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在登封武僧团读书现在我想把孩子转回安徽省读书应该&#爱奇 655333;

20个孩子一个功夫爹—今报网
您当前的位置: &
20个孩子一个功夫爹
&&时间: 2:40:08
张英/文 刘栋杰/图
&&& ●他是少林俗家弟子,曾任武僧团教头,单掌能开七块砖&&& ●他是一个硬汉,现在却收留了20个孤儿,当起了“功夫保姆”&&& ●他说自己并不高尚,但“总得给孩儿们找个出路吧”&&& ●他说这条路能走多远,他心里也没底儿,希望有人能帮帮孩子
功夫爹是怎样炼成的
&&& 农历除夕,刘志刚带着十几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回家过年,家里“炸了窝”。&&& 说起来,刘志刚的身份实在有些“传奇”,他是少林俗家弟子,法号释延毅,少林寺武僧团第一批武僧,后来曾任武僧团教头,练的是硬气功,单掌能开七块砖。&&& 这样一个硬汉,现在却当起了“保姆”,收留20个孤儿,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舞枪弄棒的手,掂起了“绣花针”,“人也变得有点婆婆妈妈”。&&& 他说自己并不高尚,这些孤儿确实是“包袱”、“累赘”,为此已负债累累,家人也极力反对;但他又说,佛门弟子不能“见死不救”,“总得给孩儿们找个出路。”&&& &&& ○20个孩子一个“爹”&&& 3月22日5时30分,天刚泛白,刘志刚就开始在院子里带着孩子们跑操,踢腿,压腿,扎马步。这是座只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院子,北边是练功房,东边是宿舍,南门口挂着个不起眼的牌子“登封市希望文武学院”,学校2005年6月成立,比起当地其他武校的“高楼大厦”,青砖瓦房的校舍寒碜地兀立在空旷孤寂的操场上。&&& 孩子们响亮的“哼哼哈嘿”声,让操场慢慢沸腾起来。这里共有27个孩子,20个是孤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由刘志刚一股脑“承包”。他们称刘志刚为“师父”,但心里都把他当做“父亲”,孩子们知道,没有师父,他们就练不了功,读不成书,吃不上肉。&&& 2002年,黄宏拍了部电影叫《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巧的是,刘志刚和他的孩子们,活生生演绎着这部电影的现实版。不同的是,黄宏养活的孤儿,都是别人“硬塞”给他的,而刘志刚养活的20个孤儿,是他“自找”的。
&&& ○曾经是月薪5位数的少林高手&&& 刘志刚走到大街上很显眼,他是那种看过一眼,就让你记住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帅,而是他身带一股“煞气”,不怒自威,令人望而生畏。&&& 这种煞气,来自多年习武练就的“精气神儿”。他的身份也颇有点传奇色彩,初中辍学,跑到登封体育局武校习武,因成绩突出,1993年被选进少林寺武僧团,成为少林寺俗家弟子,法号释延毅,次年就“晋升”为武僧团教头,经常出国表演,足迹踏遍53个国家。现在,他办公室墙上的照片,还记录着当年的“显赫”。&&& 当成龙、李连杰的电影在全世界掀起“功夫”风暴时,刘志刚同时以正宗的少林功夫,周游世界各地。他好武且勤苦,拿手的是少林硬气功,头开木棍、钢板,单手同时劈断七块砖,让老外们目瞪口呆,“高山仰止”的同时,武僧们的待遇自然也不菲,那时刘志刚的月薪是5位数。&&& ○1994年第一次帮助穷孩子&&& 刘志刚手机铃音很有意思,给他打电话,会听到“读训并重,文武双修,关注希望,关爱儿童……”的彩铃,而他手机的响铃则是佛经《大悲咒》。&&& 刘志刚的手臂上,有3条长约寸许的伤疤,他说是年少“好勇斗狠”的印记。而5年的寺院生活,每日聆听暮鼓晨钟,“阿弥陀佛”,他感觉身上的“戾气”和躁性也一点点被感化。&&& 1994年夏天,晚饭后,刘志刚和师兄弟们出来纳凉,去塔林的路上,看见路边墙角里蹲着个孩子,脏得像个叫花子,刘志刚忙把他接回屋,泡了面看孩子吃得狼吞虎咽,又给孩子换身干净衣服,细问之下,得知孩子姓徐,11岁,江苏人,和家人怄气,就偷拿了钱来少林寺拜师学艺,师没拜成,钱花完了,已两天没有吃饭。&&& 刘志刚掏出400元,送孩子回家。“事后,我突然感觉这样做,比打架斗狠心里踏实,我喜欢这种感觉”。&&& 那时,总有慕名而来求艺的少年,因不得“缘”陷入困境。碰上了或管饱饭,或给路费,刘志刚总要帮一把,“佛教我向善,我也得结善缘”。&&& ○收留贫孤导致学校办砸了&&& 3月23日,刘志刚带记者在校园里转,指着破旧的校舍说:“现在不比以前,当年咱也阔过。”&&& 刘志刚说的当年,是指1998年,他离开武僧团,自立门户创办武校,当时,看金庸小说和港台武侠片长大的一代少年,登封少室山下,成为他们追求“侠客梦”的乐土。&&& “两个月,就收了183名学员。”这是一个让刘志刚骄傲的数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穷文富武,就是说,富家孩子才习武嘛。”但事实并非他所想象,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路,许多家长贷款让孩子上武校,更有家长下跪哀求,刘志刚虽长个“金刚面目”,但是个“菩萨心肠”,他心软了,“学费免了,不就少抽几盒烟嘛!”&&& 口子一开,刹不住车,刘志刚的“慈悲”名声传得快,183名学生,竟有一半是贫困生,都免了学费,刘志刚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不会算细账不懂管理,蒸蒸日上的势头只是昙花一现,过了2000年,学校就开始走下坡路,到2003年难以为继,“办呼啦(登封土语:办砸)了”。&&& ○坐骑从“本田”到“长安之星”&&& 别人办武校赚钱,刘志刚办武校赔钱,为救助孤贫,他砸进去多少钱,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由阔到穷,他前后换了5次私家车。