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加大在集美大学海外学院举办什么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新海外学生党建工作-中国青年报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学生走到哪里 党建跟到哪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新海外学生党建工作
通讯员 陈博 刘晓燕 本报记者 雷宇
中国青年报
&&&&全国两会有哪些热点?哪些与青年发展密切相关?近日,正在韩国东西大学学习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国际教育学院2012级海外学生党小组全体党员,在中韩国际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开展两会学习活动。
&&&&类似的政治学习活动,已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财税学院、会计学院、中韩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海外学生党小组成为常规活动,与在本校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组织活动没有区别。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获得赴境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就有近1000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学习。
&&&&对于身在海外的学生,党建工作怎么抓?该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说,学生在国外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放大为中国青年乃至国家的形象,影响深远。学生党员在国外怎样保持党员本色,在思想上、政治上符合党员标准,更加需要严格要求。要引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一句话,学生到哪儿,党建工作就要延伸到哪儿”。
&&&&该校财政税务学院第一个中外合作班于2007年9月正式成立。该项目实行“3+1”的办学模式,即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在国内学习,三年级赴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学习。该班共计51名学生,2009年出国时有正式党员1名,预备党员3名。
&&&&学校党委组织部和基层党组织意识到,在缺乏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留学的党员长期不参加党员活动,思想动态无从掌握,自主性、流动性、分散性会增强,会导致无组织、无活动、无归属感,而党员发展也面临新难题。
&&&&学校党委决定,将党小组建在班上,在国外成立党小组,隶属国内年级党支部,结合实际情况国内外分别开展活动。国外党小组与年级党支部定期联络、相互交流。同时,国外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工作不滞后。
&&&&这个模式迅速推广开来,其他学院纷纷成立海外党小组,与学院党委通过视频交流党员培养的实际情况,统一认识,明确党小组职责,共同规划海外活动主题。海外党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组织活动,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服务学生活动和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党小组活动,坚持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有机融合。
&&&&海外学生党小组开展工作以来,每逢祖国重大节日和党的政治生活上的大事,都会和在国内的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样,积极开展活动或组织集体学习。海外学生党小组还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保证组织生活正常。“身在海外,党在我心”征文比赛、“学党史树理想信念”党史知识在线答题活动、“复兴中国梦,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等开展得有声有色。
&&&&如何在海外的学生中发展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创了网络平台创新模式。
&&&&学校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网络视频会议、公共邮箱、QQ、Skype、微信的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组件,对海外党小组创建“四大党务模式”:党务会议网络视频模式、党务学习红色QQ群模式、思想汇报红色邮箱模式、支部会议微信群模式。这些网络党务举措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海外学生及时顺利地思想汇报、发展入党、期满转正的问题,确保了海外学生党员参加党务活动的规范性、定期性和严肃性。
&&&&2011级海外党小组正式党员董潇在思想汇报中写道:“我是在海外转为正式党员的,在这里我感谢学校,感谢领导,感谢老师。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发挥一个党员的作用,以身作则,时刻用党的纪律来约束自己。我坚信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也会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本报武汉4月5日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最新播报:
专家解读中国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 强化海外追赃追逃
  中国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巡查将扩至驻外机构。CFP
  继《北京反腐败宣言》与《年G20反腐败行动计划》后,中国又推出加强国际反腐败合作的有力之举。据报道,中国日前已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IACA),正式成为该学院成员。
  国际反腐败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是全球第一所反腐败国际学院。有专家指出,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加入该学院,对于加强国际反腐败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开辟国际反腐败合作“第二战场”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以法治方式反腐败,同时加大海外追赃追逃力度,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追回来绳之以法。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追赃追逃、遣返引渡力度。
  记者注意到,国际反腐败学院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的拉克森堡,由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奥地利政府、欧洲反诈骗局等机构共同倡议成立,国际刑警组织予以大力支持,旨在提供反腐败教育和专业培训,进行和促进对腐败所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打击腐败方面其他相关形式的技术援助,促进打击腐败方面的国际合作和建立网络。
  “这是我国反腐败工作积极‘走出去’,开辟国际反腐败合作‘第二战场’的具体举措。”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反腐败研究、政策咨询、教育培训,还有利于我国总结反腐败经验,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反腐败故事,掌握反腐的主动权、话语权。
  针对海外追赃追逃,中央动真格,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14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对国际追赃追逃作出部署;3月,中央纪委内部机构调整中,将外事局与预防腐败室整合为国际合作局;5月,中央纪委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座谈会;7月,公安部部署开展“猎狐2014”专项行动;10月,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首次设立了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
