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南澳西涌游泳,可能是被水母蛰了这蛰到了,刚开始皮肤刺痛,到底是不是水母还不知道。现在左边手臂

前些日子去南澳西涌游泳,可能是被水母这蛰到了,刚开始皮肤刺痛,到底是不是水母还不知道。现在左边手臂_百度知道
前些日子去南澳西涌游泳,可能是被水母这蛰到了,刚开始皮肤刺痛,到底是不是水母还不知道。现在左边手臂
到底该怎么办,不痒,刚开始皮肤刺痛,可能是被水母这蛰到了。现在左边手臂出现线状丘疹样,到底是不是水母还不知道。 有擦药膏?求助~T^T前些日子去南澳西涌游泳
提问者采纳
尽快去大医院皮肤科挂专家号确诊。祝你健康!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水母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建议楼主还是赶紧去看看皮肤科的吧
自己快检查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对于仿生学你还知道些什么,请说出来。_百度知道
对于仿生学你还知道些什么,请说出来。
小学生语文题
141,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13。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桥上的人等,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如今。11。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4。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6。5,或锯齿草。水母的顺风耳,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在交通要道。2。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8。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舰船和导弹等。15,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12。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电鱼与伏特电池。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在机场。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能及时发出警报,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防止以假乱真。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锯子学的是螳螂臂。7。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10,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9、台阶。由令人讨厌的苍蝇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仿生学现象简表: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
仿生学(bionic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游泳时能使身体表面不产生紊流)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仿生学一词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根据拉丁文“bios”(生命方式的意思)和字尾“nlc”(“具有……的性质”的意思)构成的。
仿生学(bionic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游泳时能使身体表面不产生紊流)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
1.水母和喷水船乌贼和鱼雷诱饵 乌贼体内的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它便释放出这种黑色液体,诱骗攻击者上当。潜艇设计者们仿效乌贼的这一功能读者设计出了鱼雷诱饵。鱼雷诱醋似袖珍潜艇,可按潜艇的原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模拟噪音、螺旋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正是它这种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敌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辩,最终使潜艇得以逃脱。
蜘蛛和装甲 生物学家发现蜘蛛丝的强度相当于同等体积的钢丝的5倍。受此启发,英国剑桥一所技术公司试制成犹如蜘蛛丝一样的高强度纤维。用这种纤维做成的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做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等结构材料。
长颈鹿和“抗荷服” 长颈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其大脑和心脏的距离约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