&&& 1994年,在人们脑中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时,刘志刚就开上了昌河面包;1998年,在他离开武僧团时,“坐骑”变成了一辆新桑塔纳2000;两年后,在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他开着本田奥德赛商务车,走遍全国;2002年,“生活一下回到4年前”,奥德赛又换回了桑塔纳2000,还是辆二手车;次年,嫌桑塔纳2000“太费油”,换了辆二手的长安之星,“省油,拉人还多”。2006年,长安之星也被“贱卖”了。&&& 采访中,刘志刚时常感叹:“以前过的是啥日子,现在过的又是啥日子?没法比。”阔的时候,呼朋引伴每天下馆子,高兴了,开车到北京、上海转两天当度假了。“一掷千金的事儿,咱也干过。”&&& “现在?”刘志刚说,“我学会跟小贩讨价还价,每天看天气预报,一变天就往菜市场跑,下雨下雪菜价就得贵一倍。朋友都说,我变得婆婆妈妈,跟个保姆似的,还像个男人?”&&& ○父母骂他是败家子儿&&& 过完年,刘志刚只回过一次家,那是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记者采访,他硬着头皮回去的;一周后,他为配合采访,又硬着头皮跟记者回家了,“我想回家,又怕回家。”刘志刚挠挠头。&&& 头一次办武校砸锅了,父母没说啥,给他找了个稳定工作,可他不干,2005年又办武校,还专收孤儿,自己开车到乡下四处“搜罗”,只要不残疾,能练武,就带回来,他养着。&&& 开始还不让家里人知道,只是一个劲儿从家里大把大把往外拿钱,于是,一场家庭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你个败家子儿,你滚出这个家门。”父亲气得血压高到170,得上了脑血栓,母亲说:“你可老‘不照路儿’,把俺俩的棺材本儿都搭进去了。”母亲说,去年地里打的3000多斤小麦,家里连一颗麦粒儿都没留住,全让他弄到学校了。&&& 春节,刘志刚带着14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回家过年,父母头一下大了,但见到可怜的孩子,心也软了。“孩儿们可懂事了,叫爷爷奶奶比亲孙子叫得还亲,志刚在外没有胡来。”虽然嘴上仍不住埋怨,但已认可儿子的做法,刘志刚外出表演挣钱,父母总要带着米面,到学校看看:“既然收了,总不能再饿着孩儿们吧。”&&& ○收留孤儿是想给他们个出路&&& 3月23日17时,夕阳给孩子们头顶镶上金边,刘志刚眯缝着眼,看孩子们踢腿下腰,舞枪弄棒地欢实,体味这一刻难得的温馨,“看孩子们活蹦乱跳,我心里就美气,身上也有劲了”。&&& 但更多时候,刘志刚感觉到的是“不美气”,每到月末,他就开始打饥荒,他清楚地算过一笔账,养活20个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一个月保底儿1.5万。而收入来源,仅靠几个收费的学生和他外出表演。&&& 月初,刘志刚就开始四处借钱借粮,闹得家里、亲戚、朋友“鸡飞狗跳”, “我一愧对父母,二愧对朋友,三愧对这些孩子”。&&& 他说愧对孩子,是想为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习武”。有的孩子文化课好,他想把孩子送到公办学校,“我出学费都中”,但苦于没有门路。他想给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发展的出路。&&& 有时他真想甩手不干了,同门师兄弟在国外开了武馆,邀请他去当教练,年薪30万元。他也很动心,但看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他心又软了,“不干,我是轻松了,可孩儿们咋办?我能眼看着不管?”&&& 眼下,他正为学校缺文化课老师发愁,原来的两个老师,一个生病,一个准备结婚,过了年都没再来上课。但他还是每天让孩子们写日记,并坚持批改作业,他深知自己文化课没学好吃了亏,“我不能再耽误了孩子”。
20个孤儿和两个富孩子
&&&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20个孤儿,在师傅的庇护下,幸福着一样的幸福,淡忘着各自的不幸。&&& 但刘志刚心里清楚,这种幸福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他知道孤儿们有两怕,一怕他生病;二怕学校突然关门。尽管他有些悲壮地表示,无论如何也得把学校办下去,但究竟自己能走多远,他心里没底。原本等孩子功夫学成出去表演维持生计的打算,现在看来也很遥远。他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习武的料儿,他更希望对孩子“因材施教”,但自己也找不到门路,怕耽误了孩子们。他希望有人能帮这些孩子一把,让孩子们最终走上一条自食其力的人生路。
&&& ○王光明:练功不苦饿肚子苦 &&& 3月22日6时10分,练功房。&&& 教练吆喝着口令,孩子们在练功。他们一字排开,把右腿伸到墙上。王光明个头很小,站在队伍里很不显眼,他用力地把头往右脚上靠,咬着牙,小脸憋得通红。&&& 王光明10岁了,右眼青肿,淤血在眼珠上留下一个红斑,那是前两天练功摔倒时留下的。&&& 因为他的身世,师傅很心疼他。王光明说不清自己的家在哪里,只知道爸爸去世了,家里孩子多,妈妈养活不了他,去年夏天,亲戚把他带到少林寺交给一个和尚,和尚又把他领到刘志刚这里。&&& 午饭是大米和大肉炖菜,每人还有一个苹果,王光明吃得很香,他说在家里吃不到这样甜的苹果。刚来时,他不习惯吃早饭,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一整天没饭吃、饿肚子是经常的事儿。&&& “练功苦还是饿肚子苦?”记者问。&&& “练功不苦,饿肚子苦。”&&& ○李同轩: 过年,家里第一次有了“家用电器”&&& 李同轩的家,在500多米高的白箭山上,刘志刚去家里接他的时候,走了20多里山路。