:类比 D:H 可被解释 D:类比 D:演绎 B:H 不能被解释 B:联想 B:归纳 B:归纳6.1、从特定的对象或领域推导到另一特定对象或领域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D:类比) 。 6.2、从个别或特殊推导到一般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B:归纳) 。 6.3、从一般推导到个别的推理形式、思维方法是( D:演绎7.1、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 的相容性关系来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新理论与牛顿力学是:( A:不相容的 A:证实 B:相容的 B:确证 ) D:量子力学推翻了牛顿力学 )了。 C:相对论推翻了牛顿力学 C:证伪 A:一定是盐 D:否证 ) 。 D:可能是糖 D:社会属性形成 D: “技术协会”7.2、如果一个假说的检验蕴涵与观察实验结果(实践结果)一致,则该假说被( A:证实7.3、 “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糖”和“这堆白色粒状物是盐”两个陈述,强热时,推出它们的检验蕴涵为颜色变黑的是糖,颜色不变的是 盐。根据判决性检验,强热后,它的颜色不变,所以它( A:一定是盐 A: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 A: “有形学院” 永恒的( C ) 。 A:科学精神 B:创新精神 C:批判精神 D:求真精神 13.3、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的( B ) 。 B:一定是糖 C:可能是盐11.1 技术价值归根结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 B:与自然发生相互关系 B: “专利制度” C:自然属性形成 C: “创新者网络” 13.1、科学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无形学院” ,技术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 C ) 13.2、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其中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 A:社会建制 A:专利权 创新网络。 A:创新中心 二、填空:B:社会体制化 B:先进性C:社会运行 C:价值D:社会发展 C ) 。 D:社会效益13.4、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性, 注重科学发现的优先权; 技术的评价标准是经济性, 注重技术发明的经济效益与 ( 14.1 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B:新体制 B:新体制) ,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 C:战略产业 D:制高点 )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 自然科学 )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 辩证法 义自然观的( 形而上学 )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 自然哲学 )特别是( 义 )的自然观。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 辩证唯物主4.1、 科学概念 ) 原理 ) 定律 ) 论证 )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 ( ( ( 8.1、科学累积发展的图景是:归纳使科学理论得到论证和(确证) 。得到高度确证的理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很难被(否证) ,它们或 者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或者合并到更一般的理论之中。 8.2、从累积的观点看,科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导致科学的(进步) 。第一种情况是,某个理论在原来的范围内继续得 到确证后,其适用范围(得到扩展) 。第二种情况是,若干个得到确证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包容) 。这两种情况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旧理论没有被抛弃) ,而是被归化入更全面的理论之中。 8.3、否证原则不仅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而且还是推进知识增长的重手段。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 、 、 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没有否定就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科学知识的增长。 、 , 9.1、科学研究与开发为核心,它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 9.2、科学活动的核心是 ( 科学发现 ),技术活动的核心是 (技术发明 ),而工程活动的核心是( 工程建造 ) 。 9.3、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括( 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 “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 。 职业化 ) 。在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中(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是最基本的成员。 13.1、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 范 ( 从无到有并不断完善 ) 的过程。 13.3、科学技术体制化的主要标志是 (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的产生与形成,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协调科学 技术业和其他事业同步发展。 13.4、学术职位承认是有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望承认则是无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望的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用 ( 知名度 )来反 映。 14.1、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的新形势下,为抢占高技术这个制高点,必 须(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14.2、 专利制度是技术社会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技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 它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权益及其有序( 扩散和转化) 的 保障。 15.1、无论是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还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值得注意的是, (科技兴国)主旋律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15.2、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纷纷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施( 科教兴国 ) 与 (可 持续发展)的战略。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 ( 社会建制 ) 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三、简答题 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及其地位和研究对象。 一、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 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 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2、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 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 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客体、主体和中介三个方面。客体是自然,是 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是人,人是积极地变革这一关系的主动方面,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的实践者。中介是科学技术,主 体(人)要认识和改造客体(自然),必须借助中介(科学技术),只有借助这一中介,人才能成为高于动物的主体。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来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三个方面,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三、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就是: 1、 (客体)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2、 (主体)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3、 (中介)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法。 因此,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一章思考题: 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答: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 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随着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了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16 世纪、17 世纪哥白尼革命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从哲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将自然研究从神学中 解救了出来。