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在推进纪检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_百度作业帮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涵本质  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对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从理论上说,治理的概念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力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力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力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哪个阶级行使统治,谁上台执政,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换言之,都希望自己执政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治理体制也是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但是,归根到底,治理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相对于国家的统治体制而言,治理体制更多体现工具理性.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  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善治.善治不同于传统的政治理想“善政”或“仁政”,善政是对政府治理的要求,即要求一个好的政府.善治则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政府治理,还要有好的社会治理.简单地说,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与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政治事务的协同治理.作为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善治需要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努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公民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将变得日益重要.然而,在所有权力主体中,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均不足以与政府相提并论.政府对人类实现善治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善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要实现善治的理想目标,就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以下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其中,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所以,政治学家通常也将现代国家治理称为民主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实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了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不过,影响国家治理能力除了制度因素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治理主体的素质,既包括官员的素质,也包括普通公民的素质.仅以官员的素质来看,纵使有最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官员素质低劣,国家的治理能力必定不强,社会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善治.提高官员的素质,要对官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民主的选拔机制,将优秀的公民遴选出来,授予他们权力,并且以制度对官员的权力进行制约.  必然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它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仅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刻变革,也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但是,中国的政治改革不是许多西方学者理解的那种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变动.如果按照多党竞争、全民普选、三权分立的标准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确实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如果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那么就会发现中国的政治生活在过去35年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例如,在依法治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政府问责、政治透明、行政效率、政府审批、地方分权和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成功,或者说,中国能够在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长期发展,首先得益于中国治理改革的成功.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仅以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为例,我们就可以发现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选举、协商、决策、监督等基本民主治理制度还不健全,公共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公民参与的渠道还不畅通,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屡见不鲜,政府的公共服务还相当不足,动态稳定的机制尚未完全确立,政治透明程度相对较低,行政成本高而效率低下,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自治的程度相当低,主要公共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等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求.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那么我们目前的局部性治理危机有可能转变为全面的统治危机和执政危机.化解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必要举措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中全会《决定》就是总的指导思想、全面改革的路线图和重大的战略部署.我在这里特别想强调以下六点必要举措.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是一个民族保持其理论思维的先进性和激发其精神活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冲破传统和教条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永无止境”不仅指时间的维度,也包括空间的维度.从时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空间上说,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特别是治理领域.判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政策,首先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会的公平正义,看它是否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只要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新观念和新实践,都值得重视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缚社会政治进步的体制机制都应当破除.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如《决定》指出的,我们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国家的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从中央宏观层面加强对治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和指导.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它们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鉴于这样一种现实情况,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宏观指导,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尤其重要.应当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研究,按照《决定》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制定国家治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门和地区利益,进行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挣脱既得利益的束缚.另一方面,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能草率从事,应当广泛讨论,从长计议,避免短期行为.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许多好的治理改革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应当系统地总结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说,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源自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人民需要和全球化冲击,但其直接动力则是压力、激励和制度,其中制度是长久性的动力所在.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无论其效果多好,多么受到群众的拥护,如果最终不用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和推广,那么,这种创新最后都难以为继,难免“人走政息”,成为短期行为.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各国在这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我们应当借鉴、汲取.我们从来主张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当然包括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许多进步和成就,其实也得益于向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公共服务中的“一站式服务”、责任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律师制度”、政务公开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式治理”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我们应当具有当年邓小平同志引入市场经济那样的胸怀和胆识,站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活力为目标,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大胆借用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重要的还是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影响国家的治理水平和效益有两个基本因素,即治理者的素质和治理的制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即制度的破与立.一方面,要像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现存的不少治理体制机制不尽合理,有些违背了政治学的公理,有些则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机构只有权力而几乎不承担责任,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职能错位等现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根本的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两者都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许多重要的制度机制或者仍然缺失,或者极不完善.宪法规定的许多公民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相关执行制度的缺失.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官本主义是长期支配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其实质是官员的权力本位,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改革开放35年后,我国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进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官本位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观念”列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可谓切中要害.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决定》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换言之,要在二〇二〇年初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七年内要完成这一任务,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实现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和果断的措施,同样也需要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和正确的道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超越任何组织和群体的局部利益,而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着眼点;不仅要集中全党的智慧,而且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不仅要有政治精英的参与,也要有普通民众的参与;不仅要依靠党组织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更要严格遵循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的基本方略.  总而言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当前位置: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气象作为与地位问题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日分享到: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郑国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明了这个总目标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内涵,并强调,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气象现代化的内涵和定位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0多年来,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各式各样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政治风波,我们不仅都挺过来了,而且在每场风雨过后都发展得更好,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说明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近年来,我们党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对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对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殷切期望,彰显了对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对推进气象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的殷切期望,这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坚强的政治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落脚点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都是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就是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强化政府公共气象服务职能的过程;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必然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立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重新审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大责任,进一步强化现代化的责任担当,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成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天气、气候决定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频发干旱、洪涝、台风、暴雨、暴风雪、雷电及至大气污染等极端灾害,一再警示我们,防御和减轻极端气象灾害仍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和能力问题始终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的重大问题,始终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面对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和重发的严峻形势和十分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广大气象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党和国家治理中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力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大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力度,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沿海强台风、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涝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取得重大胜利,谱写了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篇章,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保障粮食生产“十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体现了气象监测预警服务为党中央、国务院有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有力的实践保障。
