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下2015重大时事政治新闻进行简要的观点或评论

叶剑英晚年最重要的一次政治谈话
新华网程冠军
[导读]叶帅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谈话是1982年上半年与胡启立同志的谈话。叶帅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连总理见毛主席都很难,主席能不犯错误?原载《同舟共进》杂志,作者系文史学者叶选基讲述邓小平复出叶选基是叶帅的侄儿,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一直生活在叶帅身边,直至1987年叶帅去世。在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的岁月里,叶选基在叶帅身边亲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为了解这些鲜活的历史瞬间,笔者多次走进位于京郊的叶选基先生寓所,聆听这位71岁老人讲述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和拨乱反正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粉碎“四人帮”消息先通知王震、邓小平眼前的叶选基虽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却依然锋芒凸显。他身着一件黑色呢绒夹克,显得略长的板刷平头棱角分明,头发黑而茂密且根根直竖,讲起话来言辞激昂,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幅度较大。我们的交流从回忆日那一夜开始……是夜,即粉碎“四人帮”后的当晚,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9号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李先念、陈锡联、苏振华、纪登奎、吴德、倪志福、陈永贵、吴桂贤共11人。叶帅的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警卫长马西金等负责布置会场。中办副主任李鑫、中办秘书局局长周启才列席会议。周启才作记录,王守江在外面守候。深夜11时左右,叶剑英的儿子叶选宁和侄子叶选基在后海小翔凤(叶帅在城里的家)突然接到叶帅的警卫长马西金打来的电话:“首长让我告诉你们,‘那四个人’给抓起来了。”叶选宁和叶选基明白“那四个人”是指“四人帮”,当时还没有“四人帮”这个说法。他们也是除了在玉泉山9号楼开会的人之外,最早知道粉碎“四人帮”消息的人。
接到消息后,叶选宁和叶选基马上决定尽快把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通知大家。他们立即叫上 “拉费克”开车,先到西郊机场去找“头头”。“拉费克”是叶帅的司机任天庆,因长的特别黑,像非洲人,大家给他起了个亲昵的外号“拉费克”。“头头”是叶帅最小的儿子叶选廉的小名,他当时是空军34师专机组的飞行员。叶选宁和叶选基先到西郊机场告诉他这个消息,又从那里直接到了位于永安里的国管局宿舍“九层楼”告诉了叶选平。
那天晚上,大家都兴奋异常。通知完叶选廉和叶选平后,叶选基稍睡了一会儿,第二天早上七点半,他就闯到了翠家湾王震的住地。因此,最早知道粉碎“四人帮”消息的老同志是王震。王震听到消息,整个人都坐不住、站不住了,兴奋得不得了,马上驱车去陈云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云。
第二天,叶选基又到王震家,看见他手里捏了两个核桃,抓来抓去。叶选基好奇地问起,王震说是陈云给他的。原来,陈云看到王震如此亢奋,控制不住情绪,送他两个核桃捏一捏,可以平衡一下情绪。
10月7日下午,叶选基去看望吕彤岩(吕正操之女,叶选基前妻),吕彤岩已经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因为10月7日上午,陈锡联代表中央在西山召开在京三总部各兵种领导紧急会议,传达中央粉碎“四人帮”的决定,时任铁道兵政委的吕正操参加了会议。吕彤岩问叶选基要不要将这个消息告诉邓小平,叶选基请她立即转告。于是,吕彤岩马上打电话约见了邓榕(邓小平女儿)的丈夫贺平,告诉他“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后来贺平告诉吕彤岩,他是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飞车”赶回宽街小平的住处,把这个消息告诉邓家人的。得知这个消息,邓小平及其全家无比振奋,邓还向他们解释了“厚重少文”及周勃、陈平的典故,说华(即华国锋同志)这个人好,选对了,并感叹说“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
叶帅首先提出让邓小平复出
谈到邓小平复出,叶选基说:“关于粉碎‘四人帮’这段历史,已经成为往事,如今很多参与者和见证人都已经作古了。如有的回忆录和传记中说,1976年10月,刚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就在政治局会议上讲到了小平同志,说到要解决小平的问题。随后,中央政治局有几个领导到西山看望了邓小平,劝小平出来工作。还说,小平说,我要安度晚年了。其实,1976年10月份的时候邓小平还在宽街处于封闭状态,根本没在西山。刚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政治局也没有谈及邓小平的问题,为了先稳定大局,甚至还提出了‘继续批邓’,引起了老同志和社会的不满。实际上,从此再也没有搞过批邓。”
叶选基继续说:“如果不信可问问小平同志的家人是否属实。邓小平搬到西山25号楼是什么时候?是他在301医院康复疗养期间,在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小平同志在适当的时候复出的会议结束后,因适逢邓小平要康复出院,华国锋与叶剑英又商量邓小平出院后的住处问题,华国锋提出小平的住处靠近叶帅比较安全,因此决定把邓小平安排到西山25号楼(原王洪文的住处),叶帅住在15号楼。这已经是1977年1月下旬的事情了。”
叶选基回忆当时的情况,邓小平是日住院,日出院就直接去了西山25号。这段时间,华国锋和叶帅都没去看过他。有的文章说“小平手术后住进玉泉山”,这个更不准确。邓小平手术后住到了西山25号楼,第一个见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就是叶剑英,当时是叶帅派小儿子叶选廉把小平接过去与他会面的。这个情节,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也有记述。另外,还有说什么“把小平接到玉泉山,华国锋等政治局领导向他通报粉碎‘四人帮’”等说法,都是不真实的。即使有,也是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之后的事情。
