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性格分析结语性格的调研报告

孙悟空的性格特征_百度知道
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关键词 :西游记 孙悟空 叛逆 追求自由 抱打不平 疾恶如仇内容摘要: 孙悟空是《西游记》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二是护卫唐僧到西天取经,集中体现他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前后两个阶段性格基本统一。本文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中心人物多层次性恪特征进行论述。《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并非是作者凭空捏造出来的。这本书扑朔迷离的内容下,隐藏着对深刻的社会问题的抨击。吴承恩生活的明代,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生活糜烂,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整个社会的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西游记》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撞击而成的产物。书中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和人世间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在本质上是如出一辙的,只是同样的草包套用了不同的皮囊。替玉皇大帝擒拿孙悟空的如来佛之流,也不过是封建帝王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一群帮凶。作者特意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正义勇敢的形象,意在和这群神仙魔怪形成强烈的反差。孙悟空是一个藐视权威、敢于造反的斗士,是一位能上天入地、降龙伏虎的英雄。而且不乏人情味。作者赋予孙悟空无穷的胆量和本领,使其对这些神魔构成极大威胁。在孙悟空的眼中,统治者的宝座并不是铜浇铁铸,千年不倒的。在他看来,“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他遵从的不是君臣之礼,尊卑有别。而是正义当头,勇者为王。因此敢于无所畏忌地挑衅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反动”口号;敢于揭穿众神庄严外表下掩藏的懦弱无能的本质。孙悟空生在景色优美,处处莺歌燕舞、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在这里,充满了平等和友爱,可以“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这里是人间的福地,是孙悟空眼中避开剥削、没有压迫,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乐土,是惟一能够远离一切污浊和喧嚣的净土。神仙佛祖居住的天宫,是一个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等级森严的统治机构。唐僧师徒西行途中所经过的国度,虽地域风情各不相同,但都妖魔横行,弱肉强食,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随处可见。有的国王为了从妖道那里求得长生不老,不惜残害僧侣。比丘国的国王竟然残忍到要吃掉1111个幼童的心肝。甚至唐僧心驰神往的西天“极乐世界”,也并非如他想象的那样一派宁静祥和,至善至美。而惟有孙悟空居住的花果山水帘洞天,“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孙悟空在取经途中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天界、人间乃至西天也存在的种种丑恶黑暗的现象,更觉花果山的可爱与可贵,对花果山的同类许诺:“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同样,猪八戒虽然从威风凛凛的天蓬元帅,降为一个丑陋不堪的猪身,但是细想起来,猪八戒并不朝思暮想地怀念在天上做天神的逍遥时光,他最留恋的却是在凡间高老庄快乐幸福的生活。可见那个所谓的天国和人间相比,实际上是一个冷冰冰、毫无人情可言的名利场。《西游记》这部作品,实现了现实与神话的完美统一。吴承恩写孙悟空,妙就妙在让他具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通,但也并非所向披靡、无所不能。唐僧一行要过火焰山,孙悟空设计取来铁扇公主的宝扇,却又被假扮成猪八戒的牛魔王骗了回去,他有火眼金睛,但偶尔也会判断错误。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将自己变成了一座小庙,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变得非常逼真,但惟有身后那条猴子尾巴无法处置,只得将它变成一根旗杆,竖在了小庙的后头。但是旗杆从来都应该是立在前面的,正是这条尾巴让二郎神识破了孙悟空的计谋。如此一来,孙悟空的形象便给了读者更多的真实感。《西游记》堪称是古典小说中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著。在世界范围内,《西游记》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等多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英国大百科全书称《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因此,《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多层次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不畏自然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他具有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的英雄本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但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且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敢于斗争、有胆、有才、有识。取经路上,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且也是为民除害,他要铲除一切妖魔怪,荡尽黑暗他“志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抱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第四十四回)具有很强的救世精神,所以他与妖魔的斗争是正义的。