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块据说是青玉,很薄,中间是先天八卦图图,可以转动,通体含稀饭状的杂质,不知是真的青玉还是假的?有

与往年的美女云集不同,现场也聚集了很多“小鲜肉”。
收到照片后傻眼了,把两位新人的缺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龙纹玉璧
  直径5.5、厚0.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玉璧以减地法将四条相互缠绕的龙隐起;龙纹以剪纸样式出现。玉璧双面工,图案一致。此类玉璧古时多以用作佩饰,寓意广游天下,交结四方。
  螭纹玉璧
  直径11.5、厚0.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玉璧上以浅浮雕手法将两条卷尾螭龙置于其中;螭龙狗耳、单卷角,角长而紧贴颈,角中以阴刻线砣出丰字纹;四肢、爪肥而有力;从肩起有一阴刻脊线,腰有“二”字纹,在尾中间刻一阴刻线。
  九螭纹玉璧
  直径20、孔径7.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略有褐色沁。璧体厚重,两面共浮雕九螭,姿态各异,其中一螭穿璧孔。
  螭纹玉璧
  直径5.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灰色,细腻如凝脂。玉璧正面浮雕一螭,呈爬行状。身躯细长,盘曲呈环形,口衔仙草。玉璧背面内边缘出棱,外边缘沿轮廓勾勒出一条阴线槽,璧面饰乳钉纹。
  螭衔灵芝纹玉璧
  直径5.4、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略有少许皮色,温润。玉璧一面浮雕一口衔灵芝、盘绕爬行的螭,另一面以减地手法琢出四组云纹和边线,间饰网格纹。螭圆头圆脑,长角贴于脑后,颈上一缕长发披肩,前肢的肩部和后肢的臀部稍显肥厚。身躯修长,体态圆润,琢磨细致,比例合度,工艺精湛,极富装饰性。
  螭纹玉璧
  直径6.7、厚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玉璧孔、璧边均有凸缘,璧面浮雕两条首尾相交的螭龙,龙侧身回首,龙口大张,上唇向外翻卷;龙前肢伸展,小臂内勾;尾部分歧,其中一尾与另一条龙的龙臂相交。通体以细阴线表现眼、爪、麟等细部特征。
  螭纹出廓玉璧
  高24.4、璧直径22、厚0.8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烤色。此出廓璧用料较大,形制、纹饰为仿古制品;玉璧双面工,玉壁与出廓部分均以镂空手法制作螭龙纹。璧分为三个区间,外区间、中区间以减地手法制作;外区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篆书“延年”文字作图案,中区间以螭龙作图案。出廓文字璧,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所知,最早在汉代出现。
  卷草纹玉璧
  直径6.3、孔径1.9、厚0.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璧的周边透雕卷草纹,孔缘雕8个圆圈纹。
  龙凤纹玉璧
  清乾隆
  直径33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器表经人工处理沁成黄褐色。透雕。一面雕琢云龙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工艺精美,古色古香,系乾隆仿古之作。
  花蝶纹玉璧
  直径6、孔径0.7、厚0.6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边缘有褐斑点。一面雕刻展翅双蝶和花草纹;另一面雕刻蝙蝠和卷草纹。中间有一圆孔。边缘内和中孔外各有一匝凸弦纹。
  清乾隆时期
  长92.3、上宽29.5、下宽21.7、厚5.9厘米
  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玉质青色,有青黑色条纹。玉圭分上下两段,上部浮雕日月星辰与山海图案,下部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款。玉圭取青色,是承《周礼》“以青圭礼东方”之意,故其名曰“青圭”。又因玉圭上下两段玉质成分稍有不同,用手抚摸会产生温差,世间俗称“温良玉”。此圭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赐予岱庙,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玉圭璧
  长20、璧直径7.8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斑块。造型为仿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圭璧,为玉圭、玉璧的复合体。《后汉书&明帝纪》有“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的记载。璧呈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厚实,两面均饰扎手的乳钉纹,内外缘饰有弦纹。玉圭身窄长,上尖下方,中间起脊,脊线垂直。正面由上至下饰北斗七星纹、双龙戏火焰珠纹、江崖海水纹。背面亦雕江崖海水和穿行在云中的龙。此为仿古圭璧,有祭祀日月星辰山川之意。制作较粗糙。具有清代晚期玉雕特点。
  龙凤纹玉璜
  长12.77、宽3.05、厚0.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体,半圆形。两端平齐,分别钻有圆孔,上缘以中间为中心,两侧刻齿脊。璜体以双阴线减地出阳线技法刻龙凤纹,中央处刻一竖立小龙纹,其中一侧刻大龙纹,二者均臣字眼,上卷尾,体刻勾云纹。另一侧刻凤纹,圆眼,体饰勾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龙凤首形玉璜
  长14.23、宽2.53、厚0.5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扁体,弓形,两端琢成龙、凤首状。龙张口卷唇,独角。凤昂首,尖喙,圆目,高冠。体阴刻勾云纹,上、下镂雕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乾隆御笔“三希文翰”玉册
  清乾隆时期
  每件长26.5、宽1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册作四页折扇,前后两页面阴刻填金龙纹,中间两页刻字填金。由文末的署款推测,此件玉册约为乾隆时期作品。玉册封面饰双龙纹,龙形作上升状,左右对称,护卫“三希文翰”题字,封底的龙纹正面迎人,鬃发,龙角竖飞,神采奕奕。龙身翻转姿态活泼,流畅的线刻展现惊人的爆发力,令人动容。龙毛末端,侧装饰火焰,这是乾隆时期常见的特色。玉册,或名玉策,是仿古代竹简形式,以玉石制成。玉册主要是皇帝举行封禅仪式记录祈祷辞和祀文。
  描金玉册
  清乾隆至嘉庆
  长18、宽10、厚0.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墨色。长方形,共8块。正反两面从左至右行书刻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全书记叙了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时间经过等。文字流畅,篆刻精细,所有文字均描金粉。从形制工艺和所垫黄绫分析,可能是从清宫中流出文物。《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皇家编撰的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完成,共耗时24年。
