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那些事儿全集exeTXT电子书 全集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
明朝那些事儿2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后来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中被害身亡。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或下载本站txt电子书。
☆ 请一定升级到3.70版本及以上才能正常解压本站提供的txt电子书!
☆ 如果您发现下载链接错误,请点击
↑上部小说:
↓下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TXT全集下载-完结小说,全本完本,全文完整版,TXT小说免费下载-天诺时空电子书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
明朝那些事儿TXT全集下载
书籍大小:2.66MB(压缩包)
书籍类型:TXT电子书
运行环境:电脑/手机/平板/电子书阅读器/MP3/MP4/PSP/PDA等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是否连载:完结小说(全本)
书籍作者:当年明月
更新时间:
书籍评级:
安全检测:  
NOD通过 360通过 金山通过 
 书籍介绍
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电子书类别:历史小说   小说状态:全本完结
内容介绍: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部,真正全本。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历史如此精彩。——毛佩琦
  历史应该是活的。——刘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
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明朝那些事儿TXT全集下载
请使用 Winrar 解压本站提供的书籍(电子书)和软件!
如果您发现链接错误或其它问题,请来信告诉我们,合作邮箱:
声明:本电子书由网友上传,本站仅为其提供存储空间,仅作为阅读交流之用,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明朝那些事儿3在线阅读(第1页)―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本站提供Txt电子书下载,Txt电子书在线阅读!
&&TXT搜索:
&&&当前位置:&&&&明朝那些事儿3.txt
明朝那些事儿3
此书共14页
本文章下载于
明朝那些事儿3
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1)
  改天换日
  当年的囚犯朱祁镇终于回到了他的宫殿,八年前他从这里出发,沦为人质和囚徒,八年后他回到了这里,继续做他的皇帝。
  中国的史书是很神奇的,再狼狈不堪的事情也能说得冠冕堂皇,朱祁镇先生先后当过俘虏、人质、囚徒,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史书上却说他是“北狩”、“静养”,用今天的话来描述也可以说是出去体察民情,下放边疆体验生活与民同乐,协调民族关系。
  当然了,自己吃的亏自己知道,朱祁镇先生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但无论如何,这一次他也算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但这位胡汉三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国家大政方针,而是要安抚他的“还乡团”。
  朱祁镇确实是个很够意思的人,在登基后的第二天,他就给了“还乡团”的成员们优厚的回报:
  “还乡团”一号成员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
  “还乡团”二号成员石亨:封忠国公(爵)。
  “还乡团”三号成员张:封太平侯(爵)。
  “还乡团”四号成员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功德圆满,善莫大焉。
  根据我们以往的常识,既然是“还乡团”,就一定会干点杀人放火、伤天害理的事情,这也难免,毕竟人家不是旅游团、探亲团,而徐有贞等人也牢记“还乡团”的宗旨,雷厉风行地干了几件坏事。
  就在同一天,徐有贞便下令逮捕了于谦和王文等人,把他们关进了监狱,对于徐有贞而言,他已经忍得太久了,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然后就是内阁大换血,陈循、江渊、商辂、萧等人统统被炒鱿鱼赶了出去,而徐有贞也很够意思,他唯恐自己的对头陈循和江渊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特别找人关照他们,给他们安排了一份工作让他们继续报效国家(充军辽东)。
  当然了,某些受到处罚的人也是罪有应得,比如那个金刀案件中的卢忠,这位仁兄出卖朋友后没有捞到什么好处,此刻却得到了报应――斩首。
  还有那个建议朱祁钰砍树、让朱祁镇晒太阳的高平,当年他一时兴起,拿朱祁镇开涮,此时也被砍掉了脑袋,其实他除了滥伐树木外,倒也没干什么其他的事情。
  看来破坏环境者还真是没有什么好下场。
  内阁被“还乡团”扫荡之后,只剩下了高谷,于是徐有贞又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许彬、薛u入阁,至此他完全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
  此时的内阁加上徐有贞共有四人,可能是徐有贞嫌人太少,在二月,他又召另一个“自己人”吏部右侍郎李贤入阁。
  可是徐有贞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叫李贤的人其实并不是他的亲信,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时候,他保持着沉默,默默地观察着这些夺门之变“还乡团”的一举一动,寻找着他们的弱点和矛盾,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无论后来如何,至少在当时,徐有贞等人确实是威风无比,特别是徐有贞,他不遗余力地打击诬陷所有与自己为敌的人,而他导演的最大一起冤案就是著名的于谦案。
  徐有贞曾经认为,只要自己掌权,杀掉于谦易如反掌,但现在他才发现,想除掉于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原因在于,他没有杀掉于谦的理由。
  于谦为人清廉,威望极高,又没有什么劣迹,实在找不到啥借口,既没有经济问题,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这在当年也算不上是什么问题),要把他搞倒谈何容易!