  “国内打虎、拍蝇,加强作风建设,高压反腐实现长效化、常态化;境外加大追赃追逃力度,牢牢把握国际反腐败合作的主基调。”高波说,这充分说明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特点越来越清晰,显示了打好主客场两个硬仗的能力、态度和决心,向全世界彰显了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政治定力。
  推进反腐“硬平台”“软平台”建设的统一
  进入2014年11月,海外追赃追逃的力度更是有增无减: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6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反腐败宣言》,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核准《年G20反腐败行动计划》;从习近平主席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多次谈及反腐合作,到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的反腐信心。
  12月底,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猎狐2014”专项行动圆满收官,已先后从69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抓获外逃经济犯罪人员680名。其中,缉捕归案290名,投案自首390名。
  专家表示,如果说专项行动,双边、多边协定是跨国反腐的“硬平台”,那么,我国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就是“软平台”建设。
  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辛向阳认为,相对来说,我国加入国际反腐败学院是“软性”的。“硬平台”“软平台”建设,只是侧重点不同,但目标却是共同的:即跨国合作打击腐败。他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硬平台”侧重于制度、机制的建构,但离不开“软平台”经验与观念的沟通、共识的确立;“软平台”观念的更新、共识的达成,则有助于构建起新的制度、机制。
  辛向阳进一步解释说,在党中央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慢慢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共识的达成、观念的更新,有助于逐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所以说,两者是有机结合的过程。
  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表示,相对于制度、机制等“硬平台”建设,“软平台”建设还要靠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反腐倡廉的思想与智慧,加强官员道德自律,推进反腐“硬平台”与“软平台”的统一。
  要积极主动地传播推介中国法治进程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提出,健全追逃追赃协调机制,强化与有关国家、地区司法协助和执法合作,突破重大个案,形成威慑。
  高波表示,下一步,我国应在人员培训、信息共享、案例总结、经验解读等方面,加大与国际反腐败学院的协调沟通力度。同时,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提高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专业人员的水平与业务能力。
  专家认为,目前跨国追赃追逃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法律制度问题。跨国追赃追逃要按照对方的法律、司法程序,拿出对方法庭认可的证据。
  近年来,我国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38个国家签署了引渡条约,与51个国家签订了刑事司法协助类条约,与93个国家签署了检务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初步构建了追赃追逃的国际合作网络。
  “实现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辛向阳说,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之间的差距较大,甚至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别。不过,他仍然持乐观态度,“腐败问题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法律体系是技术障碍,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加入该学院,可以积极主动地传播推介中国法治进程,包括依法依纪依规推进反腐,以法治方式、法治理念治理腐败的思路。”高波说,还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其专家、培训对象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常态化的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机制,进而推动法治共识的形成。
  (本报记者 王昊魁 靳昊)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中国创新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11版:创新风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
第A1版 导报头版
第A2版 关注
第A3版 20年访谈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广纳海外留学英才 追梦筑梦圆梦北京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在“2014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中围绕“海聚工程”实施情况发表主题演讲
  留创园筑就海归创业暖巢  1997年年初,北京市提出“根据留学人员的不同需要逐步建立若干个特点不同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最终形成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络”,同时指导建立了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启了北京市建设留创园的序幕。经过十几年发展,北京市留创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已经建立了37家留创园。  多年来,北京市留创园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行业驱动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留学人员企业,对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起到了良好示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多年为海归创业者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也和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日,记者采访了4家留创园相关负责人,倾听他们对服务海归创新创业事业的感悟和体会。  海淀留创园:  打响留创园服务品牌  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留创园,海淀留创园多年来培养了多名知名海归企业家和多家上市公司,成为许多海归创业者的向往之地。  “根据我们的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海淀留创园累计孵化了70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其中挂牌或上市的企业11家。累计培养产生了26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6个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18个中关村‘高聚工程’入选者。仅去年一年就引进40多家留创企业。”走进海淀留创园,创业园主任赵新良向记者分享了一组喜人的数据。  取得这样的成绩,既源于海淀留创园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也和海淀留创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密不可分。近年来,海淀留创园不断深化孵化服务内容,开设高层次创业培训;助力企业市场拓展,推进产品示范应用工程;开展协同创新,培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联络员素质,开展企业失败案例研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海淀留创园也加强了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沟通和联系。  “多年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像举办‘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开培训班进行业务和政策指导、组织去兄弟留创园交流学习、组织网络视频洽谈会等。”赵新良表示。  每年,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都会组织“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邀请海外人才回京考察。至今已经连续举办4届。  “今年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期间,他们还组织海外学人参观了海淀留创园及部分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了解园区的政策和环境。此外,他们还举办海外人才创业大赛暨项目对接会,邀请我们留创园的负责人对海外学人项目路演进行点评并打分,争取项目落地。”赵新良表示,“每年,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都会举办一系列高质量的培训班,如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作人员培训班、北京市科技政策法规培训班等,有的培训班已经连续举办近10年,让我们对政策有了系统了解,也提高了留创园员工素质。虽然是政府部门,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工作人员没有一点架子,很平易近人。每次来留创园现场办公,他们都会和创业者深入聊天,希望能把北京市留学人才工作做得更细致周到。”  为了给海归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赵新良建议今后要在政策和服务上不断创新:一是在原有普惠政策基础上,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二是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引进人才的力度。三是可利用国内机构在国外设立的点,深入开展海归创新创业服务工作。  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  为海归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2004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创园正式成立。也是这一年,吴玫涵来到这里,投身到加速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帮助中小型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有利支撑的事业中去。  “由于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只针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归提供服务,我们就应该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吴玫涵表示,“多年来,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通过搭建专业的技术平台,提供专业的投融资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整合产业联盟资源,为海归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多年来,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和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建立了深度的联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帮助多家海归创业者落实了在北京创新创业的事业发展和生活条件等综合配备服务。  “在我们规模比较小时,就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帮助。很多细小的工作、比较难办的工作也得到他们的热心指导和协调帮助。”&吴玫涵表示。  曾经,中关村生命园留创园有一位60岁左右的美国籍海归创业者需要办工作居住证。但是根据当时国内已有规定,北京工作居住证申请人资格要求男性年龄在60岁以内,之后就不能续签。这对他的工作和居住带来了很大影响。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北京市相关主管部门联系。最后,主管部门同意了对于北京海外学人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让他可以安心在北京创业。  吴玫涵表示:“即使是一个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海归创业者,他们也提供很细心的服务。这让我们感受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为北京这样一个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最庞大的群体,为30多家留创园和几千家海归创业企业开展服务,他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这样一个事业单位,为海归人才提供专业服务和工作协调。这体现了北京市对人才尤其是海归人才的重视和渴望。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海归人才带着更多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回国创新创业。”  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  专业化服务助海归创业  在北京留创园中,有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留创园,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就是其中一家。  “专业留创园的特色,使得我们创业园在上下游的技术融合、技术市场推广,以及人力资源横向调配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创业园。”&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总经理刘红英向记者介绍,去年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推动6家留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技术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综合产品。目前,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第一款产品已经问世,并接到了来自天津、海南的几家养老院的第一批订单。  刘红英表示,留创园是面向海归创业企业的一线平台,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这样一个能横向协调北京市各个部门职能,专门为海归服务的机构的重要性。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会让留学生觉得回国创业是一种温暖。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负责北京市引进海外人才以及留学生普惠政策的评审和认定。对于每一家留学生创业企业,哪怕是没有落户到园区的,我们都会极力向他们推荐北京市各项政策。”刘红英表示,“今年,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联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留学人员科技项目视频洽谈会·北京’暨‘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地区网络视频洽谈会,这次活动也邀请了我们参加。我们每家参会单位会从约谈的项目中发现2-3个优秀科技项目,在洽谈活动后继续跟踪,在‘春晖杯’大赛期间再深入交流,促使项目落地留创园。这是很实实在在的工作,既节约了成本,又取得了实效。”  为加强各留创园之间的沟通交流,留创园帮助留学生企业解决创业难题,2009年,由多家留创园及相关机构动议筹备发起成立了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去年,刘红英担任协会秘书长,进一步推动各留创园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形成合力。  “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刘红英说,“新时期,北京市的各个留创园应该走到一起,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留学人员服务。”  汇龙森留创园:  留创园要具备国际视野  2005年5月,北京市首家民营留创园:汇龙森留创园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北京亦庄多了一个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的新沃土。  “截至目前,汇龙森留创园已累计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5名,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35人,中关村‘高聚工程’入选者29人,以及5个团队。此外,还引进了亦庄开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63人。”汇龙森留创园总经理朱强对记者表示,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入驻,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也为汇龙森留创园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2009年,朱强来到汇龙森留创园。那时,凭借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汇龙森留创园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已经有一定聚集度。  “从长远看,国家对留学人员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单靠简单的优惠政策吸引留学人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朱强表示,“要把留创园工作做好,还得从海归创业者实际需求出发,提供一些深层次的服务。”  为此,汇龙森留创园不断深化服务,通过搭建相关专业技术平台,建立专业基金,以及整合外部资源等方式,让留创企业从“布朗运动”向&“靶向运动”转变。推动留创园工作从普通企业服务向专业孵化转变,进一步向产业孵化拓展,让一些有规模的企业快速融入产业。&  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留创园的国际化视野,汇龙森留创园加强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联系。  “每次出国寻访,北京海外学人中心都会叫上我们留创园。出访期间,他们组织了一系列座谈、交流活动,行程安排密集,有时候晚上八九点还在和当地留学人员座谈,这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务实、严谨、高效的办事风格。通过出访,我们留创园也获益匪浅。”朱强表示,“有这么一个高级别的政府职能机构专门做这样一件事,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这是任何市场机构都代替不了的。未来汇龙森留创园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整合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资源,整合市场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出更多科技含量高的留创企业。”  这里,是助力海归梦想起飞的地方  写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成立六周年之际  “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为自己的父母之邦贡献力量,应该也是每一位海外学人共同的志向。”  “无论是办理长期签证申请、在京落户,还是就医看病、子女上学,服务专员都会为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提供一对一服务。”  “欢迎大家常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坐坐,畅谈创新创业成果,诉求个人生活工作困难,希望让大家发现北京堵车不堵心,雾霾不误事。”&  ……  这一句句饱含真诚的话语,是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一次次向海外学人发出的到北京来创新创业的热情邀请。  自2008年北京市首个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发、服务平台——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北京市正式拉开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幕,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海外学人的全方位服务水平。  多年来,借助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这一重要平台,北京市前10批已引进6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此外,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累计为802家海外留学人员企业提供10万元企业开办费。越来越多海外学人心系祖国、情系首都,汇入了推动北京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历史洪流。  紧跟时代步伐  建设全国首家省级引才机构  近100多年来,北京都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实现自己创新创业报国梦想的重要舞台。而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北京追梦、筑梦、圆梦,则源于2008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需资源。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和发展路径出现新的变革,加速了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我国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随着中央“千人计划”的出台,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或发展。北京市也深化整合现有资源,加大了海外引才力度。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提出“要以建设‘海外学人中心’为突破口,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工作思路和要求。2008年12月23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成立的省级海外引才服务专门机构。  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揭牌仪式上,时任北京市市长的郭金龙表示,要充分认识人才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抓住战略机遇,认真实施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完善落实政策,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工作力度,为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2009年4月,北京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地方专项引才计划——《关于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计划用5-10年时间,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新创业,鼓励和吸引上万名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优秀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业。  随后,《北京市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和《北京市促进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相继出台,详细规定了海外人才来京创新创业享受的相关政策。这“一个意见”和“两个办法”共同构成了首都海外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的“三驾马车”,北京“海聚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自此,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正式肩负起北京市引进海外人才的认定评估工作。此外,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肩负向海外学人宣传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海外人才的工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职责;研究提出北京市海外人才开发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措施建议;收集、发布重大项目信息,海外学人信息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信息;广泛联系驻外使领馆、海外专家组织、海外人才交流机构、留学生组织、海外人才和国内相关组织,代表市委、市政府多渠道寻访海外高层次人才;组织实施海外人才培训交流活动;为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重要产业发展提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的有关支持;为在北京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事业发展和生活条件等综合配备服务;为中央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发工作服务;&联系指导协调北京市各海外学人分中心的工作以及公派、自费出国留学相关服务。