  御制诗玉板
  清乾隆时期
  长25.4、宽13.3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青色,色泽莹润。玉板开料平整,琢磨精细,抛光极好。板面阴刻楷书和|书御制诗:“《御制嘉平月朔开笔制作》嘉平吉朔欣开笔,皇考家风钦创垂(每岁嘉平月朔开笔书福以赐王公及内外大臣,盖敬遵皇考时成例也);敛福因之皆阐福(寺名,是日依例于是拈香,亦协迓喜,敛福之义云),于时慎亦锡惟时。三层楼阁仍躬陟(寺后佛楼凡三层,今日仍依旧登陟,尚不觉劳,仰蒙昊贶,年逾八表,实不敢不自强耳),八表康强赖昊禧;似此四年归政近,其能否曷敢言期。臣和|敬书”。字体琢刻细致规整,行文疏朗,书风甜润。颐和园旧藏。
  描金云龙纹玉磬
  清乾隆时期
  通高40厘米 鼓长51.8、鼓博34.2厘米 股长36.5、股博21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曲尺形。正面两边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中部有篆刻填金文:“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D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L。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泰,启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背面两侧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磬正中篆刻填金文:“特磬第六中吕,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磬上方有一透孔,可系挂,孔做成火珠纹。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描金龙纹玉磬
  清乾隆时期
  高37.4、长84、厚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器呈方折曲尺形,一边长,一边短,顶有圆孔,可系挂。一面饰描金云龙纹,并有文字“特磬第四夹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末时越九日癸卯琢成”。另一面亦饰描金云龙纹,并刻有御制诗一首。
  描金云龙纹玉磬
  清乾隆时期
  长30、高11、厚2.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正反两面描金饰双龙戏珠纹,顶端拐角处挖有一孔,边饰火珠纹,两侧饰云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双龙间饰纵向乾隆御制诗,诗文内容及字体大小不同。边沿饰一粗一细弦纹
  虎形玉磬
  长28.5、中宽7.7、厚1.2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黄色,满绺,半透明。扁平状。器形似虎,虎头、虎尾与虎身的矿物结构有所不同,颜色略有差异。此器物乃仿春秋战国时期玉璜之造型。工艺雕琢规整平直,两面纹饰相同。上端有一孔,为系绳悬挂之用。
  蝙蝠形玉磬
  长24.5、宽1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褐色沁。透雕蝙蝠形,头顶雕一圆形太极八卦纹,双翅对称镂雕蟠螭纹,身下镂雕另一方胜,下饰双鱼。
  龙纹玉磬
  长19、宽9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糖色。器呈长方形片状,上端透雕龙首相望的两龙,下端镂雕展翅飞翔的蝙蝠。磬上饰阳线几何纹、勾云纹和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
  福寿海屋纹玉磬
  长16.7、宽7.5、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带黑色星点。此器采用减地技法琢制而成。一面饰有海涛、桃枝、桃实、蝙蝠、山石,寓意“寿山福海”;另一面由海水、亭台、仙鹤、祥云构成“海屋填筹”画面,寓意长寿富贵。磬为古代的打击乐器,此器下部折角处镂雕海水鱼纹,与磬构成了“吉庆有余”的美好寓意。“磬”与“庆”同音,“鱼”与“余”同音,充分体现了清代玉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风格。
  双联翡翠磬
  长16.7、宽16.5、厚0.3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片状,分一大一小两部分,中间由二对鱼连接。上部镂空蝙蝠,下部为磬形,磬面饰有桃、鹤、灵芝,背面为松树、羊等。此器上下之合寓意为“吉庆有余”。
  二龙戏珠纹磬形玉佩
  长12.7、宽2.6、厚0.6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大理岩质,色白有杂质,不透明。佩为磬状,绳纹凸棱边沿,其内一周凸弦纹,减地雕成二龙戏珠图案,宝珠上方为一方胜,鱼子纹地。佩上、下均有穿系。
  福寿纹磬形玉佩
  长25.5、宽15.8、厚1.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灰褐色,细密坚实,有黄色沁。形似三角形蝴蝶状,扁平体,双面雕琢。正面磬体中部为圆形“寿”字,一只蝙蝠在上,四只在下,作飞翔状。凤鸟展翅相伴左右。顶端有一穿孔。周身为卷云纹,上下有四个卷云状穿孔。中部下端为三角形桃状缺口。构图丰富饱满,喻意“五福捧寿”。
  三联翡翠磬
  长30、宽25.5、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翡翠质,绿色均匀,内含闪白色晶体。体扁平,分一大一小两部分。以阴刻,镂雕,等雕琢而成。上边一小磬,椭圆形,中间为一圆形“寿”,两侧各镂雕龙形,口衔圆“寿”字,意为双龙戏珠吉祥图案。下为一大磬,长方形,中心为一小圆“寿”,周围镂雕“五蝠(福)捧寿”。此器图案寓“吉祥长寿”之意。
  夔纹玉戚
  长11.4、宽6.1、厚0.2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青色,表面有浅褐色沁斑。片状,上窄下宽,窄中部有一穿孔,两面刻夔纹,两侧各有六条突起的牙。整体造型简练而凝重,仿商代玉戚风格。颐和园旧藏。
  玉柄镀金铁刀
  全长24.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纯净细腻。长条形,体稍厚,分刀和刀鞘两部分。刀为铁质,刀格镀金,刀面镀金漫蚀。刀柄为玉质,长条形,素面。刀鞘为玉,近格处浮雕一螭虎,螭虎项颈戴玉环,可供穿系佩戴。
  螭凤纹玉剑首
  长4.8、上宽3.3、下宽2.6、厚1.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剑首呈梯形,上下边棱有三个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前后两面分别浮雕螭龙纹与凤鸟纹,四周以阴线刻出梯形边框。螭龙头部呈椭圆形,圆眼弯眉,耳下垂。胸部圆挺,身体较直,尾卷曲。前肢双双前伸,后肢一前一后。另一面的凤鸟呈侧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较长,氏冠后抿,翅张尾翘,身上以卷云纹和折曲纹表示羽毛。此剑首上螭龙鸟纹均为仿秦汉同类纹饰雕琢,但从轮廓线条来看,在转折处尖锐,弯转处圆弧饱满,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现技法。
  螭纹玉剑M