李同轩今年13岁,两岁那年,父亲病死了,母亲改嫁不要他了,他和72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很疼他,可腰腿都有病,养活不了他。&&& 刘志刚去接他那天惊呆了。依山而建的窑洞,洞口用石头砌起来,算是一个门,屋里又暗又潮,唯一能算作家具的是一张破旧不堪的写字台。&&& “我家里还有电视机呢。”李同轩否认师傅的说法,今年春节,舅舅送来了一台14英寸黑白旧电视机,他在自己家里,第一次看上了最喜欢的动画片《猫和老鼠》。&&& ○李秋阁:&&& 第一次吃上了生日蛋糕&&& 队伍里,齐耳短发让李秋阁很显眼。她是20个孩子里唯一一个女孩,尽管她很像个假小子。&&& 她已经记不得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感觉了,7岁那年,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有病不能干重活,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本来也在这个学校,但师傅觉得姐姐实在不是练武的料儿,就又把她送回去了。因为是女孩,她和原来两位教文化课的女老师住在操场西侧的一间宿舍里,老师走后,她就享受到了“单间待遇”。&&& 她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去年重阳节过10岁生日时,师傅说,“过了这个生日,就是‘大姑娘’了”。还特意给她买了个蛋糕,“脸盆儿那么大呢”。师兄弟们唱着生日歌,她在吹蜡烛时,忍不住哭了。&&& “这是第一次有人给我过生日”。&&& ○钟朝军: 奶奶,我也想你,你不要哭!&&& 采访李秋阁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教练叫来一个矮小的男孩。男孩刚拿过听筒,电话那头就隐隐传出哭声,男孩咬着嘴唇忍着不让自己哭出声:“奶奶,我也很想你,你不要哭了。”&&& 男孩叫钟朝军,今年9岁,妈妈一生下他,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干活时摔坏了脑子,7岁那年,父亲也不知所踪,爷爷瘫痪,奶奶不能干重活,甚至不能做饭,他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由于营养不良,个头比同龄人矮许多。 &&& “农历二月十五,是我们那里的庙会,奶奶问我能不能回家?要是不能回去,过几天她想来学校看我。” &&& 他说奶奶很疼他,每次亲戚来,带好吃的都给他吃。在学校里生活很好,但晚上总会梦见奶奶,“奶奶因为经常掰玉米粒,把手掰坏了,四个指头都发黑了,奶奶不说,可我知道奶奶很疼”。&&& “奶奶哭,我也想哭,可师傅告诉我们,给家里打电话不要哭,要是我哭了,奶奶会更伤心的”。&&& ○富翁儿子眼中的他们&&& 采访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然还有两个身家千万的富翁子弟。&&& 吴小鹏是其中之一,父亲做矿石生意,舅舅是湖南省郴州市的首富。他本是广东省汕尾市人,但家里觉得湖南的教育水平高,就送他到湖南读书,在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里,他的成绩总是班里前三名。&&& 初二他突然辍学,因为父母对他“管得太死”,他想加入校篮球队、举重队,都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被父母限制了自由,而且独自一人在外地老受欺负,就一气之下离开学校。&&& 说起来,这个16岁、“很有思想”的男孩,经历还有点不平凡。辍学后,他做生意半年赚了3万元,后来感觉自己意志力不强,就通过熟人找到了刘志刚,习武锻炼意志力。&&& 他和“与他地位悬殊”的孤儿们住一样的宿舍,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他们比我能吃苦”。孤儿练功的劲头吴小鹏很佩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他觉得很开心,“他们都很善良,不像外面的人蛮有心计的”。&&& 和孤儿们在一起,吴小鹏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坚持和宽容,也开始慢慢理解父母对他“苛刻”的爱。更多的时候,他会觉得孤儿们很可怜,“将来出路很难说,他们太需要帮助了”。
■记者手记
他们的童年没有玩具
&&& 杨坤在《那一天》里唱道:那一天,我丢掉了你,像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玩具。把爱比作孩子的玩具,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一个没有玩具的童年,是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亲人的爱?&&& 李秋阁的童年没有玩具。采访中,她是一个让我难忘的小女孩儿,虽然由于营养不良,面带菜色,但细看你会发现,她其实是个挺好看的小姑娘,大眼睛总是水汪汪的,一笑,左颊上就绽出一个漂亮的小酒窝。&&& 记者提问时,一直小心翼翼,怕伤害了她,但一个无意间关于有没有玩具的问题,还是刺到了她的痛处,刚被逗笑的她,突然闭口不言,眼睛湿漉漉的,迟疑半晌,才哑着嗓子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没有。”&&&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残忍。我懂得成人的世界,却不懂得孩子的心灵。城里像她这么大的孩子,可能正躺在父母怀里撒娇,任性地向家人索要心爱的玩具,但李秋阁说,她不想要玩具,因为买玩具要花钱,而这些钱可以省下来给生病的父亲买药。&&& 像李秋阁一样,这里的20个孤儿,他们的童年都没有玩具,但我相信,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后,会伸出手圈成一个爱心,让他们得到一个既有爱又有玩具的童年,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缺少的,只是那些发现爱的眼睛。
