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人民政府网千人广场舞视频

广场舞视频
广场舞教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收集于网络,其中视频部分主要来源于土豆、优酷、酷6、56等网站分享内容。
本网站各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尽快删除。
联系QQ:19-29-777  联系电话:136-。
湘ICP备号-1  渭南市支中心文化信息
市创建示范区工作考核组来潼关县考核创建工作
潼关县支中心
潼关县创建示范区工作汇报会现场
县长樊正学向市创建工作考核组介绍潼关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市创建工作考核组检查我县图书馆设施建设清楚
市创建工作考核组检查我县图书馆设施建设清楚
  9月15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考核组来我县考核创建示范区工作,并对我县工作给予肯定。县长樊正学,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磊,副县长隋晓会分别介绍了我县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开展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扎实推进,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共建、共享、共乐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 &其中,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村级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建成村文化活动室6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建成各级各类健身场所72个,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2172户。提升完善了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修缮了文化馆、图书馆,馆藏图书56035册,全部免费向读者借阅。
  今年县政府投资200万元购买了三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唱响潼关?放飞梦想”、“一元剧场”、“四进零距”;创新了两个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舞动金城?健康潼关”千人广场舞展演活动和“鼓王争霸赛”;成立了三个民间艺术组织“金城秦声苑协会”、“金城自乐班”、“欣欣艺术团”,都分别赴全县各地参加惠民公益性演出。目前已演出近160场,观看群众十万余人次。“舞动金城?健康潼关”千人广场舞展演于8月8日在县城祥和广场盛大举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不仅让广大基层群众无偿享受到了文化大餐,还有力地盘活了一些民间艺术团体,挖掘带动了更多的民间艺术人才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行列中。
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挖掘、整理了黄河号子、背花锣、魔妞舞、二肖湾面酱等潼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传承潼关文化。在广播影视方面,还拍摄制作了《水坡巷》、《记忆潼关》等反映潼关历史、文化的电视纪录片。潼关战争史编创工作也正在开展。
  我县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10万多农民将免费看上数字电视。建立了16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我县创建工作壮大了力量。
  考核组希望我县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抓好硬件和软件建设。要突出重点,集中抓好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创建工作宣传等关键环节;要对照全国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考核目标要求,逐项逐条自查,明确整改措施;同时希望创建领导小组各相关成员部门要密切协调,抓好落实,责任到人,明确责任、任务和时限,使潼关的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号视频: 好日子(潼关县金城飞扬广场舞)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好日子(潼关县金城飞扬广场舞)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千人广场舞小苹果 广场舞蹈视频大全分解动作 《广...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173第一幸运姐
小小泪泪怎么那么可爱渭南新闻网-数字报纸
第09版:通版
本版新闻列表
“双美”绘就新图景
秀美潼关展新颜
——潼关县“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创建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李小鸽  爬满青藤的院落,依偎在健身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边。一棵百年古槐,挂满了各种美好夙愿,静静地矗立在广场边。极目眺望,郁郁葱葱的银杏林映着巍巍秦岭山脉,一幢幢古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潼关县桐峪镇善车口村,这般风景扑面而来。  美丽中国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潼关县把“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县6个镇83个村,筛选出29个重点建设村,15个示范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示范引领,点线结合,全方位延伸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潼关引人瞩目的新亮点。如今,行走在广袤的金城大地,一路都是闪动的绿波、跃动的美景,还有村民个个挂在脸上的幸福笑容。