  但最终,对于谦的刻骨仇恨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于谦是推立朱祁钰的主要大臣,也是朱祁钰的亲信,而朱祁镇最为痛恨的人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徐有贞决定利用这一点加深朱祁镇对于谦的反感,同时徐有贞还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于谦有意请外地藩王到京城接替皇位,并坚决反对朱见深继位。
  做好了这些准备之后,他去见朱祁镇,在他看来朱祁镇一定会同意杀掉于谦。
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2)
  可是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所料。
  徐有贞在朱祁镇面前慷慨陈词,说于谦不愿和谈、拥立新君,是想置太上皇于死地,如此之人,应该杀之后快等等等等。
  可是朱祁镇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徐有贞说道:“于谦是有功的。”(谦实有功)
  徐有贞傻眼了。
  他把朱祁镇看得太简单了,这位太上皇饱经风雨,深通人心,对徐有贞的动机一清二楚,他知道徐有贞这样做是为了报私仇,却想借刀杀人,让他背一个杀功臣的恶名,这种亏本买卖,他怎么肯干?
  徐有贞急了,如果留着于谦,将来一旦复起,自己必将性命不保,情急之下,他想出了另一个杀于谦的理由。
  他相信,只要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于谦就必死无疑!
  于谦非死不可!
  徐有贞昂头大声说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朱祁镇被惊醒了,他突然意识到,徐有贞是对的。
  所谓“夺门之变”是一场政变,并没有正当的名义,而照徐有贞所说,于谦等大臣都是准备立外藩王为帝的,是反对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掉于谦,树立一个阴谋集团的典型,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行为的被迫性和正义性,“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
  没办法了,这个恶名不背也得背了。
  于谦,你非死不可!
  徐有贞笑了,他知道皇帝已经动了杀机,但这位皇上绝想不到的是,他其实是中了自己的圈套,因为所谓于谦非死不可,不过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陷阱,而这个陷阱之所以能奏效,则完全是建立在那个于谦准备立藩王为帝的谎言基础上。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陷阱,直到两年后,另一个聪明人李贤才最终为朱祁镇揭开了其中的奥妙。
  不久之后,牢中的王文和于谦都知道了自己的罪名――迎立外藩。这是极为严重的罪行,不但要杀头,还要灭族。王文一听就急了,他跳了起来,准备为自己申辩。
  王文很有自信,他有充足的辩解理由,因为所谓迎立藩王,必须先使用金牌召藩王入京,而他和于谦都没有动过金牌,所以在他看来,这个罪名是很容易驳倒的。
  可是于谦却丝毫不动,只是笑着对王文说道:“这是石亨他们指使的,申辩有什么用!”
  事情确实如于谦所料的那样,此案主审官最终查无实据,没有办法,只好向徐有贞请示如何办理这个难题。
  徐有贞到底是政治老流氓,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句话,解决了这个问题,估计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句话会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唾弃不已。
  他的这句话是:“虽无显迹,意有之。”
  官员们浓缩了他的意思,将其提炼为更传神的两个字――“意欲”,并最后以此定罪。
  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程度足以与此句匹敌的只有那句“莫须有”。
  “莫须有”杀掉了岳飞,“意欲”杀掉了于谦。
  好一幕精彩的丑剧!