&&& 【刘志刚语录】&&& ○都说我看着不像好人,没想到“好事儿”却让我办了。&&& ○我是登封有名的“不照路儿”,败家子儿!把父母的棺材本儿都搭进去了。&&& ○我一愧对父母,二愧对朋友,三愧对这些孩子。
&&& (编者按:民政部门将无父无母的儿童,界定为孤儿,爹死娘嫁称为事实孤儿,本文中20个孩子,大部分为后者,也有个别父在母亡,但无力抚养的,暂统称为孤儿。)
【责任编辑:郑国锋】
【】【】【】
电话一响 见报答谢
新闻热线 0
发行热线 0
广告热线 6
Q Q 热线 0
在线提供新闻线索
站内检索:少林慈幼院孤儿的快乐生活:上午读书下午练武--教育--人民网
少林慈幼院孤儿的快乐生活:上午读书下午练武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少林慈幼院孤儿的快乐生活:上午读书下午练武在这里,孩子需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可以开心地玩耍。少林慈幼院给了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  早起晨练,上午诵读国学经典、温习功课,下午练习少林功夫  已培养出七八个大学生,今年又有俩孩子考上大学  提及久负盛名的嵩山少林寺,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相比,距其不到10公里处的另一个院落―少林慈幼院可以说是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那里生活着来自河南各地的百余名孤儿,他们在一起读书、学习,好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他们的“师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几乎每周都会去看望他们一次。今年,这个大家庭里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师父”专门托人指导他们填报高考志愿。  在这里,102个孩子过着文武兼修的快乐生活  8月4日上午10点多,记者第一次来到位于登封环山路上的少林慈幼院。院落方方正正不太大,十分安静,偶尔可以听到从教室里传来的孩子们的读书声。大门右手边有一则委婉的访客说明,谢绝拍照和采访,担心过多的探访和询问会伤害到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不过,善良的释延芷师父还是跟我简单聊了聊自己照看的这些孩子:大都在这里生活,女孩子稍大些了会搬到卢崖寺,有专门的女众照顾日常生活。现在的慈幼院是一个有着102个孩子的大家庭。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寄宿在学校;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会回到少林慈幼院,早起晨练做操,上午诵读国学经典、温习功课,下午练习少林功夫、锻炼身体。  释延芷师父说,平时,慈幼院的孩子们都在登封周边的中小学学习,接受正规的9年义务教育,除此之外,他们周末和节假日还会在慈幼院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少林武术,强身健体。“如今正放暑假,孩子们都回来了,每天8点到8点半,他们会在志愿者老师们的指导下,诵读《大学》、《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然后补习各门功课。下午,则是男孩儿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会有少林寺武僧团的教练教他们少林功夫。”  今年,这个大家庭里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师父经常过来看我们,问我们学习怎么样,生活上还需要什么。”今年刚19岁的小华(化名)已经在少林慈幼院生活了近9年,他经历了慈幼院最初的建立和之后的发展,对慈幼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口中的师父不是别人,正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跟他一样,慈幼院的每一个孩子都管释永信叫师父,这个师父几乎每周都会到慈幼院来。“哪个孩子顽皮,哪个孩子内向,学习情况如何,方丈心中都有数。”释延芷说。  小华今年参加高考,考了445分,高出二本线2分。参加高考的还有女孩儿小静(化名),成绩也不错。目前,两人已经分别被河南大学(对外合作办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办学)录取。  释延芷说,少林慈幼院建立之初就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遗余力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培养成才。“释永信方丈在看望孩子们时也说过,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直供养他们上到大学毕业,考不上大学的,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起码能够自食其力,服务社会。”释延芷说,从建院至今,慈幼院已经培养出了七八名大学生,每年的寒暑假,这些在外地读书的孩子们都会回到慈幼院这个大家庭。  