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有什么可以用来结绳记事的意思

泗阳农商行:心系“三农”情洒绿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茫茫林海碧连天,服务“三农”敢领先。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就是这样抱着与“三农”共生存、同发展的服务理念,心系“三农”,情洒绿洲,将服务网点布满全县各乡各镇和社区,让大街小巷居民都能看到信贷人员的忙碌身影,千家万户农民都能体会到信贷人员的温馨服务,用真心、诚心、热心和耐心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主力军旗帜高高地飘扬在意杨之乡的绿色田野上。 冯加益 陈 志 葛以云
泗阳立县始于周而定于秦,距今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除此之外,泗阳森林覆盖率达47.8%,是闻名全国的意杨之乡。在这片古老且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大地上,活跃着一支农村主力军——泗阳农村商业银行,该行把服务“三农”作为宗旨,把帮助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华丽乐章。连续四年被省农信社评为“4A”级行;去年,投放“三农”贷款余额达67.39亿元,比年初增加16.66亿元,增幅在全省农信社系统排名第二,并被宿迁市政府授予“2013年度金融为农服务先进单位。”扎根“三农”沃土1954年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诞生了泗阳县农村信用社,他就像一粒种子,在绿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泗阳县农村信用社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统一法人后的泗阳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泗阳农村合作银行,2011年改制为泗阳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名称改变了,经营体制改变了,经营方式改变了,但该行支农方向没有变,支农地位没有变,服务“三农”宗旨没有变,始终抱定与“三农”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把根深深的扎在“三农”土壤中,时刻说“三农”话,办“三农”事,做到“三结合”,即支持传统农业与支持高效农业生产相结合,支持家庭经济与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支持种植业与支持养殖业生产相结合。去年,该行累计投放500万元贷款支持新袁镇于湾村发展养羊事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山羊存栏量超过13000头,该村干部动情地说:“泗阳农商行为农办好事、办实事,不愧是我们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啊!”2013年,该行投放“三结合”贷款余额达45.1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阳光信贷”解民忧心系“三农”就得以诚心对待农民群众,用真情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该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过去农民群众说:“银行贷款实在难,一笔要跑好几趟。”银行信贷员说:“逾期贷款常常有,贷款好放不好收。”农民群众说的“贷款难”和银行信贷员说的“难贷款”问题,不仅影响到银行社会形象的提升和业务经营发展,而且影响到银行与农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和“三农”经济腾飞。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从2009年开始,该行就组织信贷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收集信贷资金需求信息,建立农户家庭经济档案,推广“阳光信贷”贷款,为农民群众发放简便快捷的“一次授信,周转使用”小额贷款,享有“一次授信,周转使用”贷款资格的农户,在1—3年内不需要找贷款担保人、介绍人,可以在20万元贷款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广大农民群众高兴地说:“授信贷款真真好,随用随贷不用跑。”2013年,该行为全县169100农户进行了贷款授信,授信面达89.4%,授信总金额超88亿元,破解了农民群众“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瓶颈。该行董事长巩大兵满怀豪情地说:“泗阳农商行的大门,永远是为农民群众开着的。”铺设农民致富路该行把对“三农”的一片真情融入在热情服务中,做到哪里有“三农”,哪里有农户贷款需求,哪里就有信贷员的优质服务,用信贷资金帮助农民群众铺起一道道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小康之路。10年前,王集镇村民胡为法有养猪技术和饲料加工厂,建有猪舍170平方米,每年出售生猪在50头左右,年收入15000多元,他想扩大养猪规模,可是缺少资金。该行信贷员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为其发放养殖项目贷款。2013年,胡为法累计获得贷款130万元,养猪场面积扩大到4100平方米,当年出售生猪1530头,实现收入220万元,望着一叠一叠崭新钞票,胡为法乐滋滋地说:“是泗阳农商行帮助我铺了一条养猪致富道路。”去年,卢集镇农民方飞在该行50万元贷款支持下,承包集体土地2014亩,雇佣农民工13人兴办了一个家庭农场,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粮食种植大户,稻麦两季出售粮食360万斤,总收入432万元,实现纯收入85万元,他高兴地说:“银行支持不愁钱,小康生活比蜜甜”。茫茫林海碧连天,服务“三农”敢领先。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就是这样抱着与“三农”共生存、同发展的服务理念,心系“三农”,情洒绿洲,将服务网点布满全县各乡各镇和社区,让大街小巷居民都能看到信贷人员的忙碌身影,千家万户农民都能体会到信贷人员的温馨服务,用真心、诚心、热心和耐心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主力军旗帜高高地飘扬在意杨之乡的绿色田野上。 冯加益 陈 志 葛以云
[责任编辑:robo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12/07 14:15
12/07 14:16
12/07 14:20
12/07 15:50
12/07 14:21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6576142
播放数:6298200
播放数:6004787
播放数:3326695
48小时点击排行最早结绳记事的是什么人_百度知道
最早结绳记事的是什么人
是印加人还是玛雅人?有根据么?