  长6.8、宽2.5、高1.3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剑M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地浮雕两对一大一小的螭纹,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端,两两追尾环绕。大小四只螭,均头大、身小,无四肢,身躯呈U形,周围有水波纹,似在水中回游嬉戏。两对螭纹造型十分相仿,略有区别。左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鸟首,椭圆眼,眼梢较长,尖喙;小螭头部略方,面、额、角呈三级台阶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对圆涡表示眼睛;额头平,与颈部等宽;两只U形角直竖。右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鸭首,圆眼,长嘴。小螭的形态与左边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整个面画布局对称,动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抛光精细,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兽面纹玉剑
  长5.1、宽4.2、厚2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呈梯形,剖面为橄榄形,双面均饰兽面。兽面略方,大眼,上眼眶近平,眼梢伸出脸廓,眉毛方折近矩形,蒜头鼻,额头两侧、眉心、脸颊各有一阴起乳突,呲牙咧嘴,面目狰狞。兽面轮廓周围铲地碾平,压地雕琢的鼻子边缘以阴线勾勒轮廓,眼眶、嘴唇以偏刀斜削,突出了凶狠的眼神和张咧的嘴,从而强化了兽面的恐怖感。梯形的上方双面斜削,其顶边和梯形的两个斜边磨平。下方的平面呈橄榄形,中间有一圆形卯眼,其两侧各有一斜向穿孔打入卯眼腰部,用以固定剑鞘头部的榫头。
  蕃莲纹玉刀柄
  长13、宽4、厚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有赭黄及褐色沁斑。此器厚重敦实,呈弯圆头扁平弧体。底部端面横琢细长凹糟,中有圆孔,下端部装饰一对向外卷曲的羊角。通体浮雕莲花和莨苕植物叶图案,具有浓郁的痕都斯坦玉雕风格,为回疆民族贡玉。器型别致,色彩瑰丽、雕琢精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蕃莲纹玉杖首
  长1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羊脂玉质,温润光亮如凝脂。杖首琢刻剔地阳起齿状花卉纹,两端为带萼片的蕃莲花,花瓣细长弯曲。杖首下部有一深约0.5厘米的圆凹槽,可置杖棍。
  球形珊瑚帽顶
  高8.5、直径2.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红色珊瑚质。圆球形,中有一孔穿铜杆,可转动,杆上为扁平铜扣,圆球下为半圆形座,上面满布铜珠,底为圆盘。
  龙凤纹玉梳
  长8.9、高3.4、厚0.5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洁净温润,抛光明亮。集圆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于器身,梳的一端雕向上昂起的龙头,另一端琢低垂的凤首。龙头的体积远大于凤首,从而使此梳有了明显的首尾之分,即龙首凤尾。器虽小,但料优工精,堪称佳作。
  翡翠龙凤纹梳
  长15.6、宽3.3、厚0.6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翡翠质。长方形片状,梳背一端为龙,一端为凤。龙首长鼻、张口,圆眼,龙角突出;凤高冠、尖喙,作回首状。有45根梳齿,排列密集,此时玉梳的功能由装饰向实用转化。
  螭纹玉别子
  清乾隆时期
  长6.6、宽2.4、厚0.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别子成弧形片状,开有一长形穿孔及一个开叉口,便于别束画卷。在别子的正面以减地法隐起螭龙纹、如意纹、S纹等纹饰。别子的底面以隶书碾成“乾隆御赏沈士充桃源图”十字,并填金。
  花草纹玉扁方
  长23、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扁平形,中镂空雕刻蔓草花纹。扁方为清代满族妇女首饰,以金、玉、玳瑁等材料为
  之,使用时安插在旗髻之中,呈“一”字形,故旗髻又名“一字头”。
  龙凤纹玉扁方
  长27.6、宽2.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器扁长形,一端为圆弧状,另一端卷边。扁方上镂雕龙凤纹,寓“龙凤呈祥”之意。此件扁方玉质上佳,雕刻精美别致。
  寿字纹玉扁方
  长11.6、宽1.5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宽扁长条形,首端为弧形,向内卷折呈凸起轴头形,其下阴刻一团形“寿”字纹。扁方下端向中间收缩成三角形。做工较细,抛光讲究。扁方为清代妇女特有的一种头饰,有束发、固定发式的作用,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
  玉扁方
  长31.5、宽2.83、厚0.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宽扁体,长方形。底端微弧,顶端突起呈卷轴状,卷轴两端侧面依形琢刻梅花纹。
  凤鸟纹玉簪
  长19.7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光润。长条形。簪首镂雕展翅凤鸟,簪尾呈圆弧锥形,制作规整,雕琢精致。
  花蝶纹玉簪
  长20、宽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簪身顶端凹为耳挖形勺,簪身镂雕蝴蝶、兰花、梅花等。花瓣、叶片中心打磨下凹,有立体效果。
  莲花蝉纹玉簪(2件)
  上:长11.4、最宽2厘米
  下:长11、宽1.9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白色,纯净细腻。玉簪呈扁长条状,桥状拱起,自头至脚渐窄,桥状拱起;簪头透雕莲花与蝉,盛开的花中央莲蓬籽粒饱满,一侧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叶交错间一只蝉静立其上。阴线表现叶脉、花蕊等细部特征。
  翡翠发压
  长7.4、宽1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绿白色翡翠质。器呈长条形,两端宽,略翘,中央收腰,光素无纹。使用时,中间压发,两端出露。发压是发簪的另一种形式,早期较为少见,明清后开始流行。
  玉花钿(1对)
  长16、宽10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质地由铜、玉石、玛瑙、翡翠、珍珠等组成。玉花钿属花钗之属,以金、银、铜等制成花状,考究者贴以翠羽,或镶嵌珠宝,插于发髻,其俗始于六朝。以铜为簪头,用玉石、玛瑙、翡翠、珍珠等做成花朵、蝴蝶、秋虫、飞蛾等。行走时震动花朵,似蝶蛾飞舞,非常漂亮。
  二龙戏珠玉镯(2件)
  左:件直径8.4&6.9厘米
  右:件直径7.7&6.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青白玉质。整体略呈椭圆形,玉质温润。采用线刻、镂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雕饰二龙戏珠纹。民间传说龙珠可以避水火等灾害,二龙戏珠寓意避邪免灾、祥和如意。
  龙形玉镯(1对)