潼关处处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  谋定“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之策    ——把农业当工业一样去经营、去管理;把农村像城市一样去重视、去建设;把农民像市民一样去看待、去尊重,是潼关“双美”工程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潼关,以“双美工程”统筹城乡发展,潼关决策者更注重用规划来引领。  “我们规划的宗旨就是要体现出把农业当工业一样去经营、去管理,走出一条技术先进、经营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农业之路;把农村像城市一样去重视、去建设,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小康;把农民像市民一样去看待、去尊重,均等服务,共享成果,让农民不出乡、不离土就地城镇化。”潼关县县委书记何树茂说。  “创建‘美丽乡村·美好家园’,是‘三农’工作的好载体,是基层干部的主抓手,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务必把这一兴县利民的事做好”。潼关县县长樊正学如是说。  于是,县上很快形成以县域整体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镇区建设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四项专业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规划体系。  具体思路为:从2014年起,利用3—5年时间,在全县6个镇83个村全面实施村庄优化整合、人居环境提升、农民创业增收、文明乡风培育“四大工程”,按照“四美三宜”(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和“把镇区当景区打造,突出镇域特色,形成一镇一景;把公路沿线村庄和新农村示范村当景点打造,形成一村一景;把公路沿线当美丽长廊打造,突显绿色长廊,建成连接美丽乡村的风景线”的总体要求,坚持“净化先行,六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产业优化、文化提升)跟进”,彻底改善农村环境,着力发展增收产业,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全力打造新型农村,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创建目标。  基于发展规划,潼关以“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双美”建设,从五个方面框定创建内容:一是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天蓝、山青、水绿、地净”是美丽乡村的貌。二是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这是美丽乡村的形。三是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这是美丽乡村的质。四是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是美丽乡村的本。五是要有和谐的社会风尚,这是美丽乡村的魂。美丽乡村既要有“形态美”,也要有“内在美”。  “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沿路、沿山、沿河、沿景区布局。结合‘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精品村的连片布点和打造,形成重点建设示范区和别具一格的景观带。”县“双美”办主任、县委农工部长张明亮对记者说。  在规划的引领下,潼关的“双美”创建工作正式启幕。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潼关县“双美”创建工作正是对这句话的贴切诠释。创建伊始,陈年垃圾清理及“三堆”整治首当其冲。潼关县下发《关于开展行政村陈年垃圾清理和三堆整治的安排意见》,按照“镇村主体、全面整治,财政奖补、督查到位,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思路,安排部署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  这次活动彻底清理了村内外的陈年垃圾,有效治理了农村“三堆”,整治了村容村貌,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整治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整治范围之广泛、整治工作之彻底是多少年以来少有的,实现了县长樊正学在动员会上提出的“绝不让陈年垃圾在农村过年”的口号。全县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毫无疑问,环境整治为潼关的“双美”创建工作开了个好头。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夯实“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之本    ——全县83个行政村同时启动“双美”建设,县财政为全县配发垃圾转运车和垃圾收集车729辆,分类果皮箱300个,垃圾桶30000个,环卫服装710套,配备710名保洁员,组建4支保洁员队伍,保洁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    潼关县“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工作,来自于群众的期盼,它的强劲推进,更是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全县83个行政村同时启动,整体推进,不留死角,声势可谓空前。如何确保整体推进,关键是构建起了“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工作机制。  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县财政再困难,每年也要整合筹措1个亿,5年5个亿用于“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在每年这1个亿中,1000万元作为垃圾清扫保洁经费;20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农民增收;1500万元用于道路基本维护费用;1500万用于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4000万扶持重点村,500万用于奖励资金;3年使全县除需要搬迁村之外所有的建制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标准。  