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件研究事件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拿得下美国科学院 拿不下中国科学院?
4月30日美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现年4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这之前的25日,他还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有趣的是,施一公在2011年12月曾落选中科院院士,在当时就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作为“千人计划”首批回国的学者,大家的疑问是,为何我国的落选院士却能入主美国科学院?
中科院挑剔施一公,背后原因让人生疑
从学术造诣上看,施一公足够当选中科院院士
2011年,在中科院新增院士评选中,两位颇具声望,分别掌舵清华、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施一公、饶毅教授双双折戟铩羽;近日,还是这位施一公教授,因刚刚在美国当选科学院、人文与科学学院的双料院士,而将当年的“落选门”钩沉,重新引发了舆论关注。美方在接受媒体连线采访时回应施一公在中国的落选称:“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
施一公学术上的成就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从1998年到2001年,仅用3年时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而一般申请终身教职需要6年;2003年,他又被聘为正教授,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他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短短9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他将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2003年,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职来到清华,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迄今为止,施一公共发表SCI论文125篇,其中有40篇发表于《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统称CNS),另有几十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的子刊,被SCI引用14000余次。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于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2年被《科学》杂志“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施一公在CNS发表论文汇总
施一公是发表优秀论文最多的大陆华人生物学家之一,施一公回国后发表的重要论文,多于全部同期当选院士(生物医学类)加起来的总和。针对优秀论文特别多的施一公,有人提出不能以论文取人,但是,论文数量和质量远不如他的人,并无论文以外的贡献却当选院士,这显然是“双重标准”。
施一公的落选与国籍无关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四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媒体广泛报道,施一公落选皆因“国籍”问题,“申报院士的时候,(他)还没获得取消美国国籍的证明”。而此前首轮候选就被淘汰的北大教授饶毅的国籍问题也遭此疑问。实际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曹效业曾正式回应,施一公和饶毅国籍没有问题,其双双落选院士与“国籍”无关。
公安部曾给中科院发过一个函:“关于国籍的问题,有两句话,一是从某年某日起,两人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相关手续还没有办完。”中科院学部主席团经过讨论后,认定他们拥有中国国籍,也将其列入了有效候选人中。在中科院公布的314个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确有饶毅和施一公名字。既然被列入了候选人,那之后的落选肯定就和是否具有中国国籍无关。
“对中国贡献不大”?既不正确,也不正当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对于长期不在国内工作的院士候选人,在坚持院士标准的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显然,施一公长期在美国学习、工作。他于1990年赴美深造,2008年回国工作。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指出“他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
有论者认为:评的是中国院士,而施一公更多的学术论文是在美国发表的,所以评不上实属正常。这种说法非常荒唐,“科学无国界”已经被说烂了,评院士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整体的学术水平,国外、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内在连续性的,怎么可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况且此前当选的许多院士,其学术成果很多也是在国外完成的,为什么到了施一公这就要区别对待了?
施一公在清华给新生演讲
当初他来清华时,对清华承诺“三年内,将在《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他的直读二年级博士生张旭已经有一篇论文在《自然》杂志的姊妹刊《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发表。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媒体官员称,美国国家科学院选择外籍院士的标准是“新成员入选美国科学院,就是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持续的原创研究成果。”今年,美国科学院公布的增选院士名单包括84位美国本土院士和21位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当选外籍院士,也是21位入选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显然,美国评选施一公为双院士,主要从他的学术水平来衡量,而非为美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施一公的落选很可能是对中国学术圈“水土不服”
2010年,施一公和饶毅在《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称“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在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文章中,他们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国科技部对此的回应是“这与事实不符”,但是,中科院前院长徐匡迪也承认,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存在候选人或候选人所在单位“助选、拉票”行为以及“集成、包装”现象。而的当选就是对徐匡迪所言现象的最好注解。
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批评中国学术圈“把头低着排队”的施一公会不会在院士的选举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呢?
在中国落选院士,为何能在美国当选?
