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摘抄》十年中的主要贡献,思想情感,思想变化

冯至的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_百度作业帮
冯至的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冯至的杜甫传和新唐书.杜甫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书目:  1.《杜甫传》 冯至著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结合自身的流亡经历,以切身的感触和体会所写就的一部对诗人杜甫诗化生涯的佳作,它是一部将诗与人、诗与社会、诗与时代相糅合的诗人传记.从书中的诗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生,感悟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联,也从诗人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出诗的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世称杜诗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其实也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诗史”.  2.《杜甫评传》莫砺锋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简介:研究杜甫的论著著汗牛充栋,传记类的著作也有多种.本书有两个特点,首先,以杜甫伟大的诗人兼深刻的思想家对他的文学成就,人生哲学进行剖析.其次,评、传结合,以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对杜甫加以研讨,论述其在历史中独特的光辉.  3.《杜甫传》 马昭著
北约文艺出版社 印  4.《杜甫传》 万曼著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评传》与《杜甫传》之比较  杜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处于贫病交加,食不果腹的状态,幸时常有友人接济才得以度日,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足以展现其一生的艰辛历程,虽然没有在生前的时代大熠光彩,但身后却能以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惨淡经营的意象,“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结构,“思飘雨雾动,律中鬼神惊”的诗律,“凌云解笔意纵横”的境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其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与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征服一代 一代的后来人.  历史上除了《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对杜甫有限的记录外,实在难以再找到其他系统的文字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个详细的介绍,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后人对他的了解,这其中的缘由就归结于他那惊人的诗作产出,不仅对他的经历有了艺术的浓缩,而且将他所处的广阔的历史画卷都能一一展现在人们眼前.《旧唐书文苑本传》中讥笑杜甫“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足以说明封建士大夫与底层的劳动人民之间的隔膜是何等的厚重,但杜甫却能够冲出本阶级的营垒走向劳苦大众,以笔为刀,满蘸人民的血泪,记录下一个朝代的正统史书上所遗弃的有关普通民众的底层挣扎,为后世提供了最生动的研究材料.  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中分为六个大章节,分别以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广阔的历史画卷与深沉的内心独白,卓岳不群的艺术造诣,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转益多师的文学观点与掣鲸碧海的审美理想,诗学绝诣与人品高标的千古楷模分析刻画了一位千秋诗圣的超凡形象.全书评、传结合而更侧重于评,以其诗歌为媒介,并试图将杜甫置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加以审视,从而对杜甫的地位、影响及意思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同时作者既把杜甫当做伟大的诗人,详细论述其诗歌成就,与创作发展的过程;又把杜甫当做伟大的思想家,对其人生哲学、政治理念、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并不拘泥于将某个时期发生的一系列时间均一一说明,而是为了自己的观点来寻找相应的论据,从而在时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这也使得全书极富条理性,便于从深处剖析.  相比之下,冯至的《杜甫传》更侧重于传,就像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杜甫一生中颠沛流离的经历,从少儿时代的烂漫朦胧、刻苦勤奋;青年时代的壮游足迹;求仕之途的困居长安;安史之乱中的身陷贼中;朝廷的西窜与北征;派系斗争中的北斥华州;前往洛阳探望亲故(三吏三别);辗转秦州,同谷,成都;草堂宁静恬淡的岁月;避乱与回归;留寓夔州的飘零;到老年时代的漂泊荆楚及病故.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讲述着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并把对诗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着重加以阐述,对诗作的分析也是为了说明诗人当时的境遇及他的心路历程.  唐帝国建立以后,有过两个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时期,前一个是唐太宗贞观时期(627-649),后一个是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论政治清明,当然是贞观胜过开元,但如论经济发达,则开元堪称后来居上.虽然政治上也出现过比较混乱的阶段,但唐初制定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开明措施却一直在促进着生产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年的积聚,唐帝国终于在开元年间达到了隆盛的顶点.  唐玄宗是通过诛韦后,杀太平公主等斗争以登基并巩固地位的,即位之初尚能励精图治,然而面对着一派升平景象,骄奢淫逸之心逐渐萌发,帝国内部所隐藏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地孕育、滋生、激化.朝政日趋黑暗,而开边之战频举,蕾将骄纵,边疆大员羽翼渐丰,终萌野心 ,于是一场浩劫撼动了唐王朝的根基.安史之乱前后的几十年,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土地兼并之无限制和由此引起的异族入侵和藩镇割据面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勾勒出了此后一千多年左右的社会发展的草图.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时期,也就是说他的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剧变时代相终始.