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购买一套编制打羽毛球瘦哪里网的穿线机工具,谢谢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RD(Radiation辐射)穿线法------探讨一种对拍框变形控制与甜区优化效果最好的穿线法
RD(Radiation辐射)穿线法
&&&&&& ------探讨一种对拍框变形控制与甜区优化效果最好的穿线法
在此文之前,我在2011年四月刊的专题上曾经介绍过一篇《SO(甜区优化)穿线法》(后简称SO法),当时从穿软框圆头拍的特殊操作中得到启示,通过改变穿线的先后次序与增减磅数的方法,提出一个,先从甜区位置开始穿线,区域应力预留优化甜区,视夹拍情况增减磅数控制球拍形变,最终形成了SO理论。
后面一年多的时间,本人一直把SO法当成自己默认的穿线法并推荐给身边的人,直到有一天有一个读者发邮件过来提出一个问题:“竖线从中间往拍框两边双向分拉(即左一条右一条依次操作的穿法,后简称双拉)的做法那么重要,为什么横线不能也一样双拉?”。
穿线的理论有很多伪命题,我已经习惯了视而不见,这个问题在此之前我也会这么认为。竖线必须双拉是因为拍框左右是对称的,双拉可以保证左右两区的性能实现对等,而拍框上下却并非严格对称,而且对于正常的击球来说,上下两区性能又不要求对等,上半区的性能要求略高于下半区,换句话说,双拉的必要与否,取决于对称这一前提,无对称不双拉。
但后面总觉得,解读“横线双拉”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对称这一几何外观上面是不大够的,因为双拉除了实现对称平衡外,另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应力平均分散”。道理好像提水,两手各提10斤水,比单手提20斤,要来得轻松。
在实际操作中,单向顺拉(即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等单方向操作,后简称单拉)会让应力单边堆积,冲破球拍最高承受范围的概率会变高,而双拉让应力往两边平均分散,穿线过程球拍会更加安全。道理好像,你一次连着打两场球,你很容易累倒,但两场分开两次打,再怎么折腾你都撑得下来一样,挑战极限以不影响健康与安全性能为前提为妙。
我还记得多年前,济南的woven前辈,跟我提起过,横线双拉是有效控制球拍穿线形变的一个做法,可惜后面没有看到他更进一步的理论补充,而这个想法后面马上淹没在网络水帖当中,我也是在思考网友提起的问题时,才联想到他以前的这个尝试。而后又想起青岛的“红衣主教”网友,曾经说过自己保留的“看家本领”就是可以把已经开裂的球拍当完好的球拍一样穿28磅,又绝对安全。种种信息表明,穿线不用靠碰运气,主动的形变控制是有办法的,横线双拉实现的应力“双向分散化”与“甜区集中化”也许就是一直未被穿线届开发的优点。
于是我便自己亲手操作了横线双拉一段时间,慢慢也体会到了这种穿法更多的好处,也把其相对于单拉而言,操作繁琐的缺点慢慢克服,形成了本文要探讨的“RD(Radiation辐射)穿线法”(后简称RD法),个人认为,RD法比SO法更进一步,能同时做到更有效的“控制变形”与“优化甜区”。
一直以来,穿线的共识有扁平化理解的倾向,体现在以下两点:
1,单向的穿线次序:人们认为竖线必须双拉,而横线就没那么讲究了,穿线次序只研究从上往下(top down)还是从下往上(bottom up)。
2,单一的增减方案:如从上到下(top down)穿线,很多人只有一个做法“横线第三条加一磅,第四条再加一磅,到倒数第四条减一磅再穿完”。
简而言之,当前国内的穿线技术有“一种穿法走天下”的怪圈,相当一部分穿线师的技术提升与职业操守上的意识仍未觉醒,每次拉线都像驴拉磨一样图把线拉完即可,缺乏钻研的想法。这种情况,如果有一种穿线法,并不复杂,又能有效减少穿断球拍的概率,明显减轻球拍变形的幅度,又能让甜区的性能得到优化,我想是会更受欢迎的。