在小平还被软禁于宽街住地期间,1976年10月末的一天,原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等人到军科2号楼(叶帅在军事科学院的办公室所在地)去看望叶帅,叶帅留他们一起吃饭。席间,王炳南说:“我可不可以去看望一下小平同志?”叶帅说:“可以。”王炳南在饭后回家的途中就闯到宽街去看望小平了。当时邓家的人感觉很突然,因为他们当时还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王炳南怎么会三更半夜敲门要看小平呢?于是卓琳只好婉言闭门谢客,让王炳南吃了闭门羹。关于这件事,后来毛毛(邓榕)也对叶选基说:“不知道怎么搞的,王炳南突然间闯来了,我们搞不清楚,就没让他进去。”现在看来,如果当时让王炳南进去,邓小平会更早知道叶帅对他的关注。
小平同志复出,是政治局会议决定的。叶帅的办公室主任王守江同志是现在健在的最清楚的见证人。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之前,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召开会议,大家统一了认识,同意邓小平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工作。开完会以后,列席会议的周启才就随叶帅一起到了他的住地(玉泉山9号楼),在9号楼,周启才交代王守江,现在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了邓小平恢复工作,让他给小平送文件,以便让小平同志熟悉情况。小平还没正式出来工作,文件怎么送呢?周启才和王守江商量之后决定,给小平送的文件统统写上“王守江收”,由王守江转送到小平同志处。王守江第一次到西山25号楼给邓小平送文件时,小平很高兴。当时,小平正在打牌,收下文件后,只说了一句:“我打牌呢!没别的事我打牌了。”
中央政治局决定了小平同志的复出问题,统一认识后,就准备在3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参会的同志打个招呼,按照华国锋的说法是党内还要做一些“转弯”的工作,才能水到渠成。这样一来,全党都知道邓小平复出是指日可待了。因此,有些回忆文章说邓小平在301医院住院时中央已经给他送文件,是不准确的。
叶选基说,对于有些人指责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为题的“两个凡是”社论是为了阻挠邓小平出来工作,李鑫(曾任康生秘书、中办副主任、“毛办”副主任)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实际上起草“两个凡是”社论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已经达成共识,决定让小平出来工作了。因为华、叶、汪在玉泉山的9号楼叶帅住地研究邓小平复出问题时,李鑫列席会议。
关于邓小平复出是叶帅与华国锋、汪东兴商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事宜时提出的意见。当时,叶帅还同时提出陈云同志应该回到中央来,但有人提出异议并抬出毛主席的话说,主席说陈云一贯“右”,不同意陈云复出。因此,陈云复出工作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关于“天安门事件”的问题,叶帅提出应该平反,同样有人坚持说“天安门事件”性质是毛主席定的,不能改。后来华国锋作了妥协,以“解放大多数”处理。以至于到了1978年12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天安门事件”才正式平反,当然,这是受到了“两个凡是”的影响。
叶帅支持胡耀邦搞真理标准讨论
中央党校复校之后,华国锋任校长,汪东兴任第一副校长,胡耀邦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当时叶帅对党校的复校和正常运转给予了很大支持,包括后来支持真理标准讨论。
1977年1月下旬的一天晚上,胡耀邦去拜访叶帅,先在西山的电影厅等候。那天,叶选基恰好也在场。叶帅在15号楼吃完饭下来,到电影厅见他。胡耀邦是即将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专此来向叶帅报告。耀邦请示叶帅后把冯文斌调入中央党校任副教育长。此后,中央党校的各项工作耀邦主要是通过冯文斌向叶帅汇报。叶选基笑着说:“冯文斌一个礼拜至少到叶帅那里一次,来的时候几乎都是晚上,等叶帅看完电影以后汇报,每次都提一个破旧的皮包。”叶帅对恢复党校工作予以很大支持,特别是对胡耀邦以中央党校作为阵地,从理论上拨乱反正予以高度关注。冯文斌每次都给叶帅带来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并把党校的工作情况向叶帅汇报。关于《理论动态》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就是冯文斌亲自交给叶帅的。
真理标准讨论一出来,就遭到分管意识形态的中央领导等人的批评,他们批评胡耀邦和《理论动态》、《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等,说他们是“丢刀子”,是“砍旗”。王震最先向叶帅汇报了这个事情。王震听到实践观点受到指责,马上怒气冲冲地向叶帅表达了他对压制这场讨论的不满。他对叶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个好文章,建议叶帅明确表态支持。王震代表了绝大多数老同志的心声。叶帅对真理标准予以肯定,早在中央党校开学的时候,他在开学典礼的讲话已提出了实践和真理的问题。真理标准讨论开展后,叶帅专门让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多了解外界对这场讨论的反应,冯文斌也及时向叶帅反映了情况。
关于华国锋有没有公开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叶选基请笔者注意,胡耀邦同志讲过这个问题,耀邦同志的长子胡德平也说过。实际上胡耀邦与华国锋关系良好,胡所做的一切,如果华国锋不支持,叶剑英不支持,邓小平不支持,他顶得住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人吗?事实上,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对胡耀邦是信任的,很多事情与他商量,交给他办,支持他工作。胡耀邦同志曾经表示,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就是华国锋同志“炸开了口”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叶选基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央党校原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一语道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原旨是反对教条主义,它之所以产生那么大反响,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直接针对了“两个凡是”,因而引起了整个社会舆论特别是老同志的共鸣,尤其是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表态,带来了反效果,使这场讨论演变成全党、全国的大讨论。