参考资料:
根据苍蝇的触角发明气体分析仪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前些日子去南澳西涌游泳,可能是被水母这蛰到了,刚开始皮肤刺痛,到底是不是水母还不知道。现在左边手臂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这个要去医院处理喔。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水母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不是水母 我以前给水母弄到
不是这样子的
你去医院看看吧
穿丝袜能防止水母蛰
不想去医院,太坑钱。
那我就不知道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南澳拾贝&
&崔队,水下23分钟,水下23分钟。&队员刘志远一边看着表一边用对讲机提醒正在潜水的崔勇返回,甲板,几个船员和队员在海面上寻找着崔勇吐出的气泡。这天有风,气泡被浪带得有点远,大家没有一眼看到,于是又催了一遍。
崔勇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也是这次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的领队之一,他看起来有些腼腆,不爱多言。6月24日,他刚从广州赶回到南澳,就直接到了码头,乘渔船归队。渔船开了30多分钟才靠近了停驻在南澳Ⅰ号沉船海域的救捞船南天顺号,很费了些周折才勉强贴靠。风浪有些大,渔船被抛得忽高忽低,落差近一米,大家只能眼疾&脚&快,趁着渔船被抛起到接近南天顺号甲板高度时果断迈上。
人登上南天顺号时,当天最后一组队员的潜水作业已结束,船员正操作着起吊机将最后两筐文物&钓&出水面。崔勇上船没闲着,换了潜水服,带着采集带,背了单瓶下水,说是离开两三天了,要去看一看下面的情况和工作的进展。这次他回来,带来一个令大家亦喜亦忧的信息,原本计划6月底结束的此次考古延期至7月中旬,工作还要再持续进行20余天。
在中国,每年的3~5月由于是冬春之交的转风期,海面相对平静,是适于潜水的好。但是,2010年天气异常,4月还在刮着东北风,队员们没法连续潜水,今天抽开的泥隔两天再下去看就又填回去了,只得重复作业,进展很慢。进入5月,天气逐渐好转,而好天气来了,记者们也来了&&央视组织了一个70余人的直播队伍,耗资几百万驻扎在南澳,进行了10余天的直播,各类媒体也闻讯而动,纷纷赶来&&考古队一边工作,一边配合宣传,工作进度多少受些影响。5月底开始,天公垂怜,天气一直很好,考古队真正能心无旁骛、持续性地开展工作,进入了一个高效率的黄金期。这段时间,队上的每位队员都满负荷工作&&每天都潜水作业,且每次潜水都工作到最长时限。
从工作角度说,这20天的延期是个好消息,可以趁台风来之前尽量多的了解水下的情况,尽量多的打捞一些文物,以缓解盗捞的压力;可队员们已经持续工作1个多月了,身体疲惫,思&陆&之心亦日甚。而且参加这次水下考古的22名队员除了广东水下考古队的成员外,还有很多从各地文博单位调集的水下考古队员,平时,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已经进行2个多月了,他们中已有一些或临时或彻底地被召回各自的岗位。
一次&奢华&的合作
南澳Ⅰ号是一艘明代晚期的沉船,从目前考古队员采集到的信息来看,它位于海面以下约27米深,长度不小于25.5米,宽度不小于7米,装载着大量的福建漳州窑系和部分江西景德镇的民窑瓷器,可能是一艘商船。2007年5月,因云澳边防派出所接到有人在水下打捞&古董&的举报,南澳Ⅰ号被发现;2009年9月,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但由于气候原因,发掘工作仅进行了1个月;2010年4月,南天顺号救捞船进入南澳Ⅰ号所在的三点金海域,对遗址进行定位,南澳Ⅰ号本年度的发掘工作开始了。
南澳Ⅰ号发掘工作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后全面开展的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由水下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集了分散于各省各单位的水下考古队员,与广东省水下考古队的队员共同组建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这支考古队实行双领队制度,一位是水下文化遗产中心的孙健,另一位是崔勇。对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而言,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水下考古队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开展的这项工作既是一次集中、整合优势力量的练兵,也是对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专业机构合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探索。
