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拴马桩恩汗年代有马蹬吗

帖子主题:一代天骄死因成谜 “成吉思汗陵”10项世界之最
共&3044&个阅读者&
军号:2329924 工分:5816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代天骄死因成谜 “成吉思汗陵”10项世界之最
文章提交者:向军娜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次年在西夏病死。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成吉思汗祭典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成吉思汗之死的推测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6岁。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此外,曾经于13世纪40年代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普兰诺·加宾尼,在其传世的著作中却说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身亡。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留下的记载中称,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时中箭而死。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见于清朝成书的《蒙古源流》,该书中又说成吉思汗俘虏了美丽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这位王妃在侍寝时刺伤成吉恩汗,然后投黄河自尽,成吉思汗也因伤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倾向于《蒙古秘史》上的记载。陵墓位置推测及探险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美国考古败走麦城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这并非危言耸听。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维兹的计划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后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说服了蒙古政府并吸引了两位著名的当地历史学教授加入探险。日,克拉维兹的考古队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包括几十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队决定放弃挖掘。因此有传言说是成吉思汗显灵了。不过,真实情况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因为按照蒙古的传统观念,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所以,当蒙古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强烈反对挖掘,蒙古国政府也勒令考古队停止挖掘并撤出那个地区。因此,主要投资者克拉维兹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动。日蒙联合考古队语出惊人日,英国《泰晤士报》突然报道称,一支分别来自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可能打开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钥匙”——成吉思汗的灵庙。如果灵庙身份得到确证,那么将会在灵庙方圆12公里范围内锁定成吉思汗的陵墓。该报道称,10月4日,日蒙联合考古队在位于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纪的灵庙遗址。在灵庙的下方是一座几乎已成废墟的石头平台,在石头平台的下方藏有许多坑洞,里面埋葬着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从战马遗骸的数目之众来看,这座陵墓的主人显然地位非同寻常。在25米方形的基坛上还发现了作为灵庙遗存的基石和柱穴,因为没有发现瓦和砖,所以推测土面所建应该是帐篷。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石头平台应该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灵庙内,还发现从上面看为“凸”形的、高约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烧火的痕迹。基坛的周围发现了埋灰和马骨的坑,认为这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烧马等“烧饭”仪式的证据,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一致。另外,在灵庙的南侧,出土了刻有作为皇帝象征的龙的纹样的香炉,这则与14世纪波斯历史书的记载相一致。考古发掘队的负责人之一、日本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绍称,距这个陵墓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应当便是传说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两专家质疑对于日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惊人发现,内蒙古社科院的研究员潘照东和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朱耀廷均提出质疑。潘照东认为,发现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棺椁;其次要有物证,像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东西;再次还要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石刻石碑之类的记载。否则,就无法证明是成吉思汗墓。潘照东说,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阿尔寨石窟附近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此处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儿史记》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其吻合。在阿尔寨山的第28号石窟中,有一幅壁画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潘照东认为,这幅壁画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大后方,驻扎了重兵而且距离六盘山的距离在3天之内完全可以到达。朱耀廷认为,仅仅依据日蒙联合考古队目前发现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就是成吉思汗墓。据史料记载,当时独木棺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要找到这3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腐烂的。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应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陵墓位置的定音之论众所周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有一座规模宏伟的成吉思汗陵。