  而徐有贞也凭借此句入选史上最无耻之辈排行榜,堪与秦桧并称,遗臭万年。
  一个伟大的人
  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当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时,才发现这是一项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为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家无余财)。
  抄家的官员万没料到,一个从一品的大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
  不久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房子门锁森严,无人进出,大为兴奋,认定这是藏匿财宝的地方,便打开了门。
  房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为表彰于谦的功绩,特意赏赐给他的,于谦奉命收下,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3)
  抄家的人最终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了于谦的家,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疑地告诉了他们:这个被他们抄家的对象,是一个人品高尚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朱祁镇事后不久也十分后悔,特别是在徐有贞阴谋败露后,他曾反复责问另两个当事人石亨和曹吉祥,为何要编造谎言诬陷于谦,石亨没有办法,只好把责任推给徐有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这都是徐有贞让我这么说的。”
  朱祁镇听到这句话,目瞪口呆,只是不断摇头叹气。
  但皇帝是不能认错的,朱祁镇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的儿子,八年后,太子朱见深刚刚继位,便下了一道诏书,为于谦平反,并召回了于谦的儿子于冕。到万历年间,懒得出奇的明神宗也对于谦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肃”,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曾往杭州一游,并专程去拜祭这位英雄人物,但我到于谦祠时,所见之景象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当时正值黄金周,杭城游人无数,可于谦祠却是游人寥寥,极为冷清,倒是遇到几位外国生正在向于谦像鞠躬,惊讶之余上前攀谈,这才得知他们是在大学读书时看到这段历史,对这位英雄十分仰慕,特意赶来瞻仰。
  听完他们的话,我无言以对。
  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
  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我释然了,不管这里是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不管这里有没有仰慕者前来顶礼膜拜,都与这座祠堂的主人于谦无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诵。
  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我坚信这一点。
  明代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我曾给这些人物做过一个排行榜,而于谦在我看来,应该排在第二名,虽然明代有一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不下于甚至超过了于谦,但他们的排名也在于谦之后,这是因为评定的标准有两项:品行、才能。虽然某些人的才能确实胜过于谦,但他们的品行是有缺憾的。比如朱元璋同志的政治问题和张居正同志的经济问题。
  而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4)
  如无例外,于谦本应排在第一,可惜的是,在他之后,还有另一位高人横空出世,此人不但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而且五花八门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一不晓,且善始善终,堪称不世出之奇才。对这位仁兄,英雄的称呼似乎已不适用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有一个更适合他的称呼――圣贤。
  这位仁兄也将是我们后面文章中的主角,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提一句,于谦死后,他的儿子于冕被罚充军,而充军的地点叫做龙门,后来的系列电影《龙门客栈》就是以此为故事模板的,而那位大反派太监的生活原型就是司礼监曹吉祥同志。
  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闲来无事调侃一下曹吉祥等人,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过河拆桥
  杀了一批,换了一批,做新龙袍,修宫殿,改年号(景泰改为天顺),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月,朱祁镇终于消停了,这也难怪,平常人搬个家都累死累活的,何况是换皇帝。
  按说事情也算顺利完成了,可朱祁镇怎么也没有想到,虽然他已经思虑周密,事必躬亲,却还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将造就一个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让朱祁镇成为历史的笑柄。
  朱祁镇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我们前面提过,朱祁镇于正月十七日夺门成功,随即登基为帝,他什么都考虑到了,却忘记了那个被他赶下皇位的人――朱祁钰!
  当时朱祁钰已经奄奄一息,所以朱祁镇也没有去理会他,直接就坐上了皇位,可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个弟弟生命力还很顽强,过了一个多月才死,这还不打紧,要命的是,他忘记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废黜朱祁钰的皇帝身份!