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 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为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 19 世纪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辨正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从而为辨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 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1)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2)17、18 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19 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答: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这些材料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 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 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的这种飞跃,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 展。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 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二)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天地演化的研究: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2)地质“渐变论” (1) ; 2、 物理学的进展: 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创立了经典物理学: 第一次大综合创立经典力学、 第二次大综合创立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能 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统计物理学) 、第三次大综合创立经典电磁学 3、化学上的成就: (1)尿素的人工合成; (2)元素周期律 4、生物学的飞跃: (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为了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 (2)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 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材P38) 4、简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 质性的元素,还以哲学的语言、理性思维的方式表达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虽然有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它将整个自然 界看做是由物质元素在宇由中逐渐形成的,并且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试图从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事物的根 源,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 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 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P40)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 (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8)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 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 ,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第二章思考题 *3、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2、相对论;3、量子力学;4、分子生物学;5、现代系统科学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从近代科学诞生到十九世纪末,近代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之后,两朵乌云(第一朵乌云: “以太漂移”实验 的“零”结果(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维恩、瑞利) )和三大发现(电子、X 射线、放射线) 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辩证自然观真正取代机械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科学 基础。 2、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是对高速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现代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理 论基础之一。 1905 年爱因斯坦创建的狭义相对论,从相对性原量、光速不变原理和空间与时间均匀性出发,导出了同时性的相对性、尺缩钟慢 效应、质增效应、质能关系式等重要结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运动之间、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统一性。 1916 年爱因斯坦创建的广义相对论,以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出发,推断出在引力场中,时钟要变慢,光的路程要变曲,指 出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揭示了 空间、时间与物质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 3、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对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它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的运动规律,是现代物理学的又一重要 基础理论。量子力学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如原子技术的开发、激光的问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建立等,无一不以量子 理论为前提。同时,量子力学也对人们的哲学世界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并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分子生物学 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关于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它将生物学 的实验研究水平,推进到了大分子层次,并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阐明了生物界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DNA 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表明现代生命科学已发展到足以改造人类自身、改变人的自然本性的程度。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人化 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分子生物学向人们呈现了一幅将人的力量也包含其中的更为现实的自然图景。 5、系统科学 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 第一次定义了“系统”为“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提出了“整 体不可分性”的“机体论”和“整体论”原则,使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孤立的部分转向系统整体及其规律的研究。 如果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看作是主要研究系统存在的规律的话,那么,60 年代以后出现的系统理论则侧重于研究系统发展 和演化的规律。正是这种研究,引导我们在研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演化的过程中,开始注意传统科学关于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简单 的”这一信念的内在局限性,并从而使“探索复杂性”成为现当代科学的突出主题。 *5、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条件。 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信息(指令)的情况下,其内部各子系统(要素)默契配合,自发地协调一致地按照一定的规律 运动(或排列)的过程。 组织与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组织过程。组织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从无联系的状态,排除了 许多别的可能联系方式,只取某一种或几种联系方式的过程。比如,把混乱的人群排成队,也是一种组织过程,这个过程的意义无非 是原来每个人都可任意处在空间各点,而一旦排起了队,可取位置的可能性就比原来大大地缩小了。 因此,所谓组织过程是事物之间联系的可能性空间从大变小的过程。或者说是从混乱无序发展到有秩序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 的过程。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这样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现象普遍地存在于天体的、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各 类系统之中。 第三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大飞跃。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又受到来自人类的极大影响,人类已成了一种可以改变 自然界演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的产生过程也是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 今天的人类,之所以能区别于猿和其他动物,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自觉的能动性劳动。 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当使用制造的工具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的时候才有的。真正的劳动 及“准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这是因为劳动促进了人的器官功能的分工、语言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劳动具有社 会性。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 ,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自然生产力是 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在人类加强自已的能动性,从被动走向主动去迫使自然界适应于人类自身的同时,也就开始造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有时 这种不和谐在局部甚至十分严重。