  直径7.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镯为一对,雕成首尾相连的盘蜷玉龙,龙嘴微张,两角向后,造型精巧,工艺细腻。
  猫鼠纹玉镯
  直径5.5、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枣红、褐色玉皮。圆环形。环的外缘两端各雕猫首、鼠身。猫为圈眼、月形嘴。鼠爬俯环上,呈躲藏状。环外缘有多条长、短阴刻线。构图生动巧妙。
  翡翠手镯(1对)
  直径7&6.5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翡翠质,玻璃种,水头较足。环外浅浮雕蝙蝠、玉兔和卷云纹。雕工精湛。
  嵌翡翠金戒指
  通高2.5、宽2.1、戒面径1.5&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翡翠戒面呈碧绿色,水头十足,有青翠欲滴之感。金戒托,镂雕花卉纹,庄重典雅。
  珊瑚翡翠朝珠
  周长142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朝珠由108颗镂空的珊瑚和四颗等距间隔的镂空翡翠节珠串成。一翡翠佛头下还垂一葫芦状佛头塔,并联以如意形背云。朝珠是由佛念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服特有的佩饰,因是上朝时佩戴的珠饰,故称“朝珠”。珠数108颗,与佛念珠相同。朝珠除珠外,还间以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贯以丝织长带,用以佩戴。清代朝珠多以蜜腊、珊瑚、琥珀、绿松石、水晶、沉香木等世间珍物为之。
  茄楠木翡翠朝珠
  周长80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由茄楠木、翡翠及紫晶等组成。朝珠108颗为茄楠木制,节珠、坠角、背云、佛头由翡翠琢成,另有三串长条记捻为紫晶制成。
  玉翎管
  长7.2、直径1.7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絮状纹理。圆柱状,中空,顶部有圆环,环上有黄褐色沁。
  玉翎管
  长7、外径1.6、内径0.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圆管状,有半截孔,下端平,上端琢一榫,并有一小圆穿,可系佩。
  喜字纹玉翎管
  长7.5、直径1.9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柱体。顶部有一桥形纽;体中央处减地雕刻楷体“喜”字,上端边缘刻“e”字,配以飘带;下端刻一展翅蝙蝠,寓“喜庆万福”之意。
  十八罗汉玉串珠
  珠径2.5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白色。由18颗椭圆形和田白玉珠串成,每颗珠均浮雕一罗汉形象,神态各不相同。雕刻精致,生动入微,为清代蒙古王公礼佛之物。
  玉扳指(2件)
  清乾隆时期
  左:直径3、高2.5厘米
  右:外径2.8、内径2.7、高2.2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左:玉质黄色,色泽柔美。圆柱状,上下边缘以阴线刻连续回纹为边饰,边饰之间透雕连续“米”字纹为地,其上剔地阳起四个圆形花纹开光,内以阳线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右:玉质白色,莹润无瑕。圆柱状,减地阳起琢回纹为地,内有四个八角形开光,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
  花卉云纹玉扳指(3件)
  清乾隆时期
  每件直径约3.1、高约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碧玉质,色泽鲜亮,内有黑点。圆柱形,以阴刻小回纹为底,浮雕四个圆形,圆内减地浮雕,分别篆书“乾隆年制”四字,并分别以两花朵形圈及小勾云纹圈环绕。整器雕琢精细、华丽,代表了乾隆时期较高的工艺水平。此器与另外两个白玉、碧玉扳指同放于一个紫檀木盒内。
  御制诗文玉扳指
  清乾隆时期
  直径3、高2.5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碧玉质,麦绿色,色调不匀,夹少许细墨点。圆柱状,两端阴刻连续回纹作边饰,回纹之间以细阴刻线刻乾隆皇帝题诗:“结绿徒闻宋作珍,何如包贡识来宾,截f点漆都无似,韭叶瓜皮信有伦。艺器常看不离手,德材真觉可怡神,自惭连中难同昔,空腹长言刻泳频”。末署“乾隆己丑夏日”款。乾隆己丑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静无为玉扳指
  清乾隆时期
  高2.6、直径3.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题“清静无为”四字,刻有御题唐诗一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乾隆甲午仲春御题。”字均戗金。乾隆甲午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马上封侯玉扳指
  直径3.1、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润泽,通体无瑕。外表去地浅浮雕松树,一猴在树上用树枝逗马,寓意“马上封侯”。琢工技艺精湛,有阳文行书“子冈”款。
  梧桐引凤玉扳指
  直径3、高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扳指上留有一处皮色,俗称“洒金”。扳指纹饰以薄地技法碾成,祥云、梧桐树、竹子及玲珑石等组成一幅梧桐引凤的图案纹样。
  骏马图玉扳指
  外径3.5、内径2.1、高2.8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浅浮雕一匹骏马立于松树、岩石旁边,凉亭之上明月高悬,马背上方刻“独立朝纲”四个篆字。形象真实自然,工艺精细。
  双骏图玉扳指
  外径2.3、内径1.9、高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透净。圆环形,宽边,上下平齐,中部微凸。外环雕琢双马,一马昂头远视,一马低头吃草,为浮雕阴刻,工艺精湛,形体自然生动。另一侧为阳雕四组文字,排列有序。
  鸡觅食图玉扳指
  直径2.9、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器呈扁圆柱形,扳指表面浅浮雕山川、草地、母子鸡图案等。有行书阳文“子冈”款。
  内镶金玉扳指
  直径3、高2.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润泽光亮。扳指外圈琢有阳文楷书“思敏轩”铭文。扳指内镶金圈。
  梵文玉扳指
  直径3.2、高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籽料,细腻温纯。扳指留有一段皮色。在扳指上以减地隐起法碾成一圈花纹,十四个梵文字母围绕扳指,亦以减地隐起法碾成。梵文作扳指的装饰,在汉地较为少见。
  螭纹玉扳指
  直径2.9、高2.2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圆柱状,通体透雕螭纹,螭塌腰翘臀,体呈横S形弯曲,尾分岔卷曲,肢体有力,颇有几分汉代螭纹的遗韵。
  螭纹玉扳指
  直径3、高2.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此器为矮圆筒形,通体镂雕盘曲的子母螭,母螭尾部分岔卷曲,玲珑剔透,独具匠心。
  玉扳指