真理标准讨论出来之后,《红旗》先是按兵不动,其后《红旗》总编辑熊复组织撰写了《重温〈实践论〉》一文,原定在《红旗》发表,中央常委议事时,叶帅对此文提出异议。其中有一个细节:一天,朱佳木(胡乔木秘书)转给叶选基一份材料,内容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对熊复的文章提出的十几条不同意见,认为熊复的文章是“两个凡是”的翻版,是对着实践来的。他让叶选基把社科院的这个意见送给叶帅和邓小平审阅。叶选基随即驱车到了米粮库胡同,把材料交给小平的秘书王瑞林。王瑞林说,首长交代说这篇文章不看了。叶选基说首长说不看没关系,社科院哲学所有个反映意见,还是留给你处理为好。然后,他转身就到了军科2号楼,到了叶帅秘书办公室,问秘书王文礼是不是有个“实践论”送到首长这里来审阅了?王回答:“是呀,首长叫我们每个人都要看,提点意见。”叶选基说:“现在人家社科院有个不同意见,请你交给首长看。”正因为这样,叶帅才在中央常委会上提出不同意见。汪东兴见叶帅表态了,只好说“既然叶帅有意见就不发表了”,因此熊复这篇文章最终没有在《红旗》发表。也正是在这次常委会上,叶帅提出要召开理论务虚会,把真理标准讨论出现的问题摆出来,展开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拨乱反正期间,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平反冤假错案,叶帅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一大以后,从小平1977年7月份出来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的实际核心人物是华、叶、邓。1977年12月耀邦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此以前,1976年11月中旬,《人民日报》内参反映中组部一批老干部强烈反映中组部部长郭玉峰阻挠解放干部和平反冤假错案。《人民日报》以党委名义专送叶帅和耿飚。叶帅因而在中央常委会上说,现在冤假错案这么多,怎么办呢?要有一个包公来去判案!从而解决了中央组织部的问题,由胡耀邦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上任中组部部长后雷厉风行地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支持。例如“薄一波六十一人叛徒案”,是朱佳木把材料交给叶选基转呈叶帅处理,叶帅批转给了华国锋,华国锋批示给了胡耀邦。
叶帅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谈话
回忆起在叶帅身边生活的岁月,叶选基说,叶帅是一个工作很认真的人,并且很平易近人。他看文件、批文件十分认真,圈圈点点,都看得很仔细。为此,小平同志就曾劝他不要太认真了,这样太劳累了。叶帅工作繁重,每天报来的文件特别多,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说一天差不多要有200多份,只好分类挑选,把重要的报给首长。叶帅批文件非常客气,很尊重人。他老人家的批示经常是:拟同意、酌办或阅示。叶帅是讲情、讲义的人,待人接物总是很客气,从不强加于人,凡是老战友、老朋友来访,他都亲自送客,即使在晚年坐轮椅了还让人推着送到门口。
叶选基认为,叶帅晚年最重要的一次谈话是1982年上半年与胡启立同志的谈话,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政治谈话。主要内容是强调党的集体领导,反对一言堂的问题。1982年上半年的一天,刚刚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胡启立和中央警卫局局长杨德中到军科院2号楼看望叶帅,当时叶选基正好在家,但并没有现场听谈话。谈完话以后,叶选基送胡启立出门。胡启立在走廊里边走边对叶选基说:“哎呀,没想到叶帅的脑子还那么清楚,讲的这么好!” 叶选基问:“说啥了?”胡启立说,叶帅主要说了关于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和反对一言堂等,叶选基笑了笑,就送胡启立上车。临上车,胡启立说,他要把叶帅的谈话向书记处汇报。回去后,启立同志就向书记处汇报了跟叶帅谈话的内容。叶帅谈话的中心意思就是我们党一定要搞民主集中制,坚决反对一言堂。叶帅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他援引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要“亲贤臣,远小人”。叶帅说,“文化大革命”期间,连总理见毛主席都很难,主席能不犯错误?叶选基说:“叶帅的这个谈话,启立同志始终不忘,他认为叶帅这个谈话很好,很有现实意义。实际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党的集体领导的伟大胜利,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哪一次不是党的集体领导的伟大胜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时事评论怎么写]时事评论的写法_好文章摘抄-牛bb文章网
您的位置:&>&&>&&>&[时事评论怎么写]时事评论的写法
[时事评论怎么写]时事评论的写法
作者:wzlijingmei&&时间: 19:02:38
所属专栏:
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政府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 (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 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 “尖锐泼辣”的特点。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白了,想仔细了,才可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说得周全,才可能说服别人。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像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政府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此其理由,国人知之,政府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政府请求不已,何也?