2010年4月刊中,我曾经写过《激辩:穿线,从上以下还是从下到上好?》,现在回想起来,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都是在单拉的范围里面讨论,个人认为这最终仅是一个穿线习惯的问题,并没有明显的好与坏。个人的穿线教训,从上到下,穿断过球拍,“一朝被蛇咬”后,换成从下到上,仍然也穿断球拍,这下“十年怕井绳”了,看到别人送过来的球拍,旧一点的都担心不已,但逃避不是办法,后面想起woven与红衣主教的做法,再结合类似张人穿线法与SO法,后两种穿线法其实已经实现了小范围双拉的思路,我逐步跳出了单拉的思维局限,用双拉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体验到了质的变化。从现实上看,使用RD法到现在,在我的穿线量比以前更高的情况下,断拍量却降到了零,事实上,内裂的球拍都可以按这种穿线法照常穿线,更别说只是旧一点的未裂球拍。欣喜之余,不敢独享,利用专题版块,来做探讨与进一步的完善。
弄清楚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后,我们开始进入RD法的实际操作的正题,我会通过图片来展示一下RD穿线法的关键环节,RD与SO法都脱胎于传统的四结双拉,所以一模一样的内容就不再重复占用版面,取而代之的是穿插一些重要的TIPS,如标准的穿线起始方法,使用线夹的小窍门等常识,这些知识比较基础,同时因为会重复使用,掌握好也可以获得更高的穿线效能。
===============
1,穿线开始时,特别对竖线横线都要从中间开始的RD法,起始钳是重要的工具。然而起始钳的用途不仅仅在于实现标准逐条穿线,还可以节省穿线时间与读取掉磅幅度。
&& & & &&我曾经就穿线的起始方式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如下:
有效投票中,有一半的人有使用起始钳的习惯,这是一个好现象,对于双拉的穿法,起始钳可以实现标准并快捷的逐条穿线,相比较下,其他工具如要达到标准逐条,则需要单条多次重复收紧,浪费时间之余,也不一定能达到精准的效果,另一个微妙的好处是,可以从起始钳的细微位移中读取整体穿线的掉磅幅度,以参考是否需要重拉,或做其他补磅措施,事先发现并消除掉磅。
&1,对于不熟悉使用起始钳的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建议在线上面做下中心点标记,以免穿线的过程中拉偏,出现一边线太长,另一边线太短不够打结的情况。
只要这个标记的中心点不离开得太远,就不用担心线左右长短不一的情况,熟悉了之后,就可以不再浪费时间在这些辅助的处理上。(此步骤只针对节约型穿线,如果是10M长的单包装球线的话,竖线量足8拍身长,中心点跑偏很多也没有关系。)
2,下钳后,标记的中心区域要记得回到原来的位置。
&3,接下来就可以穿第一条竖线,从拍框下面的方向开始,示范磅数24磅
使用起始钳小TIPS:穿线的其中一个原则是:“金属工具不能与碳素主体做直接的接触”,碳素球拍是主人,金属工具是仆人,仆人以服务主人为原则,不能影响主人。所以使用起始钳,还要搭配一块牛皮,让钳子与球拍隔离开。
牛皮可以防止起始钳与球拍“打架”,比如下图这种情况,如果不小心碰到起始钳,线的拉力会让起始钳往球拍的方向击打拍框,严重的情况下会在拍框上面留下“伤痕”,此时如果有牛皮的话,则可避免。就算没有遇到这种意外的情况,牛皮也可以保护球拍的漆层,避免高磅的情况下,因为漆层受到的压强太大而产生变形。牛皮因为耐用,同时厚度与弹性也非常适合,成为做隔绝物的最佳材料,如果找不到牛皮的话,其实其他材料也可替代,如剪一段好一点厚一点的手胶材料,最简单仅一块硬纸板也可以,只是这些都没有牛皮那么好用与耐用。
牛皮的特写:
1,来自皮夹的边角料,牛皮应该来源非常丰富,稍微动下脑筋就能弄到。
2,来自皮腰带,从中间一刀剪开后,分成两个使用,上面已经留下起始钳的印记。
3,牛皮的穿边剪个口子,即能嵌住拍线,又能让拍线通过。
4,&穿第二条竖线
5,“三线移钳”:依次穿完第三条竖线后,准备移除起始钳。
移除起始钳的三个标准步骤:
注意步骤①拉起始钳的延长线后,钳子会有一个细微的位移过程,如下图:
&这个位移值的大与小,表现了穿线过程中整体磅数流失的情况,这是由线本身弹性疲劳与线夹固线回弹,或线夹滑线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掉磅现象,不可忽视,从一开始穿线就必须有所了解。如上图所示的情况为正常范围,如果产生了大于1cm左右的位移(不包括牛皮的厚度),就需要回查:1,线夹是不是没夹紧而产生了跑线的情况?;2,是不是选择了特细线,同时穿了明显高于推荐值的磅数?3,起始钳是不是咬合力不够而产生了跑线的情况?&这些环节事先排查,可有效的把掉磅现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里面。
6,“左三右三”:移除起始钳后,开始穿右边的三条竖线。
&穿线手法TIPS:通过推线,俗称的“按摩球线”,达到一个手动预拉的效果,减少穿线过程中的掉磅现象。推线对于使用恒动机头的电脑穿线机来说比较方便,如果用的是弹簧卡锁等非恒动机头的机械穿线机,记得在卡锁未打开之前推线,卡锁打开机头静止后,就绝对不要再对线做任何处理了,避免主动制造掉磅现象。拉线的时候推线操作几下,也可以模仿出球线击球受力的效果,穿完线后掉磅现象是不可逆的,控制掉磅只能在穿线过程中执行,而推线可以把先天存在的掉磅现象消灭一部分在穿线过程中,这样到了真正的使用过程,便可享受更多的弹性性能。我们的口号是:“好手感,不掉磅”“让我们把掉磅现象推灭在穿线过程中”。
&线夹使用TIPS: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把L型固定线夹上下推来推去比较费时费力,尤其是不够高级的穿线机轨道顺滑性一般都不好,为此有些穿线师甚至会放弃逐条穿线,改成隔条穿线。其实我也同样觉得麻烦,但“逐条穿线”这个重要的穿线准则是“穿线师的良心”或者“穿线操作的底线”,绝不能放弃,权衡了原则性与便利性,我个人选择了拍框下面用线夹,拍框上面用飞夹,“分而治之”的做法,这样即不用频繁推动座夹,也可实现标准的逐条穿线,仅供参考。
7,其他步骤直至打结,与传统的穿线方法一致,略过不述。
======================================
二,RD法的精髓,横线双拉的五大优点:
“安全”:在最安全的区域里面加磅操作,这里有最稳定的力学支撑结构;
“预留”:把足够的应力预留给甜区,这是击球体验最重要的位置;
“平衡”:应力向上与向下双向平衡分布,消除应力过度堆积现象,有效的控制球拍的形变:
“调磅”:只做适合所穿球拍的,有根据有思想的调磅,不做“一种穿法走天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片面机械化的增减,调磅的信号来源于夹拍器,“你不松我加磅,你欲松我减磅”,夹拍器快要与拍框分离的时候,是球拍的横线应力已经差不多将竖线的应力抵消掉的时候,此时开始减磅操作,以免横线应力过度堆积而整体失衡,加剧球拍变形甚至导致断拍。
“高效”:通过用“一边上下两条”操作代替“一边一条”操作,批量处理,让转盘转动的次数减半,缩短穿线时间,提高穿线效率。
&&&&&接下来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RD五大优点:
横线起始TIPS:穿线的一个行业标准就是架拍的时候,第一次如底盖的LOGO朝上,则下一次穿线LOGO就要朝下,这样拍面交替正反架拍,可以让球拍的横线胶粒左右依次开花,减少单方向的集中损耗。这种做法值得推崇,然而却有不直观的缺点,只有较高职业素养同时又对此非常用心的穿线师来执行,LOGO朝上朝下才有意义,而RD法就可以直观的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是观察第11行与第12行两条竖线的四个线孔胶粒的开花方向,即可制定好起始的位置。
开花线道:指有线痕,即已经走过线的胶粒情况,既然走过就不建议穿线再走。
未开线道:指无线痕,即还未走过线的胶粒情况,适合此次穿线走线。
如果是对已经多次穿线,横线线道双向都已开花的旧球拍,LOGO朝上朝下的不直观的缺点就更明显了,如使用RD法,就可以直接判断哪一方向的磨损情况比较严重,尽量避免再次走于磨损较重的线道,将起点设定在磨损较浅的线道中。
&如上图所述,我们可以不管球拍是LOGO朝上还是朝下架拍的,可以选择从左边的11-12孔起始,也可以选择右边同行的孔起始,我们推荐的做法是:“开过花,不重复;未开花,建议走”,可以参考下图:
升磅TIPS:此时我们已经把机头的磅数调高2磅,即用26磅,开始穿球拍中心区域即甜区腹地的球线,此时我们会进一步剖析加磅操作的问题:
为什么横线要加2磅,而不是1磅或者其他的磅数?