不知道呢。。。有没有记载的 谢谢楼下2位,长见识了,那就是说发明结绳的是印加人了?
提问者采纳
原答案:应该是印加!注:3楼,印加和玛雅当然有区别,就象朝鲜和蒙古的区别,他们是美洲黄种人,怎么变成&欧洲那块&!?!?!?回小师妹:那我只能说很遗憾了,中国版的四大文明古国算有文明的时候都有文字了,至于你的欧洲,最早有文明的是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它是海岛文明,不是农耕文明,所以受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影响很深,一开始就应该有文字!而印加文明开始于7000年前,不是你说的几百年!影视纪实作品中印加人记事的绳很独特,所以我的印象很深!!至于玛雅,&&全球通史&&说的很明确,&....有文字...&8月12日:大家互相学习,这是我的博客: 有问题可以互相交流!!8月16日:从文明的角度说,HAYMA网友的论断:&我们只能推测,千百万年,在亚洲、非洲或者南美洲的某地,有一个人利用藤条或树枝或野草之类物品,结了第一个绳结。在后来的几百万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就用这种绳结来联接和捆绑东西。 &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零散的,偶然的,小范围的,可能性并不能纳入考虑范围!这又从侧面证明,印加是最早的!比如,假设中国比印加早很多年,就出现了结绳记事现象,但中国很快就有了文字,并凭借其巨大的优越性,迅速取代小规模(某几个族群或部落)的结绳记事法,所以,不能因此,而论断:中华文明是最早有结绳记事法的文明!
提问者评价
受教了,谢谢有空去看看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原答案:印加和玛雅....有区别吗?而且,印加的历史并不太远,离开现在也就几百年是原始人,且似乎是欧洲那块的今日所增:楼上的请注意,我是你所说的“三楼的”,我所说的“欧洲那块”意思是最早结绳记事的是欧洲那块的原始人,我不认为最早结绳记事的是印加人印加在哪里我当然知道8月10日修改:好吧,我知道我有地方错了。我说的几百年前是指印加帝国,15—16世纪,是印加文明最繁荣的时期,然后又遭彻底毁灭,因为以前看过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资料,所以印象比较深,一说到印加首先会想到这个。印加文明最早确实诞生在6、7000年前,刚刚去查过资料了,谢谢你的指正至于结绳记事,我确实不知道最早出于哪里,但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世界发明发现故事》,里面有一章提到了结绳,因为是很小的时候的事了,我不记得书上是怎么说使用这一方法的人群了,我说“欧洲那块”是因为我记得插图里画的人长得像欧洲人-_-b,好吧我错了,不该拿历史开玩笑。。。。。。玛雅文明确实有文字,同时玛雅文明也比印加文明要早,之所以说没多大区别是因为我是站在整个美洲的角度上看美洲三大文明的-_-bb好吧,我又不尊重历史。。。。。。。而且小时候看了一本书,这两种文明放在一起讲了很多,所以有点混了。。。。。。刚刚去查资料了,看到这样一句话:“……玛雅……仅在一座金字塔的台阶上就刻有2500余个大字,而印加人还滞留在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阿兹台克人则跟在玛雅人后面亦步亦趋、由桔变枳地模仿……”印加人结绳记事的史实是正确的,但是否他们就是发明结绳记事的人,我仍然不得而知再次感谢你的指正,让我纠正了一些概念上的错误,谢谢!