陵内后殿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勃尔贴兀真的灵柩。在它两侧的黄色绸帐里,安放着成吉思汗王夫人呼伦和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两个胞弟别力吉台和哈撒尔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力定,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的马鞭等物。每年农历的三月甘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可是对于这座成吉思汗陵,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家。日,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举行的“鄂尔多斯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世代守陵的达尔扈特蒙古人指出,成吉思汗的葬地虽然没有地下考古的准确印证,但是作为国家意志和民族公祭的成吉思汗衣冠家“八白宫”(亦称“八白室”),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作为世界上以守护成吉思汗陵寝为唯一职责的世袭的守陵人达尔扈特蒙古人一直实行着最完备、最权威、最具蒙元特色的祭祀制度。与会专家认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即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中央直辖的中枢省,允许汉译为“大汗、帝王陵寝”的“伊金霍洛”之地名,未定在肯特山而定在鄂尔多斯安放“八白宫”的地方,绝对不会随意,也不许随意。此外,忽必烈法定的成吉思汗四大祭典最大的一次“查干苏日克祭典”就在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举行。700多年来,蒙古族一直把这个传统的祭奠活动坚持下来。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出示了成吉思汗“天葬”后衣冠放置银箱人“八白室”的目击者记载:“成吉思汗灵榇与大汗皇后灵棺皆以长方形银棺装置,外加铜锁锁着。”“1956年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后,曾将大汗的银棺开过一次……七层棺都开了,只见第七层棺内放着一个用香牛皮枕头裹着一幅成吉思汗全家的画像。皮枕内装有何物,因未打开过,至今仍是一个谜。”据当地达尔扈特的负责人称:“多年相传(皮枕内)是大汗的衣物包着大汗的一块骨头。”内蒙古文联原主席、《鄂尔多斯风暴》电影编剧,著名的蒙古族近代史学者云照光说,成吉思汗逝世时,正值盛夏,为保护遗体,不会用3个月或半年的时间远路转运遗体,只会在距六盘山和黄河较近的鄂尔多斯风水宝地安葬。写于1939年、现存于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的《伊克昭盟志》披漏了鲜为人知的元代将领突拔都随征记内容,居然证明了云先生的观点。此存于铁质小柜的残缺纸书译成汉文,说“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议举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宝剑,董沐置七宝箱内(即银棺)内,使神驼载运拟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洼地,驼立不行,臣民牵挽亦不动。群相默祷,宝剑突飞去,衣冠放异彩。臣民以主喜悦,为营葬于洼地高原(即令伊金霍洛),设戍守护……四出觅宝剑,至百里外草地上寻获,就其地为置宝库(即今苏勒定霍洛)四时享祭。”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这种传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潘照东指出,从六盘山到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过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这些问题3天之内很难解决。潘照东说,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据潘照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成吉思汗陵最终揭秘成吉思汗的第34代嫡孙、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奇忠义先生近日向记者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揭开了成吉思汗陵神秘面纱的一角。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一直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大祭仪式,蒙古族人视其为圣地,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里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今年78岁的奇忠义老人,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副盟长,几年前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务上退休。在呼和浩特市的家中,老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外人不知道,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先祖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的灵棺中有很多秘密,但是不能说。记得1954年大祭灵时,曾开过棺,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眼看过。里面确实有部分人骨。”记者还参观了奇忠义家中珍藏的一幅成吉思汗全家人画像,画中共12人,成吉思汗的像与现在流传在世的形象不同。奇忠义说画像是从成吉思汗的灵柩中取出的。“从蒙古人的习俗和过去信奉的萨满教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按照蒙古民族的习惯,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根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先祖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奇忠义说。奇忠义老人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他还告诉记者一个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美丽的传说: 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日本侵略中国时,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现在,成吉思汗陵还分别供放着成吉思汗的夫人、胞弟以及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和其夫人的灵柩。“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永远是蒙古民族的圣地。”奇忠义老人说。而成吉思汗陵也创造了10个世界之最:1、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2、天骄大营中的“天下第一包”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3、气壮山河是世界上最具蒙古特色的“山”字型门景。4、铁马金帐是世界上唯一再现成吉思汗铁骑的大型军阵。5、亚欧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展示蒙古帝国横跨亚欧的疆域图。6、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收藏、展示、研究蒙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7、长达206米的《蒙古历史长卷》油画是世界上最长的油画。8、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蒙古文字(汗)为造型的建筑。9、达尔扈特人是世界上唯一近八百年来世代祭祀成吉思汗的守陵人。10、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祭祀文化最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场所。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一代天骄死因成谜 “成吉思汗陵”10项世界之最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5279 工分:154603