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盛世气象自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天宝五年,也就是唐玄宗已经册立了杨贵妃而且日趋昏聩荒淫,李林甫已经排斥异己而独揽政事,朝政和整个社会日趋黑暗,杜甫来到了京城长安.也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在那个以诗赋取士的年代偏偏科场蹭蹬,而此时杜闲已经去世,杜甫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有时还穿着粗布短衣与贫民挤在一起去买太仓的减价米,现实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深刻地教育了杜甫.他再无青年时代那种“轻狂”的心态,但同时也磨练出一双透视生活的眼睛,思想感情逐渐转移到挨饿受冻的普通百姓一边,创作出第一批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诗篇.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诗人细细聆听着征夫的缘分诉说.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诗人远远地冷眼观看杨师兄妹的奢华排场.到了安禄山平叛乱的前夕,杜甫终于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不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沉痛的控诉,而且对整个不合理的封建社会作出了深刻的揭露.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候,李白正在宜城,岑参远在西域的北庭都护府,都远离了战乱地区.高适一度在洛阳任职,随即赴蜀中为官,而且他官位较高,并未受到流离饥寒之苦.王维在长安陷落后被叛军所询并迫受伪职,但长安收复后即免罪复官.在当时的大诗人中,只有杜甫被困于战乱与灾荒之中,凡是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他几乎都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了.  天宝十五载(756)四月,杜甫往奉先携家人至白水依舅氏崔硕.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复携家逃难,经三川而至鄜州的羌村.八月,诗人单赴延州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虏至长安,次年四月冒险逃归凤翔.  乾元二年(759)七月,因关中饥馑,诗人弃官携家逃往秦州、复经同谷而往成都.  即使在诗人远离兵乱的中原之地,他仍然亲身经历了段子璋之乱(761)、徐知道之乱(762)、崔吁之乱(765)、臧玠之乱(770)等地方性战乱.  正由于杜甫从洛阳返华州途中,亲眼见到了石壕村里官吏如狼似虎的咆哮和新安道上百姓肝肠寸断的痛苦,亲眼见到了新婚夫妇的生离与垂老翁媪的死别,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种不朽之作.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大动荡,使隐藏在社会的阴暗面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出来,从而使杜甫观察得更加深刻,并在写实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古有为楚国殚精竭虑,行吟河畔的屈原,今有为国家百姓牵肠挂肚,放声疾呼的杜甫,可以说两位都是以在非常时期历史所赋予非常使命的伟大的诗人.  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性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冯至在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通过上面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是阐述这一点时,冯至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冯至本身是出色的诗人,文章中也专门选录了他的一首“十四行诗”,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诗人如何写诗人”,同时也加深对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的意义的了解.杜甫传 从文中杜甫的遭遇可见他具有怎么样的品质_百度作业帮
杜甫传 从文中杜甫的遭遇可见他具有怎么样的品质
杜甫传 从文中杜甫的遭遇可见他具有怎么样的品质
  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笔者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的重要原因.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杜诗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思想的执著, 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宏的“诗史”.  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  以唐代诗坛而论,有的人也写出了一些反映民瘼的作品,惜其感情深度不够;也有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悲愤的悯人之作,惜其未能坚持始终,一旦政治上遭受挫折,便去“独善其身”了.而杜甫从天宝十载(751)创作《兵车行》开始,直到大历五年(770)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20 年间始终把诗思引向苦难的人民,他以饱含泪水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群众遭受的兵役之苦,描写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村的荒废、农民的逃亡,描写了秦蜀路上流民的大批死亡,描写了楚地百姓家徒四壁、卖儿卖女.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至今犹能见到骊山脚下寒冬路旁那饿死者的惨白的尸骨,听到白帝城外荒村野谷那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哀哀寡妇的哭声.诚然,杜甫有一部分诗作表现的是个人的不幸遭遇,但他能够由个人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把个人的不幸放在社会人生的大不幸中加以表现.也休说杜甫仅以空文悯人,贫穷的他能拿出多少财物给人呢?他种有草药,“药许邻人劚(zhú)”(《正月三月归溪上有作》),他有棵枣树,“堂前打枣任西邻”(《又呈吴郎》), 他在夔州东屯种了水稻,还要分一些稻米给穷苦的农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这些微薄之赠当然不足以济民之困,但对杜甫来说亦足以表明他的爱民之心.唯其有此爱民之心,方能创作出忧民之作.  那些对杜甫说三道四的高明的大师们,未必都肯拿出这些东西给别人!关心人民疾苦,这绝非仅具道德上的意义,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上看,民生安定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杜甫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对民生凋敝的现实发出感叹并大声疾呼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杜诗思想之伟大,还表现在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诚上.