  直径3.15、高2.8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杂质。管状,一端孔径稍大,一端略小,腰微束。器表打磨光滑。
  玉扳指
  直径3.2、高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此器为矮圆筒形,外壁一侧略有斜面,带黄色玉皮,光素无纹,简洁细腻。
  翡翠扳指
  高3、直径3.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白色翡翠质,局部有翠绿色。短圆筒状,大孔,壁厚,光素无纹。
  翡翠扳指
  外径3、内径2、高2.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绿色翡翠质。呈圆管状,孔大,外端弧凸,内端内凹,素面无纹。
  玛瑙扳指
  外径3.3、内径2.1、高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玛瑙质,灰白色地有黑、乳白色条状纹理。一端边缘圆弧,一端边缘内斜起棱。
  谷纹玉i
  直径21、孔径6.7、厚1.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条状沁斑。仿古玉器。扁平圆形,开口较宽,二面各琢谷纹15组,阳刻边栏线。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3.2、宽2.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龙首钩,龙嘴张开,露侧齿,凸眼,龙眉上扬,两角向后,蒜形鼻。钩身高浮雕一螭,螭独角,口中衔一花枝,眼鼻紧靠在脸的下部,眼上短阴线耳作猫耳形,螭身有脊线而无冰纹,四肢关节处有卷云纹。圆形纽。此带钩螭颈部短粗,螭纹脊线两侧无冰纹,钩身形制为明代常见的螳螂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2.3、宽2.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无瑕。钩作龙首形,圆眼外突,双眉上卷,头顶处一对角伸至颈部,张嘴,腮微鼓。钩身上镂琢一螭龙,鼻翘,眼凸,柱形管钻空心耳,毛发飘拂至腰部,口衔瑞草,身躯凌空摆尾而行。底部有圆柱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9.1、宽2.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纯净。龙形钩首,龙角后卷,双眉隆起上扬,半球状凸目,阴线勾勒眼睑;吻部露出两排牙齿,两侧对钻一孔,表示口腔。带钩钩体表面透雕出一对回首交尾螭,螭作行走状,方首,尖耳后耸,球形目前凸;四肢登地。以细阴线表现吻、爪等部细节。
  鸟首玉带钩
  长8.1、宽1.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灰黑色斑。钩头为鸟首,颈细长,背有圆纽,钩腹较宽,光素无纹。
  龙首玉带钩
  长9.4、高2.3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长扁体。龙形钩首,龙首回眸,钩身向上凸起一块,刻有阴线纹,底部有圆形纽,通体抛光细润。
  螭首玉带钩(1对)
  长3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抛磨光亮,洁白无瑕。长扁体,钩首作螭回首状,钩身向上拱起,底部有圆形纽。
  螳螂纹玉带钩
  长8.8、宽1.6、高1.4厘米
  杭州历史博物馆
  碧玉质,有墨点。钩首为螳螂首形,钩体上浮雕一小螳螂,首微扬,双目突出,腿足纤细。背部有圆纽。形象写实生动。
  卷云纹兽首玉带钩
  长10.4、宽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细腻纯净。兽首钩,兽眼外凸,兽眉上扬,钩身鼓起,浮雕卷云纹,底部纽为圆形。
  马上封侯玉带钩
  长8.2、宽1.7、高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留有玉皮。钩身呈拱形。马首回视,橄榄眼、招风耳,鼓鼻,嘴微张,阴线刻鬃纹。钩身素面,高浮雕一只小猴四肢俯贴钩身中部,猴首向马首侧视相望,寓意“马上封侯”。底部有圆纽。造型别致有趣
  蝶草纹龙首玉带钩
  长9、宽1.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作龙首形,眼外突,双眉上卷,鼻稍隆,口微张露两獠牙,头上两角伸至颈部,无毛发。钩身上饰有蝴蝶瓜草,寓意“瓜瓞绵绵”。底部有一圆柱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3.8、宽3、高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大片褐红斑,为人工沁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曲身,钩身上有一螭,螭首和龙首相对,钩纽为圆形。
  桃纹龙首玉带钩
  长9.6、宽1.9、高1.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长角,曲身,上面镂雕寿桃、缠枝叶,钩身下面有两弯钩,弯钩中间有圆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3.3、宽2.1、高2.7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色白,温润洁净。带钩整体略呈S造型,以圆雕、浮雕、镂雕及阴刻等技法入器。龙头为钩首,钩身浮雕、镂雕一螭,作匍匐前行状。龙之眉毛、角皆装饰阴刻线,线条细密规整。背有一圆形纽突起,用以扎系。此种龙螭题材,又称之为“苍龙教子”。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0.3、宽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龙首钩,圆纽。龙凸眼,龙眉上扬,两角向后,蒜形鼻。钩身浮雕两螭,螭独角,圆凹耳,蜷身。与明代相比,螭身变长,四肢显得绵软无力。
  螭纹龙首玉带钩(2件)
  上:长14、宽2.8厘米
  下:长12.8、宽3.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一端有钩,钩头雕成龙首,下端呈琵琶形,背面有纽。带钩正面采用镂空及高浮雕技法,雕琢成口衔瑞草的蟠螭。玉质温润,雕工细腻。下:和田青玉质。龙头钩首,琵琶形身,背面有圆形纽。带钩正面高浮雕蟠螭,龙首,龙背上有黄色沁。玉质润泽,雕工细腻。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3、高2.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条形。钩首饰一龙首。正面雕一蟠螭,身体卷曲而伏,螭首与龙首相对,寓意“苍龙教子”。反面有一圆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1.5、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龙首无发,角突出,额头光滑无纹,嘴窄。虾米眼,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发向后飘拂,但须却在颌下撑起螭头,面对龙首,造型优美。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1、宽2.8、高2.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钩身呈琵琶形。钩头作龙首状,阔口微张,舌舔上唇,口中镂空,唇缘以一道阴线勾勒,如意鼻头,突目粗眉,双耳后抿,双角呈羊角状。钩身饰减地隐起勾云纹与如意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体侧棱角分明。钩身背面弧曲,中部有一圆柄脐纽。从侧面观察,钩头、纽和钩尾的底部三点处同一平面。这件带钩龙首五官和钩身图案的特点,以及棱角的处理方法和纽的高低,均为典型的清代带钩的特征。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5.5、宽4.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龙首形钩,龙眼凸出,张嘴露齿。腹部浮雕一爬行的蟠螭,螭尾呈卷草状。背面钩纽作椭圆形。