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0 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1) “生态危机”的概念 所谓“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 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 自然界不断失去平衡,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人类虽不会立即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毁灭,但是,人类现有的发 展方式却已变得岌岌可危。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人口激增:人口问题是引发其他问题的基本因素。人口问题反映了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 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在资源方面,人类目前消耗的能源和其他物质资源绝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 “资源危机” ,主要表现在非再 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如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消 失、垃圾泛滥、矿物等资源问题尤为突出。 ③环境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臭氧洞) 、和温室效应。 Ⅰ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部放出来的氮氧化 物,都可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加速金属、石料、涂层等风化,降低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还会造成湖 泊、河流酸化,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酸雨引起的环境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大脑,引起早老性痴呆症。 Ⅱ臭氧层耗损,臭氧层的含量只有大气质量的 1/10,但它好比地球的“保护伞” ,过滤了太阳 99%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灵 万物。但科学探测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 。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在使 用挥发剂、冷冻剂、清毒剂、起泡剂、灭火剂等化学制品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烃类物质(尤其是氟里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 氧的减少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射入地面,使人类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增加,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4、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哪三个“实现” ? 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三个“实现” :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①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②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③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它确认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把有利于生态资源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①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当承担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②代内公平,它要求在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第四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对“科学”一词有若干种解释,每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给科学下的定 义为世人所公认,由于科学本身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要给科学下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人们是靠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得到知识的,如果所得到的知识能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它就是真知。因 此,准确掌握科学这个概念的实质,主要的是加深对“事实”和“规律”的认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0 世纪初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由很多学科门类交织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已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 成学科,学科又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也即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 规律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科学活动进入国家规模以来,人们已把科学称为“大科学” ,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 ,即科学成为一项国家事业,从而使企业 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近年来,随着网络全球化,使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之间实现合作, 科学成为一项国际事业或产业,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科学事业列入“第四产业” 。 2、马克思把科学看做“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 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在社会总体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认识世界,是 科学的认识功能;在物质文明方面:改造世界,是科学的生产功能。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哪两条途径? 1、 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其逻辑形式 是单称命题(单称陈述) 。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实质性的、不断重复着的 关系的认识。科学定律以观察和实验结果为基础,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逻辑形式是全称命题。 2、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一般有两条途径: (1)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经验定律。它反映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拥有真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验内容,例如, 开 普勒行星三定律。 (2) 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理论定律。不是直接源于经验概括;不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理论定律反映着客体更深刻的本质, 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它们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 第五章思考题 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当新发现得事 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 科 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经验定律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概括。概括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是追求普遍性认识的方法。经验定律型假说的概括 通常以经验概括(偶适概括)开始,完成于与演绎方式结合的定律概括。其中包括数理统计方法在概括中的应用。 理论型假说形成的主要方法是溯因和猜想。溯因是由结果回溯原因,是“把表面的可以看见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运动”的过 程。这些“内部的物质运动”并不是由现象所直接提供的,而是猜测出来的,所以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 P110 4、试述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并举例说明之(P110 。 P110) 答: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 第二,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 第四,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 第五,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例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例 2: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牛顿理论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进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 例 3: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自由落体佯谬;麦克斯韦佯谬;光度佯谬;引力佯谬。 例 4: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天文学中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地质学中的渐变论与灾变论 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与突变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论。 