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三岔河河得发源地是哪里

习水县 概况
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县,以&黔北煤海&、&美酒飘香&扬名于世。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3128平方千米。有汉、苗、彝等民族。辖14个镇、9个乡:、、、、、、、、、、、、、、、、、三、、、、、,以及马临工业经济区。县政府驻东皇镇。邮编564600,代码520330,区号0852。
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东高西低。年均气温13℃,年降水量1137.8毫米。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是最大的过境河,流经县境5.6千米。矿藏有煤、磷、铅锌、重晶石、黄铁矿。森林覆盖率47.6%。208、302省道公路过境。赤水河流经境内河段可直航进入长江。 
年龄结构。1991年总人口586079人,婴儿组0岁17289人,占总人口的2.95%,幼儿组1-3岁,58607人,占总人口的10%,儿童组4-6岁33993人,占总人口的5.8%,小学生组7-12岁,60601人,占总人口的10.34%,初中生组13-15岁26960人,占总人口的4.6%,劳动年龄组(男16-59岁,女16-54岁)361669人,占总人口的61.71%,老年组人口(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26960人,占总人口的4.6%。
1995年总人口622954人,婴儿组15564人,占总人口的2.5%,幼儿组50116人,占总人口的8.05%,儿童组35859人,占总人口的5.76%,小学生组74707人,占总人口的12%,初中生组22536人,占总人口3.62%,劳动年龄组384551人,占总人口的61.5%,老年人口组39221人,占总人口的6.3%。
2000年总人口650437人,婴儿组11123人,占总人口的1.71%,幼儿组33042人,占总人口的5.08%,儿童组25627人,占总人口的3.94%,小学生组88069人,占总人口的13.54%,初中生组31221人,占总人口4.8%,劳动年龄组402621人,占总人口的61.9%,老年人口组58734人,占总人口的9.03%。
2003年总人口673804人,婴儿组8962人,占总人口的1.33%,幼儿组27829人,占总人口的4.13%,儿童组22236人,占总人口的3.3%,小学生组75870人,占总人口的11.26%,初中生组38137人,占总人口5.66%,劳动年龄组427326人,占总人口的63.42%,老年人口组73445人,占总人口的10.9%。
2006年总人口687196人,婴儿组6047人,占总人口的0.88%,幼儿组24739人,占总人口的3.6%,儿童组30030人,占总人口的4.37%,小学生组77791人,占总人口的11.32%,初中生组47829人,占总人口6.96%,劳动年龄组417334人,占总人口的60.73%,老年人口组83426人,占总人口的12.14%,百岁以上7人,占0.001%。
2007年总人口687732人,婴儿组0岁9637人,占总人口的1%,幼儿组1-3岁,25186人,占总人口的3%,儿童组4-6岁28398人,占总人口的4%,小学生组7-12岁,65251人,占总人口的9%,初中生组13-15岁46884人,占总人口的6%,劳动年龄组(男16-59岁,女16-54岁)437595人,占总人口的63%,老年组人口(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74781人,占总人口的10%。
2008年总人口697051人,婴儿组9739人,占总人口的1%,幼儿组25623人,占总人口的3%,儿童组26326人,占总人口的3%,小学生组62692人,占总人口的8%,初中生组44439人,占总人口6%,劳动年龄组442574人,占总人口的63%,老年人口组85658人,占总人口的12%。
2009年总人口707836人,婴儿组10177人,占总人口的1%,幼儿组26780人,占总人口的3%,儿童组24802人,占总人口的3%,小学生组61360人,占总人口的8%,初中生组38975人,占总人口5%,劳动年龄组453517人,占总人口的64%,老年人口组92225人,占总人口的13%。
2010年总人口717534人,婴儿组8546人,占总人口的1%,幼儿组27426人,占总人口的3%,儿童组25188人,占总人口的3%,小学生组59700人,占总人口的8%,初中生组33950人,占总人口4%,劳动年龄组464322人,占总人口的64%,老年人口组98402人,占总人口的13%。
性别结构。1991年总人口586079人,其中:男性294212人,占总人口的50.2%,女性人口291867人,占总人口的49.8%。
1995年总人口622554人,其中:男性315635人,占总人口的50.7%,女性人口306919人,占总人口的49.3%。
2000年总人口650437人,其中:男性333674人,占总人口的51.3%,女性人口316763人,占总人口的48.7%。
2003年总人口673804人,其中:男性256045人,占总人口的53.8%,女性人口417759人,占总人口的62%。
2006年总人口687196人,其中:男性360778人,占总人口的52.5%,女性人口326418人,占总人口的47.5%。
2007年总人口687732人,其中:男性364981人,占总人口的53%,女性人口322751人,占总人口的47%。
2008年总人口697051人,其中:男性359922人,占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3371290人,占总人口的49%。
2009年总人口707836人,其中:男性370364人,占总人口的52%,女性人口337472人,占总人口的48%。
2010年总人口717534人,其中:男性374932人,占总人口的52%,女性人口342602人,占总人口的48%。
城乡结构。年总人口650437人,其中:城镇人口57694人,占8.87%,农村人口592743人,占总人口的91.13%。
2001年总人口659488人,其中:城镇人口55727人,占8.45%,农村人口603761人,占总人口的91.55%。
2002年总人口667252人,其中:城镇人口64323人,占9.64%,农村人口602929人,占总人口的90.36%。
2003年总人口673804人,其中:城镇人口71356人,占10.59%,农村人口602448人,占总人口的89.41%。
2004年总人口678525人,其中:城镇人口65274人,占9.62%,农村人口613251人,占总人口的90.38%。
2005年总人口678859人,其中:城镇人口65985人,占9.72%,农村人口612874人,占总人口的90.28%。
2006年总人口687196人,其中:城镇人口65215人,占9.49%,农村人口621891人,占总人口的90.51%。
文化结构。2006年总人口687196人,其中有小学文化程度357067人,占总人口的51.9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79977人,占总人口数的26.19%,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67414人,占总人数的9.81%,具有大专(含本科)文化程度的6597人,占总人数的0.98%,研究生80人,占总人数的0.01%。
职业结构。年总人口650437人,在业劳动力(男16-59岁,女16-54岁)的402555人,占总人口的61.89%,其中:农业牧付渔劳动力246762人,占在职人口的61.15%工业劳动力3999人,占在业的0.99%,建筑业劳动力5613人,占在业的1.39%,交通、运输、邮电、通讯1924人,占在业的0.18%,批发、零售、贸易业3811人,占0.95%。其他劳动力146059人,占36.28%2003年总人口673804人,在业劳动力427326人,占总人口的63.42%,其中:农、牧、付、渔业劳动力219987人,占在职人口的51.48%,工业劳动力5640人,占在业的1.32%建筑业劳动力10170人,占在业的2.38%,交通、运输、邮电、通讯2478人,占在业的0.58%,批发、零售、贸易业4615人,占1.08%。其他劳动力184436人,占43.16%。