县上成立了“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有办公室和九个职能工作组,将工作细化。同时强化包联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部门(单位、企业)包村制度。  “双美”办主任张明亮说:“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共建共享,这是我们推进双美工程的一把金钥匙。环境整治不仅带来了乡村新貌和宜居环境,也带来了工作机会,老百姓们参与其中,感受到的是真真切切的幸福。”  董抗牢,家住城关镇税村一组,一年前他离家前往南方打工,一年后回家,眼前的变化却让他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原来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得平整了,路边还多了排水渠,各家各户门前堆放的垃圾也没了,还多了几个专门扫地的,这到底是咋回事?”  让环境整治工作真正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潼关“双美”创建工作中的一个亮点。于是,在环境整治的同时,潼关在南歇马村等29个村“双美”创建工作重点村扎实推进农村绿化、硬化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整合移民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开展了部分非重点村的巷道硬化工作,共硬化巷&道106公里,使全县农村主要巷道的硬化率达到100%,支巷道硬化率达到40%以上,而这一举动让群众一下子高兴了起来。  而董抗牢说的“扫地的”,正是潼关“双美”创建工作启动后,专门为农村配备的保洁员。保洁员的聘请,向低保、弱势群体倾斜,采取县上配备,乡镇聘用,村上和保洁员签约,划分区域对每个组、公路沿线和镇区进行保洁。而这,也是潼关“双美”创建工作的机制之一。  为了让环境整治的成果得以延续,潼关县在每个镇都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由镇上一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副所长1人、工作人员2人从镇干部中抽调选配,主要负责镇村环境卫生管理、保洁人员管理及工资核发、垃圾转运及填埋等工作。同时,在每个村成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副站长由村主任担任,主要负责村级环境卫生管理、保洁人员责任区划分及工资发放、垃圾收集转运及填埋等工作。  50岁的刘建民,是桐峪镇党家村的一名保洁员,除了每天早晚各一次的“大扫除”之外,其他的时间他只需要在自己的责任区域里不定时的走动走动,清扫一些零散的垃圾,大多数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坐下来和村民聊聊天。而这样的工作每个月可以为自己带来800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工作的确是件让人高兴的事。  像刘建民这样的保洁员,潼关县共有710名,其中在村组保洁的510名,公路沿线保洁的105名,镇区保洁的47名,垃圾转运人员48名,镇村和他们签订了保洁协议,县上配发了专门的工作服,并进行了岗前培训。“可以这样说,一方面,保洁机制的建立,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县上从2014年起将保洁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为全县6个镇、83个村配发垃圾转运车19辆,垃圾收集车710辆,分类果皮箱300个,垃圾桶30000个,环卫服装710套,进一步提高了全县的环卫配套设施装备水平,有效解决了各镇村生活垃圾清扫和转运问题。同时县上出台环境卫生督查考核办法,使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明白,自己的家园最终要靠自己来建设。  现在,安乐乡马涧村村民张群宝,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后打扫一遍,如果看到保洁员来时,就赶快把垃圾倒进收集车里。“不讲卫生,偷个懒,乱扔垃圾不行。环境干净了,大家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了,住在村里心情好了!”张群宝说。而在马涧村村委会,村主任刘芳丽指着挂在墙上的“市级生态村”的奖牌说:“看,这就是对我们环境改善的见证啊。”  更让人感慨的是,潼关的“双美”工程建设,收到了群众满意的效果。面对记者的采访,马涧村村民感慨道,“镇村干部天天都在村上、在户里,帮我们修路、发展产业,真的让人很感动。”  是的,潼关的“双美”工程建设,让百姓高兴,让干部自信,“三农”工作的真正抓手和载体有了,干群关系极大改善了。    见空植绿&&逢缝插绿  绘就“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之景    ——实施“荒山植绿、河湖映绿、道路招绿、村台增绿、开门见绿”系列工程,仅在造林绿化这一项上就投入了1.5个亿。全县完成造林面积2.34万亩,栽植苗木165万株,道路、巷道绿化189公里,林木育苗3200亩,启动实施29个绿色家园示范村,完成核桃经济林0.5万亩,新建苗木基地300亩。    5月26日,驱车穿行在潼关境内,扑面而来的风光让人震撼:目之所及,漫山遍野的翠绿,一路行来,远眺群山沟壑,层林尽染、风光旖旎;近看处处果园,林木挺拔、鲜花盛开,绿树与花朵相伴成景,民居与古树同趣生辉,人在画中游,画从脚下生。  潼关绿色生态的背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拨动着自然的旋律。“潼关‘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成什么样,首先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这是美丽乡村的貌。破破烂烂肯定不是美丽,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更不是美丽,‘天蓝、山青、水绿、地净’是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县上领导在动员会上的话语掷地有声。  很快,“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造林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形成。而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潼关响亮的提出“建设陕西东大门,建成美丽新潼关,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口号,并大胆地提出“三年植树一千万株,消灭潼关裸露黄土”的宏伟目标。