他俩的高考志愿是方丈亲自托人指导填报的  “我喜欢工科,以后想从事研究工作,具体的打算还没有,我去过一次河南大学,很向往未来的大学生活。”小华是个性格开朗的男孩儿,今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他就开始为填报志愿纠结了,怕填报失误,没有学上。  小华说,师父一直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在考试前就经常叮嘱他们要用功学习,分数公布之后,他的成绩跟二本线很接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选择,“后来,院长跟我说,师父给我找了个很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填报志愿,我特别开心。”  释延芷师父说,释永信一直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升学,专门拜托朋友“找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一下孩子填报志愿”。小华说,跟老师沟通交流后,他和小静分别结合自己的分数和兴趣爱好,选择了土木工程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并最终被顺利录取。  如今,正在少林寺景区帮忙、打工的小华和小静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大学生活了。“很感谢师父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感谢所有帮助过、关心过我们的人。”小华说,希望以后能够在大学里学到更深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能够自食自力,为少林寺做一些贡献,回报社会。  共有300多个孩子在这里生活过  2003年,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千名孤儿救助”慈善救助项目,救助河南省境内19个县的1039名孤儿。当时,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不过15岁,他们的父母因不同的遭遇离开人世,孩子们无依无靠,日常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上学读书更是一种奢望。  从2003年开始,少林寺每年向这1039名孤儿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直至他们满18岁。  2004年12月,作为“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少林慈幼院建立,每年选择接收当地民政和慈善部门介绍来的孤儿。9年来,少林慈幼院累计收养了300多名孤儿,少林寺组建了专门的管理班子,负责慈幼院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年满18岁且能够自食其力后,孩子们就会离开慈幼院,开始独立生活,但少林慈幼院仍然是他们“常回来看看”的家。  2009年10月,少林慈幼院的新宿舍楼落成。登封市环山路边,二层的慈幼院有了新教室、新图书室、新宿舍楼。孩子们放假回来后,就在这里学习、生活。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会有志愿者来这里义务给孩子们上课,陪孩子们一起玩儿。  已经在慈幼院支教近20天的武汉大学志愿者高至贤说,通过这些天的接触,他发现这些孩子比他们想象中开朗活泼,只有个别孩子比较内向,慈幼院文武兼修的培育方式和大家庭式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孩子不再感到“特殊”。(记者 张竞i 实习生 张哲/文 郑州晚报记者 马健/图)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少林慈幼院孩子们的快乐生活&|&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记者 周芳
幸运与快乐,写在少林慈幼院孩子们的脸上。
  2008年7月,少林慈幼院与非洲马拉维圆通小学缔结为姐妹学校。图为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在缔结活动上表演少林功夫。
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在图书室看书。
  一提起河南登封嵩山,很多人自然立刻会想到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而距离其只有10公里的另一个特殊院落——少林慈幼院却是鲜为人知的。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来自河南各地的孤儿。周一至周五,孩子们寄宿在学校;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回到少林慈幼院,诵读国学经典,练习少林功夫。琅琅的读书声,打破了嵩山的宁静;晨练的队列,为嵩山增添了别样风景。
  2月15日,正值大年初七,在少林慈幼院负责人延宽法师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河南登封市环山路上的慈幼院。门口鲜红的对联和灯笼显示着这里年味正浓。正值春节假期,除了投亲靠友的,孩子们大多集中在慈幼院。大家三五成群地聊得热闹,偶尔响起的甩炮声不时引起一阵哄笑,几个大一点的男孩正在院中球场上打篮球,整个院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
