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词是人教版小学英语课本哪个课本里的?初中还是小学?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综艺节目恶搞花木兰 引木兰故里河南虞城民众不满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韩章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几乎是中国内地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名篇。7月8日,河南商丘媒体《京九晚报》刊文《“贾玲,你欠我们一个道歉”》,直批6月27日上海一档喜剧真人秀节目《木兰从军》剧目歪曲了花木兰形象。
  中新网郑州7月8日电(韩章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几乎是中国内地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名篇。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民族英雄形象,亦被千古传诵。但近日国内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将花木兰恶搞成好吃懒做、贪生怕死、花痴犯傻的形象,引起木兰故里河南虞城民众的不满,直批其庸俗。
  7月8日,河南商丘媒体《京九晚报》刊文《“贾玲,你欠我们一个道歉”》,直批6月27日上海一档喜剧真人秀节目《木兰从军》剧目歪曲了花木兰形象。文称,“真人秀节目《木兰从军》整场表演,可谓是对花木兰的一个深度恶搞。花木兰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等英雄形象,被颠覆成了贪吃、不孝、花痴、贪生怕死的‘傻大妞’……纵观整个节目,其宣扬的主题是‘吃亏是福’,与木兰精神毫不搭边。”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该电视节目播出后,一直有很多网友在线上发表不满,认为“节目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恶搞民族英雄,歪曲花木兰形象是庸俗的表现”。
  8日,即将开拍的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之花木兰》制片人郭永涛向记者表示:“娱乐不能无底线,应抵制这种颠覆英雄形象的低劣行为。”
  “但凡上过初中的人都学过《木兰诗》,知道花木兰男扮女装为国杀敌的故事。花木兰是民族英雄,是中国古代杰出女性的代表,节目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恶搞我们的民族英雄,实在是不合适。”“90后”青年王宇在看过该期节目后坦言,“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而在“木兰故里”河南省虞城县,更有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虞城县“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在其向社会发表的公开信中称,“花木兰至忠至孝,大智大勇的行为,吻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即使是在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弘扬木兰精神,仍为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而该剧颠覆花木兰的英雄形象,将其恶搞成贪婪呆傻、猥琐丑陋、恋生怕死的傻大妞,所产生的负能量,误导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完)
扫一扫加入南方网微信朋友圈
编辑:曾剑峰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上传海岛图片 万元大奖等你拿亲子资源导航
小学语文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
小学英语学习
小学社会知识学习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亲子资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关于举行201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评选的通知
各中小学教科室:
根据工作安排,经研究决定举行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叙事评选活动。具体事项如下:
一、参与对象: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高中和职校教师。
二、送评要求:
1、内容范畴: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具有启示价值的故事。更侧重教学叙事,建议聚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故事。
2、格式要求:每篇教育叙事的篇幅严格控制在限用一张A4纸,正反两面打印(超过者将不予评奖);标题小三号字黑体加粗,正文小四号字宋体,作者和单位小四号字楷体;行距为1.5倍,页边距左右各为2.5厘米,上边2.5厘米,下边2厘米;一式六份,一份注明单位与作者姓名,其它五份不署名;不用写内容提要与参考文献。
3、撰写要求:原创,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启发性;文体要符合要求,杜绝写成论文和案例(①阅读“教育叙事”资料;②可参考下面几篇教育叙事格式);严禁抄袭,抄袭者将全县通报;准时送评,逾期者不予受理。
4、名额分配:为了确保质量,本次评选控制一定的送评数量,各校按专任教师人数的8%—15%区间送评。
5、送评时间:日,以学校为单位,各校教科室统一将本校的参评教育叙事送交县教研室王芳收,电子稿1份与目录表寄王芳邮箱。
6、落实要求:此评选通知要求各教科室主任第一时间通知各科任老师,同时能及时上传学校校园网(包括范文)。有条件的学校可事先组织老师先学习再撰写,以评促训,提高一线老师的科研能力。(除了发文,各校评奖情况以后将会在“王芳的科研空间”博客发布)