他有胆、有才、有识、也是源于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比如:在比丘国,孙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个小儿的心肝煎药,而他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他三借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经过高老庆,他不由分说地把除妖之事包揽下来,而且说什么:“你的造化,我有营生…….这正是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第十八回)在祭赛国,孙悟空从万圣公主手中骗到了舍利子和九叶橹ィ?钭搅肆?藕凸?鳎?菇鹕剿掠种丶?脊馔虻溃?廊??不指戳送?盏南楹桶材??杉??镂蚩丈ǖ囱?Ч砉郑?唤鍪俏?吮;ぬ粕?魈烊【??彩俏?癯?Γ?庵殖?糠鋈酰?Т虿黄降木俣?皇怯⑿勐穑?/SPAN&二、 追求自由,反对神权,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归于佛门并不意味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已的独立人格,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始终保持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气馁,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返求民主的精神,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正体现了他的 叛逆性和妥协性的性格特点。孙悟空对自由的追求是从最根本的自然生命开始的,他天生地养,无父无母、一开始就在精神上超越了宗法制和社会对人的种种限制和约束。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他出世后,就在这仙山福地里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的本性使孙悟空在传统束缚面前显得桀骜不驯。如《西游记》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则是复杂的,但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孙悟空追求自由反对神权.一是,灵霄宝殿,等级森严;玉帝昏瞶,仙卿庸碌。他们只知君君臣臣,打恭作揖,只会侈谈仁义,玩弄骗术;却不识贤能,不会用人。诏召孙悟空而官封弼马温,已属大材小用;旨谕自幼以桃裹腹的齐天大圣而让其去看守蟠桃园,更属天下奇闻。信手摘些尝尝鲜,又何足为怪?自是与入园偷盗不同。二是,孙悟空作为地上妖仙,从不以为自己比谁低贱,四海龙王也只是他的“邻居”;作为齐天大圣,从不以为自己比谁高贵,河汉群神也都是他的“朋友”。天不拘兮地不羁的自由自在生活,成了他的人生乐园。正是这种恍若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观念,决定了他在等级秩序面前目无尊卑而又不我知,显得格外心高气傲而又任情任性。因此,当他一旦感到身受屈辱或压迫,“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便成为他对付天宫等级秩序的总办法。这种狂傲美,本质上是属于新世纪的曙晗。而作为孙悟空的自由平等观念发展的结果,却是使他被如来佛设计压在五行山下,完全失去了自由。这就是说,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并不是由于他对物质上的贪求,而是由于玉帝“不会用人”造成的结果,而是由于他那恍若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观念发展的必然。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神佛的态度是揶揄,而对孙悟空的态度则是欣赏。照我看来,把孙悟空闹乱天宫的原因是写成由于恋物盗物而触犯了天条,还是写成由于对天条抱不平之恨而任性驱物,实际上它是对人物灵魂善恶的真写照,也是区分宗教故事中的恶魔与神话故事中的反叛英雄两种性灵的试金石。这是不可不作辨析的重要问题。阎王殿里他强行勾掉生死簿上猴属之类,更使他“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为真正的自由人。因此、在他眼中上至皇帝,下至农夫都不自由的。他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于是,作为既存秩序与权威象征的神佛总是力图束缚他,而孙悟空则不断反抗这种束缚,最具象征意味的是紧箍儿。对唐僧,他举棒就要打,对观音也厉声斥责:“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儿害我!”“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共我戴在头上受苦?”(第十五回)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孙悟空又对唐僧道:“师傅,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不成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儿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苣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第一百回)孙悟空受朱紫国王的敦请去救金圣娘娘,妖怪讥讽他是替朱紫国为奴,他骂道:“我受朱紫 请之礼,又蒙他称呼管待之恩,我老孙比那王位还高千倍。他敬之如父母,事之如神明,你怎么说出“为奴”二字!(第七十一回)可见,他不甘愿认臣仆自居,还要维护自已高傲的人格独立性体现了作者对旧的人格理想的批判和对新忍气吞声人格理想的追求,实则是批判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唐僧是封建知识分子和虔诚佛教徒的复合体形象,在取经的路上却表演现为百妩一能,一听说有妖怪,亿就吓得战战兢兢,坐不稳马鞍,取经遇到困难,他除了乞哀苦怜,就只会笑。唐僧与孙悟空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孙悟空表现的具积极的、乐观的、正因如此,他每一场的战斗都会全身心投入、积极作战并且战无不胜。所以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战无胜佛”。如孙悟空护卫唐僧去西天取经,从猢猴到斗战胜佛,可以说是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典范,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团队合作。