答:横线升磅5%-10%是这个穿线行业经过长时间的监测与试验,乃至激烈的争论后形成的一个共识,到了实现操作阶段,因为我们大部分都穿20-30磅之间,为了便于理解与机器操作,便形成了加1至2磅的普遍习惯。
多年的穿线经验看,加1-2磅的妙处在于,可以让市场上八至九成的碳素球拍,通过传统的穿线方案,哪怕最简单的穿法,都能基本把应力控制在球拍可承受的范围里面。
我在2010年的4月刊上写过《激辩:横线加1磅好还是加2磅好》,当时的结论比较浅显:1磅与2磅本身都是符合穿线规范的,方头最好加2磅,圆头最好加1磅。现在我们从下面的甜区性能坐标曲线图分析,加1磅的情况是甜区的面积(即红区)可以稍微增大,但击球性能曲线的最值(即红线)就会降低,加2磅的情况则相反,甜区面积减小,但击球性能曲线的最值增高。然而不管哪种情况,球拍甜区的整体“甜度”的总值,是相差无几的,既然总值不受影响,这个问题便存在部分过度解读的情况。“冷知识,有意思”,我们仍然要阐明理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对穿线师来说,如果在这个问题被别人考倒或者语焉不详的话,自身的穿线技术会容易招致客户的怀疑。现在这个冷知识已经引申出一些更现实的结论,如球拍拍框太细太软的话,说明拍框容纳的应力峰值有限,如cab系列的圆头拍,只加一磅是最为安全的做法。而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ArcZ&小拍面球拍,虽然拍框材料已经够硬,但与cab一样,也有甜区面积偏小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也是甜区只加1磅,以免加高球感上的门槛,实际操作中再通过夹拍反馈的情况,在次甜区与非甜区位置主动减磅,这样可以能得到常规情况下,最为优化的甜区。当然,如果对球感非常自信,可以在球拍安全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加磅。
在使用SO法的阶段,我习惯于横线只加1磅,因为如果加2磅的话,从甜区上端即第5-6条横线开始穿到甜区腹地即第11-12条横线附近时,球拍拍框上半部分的横竖线应力已经基本抵销掉了,此刻如果保持磅数不变往下穿,会造成拍框上半部分的横线应力过高,球拍拍头变尖,如果开始减磅的话,又可能会造成拍框下半部分的横线应力不足,球拍拍腹即下半部分变肥,权衡过后,我觉得加5%即一磅对SO法来说是最均衡的做法。也是因为如此,我感觉SO法也同样存在应力单向堆积的问题,促使我继续改进,直至产生了RD法。
&&&&而到了使用RD法的阶段,从中间开始上下双拉操作后,对于正常的球拍,我则会加足两磅,道理就像古代打仗,最好的精米白面等粮食都是供应给前线军队一样,资源优先配备给前线,正如力气用在刀刃上,这个甜区腹地的位置,是击球体验最核心的区域,最足的磅数才能提供最好的击球力度。到夹拍器有松动迹象的时候,也刚好到了亚甜区与非甜区的位置,此时就算减磅操作,也对击球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其实站在应力平衡的角度分析,到这个区域,减磅已经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前面很多穿线师的做法,不管穿的磅数多高,前面五条横线都不超过24磅,超了即不能提供好的击球感,同时也容易影响拍头的形变与增加断线的概率。RD法穿至这个拍头区域的时候,也会主动的减磅操作,后面我根据自己的考察,这个区域其实就算只穿20磅&,也已经完全足够,原因无非就是前面提到的非甜区无须高磅,与应力控制的要求,另一点,这几条横线的横向距离比较短,容纳形变的空间会比较小,所以同样的磅数下,绷床效应比较弱而刚性会比较强,为了使球拍各区域的刚性值趋于一致,我会也会推荐主动降磅的做法。