  延宽说,2月9日(大年除夕),少林寺的僧人们把孩子们接到了寺院,大家一起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节目;2月11日(大年初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给孩子们过一年一度的集体生日,大家一起点蜡烛、切蛋糕、吃蛋糕。这些都是少林慈幼院的传统。
  慈幼院的建立源于“千名孤儿救助”项目
  目前,来自河南各地的近100名孤儿正在少林慈幼院生活、学习,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其中包括去年12月轰动全国的郑州立交桥下被冻死的农民工刘红卫的儿子。
  2012年12月,河南开封市杞县圉镇梁庄农民工刘红卫在寒风中客死郑州立交桥下。他身后留下的,是无助的60岁老父和孤苦的10岁孩子。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得知这一情况后,很快将孩子接到了慈幼院。
  “这里天天有饭吃,再也不用在外面讨饭了。”记者在少林慈幼院见到了这个小男孩,他说,自己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少林寺的孤儿救助行动10年前就已经启动。2003年,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千名孤儿救助”慈善救助项目,救助河南省境内19个县的1039名孤儿。这些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不过15岁,他们的父母因不同的遭遇离开了人世,孩子们无依无靠,日常生活几乎难以为继,上学读书更是一种奢望。
  自2003年起,少林寺每年向这1039名孤儿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所需,直至他们满18岁。
  2004年,少林寺的孤儿救助又有了新行动——建立少林慈幼院,分批收养河南省的这1000余名孤儿。
  “少林慈幼院是少林寺释永信方丈于2004年12月发心捐资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慈善机构,是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延宽介绍说。当时,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得知少林寺正在筹建少林慈幼院时,欣然为慈幼院题写了匾额。
  由于条件所限,少林慈幼院自成立以来,每年选择接收当地民政和慈善部门介绍来的50至100名孤儿。少林寺组建了专门的管理班子,负责慈幼院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
  “看着那么多可怜的孩子,我们也很想把他们全都收养过来,让他们吃饱、穿暖,能到好学校去上学,能有人照顾,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从中选择一部分孩子收养。”延宽说。
  8年来,少林慈幼院累计收养了300多名孤儿。
  不遗余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
  2009年10月,少林慈幼院的新宿舍楼落成,两层小楼坐落在登封市环山路边,显得特别醒目。至此,慈幼院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活动室、宿舍楼等一应俱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条件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在少林慈幼院图书室,一排排书架,一本本课外读物,把一间若大的教室填塞得满满的,这些书都是社会爱心团体捐赠的。“孩子们放假回来后,就可以来这里翻阅图书,丰富生活,增长知识。”延宽说。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少林寺收养的孤儿平时都散落在登封周边的中小学学习。“登封市少林实验小学、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都是当地很好的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无条件接收了孩子们。”延宽说。
  除了接受法定的9年义务教育外,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还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少林的武术、医学等特色课程。
  记者在少林慈幼院办公室的墙上看到了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表,其中“经典诵读”、“少林武术”和“看《新闻联播》”这3项内容格外引人注目。
  周末和节假日的每天8点到8点30分,是慈幼院孩子们经典诵读的时间。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经典。延宽说,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灵魂与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既可以为孩子们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可以启发孩子们明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每天晚上7点,孩子们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学习少林武术的时间安排在每周六的下午。这是众多男孩子盼望的时刻。“慈幼院常年有少林寺武僧团的教练来教孩子们少林功夫,每次大概练3个小时。”延宽说,孩子们练武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在教授过程中,教练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体条件实施分类教学。