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命令一只部队一定要在一座重要的桥梁上坚守15天。在没有技术计数的时代,如何保证部下不出差错呢?聪明的国王,交给守桥将士一根打了15个结的皮带,他命令他们没守一天就结开一个结,直到完全解完才能撤退。在文字和数字还没有发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曾经运用结绳的办法计数和记事。
参考资料: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
猿人。。呵呵
结绳记事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代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有什么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有什么文明
1.【概述】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4.【青铜雕像】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5.【数学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  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进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所以说,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传播作用。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约589~?)、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   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c) (√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边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 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十分深刻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世界上的所有文明古国一样,印度也是在部落融合成为社会之后才建立国家的。印度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在恒河流域,但它们都不太大。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为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321年,摩揭陀帝国的孔雀王朝首次统一北印度。随后的几个王朝,都没有取得孔雀王朝那样辽阔的版图。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再次陷入分裂。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印度时,足迹遍及五印度。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当时国家的数目达138个。即使在莫卧儿王朝和英属印度时期,印度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为数众多。可以说,古代印度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一篇关于历史的文章中说过,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史事实。
  印度诸语言中称印度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及《莲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中著名插话之一《沙恭达罗》,讲述国王豆扇陀与净修林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他们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沙恭达罗的故事后经笈多王朝时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改编为剧本而传遍印度乃至全世界。这似乎就是印度语言中国名“婆罗多”称谓的来源。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大陆为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称或包括此地。
  至于印度的英文名称,则源于印度河。印度人将这一民族文明的摇篮称为Sindhu(本义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遂将其讹变为}lindu;而}lindu一词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变而为Indu。印度的名声因波斯人而传入希腊,希腊人遂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又将Hindu或Indu讹变为Indus。现在,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T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Tindus。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Linduism,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中国人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知道印度之名。《史记·大宛列传》载:“其(大夏)东南有身毒国。(张)骞日:‘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日:“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引文中所谓大夏为中亚古国,《史记正义》释大水为河,则此河显系印度河。《史记》之后,《汉书》与《后汉书》等史籍对印度均有记载。东汉时,月氏居大夏故地。《后汉书·西域传》写道:“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屠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后汉书·西域传》与《史记·大宛列传》有重复之处,但也增添了一些内容。“修浮屠道”指信仰佛教,而“不杀伐”正是佛教等印度宗教的基本教义。除了“身毒”、“天竺”之外,中国古人对印度尚有贤豆、忻都、欣都思、捐毒、印毒、印都、哂度等众多称谓。显然,它们基本是Sindhu的音译,只是不同时代不同译者选用了不同的汉字,但在读音上还是十分接近的。因此,初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盖语音有轻重也。”然而,这些译名用字大多缺乏美感。随着对印度了解的增多,玄奘认识到了中文译名的混乱。所以,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释名》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张骞通西域到玄奘万里求法,中国人经历了七百余年才最终确立了印度的译名。一名之立,诚非易事。