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团队合作,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即使神通广大如孙悟空,也无法独自完成取经大任,然而,我们却能够通过建立人际互赖关系,通过别人的帮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团队而言,伙伴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相互协作至关重要,无论是力量型的人,完美型的人,活泼型的人还是和平型的人,都可以任凭自已的性格魅力,来赢得团队伙伴的支持。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最终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三、 孙悟空的性格是动物的本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的机灵、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与人的好名好胜,好戴高帽的自尊性格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特征。孙悟空他具有动物与人的属性,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出他的动物性,好动、说他是猴,他的外形是孤扮面凹脸尖嘴,两腮无肉,罗圈腿,拐子步,活脱脱的一副猴子相,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借宿时,王老者形容他是“拐子脸、别颏腮、窝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鬼”。在宝林寺,僧官一见他就说:“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第三十六回)尽管他能七十二变,都改变不了他的动物自然属性,一是猴子尾巴,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庙宇,尾巴只得变得旗杆立在后面,结果被二郎神识破;二是猴子的红屁股,(第四十三回)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孙悟空娈做小妖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孙悟空走到厨房,在灶底摸一把,将两屁股擦黑。八戒看见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一会,弄做个黑屁股来了。”尽管如此,妖怪还是从中看出了破绽;三是猴子的本能,孙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自挠腮,眉开眼笑,思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他是人,人的喜怒哀乐,好名好胜,好戴高帽等心理状态,勇于斗争反抗等社会特点他到一概具全。并且他“一生受不得气”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异想天开地去追究求一种“超升”的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更加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于是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这都完全具备了人的心理,如打白骨精后,唐僧执意要驱赶孙悟空,孙悟空一片忠心不被理解。在无可挽回时他坚持向唐僧行礼拜别。唐僧不受,他就拔毫毛又变出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还特意叮嘱沙僧:“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当他忍气吞声回到花果山时,小说写道:大圣在那半空里看,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法。“(第二十七回)这种心潮起伏的描写还有很多,另外他的好名好胜,好戴高帽,孙悟空两次反下天界都与此有关,头一次他初登仙界,被封为弼马温,开始还勤勉尽职、后来得知这是个“未入流”的卑贱官职,感到受了极大的愚弄和侮辱,推倒公案,打出天门。第二次,王母娘娘设蟠桃大会,宴请各路神仙做了齐天大圣的孙悟空自视甚高,以为可以当“席尊”没想到幡桃会上根本没有他的位置,一气之下,搅乱了幡桃会,又跑回了花果山。当天兵天将奉命来围剿时,不满才变成了反抗。喊出了“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激烈口号。盘丝洞蜘蛛精在濯垢泉洗浴,我想:“我若打它呵,只消把棍的往池中一搅,打便打死了他,只是低了我老孙的名头,常言道“好男不跟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他不肯打,于是惹出不少麻烦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的本性,孙悟空又是神,他战无不胜,都是凭借“降龙伏虎踢天弄井”的手段:七十二段的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和手中用的那根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这些神通广大的本领。天宫无法闹妖怪无法除。所以他是猴人,神三者合一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悟空的这些性格特征反映了被压迫者勇于反抗的造反精神和劳动人民要解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因此,这个形象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总之,我们认为,要全面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就要全视角、多层面地理解这个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从作者所处时代来认识,亦要从民族文化和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来研究。由以上论证不难看出,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事功型的斗士形象;其形象的基本内核,便是为造福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时代变革,人类正在日新月异地进步,惟有孙悟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将永远启迪和激励着当代及后世的人们!参考文献:1、《西游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2、胡峰主编的《上下五千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曹炳建: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4、谭邦和《明清小说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5、曹炳建 《孙悟空形象的深层意蕴与新民族精神》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6、《孙悟空是个好员工》7、陈功伟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性格特征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愤世嫉俗,嫉恶如仇,敢做敢当.