在此之前,集合这么多的队员开展一次这样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并不容易。2005年的碗礁Ⅰ号水下考古队召集了13名来自全国的水下考古队员,在当时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只队伍&,而此次的24人团队(22名队员和2位队长)则被戏称为&史上最奢华阵容&。南澳Ⅰ号发掘工作成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的&一号工程&。获此殊荣,一方面与它自身具备较丰富的水下考古元素&&27米的深度既符合目前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的普遍技术水平(30米以内深度潜水工作)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潜水作业和应付复杂状况的能力、1米开外的能见度十分难得、沉船船体保存较好且载有大量瓷器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整个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较晚,1987年,中国第一个水下考古机构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成立,那时候,水下考古还属于三无状态&&无资金设备、无专业知识、无专门人才。但在随后的20多年里,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一直在安静而快速的发展着。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水下考古研究室成功举办了5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培养了共84位水下考古队员。他们都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一些队员还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在有工作需要时,他们可以组成一支业务精良的水下考古队伍。而在水下考古装备方面,也从过去的一无所有逐渐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9月,为了促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主要任务是整合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统筹和协调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国的水下考古的力量和优势得以在国家层面进行集中,有了统一的发展路线与规划。
水下考古就要有一艘专用船了
无疑,水下考古是一项烧钱的事业。据了解,培养一个潜水员大约需要8万元,每个人的服装、装具差不多要1万元,而水下考古使用的各种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过和南天顺号平均每日9万元的租金比起来,这些花费都显得琐碎了。&南天顺号&长62米、宽22米、重2000吨,是广州打捞局的救捞工程驳,也是南澳Ⅰ号水下考古的工作平台,从4月9日开工起,它就一直停留在南澳Ⅰ号沉船海域,只有在遇到台风等危险天气时才被拖回港口避风。100天来,20多名考古队员和南天顺号的船员就一直生活和工作在海中这个面积1000余平米的平台上。
南天顺号船头方向的甲板上分布有4个10余平米的房间,为潜水员准备的减压舱和考古队的临时文物库房占用了其中的2个。房间之间的过道上整齐的挂着队员们的潜水服,房间后面则是充氧站和潜水准备室。甲板下是船舱,厨房和卫生间门对门地分布在由甲板下往船舱的楼梯入口处两侧。船舱内除了储藏室和饭厅兼活动室外,有两大两小4个房间,上下铺的住着船员和一部分考古队员。二层是控制室、浴室和会议室,以及由改造的集装箱临时搭建的上下两层4个房间。集装箱房间是另外那些考古队员的住所&&其中上层的一个房间已经成了考古队放置食品和一般工具的小仓库,据说那里原本是两位队长的寝室,但因为风大时摇晃的厉害,有被吹走的危险,安全起见,两位只得另居别室,这里便做了库房。
很显然,作为一艘打捞船,1998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南天顺号最初并没有准备会迎接和容纳如此数量的人员长期生活和工作,更不可能有足够宽敞的空间用于出水文物的存放和保护处理。
小仓库内堆得最多的是各种口味的康师傅方便面和牛奶、萨琪玛。船上负责做饭的据说是一位有二级证书的川菜厨师,奈何南天顺号的船员们多来自广东和福建,适应不了川菜,他的技艺难得施展。再加上船上的工作起居常常是根据每日潮汐变化安排,开饭的时间也颇为随意,于是方便面和萨其马除了被当做零食、夜宵外,常常还是队员们的正餐,他们戏称这是在&维持生命&。
不过,中国就要有一艘水下考古的专用船了,据说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船舶方面的专家正在做设计方案。虽然距离它真正下海使用少说也要等个两年,但有盼头总归是令人振奋的,毕竟,为水下考古而设计的专用船会顾及到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和队员们日常生活所需,提供更专业、更方便、更周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出水文物不用再挤在狭小的临时存放室,技术人员可以对出水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和处理。当然,自己当家做主了,队员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也会得以改善。崔勇还半开玩笑地说到一个可爱的设想:&说不定还可以在船舱内设计一个区域,遇到海面天气不好的情况,就把这里打开,队员们从舱底就可以直接潜水进行工作了。&
25分钟与一天