第六章思考题 2、试述创造性思维过程。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当它对科学 认识的形成做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 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的思想模型的方法。创造性思维是解决从经验上升为理论 的关键。 实证的科学哲学家总结概括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出:从经验(个别)上升到理论(一般) &没有逻辑通道&,其基本途径是直 觉、灵感与想像力等。创造性思维主要就是由形象思维和模型化推理而激发的,表现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张力。人工智能的研究 加深了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 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4、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也是人类基本最常见的两种思维形态。抽象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运用概念可以进行判断推理,运用意象也能进行判断和推理。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各自有所侧重的关键环节使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 它们是实现这个飞跃的基本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 抽象思维的过程是在概念及其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及其联想(想象)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两种思维的协同作用,有益于全面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谓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 象的思维活动或引起的联想、猜想。 例如: 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 曾用优美的想象描述了太阳系的运行图景,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 ”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就曾设想,如果我以速度 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象是在 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正是这个想象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萌芽。 第七章思考题 1、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答: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称之为理性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是指科学理论是否合乎逻辑它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简单性评价。 1、相容性评价 相容性评价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也就是通过与相关理论的比较,评价该理论是 否与相关理论相违背。如果被评价的理论与相关理论(科学上已确立的理论)一致,则是相容的,反之则不相容。 相容性评价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相容的情况:逻辑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相容的。 (2)不相容的情况: ①新理论包含有错误。例如:有科学家发现β衰变中出现能量“亏损”的现象,于是提出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质疑。 ②旧理论包含有错误。例如: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建立,表明与之不相容的公认理论的被抛弃。 2、自洽性评价 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本身是否自相矛盾。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冲突。 伽利略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理论”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推翻亚里士多德关的 这个理论。 (1)处于退化阶段的科学理论:例如燃素说的非自洽性。 (2)处于进化阶段的科学理论:例如化学元素周期律的非自洽性。 3、简单性评价 简单性评价就是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否简单。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应具有最大的简单性,即该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最少。 逻辑简单性之所以对科学理论起评价作用,主要是因为逻辑简单性的理论在科学认识中有以下作用: (1)它包含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因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如广义相对论比狭义相对论更为简单,但它包含更大的普遍 性和信息量。 (2)它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否证性。 波普尔认为,两个假设中较简单的解释含有较多的经验内容,因此更容易被证伪。 可以把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分别表述如下: (1)理论的普遍性:例如“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比分别列举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火星围绕太阳运转、木 星围绕太阳运转等等” ,在逻辑上简单得多。 (2)看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定是否足够的少:例如哥白尼理论就比托勒密理论简单行多。 (3)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例如通常假定线性函数比二次函数简 单,圆比椭圆简单。2、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之。 答: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 在假说的实验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推论与实验对照的三种情况: (1)推论和已知的经验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 (2)推论和未知的现象相符合,这种证实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例如: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3)推论和未知现象不相符合,这就是假说被否证。 一、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 1、对应规则 科学理论的结构来在语言形式方面,可按从经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分为四个层次。这些层次的语言中最基本的是术语。 有的是观察术语,有的是理论术语,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使它们之间相互对应起来,这种操作就是对应规则。例如:对 “电荷”这 个术语的认识 2、检验蕴涵 经验命题大多是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两类。相应单称命题蕴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 检验蕴涵。检验蕴涵的前提是全称陈述。比如,我们由“外面正在下雨”得出“如果你走到外面,你将会弄湿自己”的检验蕴涵,其 实里面包含着“淋雨会湿衣服”的全称陈述在其中。 二、确证 确证在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确证实际上就是新观察到的证据对理论的支持。一般说来,证据支持理论包括四个 方面,这就是证据的数量、种类、精确和创造性。 ①证据的数量 一般来说,在没有不利于理论命题的证据或者说没有发现与理论命题相反的证据的情况下,与检验蕴涵相符的观察证据越多,该 理论命题的确证程度就越高。例如: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 ②证据的种类 证据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理论的支持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在没有不利证据的情况下,一个理论拥有的有利证据种类越多,该 理论被确证的程度就越高。例如:拉塞姆对元素周期表中惰性元素的补充。 ③证据的精确度 精确的检验蕴涵的验证,会给受检理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大大增加理论的确证程度。 例如:门捷列夫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改了 当时所知道的铍、钛、铀等元素的原子量。 ④证据的创造性 创造性的检验蕴涵的被证实,往往是科学史上的革命性事件,对于新颖的理论的接受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性的检验蕴涵出自创造 性的理论。一般来说,创造性的理论与背景理论是相悖的,所以很新颖。例如:麦克斯韦理论 三、否证 否证用的是演绎法,它是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假必然要传递到前提上。只要发现与全称陈述相矛盾的事例,就可否定该全称陈 述。也就是说:我们不论看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证实“凡天鹅皆白”的理论,但只要看到一只黑天鹅就可否证它。 否证检验是排 除一些不必要的假说,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步接近于真实情况的有效途径。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塞麦尔维斯对于 19 世纪产褥 热的原因的认识。 否证与确证是检验科学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科学理论的发展。否证是从反面检验科学理论的方法和 手段,同时也是从反面论证和表达某些理论命题的方式。 四、判决性检验 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已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其中的一个理论而不利于另一个理论,就是说这些证据不 足以决定两个理论的孰是孰非。这种况下,我们就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 相应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例如:光学史上的波动说和微粒说。 