/ 排名:646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一个小丘八
在第3楼的发言:外蒙正发展海军呢,哈哈.......外蒙海军曾在呼伦湖和二炮公常凯申的海军大战过一场,史称中苏2.31库伦战役,时间是日。。。常凯申委员长亲自指挥,消灭三艘外蒙潜艇,15艘驱逐舰,39艘防卫舰及数十艘外蒙民船,一时间,九夏沸腾,举世震惊,国际环保组织曾强烈遣责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呼伦湖制造钢铁垃圾...现在呼伦湖还有大量当时的舰船垃圾未及时清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847598 工分:50
左箭头-小图标
外蒙正发展海军呢,哈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35279 工分:154603
/ 排名:6468
左箭头-小图标
不靠这个陵把外蒙拉回来,就是浪费钱。。。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4条记录]&分页:
&对一代天骄死因成谜 “成吉思汗陵”10项世界之最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成吉思汗死亡之谜_百度知道
成吉思汗死亡之谜
历来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说法很多,大概有6种,多与西夏有关。其中最正统,也最为人熟知的,是《元史》中记述的“坠马说”。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 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冬季时, 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 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 当夜就发起了高烧。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群臣建议暂缓进攻西夏,撤军让成吉思汗回国养伤,日后再来讨伐。成吉思汗还对西夏上次的无礼和轻视耿耿于怀,说:“且在这里养病,差人去西夏,看他什么回话”。 在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说:“今蒙古若欲战,则吾有贺兰山之营地,有褐子之帐房,有骆驼之驮物,可趋贺兰山来会吾,在彼战之,一决雌雄。若蒙古人需黄金、白银、缎匹及其他财物,可来额里合牙和额里折儿(即宁夏和凉州)取之可也。”面对如此挑衅,成吉思汗便不顾高烧,不顾因堕马而引起的伤痛,决心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他对部下说:“听彼出此大言,易可退耶?即死也,亦应就其言而伐之。朕决意与之战!”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在贺兰山下击败西夏军,12月,元军包围西夏国都中兴府,由成吉思汗最得力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亲自领兵攻打。翌年6月,中兴府发生了严重地震,这严重动摇了西夏军民的抵抗意志,西夏王遣使向驻军于六盘山的成吉思汗乞降,西夏的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但此时成吉思汗的生命也已到了尽头,于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去世,虚岁67。 曾经于13世纪40年代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普兰诺·加宾尼,在其传世的著作中却说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身亡。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 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 必掩耳屈身至地, 若躲避状。”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 年, 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半个世纪后来到东方的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则说他在攻城时中箭而死。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与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了成吉思汗的死因: 在进攻西夏时围攻泰津(吉州, 古要塞) 时, 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利箭。梁生智翻译版《马可·波罗游记》是这样记述的,“这个战胜者( 指成吉思汗) 在六年中相继征服了许多王国和城市, 后来在围攻一个叫泰津的城堡时, 膝部受了箭伤, 并且因伤势过重而死去。”结果可想而知, 箭伤攻心, 伤势益重, 一病不起。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见于清朝成书的《蒙古源流》,该书中说成吉思汗俘虏了美丽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这位王妃在侍寝时刺伤成吉恩汗,然后投黄河自尽,成吉思汗也因伤重不治而亡。这种说法在蒙古人中也有流传。据说,这位王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 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 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寝当天夜里, 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 将他的阴茎给咬掉了, 顿时血流如注。成吉思汗自此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大汗身上、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 被瞒了下来, 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正史上就是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倒逝世的,个人认为正常逝世的可能性较大,毕竟当时他已经六十五岁高龄,加上常年征战,能活到如此高龄已经不易了。而且他逝世后并没有出现太过明显的争夺皇位的局面,而是拖雷监国一年后平稳过渡给窝阔台,也不像阴谋夺权。
来自团队:
其他3条回答
《元史》记载:“(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元朝秘史》记载“成吉思坠马跌伤”罗马天主教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称成吉思汗是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