必政府未尝拒之也。政府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政府拒之而未尝决绝也。谓政府不知而政府岂真聋聩?谓政府不理,而政府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政府。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新闻评论的格式写法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而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1.标题要引人注意。评论的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活泼、言简意赅,使标题成为引人耳目的招牌。首先,要巧用动词,强化动词在评论标题中的动态感和鲜活感。2005年 11月4日《经济日报》的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这篇评论的标题用动词 "扬起",既揭示出我国目前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现了我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其次,恰当使用修辞手段,以修辞的特有效果构成评论标题的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是《匹夫不可夺志国难见气节》,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段。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式,肯定式陈述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更加显豁而又鲜明;否定式陈述句的标题能够直接给受众一个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式的标题使受众始终带着一种特定的悬念去思考。《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其标题运用肯定式陈述句,非常鲜明地揭示了媒体所要表达的一种态度和观点;《不该误读"平民医院,')),虽用表面否定的句式却表达了非常干脆的态度;《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么?》,这一个带着问号的标题首先就会给受众留下悬念:谁在用洋教材?到底怎么回事?带着种种谜团就会循文找答案了。依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善于调动不同的句式,能够造成一种特有的情感效果。评论的标题写作方法不止这些。只要能吸引受众、揭示评论的思想内容,就是好的评论标题。新闻评论标题的写作原则追求有个性、有创新,这样的评论标题才更具魅力。2.富有悬念的开头。开头的设计应始终以受众为着眼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交给受众,使受众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教科书循环使用:有喜亦有忧》,开头是:"中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篇提出的论题是教科书循环使用,而具体问题有哪些呢?作者设下了三个连续性的疑问作为悬念,使受众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关注问题的前因后果。(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这种导语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这样,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演绎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寻求论据的翔实有力。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开头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不断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3)新闻事件,引出论题。以新闻事件为由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下文。有时,事件在开头部分只是作为一个由头而已,由此引出论题;有时,事件本身也是整篇评论评议的主体。评论《洋教材冲击了我们什 么?》,其导语就是以一个简要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由头的:"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决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所学校也将成为全国10所试用的实验学校之一。"浙江 欢迎您转载分享:
相关好文章摘抄
热点好文章摘抄
精彩书库推荐民生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进行评论。阅读下面材料,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_百度知道
民生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进行评论。阅读下面材料,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
民生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新闻进行评论。阅读下面材料,作简要点评,要求观点鲜明,字数30~60字之间。(4分)根据《北京大学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许多具有推荐学生上北大的资质的中学纷纷公布了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名单,并在校内张贴公告并进行公示。在推荐过程中,校方表示目前制度下,成绩仍然是学校不可避免要考虑的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偏才”和“怪才”很难被挑中。
提问者采纳