横线甜区TIPS:击球者眼中的“线床性能体验最佳区域”,能量转换中的“近零损耗高效能量转换区域”,穿线师眼中的“支撑力学结构最稳定区域”
   关于甜区,“最佳体验”与“近零损耗”是已经路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做为甜区性能的直接供应者——穿线师来说,应该更深一层的了解到第三个方面“稳定支撑”,
如上图,甜区位置在穿线时,单边可以获得两个夹拍器,在正对着的方向上面,用顶力抵销拉力,且这个时候竖线的应力使球拍外扩,球拍与夹拍器是绝对挨紧的,球拍不存在在穿线机转盘上面晃动的情况。所以我们说这里是“支撑力学结构最稳定的区域”,适合加足磅数,最优处理。
如上图,在非甜区位置穿线时,虽然也可以获得两个顶力中和的情况,但球拍六点钟/十二点钟位置的顶力2来说,属内侧顶力,是在球拍的拱形曲线内部支撑,容易过度集中伤害框体。仿生学告诉我们,像蛋壳等拱形物,从外面击打,力量会有效分散,能保护内部,而从内部往外击打,像刚孵化的小鸡,轻轻用啄一敲就破开蛋壳。所以这也是我们必须在六点钟与十二点钟使用五齿钯状减压器的重要原因,降低这个内侧顶力的负面性。&&&&对顶力2,另一个更负面的情况是其经常容易失效,造成最终仅是外侧夹拍器顶力1在发挥作用。因为穿至这个位置,横竖线应力相互抵销,此时球拍的各夹拍器都会稍有松开的迹象,一松开没挨紧则顶力2(五齿钯)无法施力,就全靠顶力1在发挥作用,有时此处顶力过大的情况下,容易损伤到球拍,最不乐观的就是横线应力过盈,球拍拍面变瘦长,各夹拍器不再顶紧球拍,导致球拍在拉线的过程中,左右钟摆式移动,这个过程相当于大力左右揉捏拍面,也是穿线过程中发生断拍现象的直接原因。所以我们说这里的支撑力学结构不够稳定,又因为这里是非甜区,减磅会有积极的作用。
一,横线起始的方法与竖线一致,因为拍框上半与下半部分不是严格对称的,下半部分正常来说稍大一点,所以量线的时候,下半部分应该比上半部分长出大概一条横线的长度,以免下面的球线不够穿或者不够打结。(如果是单包装的球线,所预横线明显长于6拍身的,则不用区分对待,直接中心起始即可)
二,如上,取中心略偏一条横线长度的点为穿线标准点后,其他步骤跟穿竖线一样,置皮下钳,三线去钳,移钳看隙。
三,横线双拉遇到的一个难题是,L座夹因设计是沿竖方向上下推动,而不是横方向左右推动的,所以两个L夹只能夹各自一边的线,无法夹另一边的线,如果某一边的L夹固线当中无法释放的话,此时我们需要飞夹的辅助。
四。竖线的“推线”是为了模拟击球过程,推灭掉磅空间,而横线的“推线”则有比“推灭”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整理球线,一位合格的穿线师穿完线,把球拍从穿线机上面取下来的时候,应该是直接取下,而不用专门整理球线才能拿下来,这样才能证明穿线的手法具备足够的精准度,对线夹位移的控制得心应手。需理线的情况是,为了赶时间忽略这些要素,或者手法生疏,对穿线机控制不熟练的情况下,穿完线后才需多一步整理球线的步骤。而横线的推线,一举两得,即推灭掉磅,又有效整理,何乐不为?