当然暗害的机会是很小的,蒙古人那么猛怎么可能被随随便便的暗害,我觉得他是由于常年征战未愈合的伤口感染了细菌逐渐死掉的,遍野的死尸是细菌繁殖的载体和温床,尤其是在夏季,在古代没有像样的医学知识,一个微不足道到的小伤口就可能因细菌入侵使人毙命。
成吉思汗说的因一直是很多,大概6西夏。一个最正统的,但也的最知名的,“元史”描述“跌断马说。根据蒙古人”秘史“,记录在以前的一年远征西方夏,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有是一个问题。成吉思汗在1226年的秋天,他的妻子,然后去到的讨伐西夏。冬季,狩猎的地方娇子不合格。不想让他骑红沙马野马害怕,摔坏马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的夜晚。然后然后请陪同人员将领讨论如何做到这一点,发起了高烧,部长们建议暂停进攻西夏,成吉思汗撤军,使返回休养,回来的未来的十字军东征。成吉思汗也是最后的西夏粗暴和蔑视的心,他说:“在这里养病,发送到西夏时,他回答:”在谈判的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说:今天蒙古若欲战争,我贺兰山营,棕色的儿子会计师骆驼包趋势贺兰山我的工作在战争中对决。蒙古人需要金,银,缎...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代中国疆域是什么时候大致形成的_百度知道
当代中国疆域是什么时候大致形成的
提问者采纳
中国疆域发展阶段与历史发展大势 (一)发展阶段 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发展道路十分漫长、曲折,可以分作形成、发展、奠定、变迁四个阶段。 1 .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疆域 秦兴起于西部,长期被认为是戎狄国家。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皇朝帝国,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元前 206珐紶粹咳诔纠达穴惮膜 年,秦在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的共同打击下灭亡。 秦朝的疆域东北达到辽东半岛西北部,北部达到蒙古高原,西部达到今甘肃东部及四川、云南一带,南部达到大陆南端。秦在这个广大的版图上(包括战国关东六国故地,秦北击匈奴、南取南越新拓之地)普遍实行郡县制,惟一的例外是在部分西夷地区“置吏”管理而未设郡县。秦朝的周边有东胡、匈奴、羌等部族。 公元前 206 年,汉高祖刘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帝国。公元 9 年至 23 年,王莽篡汉(国号为新);公元 23 年至 25 年,刘玄称帝(国号为汉);公元 25 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帝国,公元 37 年恢复汉朝统一局面。公元 220 年曹丕称魏帝,东汉灭亡。两汉历时 426 年。地方势力增长和农民起义是两汉灭亡的政治原因。 两汉在秦朝版图的基础上建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但疆域范围有所变化和发展。西汉初期,南(南越、东越地区)北(河套地区)两面有所缩减,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拓展。极盛时期的汉代疆域与秦朝相比,东北拓展到朝鲜半岛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南拓展到哀牢夷地区和中南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北部。 汉朝政治制度承袭秦朝,但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制度有所变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同时期郡国数量、范围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有后改为郡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后二者都是羁縻统治。汉朝的周边有沃沮、夫余、鲜卑、匈奴、唐旄、发羌等民族。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存在的统一帝国,是中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疆域形成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2. 发展:隋唐至元时期的中国疆域 经历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割据与争雄,历史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割据时期。 魏( 220 - 265 )、蜀汉( 221 - 263 )、吴( 222 - 280 )三国除了彼此间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边疆地区投入相当力量。魏在东北边疆及朝鲜半岛北部再置四郡辖治,并对乌丸、鲜卑、西域的治理投入相当力量;蜀则下大力量平定越隽、益州(今四川境内)、牂舸(今贵州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四郡之变乱;吴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营,并曾出兵夷洲(今台湾)和朱崖(今海南岛)。 西晋( 265 — 316 ),东晋、十六国( 317 — 420 ),南北朝( 420 — 58*9 ),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公元 439 年统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进一步至淮南,形成与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的局面。 公元 581 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隋。 58*9 年隋灭陈朝,重新统一中国。公元 618 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隋亡。隋朝仅存 38 年。隋朝极盛时期版图未能达到汉代水平,与西晋盛时相比,虽再有河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但失辽东、西域西部和云贵高原大部。 公元 618 年,李渊称帝建唐,都长安。唐朝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朝前后时期盛衰反差很大,疆域盈亏亦很明显。极盛时期,不仅拥有秦汉时期的疆域范围(惟缺今云南西南部),而且东北推进到日本海西岸地区、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曾设熊津都督府),北方推进到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属安北都护府),南方拓展到海南岛南部(设振州)。唐王朝对西陲的经营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为恢复西域主权,重开商路,唐朝进行了艰苦斗争。 公元 635 年降占据今青海全部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公元 640 年克高昌,唐以高昌之地为西州,以高昌附近浮图域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各置属县,并设安西都护府;公元 644 年突袭焉耆,设焉耆都督府;公元 645 年破龟兹都城,西域各族纷纷摆脱西突厥统治,诚心向唐。 唐统一西域后,重建西域行政,强化中央政令,有效地行使主权。首先设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城附近)、疏勒(今新疆喀什) 4 镇 34 州。