  蟠螭纹如意头玉带钩
  长10.8、宽3.1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首作如意云头状,上嵌红宝石。钩腹浮雕一小螭爬行。圆形纽。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
  螭纹龙首玉带钩(2件)
  上:长13.67、宽3.23、高3.27厘米
  下:长11.7、宽2.33、高2.38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钩体呈弧形,其上浮雕一螭龙,长须,长发披于背部,圆睁双目,双耳后伸,体卷曲,长尾分卷,脊背有突起联珠纹。钩首呈龙首状,双目圆突,张口露齿。体下有圆形纽。下:玉质墨色与青色相杂。龙首形钩首,圆目,阔嘴,眉角上卷,双耳、角后伸,长发。钩体采用俏色琢法,利用部分青色玉料浮雕一螭龙,螭首与龙首相对,身体卷曲,四足匍于钩体,长尾舒卷。体下有一圆纽。
  卷草纹龙首玉带钩
  长8.8、尾宽1.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白斑。钩首作龙首状,钩身半浮雕卷草纹。钩纽为椭圆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1.7、宽2.1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洁滋润,凝脂光泽,通体无瑕。钩作龙首形,张嘴鼓腮,尖锥状耳,额头呈块状隆起,“虾米眼”外突,鼻尖上翘,鼻翼舒展,腮帮上刻有表示力度的块状肌。额头出双角。钩身作条形,上琢螭龙,口衔瑞草,眉、眼、鼻堆砌在脸部前缘。下颌出须与钩身相连。螭耳间生毛发后扬,发顺身以阴刻线表示。脊线尖凸,身躯凌空摆尾前行。底部有一椭圆形纽。整器作风写实,打磨圆浑,刻画细腻,为清代晚期带钩精品佳作。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4、宽2.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色。一端有钩,钩头雕成龙首,下端呈琵琶形,背面有纽。带钩正面采用镂空及高浮雕技法,雕琢成口衔瑞草的蟠螭。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2.6、宽2.7、高2.8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龙形钩首,龙首回眸,龙角龙眉突出;钩身透雕一螭龙,圆眼细眉,一绺胡须拖于钩身,四肢匍匐,与龙首相呼应,为“苍龙教子”带钩常见的形制。腹下钩纽较矮,呈圆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3.7、宽2.9、高约3厘米
  现藏于厦门市博物馆
  玉质白色,夹雪花点。钩头做成龙首状,钩背上另外透雕出欲飞的螭龙,形成双龙对语的情景,钩柄向上弯曲,带钩下部内侧连接处有钩纽。整个带钩造型精巧,形象生动,雕刻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透雕技术高超,是清代玉器中的精品。
  螭纹龙首玉带钩
  长11.8、宽3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和田白玉质。呈长条状,底部有圆形纽。钩头为龙首,龙首无发,角突出,额头光滑无饰纹,嘴窄,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发向后飘拂,须在颌下撑起螭头,面对龙首,造型优美,有“苍龙教子”寓义。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
  翡翠螳螂首带钩
  长8.6、宽1.85、厚1.65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白绿色翡翠质。钩首为螳螂首形,螳螂眼部凸出,饰漩涡纹,钩身阴刻对称图案以示双翼。精细的做工和翡翠的色泽相得益彰。
  螭纹龙首翡翠带钩
  长8.8厘米
  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绿色翡翠质。钩为龙首,龙嘴微张,龙眼圆鼓,毛发飘拂,回头望着伏于其身上的幼螭。螭龙对视,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有趣。
  螭纹龙首翡翠带钩
  长9.5、宽2、高2.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绿色翡翠质,有褐、白斑。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钩身上爬一螭,螭首和龙首相对,钩纽为扁平委角方形。
  水晶螭首带钩
  长11.2、最宽4.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透明水晶质。一端有钩,钩头作龙首状,下端呈琵琶形,向上拱起,背面有柱纽。
  狮纹翡翠带钩
  长7.8、宽6.7、厚0.6~1.4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绿色翡翠质,半透明,大部分的外缘呈琥珀色。表面玻璃光泽。正面透雕狮纹,狮子口衔铜钱,寓意招财进宝。背面有挂钩。
  牡丹纹玉带扣
  通长16.5、宽5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青玉质。由三块方形玉板组成,正面均为阴刻牡丹纹。中间玉板两侧有云头形扣环,环上雕刻云头纹,背面有穿。其余两块一端均有龙头形钩,背面亦有穿。此带扣玉质润泽,雕刻工艺精美。
  牡丹纹玉带扣
  通长17.5、宽4.5、高2.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由两件带钩和一件带环组成。两侧带钩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钩身刻牡丹花。中间为委角长方形带环,两侧有孔扣龙首,面亦刻牡丹纹。
  几何纹玉带扣
  通长17.4、宽4.9、高1.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由三块方形带饰组成,中间为白色带饰,面饰镂空几何纹组成的图案,两侧缘凸出,呈镂空长方孔,以供钩扣。两边为碧绿色方形带饰,镂空浮雕勾云纹、乳钉纹和几何纹。一侧为龙形钩首,与中间带饰钩连,成为一组。背面雕琢凸起的横贯长方扁穿,用于束带。
  螭纹玉带扣
  通长11.1、宽4.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扣为方形,背后有长方形带穿。由钩、扣两部分组成,钩为龙首。钩、扣身各浮雕一螭虎,两螭相对,蜷身,体态较浑圆。螭圆眼、圆耳。此带饰玉质、抛光均较好。
  龙纹玉带扣
  扣:长7.4、宽5.9、厚1.4厘米
  钩:长7.8、宽5.8、厚1.1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白色,质地细腻,局部有沁。由钩、环两块方形带饰组成,均为镂空盘曲龙形,龙身雕琢隐起的勾云纹。一块龙首为钩,龙首圆眼、宽鼻、长发后抿;一块凸雕龙首,尾部有椭圆形孔以供钩扣。背面雕琢凸横贯长方扁穿,以系腰带。