  “少林慈幼院建立之初就有一个长久的规划,那就是不遗余力,让这些孩子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延宽说,“这里的孩子们,只要学习好,将来考上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都由我们负担。”
  释永信也曾在看望孩子们时多次表示,孩子们今后能考上大学就一直供养他们上到大学毕业,考不上大学的,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起码能够自食其力,服务社会。总之,少林寺抱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把孤儿抚养成人、培养成才。
  佛家慈悲引来人间大爱
  行愿无尽,为善最乐。当年,释永信正是本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的宗旨,创办了少林慈幼院,期待广集大众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8年来,少林慈幼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并与社会各界联动,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今年13岁的小辉(化名)是一个腼腆的小男孩,3年前因父母双亡,他从老家临颍县来到了少林慈幼院,如今他正在上初中一年级,成绩很不错,尤其擅长写作。“少林慈幼院给了我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我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小辉告诉记者,他长大后很想当一名作家。
  “慈幼院为我们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让我们学会了自尊、自信、自强和自立,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再害怕困难。”已经是高二学生的大男孩晓宇(化名)自信地对记者说。
  生活在少林慈幼院的孩子们无疑是幸运、幸福、快乐的,他们在享受少林慈幼院佛家慈悲的同时,也享受了人间大爱。波司登羽绒服有限公司曾为他们每人捐赠了一件羽绒服;真维斯服饰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曾给他们送来衣服和食品;中华慈善总会的“芭莎圆梦活动”为他们捐赠了18台联想液晶电脑&&他们与非洲马拉维圆通小学(我国慧礼法师在非洲创办的专门接收孤儿的学校)的同学们亲密接触,友好交流;与法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团进行“音乐对话”;与深圳卫视“功夫之星”大赛选手互动交流,同台表演&&在少林慈幼院为其创造的条件下,孩子们也算是见了世面,长了见识。因此,当记者跟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显得很活跃,说他们现在非常愿意待在少林慈幼院。谈起未来,孩子们的梦想五彩缤纷,有的说长大后想做宇航员,有的说要当歌手,有的说要做医生&&
  “少林慈幼院仅是少林寺救助孤儿的又一个开始。”延宽说,少林寺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拥有美好的未来,但这需要政府的更多扶持和全社会的帮助,仅靠少林寺或者某个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希望通过少林慈幼院创造出一种救助孤儿的模式,以帮助全社会形成扶困救孤的氛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点评:
“少林慈幼院模式”值得推广
□ 刘元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
  从只是通过捐款捐物的间接行善,到依法独立成立慈善组织直接开展社会慈善活动,少林慈幼院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界从事社会慈善活动的一个成功范例,其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值得积极地推广。
  长期以来,针对以寺院为主导的佛教慈善活动存在项目比较零散、缺乏规范管理等问题,教内教外都有不少的讨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关键的因素在于有关管理部门对宗教界直接从事慈善活动的“担忧”与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缺乏有效的途径。前者最主要的在于思想观念的禁锢,比如担忧宗教界开展慈善活动是否会扩大宗教的社会影响,或者说宗教界人士的慈善活动只是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而造成消极的社会影响;后者最主要的在于缺少系统的社会慈善项目规划与有效的组织管理,比如开展慈善活动往往属于被动式的应时之作,多为临时性或习惯性的募捐。