还有善良,重情义。
重情重义 知恩图报 大无畏 不畏神权 敢于追求平等 聪明 一点就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前言  《西游记》是篇很独特的作品,大家都是对它百看不厌。这篇作品中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也从各个角度刻画了孙悟空,唐僧,八戒,观音这些人物的形象。我反复看了所有版本的电视剧,也读了其原著,感到这书的魅力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于是就突发灵感要找找人物成长的线索,竟然被我发现了不少,于是就拿来和大家共同欣赏一下。第一个要分析的就是孙悟空了。  孙悟空的性格成长  孙悟空的人生大概分为两个阶段:被压五行山前,天不怕地不怕,跟了唐僧后虽然武功法力没有减少,却明显不及当年的神勇了。这里面当然是有原因的,以前是闹革命,后来是保人命哪个难度大呢?显然要保护好那个师父难度大。  唐僧有以下特点: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总是主动献身(在妖怪眼里唐僧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主动送上门的)的。会念紧箍咒。如果让如来佛保护他估计也要头疼吧。除了唐僧的原因外,还有一些限制悟空的东西:  首先,孙悟空在取经队伍里不是一把手,干什么都要请示;其次,当妖怪抓了唐僧后,孙悟空必须尽快把他救出来(慢了就被吃了);第三 很多妖怪有靠山,他们有持无恐,我随便和你较量你也不敢杀我;第四,可爱的二师兄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后来不敢了)。  以上原因使这个自信的美猴王在西天路上倍受折磨,面对这么多困难,我们的孙悟空表现怎么样呢??非常厉害。最终,不但到达了西天取得真经,自己得正果,而且丰富了人脉和战斗经验。要取得这样的胜利,光靠七十二变,筋斗云和金箍帮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动脑筋和成熟稳健的性格。而性格的养成是曲折漫长的,下面就以原著为基础,来寻找悟空成长之路。  悟空的出身  神话小说中人物的级别和出身的关系很大的,在古代民间对于非凡人物总是要给一个非常不凡的出身,越是非凡的人物出身越是希奇。详细看看孙悟空的出身,非常不得了。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从原文来看,孙悟空从四大部洲形成后就开始孕育的,当然孕育他的不是人或猴子而是天和地。作者将他定位为天地之子,与西游记中的各位顶级角色:如来,太上老君,玉帝,相比,孙悟空的出身比玉帝要低微,而与如来和老君不相上下。而悟空的师父—唐僧的前身是如来座下弟子,自然比孙悟空低微。  从文中对那块石头的描写来看,孙悟空是天生仙体,在变成猴子之前就已经是仙了,只是缺少神仙的各种法术而已。大家都知道,人的智商和成长能力高于动物,而神话中的神仙是比人高级的,其智商和成长能力在人之上,天生仙体的孙悟空为后来的各种不凡能力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体现孙悟空智力能力超群的场景就是第一回和第二回中猴王学艺。  猴王性格形成—猴王学艺  原著中, 孙悟空无忧无虑的过了很长时间“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突然想到要突破死亡的限制,于是开始了学艺之路。在学艺之前,猴王所见到的,学到的无非是猴群中存在的各种能力,知识。当然由于他是只特殊的猴子(猴王,活的时间长)所以,在学艺之前,他的思想境界已经远高于普通猴子了。普通猴子的一生有什么内容呢?吃,睡,玩,交配。对于一个活了三百年以上的猴子来说,这些乐趣他已经无所谓了。吴承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给了孙悟空的仙体,没有让孙悟空直接跳出各种人性(猴性),而是在各种经历,磨难中让孙悟空得到磨练最后得正果。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之所以没有猪八戒和唐僧那么多的欲望,是因为他已经充分享受过并看透了这些,对这些普通欲望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作为一个不平凡的角色,他有了第一次顿悟:追求长生。这也说明作者是把孙悟空当成具有普通人性的角色来描写的,虽然他活了很长时间,但他不满足,他要与天地同寿!这多象某些古代帝王啊!猴王说干就干,于是海外寻师,一去又是好多年。猴王在找到师父前都有那些经历呢?他一共游历了两大部洲。  先说南部洲。  原文:  (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筏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挖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上左“齿”右“可”,下“女”】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在这段时间里,猴王见到是世俗名利之徒,听到的是人间悲喜之事,也难怪,南部洲就是影射当时的中国。这段经历对孙悟空也是很有用的,他了解了“人”这种生物,同时也学会了人之间交往的各种规则。孙悟空在南部洲呆了近10年,在这十年中,他的行为举止应该逐渐由猴向人靠近了,那么他是喜欢猴群还是喜欢人群呢?当然是人群,其实这个时候孙悟空正由内向外发生一个变化,就是他的基本性情已经形成了。孙悟空在后面的篇章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充分说明他受南部洲的影响很大。  作者安排孙悟空在这里停留了这么长时间,正是让大家理解孙悟空在后面篇章里的表现不是没有原因的。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这些难道不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心理动机吗?  再说西部洲  孙悟空没有沉沦在南部洲的人间繁华里,也没有和那里的人一起生活,他的志向很坚定所以他要离开那里。  (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偏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山顶上观看。果是好山:)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在这里有个樵夫,孙悟空认为他是神仙,很可能是因为这樵夫所说的话与他原来所熟悉的那些言论格调有很大不同。对于南部洲那些人,悟空认为他们成不了神仙,这说明他对人品高低有了自己的看法。后面的对话很有意思: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如果不是猴王两个字提醒,谁会认为这是原来的猴子说的话呢?分明是一个有涵养有抱负的大好青年。这个时候孙悟空已完成了猴到人的转变,除了某些幼年养成的习惯外,他与人无异。  后面的情节大家都知道,猴王终于得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资本—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长生口诀。在学艺过程中,有几个疑点:  1、 菩提祖师为什么把筋斗云只教给了孙悟空  2、 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而且不让他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师承。  3、 菩提祖师是哪派人物?  疑点一:筋斗云为什么只让孙悟空学了。  统观整个西游记,会七十二变的人有好几个(二郎 牛魔王),会长生口诀的人很多,但筋斗云却是悟空独有的绝学。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哪个更厉害呢?是筋斗云,有了这个本领能保证悟空在任何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不过能跑,打的过就能抓到对方(当然后面的大鹏精技高一酬)。菩提祖师为什么没教其他人只教给了孙悟空呢?我想主要原因是 ,这个法术普通体质的人是学不会的,只有象孙悟空这样的天生仙体才能学会。所谓因材施教,有些本领即使想教也要有合适的人才,孙悟空是学筋斗云的唯一人选。
  疑点二:菩提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且不准他透露自己的师承。  这个问题分开讲,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大凡要把某个人赶出自己的地盘不外乎几个因素:这个人是自己的敌人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个人是个不稳定因素,影响自己的团队;这个人的个性是早晚要走的,早走更好;赶走这个人让他去做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那么菩提赶走孙悟空是哪个因素呢?我想应该是第二和第三个因素。菩提和孙悟空相处了十年,他对孙悟空的个性十分了解。这猴子虽然尊敬师长能与各位学员友好相处,但喜欢卖弄本领,以炫耀为乐,看不惯的事情便断然出手。更重要的是,孙悟空内心是永不满足的!以孙悟空的体质和智慧,是可以学会所有本领的,到那个时候,永不知足的悟空还会听这个师傅的话吗?以他的个性肯定会让菩提难以收拾。那么菩提以后不教孙悟空本领就能让孙悟空留下吗?答案是不能,孙悟空发现师傅一直不再教自己的话,他肯定会走的,原因是悟空虽然没父母,但有自己的领地:花果山。孙悟空是早晚要走的。  菩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弟子透露师承。一般师傅们都以自己的得意弟子为荣,悟空是菩提的得意弟子,但菩提不让悟空把这个关系讲出去,是什么原因呢?可以肯定的是,离开菩提的弟子很多,假设他只对悟空提出了这个要求的话,是不是很奇怪的呢?如果他对所有弟子都有这个要求,那只能说明菩提从事的是地下勾当,不为仙界所允许,这显然不是了。真实原因是,菩提对悟空的品德修行没自信,怕他将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菩提为什么对这个徒弟的品德修行没自信呢?因为这个徒弟与其他徒弟不同。  菩提的其他弟子在入门前都是受到正常教育的,他们回到人类社会,如果干出不光彩的事情是不会说出自己的师傅的,因为那样会败坏师傅的名声。反过来,如果做了很多善行(这个可能性最大)倒会讲出来,给师傅脸上增光。  再看孙悟空,他从小在猴群中长大,没有谁来管教他,他所懂的就是强者为尊,弱者为奴,。且孙悟空学艺成功后已经具备了以下条件:上无父母 下无子女(或者有无数但他不在乎) 道德观念淡薄
雄心勃勃永不知足 长生不老(最少他自己这样认为吧)一身通天的本领 。无论是谁,只要具备了以上条件,他就时刻想让大家知道:我什么都不怕,我想当老大!!当孙悟空这个不安分的神仙具备了这些条件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很自然了。他会怎么追求价值呢?暴力!  能力大道德素养低的猴子离开了他这个师傅,象一头猛兽离开了训兽员。能干出什么事情呢?孙悟空的能力能让他轻易就突破任何拘束,这样的人到社会上绝对是个定时炸弹。所以,珍惜名声的菩提不准猴子说出自己。  疑点三:菩提是哪派人物  近些年来对于菩提祖师的身份众说纷纭,吴闲云大师提出了菩提祖师就是如来的言论最有代表性,不过这是由取经阴谋论推导出来的,西天取经是不是阴谋?这个先不提,菩提祖师是哪派人物倒是有明确答案:道教人物。  猴王来到三星洞前遇到了一个童子,这童子是什么摸样呢?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取自《西游记》第一回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个童子是有头发的。而且“仙童”这种称呼多用于道教中的一些少年修道者。菩提的童子是道童,菩提本人是道教无疑。  菩提是道教中非常博学的人物,所知所会无所不包,这从他的讲道内容可以看出来。  (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取自《西游记》第二回  这里面的三家当然指的是:道 佛 儒三家。可见菩提祖师是个道教中的通才。  当孙悟空离开三星洞的时候,开始还是很惆怅的,毕竟从出生到现在只有菩提给了他父爱,而他的那些师兄弟也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离开了他们悟空是有些不舍的,但在离花果山越来越近的时候,他的心情逐渐好了起来。也许孙悟空内心还以为自己是个猴子,但是他的能力早已超越了动物,超越了人,超越了普通的神仙。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用各种战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有机会他就要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因为这正是真正的人性!用自己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未完待续
  要火,留名。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