  这位老兄风风火火地干了十几天,才猛然想起自己那个只剩半条命的弟弟仍然是皇帝,哭笑不得的朱祁镇立刻用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废黜朱祁钰,但是已经太迟了。
  此时已经是二月初一,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天里,大明王朝同时有两个皇帝,而且这两位皇帝都是现任皇帝,外面坐着一个,里面还躺着一位。此真可谓千古难得一见之奇观。
  朱祁镇虽然闹了笑话,但毕竟还是坐稳了皇位,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第二代统治――天顺。
  而那些“还乡团”成员们在冤杀了于谦之后,前景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如果用童话的语言就此结尾,可以表述为:“他们四个人手牵着手,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很可惜,在具有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比如权谋斗争、厚黑学)的我国,童话是没有市场的,类似他们这种阴谋集团,结局总是逃不开两句话。
  一句叫“攘外必先安内”;另一句叫“过河拆桥”。而从后来的情况发展看,“还乡团”大致适用于第二句。
第二章 隐藏的敌人(1)
  解决外敌,即刻内斗也算是华夏文明的光荣传统之一,很快,“还乡团”的成员们便十分自觉地依照这一传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内部斗争。
  说来有点滑稽,斗争的起因并非分赃不均,而是性格不合。因为徐有贞是一个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他心黑手狠脸皮极厚,但还是想做事的,是有追求的。
  可是石亨和曹吉祥这两位仁兄,除了有野心和贪欲外,啥也没有,如果坏人也分档次的话,徐有贞就是一个有品位的坏人,而石亨和曹吉祥就是坏人中的渣滓。
  夫妻之间性格不合可以,而政治家性格不合最终却只有一个结局――你死我活。
  于是,坏人之间的斗争就此开始。
  你的素质太低!
  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的矛盾从“夺门之变”后不久就开始了,他们原本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关系很好,但功成名就之后,徐有贞才发现,他的这两个同伙素质实在太低。
  徐有贞入阁之后,开始操持国家大事,每日忙于办理各种事务,毕竟他还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可石亨和曹吉祥却截然不同,他们发达之后,只热衷于干一件事――,不但如此,他们还不断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人,混乱朝纲。
  比如石亨同志先后打过多次报告给朱祁镇,要求封赏夺门有功人员,前后竟多达四千人!真是天晓得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估计他连那天晚上在自己家厨房做饭的老妈子(应该是有力地保障了后勤补给)也算了进去。
  曹吉祥也不甘人后,他的养子、侄子乃至于七姑八婆之类的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也都封了官,令人叹为观止。
  徐有贞每次看到这种乌烟瘴气的情景,都会不由得羞愧有加:
  当年我怎么和这帮人搞到一起了?什么素质啊?
  自己虽然是一个阴谋家,可那二位仁兄充其量却只能算是两个混混,如果继续跟他们混下去,实在太丢人。
  打定了主意,徐有贞开始和曹、石二人保持距离,见面了也不打招呼,他要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石亨和曹吉祥终于发现,这位高学历的仁兄想洗手下船,和自己决裂。
  决裂就决裂吧,怕你不成!
  天顺元年(1457)五月,“还乡团”第一次内斗正式开幕。
  这天,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正在朝堂之上议事,朱祁镇突然拿出一份奏折,当众宣读,内容是这样的:曹吉祥、石亨等人贪污受贿、专横霸道、欺上瞒下、排除异己,应予惩戒。
  曹吉祥先生当时就懵了,他手足无措,张嘴想要辩解,却不知说什么好。
  朱祁镇却没有看他,而是微笑着对徐有贞说:“御史敢于直言,是国家的福分啊。”
  徐有贞看了尴尬的曹吉祥一眼,也笑了。
  这封奏折的作者是都察院御史杨u,是个小人物,而根据厚黑政治学第一定律,小人物敢弹劾大领导,排除个人精神失常的因素,唯一的结论就是有人指使。
  指使他的人我不说大家也能知道,就是徐有贞。
  徐有贞的没落
  徐有贞没有理会无地自容的曹吉祥,洋洋得意地走出了大殿。他有充分的理由得意,作为内阁首辅,他能够调动文官集团的所有资源去对抗他的敌人,他有无数的打手(言官),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可是他错了。
  因为他的对手是明代历史上唯一可以与文官集团对抗的死敌――宦官集团。
  话虽如此,但当时的宦官集团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司礼监曹吉祥是很难与内阁首辅徐有贞对抗的。
  为了解决徐有贞,曹吉祥整日冥思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业务(厚黑)钻研,他终于发现了徐有贞的破绽,并由此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不久后的一天,曹吉祥进宫见朱祁镇,君臣二人聊天,气氛和洽,突然曹吉祥话题一转,貌似轻松地说起了宫内的一件事情,且谈得津津有味,可他的谈话对象朱祁镇却脸色突变,大惊失色。
第二章 隐藏的敌人(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呢?