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O一三年九月六日
教育叙事研究小知识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它让我们把自己过去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一般地说,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做什么。
教育叙事有以下特点:
1、有一个主题。
2、叙述事例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真实的。
3、叙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为主线。
4、故事情节应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5、教育叙事应令读者有之感。
6、获得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归纳。
7、叙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与众人分享。
8、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它以“叙述”为主,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
附件二:优秀教育叙事范例
《木兰诗》的教学故事
今天上《》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小忻噗嗤地笑了一声,问其原因,他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不可能的,许多同学附和他的意见,说“跋山涉水总要洗脚,虽不是实数十二年,总是时间很长,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怎会不知是女的?”我指出北朝时候女子还没有裹小脚,谁知学生异口同声的问: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呢?我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强不知以为知。我如实地告诉同学自己答不上来。课后想办法去查。
备《》竞然要备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裹小脚,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教后而知困。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多少相关知识啊!问题还不在于教某一篇课文前的准备,而在于平时的广泛涉猎,细心采摘,日积月累,只有源头有活水,课堂上才会不出现或少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状况。
教学相长。学生促使我学得多一点,学得深一点。感谢学生对我的促进。
又记:边查阅赵翼的《丛考》,其中《弓足》一篇记载:南唐后令宫嫔娘以帛绕脚,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课余将查阅所得告知同学。
由“爽”字笔顺所想到的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
“请大家看黑板,‘爽’字的写法是先写‘大’,再写四个小叉……”我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爽”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十课《》中的生字,课文中的词语是“神清气爽”,由于比较特殊,因此我特地找出来指导学生的书写。看到收上来的生字本,学生一个个书写工整,我心中暗自窃喜,以为自己指导学生生字学习到位。
隔一日,听一节,这是一节三年级语文课,老师上的是第十三课《秋天的雨》。无独有偶,也有生字“爽”,词语是“凉爽”,这个老师在教学“爽”字时,专门画出了田字格,一笔一笔地书写,笔顺则是横、四个小叉、撇、捺。
谁对谁错?我一直认为是先写‘大’,而且这二十多年就是这样写过来的!当下,我几向旁边听课的老师询问“爽 ”,旁边的老师肯定地说上课的老师写的是正确的,而且三年级的教参上也是这样说的。难道我多年的习惯是错的?我不甘心,下班后,直奔,上了QQ,在小语群里就和在线的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讨论这个“爽”字的写法,其中如我一样写法的有很多,而且理由也和我的是惊人的相似。只有一位老师开始也认为是先写“大”,后写四个小叉,在听完我的陈述后,他又去查阅了()关于“爽”字的条目,上面很清楚地写着:“爽:共11笔,笔顺是横、左边的两个小叉、右边的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爽”的笔顺是弄清了,接下来我向学生更正我的错误,任务似乎是完成了,可我的心情却很久不能平静。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常常是基于定式生活着,也于定式影响或者引导着他人的生活,可作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他们还没有被所谓的定式所束缚。如果我们老师也于所谓的习惯来教学生,小说是误人子弟,大说就是对社会、国家有害。想到这里我不禁脊梁骨发冷,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习惯”要好好地审视
教学评价,应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
龙游县大街小学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清新剂,更是学生发展的金钥匙。因此它得到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它深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角落。然而,我们不得不深思:我的每一句评价是否正确无误、恰如其分?是否发挥出它所应发挥的最大作用?