2005年总人口678859人,在业劳动力364615人,占总人口的53.71%,其中:农、牧、付、渔业劳动力206809人,占在职人口的56.72%,工业劳动力9990人,占在业的2.74%建筑业劳动力11814人,占在业的3.24%,交通、运输、邮电、通讯3610人,占在业的0.99%,批发、零售、贸易业6563人,占1.8%。企业2916人,占0.8%,事业9480人,占2.6%,机关2735人,占0.75%,教育6745人,占1.85%,卫生401人,占0.11%,文化、体育25人,占0.007%,广播、电视25人,占0.007%,党政机关222人,占0.06%,国家机关3500人,占0.96%,其他99780人,占27.36%。2006年总人口687196人,在业劳动力417265人,占总人口的60.72%,其中:农、牧、付、渔业劳动力215686人,占在职人口的51.69%,工业劳动力10432人,占在业的2.5%建筑业劳动力12351人,占在业的2.96%,交通、运输、邮电、通讯7761人,占在业的1.86%,批发、零售、贸易业5591人,占1.34%。企业3463人,占0.83%,事业10640人,占2.55%,机关2920人,占0.7%,教育6843人,占1.64%,卫生1084人,占0.26%,文化、体育292人,占0.07%,广播、电视83人,占0.02%,党政机关209人,占0.05%,国家机关3463人,占0.83%,其他136447人,占32.7%。
民族结构。199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有4880人,占总人口的0.83%,分布在13个区镇,55个乡(镇)114个村,与汉族大杂居而小聚居,从年,16年中少数民族在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2006年末为止,有少数民族3029户,占总户数的1.81%,少数民族总人口11251人(其中:男5676人,女5575人),占总人口的1.62%,苗族9964人,占少数民族的88.56%,彝族1134人,占民族的10.07%,其他民族占1.39%。16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增加6371人,增长率56.63%,分布在24个乡镇(区)。
习水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重庆綦江县,西接贵州省,南近贵州、四川古蔺县,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 
地形和气候
习水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海拔1871.9米的黄沙岩壁还冰柱倒挂时,海拔275米的赤水河畔已桃花盛开,是典型的立体自然地理。境内出露地层共9个系19个统31个组2个群,地层总厚9900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均积温摄氏度,无霜期248天,年均日照1183.7小时,年均降水量1420毫米。 
习水交通通信设施齐全。习犁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构建了通向重庆、成都、贵阳的出境通道,成为黔北通向渝川的枢纽和咽喉。县内24个乡镇(区)均开通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网络基本形成。 
习水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可观。全县耕地面积8万公顷;森林面积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木材蓄积量大;草山草坡8万多公顷,草茂宜牧;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12万公顷。
境内有大量野生猕猴桃、竹荪、刺梨、方竹笋、魔芋、山葵、蕨苔等天然绿色食品和、杜仲、黄柏等量大面广,开发价值极大。
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系统特殊,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境内西北部有目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5万公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白鹤、桫椤群落等珍贵动植物物种达1600多种,红层地貌上森林覆盖,由于它的奇特性、多样性和原始自然景观的神秘性,构成了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246条,总长1400多公里,其中赤水河在境内60公里、习水河在境内71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3公里,年均径流量18.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8.11万千瓦。
境内矿产资源品多质优、蕴藏丰富,有无烟煤、黄铁矿、重晶石、高岭土、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砂、大理石等28种矿藏已探明储量,可供工业开采。
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全县储煤面积92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8.7亿吨,距地表600米以内已探明储量16亿吨,可采煤层4至6层,每层平均厚度5米,具有储量大、品质优、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转化温度高等特点,是电力、化工、冶炼等不可多得的优质燃料。全县现有设计生产能力300多万吨,年产量已达200万吨以上的规模,远销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县内利用煤炭优势兴建4X13.5MW的习水火力发电厂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
已发现矿产30种,有铁矿、锰矿、铜矿、铅锌矿、铝土矿、铀矿、白云岩、石灰岩、粘土矿、高岭土、陶土、瓷土、萤石、、无烟煤、烟煤、风化煤、油页岩、磷矿、硫铁矿、雄黄、含钾岩石、重晶石、石膏、大理石、方解石、天然沥青、水晶、冰洲石、温泉、石英砂岩。
无烟煤。无烟煤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系地层中、下部,分布于中部的温水、良村、东皇、马临、隆兴、习酒、民化、仙源、双龙、二里、永安、二郎、回龙及南部的官店、桃林等15个乡镇,总储煤面积92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9.45%,初步估算蕴藏量为54.6亿吨,已查明储量16.7亿吨,媒质优良,一般发热量为焦耳/克(卡/克),含水量2-3%、挥发份7-13%、含硫0.3-3%。东皇镇大坝至马临、习酒一线及民化地区,是黔北优质无烟煤的主产区。北部单斜构造区无烟煤矿床(包括龙宝短轴背斜)分布于桑木背斜北西翼,东起仙源镇的马老背与重庆石壕镇接壤,经温水、良村、东皇、马临、隆兴、习酒等乡镇与四川古蔺的古叙煤田相连。龙宝短轴背斜,在民化乡境内,本区煤系露头线走向长92千米,煤系地层厚50-110米,含煤9-22层,可采4-5层,蕴藏量27.1亿吨。桑木背斜南东翼无烟煤矿床,东起于仙源镇方竹坪与重庆石壕镇苏家井相连,经双龙、二里、永安、二郎、回龙等乡镇与仁怀县煤系相接,煤系露头走向长70千米,煤系地层厚50-90米,含煤5-15层,可采2-6层。南部官店向斜南东翼和二郎坝向斜东段无烟煤矿床。官店向斜煤系东起于仙源镇黄厂罐山顶与桐梓县打铁洞相接,经官店镇、桃林乡进入桐梓县容光境内,煤系露头长24千米。二郎坝向斜东段煤系位于永安镇观摩,南与仁怀县煤系相连,露头长约5千米。煤系地层厚60-81米,含煤7-16层,可采煤2-5层。
烟煤。零星分布在温水、良村至羊久一带。已发现小型矿床4处,均产于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中、下部。初步查明各级储量22.4万吨,均为焦煤和肥煤。其中羊久大坪子烟煤矿床9.5万吨,箐口烟煤矿床8.05万吨,良村大窝边烟煤矿床2.02万吨,温水湖南垭烟煤矿床2.83万吨。
泥煤。俗称风化煤,主要产于二叠系龙潭组煤系地层分布地带,均为小型矿床。已查明矿床储量541万吨,腐殖酸率24.9%-50.5%,多属富、中等腐殖酸泥煤,埋藏浅,易开采。
黑色金属矿