五、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 (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 (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就是说,观察渗透着理论、动机和经验,而这一切均是可谬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 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摒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 相抵触的理论。当哥白尼的理论与对于金星的观测发生矛盾时的情况恰恰就是如此。科学史上这种用理论纠正观察的错误的事例屡见 不鲜。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 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企图通过有限数目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某种科学理论或普遍原理不可能,要明确地证伪它同样也不可 能。因为人们总是可以通过指责诸如实验结果、所预设的条件或其他辅助性假说的方法,来保护该受检理论,使其免遭证伪的可能性。 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 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 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 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理论的失败。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我们在前文已知, 关于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两个判决性检验,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这与这两个检验的历史背景有关。 此外, 科学家的教育背景、个人心理因素和个性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到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 比如,在科学理论表述的可视化 方面,有的习惯于采用图表,有的习惯于采用符号等等。科学家在申请科学基金的时候会采取一些修辞学手段表达其采用的理论的恰 当性,在正式投寄学术论文之前会以预印本的形式在小圈子内进行必要的的社会协商。这一切,都会作为社会因素而影响到科学理论 的评价与检验。 第八章思考题 3、科学的进步有哪两方面的标志?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方面的标志: 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增加理论的可否证度,就是增加了一个被理论否证的可能性,增加了该理论的经验内容。经验 内容的增加就是知识的增多,而知识的增多就是陈述的内容为真的可能性的减小。 另一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高度可否证的理论如果得到不断的确证,那就使我们的知识经受住了否证的考验。所以说,可 否证度是科学理论潜在的进步标准,确证度是科学理论的实际进步标准。 P175 4、试述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P175 。 P175) 答: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库恩主张应当尊重历史,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据此,他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 这个模式认为,科学认识 活动是由科学共同体进行的,在科学发展的社会史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前范式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假说相互竞争,但没有一种 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确认;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在范式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时期,常规研究是不断开拓与加深范式的内涵, 为新观念、新理论的突破奠定基础;科学革命时期,出现了与范式所预期的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当调整范式不能解决反常的问题时 便出现科学危机,这时候原有的范式受到质疑,科学革命时期从此开始。因此,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 →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 环往复的过程。 第九章思考题 1、试述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答: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 “为什么” ,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 “怎么做” 。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 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2、试述三种技术结构及其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答:一、技术的结构: 按照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应地可以将其分为经验形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知识形技术结构。 (1)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经验技能 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2)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 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3)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且以技术知识为主 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 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模式就是从单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向双向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和实体型技术结构)和 三相技术结构(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逐步强化的过程。 三种技术结构并存将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4、简述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创建人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要素可以概括为: (1)经验形态,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主要是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的技术要素。 各种技术活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独立性与相关性、互补性与主导性、自稳性与变异性等特点。 (P190) 第十章思考题 1、试述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程序。 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 。它和解决任何其他的问 题一样,都要经过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或方案、实现解法以及验证等各个阶段。这些阶段可以具体化为:课题规划、创造性构 思与设计、试验与实施三个环节,从整体上构成技术开发的基本过程和立体框架。 2、什么是原理推演法?试举例说明之。 所谓原理推演,是指由基础科学中的普遍规律向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特殊规律的推演。即是从科学发现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 理出发,推演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特殊规律,形成技术原理。 原理推演法的大致过程是:由基础科学给出的基本原理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理性思维加工,得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概念 或原理,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构思,最后导致技术原理的形成。因此,从科学原理演绎出新技术的基本构思就成为一种普 遍的方法。常常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导致新技术的诞生和生产上的运用。 例如: 1831 年发现电机原理,1882 年生产出发电机 1862 年发现内燃机原理,1876 年生产出内燃机 1925 年发现雷达原理,1935 年制造出雷达 1928 年发现青霉素,1943 年生产出青霉素 1938 年发现核裂变,1945 年造出原子弹 1948 年发现半导体,1954 年生产出半导体收音机 3、什么是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Delphi)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其作法是,在对所要预测的问题征得专家的意见之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 再匿名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集中,再反馈,直至得到稳定的意见。从而获得有一定科学性、权威性的判断。它是一种利 用函询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直观法(主要依靠经验、知识、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的典型代表。 过程:匿名征求专家意见――归纳、统计――匿名反馈――归纳、统计……,若干轮后,停止。 4、什么是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trend projection)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找出一系列历史数据的趋势线并外推于将来做中长期预测。 应用趋势外推法时,是以下面两个假设为前提的: 第一,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所研究的对象是按某种规律发展的,其趋势线可近似地看成比较规则的光滑曲线或直线。 第二,原来的发展趋势在要求预测的期间内无转折型变化。 各种外推法大多可以把统计数据规则化为直线或某种曲线,其中指数曲线和 S 曲线很有意义。S 曲线又称生长曲线,它反映了技 术进步、产品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就一项具体的技术成果来看,就存在这种可称之为“生命周期”的技术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表明,每一项技术在时间序列 上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平面座标图上表现为一种 S 形曲线的趋势。