如果基于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的特殊性来考量,诸如此类的忧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当今社会的真实需要尤其是慈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这些“担忧”已经阻碍了宗教界社会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积极引导宗教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因为这样,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门于日联合发出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非常明确地指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有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较高的社会公信度。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为此,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并且,《意见》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主要范围、基本原则、优惠政策等内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明确宗教界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基本形式中,除了传统的捐款捐物外,鼓励并支持宗教界、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设立“公益慈善项目”与“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依法成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进行民办非企业机构登记,享受“与社会其他方面同等的优惠待遇”,而且享受诸多“扶持与优惠政策”。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宗教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将有助于中国社会慈善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回头来看,少林慈幼院的创立与实践,符合《意见》所鼓励和倡导的精神。从其创立的缘起来看,少林寺本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的宗旨,立足于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社会责任,剔除私心杂念,自觉自愿、积极主动,这既是佛教信仰最本质的体现,也是任何社会慈善组织得以生长的“天性”,依此方可成就社会公益慈善的“神圣性”。再从其项目选择与组织管理的方式看,他们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系统、管理有序、效果实在。作为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少林慈幼院在成为正式非营利性民间慈善机构之后,量力而行,制定了切实的救助程序与管理规范,并与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各方面,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理想、人格、能力,实践着从“救助人”到“培育人”、“成就人”的系统工程。这是一种志存高远、济世利人的“大慈善”与“大教育”,最终将有益于社会。
  其中,在对孩子们的教育环节,少林慈幼院并非采用封闭性的“宗教教育”,而是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送孩子们到当地的好学校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教育,辅以少林功夫,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中成长为文武双全、报效祖国的有用人才。这种探索与努力,将对佛教慈善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是应当鼓励和赞赏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少林慈幼院的创立与发展,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少林寺管理团队的热切志愿、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是善缘聚合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少林慈幼院等公益慈善组织未来如何发展的诸多问题,还有不少可以思考的空间,在目前宗教慈善事业发展中,“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仍然任重道远,尚需要各方面同愿同行,携手并进。
(编辑:张世辉)[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播 6553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