五。直观的说,这四个夹拍器包围的区域就是“甜区”,即本文分析的,穿线师应该领会的“支撑力学结构最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外就是亚甜区与非甜区,如果夹拍器还没有松开的迹象,即可保持加过的磅数继续穿线,如果已经有松动迹象,此时便是减磅的大好时机,切不可失。“辐射过的甜区,更有力量(Sweetzone by radiation is more powerful)”
六。甜区穿完,等于我们的“甜区保卫战”的前线已经告捷,其他的收尾工作,也以不影响前线与整体为准则,非甜区与次甜区,在夹拍器已经有松动迹象的时候开始主动减磅。
七。减磅的重要信号,来源于夹拍器的松动,松动后一定要减磅,理由前面已经多次强调。然而,我们追求的更高层次是“你欲松,我先减”,与武学中的“你不动我不动,你欲动我先动”的先发制人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RD穿线法,对球拍应力堆积与形变关系有足够的经验后你会发现,球拍的甜区与亚甜区/非甜区之间并非像韩朝边境一样壁垒分明,而存在着缓冲区域,在这个位置,夹拍器虽然还没有明显松动,但其实也已经是“黎明前的黑暗”了,这个时候开始提前减磅,比夹拍器明显松开后才开始事后减磅,有更主动与更高明的意义。
八,穿到亚甜区与非甜区位置后,要时不时用手摇一摇夹拍器,看看稳不稳,有时候球拍已经变形了,但夹拍器却不分开,会因与拍框的摩擦力,或者夹拍力臂轴件的摩擦力等因素,产生“虚夹”的现象,看似“亲密”的夹在拍框旁边守着工作岗位,实际上“貌合神离”,此时用手摇一摇,可避免这种虚夹的情况,而有心的穿线师还可以感应夹拍力度的变化,以更早与更准确的领悟减磅缓冲带,更好的掌握“你欲动我先动”的主动性。
九,RD法的另一好处,在穿横线的时候,用“一边拉两条”替代“一边拉一条”的模式,批量操作,把转动转盘的次数减少一半,节省时间,长时间穿线的人也知道,转盘在转动的时候,身体也要随着移来移去,所以减少转盘转动次数,不仅仅可节省时间,也可减少体能方面的消耗。以下我们把22条横线简化成4条横线的穿线模型,有助于理解。
十。其他的步骤与传统的穿线一样,不再复述。
============
感谢您不厌其烦,阅读至这里,啃下一万多字的“小部头”,如果您是穿线师,我希望本文可以为您提供“甜区先行”的思路,开始有甜区优化的想法,也知道怎么把优化付诸现实进行到底,提高穿线技艺与思维层次,不再机械的抱残守旧。如果您是普通球友,我希望您看过本文后不再纠结在“四结好还是二结好”、“加一磅好还是二磅好”、“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好”等这些表面化的问题,对自己击球体验的线床基础有更直接与全面的理解,抓住“一切为了优化”这个终极目的,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
扩展阅读:其他起始方式
因为考虑到仍然有差不多一半的穿线师读者是没有准备起始钳的,所以提供了其他起始方法的扩展阅读,希望通过这些知识可以普及逐条穿线的重要知识。
1,飞夹起始
飞夹固定竖线的时候有较大的掉磅空间,需要重复收紧被穿的竖线来补磅。
2,无工具拍头/拍喉起始
方便,不需要任何起始工具,然后并不推荐这种做法,并没有遵守逐条穿线的准则,只是现在的球拍的六点钟位置的1-2线孔大部分都已经都安装了二连钉,这样隔条穿下来磅数也会接近于逐条的平衡效果。但使用这种方法,也要记得固定好线后,再重复收紧两条球线若干次,直到感觉四条球线的磅数趋于一致。
跟上面一样方便与零工具操作,然后因为这两条被穿的球线太过于接近,两个线夹操作起来会挨得太近,不大容易固线,而且也需要重复多次收紧才能让磅数一致化,所以这种起始法也不是很常见。
====================
饮水思源&篇外话1:我用什么样子穿线机演示RD穿线法