  印度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为中世文明阶段,17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穆斯林开始入侵印度次大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古代文明开始衰落,但穆斯林在印度的推进也使印度文明呈现出新的面貌。公元10世纪后,穆斯林入侵频繁,对印度的影响明显加大。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建立,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开始。17世纪,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朝由于自身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衰微。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基本处于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古老的印度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掠夺、欺凌与冲击。印度的有识之士开始自觉学习和了解西方文明,反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弊端。印度人的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印度社会开始从保守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艰难跋涉,并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以非暴力手段战胜殖民主义,赢得民族独立。印度文明的这三个阶段,均有其各自的鲜明特点和非凡成就。
  印度文明的古代阶段是其发祥、孕育并臻于成熟与全盛的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在印度生活,并留下史前文明的种种遗迹。考古学家在北方旁遮普地区梭安河谷曾经发现大量用鹅卵石敲制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印度南方马德拉斯地区,原始人类已经能够制造石斧之类的工具。与梭安文化相比,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更为先进一些。大约一万年前,在印度河平原的西缘,已经出现印度最早的村庄。随后,外来移民纷至沓来。他们或携带货物寻求商贸机会,或统辖军队以图占领土地;游牧部落驱赶着牲畜寻找肥美的水草,农耕部落则挈妇将雏寻找宜农土地与栖身之所。他们渡过印度河,不断向东向南推进。到公元前3500年时,农业文明已经遍布整个印度河平原。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期间,许多村落在印度河中下游流域涌现。农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特点,但也与外部文明如两河流域文明等建立了联系。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施完备。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量印章上。虽然世界各地古文字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这些文字的意义迄今尚未能够破解。有人认为,这些文字很可能是现在南印度广泛使用的达罗毗荼诸语言的早期书写形式。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地带,依然有25万人讲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布拉灰语。这或许是印度河文明语言的孑遗。中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印度河文明时期的文字可能与彝族语言存在联系。目前看来,这种说法还只能是一种假设。至于在度量衡方面,则已经出现二进法和十进法两种。印度河文明曾经一方面沿着印度西海岸向南印度扩展,另一方面沿陆路往东向恒河流域推进。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起,印度河文明在二三百年之间冰消瓦解。原因何在,众说纷纭。近年来,不少学者似乎更倾向于过度开发说、自然灾害说与生态演变说。印度河文明虽然由盛而亡,但毕竟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它的若干特征,也为后来者所继承。
  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随着雅利安人的到来,北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印度古代文明的又一辉煌篇章由此展开。雅利安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的活动加速了印度河流域原本半干旱地带的荒漠化进程。后他们继续向东,进入恒河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随之从印度河畔逐渐转移到恒河之滨,确切地说是恒河与亚穆纳河之间的平原地带。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之后,于数百年间逐渐使自己的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起来。印度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时诞生。公元前1500一前1000年左右出现的梵文经典《梨俱吠陀》,是吠陀教产生的标志。它是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源头。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兴起,为日后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至半岛边缘地带的这一辽阔区域处于不同国家的统治之下。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列国时期。它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致重合,特点相似。北印度的16个强国彼此对立,互相攻伐,不断争雄。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摩揭陀,此外还有许多蕞尔小国。这一时期是印度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公元前6世纪时,印度社会出现了类似我国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家并起,异说纷呈。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形成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一章。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是这场思想文化较量的产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我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印度与中国同时出现思想巨人既非巧合,也非偶然。