中美科学院“英雄所见不同”不是第一次
据统计,有十几位中国科学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他们其中大部分同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但亦有几位尚未获得中国院士称号,或是当选美国院士后,才成了中国院士。
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非中科院院士的李爱珍
例如,于2009年当选美国外籍院士的李爱珍,当时是惟一一位成为美国院士的中国女性,其至今的头衔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古鸟类专家周忠和,在一年多之后,才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美院士含金量差几何?
美国院士和中国相比,在评价机制和获选后的待遇上有本质不同。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国家科学院事实上是一家民间机构,是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致力于为联邦政府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当选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每年他们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外籍院士。
由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属于民间机构,其资金来源于科学家的捐赠和出版物的经营,当选院士除了荣誉之外,并无功利上的好处。院士称号对科学家个人的收入上并无变化。在申请各种科研基金时,获得院士称号的科学家,也并不比普通的博士和教授更有优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科学家李远哲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又获得诺贝尔奖,而加州伯克利大学给他的奖励,不过是一个优先停车位而已。
中国的院士制度比美国晚了一个多世纪,但当选院士能够得到的好处,却领先世界水平。国务院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医疗、乘车方面的工作待遇相当于副部级。各地方政府、院校为了吸引院士,开出了优厚的津贴、年薪和安家条件等。更重要的是,院士在中国等级分明的学术身份中位于最高级,在各类评审、申请重大课题时的优势不言而喻,而这些,都是中国院士称号的含“金”之所在。
在中国的学术圈存在三个关系网:一是由血缘或师生等自然形成的利益近亲关系;二是以利益分层或利益补偿为筹码,通过公关等方式临时建立的关系;三是资助企业与个人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利益圈”中,不搞科研但拉关系的,能纵横捭阖、如鱼得水;不拉关系只搞科研的,有时反而会捉襟见肘、四面楚歌。这种关系网和利益圈更加体现在院士的评选中。2009年,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显示,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两院”中的另一个――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这事儿的坏影响不只局限于对当事人的损害
施一公曾经的落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
虽然施一公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当院士不是我的归国目标”,并且能否当选院士的判断标准牵扯到一定的专业性,似乎这样的话题不会扩张到公共领域。但情况并不是如此。
作为一个在国外已经有相当学术地位并回国的学者,施一公本身的学术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对于他落选的讨论,更多的就会集中在非学术的领域,而具备成为大众话题的基础;学术界的腐败与派系,一直是大众所关注的,也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因此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近年来屡屡爆出的有关院士的负面新闻,也提升了大众对这个学术界最高荣誉群体的关注度。
类似施一公这样的在“墙外”早已蜚声满贯,却几度与“墙内”院士无缘的情况,已不再是本来具有高度的学术场域屏蔽的“小众”事件,它屡屡进入公众舆论,成为公众话语可以评述的话题,至少表明,关于院士的那些事儿,真不是只和“他”有关。
施一公在中国遭遇挑剔,意义不仅体现在他个人。“水平低的人选上了,水平高的人反而落选”,这样的后果将非常可怕: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将迷失奋斗的方向,无所适从;想回国致力学术研究的海外学子则会望而却步。
在中国选院士,如果“功夫在业外”的因素过多,网民自然会调侃“中国科学院门槛比美国科学院还要高”。
你认为施一公是水平不够才落选中科院院士吗
将投票分享到: 微博
专题评价:
还可输入140字
:全会唱,大多是90年代大陆原创流行音乐和音乐电视黄金年代的歌,毫无难度啊|| (@lifang):正是。 || (@moontalk): 18个没问题/大兵右边是14不会么||(@lifang): 都是音乐老师呗。 || (@zhangyiyao): 我妹妹估计也全会唱。。。。。 || (@kevintiger): 你是音乐老师 || (@zhangyiyao): 全会唱,怎么破,难道我比大叔还&||&尼玛我会唱17个啊可以去死了。
:(@lihong_3117): 老婆老婆你莫怕,我在网上有办法。我是一个乖娃娃,一口一个习大大。四项原则亚克西,七条底线顶瓜瓜。中国特色我点赞,西方民主我评差。大官经常夸一夸,小官偶尔骂一骂。时常观注环球报,他们说啥就说啥。开口先说祖国好,宁肯被人骂人渣。从来不谈宪政梦,我又不是政治家!&||&何三畏:【劝夫吟】老公老公要听话,当前政策有变化。今后少要玩微博,还是专心来养家。若是你要真想玩,要对政府说好话。不能讽刺不能骂,政府说啥就是啥,千万不能出了岔。若要一句写错了,公安会把你拿下。咱的孩子没长大,靠你挣钱养活家,你不怕来我可怕。咱们夫妻真感情,可别让我多牵挂!