大栽树,大造林,大绿化,引牡丹、筹苗圃、建林带谋局开篇,实施了一系列造林绿化工程。  本着“见空植绿、逢缝插绿、土不露天、不留死角”的原则,绿化实施“荒山植绿、河湖映绿、道路招绿、村台增绿、开门见绿”系列工程,做到“能栽则栽、应栽尽栽”。去冬今春以来,潼关仅在造林绿化这一项上就投入了1.5个亿。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2.34万亩,栽植苗木165万株,道路、巷道绿化189公里,林木育苗3200亩,启动实施29个绿色家园示范村,完成核桃经济林0.5万亩,新建苗木基地300亩。潼关陕西东大门绿化工程也被国家三北局评为“优质工程”。  绿化为什么搞的如此好?答案是,出台了一整套管用的机制:全县18个职能部门承担重点项目绿化、115个部门(企事业单位)承担包村绿化,6个镇承担镇本级绿化和经济林建设,做到责任清、任务明,管理有制度,部署有计划,而这样的做法不仅确保了成活率,更提升了造林绿化档次。其中,他们调动群众参与的做法,我们为之赞叹:县上免费发放给群众10万株树苗,让群众栽植、管护,成活一株,奖励给群众15元,谁管护,产权、收益归谁。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不仅环境美化了,还有钱赚,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当然,党委、政府也高兴了,因为有了群众的参与,消灭潼关裸露黄土的目标终成现实。  城关镇的税村,一个三面环沟的村子,四季弥漫的风沙和脆弱的生态曾是这里鲜明的写照。随着“双美”创建工作的推进,8000棵香花槐、8500棵侧柏、550棵冬青和百日红围着村子扎下了根,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环村景观防护林。而这个改变也让税村成为了潼关15个“双美”创建示范村之一。  县委办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潼关的生态建设,已经创造了由林业部门单一抓向举县一致全民抓转变,义务植树向工程造林转变,经济林向生态景观林转变,由检查、督查向考核、奖惩转变的“四个历史性的转变”。可见,好的机制出生产力,好的机制出战斗力。    巩固农业&&大兴产业  构筑“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之本    ——不只让农民向现代农业要效益,让农民少下苦、多产出,县上还把现代农业作为资源,来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文化参与等,让农民多挣钱,挣城里人的钱。    在潼关,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只有农村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才能支撑“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深入持久推进。&  经济如何发展,农民靠什么增收,依靠资源已经穷途末路,潼关在“双美”创建的过程,扭住转型发展这个牛鼻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旅游等三产,让农业资源最大限度的变为农业资本。  “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石榴!”这是副市长吴蟒成去年在潼关畜牧业观摩会上,吃软籽石榴发出的感叹。  “这种石榴口感好,跟我们平常吃的无籽西瓜一样,不用吐籽,目前全国这种石榴种植面积少,市场稀缺,价钱是普通石榴的3倍,包装好的一个软籽石榴可卖到20元。”随行的县上领导也格外兴奋地介绍说。  软籽石榴是潼关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进的一个新型产业。听说城关镇五虎张村王新军栽种软籽石榴,县上领导多次到王新军的石榴园里去调研,并到河南等地考察,这些地方采取“畜沼果”一体化种植养殖模式,让他动了心,回到县上,他就在全县开始推广种植。目前,潼关发展软籽石榴面积已达3500亩。  在“双美”创建活动中,潼关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和园区经济,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村、专业村,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涌现出代字营下汾井、东里、留果、安乐马吉、太要欧家城等10个设施蔬菜示范村。全县目前设施蔬菜面积2600亩,总收入6000万元,其中日光温室1200亩,大棚1400亩。  在潼关县的下汾井村,一片片整齐排列的大棚温室里,群众正忙着采摘黄瓜,心里盘算着收入,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大棚种植给村民熊动娥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大棚黄瓜之前,家里也就是种小麦、玉米,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自家的两个温室大棚,每年收一茬黄瓜、一茬西红柿,收入5万元左右&。”  “下势干三年,户均一棚菜、人均一万元,全省争一流。”这是写在村党支部办公楼对面墙上的标语。村书记周海军介绍,“以前的下汾井村,道路泥泞不堪,2009年人均收入仅7000元,经过近年的大棚种植,去年人均收入已达15000余元。&现在,村上流转了200亩大棚地,吸引了25户村民入股参与到种植大棚菜行列。  无独有偶,&有“潼关后花园”之称的桐峪镇善车口村,近年来,群众积极发展杂果林,走上致富路。一组的刘建波种植100亩核桃,一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5组张永奇承包了村里荒山种植杂果300多亩,年均收入非常可观;而4组的陈忠向更是第一批致富能人,栽种的70多亩银杏园,去年收入达到400多万元。  还有,潼关东山苗木南歇马基地,由130亩扩展到300余亩,基地栽种有银杏、百日红、楸树、桂花、皂角、白皮松、合欢等苗木,不仅拉动周围地区经济需求,还在极大地改善着当地环境。  围绕农业产业,县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目前,农业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92家,入社社员1969户,总资产达到4.7亿元,带动相关农户3000余户。  太要镇窑上村休闲旅游景区建设,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曾经,窑上村三河夹流,四面环沟,2000多亩耕地被分割的七零八碎,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巴。  自从县上开始提出鼓励支持发展旅游产业,窑上村的群众被激活了,脑子灵感闪现:我们不是有李世民留下的秦王寨吗?这不正是村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嘛!  