铁矿。境内铁矿以沉积铁矿为主,风化淋积铁矿次之。主要分布在条台、温水、良村、羊久一带。其次在官店、黄龙、浪子口、后槽等地。有赤铁矿、菱铁矿、绿泥石菱铁矿、褐铁矿等类型。菱铁矿和绿泥石菱铁矿主要产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梁山段及上统龙潭组地层中。褐铁矿以产于龙潭组底部与茅口组灰岩的假整合接触面附近的次生淋积褐铁矿为主。赤铁矿主要产于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綦江段及东岳庙地层。现已查明有小型矿床9个,矿点2个,各级矿石储量200.6万吨。但多为小规模低品位的贫矿。
锰矿。仅发现白沙铁锰矿点1处,处于桑木背斜西翼,温水镇北东10千米处。铁锰矿呈扁豆状、透镜状,产于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珍珠冲段中、下部黄色砂质泥岩中。已发现长10-20米、厚0.5-1米的矿体,沿走向断续延伸约160米,但矿层薄品味低。
有色金属矿
铜矿。已发现小铜矿点七个,分布在北部条台、龙灯、三岔河、太平场及西部土城、醒民等地。产出层位以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及蓬莱镇组第一段为主,均为含铜砂岩、矿石中以兰铜矿、孔雀石为主,黄铜矿、辉铜矿次之。
铅锌矿。已发现银厂、谢家坝、狮子洞、晶车井4处小型矿床和吼滩、邓家沟、纸槽沟、润南、大岩5处矿点,均集中于桑木背斜南西段的轴部附近。初步查明铅金属储量8361.5吨,锌金属储量36521.7吨。其产出层位为震旦系灯影组上段和寒武系清虚洞组、石冷水组、娄山关群,以及奥陶系宝塔组等地层。
铝土矿。已发现官店镇关岩小型铝土矿床1处,产于下二叠统栖霞组梁山段底部。矿层厚1.7米,含矿岩系沿走向延伸1300米。属二、三级矿石,加上稀有分散元素的含量较高,达到工业综合利用指标。
硫铁矿。是全国知名的产硫磺县之一,已查明硫铁矿主要产地14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0处。主要分布在大安、白坭、马临、临江、龙宝、民化、双龙、楠木、沙坝、莫洛、观摩及狮子洞,谢家坝等地。1982年前查明各级矿石储量1041.7万吨,1994年,省地质局102地质队在东皇坭井垭口至马临煤矿三号井之间走向长6千米,南北宽2.45千米,面积14.7平方千米范围内,硫铁矿矿石储量3458.03万吨。硫铁矿按成因,以沉积矿床为主,热液脉状矿次之。沉积型产出层位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系。热液脉状矿常与多金属矿床共生。
重晶石。多属化工用一、二级品。已发现产地4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3处。分布于河坝、润南、茶园一带,多为热液脉状矿床,1982年前,查明各级矿石储量65.8万吨。1994年,遵义化工地质队普查后储量增为244.21万吨。重晶石产出以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上部之白云岩裂隙中为主,个别矿床产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上部灰色层状白云岩中。
磷矿。分布在河坝、润南一带。产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上部寒武系下统牛蹄矿组底部。获储量1.3万吨,已基本采完。1994年,遵义化工地质队在进行重晶石普查时,对磷矿进行评价,获储量24.41万吨。灯影组中,下含磷矿层具有勘探前景。含钾岩石:萤石。产地均集中在河坝、润南一带,产于震旦系灯影组上部结晶白云岩构造裂隙中,矿体呈透镜状、团块状、不规则状产出。已发现小型矿床5处,矿点2处,获地质储量3.9万吨。规模虽小,但质佳而集中。
高岭土。主要分布于温水、良村、马临、隆兴、习酒、二郎、回龙、永安、桃林、民化等乡镇,均为小型矿床。其中隆兴朱家沟所产高岭土最佳。现已发现小型矿床7处,初步查明各级矿石储量13.2万吨,其中白矿6.14万吨。均产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煤组底部含黄铁矿铝土质泥岩中。
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官店向斜两翼及羊久至良村、温水一带,系自流井群綦江段石英砂岩层。矿层一般厚2-4.3米,最厚5.5米,尤以羊久一带的石英砂岩层为最佳,矿层厚2.3-4.5米。矿石中含二氧化硅97.27-98.12%,达硅砖、硅铁用石英砂岩一级或特级品。石英砂岩,矿层厚而稳定,规模大而质优。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温水、良村、东皇一线以南地区从震旦系至侏罗系地层均有石灰岩产出,尤以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部灰岩及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灰岩规模大,质量佳,裸露良好,易于开采。累计各时代地层中石灰岩层总厚1808米。多系有开采价值的大型矿床。
白云岩。广泛分布于东皇至温水公路以南地区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累计总厚度1119米,其中震旦系灯影组上部白云岩矿层厚而稳定,规模大而质优,易于露采。
石膏。分布在寒武系石冷水组和三叠系茅草铺组、松子坎组、狮子山组等地层的硬石膏57层。大都埋藏深,难于开采。仅在典足桃子坪发现透明石膏小型矿床1处,矿石无色透明,洁净无瑕。
大理石。已发现的大理石有墨晶玉、残血、鸡血红、马蹄花、芝麻红、芝麻绿等多个品种。赋存于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等地层中,主要分布于温水、良村、东皇、马临、习酒、桑木等地,1998年建大理石厂进行生产,储量大、品质好。
陶土。分布于温水、东皇、隆兴等乡镇的侏罗系地层中,作为制陶原料、温水陶瓷厂生产的红陶销国内外。
粘土矿。分布于东皇羊九等地的侏罗系地层中。含铝高,水泥厂将其作为烤制水泥的配料,砖厂用其生产建筑用砖。
瓷土。分布于习酒镇顺江场的三迭系上统狮子山组地层中。
境内尚有油页岩、铀矿、雄黄矿、水晶、冰洲石、含钒岩石、天然沥青、等矿种。但至2001年底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  
习水是著名的美酒之乡。全县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酒厂60余家,白酒生产能力3万吨以上,产品达130余种,其中30余种曾获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大奖。习酒、习水大曲、贵习酒等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具有酒体丰满,无色透明,醇厚绵软,浓香馥郁、回味悠长、留香不息的风格,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习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经考证,一万五千多年前,便有人类在习水繁衍生息,巴蜀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在习水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远的痕迹。境内摹崖石刻、悬棺、崖墓等文化遗物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习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其中一、二、四渡就在习水境内。红军四渡赤水河留下的指挥部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住居,青杠坡战斗、梅溪河战斗等红军与川军、黔军殊死决战的战地遗址,红军书写的反蒋抗日标语等长征文化遗迹犹存,是昭示后人奋发向上,排除艰险的精神财富。 
&八五&计划执行
&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八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5.25亿元,比&七五&末3.11亿元增长68.75%,年均递增11.03%;工农业总产值5.28亿元,比&七五&期末1.94亿元增长172.51%,年均递增22.2%;粮食总产量212655吨,比&七五&期末140975吨增长50.85%,年均递增8.57%;肥猪出栏225066头,比&七五&期末188466头增长19.42%,年均递增3.61%;财政收入完成5167.1万元,比&七五&期末2323万元增长122.43%,年均递增17.34%;农民人均纯收入605元,比&七五&末371元增长62.6%,年均递增10.23%。