这一事实说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由于政治、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许多城市在广阔的恒河平原崛起。其中一些一直存留到现在,历经沧桑成了历史名城。公元前4世纪时,印度富庶的名声传到欧洲。觊觎东方财富的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征“古老而腐朽”的亚洲,饮马印度河边,但却不敢贸然进犯恒河流域军事实力强大的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亚历山大虽然很快退出了印度,但一些希腊人却留在了旁遮普及西北边境。他们带来的希腊文化对印度西北部十六国之一的犍陀罗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佛像带有明显的希腊化风格,只是到了后期才印度化。然而,这毕竟是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接触与交流。公元前321年,在亚历山大撤离印度河之后不久,月护王建立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
  到阿育王时代,孔雀帝国国力强盛,领土几乎囊括整个次大陆,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帝国。阿育王在征服位于今奥里萨邦的羯陵伽国后,面对众多涂炭的生灵油然而萌恻隐之心,于是幡然悔悟,放下屠刀,皈依佛法,施行仁政,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他对于佛教在印度本土和国外的传播功勋卓著。他又在全国各地以摩崖或石柱刊布诏书,其铭文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铭文大多是用俗语写成的,以使当时的普通百姓能够领会王命;在印度西北边境发现的铭文则用希腊文写成。阿育王石柱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柱头则是石雕艺术精品。阿育王死后半个世纪,孔雀帝国土崩瓦解。与贾谊《过秦论》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相反,印度有学者将阿育王的仁政当作孔雀帝国覆亡的根源。印度著名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则认为,孔雀王朝所以覆灭,原因在于阿育王的后继者无力供养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与军队。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是印度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里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一个相当于我国唐朝的盛世,但在时间上早了几百年。笈多帝国的疆域与孔雀王朝大体相同,仍然以北印度恒河流域为政治中心。在位近四十年的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期间,为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度与阿拉伯、东南亚以及我国的贸易规模相当可观。国王本人主张宗教宽容,同时热衷赞助文学艺术。
  印度古代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生活在这一时代。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阿旃陀石窟中的一些最精美的壁画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西行求法,称当时的印度“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然而,这一强大的王朝却由于Ⅱ厌哒等外来民族的频繁入侵而最终倾覆,印度再度分裂为许多大小不等的王国。其中一些王朝,如南印度的朱罗王朝等,在印度教宗教艺术的发展上颇多贡献。印度中世文明阶段的前期是以阿拉伯与中亚的穆斯林侵入印度并建立政权为标志的。印度内部的分裂、战乱和财富吸引了入侵者。从总体上说,印度古典文明由此开始衰落。阿拉伯人在712年到达信德。中亚穆斯林伽色尼王朝在963年建立以后,东向打败了印度的萨希王朝。进入11世纪,其苏丹马茂德17次侵印,大肆掠夺粮食与寺庙财产,以支撑其在中亚的战事。虽然遭到各种英勇的抵抗,穆斯林入侵者却几乎每战必胜。马茂德的接连胜利大大削弱了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挫折了印度人抵御外敌的信心,为随后穆斯林的长驱直入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印度教和佛教也不断遭受沉重打击。玄奘与义净曾经留学的印度佛教中。L-那烂陀寺在12世纪被入侵的穆斯林焚毁。侵略者以反对偶像崇拜为名凿毁印度教神庙中的人物雕刻,并以暴力和经济手段迫使印度人改宗伊斯兰教。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趋于消亡。梵语及其文学也逐渐被新兴的地方俗语和俗语文学所取代。
  随后入侵的穆斯林不但在印度定居下来,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先后以德里为首都建立了5个伊斯兰教王朝,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莫I~I,JL,帝国。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印度国力臻于鼎盛,堪与我国康乾盛世媲美,其版图最大时囊括了除半岛南端之外的整个次大陆。
  莫朝的几代帝王都醉心于建筑。他们在印度建造了大量宏伟的城堡、清真寺和陵墓。阿格拉城堡、德里红堡、德里大清真寺、胡马雍墓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物。蜚声世界的泰姬陵则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瑰奇的建筑。这些石造建筑经历数百年风雨仍IE{巍然屹立,成为这一王朝永恒的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当时印度雄厚的国力和人民的创造精神。莫卧儿皇帝还在克什米尔修建了一批精美的花园,以供自己避暑之用。莫卧儿时期的细密画也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印度近现代文明时期虽然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人着手建立殖民政权之时,但西方殖民者早在15世纪末期就开始叩击印度的门户了。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船队经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当时正在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纷纷把贪婪的目光转向印度。17世纪时,荷兰阿姆斯特丹股市的波动,已经与从印度返航的货船是否平安到港息息相关。英国人最初到印度的主要目的是开展贸易,18世纪中叶以后转为直接剥削。他们在印度建立的三大海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的中心。