于是,他们建起秦王寨马趵泉景区、秦王寨城墙、城楼及秦王观阵台,观阵台上竖立着李世民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李世民佩剑挺立,身躯飒爽英武,目光深邃睿智,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给人启迪。在景区,游人可垂钓,可烧烤,可游泳,可滑旱冰,也可听古戏曲,成为附近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平常,每天都有3000多人在这里休闲,遇到节假日,就有上万人来这里游玩。不但如此,还常有华阴、河南灵宝以及山西等地的游客来。”村主任车敏亮满怀欣喜地说。“近期我们正在加快区域服务软硬件设施建设,像袁家村那样,挖掘关中特色,建设陕西饮食文化一条街,形成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发展,实现景区的全面升级。”  马趵泉景区不仅成为附近人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窑上村3组村民王宏亮,在景区建起了一所水上儿童游乐场,年收入5万多元;6组车建军,经营麻辣烫,年收入也在4万元多;而代字营镇的马磊收入更是让人羡慕,一年经营夏季三个月,就赚16万元,成为景区津津乐道的名人……  是呀,还有崛起于荒坡荒沟的龙湫休闲生态园和渭河滩涂的神泉生态园,集餐饮、自耕田、养殖、水上乐园、攀岩等各种娱乐活动项目,不仅美化了乡村,让群众生活得更充实,吸引了周围附近人来此观光休闲游玩,为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不仅如此,县上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当地5000户农民从事特色果菜、设施农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收入提高20%以上。  腰包鼓了,村庄美了,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挖掘文化&&提升增色  塑造“美丽乡村·美好家园”之魂    ——潼关“双美”工程建设,不仅仅停留在做美做靓上,还向着发掘文化内涵上下工夫,不仅要让农民生活宽裕,还要让农民乐享文化大餐。全县每个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轰轰烈烈的“讲述潼关好故事”、&“争当最美潼关人”的评选活动,自导自演的文化节目下乡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活课堂”,耳濡目染,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    “双美”建设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在精神家园的建设上,这是潼关“双美”建设的魂所在。于是,一场着眼构筑农村美丽精神家园的大幕拉开: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墙”、热闹喜庆的歌曲戏剧、最美潼关人评选活动……在这片大地迅速铺陈开来。  文化活动首先要有阵地。随着“双美”创建工作的开展,潼关县投资5000余万元,重点建设乡、村两级文化广场,发放文化广场奖补资金500万元,配发了价值240万元的健身器材。如今,83个行政村村村建起文化广场,每个村都成立健身舞蹈队,实现了乡村文化广场全覆盖。“每逢晚上,村里男女老少都会来到文化广场,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唱歌、跳广场舞,还有的在纳凉拉家常,整个广场成为晚上最好的去处。”安乐乡马涧村支部书记赵抗荣说。  潼关县推进“双美”建设另一个有效抓手,便是通过绘制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墙体文化”,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活课堂”,耳濡目染,发挥出文化熏陶的作用。  在代字营镇西姚村,记者看到,在田头路边、农家院落,到处有用各色图案绘制的&“文化墙”。文化墙上是各种通俗易懂的图画、诗歌、谚语等形式,还有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以及村规民约、计划生育等内容……&  西姚村村主任吕文波指着文化墙上有关西姚村来历、名人录、祠堂和寺庙文化等给记者看。一墙一图画,一画一风景。而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书画大多出自本村人之手。“自从绘制了&‘文化墙’,文化广场的墙根下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柴草和垃圾,真是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美化了心灵。”  在文化惠民上,潼关县还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了不起的大好事,那就是政府买单让农民免费看电视。这一举动,让外地人和城里人着实羡慕。  县委书记何树茂、县长樊正学认为让农民看好电视,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享受到高品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最大的民生。县上果断决策,决定每年拿出资金替农民购买收视服务费,让农民免费看电视。这一决策,每年就可给潼关3万多农户节约720余万元,5年就要节约3600余万元,让农村老百姓着实高兴开心。  “不用缴收视维护费,给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屋里都装上,等他们回来再也不用一个‘盒子’东屋西屋轮流着用了。”城关镇高桥村一位村民高兴地告诉我们。  高桥村村支书井随利说:“这可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户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的最大的一个实惠,让我感到在潼关做农民真好。”  潼关的这种模式在全省首开先河,省广电网络公司领导对潼关的这一创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总结向全省推广。并表示要向潼关投资1500万元彻底改造潼关的基础设施,真正让潼关老百姓看好电视。  不只是给群众提供免费电视,还有在全市首家推行的,为全县农村学生和幼儿提供免费校车。  