  因为朱祁镇十分清楚,这件事情他只告诉过一个人――徐有贞。
  于是他急切地打断曹吉祥,问他是怎么知道的。
  “ 是徐有贞告诉我的。”(受之有贞)
  然后曹吉祥带着疑问的表情加了一句:
  “皇上还不清楚吗,外面的人全都知道了!”
  这句话同时也宣布了徐有贞的结局:他彻底完了。
  背叛和泄密是皇帝绝对无法忍受的。自此之后,朱祁镇渐渐远离了徐有贞,不再将他看作是自己的亲信。
  徐有贞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想来想去,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皇帝,受到如此冷遇。面对着朱祁镇那冷淡的眼神,他无从申辩也无法申辩。
  曹吉祥赢了,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给了徐有贞一次漂亮的回击。徐有贞当然不会将那些隐秘的事情告诉他,那他是怎么知道谈话内容的呢?
  这个诡计的秘密在于,徐有贞进宫见朱祁镇时,交谈的确实只有他们两个人,但听见的却有三个人,而那个多出来的旁听者就是太监。
  这些皇帝的贴身太监受到曹吉祥的指使,将每次谈话的内容告诉他,然后曹吉祥会在不经意间说出这些原本只有天地你我方知的事情,将徐有贞塑造成一个口不把门的奸臣。
  曹吉祥十分得意,和石亨弹冠相庆,从此更加飞扬跋扈。这也难怪,也该轮到他了,但曹吉祥想不到的是,他并不是这次胜利唯一的得意者,还有一个人正在暗地里庆祝着自己的胜利。
  隐藏者的图谋
  曹吉祥和石亨所不知道的是,五月的那次弹劾,策划者并非只有徐有贞一个人,这次攻击的实际组织者是另一个人――李贤。
  在徐有贞看来,这个叫李贤的人是他一手提拔的,绝对忠实于他,事实上,这个人也确实极为精明强干,很能帮得上徐有贞的忙(史载:颇得其力)。所以他与李贤共同策划了对曹、石等人的攻击行动,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也让徐有贞更加认定,李贤是一个极为可靠的人。
  可是徐有贞不知道的是,这位李贤先生除了是自己的下属和亲信外,还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喜欢广交朋友,而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叫石亨。
  早在徐有贞拉拢之前,李贤和石亨的关系已经十分融洽,石亨曾经劝说李贤参加夺门阴谋,但被李贤拒绝,后来吏部尚书王直退休,继任尚书王翱也是个很有背景的人,根本不买石亨的账,石亨十分不满,便对当时任吏部侍郎的李贤私下表示,准备赶走现在这个不听话的尚书,由他接任。
  吏部是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地位显赫,石亨竟肯把这个位置交给李贤,可见在石亨眼里,李贤也是“自己人”。
  然而出乎石亨意料之外的是,李贤竟然拒绝了,他谦恭地表示自己还没有能力担当此大任,还是让原尚书留任的好。
  李贤的这一举动让石亨大为感慨,在他看来,李贤这个人与旁人不同,非但不争名夺利,连到手的大官都不要,实在是个难得的人才,不禁对李贤又多了几分好感。
  可是石亨绝对想不到的是,李贤之所以拒绝自己的好意,是因为他有着更深的图谋,为了实现这一图谋,他已经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在暗中窥视着自己的猎物,随时准备打出那致命的一击。
  而在他的猎物名单上,有着这样三个名字:徐有贞、石亨、曹吉祥。
  徐有贞已经被皇帝疏远了,但他对自己的处境却并不了解,每日依然以首辅自居,不把曹吉祥和石亨放在眼里,这也使得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上次指使御史弹劾也让徐有贞尝到了甜头,所以他决定再来一次。