&九五&计划执行
&九五&期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国内生产总值11.13亿元,比&八五&末5.25亿元增长115.18%,年均递增17.69%;粮食总产量319349吨,比&八五&末212655吨增长50.17%,年均递增8.34%;肥猪出栏333092头,比&八五&末225066头增长48%,年均递增8.16%;财政收入实现1.41亿元,比&八五&末5167.1万元增长172.36%,年均递增22.19%;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比&八五&末605元增长112.4%,年均递增16.26%。财政总收入达14073万元,年均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86万元,年均增长19.5%;财政总支出4033万元,年均增长18.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亿元,年均增长16%;总人口达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计生率89.9%,比1995年提高了13.7%。
&十五&计划执行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跃上20亿元新台阶,比&九五&期末8.64亿元,年均增长12.2%,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2%的预期目标;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三次产业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工业增加值超过农业增加值,步入了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稳步上升,财政总收入达到2.61亿元,年均增长13.27%,县级财政可支配能力逐步增强,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34万元,年均增长12.03%;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五年累计投资总额达到36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21亿元,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两基&提前一年达标,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正在由基本解决温饱向总体实现小康迈进。&十五&期间,共争取国债投资1亿多元,完善农业水利、文教卫生、城镇建设、公、检、法、司等公共事业建设。争取5000余万元的以工代赈资金,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起争取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和就地改造住房项目,共争取国家资金620万元,新建和改造住房452套4万多平方米,605户2718人受益。
&十一五&规划执行
&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克服雪凝灾害和特大旱灾导致的困难。大力实施&四县&战略,加快打造&一镇、两线、三流域、四园区&,推进红、绿、白、黑&四色&经济。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10%,年均增长11.5%。三次产业比重为19.6:39.9:40.5,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9.69%,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5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1%。财政总收入完成7.6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94%,年均增长24.0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3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06元,年均增长11.7%。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中国丹霞谷旅游度假区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距习水县城45公里,丹霞谷景区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丹霞谷地处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丹霞谷系国家级森林公园。丹霞谷北面与重庆江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之隔,丹霞谷与四川合江佛宝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丹霞谷西连贵州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霞谷处于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腹部地带。中国丹霞谷是地球上高原峡谷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为地球同纬度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它是六千五百万年前,远古绿色世界劫后余生留给习水的宝贵自然遗产;是镶嵌在黔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
中国丹霞谷深藏于绿色林海之中,九沟十八岔涧谷纵横,山原逶迤,林莽苍苍,千峰竟秀,碧水萦绕。嵌入群山之间的条条沟谷叠翠千丈,浓荫蔽日。一根根红色石柱在浓绿中拔地而起,傲视林层;一块块巨大厚重的红层丹崖,色彩斑斓、幻影重重,拟人拟物,栩栩如生。瀑布跌水隐匿于青山翠谷之中,宛如铺在绿树丛中的一张张网,悬挂在红岩之上的一道道帘,散发出高山流水的悠悠情思。深邃幽静的峡谷曲流,千奇百怪的峰林石柱,神奇灵秀的丹霞洞穴,形成神奇而美丽的&峡谷大观园&。
丹霞谷清新盎然的绿色,覆盖着这里95%以上的峰峦和沟谷。丹霞谷原生茂密的阔叶林带,赋予了丹霞谷这里古韵清淳的绿色王国,1600多种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以其自己独特的生存规律共生在这片红层绿洲之中,编织出一条灿烂的生命织锦。神奇丹霞谷,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孕育了丹霞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幽凉爽、气候宜人的高原气候。得天独厚的优良生态环境,形成天然的大氧吧和大空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天然休闲避暑胜地,是天下人间乐土。
三岔河旅游度假区位于贵州习水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680公顷)的实验区范围内,距习水县城43公里。北面与重庆江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相隔,与四川佛宝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西面同赤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线相通,南接国酒之乡仁怀市和四川古蔺县郎酒厂,地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中心腹地。