为了方便:1,俯拍侧拍等无死角的360度环绕式拍照,2,背景全黑灯光直射突出穿线重点区域。这次选择了一部可以放在地上的台式穿线机用来演示RD穿线法,这部机的特点可用四个字“东拼西凑”来形容,然而经过我这番改造后,我觉得他的性能完全合乎我种种要求。
1,美国慧斯wise2086机头,神器,“极简主义”在穿线界的代表作(机头于97年申请的专利,当时还没极简神作Iphone什么事),把机械穿线机就地转化成电脑穿线机,螺旋推拉的动力原理等同于神机Yonex Es5pro,我关注了好几年,如果因为需到美国兜兜转转的购买,昂贵的运费,加上复杂的售后,始终让我不敢下手,后面终于在国内有了代理让让我一如夙愿。用了一年多时间,真想形容他为“草根版的Babolat star5”,我现在已经离不开这机头了,拆过几次机盒看了里面的构造,对比传统链条式推动的机器,部件更模块化,简约的风格更值得肯定;(注:Babolat百保力(法国)是最早全球化推行电脑穿线机的鼻祖品牌,Star5是其经典的穿线机型号,盖德曾经在他的官网上面盛赞过这部穿线机)
2,当年贪便宜买了这部P字头穿线机,结果受种种大小问题的困扰没正常穿几支球拍,最后不得已拆来拆去,发现只剩下这个转盘跟下面的齿轨4还能留下来用,其他的机头什么的都扔了。“买你买得起的最好的穿线机,便宜买烦恼”这个应该是指导购买穿线机的准则,如果没有“足够的机械知识与工具&+&耐心的DIY能力&+&愿意跟你配合的穿线机工厂工程师”,则购买低价的穿线机,一定要慎重;
3,L座夹与上面的五齿羽球专用线夹,也是我自已更换上去的。原来的L底夹模具精细度有问题,不然就咬得太紧推起来不方便,不然就咬得太松根本固不住线。上面原来三齿莲花夹是设计给网球用的,齿距太宽,穿羽毛球会把线挤得歪歪扭扭的,后面换了专用的五齿钯状羽夹后,才解决这个问题。选穿线机一定要选那些稍好一点的工厂生产的,模具的精细程度有保证,不然做出来的东西用起来非常麻烦,线夹这种重要的配件,网羽最好不要混用;
4,与转盘一起唯一能留下来的另一个部件-----齿轨,我说这部穿线机跟我是冤家路窄,连这东西都给我设置障碍,原厂用的是厚轨,导致wise2086机头套不进去,最好我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把这齿轨给磨薄到可以套进2086机头,才让这差点被我全部扔掉的穿线机“枯木逢春”,各位如有不要的穿线机也可开动下思维改造一下,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的号召。
5,为了落地拍照,换了另一个公司的穿线机底盘,还好这个有行业通用规格,刚好可以通用,不然这DIY起来可真要亲命了;
6,自己剪裁的工作台桌布,原来的底盘操作台是金属面的,而钳子,起始钳等金属工具又容易在上面砸来砸去,刮来蹭去,即破坏金属面,又影响工具性能。所以自己用一块稍厚一点的塑料布设计了一块桌布,用来保护金属面与缓冲砸在上面的钳子。
=============
饮水思源&篇外话2:坐姿,可能是最省力的穿线姿式。
以前听说某穿线师为了追求穿线过程的舒适程度,买了一张酒吧的吧台椅,坐着穿线,后来我跟了一下风,发现不靠谱,同样发现这个问题的还有猪猪,我们的共识是,我们宁愿站着穿线,因为坐在椅子上的话,你一旦要移开身体,就只能动腰,这样穿线下来腰更累得慌,还不如站着,动动腿脚还舒服一点。
为了方便拍照,我把台式机落地了之后,不得不坐着穿线,却意外发现坐姿可能是一个最为省力的穿线姿式,需要移动身体的时候,挪挪臀部即可,不用动腰,也不用站着腿脚不舒服,但似乎这种做法类似“躺着听老师讲课”“坐在地上帮客户理发”一样天方夜谭,属于自己享受与服务他人两者不可兼得的做法,估计是不好普及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沛县哪里有羽毛球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