  龙首玉带扣
  通长9、宽3.5、高2.4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灰色,是清代晚期常见玉材。一钩一扣,可以搭扣。钩相扣后呈长方形。钩为龙首,圆眼,头顶饰菱形方格纹。桥形器身光素无纹,边棱挺直,棱角分明,弧度适中。底部均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系腰带。
  马上封侯玉带扣
  长8.6、宽5.6、高1.8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质地温润,局部有黄色沁。器略扁,正面镂雕一回首跪卧式马。头较小,口衔,后双腿屈於身下,左前肢于身侧弯曲,右前肢微抬。头侧向马背,头顶部及后颈阴线琢出长鬃,分垂两侧,马尾向下弯曲附于身下。马背上蹲坐一猴,双手持飘舞的绶带。寓意“马上封侯”。背面有一圆形纽及龙首钩。
  翡翠云龙纹带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通长9.7、宽3.5、高1.5厘米
  绿白色翡翠质,晶莹细润。带扣形体宽厚,棱角圆滑。分为钩、扣两节,钩首为龙首形,与扣相合。两节的背部中间都有一个圆纽用来固定腰带。带扣正面浮雕龙纹及勾连云纹,图案轮廓线条婉约,龙体纹饰简练。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1、宽5.1、高2.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碧玉质,有黑色斑点。器物由钩和扣环组成,器身浮雕卷云螭龙,螭宽额,圆眼,卷耳,身体弯曲,口衔灵芝,寓意如意吉祥。钩首为龙首。背面有圆形钩纽。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7、宽5.2、高3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色。带扣为一套两件,分钩、扣两部分。器表玻璃光泽,高浮雕螭龙纹,螭龙口衔灵芝。钩首为龙首。器物整体感强,雕琢精美,螭龙栩栩如生,动感强烈。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8、宽5.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黄色褐色斑。带扣为圆形,葵纽。由钩、扣两部分组成,钩为龙首。钩、扣身各浮雕一螭虎,两螭相对,蜷身,体态浑圆。螭圆眼、圆耳,嘴中衔灵芝。
  龙纹玉带扣
  通长13、宽5.2、高2.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色。整体呈方形板状,龙首形钩首,长方形扣眼,背面有条形穿。两块器表高浮雕螭龙纹图案。
  双结纹玉带扣
  通长12、宽5.2、高2.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晶莹,纯净无瑕。带扣由钩和扣环两部分组成,钩作龙首形,扣环一端有长方形孔。钩和环体各琢一如意双结,底部均有圆形方孔纽。琢工甚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宽6、高6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温润光亮。四方“亚”字形,片状。两块正面浮雕蟠螭纹,一块一侧琢长方圆形孔为环,另一块一侧雕螭首带钩相套。背面都有一圆形纽。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5、宽4.5、高2.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无瑕。长方亚字形,底部微弧。两块正面各镂雕以蟠螭,一块一端挖有方形孔为环,另一块一端雕螭首为钩形,钩环相套。背面各有一圆形纽。
  石榴花纹玉带扣
  通长14.5、宽5.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镂空透雕,方形板状。一板有环,一板有钩,二者相扣。带扣背面有长条形穿。钩头雕成龙首状,两板面均透雕石榴花纹。
  螭纹玉带扣
  通长12、宽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青玉质。方板状,一板有钩,一板有环,钩扣背面有柱。钩头雕为龙首状。每块板面上高浮雕一条螭龙,龙颌微翅,扭动身躯,尾部卷曲,呈游走状。
  龙首玉带扣
  扣:长5.7、宽4.4、厚0.6厘米
  钩:长6、宽4.4、厚0.6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由两个近方形玉片的钩和扣环组成,钩作龙首形,扣环一端有椭圆形孔洞,钩环相扣后呈长方形。钩、扣环表面均光素无纹。
  螭纹龙首翡翠带扣
  通长9.5、宽3、厚1.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浅绿色翡翠质、半透明。带扣由钩和扣环两部分组成,钩作龙首形,扣环一端有椭圆形孔洞,钩环相扣后呈长方形。钩和环体上各琢一螭龙,底部均有一光素无纹的圆形纽。
  盘长纹玉带钩
  长7.2、宽5.4、高1.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墨绿色,光亮有灰斑。正面为透雕盘长纹,背面一端为桥形纽,一端为钩。
  人物纹玉带环
  长6.2、宽4.1、高1.3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环正面阴刻一人物,右手持铜钱一串,体态丰满,笑逐颜开,下接一扣环,背有长方形穿孔。
  鸳鸯纹玉带扣
  通长8、宽4.1、厚1.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带扣略呈椭圆形,雕琢成一对在湖面戏水的鸳鸯。正面两只鸳鸯在水面相向浮游,腹下饰波涛,背上盖着荷叶,共含一枝叶茎。眼睛用管钻工具雕琢而成,眼稍较长。整体图案以浅浮雕结合阴线的手法雕琢,把鸳鸯在碧波荡漾的湖面嬉戏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雅趣横生。背面为露出水面的荷叶与龙首,龙首作钩,莲蓬作纽。龙首略方,蒜头鼻,火焰眉,阴刻双角内卷,鬃发刻成云头形。荷叶的叶脉由一周一长两短的“小”字形阴线组成,莲蓬上浮雕“太极”纹。此带扣纹饰富丽,构图颇具匠心,刀法细腻娴熟,碾磨抛光十分精细,是清代玉器中的上乘佳作。
  狮纹龙首玉带扣
  长7.9、宽6.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带扣呈椭圆形,正面浮雕大小两狮,大小两狮相对,大狮圆眼大鼻,卷发向后飘,小狮露出头部,前肢用力,似正在努力攀爬。背面一端为龙首钩,一端为圆形纽。此带扣雕刻精美,抛光极好。
  山水人物纹玉带饰
  长5、宽3、厚0.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带饰呈扁长方体,正面雕刻江河波涛翻滚,岸边山坡上行走一人,身穿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款款漫步走向小桥,路旁绿树成荫,河彼岸在云雾中有宫殿楼阁。背面中部下凹,两边有穿孔,可系于带上。
  八卦纹s形玉佩
  长6.7、宽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为扁片状,仿汉代s形佩样式。采用镂雕、浮雕技法,中心为一圆孔。正面浮雕八卦图,周围环绕祥云,上端雕凤鸟纹,底端雕瑞兽纹。背面略呈鸡心形,阴线刻勾连云纹。
  人龙兽面纹s形玉佩