三岔河山奇水秀,古朴悠然。景区植被保存完好,原生植被与丹霞地貌构成奇妙的自然景观,绿海丹霞,交相辉映。景区内九沟十八岔,沟岔相连,正所谓&沟沟现潺潺清流,岔岔呈幽幽芝兰&。丹霞石矗立山间,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山神、无字天书、神掌镇妖、情侣石、一柱擎天、飞仙石等奇特景观,神秘诡谲、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惬意留连。若非天地钟神造化,任凭丹青妙笔,也描绘不出这一幅幅天然画卷。
三岔河人性极致,和谐宁静。景区内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距今1700多年的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摩崖石刻历经沧桑仍轮廓分明,线条饱满,寓意深刻,堪称摩崖石刻之上品。清代实业家袁锦道利用资源兴办实业,创办48家工厂,开贵州工业之先河。48家工厂作坊遗址至今尚存,依稀还在作业,昭示后人,其兴办实业规模之大全国罕见。
习水自然保护区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境内,面积48666公顷,1992年经习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区。位于黔西北习水县西面,北面与四川省江津、合江两县接壤,西面与赤水市相连,西南与四川古蔺县交界。保护区地处贵州高原北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区内地形切割严重,谷坡壁立,人迹罕至,因而保存了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林相保存完好,原生性强,森林覆盖率达89.6%。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已经查明的生物物种有1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28科、411属、805种;蕨类植物37科、81属、163种;大型真菌35科、45属、77种;兽类8目、24科、72种;鸟类15目、35科、142种;爬行类3目、10科、34种;两栖类2目、9科、31种;鱼类5目、11科、57种;昆虫9目、49科、175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珙桐、桫椤、福建柏、香果树等10多种。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峡谷,地貌奇特,林木葱笼,红岩绿荫,鸟语蝉鸣,山川秀丽。其中同仙栖、长嵌沟、大杉王、望乡台、五指山、天鹅池均是开展旅游的好地方。 
刺梨,属蔷该科蔷该属植物,刺梨为野生小灌本,四至六月开粉红色、红或深红色的花,夏花秋实。果实多为扁圆球形,8-9月果实成熟,成熟后有浓芳香味。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称之为&刺梨&。果肉脆,肉质肥厚,味甘酸,食之消闷,果实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刺梨果实每当刺梨成熟,当地居民,除去其刺,或生吃、或糖渍、或提其香味以作酒,或晒干而入药。初嚼时昧酸而涩,是后渐变甘旨,市价极为低廉。
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著名营养化学家罗登义教授,发现刺梨果实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维生素C和P,誉为水果中的&维生素C大王&,在省内广泛流传着&一个刺梨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三个鸡蛋&的美谈。正常成年人每天吃半个刺梨,即可满足其维生素C和P的生理需要。据研究证实,刺梨鲜果的维生素C含量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水果,是猕猴桃的10倍,沙田拍的18倍,甜橙的50倍,红桔的100倍,梨子、苹果的500倍。用刺梨制成的果汁、清凉饮料、果酱、果酒等各种加工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味美可口,并且能保持高含量的维生素C,是航空、航海、高原及采矿等特种作业人员和老弱妇幼的重要营养食品。
老茵茶的饮用很独特,一般不用开水在茶盅里沏泡饮用。通常抓一小把放进特制的土砂茶罐里,加水,用火煨炖(柴火煨炖最佳)。煎炖好的老茵茶,色泽绛红晶莹,倒进玻璃杯中,就像一杯艳丽的红酒,其味清香,微甜。饮后有清热、化食、润肺、益气、生津、提神之功效。若是暑天,在一壶茶中放入几粒花椒一起煎熬,茶叶特别清凉爽口,能预防中暑。
杜仲是国家名贵中药材。杜仲入药,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之功能。主治肾虚、腰漆无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高血压等症。 
岩蜂糖是因蜜蜂是饲养在悬崖峭壁上而得其名,且蜜蜂是自行来此安居乐业的。岩蜂糖是纯天然植物花卉酿造的。它具有设桶采蜜艰辛惊险,蜂蜜晶莹馥郁,甜而不腻,营养药用价值高等特点。
岩蜂糖的蜜源,是辛勤勇敢的蜜蜂从三岔河原始森林中的成百上千种天然植物花卉中采撷酿造的,其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都很高。它含有70%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各种氨基酸、酶、芳香物质,多种维生素和中药材成分,可以滋阴补肾,强肌健体、美容、补中润燥。能治疗便秘、发热、咳嗽,还能解毒,调和诸药。还可用茶或酒调和着喝。
腊肉是习水民间的风味之一,制作历史悠久。它用猪肉经过食盐和有关配料腌制、熏烤而成。具有色泽滑润,腊香浓郁,进口荤爽,入胃诱馋的特点。
采用野生蕨菜根(又称蕨台)制成,蕨台根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纤维素,铁、钙、磷、锗等多种微量元素及16种以上的氨基酸,还含有野樱甙、紫云英甙、蕨甙、延胡索酸、琥珀酸、生物碱、多种蕨素、麦角固醇等多种营养成分;其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般蔬菜的数倍至十几倍。
蕨菜根有解热、利尿、益气、养阴、健胃、固肾、除湿、恢复脑细胞功能和安神降压的作用。蕨菜肉嫩、制成菜肴鲜嫩滑爽,清新味美。可见,蕨菜是兼有食用与药用价值的山野菜,因而素有&山珍&&山菜之王&的美誉,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品。在绿色食品走俏的今天,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中药里赫赫有名的鱼腥草到了习水就取了嫩嫩的那段根茎来吃,取名曰折儿根。折儿根又叫鱼腥菜、折耳根、侧耳根,俗名叫臭莱、臭根草、猪母草等,名称很多。
凉拌:加酱油、放白糖、辣椒、拌花椒、生姜、葱白等。
热菜:老节儿根炖骨头汤;节儿根炒腊肉等。
习水县辖24个乡镇区。
很早以前,现东皇之地称竹瓦寨。南宋端平元年(1231),袁世盟受命入播平蛮,其后时有骚扰,故在九龙山建东皇殿以镇阴乱,东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东皇殿又称东皇场。明洪武五年(1372)属郎城里,雍正八年(1730)属土城里。1915年,习水建县后,东皇殿为三区区府所在地,其后又称东皇区。1951年初,政府由温水迁至东皇,此后东皇一直为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升格为区级镇,到1992年7月,以原城关镇和原东皇区的图书、白坭、太平场、羊九、天鹅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东皇镇。此前东皇同是城关镇政府和东皇区公所驻地。