记得上学期课堂调研的一天,我坐在教室后面听一位年轻教师上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
在教学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这几个句子时,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这段话,想一想: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以开创性的思维大胆想象,从而真实地地陈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果然,教师的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儿啊,我真后悔啊!如果我不揪出你,你就不会被洪水吞没了。”非常真实的内心独白!然而不知为何,这位教师对这个答案却不够满意。只见她不高兴地问道:“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另一名学生举起手来说:“儿子,你还年轻,你不能走呀!都是我害了你呀!”这完全吻合一个父亲的内在世界。不料这位教师却生气了,生硬地问道:“真会这样想吗?认真思考一下,他到底会怎么想?”大家都沉默了,我坐在一旁也迷惑不解。良久,有一名学生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儿子,你是为了人民群众而牺牲的,你的死是值得的,是伟大的!”这时教师终于露出了微笑,说:“对啊!此时此刻,老汉就是这样想的。在他的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摆在第一位。”噢,原来如此!我叹了一口气。之后,学生也很知趣地说了许多让教师满意的答案。
当时,我也在思考:老汉到底会想什么呢?他眼看着儿子被洪水吞没了,真得就没有一丝后悔?内心一点也不纠结?不错,老汉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但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是一位父亲,他爱自己的儿子,他为儿子的死而后悔。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能啊!学生没有迎合教师的期待,那富有人性的回答,没有在教师的标准答案中,只能被教师一棒子打死。就这样,学生的真知灼见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夭折了。
教师是否“太无情”?因为在课堂中,教师本应依托文本,借助评价,让学生的心更真,意更切,情更浓。遗憾的是这位教师自己不能进入角色,不能体味人生,还阻拦他的学生进入文本,进入情境。人性就此抹杀,真是残忍!
课后,我特地找了那几位孩子,对他们说:“老师发觉你们真的很会读书,你们走进了老汉的内心世界,明白了老汉的真实想法。那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呢?’请你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下来好吗?”评价,渴望真实。我相信,真实的评价会引导学生真实地阅读,真实地表达。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非常精彩:“儿啊,是我害了你呀!我很痛苦!但我没有办法啊!”“儿啊,你是我的心头肉!你别怪爹。爹虽后悔,但必须这么做!”“如果能重新选择,我还是会这样做的。这是咱们的命,下辈子,爹再加倍疼你。”……我对他们的表达又大加赞赏了一番,孩子们脸上顿时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也觉得心情舒畅了许多,因为,我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又重新闪烁着充满自信的光了。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评价激励,引导孩子入情入境地读书,让孩子悄然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然后鼓励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文章才会在孩子的心中赋予新的意义。我想,珍视学生的个性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定会还你一份意外的美丽。为语文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些缺憾,就让我从自己的教学评价开始,不断努力吧!
情感,总能演绎美丽的故事
龙游县实验小学
2011年有句经典用语:“玩感情,我会叫你哭得很有节奏!”可见,感情的杀伤力有多强。而小学生,更是情绪化的一族,他们不装,他们不戏,他要是喜欢的,会整个儿扑上去;他要是讨厌的,会一脚踩扁它。情感,对孩子来说,仿佛就是一个感应点,一个爆炸点,触着了就发,一发了就不可收拾。与孩子玩感情,可以玩得很有节奏,情感果真带“!”。这个叹号,蕴含着无限的惊喜,精彩,感动,幸福……
那是一个栀子花开的时节,我走进教室,一阵花香沁人心脾。我眼睛一亮,讲台上有一束洁白的栀子花,插在一个矿泉水的瓶子里。我走上讲台,很夸张、很陶醉地闻了闻,然后一阵抒情:
“好香,好香的栀子花啊!
感谢你,把花香带进教室;
感谢你,把美丽带给大家;
感谢你,把快乐与我们分享!”
难道,我没见过栀子花吗?难道我没闻过栀子花吗?不!不!我纯粹是和学生玩点感情小游戏!此时,何止是那个送花的孩子心花怒放?其他的50多个孩子也一定心潮澎湃了!他们一定都在想,明年的第一束栀子花,一定是我插的!
那年以后,每当栀子花开,我的讲台上总有栀子花开不败。因为那批学生都记得,老师喜欢栀子花,同学喜欢栀子花。这批学生毕业了,我就把这个美丽的故事讲给下一批学生听,他们也会喜欢上那美丽芳香的栀子花。一年又一年,那么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心底,始终有那么一缕芳香在飘,那就是我最爱的栀子花!也是我最爱的孩子们!
几天后,我生日到了。工会送的蛋糕放在传达室。最后一节课时,我叫了走廊上遇见的两个同学去拿。只见其中一个同学眼睛一亮,就飞快地跑回教室。当我走进教室时,歌声响起,黑板上写着漂亮的艺术字“蓝老师生日快乐”,我好一阵儿激动。我走进去,向孩子们深深地鞠了个躬,顿时掌声响起……是呀,都是情感动物,谁能敌过情感之敌!我又开始抒发感情:
这是我过得最幸福的生日;
这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生日。
有你们,真好!