中国的航班延误,是“官僚主义害死人”
6个月以上母乳没营养、很多女性母乳少都是错误的观念
19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作文,名曰《商鞅徙木立信论》
专题搜索:
版权声明:腾讯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扫描二维码,用微信看今日话题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来到彭客网!
当前位置: &
& 方舟子:米饭实验是伪科学 采访心理学家很荒唐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分享至朋友圈
威望:2206 &通宝:863 &
发表时间: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哦,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已有账号?&&&&或者&
方舟子:米饭实验是伪科学 采访心理学家很荒唐
日 09:14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 &&&作者:邱天人
近日,有小学生进行了一项米饭实验,这名小学生在进行米饭实验的过程中,拿了三碗米饭进行实验,其中两碗米饭分别被贴上赞美和批评的标签,另外一碗则不去管它,进行米饭实验时,小学生每天对贴了赞美标签的米饭说尽好话,然后对批评的那碗米饭变着法子骂他,最终米饭实验的结果是,被骂的那碗米饭最后奇臭无比。小学生从米饭实验中得出了要多赞美别的道理。
  “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还敢呆在我家里,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上学前,四年级学生马昊总会从冰箱里捧出两樽米饭,一樽尽说赞美话,另一樽则用力骂。还有一樽米饭则静静躺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
  原来,这是最近正在天河区华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风靡一时的“米饭实验”。这个实验缘于上月初该校播放的科学纪录片《水知道答案》。为亲身验证人的行为举止是否能对事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米饭实验在三四年级学生开始推广,孩子们可自愿参加。
  根据著名的三碗米饭实验,对米饭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说好话的会发酵,散发出香气;用力骂的会变黑发臭;而不理不睬的更糟糕,甚至会流出脏水。
  小马昊的三碗米饭实验,最终结果会如何呢?
& & &&“沙发”待遇的米饭
  华成小学四年级学生马昊,从10月初开始尝试米饭实验。
  “当时觉得很土很傻,对米饭说话怎么会有变化呢,但觉得很有趣,很想试试。”鬼点子多多的他,拿了三个塑料瓶,用蜡笔在上面画画。
  在赞美的米饭瓶子上,他画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在谩骂的米饭瓶子上画了一个又丑又大的猪头,而在不理睬的那瓶上什么都没画。为了显示“赞美米饭”的尊贵,小马昊还亲手用卡纸做了一张小沙发,让米饭能舒服地坐着。对不理睬的那瓶则剪了一个小方块做毛毯。
  每天早上上学前、晚饭后、睡觉前,小马昊都会对赞美的米饭说上三四遍甜甜的话。
  “赞美的话几乎每天都会不一样,会说‘你这么漂亮,我舍不得扔了你啊!’”,对责骂的米饭,小马昊也毫不留情:“妈妈教了我一些骂人的话,我会说‘你太恶心了,我要教训你’。”
  一个月后发生的奇迹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爸爸一打开冰箱就不停地骂‘臭死了’。”
  而原本应该变得更臭的不理不睬的米饭,在小马昊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可能是那张小毛毯起了作用吧。”小马昊天真地猜想。
 ■专家说法
  量子物理学佐证米饭实验
  不少人对米饭实验心存怀疑,不过,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说,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
  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境的变化。水分子也是一种粒子,就像镜子一样,会记忆外界的想法、语言、音乐和图像,并通过自身变化反映出来。只要是带有水分子的物质,都能得到米饭实验的结果,比如香蕉、苹果、蜂蜜。日本的江本胜博士所著的《来自水的信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中也用不同地方的水做过类似实验。