例如火车发明以来,火车车速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就是 S 形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把各种不同的相关技术看作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还可以看出它们按时间序列的更替情况。 S 形趋势曲线对 于技术发展的科学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第十一章答案 3、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 关于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断。马克思不仅强调了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 而 且还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异化问题,指出了技术对工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恩格斯就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也进行了阐述, 他还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2、技术的社会形成 关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作用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1)一种观点如&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技术自主论&等主要强调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主张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技术专家将 成为未来社会的管理者甚至主宰者,从而使未来社会可能成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技术社会&。 (2)另一种观点如&社会决定论&、&社会制约论&特别是&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等则强调社会对技术的影响,主张大多数技术 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 的社会建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对技术的影响、国家政府对技术的干预、观念文化对技术的潜在作用等。 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作用主要借助于规划、政策和管理等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技术” 。它丰富了技术的社会属 性,其宗旨在于通过健全与完善社会的结构、体制和制度来保障技术的可持续。总之,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 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马克思、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和作 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只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 第十二章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1、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实施与实现科 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即实施与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途径。 2、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它的主体是科研人员,它的结果是样品、样机等,它 主要追求先进性目标。 ②技术创新则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它主要是指把技术发明应用于经济而产生的产品、工艺、 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家及其所属人员,其结果主要是新产品、新工艺等,它主要追求效益性目标。 ③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通常存在“滞后期” 。 3、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 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②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的技术经济活动。包括渐进技术创新和基本技术创新。 ③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 标。 2、试述创新的过程与机制。结合自己专业或科研来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 1、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策, 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 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 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2、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 ①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 ②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 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3、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一般分为哪 6 大技术领域?它们在高技术中的地位如何? 1、所谓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的新兴技术群。 对“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①从经济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应用先进和复杂的方法和工艺制造产品的技术,它表现出高增长率、高研究开发费用、高 附加值和劳动密集等特征。 ②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根据基础科学研究而创造出的新的技术。 ③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高技术理解为体现社会最新价值目标和最新生活方式的新技术。 2、现在对高技术一般认为可分为 6 大技术领 域,12 项标志技术: (1)信息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先导,其标志技术是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 (2)生物技术――被认为是 21 世纪技术的核心,其标志技术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3)新材料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基础,其标志技术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超导材料: (4)新能源技术――被认为是高技术的支柱,其标志技术是核聚变能和太阳能; (5)海洋技术――这是 21 世纪技术的向内拓展,其标志是深海挖掘和海水谈化; (6)空间技术――这是 21 世纪技术的外向延伸,其标志技术是航天飞机和永久太空站。 5、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哪些机制? 所谓高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 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为保证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良好的机制: (1)市场创新机制: 可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①首创型市场创新是指率先推出新产品、采用新的广告宣传形式和促销方式、推出新的销售服务方式等。 ②改创型市场创新是指对自己原来的市场创新模式进行改革,并吸收其他同类的市场创新模式,将它们加以综合,形成新型的市 场创新模式。 ③仿创型市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如中小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状况,模仿前两种类型的市场创新模式,形成自己的市场创新 模式(如合资或合作经营、技术或商标转让等)。 (2)研究与开发机制: 在我国:一方面有国有大型企业的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大部分研发机构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中,这两方面 需要紧密相结合。 (3)风险投资机制: ①要考虑风险投资金的来源; ②要对风险投资金实施科学管理。 (4)官、产、学合作机制 由于高技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属于 国家层次的高技术产业和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高技术产业,都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 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我国相 继制定了《专利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税收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 (6)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 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 技术入股机制;股票期权机制;还可辅以实行税收机制等。 第十三章思考题 6、什么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并简述其任务和主要形式。 1、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 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科学学派和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的两种主要形式。 科研人员组成了许多松散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柔性弹性研究网络等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团体,人们统称它为“无形学院” 。例如: 意 大利 “山猫学会” ;德国 “卢茨咖啡馆” ;奥林匹亚科学院;日本科学家“混沌会” ;英国剑桥“三一中心”和“卡文迪什实验室”等。 2、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 “创新者网络” 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创新者网络”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 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第十四章思考题 1、试述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的体系结构变迁。