今年9月1日,在潼关的乡村学校,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就是,潼关县投资700余万元,购置的低碳、环保,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21辆校车,免费接送太要、桐峪、代字营、秦东、安乐5个农村镇中心小学、幼儿园以及陈家城和万家岭的2个教学点2000余名学生、幼儿乘车上下学,此举实现了潼关农村学校校车全覆盖,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免费校车在渭南市尚属首家。  随着“双美”工程的深入推进,每周一次的鲜活戏剧就让广大群众彻底愉悦了身心。一场场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精心烹制的“视觉与听觉”大餐——文化下乡展演,既有县黄河艺术剧团的专业演出,也有群众的自编自演,让他们在看、听、演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方针政策,体会潼关大发展,感受文化大魅力。  薛银照,秦东镇公庒村二组村民,难耐激动之情,有感“双美”工程,让村里发生了大变样,自编自演,遂写下《双美工程遂民愿》老腔戏,感慨“农村面貌大变样,农民生活赛神仙!”这出戏被秦腔剧团带到各村巡演,地地道道的乡亲和乡音,群众场场爆满。  不仅如此,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影响带动群众,在平凡中感受不平凡。潼关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讲述潼关好故事”、&“争当最美潼关人,同心共筑幸福梦”&主题宣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宣讲团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围绕中国梦的内涵、当地的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最美潼关人”的先进事迹,做生动的巡回演讲,在全县营造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环保局干部讲述抢修队员毫不犹豫在臭水、粪便恶劣环境下施工作业,一干就是14个小时;75岁宣讲员张勇贵讲述自己十几年如一日为社区群众无怨无悔义务服务的点点滴滴平凡小事;民政局宣讲员任晓娟讲述了发生在该局窗口服务员熊煜,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送去了一份又一份温暖的故事,入脑入心,感人至深……已有47名基层宣讲员走上讲台,为大家分享身边好人、潼关历史、先进模范、孝亲敬老等100余个精彩故事,宣讲80余场次。通过这种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推荐,一种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情民风激荡在金城大地……  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都是身边的感动,每一个平凡故事的主角都是身边的榜样,宣传部干事张鹏听后感言,“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振奋着我,我要向他们学习,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而老百姓们纷纷评价说“身边人讲身边事,不仅能让大家看得懂、学得来,而且树立起我们身边的典型,能够教育大家人人争当最美潼关人”。&&&&&&采访至此,潼关的“双美”工程建设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图景:由于农村规划到位了,面貌变美了,成了希望的田野、安居乐业的家园;农业经营能富民、有奔头,农民成了体面的职业、更有尊严,该外出务工的人都不去了,在外多年的有资金、有技术的“凤还巢”,人才回流了,都想留在家乡大展宏图。  安乐镇西街子村李亚平,以前经营矿业开发,兼营房地产,最终转型回家搞养殖,在村里建立南塬生态养猪厂,并且带动本村人黄宏弟等发展起了北岸沟土鸡养殖厂。  从潼关县走出来的知名企业家成建礼,看到家乡蓬勃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也毅然决定回乡投资,作为发起人,成立了潼关聚邦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民发展产业破解资金瓶颈。他还在秦东镇东山景区投资发展旅游业,使之融入大华山旅游圈,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  安乐镇马涧村3组村民梁英琦,最近也从城市搬回到村里住。他乐呵呵地说:“农村环境越来越干净漂亮,健身也有广场,不论是就医、买东西都跟城市一样方便,比城市还安静,空气还好,还能在一块拉家常、锻炼身体,比城市美多了。”  是呀,潼关的“双美”工程建设,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成为现实。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千百年潼关,历史与文明交汇,厚重的文化滋养与历史延续,让这里不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文化积淀之地。要开辟金山银山,要守住绿水青山,还要延续历史文脉。惠民、便民和乐民的“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在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沃土上,以风景秀丽的天下雄关风姿,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好友,让千年古关——潼关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朝着一个新的历史制高点迈进。  整齐划一的新农村建设和休闲游乐广场  文化为魂,潼关在“双美”创建中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产业富民是潼关“双美”创建工作的根本,图为发展起来的一个个大棚设施  青满眼,绿满坡,大手笔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潼关在“双美”创建中打造全域景区  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潼关在“双美”创建中大力发展旅游等三产。图为打造的马趵泉景区  亮化工程为潼关“双美”建设再添亮彩  美丽乡村首先是干净,潼关组建专职保洁员队伍,一日三扫,建立起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渭南新闻网(渭南日报社)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
陕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潼关县四知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