同学们,谢谢你们!
放学时,我蓦然看见一个女孩,手里还捧着分到的那一小块蛋糕,她竟然没舍得吃,她要把快乐带回家。此时,我心底涌起的激动,绝对比先前在教室时的激动还激动万分。哦,可爱的孩子,你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感动!
原来,和学生玩感情,有如此惊喜。从此,我津津乐道。
有一年,我新接了一个班,不知怎么的,那群孩子特别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看见老师就低头走过,笑一笑都不肯,更别说问个好了。我一直寻思着想改变他们,那么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怎么可以隐藏起来呢?有一日,我在校门口值周,看见那不爱说话的双胞胎姐妹杨婷和杨玉,竟然一起朝我笑了笑。于是,我又大玩感情戏,回到教室我即兴在黑板上写了首小诗:
校门口盛开了两朵小花。
一直开在我的心里头。
告诉我,那是什么花?
原来叫婷婷和玉玉。
特别是出现“原来叫婷婷和玉玉”时,班里一阵窃笑。从此,班里的小花都慢慢地绽放,那么美,那么艳,那么甜,一直绽放到我心里。“老师好!”这稚嫩甜美的声音,终于又回荡在走廊上,在校门口,在马路边。不用说,我也笑如花,甜如蜜。
生活真好,工作真好。此时我的心情如三月的桃花般灿烂。我想,让我用心,用情,为孩子唱一首抒情的歌,激起他们心底最纯真的情,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学习最强烈的爱,他们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情感,总能演绎美丽的故事,我期待着下一个美丽故事……
不擦除的板书
龙游县桥下小学
“应该读pá!”,“不对,应该读bā”,“昨天我查了字典的,字典上说应该读bā。”,“我也查了字典,应该读pá。”一时间教室里议论纷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不休的孩子们最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我,想听一听老师的“一锤定音”。 没想到在上课伊始的“词语读音辨析”环节就让我遇上个难题。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家常课,教室后面坐着特级老师赖正清和学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在听课。
星期一接到学校通知,县教研室特级教师赖正清来校课堂调研,要到我班里听我的语文课。接到任务后,我决定上四上年级《蟋蟀的住宅》一课。虽然本课已上多次,但赖特来听课,还是做足功课,用心地备好这一课。在设计的词语读音辨析作业中,有词语“扒土”中“扒”字的读音辨析。因为自己对这个字的读音也心存疑惑,在备课中还特意翻看《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明确应该读“bā”。
现在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我很庆幸自己昨天备课时做足了准备。于是我对大家说:“老师昨天查了《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这个字应该读bā。”“老师,我也是查《新华字典》的,我觉得是读pá。”班里最活跃的金路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顿时,好多学生跟着附和,都说自己查了《新华字典》,这个字应该读“pá”。这可怎么办?总不能武断地说你们查错了吧。于是,我让大家举手表决,结果发现大半的学生意见和我一致,小半的学生还是坚持是读“pá”。看着他们脸上的委屈和不服,我告诉自己不能强制统一,不然会让这些孩子失去积极性。我灵机一动,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上:“课堂存疑:‘扒土’中‘扒’的读音。”然后对和我意见不一致的孩子们说:“这节课,这个字就先确定为读‘bā’就是老师错了,也就错这一节课,你们看行吗?”孩子们接受了我的处理意见。
下课后,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捧着字典到了我面前,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我也很疑惑,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看以后才发现,原来很多学生买的字典不是正版的《新华字典》,而是所谓的《新编小学生新华字典》。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这坑爹的字典,居然在“pá”的读音后面组词举例有“扒土”这个词。怪不得这些孩子如此坚持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对字典深信不疑。我马上回办公室拿来《汉语词典》,找来正版的《新华字典》,翻到对应页码通过实物投影给全班同学看,经过一番辨析,确定了“扒”字在“扒土”一次中应该读“bā”。接下来,对全班同学的字典进行了一次“打假”行动,告诉孩子们要买正版的《新华字典》。