  三、四年级观察力、理解力和动手能力比一、二年级的学生强了很多,也开始感受到来自学习的压力。同时,这个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人格意识的建立期,在这个阶段所形成的习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格发育。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语言会对物质世界有很大的改变,人体内80%以上都是水分子,人也是一种物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你对他人也像对米饭那样不理不睬,结果往往是最差的。而正面的想法和赞美、鼓励的话,比如说句“我爱你”,能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方舟子:米饭实验是伪科学 采访心理学家很荒唐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记者邱天人)近日,一则关于小学生米饭实验的新闻引发了网上热议。《南方都市报》11月30日的消息称,广州市天河区华成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中流行“米饭实验”:将不同碗米饭放在冰箱里,对米饭的态度不同,说的话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这一报道引起了读者舆论的较大反响,认为这一报道非常可笑,小学老师和报道记者缺乏科学常识。为此,CNTV记者采访了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听取一下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事很荒唐
CNTV:您好,方舟子老师,您能谈一谈您对这个新闻报道的看法吗?
方舟子:这个我觉得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如果是小学生做实验那么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是这个实验应该设计得很严密,但是实际上不严密,所以他们这个实验本来就说明不了问题。结果反而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还有那些所谓的心理专家,都把这个事当真的,还来解释,说这个事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还说是爱心的表现,这就显得特别的荒唐。我们没必要去批评小学生,问题是这些报纸的记者、编辑,还有这些所谓的专家,都来认可这个实验的结果,这就是非常可笑的。
没做过同样的实验,但是这个实验的设计很不严密
CNTV:现在公众觉得米饭在冰箱里一个月应该都坏了。您的专业是生物学方面,食物的腐败跟微生物繁殖关系很大,您能从专业角度说一下,米饭放在冰箱里一个月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方舟子:我没有做过这个实验,不知道米饭如果密封起来在冰箱里放一个月是不是会坏。米饭会不会坏会不会发臭是和很多因素有关的。如果要做的话,这个实验就该做得很严密。首先这个做的次数和人数应该足够多,新闻报道中只是举了一些例子,而且其中成功的实验只有一例。其次为了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应该多做几碗米饭,而不应该是只做这么三碗,每组只有一碗。那这个可能就会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碗米饭坏得快,那碗米饭比较不会坏。你每组多做几个,就可以看一下,同组是不是都有一样的效果。
CNTV:就是说这个实验的重复性不够是吧。
方舟子:对。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说,你这个样本要足够大,你每一组不能说只有一个。另外还要排除别的因素,比如说不同组的米饭的饭量是不是一致的,这个饭多饭少可能就会有影响。然后这个过程中要拿出来做实验,就是这个所谓的赞美或者骂的这个实验,是在室温下,那么在室温下的时间长短就应该一致。如果有一碗在室温下放的时间长,另一碗放的时间短,就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当然这个实验本身就很荒唐,不会有人去认真做这个实验。我只是说如果你非要做这个实验,或者小孩要做这么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所谓人的感情或者话对米饭的影响,那你也该把实验设计得严密一点,而不是拿这么一个本身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实验来证明或者说明。
这个实验的理论基础是伪科学,是骗子江本胜卖高能水的广告
CNTV:我们注意到报道中说,小学老师布置学生去做这个实验,这个创意的来源是他们校里的一个科普视频,好像是日本人江本胜写的《水知道答案》。您是有名的科普作家,你对这本书有了解吗?
方舟子:那本书是一本伪科学的书。那个江本胜就不是个科学家,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本科专业学的是国际关系。然后花了350美元从印度的一所野鸡大学买了一个所谓的另类医学博士的学位。他的实验结果我相信可能是造假。这是很荒唐的,他说你对水去说话或者是水的容器上贴标签就能对水产生各种影响。
CNTV:他的这些成果发表过论文吗?