  这次他找到了御史张鹏,并搜集了大量石亨、曹吉祥不法的证据,准备向朱祁镇提出弹劾,和以前一样,他还是找李贤一起商议,并具体安排行动步骤。
第二章 隐藏的敌人(3)
  徐有贞的聪明终于到了头,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他,他却没有自知之明,可是奇怪的是,虽然徐有贞并不通晓其中玄机,李贤却是知道的,但他非但不阻止徐有贞的行为,反而积极参与筹划,这一举动也让徐有贞倍感亲切。
  因为李贤知道,他计划的第一步即将实现,不久之后,他将把一个人的名字从他的名单上划去。
  徐有贞开始行动了,他命令张鹏向皇帝上书弹劾石亨,这个时机很好,因为石亨此刻出征在外,正好可以对曹、石两人分别击破,这个算盘打得确实不错,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计划还没有等到实施,就已经破产了。
  石亨并不是笨蛋,他早已在言官中安排了自己的眼线,就在张鹏准备上书的前一天,他已经得到了消息,便连夜赶了回来,找到了曹吉祥商量对策。
  曹吉祥告诉石亨,告状的事情已经是板上钉钉,变不了了,但只要你跟我进宫干一件事,保管你我明日太平无事。
  然后他领着石亨进宫觐见了朱祁镇,还没等皇帝大人缓过神来,曹吉祥便向石亨使了个眼色,开始做他们预先商量好的那件事――痛哭。
  看着眼前这二位鼻涕眼泪一起下来,朱祁镇手足无措,连忙追问出了什么事情, 曹吉祥这才悲痛地说道:“御史张鹏受人指使,想置我们二人于死地,我们没有办法,只有请皇上为我们做主!”
  朱祁镇听了倒也没有什么大的反应,毕竟这是大臣之间的矛盾,与他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他表现得十分平淡。
  然而石亨接着说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触动了他,最终决定了徐有贞的结局:
  “一个御史怎么敢这样做(安敢尔),现在内阁专权,容不下我们啊!”
  专权?
  对,就是专权。
  石亨的似乎无心之语击中了朱祁镇的死穴,他或许是一个好人,或许是一个宽厚的人,但如果有人敢于触动他的权力,就算是天王老子也没商量!
  朱祁镇决定动手了,他要用实际行动去显示他的权威,告诉所有的人,他才是这个帝国的统治者。
  第二天一早,朱祁镇便下令关押了张鹏和之前曾经上书的杨u,矛头直指徐有贞。
  此时,石亨已经得知,李贤也是攻击他的策划者之一,他十分惊讶,也非常愤怒,决定要把李贤和徐有贞一起整死。之后他不断地在皇帝面前攻击二人,最终促使朱祁镇下定决心,把徐有贞和李贤关进了监狱。
  徐有贞彻底完了,他被关进了当年于谦待过的地方――诏狱,整日唉声叹气,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反思着自己,一切都宛如梦幻,他用尽心思技巧,胆大包天,最终斗垮了于谦,却也只高兴了四个月,就沦为了囚犯。人生对于他而言,已经落幕了。
  可是同样身在牢狱的李贤却心如明镜,其实在这场斗争中,他才是唯一的胜利者,他尽力协助徐有贞,利用徐有贞的力量去打击石亨、曹吉祥。此外,他还充分发挥了徐有贞的盾牌作用,避过了石亨等人的反击。
  不过现在看来,他似乎还是失算了,毕竟他也被关进了监狱,等待着他的是不可知的命运,杀头、充军,或是流放?
  但李贤却丝毫不见慌乱,这一天的到来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为此,他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
电子书的版权皆属原作者所有,原作者如果认为本站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 温馨提示:请大家支持购买正版图书,如果请什么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