最后,我表扬了全班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那些坚持自己意见的孩子,在自己的意见和老师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盲从,不轻信。原本有些沮丧的那些同学一听我的表扬,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我想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在酝酿。看着黑板上一时灵机一动写下的板书,我拿起黑板擦把那行字轻轻擦去,然后用彩色粉笔端端正正地在黑板左上角写下“课堂存疑”四个字。我和同学们商量,把这四个字都保留在黑板上,不擦除。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类似于今天课堂上这样意见不能统一或我们都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就把这些问题写在这四个字的下面。下课以后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共同讨论来一起解决,而且还要开展解难题的竞赛。孩子们听了以后,都叫起好来。他们灿烂的笑脸,让人不由地感到欣慰,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带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新奇和学习热情。
在课后的评课交流中,参与听课的老师对我刚才在课堂上处理这个环节的方法印象深刻,给予了好评。赖正清老师认为我的这一做法体现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而且给学生传递了民主、平等的课堂信息。特别是“这节课先听老师的,要错也就是错一节课。”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余地,是一个高明的做法。听了赖老师的话,我不由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了继续学习的空间,保存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在心里告诉自己,那不擦除的板书,不仅永久地保留在黑板上,保留在每节课的课堂上,更牢牢地保留在自己的心上。
我的“中国好声音”
龙游县十里铺小学
“铃铃铃—-”上课了,我早早地站在音乐教室门口,满脸微笑看着学生。这一节是六年级的音乐课,他们也已端端正正坐好。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进教室,伴着《草原晨曲》的旋律,“aaa……”地哼唱,我开始了今天的教学。
突然,有不和谐的声音传来,我故意清清嗓子以示提醒,杂音果然消失了。可是没二分钟,那议论声还是很不小心地再次进入我的“耳廓”。我一停下声音马上没有,可钢琴声一响,那声音同步“跟进”。如此数次反复。
“干什么?你们在讲什么?”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气,平时以“绅士”自誉的我大声吼到。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所有的眼光一齐聚焦那个角落:角落中的那几个“肇事者”则个个低下了头,不知所措。
“我们在讲‘中国好声音’?”其中一个稍微胆大一点的女同学小声说到。
“‘中国好声音’有什么好讲的?”还真敢回答,真是胆大到天上去了,我更生气了,音量再次提高。
“我喜欢‘中国好声音’,四个评委会不会转身,这样比赛很刺激。”谁知胆子最小的李薇竟然站了起来说。其它同学竟然点头赞同,有几个甚至也小议论起其中的谁谁最厉害,他们最崇拜谁。
是呀,近段时间“中国好声音”这个栏目正在热播中,此节目不仅吸引了孩子,也吸引着成年人,我家三口就是此栏目的粉丝。每每歌手唱到一半时,那个场面很惊险,当第一个嘉宾评委转向时,现场的观众会特别激动,选手唱得也就会特别带劲。若是四个评委全面转身,选手往往会喜泪满面。想到这儿,我的情绪马上平复下来,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我不能简单处理。对了,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追星心理和爱比拼特点来激活音乐课呢?我的心不由一动,脸上的表情由僵硬变柔和,同时开始课堂教学思路的调整。
哈哈,有了!我灵机一动,故作神秘的说:“我们把‘中国好声音’请进来好不好?”
“耶——”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的欢呼声马上响起。
“但是——”课堂里又突然鸦雀无声。一双双急切地眼睛望着我,我还未讲什么,有的已开始点头,怕我食言。
“但是什么呀?”一男生迫不及待了,大声嚷嚷,“老师快说,老师快说!”
“肯定是叫我们上课认真听什么的。”另一位大男孩站起来说。
我一看,马上走到这位学生面前,与他握握手,微笑着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反应真快,已符合‘招考’条件,老师为你‘转身’,吸收到我的学员队伍里来。是的,上课认真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好声音’招生的第一条。”
这时全班同学好像都傻了,一个个望着我:老师怎么会说他声音好听呢?太突然了,这是‘好声音’导师在考核吗?