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使之完全沦为自己的殖民地。英国在奴役与剥削印度人民的同时,也将西方文明传入印度。印度教的一些陋俗如寡妇殉夫的萨蒂制被明令废除。从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是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而长远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印度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易。印度学者P·C·甘古利认为,“印度十九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中世纪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迅速转变”。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最终导致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崩溃。
  独立以来,印度文明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今天,在印度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之时,印度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印度社会和印度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美国高盛公司最近的预测,在今后的半个世纪中,印度经济将一直保持5~6%的增长率。到2050年时,印度的人均收入将是目前的35倍。届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显然,作为一个整体,古代印度文明的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同时,它也是后来印度文明的根基。印度近现代文明是其古代文明的继续。这是一个印度文明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了解这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演变,对于我们了解今日的印度具有重要意义。
  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宗教性。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其中以印度教最为古老、正统,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最广泛而深刻。多种宗教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是造成印度文化浓郁宗教性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宗教文化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印度教丰赡的典籍和神话令人赞叹,它巍峨的神庙和精美的雕刻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卷帙浩繁的佛教三藏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四射的思想文化宝库。印度佛教雕刻、绘画和建筑蔚为壮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达到了建筑艺术的顶峰。印度文化所涉及的种种方面,如文学、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民俗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性,而宗教性则把崇高、壮丽、灿烂和精美赋予了所有这些文化形式。
  印度文明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先后来到印度的不同种族与民族造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可以划分为4个语系,占世界语系总数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18种之多,其中13种属于印欧语系,4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虽然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但后者才是印度实际通用的语言。一言以蔽之,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使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印度文明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它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此外,印度文明虽然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印度文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这一历史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早就认识到宗教题材的局限性和与现实世 界的脱节。他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印度独立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旨在遏制教派冲突和国家政治宗教化。这一方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明的走向。今日,现实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流派已经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印度文明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与那些政教合一或政治宗教化的国家相比,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珍视民族传统。印度社会没有经历过带有激进色彩的新文化运动,更不曾发生过像我国“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浩劫,因此,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当平稳,传统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印度人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例如,为了保护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将它整体保留下来。当年的决策者在德里之南辟荒另建新都(即新德里)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也就完整地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奉行拿来主义。印度文明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如果说印度在殖民地时代曾经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现在的印度可以说是在积极吸收世界上的所有先进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本来,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就十分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又向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可以说,当代印度人的心态是相当开放的,也是善于学习的。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方面,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既得益于印度人的数理逻辑能力,也得益于他们的英语能力。
 