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表示:“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致力于通过北京‘海聚工程’的实施,把北京打造成为亚洲地区创新创业最为活跃、高层次人才向往并主动汇聚的‘人才之都’。”  聚集高端人才  助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伴随着全国首个省级海外引才服务机构的成立,全国首个地方专项引才计划的实施,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袁方介绍,自2009年6月北京“海聚工程”认定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以来,截至目前,北京共认定10批6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达171人。  据了解,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广泛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汽车等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发展行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绝大多数都拥有本领域高端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显现出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获取专利、承担专项课题方面成绩显著。  此外,北京市许多研发机构和企业都引进多名北京“海聚工程”人才,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通过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牵线搭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副研究员刘元波已到北京天坛医院工作。他通过邮件表达了对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感谢:“我是一名临床科学家,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回报给病人,同时能够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能够回国效力是我的愿望和本分。从医学角度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一定会对国内的医学事业有所帮助。”  与此同时,一批海归创业龙头企业开始涌现,已有几家企业在海内外上市,并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袁方介绍,北京市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都活跃在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改变中国产业发展的海归创业企业。  邓兴旺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系终身教授,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梦实现了,但邓兴旺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2009年,他从耶鲁大学归国创业,投身到农业技术领域的创业工作中,希望通过自己研发的技术,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  北京市精进电动科技公司创始人蔡蔚1999年获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受到北京市良好的创业氛围感召,蔡蔚组建了一支以海外人才为主体的创业团队,研发出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驱动电机,填补了我国的一项技术空白,并实现了产业化,仅用两年时间就奠定了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据152家“海聚工程”创业企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它们共实现销售收入203.2亿元,其中实现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7家,年实现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共计15家。北京“海聚工程”创业企业2013年上缴税金17.3亿元,有28家企业上缴税金在1000万元以上。此外,北京“海聚工程”创业类人才创办企业申请专利7525项,获得授权专利306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77项。  2014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期间,北京市科委联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13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达到82.24,其中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等4个一级指标均超过80。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由“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  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丰富的创新资源中,人才优势是北京最大的特点。其中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已经成为北京市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服务体系  打造首都海外学人温馨之家  人才资源是重要的创新资源,这一点已经得到共识。近年来,为了加快城市创新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才争夺战,许多城市推出了动辄三五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安家费等优惠待遇,在这些地方的创业成本也明显低于北京,创业优势明显。然而,北京缘何依然成为大批海归的首选之地?  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众多海外高层次人才之所以选择在北京创新创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北京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外,北京高校云集,研究机构众多,为海归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除此之外,或许一些外省市海外人才工作部门负责人的心声也从侧面反映了其中一些原因。来北京考察后,一些负责人纷纷感叹:“在我们那里中央‘千人计划’许多优惠政策还没落实时,北京已经把几个月前评定的‘海聚工程’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协助解决了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居留和出入境、在京落户、优质医疗、子女就学、社会保险等问题。资金支持对海归创新创业是一个重要助推力,但这种软环境确实对海归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袁方介绍,近年来,我国健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制定出台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和居留便利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制度。这些为北京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北京部分区县、产业功能区也因地制宜出台相应引才政策,比如中关村示范区实施了“高聚工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朝阳区实施的“凤凰计划”、海淀区实施的“海英计划”……初步形成了与中央“千人计划”相衔接的地方引才政策体系。  “100万元的‘海聚工程’奖励资金和10万元的企业开办费资助资金数额并不大,但这表明了政府对海外学人回国创新创业的态度。”袁方表示,“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真正了解海外学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加深入、实际、高效的服务。”  在体制机制上,北京市着力构建高效引进人才机制,由北京市委组织部牵头,全市29个相关部门、产业功能区共同组建了北京市海外学人工作联席会,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引才工作格局,协助解决和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各项问题和工作。此外,北京还建立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CBD分中心、金融街分中心和中关村分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全市海外学人服务工作网络。  在引才方式上,北京市先后组建了驻华盛顿、伦敦、多伦多、东京等11个海外人才联络机构,通过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华人社团组织的联系,开展人才资源信息摸底和引才政策宣传,并组团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延揽海外人才。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坚持“政策引才、环境引才、项目引才、平台引才、组织引才、专业机构引才”六大引才方式,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服务体系上,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即落实政策、加强宣传、扩大联络、提供保障和做好服务。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为每一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专员,按照“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负责落实各项服务保障,尽可能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节省时间和精力。  对于普通留学人员,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为他们办理《北京市留学人员身份认定》、《北京市(留学人员)工作居住证》、留学人员人才引进、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和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等相关手续。另外,对于许多在国外刚刚读完硕士就回到国内创业的留学人员,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可以代表政府向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提供10万元的企业开办费资助资金,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都可以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团评审通过后,就能迅速获得这笔资金支持。  为加强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的沟通与联系,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发起成立了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由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任首任会长,为高端人才提供学术研讨、科技联合攻关、创业合作、投融资等服务。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打造了海外人才创业林、海外学人创新创业活动周、海聚论坛、海外赤子北京行等一批交流联谊品牌活动,以此构建团结、凝聚和服务首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平台。  “在城市职能转变的整体趋势下,北京市格外重视引进符合城市定位和职能转变需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也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北京创新创业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海归们将会有极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回国创新创业的机会很多,前景广阔。”袁方表示,“在中国崛起引发世界变革的全新时代,海归们为祖国贡献才华正是机遇难逢,时不我待。我们真诚地欢迎更多海归来到北京创新创业。”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就以融合中西两种不同文明的见识,提出了“通过传播西学于中国,促使中国文明富强”。10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一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极为动人和精彩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从李彦宏到张朝阳,一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归国创新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于2008年正式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热潮。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发展世界瞩目。但是,与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的国际化差距依然存在,急需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首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北京市启动成立了专门的引才服务机构——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海外引才机构。2009年4月,北京市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地方的专项引才计划&“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简称北京“海聚工程”)。以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为重要平台,目前北京市前10批已引进6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已经成为海归追梦、筑梦、圆梦的大舞台,海归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邓淑华报道  北京“海聚”们的创新创业故事  自2009年4月北京“海聚工程”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北京市前10批已引进6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中国崛起引发世界变革的全新时代,这些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北京,他们正在演绎着不同的创新创业故事,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记者见到了2012年北京“海聚工程”入选者、北京博思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巍。  “你看到过有关毛竹效应的帖子吗?”在接受采访时,王巍先问了一个问题。  毛竹,一种多年生高大禾本科植物。它有一个特别之处:在栽种后的最初5年,你根本看不到它的生长。可是5年后,它就像被施了魔法,半年多就会蹿到30多米。长得快时,一天可长半米多。  “其实毛竹在生长的前几年一直在扎根,从广度到深度都在拓展。”王巍说,“这一点和科研型企业有极其相似之处。他们的成长初期都要经历长期积累,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2007年,王巍获得美国学位半年后组建团队,选择在中关村创业。该公司锁定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作为主业,研究领域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产品包括:图像识别算法库、嵌入式智能设备及智能管理平台软件,能自动从视频中识别关键信息并处理,提高管理效率,预防或减少损失。  从算法软件编程、基础技术研发到嵌入式产品及智能系统实现,博思廷创业初期经历了一段漫长研发过程。  在新技术产品化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市场培育及用户教育。