方舟子:没有。他就出了书,而且在日本没有出版社给他出,他只能自费出版的。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大陆还有台湾非常流行。这个江本胜是抱着一种商业目的的,要卖一种高能水,号称是这种水的晶体结构是最完美的,可以延年益寿,包治百病。我判断他的的实验结果是造假。他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的结晶,能够看到所谓完美的好看一点的不好看一点的。然后根据需要从中选一些好看的和不好看的照片去证明他的理论。所以他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不知道为什么国内那么多人信这个。
学校让学生做米饭实验本无可厚非
CNTV:既然这个理论是伪科学,但是这本书就这样出现在小学生的学校里,是不是很误人子弟?
方舟子:我觉得学校作科普教育倒是无可厚非。如果老师把这个当成科学的东西让学生去做实验来证明,那这就有问题了。如果说老师不相信这个,抱着怀疑的态度,给学生们去做一个题,来验证和推翻这个说法,这个倒是值得赞赏,但是你必须把实验设计得很严密才行。
记者找“心理学家”佐证米饭实验荒唐可笑
CNTV:另外有不少网友也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这样很明显违背常识的一个事情,报纸的记者就这么轻易的作了报道,并且还登上了报纸,您对这事情怎么看?
方舟子:中国的记者很多都没有科学的素养,所以这个一点都不奇怪。而且不仅是没有科学素养,也没有新闻的素养。像做这种报道,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常识去做判断。如果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的话,你也应该去问一下其他的专家,而不应该只去找一个所谓的心理学家来支持是吧。
CNTV:而且我们注意到他咨询的这个专家也不是心理学家,只是一个具备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工作者罢了。
方舟子:对啊,所以他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威性。他说的那些话,什么量子物理学之类的,一看就是胡扯。这就反映了记者的新闻素养:首先你专家没找对,而且要找专家的话,至少要有两方面的声音对吧。&&
推荐至首页
转帖之王活动奖励
总评分:&通宝 + 16&
威望 + 16&
威望:24201 &通宝:-144 &
发表时间:
江本胜那都是伪科学骗子,这些都是宗教迷信理论
听说签名可以看了。。
威望:2206 &通宝:863 &
发表时间:
!connect_post_unbind!科学七大荒唐诉讼
据美国《CRACKET》杂志报道,科技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也有人买科学家的帐,纷纷起诉他们。
以下是美国《CRACKET》杂志列出的科学史上7个最荒唐的法律纠纷。
  1、俄占星师起诉美国撞彗星
  美国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击任务&是想探索9P/Tempel彗星里到底是什么,为此,美国宇航局于日将一个300公 斤的铜子弹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入此彗星。但撞击彗星之后,俄罗斯占星师马林娜&巴伊以&破坏宇宙自然平衡&为由,一纸诉状将NASA推上了俄地方法院 的被告席,并要求3亿美元的精神赔偿。这位占星师认为撞击所产生的大洞改变了此彗星的位置,也打破了宇宙的平衡,从而让她的占星图不再那么灵验,精神大受 打击,故要求精神赔偿。实际上,马林娜的占星图上根本没有彗星9P/Tempel。纵然她想要指控美国宇航局影响了她对未来的预测,也至少应该找一个在占 星图上存在的星星。结果是,俄地方法院以没有司法管辖权为由,拒绝了这一诉讼。
  2、工业组织起诉北极熊是濒危动物
  当美国生物多样性中心统计并发现北极熊的数量不多且濒临灭绝时,美国工业组织通过法律程序要求政府将北极熊的生存状态从原先的&面临危险&改为 &濒临灭绝&。去年5月,美国政府发布了《濒危物种法》,该法案禁止对&濒危动物&北极熊及其栖息地造成危害的开发项目。然而,美国石油组织、美国全国制 造商协会、美国钢铁协会和其它三大工业组织去年8月向美国内政部提出诉讼,要求不要保护北极熊,甚至要把原来&面临危险&的字眼也去掉。他们指出北极熊不 必列为&濒危动物&,它们生不生后代与石油管道无关。他们还投诉阿拉斯加较其它州具有独特的保护法,事实上,阿拉斯加是北极熊保护与他们确实无关的惟一的 一个州。