其他回答 (2)
印度文明简介  
印度(India)是南亚国家,以印度河的梵文名称“信度”(Sindhu)或其变音“兴都”,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故以此命名。
&
印度文明的由来  
&
印度文明出现前很久,农业可能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彼此相距很远的地方独立发展起来了,这些地方包括热带的东南亚、亚洲的最西端(今土耳其东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非洲、以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期间的中南美洲。非洲和美洲古代农业的独立发展直到晚得多的时代才导致出现完善的书写体系和金属加工,尽管美洲农业社会最终建立大城市的时候在其他方面却仍然停留在技术落后的石器时代。与采集文化不同的是,耕种永久性农田要求有永久性居住地,这类由农民居住的村庄或小镇在公元前10000年后不久开始出现在亚洲最西端。   但文明一词的拉丁文civitas有城市的含义,它指的是多数居民不再是农民的大居留地;它的居民应该包括办事员、文牍员、行政人员、工匠、金属加工工人、店主、商人以及其他标志劳动分工并把城市与村庄或小镇区别开来的专业人员。有关这一发展阶段的最完整的考古和文献证据是在亚洲,尽管如今在非洲和美洲发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有可能改变我们当前的认识。然而看来可信的是,我们定义的文明是按照上述线索演变过来的。  从苏美尔到印度并不远,交通也方便。水路出平静的波斯湾后沿海岸航行可直达印度河河口,需要通过伊朗和郫路支很少绿洲的沙漠的陆路也很常用。在这条陆路沿线和印度河以西的郫路支边境高地,就有公元前5千纪期间出现的好几个新石器时代农业发达地区和大型村庄或小镇。虽然这些地方的发展可能与苏美尔无关,但它们大概得益于古苏美尔的成就。印度河洪泛区到公元前6千纪和公元前5千纪时也有了农业,因而大概是独立发展的。大约到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出现了真正的城市,而美索不达米亚周围高地的农业后来才扩张到河边低地。与美索不达米亚一样,洪泛区向古代农民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控制河水泛滥、实行人工灌溉和排除洼地积水。经过长期改进各项农业技术所积累的经验,终于成功开发了低地潜在的丰富农业资源。稳定的剩余农产品为建设真正的城市而非小镇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城市的居民有文化,会金属加工,靠剩余农产品生活,有劳动分工,在艺术、建筑和城市规划上具有丰富的经验。
&
&
&
&
印度河文明  
&
迄今发现的主要古城市集中地在今拉贾斯坦的卡利班甘(大概是印度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三地共有近200个同一时代的较小城镇或村庄的遗址,它们散布在从印度河流域向东至恒河上游、向南几达今孟买的广阔地域内,它们展示了相似的居住区、陶器、印章(用于标明财产所有权)和艺术品。所有这些遗址的发掘深度和地层性质都相同,这进一步表明了哈拉帕文化的同一性。这个在地域面积上超过所有其他地方所有已知古文明的文化综合体被称为印度河文明,它无疑与这条
  河及其支流有密切的关系,如同苏美尔和埃及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印度河与尼罗河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一样,也是一条不稳定的河流,即发源于多水的地方。它的多条支流从有充沛融雪水和夏季季风雨的喜马拉雅山区出发,流过旁遮普和干燥的拉贾斯坦低地,进入信德的沙漠后在今卡拉奇附近入海。所有这些低地都缺雨,而印度河流域的下游部分实际上与苏美尔一样是沙漠,因而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一年一度的洪水既提供了水又带来了极肥沃且容易耕种的冲积土壤,再加上长而温暖的生长期和终年不断的日照,构成了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些条件与促成埃及和苏美尔在掌握了管理利用洪水的方法后达到古代突出地位的条件是相同的。印度河也提供了运输粮食和建筑材料等大宗货物的廉价而方便的手段,它和少树而平坦的平原一起,创造了便利的交通,这对于互通有无和劳动分工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纳巴达河和达布蒂河护卫下的温迪亚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将印度拦腰截为南北两部分。印度南部另有隆起的德干高原做屏障。在北部边境,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古城市遗址——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达罗——全都紧靠印度河及其支流。印度河文明瓦解后,居民区开始移向孔雀王朝崛起的恒河流域。  约公元前2500年的莫亨焦-达罗遗址出土的青铜舞女像。人物形象的风格独特,甚至有些抽象,但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舞者的兴致和动态。(National Museum of India)  印度河流域居民的艺术和他们非凡的城市规划,也是全然独具特色而与苏美尔无关。他们用的印章与美索不达米亚之前或同时代的印章极为相似,而我们知道,最晚从公元前2500年起,两地之间已有贸易往来,因为这一时期的印度物品已在苏美尔发现,苏美尔的物品也在印度发现。看来十分可能的是,由于印章大概主要用于标志财产或货物的所有权,印度河的居民在与苏美尔人的贸易过程中采纳了它们。  印度河文明究竟何时出现难以确定,粗略的估计应早于公元前3000年。城市遗址,包括卡利班甘、哈拉帕和莫亨焦-达罗这三处主要遗址,都紧靠印度河或其支流,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最深的(也是最古老的)遗址如今都在今天的地下水位以下,这给考古发掘工作造成严重困难。自从这些古城市在大约5000年前建成以来,江河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和沉积的淤泥已将大多数最早期的证据冲走、埋葬或淹没。与尼罗河三角洲一样,由于同样一些原因,我们没有可能再看到比我们目前所能证明的更久远的早期阶段。迄今能够确定的最古老文物的年代都集中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但它们全来自遗址较高层面,因而必然来自城市文化已经相当先进的时期。