“还有没有更美的声音呢?”我趁机发问,学生们也意会了我的意思,纷纷发言,自己提出了上音乐课的要求。
哇,真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不错。我心里暗自高兴。对了,五、六年级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觉得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不好听,我何不利用此机会转变?想到这儿,我又趁热打铁,笑着对学生说:“我们的歌手必须会唱课本里歌曲。再可以唱自己喜欢的歌曲。自己演唱的歌曲要经过考核组审核。”有几个学生又问为什么。
“为什么呢,我的学生你们有知道吗?”我再次将问题抛给了学生。
发出不和谐声音的角落有一个男生举手了:“老师是怕我们小孩子唱不健康的歌曲!”
哇,太妙了!我冲到他面前给他一个拥抱。课堂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下次老师为你转身,你可以安全晋升一次。有机会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演。如被导师认为是优秀的学员,还可以与我们的王校长合影,并在学校英雄栏展出。”我大声宣布说。学生们听了,个个兴奋不已。
“现在我们开始学唱歌曲,看谁能赢得我的转身。”我趁机将学生引入课堂。
接下去的课堂,学生十分投入,小嘴一张一合,一手一拍一举,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节课就不知不觉下课了。而孩子似乎意犹未尽,刚出教室就和我交流下节课如何开展好声音竞赛活动。
按孩子的建议,在以后的音乐课中,专辟十分钟好声音学员招收和竞赛时间,同时把‘中国好声音’改为‘龙游好声音’。而每到这个环节,学生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按要求先唱当天所学的课本歌曲,再唱自己准备的歌曲。听到唱的好的同学。老师会大喊一声“好”,并且马上转身。与他一起激情歌唱(模仿中国好声音四个导师那样激动与疯狂)。学生会乐得合不拢嘴,会自发鼓掌,拍手叫好。而当初那几个课堂小声议论的男孩子,现在则是课堂最为活跃的学生。也成了学校“明星”人物了。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爱上了音乐课。而我,也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倍感觉欣慰。是呀,“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于“中国好声音”“超女”等都特别的感兴趣。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刚好步入青少年的行列,对于明星、歌星等特别的崇拜。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教师在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适时适度加以引导,紧抓教育契机,如此以来,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激情,而且会提质课堂绩效。本事例中,当我发现孩子课堂有异时,开始多次暗示,甚至发火,不仅没有改变课堂现状,反而学生讲话频率不断提高。后来的处理中,我意识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不再批评,反而把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引进课堂,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程,反而掀起学生认真学唱平时不爱唱的教材歌曲,甚至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音乐课,这不能不说是一良策。
其实,教有多法,教无定法。只要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各位老师:1.省教研课题将于9月20日上交课题成果鉴定和评奖材料,请龙游中学的杨庆才,寺后初中的徐伟建,华茂的黄顼和方晓飞及早准备; 2. 暑期已至,闲暇放松之余,请不要忘记阅读充电,空间中会定期上传推荐书目和相关文章,另下半年有课题结题的老师可以利用假期好好整理课题资料,或是在空间中阅读他人优秀课题报告,提前作好结题准备; 3. 2014学年第二学期上传报导:祝根土2,袁俊1,兰塘小学6,横山小学7,北辰小学17,雅村小学3,桥下小学34,启明小学7,小南海初中7,龙三中7,夏金小学2,团石小学3,十里铺小学28,横山小学3,下库小学2,塔石初中3,实验小学16,龙游中学1,湖镇初中10,马叶小学4,上圩头小学3,石佛小学6,志棠小学2,溪口初中10,箬塘小学8,溪口小学11,塔石小学3,七都小学2,官潭小学4,下宅小学5,实幼4,罗家小学2,泽随实验学校9,寺后小学7,梧村小学4,阳光小学10,模环小学1,龙游华茂26,詹家小学2,小南海小学3,寺后初中2,社阳小学2,大街小学3,士元小学4,沐尘小学1,西门小学11,模环初中2,龙游二高14,庙下小学6,泽雅学校1,灵山小学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