如果说热爱祖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品质,那么一部杜诗则是这种思想品质的集中表现.杜甫对国家的命运是无比关心的,国家时局的每一次变动、军事上的每一次行动及后果,都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印记,他的笔简直就是一架地震记录仪,日夜不停地摆动着忠实的毫尖.大到安史之乱、吐蕃陷京,小至陈陶、青坂之役,地方军阀作乱,无不反映于诗中,一些作品还能弥补史书之缺漏.杜甫反映时局并非被动地记录,他常常在诗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固守潼关、增防芦子关、限制回纥兵力、对朝政的改革措施,等等,无不表现他对国事的深思苦虑.他对国运的艰难每每发出回肠荡气的叹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在封建社会里,王室、天子代表着国家,尤其是时当民族战争的特殊年代,朝廷的存亡更是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所以,杜甫的爱国又常常与“忠君”联在一起.他切盼“北极朝廷终不改”,他忧叹“风尘澒洞昏王室”,实质上就是爱国之情的表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甫不能抛开朝廷去谋求国家的兴旺,他只能通过匡辅君王的方式去解脱民族的苦难.他的“忠君”是从爱国出发的,所以当他看到君王的所为有悖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时,便写诗批评、讽刺.他批评过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并用“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诗句指斥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他批评过玄宗的奢侈腐化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咏怀五百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赠贺兰钅舌》),指出正是由于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于昏无能的肃宗,他也给予了不少的讽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这是讽刺肃宗不纳忠谏,自以为是.“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忆昔二首》)这是讽刺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害怕皇后张良娣,听任他们相互勾结,打击忠臣,败坏朝纲.对于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剥夺郭子仪兵权,致使吐蕃攻入长安,君臣落荒而逃,长安百姓陷入灭顶之灾,这一败国行径,他也给予辛辣的讽刺:“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忆昔二首》)“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释闷》) 这些批评和讽刺皆对君主失道误国而发,足以看出杜甫“忠君”思想的实质.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群小,对于那些不修边备总吃败仗而习以为常的将军,对于那些削刻百姓骨肉的地方官吏、恃险作乱的地方军阀,杜甫总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投之以讽刺、规劝或讨伐.  反之,对于那些在战乱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在政治斗争中为邪恶势力所残害的国士,杜甫从未忘记作诗深情悼念,为国失良材而老泪纵横.杜甫这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曾经感染了一代代后来者,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和促进其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笔触客观严谨,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极富生活气息.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于诗坛,具有鲜明的抒情性格.叙事诗善于选材,寓主观于客观,是其最大特色.精于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抒情诗则善于解剖内心世界,寄情于景,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而语言之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态度与实践,更为后人所折服.他所开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的命题方法,彻底结束了前人用旧题写新事的文不对题的局面,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石.杜甫对各种诗歌体式都是擅长的,尤其是律诗,一直被后人奉为创作上的典范.他无愧于“集大成”的诗人的美誉,无愧于“诗圣”的定评.正如元缜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所论: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杜诗虽因其对现实的深刻批评而冷落于当时,但是到了中唐终于被人们认识了它的价值,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当时的韩愈和白居易都积极推扬杜诗.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杜诗获得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自宋代起,杜诗注本渐趋增多,而以清人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比较著名的注本有郭知达《九家集注》、金鸾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胡震亨的《杜诗通》、黄生的《杜诗说》、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当代研究杜诗者亦具规模,杜诗选注本几曾出现,又有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杜甫年谱》、冯至的《杜甫传》刘开扬的《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等相继问世.陈贻) 焮先生的巨著资料翔实,见解颇新,每能给人以启发.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5个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与创作创作,杜甫,十年,和创作,长安十年,杜甫与,杜甫 长安,长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与创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与创作
下载积分:2498
内容提示: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与创作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11:33:0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与创作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传摘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