几年间,博思廷已经研发出多类共计60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识别算法,累计完成了近百个智能项目试点,其中国内50%以上的地铁智能视频系统正在使用博思廷产品,推动其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视频分析综合服务厂商。发展过程中,博思廷也得到海外学人中心及软件园支持,已完成千万元天使及A轮融资,近期正启动了B轮融资计划。  “大多数留创企业是科研型企业。他们很多在创业初期较难有现金流,有时需要把全部身家性命搭进去。但正是这些创新型企业家代表了整个产业发展方向,国家应该给予更多支持。”王巍说,“事实上,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鼓励创新创业。留创人员掌握了许多创新资源,更有能力改变人类生活及生产方式,因此更应该为了梦想去努力。”  王巍:做智能视频分析的领先者  乔布斯的一生影响了许多人,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响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年轻的80后女性海归创业者一直有个心愿:&用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乔布斯式的创业梦想。  “我们希望把核酸检测技术从高端的实验室普及到医院甚至是更多基层医院,让即使是对基因技术一无所知的护士也能快速检测出结果,造福更多人。”李响说。  听起来,这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想。但实际上,李响在创业圈已经摸爬滚打多年,并一步步朝她的梦想走近。  1999年在北京大学读大学时,年仅18岁的李响就有了创业想法。随后赴美求学期间,李响协助当时的导师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还开辟了生物领域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基因调控和基因启动子的进化。  2006年,带着在Nature上发表两篇文章的光环,李响在美国注册公司,迈出了创业第一步。2007年,李响选择回国在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创办金银杏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09年创办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目前,卡尤迪生物科技是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二家致力于研发一步法基因检测仪器的生物公司。  “至今我觉得选择在北京,在海淀留创园开始自己的创业路是非常正确的。海淀留创园是中国最历史悠久的留创园之一。它的成熟度、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是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在这里,企业发展到任何规模都可获得相匹配的政府支持。”李响说。  作为留学人才,李响创业初期拿到了10万元的企业开办费;入选北京“海聚工程”后,她还得到100万元的政府奖励。2013年,李响荣获“2013中关村十大海归新星”。因为是高新技术企业,政府每年都能给部分新进人才解决户口问题,这也为公司引进高技术人才打下了基础。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如果你真的有本事,走上创业这一条路,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李响说。  李响:让核酸检测造福千家万户  “近期,由我们打造的全国首家三维家居电商平台正式上线,相信它会给家居电商行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从谛力家具宝系列产品到大美虎家居网,北京谛力泰克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兴斌不断与时俱进调整公司主营产品,由此得到千万元级风投的青睐,并于今年顺利入选北京“海聚工程”。  2009年,在英国求学工作多年的李兴斌选择了回国创业。  “当时一位朋友对我说:19世纪看英国,20世纪看美国,21世纪看中国。”&李兴斌说,适逢当时需要在国内大规模招人完善技术。由此,李兴斌萌生了回国的想法。  回国后,李兴斌找到的第一个“组织”就是北京海外学人中心。  “刚回北京时我往那里跑过几次,办理北京工作居住证和户口等。当时他们给我的感觉确实是服务型政府机构,切实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李兴斌说,“这也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组织’在帮助我们协调各种资源,解决各种困难,让我们有一种受到特殊照顾,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由于李兴斌出国已经有十年,已对国内很多情况不太了解。  “回国后,一些正在创业的朋友介绍,在留创园创业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因为留创园会帮助企业对接各种政府资源、财务资源、管理顾问资源以及一些外包的人力资源等。由此我们选择了入驻中关村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李兴斌表示。  创业多年来,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组织了多次项目对接会、政策宣讲会。包括在李兴斌申请北京“海聚工程”时,中关村软件园留创园相关负责人也及时推荐、鼓励和建议。  “很多时候企业都在埋头忙自己的事业,可能会想不起一些评审认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很积极主动地让我们填表和填写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督导推介作用。”李兴斌说。  回国创业几年,李兴斌说他也切实感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广阔。未来,希望通过使用三维平台技术颠覆传统家居商品流通行业的低效、高渠道成本的现状,切实解决现有客户痛点,用2-3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垂直家居电商平台。  李兴斌:掀起家居电商行业新革命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留学,孙文全在国外一呆就是25年。  梁园虽好,终非故土。抱着多做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事情的想法,孙文全和他的团队从2010年就开始回国考察,2012年年底辞职回国,并于2013年2月与创业伙伴在中关村生命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共同创办了北京瑞健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我出生于江西于都的一个乡村,那里是老区,村民们很简单、很朴实。我仍然记得1979年上大学时,村子里人送我的情景。1988年我告诉家里要出国深造时,我爷爷和父亲交代‘一定要回来’。”孙文全说。  2009年,孙文全看到了国家启动实施中央“千人计划”的消息,也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网站上看到了北京市实施“海聚工程”的新闻,感受到了国内对海外人才的召唤。2010年,孙文全正式决定回国,并先后在全国多个地方做了探访,看看回来能干什么。  “我在北京看到的,可以用‘神州大地气象万千、藏龙卧虎’这句话来形容。”&孙文全说,“以前是出国深造,这次是回国继续深造。”  在国外多年,孙文全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也曾参与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一些研究项目,同时在国外公司担任过高级首席科学家和科技顾问。  回国后,孙文全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新一代以动物组织为原材料、制备无排异、与人体完全兼容的组织再生修复材料,比如用于烧烫伤和难愈合创面创口治疗的组织再生修复材料,以及胸腹腔重建的软组织材料。  “我国每年有伤势严重的烧烫伤患者140万人,另有200多万糖尿病患者有皮肤溃疡,希望我们今天的工作能给未来不幸的患者一些帮助。”孙文全说。  回国创业后,孙文全先后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海聚工程”。  “北京有很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而且多是切实关系到海归们日常生活的。比如在子女就学方面,有一些政策对于我来说可能并不适合,但是对其他年轻海归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孙文全说,“北京的海归人才很多,但在过去十年里大家交流并不多。近年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使得大家有机会互相认识,互相交流科研,对工作也有很大支持。”  孙文全:回国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