  长16.4、宽5.5、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稍有绺裂。扁平体,整器中部为仿汉代s形玉佩,上下出廓。上部出廓透雕一人、一龙,人舞蹈状,喜笑颜开。龙张口露齿,两爪,龙身呈S状扭曲,并延伸至心形佩之上;佩下方出廓镂雕一兽面,圆眼,宽眉,以云纹和主体相连。鸡心圆孔周围篆书一圈:“人如玉贵质,德拟龙为文,贞坚蕴彩耀,动变生风云。”共二十字。佩反面内凹,为正面人与动物之反面。整器文字与纹饰精工细琢,相得益彰。拟古而有所变化,较为难得。
  龙凤纹s形玉佩
  长7.9、最宽6.1、最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料质极佳。器形仿汉代s形玉佩,镂雕龙凤云螭。佩中圆心上部凸雕篆书“宜子孙”三字。正反面纹饰不同,但均浮雕各种螭龙纹和凤鸟纹,龙身卷曲,张口。凤鸟张翅,身饰细密的小网格纹和细阴线的尾纹。器身高浮雕或阴刻各类云纹,龙凤穿梭其间,极富动感与韵律。清代康熙、乾隆时期仿制了许多此类佩饰,用料均好,可见对其喜爱之甚。
  龙纹s形玉佩
  长7.5、宽4.3、高1.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主体作心形,上端镂雕出廓夔龙,顾首,龙口为孔可系佩,叉尾从中部圆形孔中穿出。此器为仿汉玉器造型。
  螭纹s形玉佩
  长6.83、宽5.9、厚0.5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体,近长方形。器仿汉代s形玉佩形制,主体为鸡心形状,上端出尖,下端浑圆,中间有一大圆孔,器面减地刻螭纹,三面透雕螭虎及夔龙纹,琢刻精美。
  龙凤纹s形玉佩
  长7.2、宽4.9、厚0.8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莹润微泛黄。器体扁平,主体为椭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上端尖,下端略圆,周围稍凸起,一面略下凹。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卷云纹。两侧附饰透雕而成,并以阴线装饰,一侧为凤鸟纹,凤鸟挺胸,高冠上卷,华尾下垂。另一侧为变形龙纹,呈爬行状。一龙一凤,寓“龙凤呈祥”之意。
  龙形玉
  长13.9、宽2.9、厚0.4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白色沁斑。扁平体,扇形。首部琢成龙首状,龙张口,吻部上卷,双阴线刻出椭圆形眼。龙体边缘阴刻轮廓线,其内阴刻两两相对或相背整齐勾云纹。尖尾上部饰有目纹、菱形纹及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玉锁(2件)
  上:长7.1、宽4.9、厚0.8厘米
  下:长7.8、宽5.9、厚0.8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上:玉质白色。扁平状,呈委角长方形,一面以篆体减地雕刻“玉堂富贵”四字;另一面饰盛开牡丹与枝叶,两面上部两侧均刻卷云纹。下:玉质白色。扁平状,如意云头形。一面于长方形方框内减地雕刻篆体“长命富贵”,上部为蝙蝠纹,周边围绕卷草纹及祥云;另一面于长方形框内以篆书刻“福自天来”四字,周边图案相同。
  玉刚卯
  高3、长1.3、宽1.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光洁半透明,有褐色沁。长方体,上下两端中部琢一孔洞,四面阴刻“赤青白黄、四色自岗、正身刚印、尖尖四方”。造型工整,品相完好。
  花卉纹玉香囊
  清乾隆时期
  直径5.5、高1.6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洁净温润。香囊为扁圆形,薄体,双面镂雕花卉纹,器体扁平,可旋转开合。刀法娴熟精湛,器体玲珑剔透。
  石榴形玉香囊
  长5.1、宽4.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碧玉质,颜色较暗。整器镂雕为石榴形,分为两片,有子母口。地子镂雕为小柿蒂纹,器面浮雕、镂雕石榴果及叶。香囊口部为花瓣式,底部镂空为枝叶形。系黄色丝带穗和白玉小花一个。清代皇公贵戚常带玉香囊,内贮各种香料。
  凤纹玉香囊
  直径6、厚1.7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香囊为扁圆盒形,镂空透雕,子母扣,上下造型与纹饰相同。其纹饰以弦纹分内外区,内区刻串枝荷花,托一宝盒,宝盒内灵芝顶盖而生,上空飞翔一凤凰,长嘴高冠,展翅回首,衔花飞翔。外区饰一周串枝花。
  干支纹转心玉佩
  高7.8、宽4.8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片状,两面雕相同纹饰。内圈共分三层,第一层刻十二地支,第二层刻十天干,中心为阴阳鱼。三层都可以独立转动。上下出廓部分镂雕有鲇鱼和万字花结。这件玉佩利用活心工艺既可以佩戴装饰,又可以将干支相配,用于记年、记时,同时圆形象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再加上中心的阴阳鱼,使一件小小的佩饰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转心玉佩
  高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双环形边框内雕花形转心,边框上面雕蝙蝠,下面雕方孔圆钱,寓意“福在眼前”。转心是将玉料内心两端锼出转轴,使内心可以转动。
  玉金刚杵
  长10.5、宽3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白色。仿青铜杵样式,中部稍鼓,柄身两端作对称莲花把手,把手上各有四股刃头,四股刃首尾
  收拢合于中轴。金刚杵是藏传佛教之法器,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代表佛智坚固,能摧毁众生烦
  恼,一般和铃配套使用。杵的质地一般为金、银、铜、铁等,玉质的较为少见。
  人物诗文玉牌
  长5.6、宽3.7、厚0.7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洁净。扁平长方形,四角及边缘圆钝。正面去地浅浮雕一老者和一推车书童,小栖于山间小路;背面阴刻隶书“远上寒山石迳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诗一首。
  二乔观书纹玉牌
  长5.4、宽3.8、厚0.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滋润细腻,洁白无瑕,有凝脂感。扁平长方形,边缘及四角圆钝,两面上端均去地琢一对夔龙纹,其间有穿系小孔。正面阳线边框内浅浮雕“二乔观书”图案,背面边框内去地琢阳文隶书“国色人间少,乔家竟得双。共观黄石略,佳僮惆舶”五言诗一首,末署阳文楷书“子冈”款。
  仙人乘槎玉牌
  长6.1、宽4.8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一面浅浮雕一槎,上挂宝葫芦,一仙人端坐槎内,在海浪波涛中行进,上方祥云仙阁;另一面琢阳文楷书:“疑是银河落,九天高源云,外悬入东洋,不离此迳穿。张元词句。”并有“子冈”篆书款。
  人物纹玉牌
  长5.8、宽4.3、厚0.8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长方扁体。上半部雕琢对称回首龙纹,龙嘴相对,龙身卷曲,长尾上卷。下部为凸起的方形框,框内正面雕琢行书诗一首,仿“子冈”款。另一面阴线琢仙人故事图。上端中间琢一穿孔可穿系。制作工艺精湛。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弘扬中华文化,展示艺术精品。鉴藏知识,文化交流,行业交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行八卦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