土城位于赤水中游河谷,是土城镇政府所在地。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今土城地区繁衍生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设平夷县,唐高中仪凤二年(672),在此设淅州。北宋大观三年(1109),在此设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即今仁、赤、习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改造旧房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是土城一名由来之因。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上赤水里。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式改名为土城。清代设土城里,隶仁怀直隶厅。民国三年(1914)改设土城区,属赤水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和滋新镇。1950年更名土城镇(属土城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土城镇和黄金、儒维、文龙、小坝、长坝等乡、镇地域为辖地,建立土城镇。土城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渡口,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渡口纪念碑、青杠坡战斗遗址、毛泽东住地等名胜。土城有明代建成的九龙囤等四大军事囤堡和宋酒窑、古盐号、古船帮、古民居等古迹,文化底蕴深厚。2005年9月,经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批准,土城镇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唐朝坝为同民镇驻地。早在1100多年前,唐宪宗调四川节度使高崇文平定刘辟为首的播州边民造反后,于元和元年(806)在现同民镇蔺江村蔺江河畔置蔺州(辖今仁怀、赤水、习水和四川纳溪一带),故此地称唐朝坝。唐宋时期,唐朝坝曾是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属富庶之地。明洪武五年(1372),在此设唐朝坝长官司,领今赤水市和习水县大部。同民一名源于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此地建立同盟乡,因同盟与同民音同,同盟便演变为同民。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三过其境。解放后,同民乡先后属赤水县土城区、第六区和第七区。1950年2月,从第七区划出马临、隆兴两乡新建第八区,驻地隆兴场。原第七区余下地域冠名为醒民区,驻地在同民。1965年11月,醒民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醒民区地域为辖地,建立同民镇。1996年1月,原醒民乡、龙马乡从同民镇划出单独建镇。
醒民镇驻地前称洗脚溪,其后又称醒觉溪,最后才称醒民。据《仁怀厅志》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今醒民一带繁衍生息。因该地有一小溪流过,据当地人说,在今关帝庙左侧有一集市,因用水困难,来往客商入市或投栈,要先去小溪洗脚而后赴,故称洗脚溪。另有说法是川籍合江人迁居来此,将合江城郊地名洗脚溪带此沿用。醒觉一词始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有醒悟、觉醒之意。醒民一名出现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后的1936年,有唤醒民众之意。年,赤水县政府在醒觉溪建立第七区醒民乡,醒民一名首次被官方使用。解放后,醒民乡先后为赤水县二、三、七区所属,年为赤水县醒民区驻地,1961年后为乡级驻所,1992年7月后属同民镇。1996年1月以原来的醒民乡、龙马乡地域为辖区,建立醒民镇。
隆兴镇驻地叫龙潭坝。该地是一山间小坝,坝中有一井,井底清泉汩汩,长年不断,传说井内藏龙,故曰龙潭,此坝因潭而得名龙潭坝。民国七年(1918)当地知名人士倡导在龙潭坝设场,龙潭坝改名龙兴场。1924年初,龙兴场又改今名隆兴场(有兴旺发达之意)。此后,隆兴场一直成为当地行政机关驻地,解放前设隆兴乡,属赤水县第七区(驻淋滩)管辖。解放后,于日在隆兴场设赤水县第八区,后称隆兴区。1959年,隆兴区更名为隆兴人民公社。1961年,还名隆兴区。1965年11月,隆兴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隆兴乡、陶罐乡、柑甜乡、马临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隆兴镇。1998年11月,原马临乡地域从隆兴镇划出。
习酒镇驻地黄金坪。黄金坪位于赤水河北岸,原是南庙公社金星大队一个生产队的名称,1984年改为黄金坪村民组。是年,其境内习水酒厂生产的新产品习酒被评为遵义地区名酒、贵州省优质酒,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为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上级政府把金星大队更名为黄金坪村。1992年成立习酒总公司,该年正逢建镇并乡撤区,政府将原隆兴区的岩寨、临江和回龙区的郎庙、瓮坪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习酒镇。
回龙镇驻地回龙寺。公元1588年后,明朝在仁怀、习水一带实行军事屯田,始有汉人迁居至此恳荒造田,随之建一小庙永安寺,咸丰五年(1855)扩建为大庙。相传,寺中大殿柱上的雕龙,因长年兵荒袭扰,渐有灵气。时日久了,当地人将大庙称为回龙寺。因回龙寺名得回龙场名,20世纪30年代始有建制。回龙场在明朝以前属播州(今遵义)宣慰使司怀阳县(属四川),雍正五年(1727)划归贵州属遵义军民府仁怀厅二郎里,民国时属仁怀县第六区。解放后建立回龙区,1958年改为回龙公社,1960年恢复回龙区建制,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以原回龙区的回龙、周家、向阳、洞湾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回龙镇。
桑木场是桑木镇驻地。从前,此地森林茂密,参天挺拔的马桑树特别多。刮风时马桑树枝相互摩擦而发出叽嘎、叽嘎的声音,因谐音关系,该地曾叫桑木嘎;此处后山有垭口,故又称桑木垭。清雍正7年(1729),桑木垭已成较繁荣的小集市、故又叫桑木场。民国四年(1915),桑木设区(即仁怀县第七区)。解放后1950年为第十一区。1958年改为桑木人民公社,其驻地迁二郎天主教堂,1961年恢复桑木区建制。1965年11月,桑木区划归习水县管辖,区公所又迁回桑木场。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的桑木乡、土河乡、河坝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桑木镇。桑木镇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桑木的鸡和蛋,享誉黔北川南。
永安镇驻地永安场。20世纪40年代废除联保制时,当局将白鹿、银匠山两个联保撤销合并成一个乡。因此地区东有李德山(仁怀县第八区区长)、李正开(乡长),西有刘选卿(第八区原区长)、田庆荣(桑木区知名人士)、杨有时(桑木乡乡长),他们权势显赫,该地区恰好在兴隆和桑木两地之间,不怕兵荒匪患,永远平安,故把新合并的乡定名为,驻润南袄子岩,属仁怀县第八区。1950年,仁怀县在兴隆场组建第十二区。1951年永安乡公所迁驻向家坝,1952年第十二区政府也迁来向家坝与永安乡同住一地。1955年改称永安区,1965年11月划归习水县管辖。1973年区公所上迁至二三百米的石山顶。20世纪80年代,该地初具场镇规模,被称为永安场。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白鹿、天楠、润南三个乡地域为辖区,组建永安镇。
良村镇驻地良村场。现良村场原名叫凉村,当时只有几间民房,路边有一棵常绿大树,树旁有一股从地下涌出、清凉甘甜的泉水,商旅行人经此,都要在这里乘凉小憇,饮水止渴。久之,人们都称这里为凉村。凉村正式见史是雍正十年(1732),仁怀营添设温水汛把总,增设凉村、桑木垭、何村、火石岗、斑鸠井5塘(最基层军事单位),每塘驻兵5名。曾任清末温水书院教授徐味经在民国初年被举为团总,觉得凉村早已成为东西通衢大道上的商品集散地,非昔日荒凉小村,遂与当地士绅共商,将凉村更名为良村。其后渐成集镇,人称良村场,报经政府批准后沿用至今。良村场在清崇祯二年(1629)属吼滩里,民国五至二十一年()为第四区驻地,民国二十四至三十年()属第二区(驻东皇)管辖,其后直到解放均为第四区。解放初到1955年,仍称第四区。1956年后改为良村区,1959年改为良村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区名,1992年7月,以原良村区的良村、大安、吼滩、茶园、羊化等五乡地域为辖区,建立良村镇。红军长征纵横良村镇全境,境内有梅溪河战斗遗址和茶园等多处红军烈士陵园及红军标语。