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开始汇流聚合,成为一种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转化 为生产力的基本过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进入 20 世纪:科学与技术直接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出现了科学、技术 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事关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的事业。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随着高技术的崛起及其产业化,科学技术成为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以 “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业 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产业。各个国家纷纷制定高技术战略发展计划,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有效的研发(R&D)投入以及研发投入强 度(R&D/GDP)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关键。 3、试述科学中心转移理论的汤浅现象。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 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现象被称作汤浅现象。 1、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在西方处于落后的中世纪”黑暗时代“时, 我国正是唐宋盛世, 如”三大发明“, ”丝绸之路“等等都产生在这个时代。 , 科学技术中心开始由东方转移到意大利,中心城市为佛罗伦萨、威尼斯、帕多瓦。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是欧洲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先导,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场科学革命,使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科学 实验时代,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和伽利略。 2、英国:蒸汽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中心城市为伦敦。 1687 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成为英国科学革命进化的顶峰。完成科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18 世纪 60 年代, 以英国的凯伊发明的飞梭为导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3、法国:化学革命 ,科学技术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中心城市巴黎。 法国几乎与英国同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但是法国总体上是工业化的后来居上。对法国来说,英国是榜样,又是挑战,更是机会。 飞梭、瓦特蒸汽机等传到法国。 1772 年,化学家拉瓦锡创立了氧化燃烧理论,完成了划时代的化学革命。1791 年,法国颁布了第一 部专利法。大革命后,法国的科学家转向实用性、技术性,卡诺关于热机、热力学研究,是这一时期最出色的物理学工作。 4、德国:化工技术革命 ,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到德国,中心城市为柏林。 1830 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大批学者留学英国,学成回国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以李比希 为首的科学家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霍夫曼在柏林大学建立 了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进行染料、香料、医药合成的广泛研究,超过了英国。合成染料工业带来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 制 , 药工业(阿斯匹林) 、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迅速开成几十亿马克产值的煤化学工业,占世界首位。很多天然制品被化学制品取代, 人类进入“化学合成时代”,人工制品的新世界。 德国著名电学工程师西门子(W.Simens,)于 1867 年发明的自馈式发电机大大提高了发电机的功率。西门子电机在电 力技术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技术中的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科研走在生产前面,这个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在德国工业发展史上得到充分体现,德国用 40 多年时间,完成了英国 100 多年的 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5、美国:电力技术革命 1920,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到美国,中心城市为新英格兰、加利福尼亚。 就在英国发动产业革命的时候,大批英国失业工人来到美国,,欧洲革命失败后,又有大批法国人、德国人、奥地利人、 以及意大利人、俄罗斯人移居美国,他们把欧洲的科学技术带到美国。南此战争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德实现工业化 的经验,做了以下工作: (1)重视农业,工业和农业紧密联系,发展一批先导产业:国会通过专利法、发明轧棉机、19 世纪初制造出第一台收割机 (2)重视信息利用:富兰克林 “费城实验”,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大规模生产 DTD。 (3)技术创新,走创新之路:福特发展起来的汽车流水生产线、爱迪生创办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 (4)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后来居上: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了电话;爱迪生发明电灯。 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道路,1882 年,爱迪生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完成了第二 次技术革命。 (5)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业化进入历史新阶段: 美国机械工业取得领先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无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这一创举,为美国领先完成专业化、单一产 品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为实现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拉开序幕。现代管理科学诞生于美国的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之中。美国的汽 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发展促使石油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化学工业超过了德国。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动力滑翔机试飞成功。 (6)解决生产文明和生活文明 如果说英国、德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还只是解决生产文明问题,那么美国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就不只是解决生文明(钢铁、化工 和电力技术) ,还发展了生活文明(汽车、无线电和航空工业技术) 。于是,美国名符其实地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第十五章思考题 1、试述 20 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是生产力革命,18 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 “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这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高科技产业群的兴起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 世纪的科学、技术、产业 与社会发展之间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 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直接后果,而社会革命则是它的深化和发展。20 世纪,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这四股革命力量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汹涌澎湃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特别 是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和迅猛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十六章思考题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哪些特点? 根据当代发展观的转变,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 第二,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 第三,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虽然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开 发和使用,也使发展付出沉重代价。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则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 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而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 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正确选择。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汇总2003―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浅贤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