  3、控告英国记者报道维生素能治艾滋病
  维生素确实是好东西,但它不可能治愈艾滋病。如果你认同维生素可以治愈艾滋病的话,你就会像英国《卫报》记者本&高达克那样得被起诉赔偿150 万美元。据悉,本&高达克帮马塞厄斯&瑞斯在南非发布了有关爱滋病药没用而维生素可以治艾滋病的整版广告文章,结果导致每月成千上万的人因爱滋病死亡。实 际上,高达克为了钱而撰写了这个文章。而名为医生的马塞厄斯&瑞斯其实是一名维生素生产商,他只想给自己招揽更多生意。结果是,南非的法庭禁止马塞厄斯& 瑞斯和同伙继续向艾滋病感染者发布有关维生素可以治艾滋病的广告。而倒霉的本&高达克也因此失去了记者一职,并付出了150万美元的赔偿。
  4、顺势疗法对抗诺贝尔奖获得者
  1988年,法国免疫学家雅克&本维尼斯特发表的一篇论文称,溶解在水中的药物可以给水留下&记忆&。这一的观点是顺势疗法 (homeopaths)的核心。在顺势疗法中,有效成分被无限稀释后的药水(简称为记忆水)仍有疗效。本维尼斯特为此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 文。本维尼斯特还声称水的这个记忆还可以数字化,并且能通过电话传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打个电话给水,问它记下所溶解的药物是什么。本维尼斯特的言论遭 到科学家的抨击,其中包括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国人乔治&夏帕克以及医学奖得主佛朗哥斯&雅各布。他们批评本维尼斯特的言论是一派胡言,本维尼 斯特不平,为此向他们提出诉讼。结果是,法国的法院根本没有受理本维尼斯特的控告,因为法官们也认为这项控告荒唐可笑。实际上,本维尼斯特因发表这一发现 而丢掉了自己的科研经费、实验室和在学术上的地位。
  5、法定圆周率成笑谈
  1897年,美国印第安纳州试图通过一项&愚蠢的法律&,规定圆周率数值是4除以5/4,即3.2 。实际上,圆的周长和直径之比&就是圆周率,其数值约为3.14。这项&246法案&先后被送到该州的湿地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以及禁酒委员会征询意见,差 一点儿就成了法定圆周率,好在一位数学家偶然看到了这项法案,并以充足的证据游说该州有关法学家,致使此法案最终被否决了。
  6、电子计票机起诉电脑专家
  美国电子计票机公司――红杉投票系统公司于2008年3月起诉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脑专家,想阻止他们研究投票机,因为这样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生意。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06年夏天,借助一种病毒程序成功&攻陷&了&红杉&公司推出的触摸式电子计票机。其研究表明这种计票机根本不能计数,甚至 时常会启动不了。原由是选举委员会的办事员发现这部专门用来计算选票的机器根本不能工作,所以才请电脑专家检查。这种诉讼毫无根据,结果是法庭驳回了这个 诉讼要求。
  7、植物学家起诉强子对撞机
  美国人沃尔特&瓦格纳在几个月前备受媒体关注,因为他去年3月起诉了世人关注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称其可能会毁灭世界。瓦格纳多次强调自 己是一位科学家,但并没有提到自己其实是一位植物学家。他在核能方面的惟一经历是曾在一家医院接受过放射治疗。他在夏威夷向美国地方法院起诉对撞机的制造 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要求研究者关闭机器,直至证明其安全。然而,法庭拒绝了他们提出的立即中止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请求。
事实上,对撞机今年9月如期启动,目前人类和地球均还存在。
[责任编辑:ugmbbc]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进科学灵异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