  事实表明,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和保障能力的现代化总体是好的,是有气象特色和独特优势的,是基本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面向未来,只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以奋发进取的责任担当加快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着力打造出气象事业特有的发展优势、服务优势、创新优势,就一定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更好地强化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
  面对重大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难预难防的复杂形势,社会各界对气象服务的依赖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多,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治理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更为紧迫、期望越来越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气象保障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这既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新的契机,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气象服务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有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高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有的气象管理能力与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围绕国际气象人才、技术、标准等发展资源以及全球气象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越来越突出。这些严峻挑战,客观上加大了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难度。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提供更有针对性、覆盖面更广的气象服务任重而道远;深化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联合攻克核心业务技术任重而道远;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交出一份气象现代化的合格答卷。
  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有坚定的战略定力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就必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强大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有无战略定力,关乎事业兴衰,关乎前途命运。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战略定力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纷争干扰所惑,切实做到明方向、强定力。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继续走在前列,再创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体制机制新优势。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必要在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上,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这种探索和实践,就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制度体系,包括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安排;就是要努力提高运用制度管理气象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到2020年的时间设计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确保实现到2020年的“三步走”气象现代化目标,努力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基础、作贡献。
  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把增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增强战略定力,需要提升综合实力。气象事业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强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最终靠的还是气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靠的还是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为党中央、国务院有力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决策支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气象保障,这样的气象现代化才是党和国家需要的现代化,才是人民群众期盼的现代化。因此,气象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的现代化,是气象现代化的本质。我们要坚持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方向来凝聚力量、推进发展,自觉把气象现代化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要加快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与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对接融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水平。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扎实做好环境气象服务,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气象保障,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适应工作,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扎实做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完善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和专业气象服务,不断改进气象服务手段、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切实提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气象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需要凝聚强大力量。要凝聚各级党委、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的力量,凝聚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气象现代化的力量,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力量,凝聚国际气象资源提升我国气象科技水平的力量。只要坚定不移地把气象现代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坚定不移坚持公共气象引领事业发展的方向,就能凝聚起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推进气象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必须在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上求突破,在提升基层气象综合实力上下功夫。要加快推进国家级气象现代化,充分发挥国家级业务在气象业务现代化中引领、示范、支撑作用,着力发展数值预报、资料质量控制与同化等关键核心业务技术,努力实现全球和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气候系统模式、气候变化及影响评估、气候资源评估、环境气象等领域重大科技新突破。要加快发展以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统筹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打造气象特有的竞争优势。要激发基层气象发展活力,重点强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社会管理、基本气象业务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基层气象现代化步伐。
  四、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
  强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推进气象服务体系和保障能力现代化是必然要求,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深化气象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紧密联动、相互集成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加快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不断丰富完善气象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气象治理能力,提高气象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综合效能。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需要把握好工作着力点。当前最重要的,一是要全面理解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定位,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气象系统的活力。二是要把气象改革自觉置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改革部署,密切跟踪研究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的要求,结合部门实际,认真研究配套改革举措,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三是要以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对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的牵引、影响和传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市场资源和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围绕构建更加开放的气象服务体系,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的气象职能,开放基本气象资源,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气象服务市场;研究如何激发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中的活力,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提供气象服务的机制。四是要继续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建立新机制,引导和利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联合攻克核心气象业务技术,激发广大气象工作者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精细化水平。五是要注重和抓好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所需要的改革必然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服务、业务、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顺利推进也必然要求做好配套改革。我们必须加快探索并建立起适应气象工作特点的运行保障机制,包括选人用人机制、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基于能力和贡献的绩效考评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强化问题导向。各项气象改革任务都要坚持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瓶颈制约,立足于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面临的突出问题,立足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立足于调动广大气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五、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要大力提升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强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气象作为和气象地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勇气,更要具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能力。没有能力作保障,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只能是空谈。
  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能力明显不相适应。有的习惯向上级要资源、要政策,不善于从市场找办法、寻出路;有的在纷繁的事物面前束手无策,不能自如应对复杂局面;有的还满足于四平八稳踱方步、按部就班过日子,不能探索新路;有的深感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够用,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不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积极迎接挑战,特别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严三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提高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能力、新水平,至关重要、非常紧迫。
  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新能力、新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想长期具备新能力、新水平,就必须不断地用新理论武装自己,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丰富自己,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激励自己;就必须将提高工作能力当作自己的终身大事来对待,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持续不断掌握新本领,不断提升自己把握市场规律、运用市场规律的能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大胆探索、创新突破的能力,提升发动干部职工、依靠干部职工的能力,提升应急谋远、统筹协调的能力,提升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能力,这样才能保持胜任工作的能力,才能保证适应新形势、善解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目标。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职责要求。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要担当。担当的背后是品格,是能力;担当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重大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气象现代化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气象部门各级党组(党委)和领导班子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把敢于担当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导向,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要切实注重选用那些在重大是非面前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切实注重选用那些在困难矛盾面前敢于担责、负责的人,切实注重选用那些解决问题有思想有办法的人,切实注重选用那些开拓局面卓有成效的人。要不断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受到重用,让日常工作不负责任、关键时刻畏首畏尾的人受到警醒。
  气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激荡着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共创未来的澎湃激情,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起广大气象干部职工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气象报》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纪检体制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