温水场是温水镇驻地。明朝末年,大木林后面有一条小街,因西侧岩洞里有一股泉水冬暖夏凉,故取名温水。此街不顺路,未成集市,后将街房西迁二里,渐成场镇规模,沿用温水之名,故叫温水场。清乾隆二年(1737)二月初四开始赶场。清乾隆三十年至嘉庆五年(),温水在大木林首建驿馆。年,在温水设温水府经厅。年,在温水设仁怀县温水分县。年,温水设区,时称习水县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6),习水设4个区,温水为第三区驻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习水县设3个区,温水仍为第三区驻地。解放前后,温水仍为第五区。1950年4月至1951年4月,温水为习水县政府驻地。1951年4月,温水设镇。1956年第五区改称温水区,1958年改为温水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温水区名。年改为温水区革命委员会,1984年5月又恢复温水区名。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平原、星文、典足、大水、目里等乡和温水镇地域为辖区建立温水镇。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温水,在镇内战斗过。1998年,温水经省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
仙源镇驻地仙源场,原名獐羊坝。据《习水县地名录》载:1913年,陈姓在此住,当时没有田,而羊九台的周、曹二姓有田又不会种田,就用田与陈姓换土。因陈姓土不足,就另补给周、曹二姓几只大獐羊,故此地取名大獐羊。又因此地是一小平坝,所以称獐羊坝。在獐羊坝西北3千米处,有一天然石洞。周西成修筑的赤桐公路经勘测必经此洞,但多年未建成通车,筑路民工认为,此处人烟稀少,洞又生得奇怪,像神仙出没的地方。1929年,周西成派一巡视员视察公路修建情况,在此听到筑路民工的议论后,便在洞南侧上方题写仙源洞三个大字,仙源一名由此得来。年,伪政权在此设仙源乡。解放初政府仍在此建仙源乡,1958年改为仙源管理区,同年双龙区公所迁此,1963年改为仙源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鲁城、仙源、黄龙、大杉四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仙源镇。仙源是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仙源镇产优质黔北麻羊,该镇的名优特产方竹笋、天麻畅销国内外。
官店镇政府驻地官店场,原在人朝坝(今官店村白果坝组老官店)。此地是古仁怀往桐梓、遵义的通道,道旁有一旅馆,经营有方,十分讲究,过往官商喜欢进住,年久人称官店,继之,整个人朝坝都叫官店。其后,因洪水泛滥冲毁店铺,场逐迁对岸王二份,并将其改叫官店,人朝坝便称老官店。崇祯二年(1629)前,官店属仁怀县丁溪里,其后属小溪里。民国五年(1916)设习水县第六区(驻地放牛坪),官店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第六区署迁官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习水县设4个区,官店属第三区(驻地温水)。民国三十年(1941)设官店乡,仍属第三区。日习水解放,官店为第六区。1951年初,官店为第七区。1958年9月,官店区改为官店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官店区。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官店、里师、何村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官店镇。官店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镇境内有红军烈士墓和红军烈士纪念塔。
寨坝场是寨坝镇的驻地。清同治元年(1862)闰8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石达开部西进四川在綦江东溪一带遭围攻,遂折转经条台岗至今寨坝地区。寨坝是一盆地式的田坝,于是太平军就在坝内安营扎寨。义军走后,当地人利用未折毁的寨棚开始赶场称寨坝。其后房屋渐多,形成集市,人称寨坝场。1932年,在寨坝设第七区。1946年,国民党曾设寨坝区,驻两路口。其后撤销寨坝区,将其辖地并入第三区(温水),直至解放。解放初,寨坝仍为第七区。1950年7月,寨坝改为第八区。1956年改称寨坝区。1958年撤区建寨坝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寨坝区。1966年改为寨坝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寨坝区公所。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寨坝、两路、条台三个乡地域为辖地,建立寨坝镇。该镇习源村是习水河发源地。
民化乡政府驻地叫丰村坝。该地周围是山,中间是深谷,洪水把大量泥沙带下山,年久便沉积成坝子。因此处大量生长枫树,故名枫村坝、简称枫坝。此坝平坦肥沃,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农作物年年丰产,当地人便把枫村坝改为丰村坝,简称丰坝。民国初,现民化乡地域分属民生乡、民治乡和平化镇。北伐战争(1926)后,分别取民生的民和平化的化组成民化一名。土地革命时期建立民化联保,抗日战争时期改称民化乡,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初,政府建立民化乡,属赤水县土城区。1958年建立民化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随土城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82年,恢复民化乡。1992年7月,以原土城区的民化、龙宝、三元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民化乡。
二郎乡政府驻地二郎坝,古称校场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二日,合江路总兵吴广奉命率兵平播到今二郎地区,周边罗国民、罗国显、安銮等头目共率兵万余来降。吴广择其壮者从军征播,在此练兵40余天,故得名校场坝。清顺治四年(1647),王阁公奉旨征剿张献忠余部石可成。阁公委两个儿子为先锋,兵分两路,一路从四川古蔺发兵,一路从桐梓出发,会师于校场坝。三月,石可成兵败被擒而斩首示众。阁公二子英勇善战,大获全胜。为纪念王氏兄弟领兵会师(古时儿子称郎),将校场坝改名二郎坝。明崇祯二年(1629),二郎坝为仁怀县二郎里驻地。清雍正六年(1728),二郎里随仁怀县由四川改属贵州。从此,不管建置怎样变化和辖区如何划分,二郎坝都先后是里、保、团乡、区、管理区、人民公社、乡政府驻地。年,桑木区公所迁驻二郎。1992年7月,以原桑木区二郎、莫洛、沙坝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郎乡。二郎乡有百年天主教堂,万亩李花。
二里乡驻地二里场。明崇祯二年(1629),仁怀县,丁溪里分为丁山里和小溪里。现乡政府驻地原来只是百余人小街,南北走向,街西排房屋及居民属二郎里,街东排房屋及居民属小溪里,一街分属两里,故小场定名为二里。二里原属仁怀县,1965年11月,随永安区划归习水县管辖,时称二里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二里乡。1992年7月,以原永安区的二里、兴隆和观摩三个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二里乡。二里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境内有红军烈士墓5所。该乡兴隆场还有解放黔北时进行激烈战斗的李家寨遗址。