晚上6点,下着细密小雨,南天顺号上,几个队员们正在将当天潜水采集的文物分类排放在甲板上,另外几人打着伞护着本子,对这些文物进行记录和统计,其他人则纷纷取出相机拍照。几百件瓷器,小心轻放,仅是全部摆开就让队员们忙活了一阵儿,排放时又要比对分类,又要挑拣出小件单独记录和存放,还要记录和拍照,虽说大家分工合作,一队人也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做完。待将文物重新分类装入筐内、抬入仓库时,天色已然黑了,船上的灯也早已点亮了。
晚上8点,每日例会召开,队员们挤入小小的会议室,电视柜上都坐了人。例会是水下考古队的一项制度,每晚8点召开,考古队所有人员都要参加,在会上交流各自采集到的信息和潜水作业时遇到的问题,总结当天工作情况,部署下一天的工作任务。
会议室里贴着一张南澳水下考古队任务分工表,除了潜水作业外,20多名队员还被分为文物组、摄影摄像组、支援设备组和后勤组四个小组,分别负责每日出水文物的登记、清洗与暂存保管,考古发掘整理工作的摄影摄像及水下摄影摄像器材的维护,公用潜水器材和装具的整理、维护、保养,以及考古队的后勤保障和人员往来安排。
与一般考古工地有固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同,水下考古队的作业时间是根据潮汐而定,队员起居以不影响工作为准,较为自由。考古队有专门负责潮汐观察推测的队员,每晚例会上,队长会根据情况初步确定第二天的潜水时间和各组轮次,便于队员们提前准备,但最终的潜水安排还是要视当天的天气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队员们每日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检查自己的潜水装具&&面罩、压缩空气瓶或高浓度氧气瓶(前一日已有轮值的队员为所有的队员的气瓶充气)、潜水电脑表、潜水刀、配重铅块、水下电筒和当天任务需要携带的工具。穿戴好装备下水时,又会有队员专门记录下潜水人员的下水时间、下水时气压以及当次下水的主要作业任务。
队员们大多背双瓶下水,每天一次潜水,每次潜水作业约25分钟。天公作美时,一天能有三个时间段可以进行潜水作业。潜水作业一般是两人一组,水下能见度低,为了避免海水浑浊影响工作和安全,最多安排两组队员同时在海底工作。队员在水底的工作主要是测量、绘图、摄影、摄像以及采集文物,测量绘图和摄影摄像的方法与陆地上样,但是每一个动作耗费的力气和时间往往是陆上的几倍,且海水浑浊,想得到准确的数据和清晰的图像就更困难了。采集文物是一件消耗体力的细致活儿,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取出文物,尽量保持水平移动,将其放入吊筐中,往还反复;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所取文物和船体之间的关系,若可能会对船体的结构造成危险,则先要用其他工具对船体加固支撑。
有时,为了做完手上的活儿,水下的队员会忽略了时间,下水20分钟左右,船上的记录员就会通过水下喇叭提醒他们准备出水。
出水的过程大约10分钟,队员要分别在12米处和9米处的减压站停留一分钟,再在6米处停留三分钟。上水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18米,潜水表会显示队员上升的速度,并在队员需要停留减压时有所提示,队员则通过出水绳来确定方向、控制上升。
潜水队员入水的时候,船上的人也没闲着,下一组下水的队员做着准备工作,暂时不下水的队员看着船员起吊文物,然后用高压水枪逐筐逐件清洗。负责记录的队员守在甲板上的潜水作业区,观察海面气泡、计算时间,还有一名队员则处于紧急待命的状态,一旦水下发生情况,他需要在一分钟内换好潜水服迅速入水援助。
睡眠、游戏、小鱿鱼
在南天顺号上,长期的满负荷的工作的确令人疲惫,但是如果几天不能工作,队员们也未必就开心&&沿着甲板漫步一圈也用不了五分钟,一眼望去,总是茫茫海面和几个熟的不能再熟的小岛,长期的海上生活枯燥而无聊。
睡觉是队员们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船体随着海面起伏摇摆,在船上的人一直处于被动运动的状态,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消耗体力,感觉疲惫&&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船上的所有人都很能睡。遇到无法工作的极端天气时,吃饭时间外,甲板上寂然无声,几乎见不到人影,大家或者在房间睡觉,或者上网、看碟、打牌、读书,这时候,想要在甲板上碰到谁就全凭运气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水下考古队最著名最有人气的集体娱乐项目&&打联机游戏,帝国时代。厮杀始于每日例会后,参与者众,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视情况而定。游戏开始后不久,另一些人的睡前娱乐&&钓小鱿鱼&&也登场了,只见姜太公们纷纷走上甲板,人手一竿,找到灯光足够明亮的据点,或坐或站,把没有鱼饵的钓钩甩下水,等待,间或轻轻的晃晃鱼竿,然后向上一提,往往就带上一只被灯光吸引的小鱿鱼,不一会儿就凑出一大盘。&水哥&(周春水)是队员们公认的钓小鱿鱼高手,当然这不仅仅出于大家对他垂钓水平的认可,还有他服务大众的精神&&每晚他都会将大家钓上的小鱿鱼收集起来,一只只清理干净,煮好了拿给大家做夜宵,而当大家大嚼特嚼的时候,就见他还在清洗剩下的那些,然后整齐地挂在栏杆上晾晒。不过,在船上久了,钓小鱿鱼这项活动已不如初时鼎盛,参加的队员越来越少&&小鱿鱼鲜甜依旧,大家已不觉其香了。所以每当有机会上岸打一次牙祭,他们最不想吃的就是这道菜。
说到打牙祭,船上没有人不向往上岛吃饭的。坐着风驰电掣的快艇回到陆地,在渔排上吃一顿真正的饭,或者还能喝点小酒,风卷残云后再带着点微醺乘风破浪的回到船上,已然是他们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了。(下转8版)
没准儿你还想知道这些?