不久在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一带,设置北庭都护府,在天山南路,将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统辖天山南路畋沙(治所于阗)、疏勒(治所疏勒)、焉耆(治所焉耆)、康居(治所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大宛(治所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等都督府。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并有效行使职权,将天山南北连成一片,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一部分。公元 661 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 16 国附唐,唐在其地分设 16 都督府,下辖 8*9 州、 110 县、 126 军府。至此,大唐西部疆界推至咸海,势力范围延至里海。 安史之乱( 755 )后,唐朝疆土丧失很多。隋唐时期边疆地区存在和兴起许多民族:东北有靺鞨、渤海、契丹,北方有突厥、回鹘,西部有吐蕃,西南有南诏。吐蕃的兴起最为突出。吐蕃是唐朝的劲敌,公元 663 年,吐蕃占领了青海之地, 763 年又占领了河西陇右大部分地方, 8 世纪末占领了西域南疆。不过,吐蕃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也因此增加了,既包括经济、文化、人员方面的交流,也包括和亲联姻与战争。总之,唐蕃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公元 907 年,已遭农民起义深重打击的唐为后梁所灭。 历时 300 多年的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表现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边疆开发与治理内涵丰富,而且表现为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吐蕃和南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政治上日趋成熟和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增多。而这一切又构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随着唐帝国的衰亡,中国进入动荡割据时代,以及宋、辽、金、西夏南北对峙的新时期。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 907 — 960 ),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当社会经济发展在更广大的地区(不仅仅是中原地区)得以实现后,在一个强大的中心(如汉、唐)因内外原因削弱后,就会出现多中心现象,但也正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间交流逐步加强,地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则遭到削弱,有实力的地方性中心都在为更大范围的统一做努力。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在五代十国以后至清末的千余年中再未出现大规模的地方性割据现象。当然这一态势的发展与汉民族的发展、分布及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宋以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关。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并能入主中原与汉民族轮流执掌统一江山。宋、元、明、清四朝的统治民族恰好是汉、蒙古、汉、满,从“割据对峙”到“轮流坐天下”,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也是统一多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质的变化。 随之出现的是辽( 947 - 1075 )、宋(北宋, 960 - 1127 ;南宋, 1127 — 1279 )、金( 1123 — 1223 )诸朝。辽对北部边疆地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开发与辖治加快了该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于一体的进程。北宋的疆域与唐朝晚期疆域比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则在河北、山西中部一带与辽对峙。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盛时辖地为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于淮河、秦岭一带百余年,据有东北和中原广大地区。南宋对金处屈从地位,一个拥有大片领土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称臣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典型的一例。在辽、宋、金时期,西南地区青藏高原有吐蕃等部,在云南高原则有以大理为中心的大理政权。 公元 1206 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先攻金进占黄河流域,继而灭西辽、西夏、金和大理,并在吐蕃地区设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统治。与此同时,蒙古军还西征亚欧广大地区。 1271 年,忽必烈在内部争位斗争中取胜,定国号为元。 1279 年,元朝灭南宋,完成古代中国史上空前的大统一。 元朝虽仅存 98 年,元的版图东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恩汗三子)汗国、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拔都所建)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所建),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蒙古四大汗国中,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名义上对大汗即元帝称藩,但实际是独立国家;察合台汗国初实际上是窝阔台汗国的附庸,两国不承认元帝的宗主地位,连兵反元;察合台汗国后与元通好称藩,并在窝阔台汗国破后并有其大部领地。元朝还设征东行省于高丽,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其原有机构制度不变,故实为藩属国。 元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继承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推出更为适应历史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元朝首先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将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辽阳、岭北、甘肃、云南、湖广等皆是置于边疆地区的行省。元还在距省治较远的地方分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层层管理边疆地区。