答案示例: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任何改革都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给改革者一个宽容和呵护的环境,那么改革会少走许多弯路。改革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恐惧失误而不求改革,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因循守旧,这才是对大多数人最大的不公。改革不是穿新鞋走旧路,如果还是以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那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因此,我劝校长重抖擞,不拘一格荐人才。(观点2分,理由2分,共4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百姓生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答案:解析:
市政排水规划应有新思维,城市雨水是资源不是祸水。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一册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读后请对专家的观点主张进行概括。(20字左右)
据《中国青年报》日报道,最近几年,每逢雨季,郑州市区都要为“雨水洪灾”而头疼。一个投资将近30亿元的新排水系统规划方案,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9月25日,郑州市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朱良贵等三位教师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个规划方案忽略了雨水资源化问题,规划结构存在重大缺陷。而忽视对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的问题,在我国北方城市都普遍存在。按照朱良贵等人的思路,他们认为郑州市应确立治理雨水的新的指导思想。朱良贵等人还对他们的方案作了估算:“如果改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规划,至少可减少投资10到15亿元。郑州市不用花30亿元就能建立一套先进高效生态环保的排水系统。更重要的是,城市地下水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河北省冀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并为之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新华网广州11月23日电(记者刘大江、谭晶晶)有一个关键球,本来不该你得分,然而裁判却误判你得分,你因此赢得整场比赛,从而进入决赛稳获亚运会银牌,这时你会“傻冒”到主动纠正裁判的错误吗?在广州亚运会上,乌兹别克斯坦的网球选手伊斯托明就是这么干的,并因此差点输掉比赛。23日,伊斯托明因为这个不寻常的举动,被亚洲网球联合会授予体育风尚奖。
  21日,伊斯托明在半决赛中对阵印度选手拉斯托吉。前两盘战成平手,在关键的第三盘中,伊斯托明以5比3领先,而且已经到了自己的赛点,马上可以拿下这场比赛,伊斯托明发动又一次进攻,打出的球势大力沉,对手正手回击,球飘然直奔底线,裁判判定“球出界”,这无疑宣告:比赛结束,伊斯托明获胜。此时,伊斯托明却做出一个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主动“举报”自己,告诉裁判“球没有出界”。
  伊斯托明差点为这个举动付出惨重代价:比赛继续进行,对手却逐渐将比分追平至5比5,经过艰苦鏖战,最终才以7比5险胜。“稍有不慎,满盘皆输。”赛后伊斯托明的教练都感到后怕。“伊斯托明的行为体现了诚实的体育道德,这是最宝贵的。”亚洲网球联合会的官员颁奖时说。
  在23日进行的网球男单决赛中,伊斯托明获得银牌。
题目: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完成16―19题:透明赢信任& 信任才慈善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帐”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此外,青基会还发出了公告,寻找169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青基会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值得肯定。不过,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据统计,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总量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收到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是17亿元,这个数字推到全国每个人头上才一块多钱。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捐赠过。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但为什么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情况要好很多?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慈善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圆梦行动助学款之所以出现延误,与存在某些不透明环节有很大关系。在这次事件中,虽然事实上刘海兰已获受捐资格,但刘海兰两次上网查询,却发现资助学生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同样,捐助人孙家洲也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核实自己的钱有没有打到刘海兰帐上,最后费尽周折找到刘本人,才了解到实情。而像孙家洲这样较真,能耗费精力去核实自己捐款去向的人,能有多少呢?可见,慈善机制不充分透明,很难将爱心“公开”地传递,给捐助与受助者带来的麻烦,也会大大地影响捐助者的信心。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虽然民政部有关规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任何人都可以查阅。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捐款过程还是善款分配过程,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应该公开,可以方便地查证,质询,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这种透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需,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廉洁。