在文明开始形成的阶段,它的发展比较缓慢,因而可以设想,它应该比公元前2500年更早许多个世纪就开始了。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这一时期内,它演进并建成首批城市,达到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公元前2500年的形式和水平。因此,公元前3000年这一推测较为合适,尽管仍然是一个带任意性的整数。  我们不知道这些城市的建设者们怎样称呼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居住地。我们今天用的是现代地名——如莫亨焦-达罗的意思是“寂静的地方”。希腊人把他们在亚历山大时代遇到的地方称为India,这个名称起源于雅利安人给那条河起的梵语名字Sindu,由此联想到India大概就是指的印度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波斯人及印度人自己用的名称是Hind,显然与Hindu、Hinduism和Hindustan(意思分别为印度、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斯坦意为“国家”)以及印度河下游的Sind或Sindh(信德省)同词根。有关印度的第一部外国人记述是波斯人在居鲁士大帝居鲁士大帝二世(CyrusⅡ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80~约前529),波斯政治家,伊朗西北部古代国家米底的国王之外孙。在约公元前550年起兵造反,进攻他的外祖父,获胜后继承米底王位。——译者(公元前550~前530年在位,其帝国曾短暂兼并印度西北部疆土)时代所写;波斯人将Sind或Sindh改回到Hind或Hindush,从而最后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与苏美尔人的贸易从水陆两路进行。水路通过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洛塔尔港口,那里有石砌大码头和仓库遗迹。所有这些,都与一个显然属于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一个别名)的城市有关。这里及哈拉帕印度的另一些地方,都发现了苏美尔的货物,苏美尔也发现了哈拉帕的货物,而在这两地之间巴林岛上一处遗址则发现了两地的货物,看来它曾经是一个大贸易中心,是来往苏美尔的许多贸易路线的交会地。苏美尔文献谈到一个名为迪尔穆恩的地方,是从他们河流入海口向南航行数天即可抵达之处,大概就是指的巴林。那里有来自东   方美鲁哈地方的商品:象牙、孔雀、猴子、精美的石头、祭祀用的香和调味品,总之有圣经上说的“猿人、象牙和孔雀”。美鲁哈肯定就是印度,但究竟是苏美尔人到了印度、还是印度人或中间商把货物运到迪尔穆恩,则尚无定论。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米诺斯,希腊文化中克里特某个统治者或其朝代的名字。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把他发现并挖掘出土的克里特文化称为米诺斯文化。——译者  印度河文明的两件明显不同的文物:莫亨焦-达罗的祭司模样人像和哈拉帕的残缺人体躯干。风格独特的“祭司”很像米诺斯①(克里特)艺术,人体躯干则颇似古典希腊艺术。两件文物都来自印度河文明,表明它们可能制作于不同时期,因而反映了风格随时间的演变。(左:Stella Snead/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右:Borromeo/Art Resoure, NY)印度河文明最惊人之处也许是它的城市规划设计,几乎每座房屋都有水井、供水管道系统、浴室和废物排放管道或排水沟。如此发达的城市建设实为古代任何地方所未见,甚至西欧和北美要到19世纪晚期才有类似规模的成就。滋养这些城市的河流供给城市的市政用水,是从上游靠自流方式引来的,这一方式后来为数代莫卧儿皇帝用来给他们在德里及阿格拉的宫殿供水。印度河文明的居民对私用水源的重视,说明印度人特别强调沐浴、洗涤以及祭祀仪式的纯洁。已经发现的宗教人物多种多样,但其中很多似乎是印度的创造及破坏之神湿婆、丰收之神、以及主管出生-生命-死亡-再生循环之神的古代形象;还有最早的瑜伽瑜伽是印度教的一种哲学,它规定了严格的精神及肉体磨炼,以求达到与宇宙精神合一。修行者,那时就已经表现为坐姿、抱臂并定睛凝视来世的形象。始祖女神、男性生殖器形象以及牛崇拜,提供了与古典及现代印度文明之间联系的另一些线索。有些学者指出,印度特色的转世及无穷生命轮回观念就曾经是哈拉帕人的信仰。确实,包括宗教及其他成分在内的大部分传统及现代印度文化的根源,都能在由印度河文化拼合成的图景中找到或推断出来。  有隆肉的公牛。印度人对牛的尊敬起源于印度河文明。(Jehangir Gazdar/Woodfin Camp & Association)这些古城市的房屋惊人地相似,说明社会分工还不很细;房屋沿着规则的街道排列成半格栅式图案。有少数较大的建筑,而大多数城市的较大建筑中都有一间公共澡堂,可算是最大的单一结构体;另一些较大建筑可能是市属粮仓或栈房。我们尚不认识的这些城市居民留给我们的艺术,不仅品质高超而且形式极其多样。多样性可能表示它们是在一个艺术风格发生了变化的很长时期里创造的,恰如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在1000年内风格的变化:抽象派、现实派、理想派,等等。最吸引人的艺术品是大量形态各异的泥土或木头制造的儿童玩具,其中有极小的牛拉的极小的车和会爬绳的猴子。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繁荣到能够生产这类非必需品——这是灌溉农业高生产力的贡献——而人也具备了受钦佩的价值。另外,这些遗址中很少见到武器或其他战争迹象,看来那里的文明是平和、仁慈、有高度组织的高级文明。印度的土产棉花也是在这里最早用于织布制衣,这一创新晚得多才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动物雕塑和浅浮雕,包括很多印章上的作品,工艺极其精良,其中大量牛科动物形象多为我们熟知的弓背牛,说明从那时起牛已经受到尊敬。这些以及其他证据使我们相信,早在哈拉帕时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非暴力要求,这些都是印度人一贯强调伟大生命链条和万物同源的标志。  印度河文明居民的主要食用农作物是小麦,它最初可能是从西方地区引进的;作为补充的有大麦、豌豆、菜豆、油用种子、水果和蔬菜以及家养牛和羊的奶产品。工具用青铜、石头和木头制造,较晚的若干世纪中出现了铁,并被用于制造比如车轮轴的销钉。只是到了印度河文明末期,水稻才以次要作物出现,那是通过与恒河流域交往而从东南亚原产地输入的。甘蔗也是印度土产,并在印度河流域最先人工种植,但今天在灌溉系统更优的恒河流域种植更多。在印度河地区,靠近河边的地块不但必须加以灌溉,而且一再遭受无规律的、偶尔灾难性的洪水之害。相继建造的堤堰遗迹说明,甚至保护城市本身免遭洪水或河流改道之害的努力并非总能成功。在这片平坦、半干燥或甚至沙漠地区,没有可用于建筑的石料,城市是与苏美尔一样用晒干的土坯或烧制的窑砖建造的。烧砖用的燃料或取自河边的树丛(很快就消耗殆尽),或从林木更茂盛的丘陵或河流上游多山地区运来。哈拉帕的废墟最早在1850年代由一位英国军事工程师进行了考察,他敏锐地注意到,承包铁路道渣的印度人给他送来的砖块和其他碎片的尺寸很奇怪,同样奇怪的还有某些碎片上的符号,其实那就是印度河文明的书写体实物样品。这位工程师追根溯源一直追到哈拉帕遗址,并且意识到那些都是比当时已知印度文明更古老的一种文明的遗物。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绳记事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