其次,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吐蕃地区初由设在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总制院管辖,该机构后改为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从此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畏兀尔地区设有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在云南、湖广等一些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开始,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成熟和鼎盛时期。 3 .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至 1386 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相同:在东北的鸭绿江一线接壤朝鲜,在北方与蒙古鞑靼、兀良哈、瓦刺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属关系,在西北哈密以西一线与亦力把里(察合台汗国演变而来)相接。至明后期,北方瓦刺、鞑靼、兀良哈诸部地域有所发展,与明相交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一线;东北边界退至辽河流域;西北有由各部蒙古建立的亦力把里、叶尔羌、土鲁番三国(三国国王皆察合台后裔)以及在青海地区的鞑靼上默特部;西南部云南西界也有东移。 14 至 16 世纪,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受到海盗集团的烧杀抢掠,即倭寇之患,至 16 世纪 60 年代才逐渐解决倭寇之患。 1553 年,葡萄牙人贿通地方官,在广东珠江口壕镜澳(今澳门)登岸建立居留地, 1573 年变贿赂为地租。 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上述沿边海防之患虽然还只是发生在局部地区,但这些来自海外的入侵已是一个明确的危险信号。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 1583 年,任明建州左卫指挥使的爱新觉罗 ? 努尔哈赤起兵, 1616 年即汗位,建国号金,史称后金。 1626 年皇太极嗣立, 1635 年改女真族为“满洲”, 1636 年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清(包括其早期发展阶段)统一全国的行动历时长达 176 年(从 1583 年起兵至 1759 年平定西域结束),最终完成了中国疆域奠定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太祖时统一了建州诸部和海西四部,征服或招抚了生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并攻取辽东地区。太宗时统一了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和库页岛上诸部族;使包括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在内的漠南蒙古全部入其版图。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 1644 年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入主北京,清以北京为都。 1645 年清兵下江南,灭南明弘光帝政权。 1659 年清兵入滇,灭南明永历帝政权。至 1664 年南明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基本被肃清。 1662 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仍奉南明永历正朔; 1683 年清兵入台湾,郑克塽降。 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占有从漠北至西域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在卫拉特四部中,又以准噶尔部最为强盛。经康熙三次亲征, 1697 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兵败病死,清占有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已臣服于清的喀尔喀三部还牧漠北故地,青海和硕特部亦称藩臣服。 1720 年,清兵入藏,结束和硕特和准噶尔等蒙古人先后统治西藏的时期,西藏始入清朝版图。 1724 年,清平定青海和硕特部之叛。 1757 年,清平定准噶尔部,准部所属地区(包括乌梁海诸部)尽入版图。 1759 年,清平定天山以南的回部。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中段边界。 168*9 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为待议地区。 1727 年,中俄签订中俄《布连斯奇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由唐努乌梁海沙宾达巴哈起至额尔古纳河西岸阿巴该图止,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 1727 年签订的中俄《恰克图界约》再次重申了以上两个界约的规定。另外, 1712 年定盛京与朝鲜之间的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于长白山天池南分水岭上立碑为界。在西南边疆,乾隆末年击退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侵扰后相继与廓尔喀、布咯克巴(不丹)、哲孟雄(锡金)等划定了边界。 最终完成古代中国大一统伟业的清王朝对全国实施了有效的管辖,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据,嘉庆二十五年( 1820 )时全国分为 27 区,即内地 18 省、盛京 3 将军、蒙藏准回 6 区。 18 个设省地区既有汉族聚居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直隶、山西、云南、广西等省),并继明以后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东北地区设有奉天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等三将军辖区。在西北有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和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等两将军辖区。在漠南蒙古和套西蒙古两地区设盟旗辖治。在青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两辖区。 总之,清在继承古代中国历代治国安边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国家统一、克服割据势力、反对外来侵略、加强边疆治理与开发等方面留下了大量宝贵经验。当然,清在治国安边方面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随着清社会发展步伐的放慢、停滞和其统治阶层的日趋腐朽,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时,国家、民族危机和各种社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1840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4 .变迁:清中叶以来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疆域 19 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割占中国领土,是本时期最重要的边疆大事。资本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邻国强占我国领土。俄国是典型。在东北,俄国通过强迫清王朝签订 1859 年《中俄瑷珲条约》和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在西北,俄国通过签订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 年《伊犁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从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地区的大片领土。