潜水中,队员们会遇到什么可怕的事情吗?
队员们对水下考古的各种情况已经能够泰然处之了,但却谈水母色变。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毕竟,在正常的潜水中,凭着充分的准备、规范的操作、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一些危险是可以尽量避免和解决的,但是水母的来袭可不由人商量,南澳考古队的几名队员就是在水里停留减压或上水过程中被水母整个&糊&到脸上,留下一条条红色的伤痕。
水母中有些是有毒的,它们触须上长着含有毒液的刺丝,会刺穿人的皮肤释放毒液。被水母蜇伤的人会觉得触电般的刺痛,伤口处会起条状红斑或水疱。有些人被水母蛰伤后仅仅觉得肌肉酸痛、胸闷恶心,严重者则会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有个别剧毒的水母可以将人置于死地。
潜水员上水为什么要停留减压?
潜水员背负的空气瓶装有经过脱水处理的相当于180~200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瓶内气体比例与空气是一致的,即78%的氮气、21%的氧气和一些其他气体。潜水员在水下25米处承受的压力相当于3个大气压,此时,通过呼吸,氮气会不断的进入到他体内,溶解到他的血液、淋巴等体液内,且压力越大,溶解量越多。而高压氮气的体积会随着压力的减小而膨胀,形成气泡滞留在体内,从而压迫神经、阻断循环,造成身体的病变。因此,潜水员在水下工作的时间不能过长,在上升过程中要进行多次减压停留,释放出一些氮气;且两次潜水时间至少要相隔6个小时,以避免出现减压病。
这次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除了配备这种普通的压缩空气瓶外,还配有高氧瓶,即将氧气的比例加大至约35%,这有助于帮助队员抵抗疲劳,在水下工作的时间也相应可以延长一些。或者你会说那干脆就用纯氧好了,在水深18米以内,没问题,水深超过18米了,那就是另一种危险了。
船上的减压舱是做什么的?
潜水员在连续潜水一段时间后都要接受一次减压舱治疗。减压舱治疗的原理就是让潜水员再次承受相当于20米水深的压力,然后缓慢减压,以便释放出人体各器官内的氮气。而船上的减压舱是一种应急设施,如果潜水员因为瓶内气体不足等原因没有在水下进行减压停留,而是直接上升到水面,就会被立即送入减压舱内进行减压治疗。
潜水员在水下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潜水员在水下基本上是处于失重状态,身背50公斤重的双瓶也不觉沉重,他们的每一次用力都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的作用,因此,同样的动作,要比陆地上辛苦多倍才能完成。
由于面罩的折射和海水对光波的吸收,潜水员在水下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他们的行为和知觉似乎也会被扭曲,有的潜水员在水下会十分的兴奋,有的则很冲动以致作出错误的决定。对此,法国人提出一个马提尼定律:潜水员每下潜10米就相当于喝了一杯酒。
为什么海面有浪的时候潜水员仍然可以下水工作?