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 ,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 (节选自《新京报》日)16.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要求很高,不应该有不可公开的秘密。B.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慈善事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C.道德素质低和机制不透明是现阶段中国慈善捐款少、慈善事业发展受限制的瓶颈。D.国家在加强完善立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落实相关的规定。E.只有把慈善事业中存在的弊端解决了,中国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17.联系全文,简要回答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18.为什么说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小老树”?(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19.在生活中,肯定存在一些人“想捐款却不敢”的现象,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报道,完成1—4题:
透明赢信任& 信任才慈善
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帐”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此外,青基会还发出了公告,寻找169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
青基会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值得肯定。不过,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
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据统计,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总量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收到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是17亿元,这个数字推到全国每个人头上才一块多钱。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捐赠过。
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但为什么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情况要好很多?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慈善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
圆梦行动助学款之所以出现延误,与存在某些不透明环节有很大关系。在这次事件中,虽然事实上刘海兰已获受捐资格,但刘海兰两次上网查询,却发现资助学生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同样,捐助人孙家洲也无法通过便捷的方式核实自己的钱有没有打到刘海兰帐上,最后费尽周折找到刘本人,才了解到实情。而像孙家洲这样较真,能耗费精力去核实自己捐款去向的人,能有多少呢?
可见,慈善机制不充分透明,很难将爱心“公开”地传递,给捐助与受助者带来的麻烦,也会大大地影响捐助者的信心。
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虽然民政部有关规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
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捐款过程还是善款分配过程,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应该公开,可以方便地查证,质询,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监督。这种透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需,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
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和廉洁。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 ,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
&&&&&&&&&&&&&&&&&&&&&&&&&&&&&&&&&& (节选自《新京报》日)
1.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
A.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要求很高,不应该有不可公开的秘密。
B.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但慈善事业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
C.道德素质低和机制不透明是现阶段中国慈善捐款少、慈善事业发展受限制的瓶颈。
D.国家在加强完善立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督,落实相关的规定。
E.只有把慈善事业中存在的弊端解决了,中国慈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联系全文,简要回答目前中国慈善事业机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3.为什么说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小老树”?
4.在生活中,肯定存在一些人“想捐款却不敢”的现象,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上半年重大时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