天堂坝是三岔河乡的驻地。1992年7月,在建镇并乡撤区中,以原良村区的三岔、顺江、师子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三岔河乡,先驻原顺江乡驻地转龙台。1994年,经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选址决定天堂坝,政府办公楼。据传,四五百年前,习水河上胡礁塘中的水经常翻滚变黑,犹如蛟龙现身,人称现天色(每当天色一变,就会产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就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灾难。为求神保佑,人们便在河岸上建庙并塑天公天母和地皇神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乡民都要杀猪祭奠。时日已久,人们把这里叫天堂,是一块习水河谷中的小田坝。1995年7月,乡政府新办公楼建成迁入,此地取名为天堂坝。由于原三岔乡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仙台而远近闻名,为提高乡的知名度,故把新建乡定名为三岔河乡。
大坡乡政府驻地叫大坡场,始建于清朝末年。清同治元年(1862),当地人在现大坡场河对面的大村赶场。后因火焚,由未到上任的知县袁超提头并出资,在现址修了几间门面铺子,后来不断发展,居住人增多,形成集市。因其后有座山叫大毛坡,民国期间有一保长在坡上修建一间四面均为正面的房屋,叫大坡头,故现址上形成的集市叫大坡场。民国三年(1914),大坡属仁怀县丁山里。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坡为三联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大坡属习水三区(驻地温水)管辖。民国三十二年(1943),改联保为大坡乡。解放后,1950年重建大坡乡,1958年建立大坡人民公社。1992年7月,以原温水区的大坡、小罗、龙灯、典礼四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大坡乡。该乡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飞鸽子景区。习水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
双龙乡政府驻地双龙场,原名叫回龙场。据传,清光绪年间,一黎姓武将奉旨带兵来回压王洪森农民起义,他看了回龙场地形,说该地叫回龙场不妥。因该地两条约五千米长的山梁(指金家杉林和后坪),宛若两条巨龙汇聚于此,故黎姓官员赐名双龙场。据有关族谱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宋代就有人在此地繁衍生息。清代双龙场属仁怀县小溪里,民国初双龙建联保。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后,建立双龙乡,属第三区(驻温水)管辖。1950年7月,建立第六区(驻地双龙场)。1958年,双龙区公所迁至仙源,双龙场仅为双龙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恢复双龙乡。1992年7月,以原双龙区的双龙、保丰两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双龙乡。该乡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有7位红军牺牲其境内,2006年在双龙场后山建有红军烈士陵园。
桃林乡政府驻地桃林场,原叫放牛坪。明末,在黄连树垭口有一集镇叫双龙坪、住户约30家,每家的牛都赶到门闩垭的草坝上放牧,久之,此地被称为放牛坝。清初的一天,双龙坪民房失火,住户烧光,唯有耕牛全部平安,跑到放牛坝。此后,当地人认为这里是宝地,多在这里建房,形成集镇,习惯称它放牛坪。原双龙坪改称旧场坪。1929年夏,当地名流刘克超,任北枢、马淮川、裴良玉、王家瑞、任薰陶、钟之伦7人聚会一起,认为放牛坪这个名称不雅,商议改一个雅一点的名称。最后清末秀才刘克超说:舜帝曾经牧牛于桃林,&牧牛者,放牛也&,不如把放牛坪改为桃林的好。在场者一致赞成这一改名,其后书面报告当时的习水县政府。年,习水县实行乡镇闾邻编制时,放牛坪镇正式改为桃林镇,桃林一名首获官方认可。民国五年(1916)至民国二十一年(1933),桃林为第六区驻地。1936年桃林镇改为桃林联保,1941年又改建为桃林乡。1992年7月,以原官店区的桃林、天龙、沙溪3乡地域为辖区,建立桃林乡。
坭坝乡政府驻地叫坭坝场。清道光十一年(1831),此地名为三虎庙。后在此修一场,多在下午至晚间才能赶场,取名三阴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川一神汉宣称:要使本场热闹,非用繁华场镇的泥土不可。于是,当地一贺姓人到60里外的东溪镇取泥土带回,埋在三阴场街心,又加上三阴场东面有一片大田坝,故改名为坭坝。民国时期,坭坝先为联保后为乡。解放初,政府在此建坭坝乡。1958年,改建坭坝人民公社,随后三分三合,1970年至1992年6月,均维持坭坝公社、管理区和乡的建制。1992年7月,以原寨坝区的坭坝、荣龙、棕山三个乡地域为辖区,建立坭坝乡。
程寨乡驻地程寨场,曾叫映江场。宋朝末年,袁世盟奉命带兵平定今程寨一带后,程姓族人便在此安居。1920年,程姓先在小河坎(今大合水小学对面)建一小集,但人少物稀、冷落萧条。1932年4月,程姓10余人筹款集谷买地,在今程寨场老街地址建一新场镇,定名映江场。门面增至30余个,客商增多,热闹非常。程姓为表族人建场之功德,将映江场改名为程寨场。1932年4月,在此设映江乡,属习水县第三区(驻东皇)。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程寨场设江汉门联保,映江乡属之。民国三十年(1941),建程寨乡,直至1949年。解放后,1950年2月至1957年6月,设程寨乡,属东皇区。1958年8月,程寨并入太阳升人民公社,设程寨管理区。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建程寨人民公社。1969年3月,撤区并社,在程寨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70年春、恢复东皇区,又改还为程寨人民公社。1984年5月,再改为程寨乡。1992年7月,以原东皇区的程寨、石门、红旗、大白塘四乡的地域为辖区,建立程寨乡。乡境内有大白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临工业经济区
马临工业经济区驻地马临场,古称双龙场,又名蚂蚁沟。双龙场因双龙庙(今马临中学地址)而得名。据民间传说,现马临之地建集镇之初,场赶不起来,后经一风水先生选定黄道吉日,到原集镇旧址(今五一村马桑嘴)取土,将其播撒到新建街道上,至此场就赶起来了。由于所取土中有许多蚂蚁(另有一说是,明朝时期,罗氏祖先修造坟墓时,挖出一大窝蚂蚁,因当地处于夹沟)故取名蚂蚁沟。民国五年(1916),分别在蚂蚁沟和临江庙设立马蚁乡和临江乡,均属赤水县第七区。此后设镇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马蚁乡与临江乡合并,各取第一个字为名,设立马临乡。解放后,于1958年,建立上游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马临人民公社。1965年11月,马临随隆兴区划归习水县管辖。1992年7月,设隆兴镇马临管理区。1998年11月,建立马临工业经济区。
村居调整于2002年4月启动,2004年12月结束。2005年1月,调整后的村、居(社区)挂牌办公。这次调整,将664个村、居撤并为234个村、居,其中将633个村撤并为210个村,将31个居委会撤并为24个居委会(社区)。2004年9月,东皇镇将10个居委会合并建立6个社区,土城镇将4个居委会合并建立2个社区,温水镇将6个居委会合并建立3个社区,共建立11个社区。其他乡镇仍为街道居委会。
(),太子参价格,柘荣太子参,太子参种植网。站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承办单位:宁德市新龙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福建省柘荣县文昌北路40号 邮编:355300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水哪里好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