大家都知道海浪是由海风引起的波动现象,但其实海浪是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的。风浪是在风的直接作用下生成的,主要作用在海面上。但当风停止后,海浪仍然继续向外作涌动式传播,这时的狼就被称为涌浪了。近岸浪则是风浪或涌浪传至岸边时形成的直线形浪。
由于潜水员是在海面下进行潜水作业的,所以他们需要对水下的涌浪格外小心提防,海面上的风浪往往对他们的影响反而不大。
(上接5版)
南澳Ⅰ号的引力
名气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人如此,对一艘沉船也不例外。南澳Ⅰ号出名了,南澳Ⅰ号的文物也涨价了。据传,以前一只南澳Ⅰ号出水的瓷盘&市场价&是元,出名后,同样的盘子已经涨到了万元左右。名气带给南澳Ⅰ号的除了蜂拥而至的记者和学者,还有更加疯狂的盗捞,而这名气带给考古队员和守卫南澳Ⅰ号千余个日夜的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们的却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困扰,以及更艰巨的任务和更沉重的压力。
在南澳,说每个人都想能拥有一件南澳Ⅰ号的瓷器大概也不算为过,边防派出所的每一位官兵都接到过各种拐着弯的&亲戚&、陌生的&朋友&的电话,游说他们为打捞开方便之门,获利&五五分成&。船上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从船员到队员,也几乎都接到过各种说服和利诱的电话,甚至还曾经有渔船直接开到南天顺号旁,对着船上喊话,直接问有没有瓷器要卖。
对于南澳Ⅰ号的文物,盗捞者十分执着,金钱的引力甚至能驱使他们豁出性命。在利益面前,在极端天气深夜出海早已不算什么,超过极限时间的潜水也可以撞撞运气。从2007年南澳Ⅰ号被发现,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就与他们进行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而选择与亡命之徒较量到底,需要的是真正的勇气。
故事发生在去年9月的一天,凌晨,海上雾特别重,4点钟的时候,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接到雷达点的电话,说南澳Ⅰ号附近有可疑船只停留,他带上另五位值守官兵立即出警。对方知道派出所的警力出发了,就开始慢慢驶离南澳Ⅰ号。摩托艇开到沉船点时,可疑船只已经离开了,朱志雄想着若此时返岸,盗捞船肯定还会再回来,于是就决定索性在南澳Ⅰ号附近巡逻到天亮。到了早上6点左右,浓雾开始散去,海上起风了,艇上的官兵还没来得及反应,几米高的浪就一个接一个的砸下来,摩托艇瞬间开始左右摇摆,两侧的船舷交替擦过海面,很快,船尾的发动机也被掀起,摩托艇无法开动了。朱志雄一边让大家尽力保持艇身平衡,一边打电话回所里请求救援,半个多小时后,救援的渔船赶到,官兵们已是一个个面如白纸。事后,朱志雄问当日同在艇上刘副所长,如果那时候可以打一个电话会打给谁?刘说给老婆。再问如果给你讲几句话你想讲什么?刘说,说实在的,当时就想告诉我老婆,把小孩好好的抚养大,再有就是有钱的时候给山东的父母多寄一点。
后话是:刘所的岳母后来听说了这件事,老人到海边祭拜了三天。
虽然说完这个故事,朱志雄很快又语气轻松地调侃着水下考古队差点就有机会把他们几个的骨头也一起打捞上来放进博物馆了,但他的眼圈红红的,也有些湿润。
2007年5月以来,每夜,云澳边防派出所都要保证有至少六人为南澳Ⅰ号值守,同时还要安排两人在雷达执勤点对沉船海域进行监控,而这三年间,先后在云澳边防派出所驻守过的官兵加起来也不过三十余人。雷达监测设置的报警时间是10分钟,也就是说,一旦有船只在南澳Ⅰ号附近海域停留了10分钟,监测点的执勤官兵就会立刻打电话回派出所报告情况,而在所里值守的6位官兵就要立即动身登艇开赴南澳Ⅰ号海域。三年间,他们在那里驱赶了93艘次可疑船只和2230艘次的不明作业船。
&一个晚上甚至会出警好几次&,朱志雄很无奈,&很多时候盗捞都是团体行动,专门有人监视我们。我们从所里出去,对方就已经打电话到海里去告诉那些人派出所已经出警了,让他们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等到我们人员下艇的时候,他们又打电话过去说派出所的艇出海了。每次都是我们的艇刚开出去,雷达那边就说那船开始外移了,可我们巡逻回来了,他们又出现了。经常给折腾得整个晚上无法休息,猫捉老鼠一样,累得受不了。&
云澳边防所的官兵们已经度过了一千余个这样的夜晚了,不过,即使知道可能又是被&耍&,边防派出所还是坚持一有情况就出警,有时一晚上折腾几次,官兵们索性就不再返回,而是在海上巡逻到天亮了。朱志雄说这是在和盗捞者的侥幸心理较量,&有时候他们就是在刺探,来来回回的,就是想检验一下我们是不是每次都出警。如果让他们发现有一次不出警的情况,他们就会觉得有漏洞可钻,会更猖狂。所以我们就坚持每次不落,一有警情立刻出发,就是不想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