日本是又一个典型。日本首先将海外殖民目标对准中国的邻国朝鲜,继而在甲午之战( 18*94 )中打败中国,次年迫使中国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台湾省。 第二种是欧洲强国将我国领土纳入他们在中国周边国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两国是典型。英国将北起帕米尔、经西藏至云南的不少中国领土并入其殖民地;法国将滇南乌得、孟乌二土司划入法属交趾支那。 第三种是列国强租强占中国沿海地区。葡萄牙在澳门,英国在香港、威海,德国在胶州湾,俄国(后为日本)在旅顺口大连湾,法国在广州湾都采取了这种手段。 伴随着中国边疆危机的加深,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政区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这些改革有益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疆域的进一步巩固,也是此时期中国边疆发展的大事,包括: 1884 年设新疆行省,置巡抚驻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同时仍设伊犁将军驻惠远城,辖伊塔道; 1886 年设台湾行省,置巡抚驻台北;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置巡抚分驻奉天府、吉林府、龙江府。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孙中山为首的政府让位给袁世凯为首的政府。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纷争割据。 1928 年,国民党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完全取代北洋军阀政府。民国初年,中国边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导演的“独立”、“自治”事件。 1914 年,唐努乌梁海地区被沙俄出兵霸占。 1913 年至 1914 年,英国策划了旨在统治西藏的西姆拉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拒签并声明不承认所谓英藏《西姆拉条约》。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民族危机达到了巅峰。 1931 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大好河山沦陷于日本。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入侵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不但大片边疆领土沦陷于日本,中原内地亦有许多地区先后为日军占领。 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战后,中国不但收复了大陆的失地,而且收回了被日本侵占 50 年的台湾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侵占的南海诸岛。 1946 年 1 月,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惟详确疆界尚待勘定),这是 20 世纪以来中国疆域最大的变动。外蒙古早在 1921 年即宣告独立,并在 1924 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但始终未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承认。二战后中国在收复失地(包括众多租借地和通商口岸)的高潮中,却承认外蒙古独立,给国人留下了许多可以反思的地方。外蒙古独立虽与中国社会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但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外蒙古独立的最重要的原因,国际关系大格局的演变与远东(特别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变化,相当典型地反映在这一事件中(自辛亥革命时期“外蒙古策划独立”至 20 世纪中期外蒙古独立得到中国中央政府承认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国家、民族、边疆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在指出中国“寇深矣”的同时,还强调了“病革矣”。“寇深矣”即外患严重,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实;“病革矣”即内忧严重,中国社会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障碍。中国向何处去,是摆在国人面前的最严峻问题,然而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中国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从改良维新到民主主义革命, 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相继传入中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亦有众人尝试。经过近 40 年的矛盾斗争,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 有着广袤疆土和众多国民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于现代状态的。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大致有三种发展趋势或归宿:其一,原为某一王朝的边疆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逐步变为内地的一部分;其二,曾是域外或边疆的地区,经过长时期甚至是有反复的发展,现在成为或仍为中国边疆的组成部分;其三,由于外来势力的影响(直接的或间接的),曾是中国边疆有机组成部分的地区,成为今天中国域外之地。如果从宏观角度观察中国边疆的发展大势,那么结论只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局部的小统一到全国的大一统,广大边疆地区日益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当代中国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清朝时期,中国现在的疆域基本形成
就是晚清时期,列强瓜分中国,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期
清朝时期,当今基本延用清朝时期的疆域。
建国之后吧
准确来说是民国末年,因为那时候苏联让外蒙古独立,外蒙古独立,中国当代的疆域大致形成
看你指的什么疆域。
元朝比现在大很多,当然也有人说元朝不能算中国历史。这就看自己怎么去理解。
秦朝的疆域包括如今中国中东部主体区域;
汉朝在秦朝基础上包括了新疆部分地区,但青藏和蒙古(内蒙)都不在管辖范围内;
随后疆域有一度减少的过程,汉人疆域一度被压缩到秦淮以南(东晋);
唐朝疆域很大,包括了新疆部分,甚至吐蕃(青藏),吐蕃(云南)也一度纳入疆域(可能是属国);
但是宋朝时候中原北部落入蒙古,南宋时候压缩至秦淮以南;
元朝灭亡宋朝之后疆域嫉妒扩张,到欧洲中部,但时间很短;
明朝恢复北宋疆域,但总体比汉朝较小,同时云南贵州得到更加有效管理;
清朝的时候版图一度扩大,甚至新疆、青藏、蒙古都纳入版图内;
清朝灭亡,国民政府提倡五族共和,即新疆、青藏、东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在什么年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