一次,边防派出所的一位战士去汕头办事,返回南澳时,在渡船上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是南澳人吗?&
&听说你们那里有个南澳Ⅰ号的船,里面有好多瓷器,怎么不去打捞啊?&
&你开玩笑,想去打捞?派出所在那里装了个雷达,你船停在那里十分钟,他们立刻就到你面前了,还敢去打捞?&
&没人敢去打捞&虽然并不可能,但至少说明边防派出所的严密守卫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官兵们都很为这两句偶然听来的对白自豪,觉得这也是对大家千余个日夜付出的一种肯定。
坚持与肯定
2007年,上级给云澳边防派出所布置了守卫南澳Ⅰ号的任务,但并没有配发相应的经费,三年多,&&&& 朱志雄一直扛着,一声也没吭。摩托艇维修一次少说也要几千元,守卫南澳Ⅰ号千余天,派出所出动公边摩托艇1784艘次,由于经常要在恶劣天气出海,导致三年来,摩托艇被送去修了五六次,光靠上级每年拨付的一万元维修经费远远不够,不仅要想办法筹借资金,在每年的考核评比中,云澳边防派出所还都会因为摩托艇的维护状况不佳而被扣分。同样是2007年,将守卫南澳Ⅰ号作为最重要任务的云澳边防派出多方筹措资金为沉船安置了专门的雷达定位系统,但官兵们的执勤点却选在一处堆满废弃杂物的烂尾楼,房间里除了两张铁床、一台旧电视外,就只有一架掉了壳的电风扇了,冬冷夏热、蚊虫叮咬,条件异常艰苦。
委屈都受下了,困难也都想办法克服了,就只有一件事儿让朱志雄较着劲儿。&有时候,领导会打电话给我,说听说昨晚有人捞到好多瓷器,问是不是守卫不严出了情况&。朱志雄说,这种质疑让他觉得很冤枉。不过,也是这些质疑把他留在了南澳&&2008年他有过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调离南澳去更好的派出所工作,却被他拒绝了,因为&走了就说不清楚了,就是要证明看看我有没有把南澳Ⅰ号守好&。虽然对自己工作有相当的自信,但在20多米深的海底是否曾经发生过什么,谁也不敢保证,所以当今年4月9日崔勇下水进行第一次探摸时,朱志雄反而成了最紧张的人,当崔勇告诉他&文物保存完好,一切和上次一样&时,他悬着的心落下了。事实回应了一切质疑。
今年3月,为了感谢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对南澳Ⅰ号一千多个日夜的守护,国家文物局授予了云澳边防派出所&文物保护特别奖&,表彰其&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克服警力有限、执勤环境恶劣、经费不足等困难,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为南澳Ⅰ号古船筑起一道钢铁防线&,并奖励派出所20万元奖金。说起这事,朱志雄甚至觉得感激,不是为了奖金,而是感激国家文物局肯定了官兵们无法言说的付出。或许,朱志雄和云澳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追求的就是这样的肯定,似乎仅仅这肯定和理解,就足以让他们坚持,就能给他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勇气。
南澳Ⅰ号发掘期间,由于南天顺号长期停留在沉船海域上方,需要深夜出警的情况少了,不过派出所还是派了三名官兵在船上驻守,每当队员们将文物在甲板上排开进行统计和记录时,他们都会默默地站在一旁,默默地守卫。守卫任务轻松些了,派出所的官兵也没闲着,南天顺号的人员上下,专家、记者的迎来送往,甚至队员们下来打个牙祭,常常免不了找到朱志雄帮忙安排与协调。不过,这些他倒是很乐意为之,用他的话说,已经对南澳Ⅰ号有了感情,和队员们成了好朋友。
狂风巨浪下,南澳Ⅰ号平安的度过了三年多的时光,随着考古工作的分阶段展开,更大的考验还在等待着云澳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南天顺号离开后,南澳Ⅰ号势必迎来更多不择手段的盗捞,虽然考古队已经尽力将便于打捞的文物取出并对遗址进行了回填,但真正让朱志雄担心的,是盗捞者会使用更极端的手段,从而破坏到文物。如今,南天顺号带着考古队暂时离开了,朱志雄和他的年轻人们又要紧张起来了,相信在下一阶段工作开始前,崔勇再一次潜水返回时,还是那句&一切和上次一样&。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京公网安备号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澳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